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gical Treatment of Scoliosis in Patients with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1
作者 Farzad Omidi Kashani Ibrahim Ghayem Hasankhani Mahdi Banaii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27-230,共4页
Objective:Apparently, scoliosis occurs in 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patients with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sponse of these curves to treat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 Objective:Apparently, scoliosis occurs in 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patients with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esponse of these curves to treat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spinal surgery in these peculiar patients.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results of spinal surgery in eight patients who had scoliosis due to clinically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ly proven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Radiographs were reviewed. The location and direction of the curve pattern, the age at the time of surgery, type of surgery, number of levels fused, instrumentations used, intra 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sults and need for reoperation were recorded. Results: Eight patients associated with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who underwent scoliotic surgery were identified. The average age and curve at the time of surgery were 21.1 years and 56.4° respectively. 62.5% of the curves had left thoracic component and more than one third was associated with thoracic hyperkyphosis. Long posterior spinal fusion was performed most often, with an average of 11.5 spinal segments fused. Instrumentation was used in all posterior fusions. At an average of 39 months (range, 24 to 7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fusion appeared to be solid in all patients. Conclusion: Scoliosis in patients with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differs from that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 in regarding to the etiology and the prevalence of thoracic hyperkyphosis, but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appears to be similar. Spondylodesis does not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ate of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 脊柱 治疗方法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医药政策及发展现状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万晓文 黄蓉 +4 位作者 马利荣 史穆然 盛文彬 曾程 武宁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61-1169,1192,共10页
我国学术界对中医药政策的研究日趋活跃且内涵日臻丰富,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中医药政策的某一特定领域,缺乏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本文系统检索了2011—2023年我国中医药相关政策和期刊文献,结合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数据,基于中医药医疗、... 我国学术界对中医药政策的研究日趋活跃且内涵日臻丰富,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中医药政策的某一特定领域,缺乏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本文系统检索了2011—2023年我国中医药相关政策和期刊文献,结合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数据,基于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发展模型,对“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中医药政策和发展现状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尚存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中医药保健网络不健全、教育模式不完善、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基于此,提出筑牢中医医疗体系,强化“治未病”保健,加强科研力量建设,融合创新教育模式,加强中医药产业监管,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教育等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卫生政策 治未病 教育 中医药 中医药科研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邪伏膜原”理论探讨淋巴瘤微小残留病的中医证治
3
作者 马小淋 司天宇 +3 位作者 昌菁 李晓靖 朱文伟 周永明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1,I0002,共5页
