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4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NN和Transformer并行编码的腹部多器官图像分割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欣 李森 李智生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5-1154,共10页
针对现有方法在腹部中小器官图像分割性能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局部和全局并行编码的网络模型用于腹部多器官图像分割.首先,设计一种提取多尺度特征信息的局部编码分支;其次,全局特征编码分支采用分块Transformer,通过块内Transf... 针对现有方法在腹部中小器官图像分割性能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局部和全局并行编码的网络模型用于腹部多器官图像分割.首先,设计一种提取多尺度特征信息的局部编码分支;其次,全局特征编码分支采用分块Transformer,通过块内Transformer和块间Transformer的组合,既捕获了全局的长距离依赖信息又降低了计算量;再次,设计特征融合模块,以融合来自两条编码分支的上下文信息;最后,设计解码模块,实现全局信息与局部上下文信息的交互,更好地补偿解码阶段的信息损失.在Synapse多器官CT数据集上进行实验,与目前9种先进方法相比,在平均Dice相似系数(DSC)和Hausdorff距离(HD)指标上都达到了最佳性能,分别为83.10%和17.8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图像分割 分块transformer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 TransNet的腹部CT图像多器官分割
2
作者 廖苗 杨睿新 +2 位作者 赵于前 邸拴虎 杨振 《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71-1387,共17页
受限于局部感受野,卷积神经网络无法建立足够的长距离依赖关系.一些方法通过将Transformer部署至卷积网络的某些特定部位来缓解这个问题,如网络编码器、解码器或跳跃连接层.但这些方法只能为某些特定特征建立长距离依赖关系,难以捕获大... 受限于局部感受野,卷积神经网络无法建立足够的长距离依赖关系.一些方法通过将Transformer部署至卷积网络的某些特定部位来缓解这个问题,如网络编码器、解码器或跳跃连接层.但这些方法只能为某些特定特征建立长距离依赖关系,难以捕获大小、形态多样的腹部器官之间的复杂依赖关系.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交叉增强Transformer(CE transformer)结构,并用它作为特征提取单元构建一种新的多层级编−解码分割网络CE TransNet.CE transformer采用双路径设计,深度融合Transformer与卷积结构,可同时对长、短距离依赖关系进行建模.在双路径中,引入密集交叉连接促进不同粒度信息的交互与融合,提高模型整体特征捕获能力.将CE transformer部署于CE TransNet的整个编解码路径中,可有效捕捉多器官的复杂上下文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在WORD和Synapse腹部CT多器官数据集上的平均Dice相似系数值分别高达82.42%和81.94%,显著高于多种当前先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分割 深度学习 transformER 交叉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合组织数字教育生态塑造:策略框架与核心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林梅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40,共8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作为全球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探路者和引领者,近年来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开展了系列研究,形成了数字教育生态塑造的策略框架,包括目标层(迈向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先决条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作为全球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探路者和引领者,近年来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开展了系列研究,形成了数字教育生态塑造的策略框架,包括目标层(迈向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先决条件层(物理基础设施),核心要素层(数字工具、数字资源、数字素养和数字应用)和保障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协同、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资金投入和公共采购、教师的激励与专业支持、监测和评估);此外,还分析和探讨了数字教育生态塑造的三大核心议题:弥合数字鸿沟、聚焦数字治理和关注人工智能。关照OECD已有经验,基于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求,可以从制定国家数字教育战略规划、深化学习/教学和评价场景的数字应用创新及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推动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数字教育生态 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 数字鸿沟 战略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纳米生物催化剂Fe_(3)O_(4)-ZIF-8@ET 2.0的制备及表征
4
作者 李攀登 贺雷雨 孙丽慧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117,共6页
为提高脂肪酶Eversa Transform 2.0稳定性和利用率,采用共沉淀法将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8耦合,并使脂肪酶Eversa Transform 2.0固定于复合材料上,制备复合纳米生物催化剂Fe_(3)O_(4)-ZIF-8@ET 2.0。以酶比活... 为提高脂肪酶Eversa Transform 2.0稳定性和利用率,采用共沉淀法将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ZIF-8耦合,并使脂肪酶Eversa Transform 2.0固定于复合材料上,制备复合纳米生物催化剂Fe_(3)O_(4)-ZIF-8@ET 2.0。以酶比活力和蛋白负载率为指标,以固定化时间、加酶量及固定化温度为考察因素,对Fe_(3)O_(4)-ZIF-8@ET 2.0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单因素实验优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复合固定化酶的微观形貌和官能团进行表征。将Fe_(3)O_(4)-ZIF-8@ET 2.0用于催化米糠油脱臭馏出物的酯化反应,考察其催化性能和重复使用性。结果表明:Fe_(3)O_(4)-ZIF-8@ET 2.0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定化时间6 h、加酶量1.5 mL(六水合硝酸锌0.225 g, 2-甲基咪唑0.622 g,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0.05 g)、固定化温度40℃,在此条件下Fe_(3)O_(4)-ZIF-8@ET 2.0的酶比活力为50.58 U/g,蛋白负载率为86.64%;表征结果表明Eversa Transform 2.0被成功负载到Fe_(3)O_(4)-ZIF-8上;采用Fe_(3)O_(4)-ZIF-8@ET 2.0催化米糠油脱臭馏出物酯化,酯化率达到94.4%,重复使用5次后,相对酶活力达到57.37%。综上,制备的复合纳米生物催化剂Fe_(3)O_(4)-ZIF-8@ET 2.0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表现出较大的工业化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复合纳米生物催化剂 脂肪酶Eversa transform 2.0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阔混交模式下土壤养分及有机组分FTIR特征研究
5
作者 赵隽宇 覃祚玉 +4 位作者 柯琴 宋贤冲 石媛媛 黄小芮 唐健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5,共8页
[目的]探讨南亚热带地区桉树与米老排、灰木莲、香梓楠等乡土珍贵阔叶树种营建混交林对土壤养分及有机组分特征的影响,为混交林伴生树种选择以及挖掘土壤碳汇潜力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采集并分析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 [目的]探讨南亚热带地区桉树与米老排、灰木莲、香梓楠等乡土珍贵阔叶树种营建混交林对土壤养分及有机组分特征的影响,为混交林伴生树种选择以及挖掘土壤