淋巴瘤是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其微小残留是基于现代检测技术检出,可用于临床疗效评估的一项指标。作者根据中医理论探讨淋巴瘤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以伏邪理论为基础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证治,认为中医伏邪与淋巴瘤MR... 淋巴瘤是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其微小残留是基于现代检测技术检出,可用于临床疗效评估的一项指标。作者根据中医理论探讨淋巴瘤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以伏邪理论为基础的发病机制和中医证治,认为中医伏邪与淋巴瘤MRD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淋巴瘤微小残留是邪毒伏于膜原而后发,治疗时应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分期论治和辨证施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微小残留 邪伏膜原 中医证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4
作者 刘薇 李艳辉 +3 位作者 吴金玉 马爽 朱宇华 李瑞锋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9-391,451,共4页
自2008年开始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开展了一定的治未病服务实践,本文选取两个案例,分析基层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和取得的成效。对比当前基层中医治未病服务仍面临支持体系不健全、供给能力不充足以及... 自2008年开始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开展了一定的治未病服务实践,本文选取两个案例,分析基层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和取得的成效。对比当前基层中医治未病服务仍面临支持体系不健全、供给能力不充足以及智能应用不成熟等问题。因此,通过完善支持体系、提高供给能力和推进智能应用等建议,优化基层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更好地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中医治未病 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在酒精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唐国梁 欧阳仁泽 +4 位作者 王毅 杜晓莉 刘珊珊 刘俊林 张丽娟 《养殖与饲料》 2025年第7期65-71,共7页
[目的]对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动物模型应用、中草药治疗的作用机制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综述,为中草药治疗ALD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近年来关于中草药干预ALD的研究文献,归纳不同动物模型的适用性及在ALD研究中的应... [目的]对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动物模型应用、中草药治疗的作用机制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综述,为中草药治疗ALD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近年来关于中草药干预ALD的研究文献,归纳不同动物模型的适用性及在ALD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中草药治疗ALD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不同ALD动物模型各具优缺点,小鼠模型在ALD病理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大鼠模型适用于评估病程发展,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探索新型疗法和临床前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结论]中草药在ALD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仍存在动物模型与临床转化差异、作用机制解析不足、缺乏高质量临床试验及标准化制剂等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酒精性肝病 动物模型 作用机制 个性化治疗 精准靶向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手术治疗慢性空洞性肺病疗效分析
6
作者 任航空 孙伟峰 汪林宝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80-1186,共7页
目的:研究慢性空洞性肺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外科手术对慢性空洞性肺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4年6月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的163例胸外科住院慢性空洞性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3例患者中,空洞性... 目的:研究慢性空洞性肺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外科手术对慢性空洞性肺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4年6月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的163例胸外科住院慢性空洞性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3例患者中,空洞性肺结核86例,空洞性肺真菌病45例,空洞性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32例。其中,咯血患者116例(71.2%),结核分枝杆菌痰菌阳性59例(36.2%);经过手术治疗后,咯血患者均不再咯血,痰菌阴转患者56例(阴转率为94.9%),因胸腔感染死亡1例。116例咯血患者中,结核性空洞51例,真菌性空洞38例,结核合并真菌性空洞27例;51例结核性空洞患者中,6例因术中大出血中转开胸,38例真菌性空洞患者中,1例因术中大出血中转开胸,27例结核合并真菌性空洞患者中,2例因术中大出血中转开胸。除2例支气管胸膜瘘患者、1例因胸腔感染死亡患者和3例痰菌未阴转患者外,其余患者均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结论:对于手术指征明确的慢性空洞性肺病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至少6个月后,择期手术治疗能有效解决咯血和排菌问题;并且可以缩短慢性空洞性肺病患者的病程,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真菌性 结核 肺外科手术 胸腔镜检查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治未病理论灸药同治对实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磊 周锦 +5 位作者 余涛 张豪荣 陈辰 余长艳 宋海斌 朱琼洁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8-372,共5页
目的: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灸药同治对实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心总医院接受治疗的实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灸药同治对实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心总医院接受治疗的实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常规接受化疗,观察组化疗前连续3 d给予灸药同治(艾灸+加味八珍汤)。比较治疗前、化疗后7 d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常规[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生命质量[卡诺夫斯凯计分(KPS)、中国癌症患者生命质量(QOL_(2))调查问卷],比较化疗后7 d 2组患者骨髓抑制情况[发生率、严重程度、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使用情况]。结果:化疗后7 d,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Hb、WBC、PLT、NEUT、KPS评分及QOL_(2)评分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率、rhG-CSF使用率低于对照组,0、Ⅰ度比例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治未病理论,灸药同治能够改善实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临床症状及血常规,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治未病理论 灸药同治 化疗 骨髓抑制 中医证候积分 血常规 生命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血管医学时代“脑心同治”手术与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尚彦国 王轩 +3 位作者 佟小光 施铭岗 李春海 王联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6,共9页
“脑心共病”逐渐受到国内外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内外科医师的重视,并着手开展“脑心同治”手术互为保障,“泛血管医学”概念提出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理念。泛血管医学思想对“脑心同治”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脑心... “脑心共病”逐渐受到国内外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内外科医师的重视,并着手开展“脑心同治”手术互为保障,“泛血管医学”概念提出多学科交叉、跨学科整合的研究模式和发展理念。泛血管医学思想对“脑心同治”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脑心同治”手术又使“泛血管医学”概念更加完整与深化。现阶段坚持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为基础进行手术实施设计,“脑心同治”手术将在未来突破传统的颈动脉与冠状动脉同期手术范畴,过渡到以血管重建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从外科手术角度扩大“泛血管医学”概念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心血管疾病 外科手术 脑心同治(非MeSH词) 泛血管医学(非MeSH词) 血管重建(非MeSH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与溃疡性结肠炎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晓彤 李家立 +3 位作者 曹志群 康楠 孔维枝 由智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1-867,共7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肠道上皮细胞的持续性损伤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形式的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这被认为是导致肠道上皮细胞死亡的重要因素。铁死亡的发生往往与细胞内铁代...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肠道上皮细胞的持续性损伤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形式的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这被认为是导致肠道上皮细胞死亡的重要因素。铁死亡的发生往往与细胞内铁代谢异常、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活性降低、脂质代谢异常、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激活以及Nrf2基因过度表达等因素相关。铁死亡能够导致线粒体变小、膜密度增加和嵴数量减少,与传统的细胞死亡方式不同,其并不表现出特定的现象。相关研究发现,中医药能够通过降低细胞内铁含量、抑制脂质活性氧产生、调节Nrf2基因表达等途径来缓解肠上皮细胞的铁死亡,从而起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因此,中医药可能成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就细胞铁死亡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以及中医药通过铁死亡通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 中医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辨病论治”五步探讨胰腺癌前病变辨治思路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传龙 刘福栋 +3 位作者 姜晓晨 庞博 花宝金 朴炳奎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690,共4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辨治癌前病变方面具有优势,但目前胰腺癌前病变面临着诊断、治疗均不足的局面。胰腺癌前病变的辨治方法尚不完善,值得进一步探索。面对临床无症状患者时,辨病论治模式较辨证论治更具有优势。总结中医药对胰腺癌前...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辨治癌前病变方面具有优势,但目前胰腺癌前病变面临着诊断、治疗均不足的局面。胰腺癌前病变的辨治方法尚不完善,值得进一步探索。面对临床无症状患者时,辨病论治模式较辨证论治更具有优势。总结中医药对胰腺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进一步明确辨病论治模式对胰腺癌前病变的意义,提出“辨病位在肝在脾、辨病性在常在变、辨病证为积为聚、辨病机邪正盛衰、辨病势为进为退”的五步辨治思路。以期为临床防治胰腺癌前病变提供新思路,为构建胰腺癌前病变精准辨治体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前病变 辨病论治 病证结合 精准辨治 胰腺癌 中医药 治未病 临床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导引术在绝经前后诸证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贾凡 代金刚 +7 位作者 陈彤 郁悦 赵红玉 朱诗琴 张娜娜 张武凡 王超颖 刘新敏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2-665,共4页
中医导引术采用形体运动、呼吸吐纳、精神调节相结合的方法,从精、气、神对人体进行调节,具有调整机体阴阳状态、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等作用。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出现烘热汗出、面红潮热、烦躁易怒、手足心热、耳鸣心悸、... 中医导引术采用形体运动、呼吸吐纳、精神调节相结合的方法,从精、气、神对人体进行调节,具有调整机体阴阳状态、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等作用。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出现烘热汗出、面红潮热、烦躁易怒、手足心热、耳鸣心悸、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精神倦怠、腰背酸痛、月经紊乱等症状,对围绝经期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均有不良影响。中医导引术是绝经前后诸证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改善围绝经期女性的局部身体症状,还有助于调节机体气血、脏腑、阴阳,使机体达到整体相对平衡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导引法 绝经前后诸证 围绝经期 疾病治疗 养生康复 调身 调息 调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导板靶向显微根尖手术治疗左下第一磨牙慢性根尖周炎1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欣霖 闫欣 麦穗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0-363,共4页
将数字化导板引入到显微根尖手术可以精确定位病变位置,减少根尖手术的去骨量,避免损伤到邻牙或周围组织。本文报道1例使用数字化导板辅助显微根尖手术治疗左下第一磨牙慢性根尖周炎的病例。
关键词 显微根尖手术 3D打印导板 根管治疗后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彦彬教授从络病论治慢性肾衰经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甜甜 高彦彬 +4 位作者 王莺洁 邢俊艳 崔家霖 朱智耀 邹大威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84-2488,共5页
慢性肾衰是各类进展性肾脏疾病的最终结局,病机错综复杂,中医对其治疗具有较好疗效。高彦彬教授学术思想师承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临证四十载,认为此病属于“络病”范畴,并针对慢性肾衰提出肾元虚衰、肾络瘀结、浊毒内停的基本病机和益... 慢性肾衰是各类进展性肾脏疾病的最终结局,病机错综复杂,中医对其治疗具有较好疗效。高彦彬教授学术思想师承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临证四十载,认为此病属于“络病”范畴,并针对慢性肾衰提出肾元虚衰、肾络瘀结、浊毒内停的基本病机和益气固肾、解毒通络的基本治法。临床上以虚定型,以实定候进行辨证论治,并基于治未病理论,提出慢性肾病三级预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 络病 中医药 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名老中医 名医经验 @高彦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窠囊理论的慢性肾脏病病机与治疗策略 被引量:4
14
作者 施月 石秀杰 张昱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971-1973,1978,共4页
窠囊理论出自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是中医痰瘀互结学说的重要内容。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与窠囊痰挟瘀血的病机特点高度契合。从窠囊理论切入,认为脾肾虚衰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瘀闭痰结,胶结不解,酿生窠囊,滞于肾络是慢性肾脏病... 窠囊理论出自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是中医痰瘀互结学说的重要内容。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与窠囊痰挟瘀血的病机特点高度契合。从窠囊理论切入,认为脾肾虚衰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瘀闭痰结,胶结不解,酿生窠囊,滞于肾络是慢性肾脏病的主要病机。故治疗上强调益肾健脾,正本清源;理气调枢,畅达气机;痰瘀同治,通透窠囊。这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窠囊理论 痰瘀互结 慢性肾脏病 临床思路 中医理论 痰挟瘀血 病机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围透析期的中医一体化治疗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思吉 周怡雯 +3 位作者 朱泓 李华伟 孙伟 陈珑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7-271,共5页
慢性肾脏病(CKD)围透析期病情进展迅速,各系统症状突出,且并发症多,患者生存率及生命质量下降明显。以中药经方、现代医家经验方、中成药及中药制剂等为主的中医内治法,结合中药灌肠、耳穴压豆、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常见中医外治法的... 慢性肾脏病(CKD)围透析期病情进展迅速,各系统症状突出,且并发症多,患者生存率及生命质量下降明显。以中药经方、现代医家经验方、中成药及中药制剂等为主的中医内治法,结合中药灌肠、耳穴压豆、中药熏洗、穴位贴敷等常见中医外治法的中医一体化治疗模式,可以缓解临床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防治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对围透析期患者的综合管理具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围透析期 中医一体化治疗 中医内治法 中医外治法 临床疗效 综合管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治重大慢性疾病经验学习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静汶 李柳 叶放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03-1307,共5页
在开展国医大师病机辨治重大慢性疾病临床经验传承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智能技术构建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重大慢性疾病经验学习决策支持系统。首先将周仲瑛教授80年代以来保存的门诊纸质病案电子化,然后对电子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并形成... 在开展国医大师病机辨治重大慢性疾病临床经验传承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智能技术构建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重大慢性疾病经验学习决策支持系统。首先将周仲瑛教授80年代以来保存的门诊纸质病案电子化,然后对电子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并形成结构化数据库及知识元模块网络,最后就挖掘出来的结果方案进行名医访谈。该系统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获得了一种原创性传承学习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重大慢性疾病经验的新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中、青年中医师在应对个性化复杂多变的重大慢性疾病的诊疗思路,突破传统“师带徒”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形成了规模化的中医传承教育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支持系统 国医大师 智能技术 辅助诊疗 周仲瑛教授 重大慢性疾病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治未病”理论阐述中医“通”的思想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小静 闫雨蒙 +1 位作者 李博 王义忠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4-528,共5页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阐述中医理论体系中“通”的概念和原理具有积极意义。人体窍道保持通畅状态非常重要,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百病皆从不“通”起,肠腑不通则容易便秘,脉络不通则皮肤不仁,腠理不通则...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阐述中医理论体系中“通”的概念和原理具有积极意义。人体窍道保持通畅状态非常重要,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百病皆从不“通”起,肠腑不通则容易便秘,脉络不通则皮肤不仁,腠理不通则容易外感。从中医学角度分别阐述肠腑、脉络及腠理的生理功能、不“通”的病因病机、和不“通”引起的相关疾病的治法治则。中医“治未病”强调天人合一,目前“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其关键均需要保持人体“通”的状态,期待中医“治未病”思想能在日常中为因各种因素导致机体产生“不通”状态预防中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治未病 不通则痛 天人合一 肠腑不通 脉络不通 腠理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腹腔镜经肛门直肠结肠拖出术操作指南(2024版)
18
作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小儿内镜外科专家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肛肠学组 +6 位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医师分会 徐伟立 李索林 李龙 汤绍涛 白玉作 李爱武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05-813,共9页
随着微创技术的引入, 腹腔镜辅助经肛门直肠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及其类缘病、多发结肠息肉病得以快速应用。为进一步规范小儿腹腔镜经肛门直肠结肠拖出术的术式选择以及操作,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小儿内镜外科专家委员会、中... 随着微创技术的引入, 腹腔镜辅助经肛门直肠结肠拖出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及其类缘病、多发结肠息肉病得以快速应用。为进一步规范小儿腹腔镜经肛门直肠结肠拖出术的术式选择以及操作,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小儿内镜外科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肛肠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医师分会牵头, 组织全国30位小儿肛肠与腔镜外科专家, 围绕腹腔镜经肛门直肠结肠拖出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设备与器械选择、手术基本原则及手术方式等, 制定《小儿腹腔镜经肛门直肠结肠拖出术操作指南(2024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病 巨结肠类源性疾病 外科手术 腹腔镜检查 机器人手术 诊疗指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脐单孔与标准三孔腹腔镜辅助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欣星 曾纪晓 +4 位作者 徐晓钢 刘斐 梁子建 兰梦龙 陶波圆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9-824,共6页
目的探讨使用常规器械下单孔腹腔镜辅助巨结肠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治疗效果和优缺点。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80例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病例,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单孔组(采取单孔腹腔... 目的探讨使用常规器械下单孔腹腔镜辅助巨结肠根治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治疗效果和优缺点。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80例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病例, 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单孔组(采取单孔腹腔镜手术)和标准组(采取标准三孔腹腔镜手术), 每组各40例, 均由同一名外科医师实施巨结肠根治术(Swenson-like)。随访时间36~48个月。收集所有患儿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 包括术前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肠管长度、术后当天疼痛评分、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 无死亡病例。两组术前基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中无一例增加Trocar。单孔组和标准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7.36±19.21)min和(119.26±22.55)min,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67±1.06)mL和(4.20±0.89)mL, 切除肠管长度分别为(28.13±7.93)cm和(27.97±6.87)cm, 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11.50±4.07)h和(13.67±5.25)h, 术后当天疼痛评分分别为(2.20±0.63)分和(2.43±0.56)分, 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90±0.66)d和(6.00±0.52)d, 以上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随访期间近期和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5%和10%,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患儿脐部均无可视性手术瘢痕, 切口满意度评分较标准组高[(1±1)分比(4±1)分, (P<0.05)]。结论使用常规器械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安全、有效, 近期和中期手术效果与标准三孔腹腔镜手术相似, 前者术后美容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病 外科手术 腹腔镜检查 治疗结果 方案评价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芝银应用温阳法辨治瘿病后期经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浩然 许芝银 马朝群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53-1158,共6页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许芝银教授对于瘿病诊疗经验丰富,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术后等瘿病在临床进展到后期均出现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或缺乏,常进一步累及肝、脾、肾等脏腑,均有阳虚证候。强调在...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许芝银教授对于瘿病诊疗经验丰富,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肿瘤术后等瘿病在临床进展到后期均出现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或缺乏,常进一步累及肝、脾、肾等脏腑,均有阳虚证候。强调在辨治基础上审证求机,灵活应用温阳法,温阳以行气、消痰、祛瘀、利水、散结、益气养阴。突出脏腑辨证、兼顾整体与局部统一,且灵活应用药对,颇具特色,疗效显著,更好地诠释“异病同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瘿病后期 温阳法 辨证论治 名老中医 @许芝银 经验 异病同治 验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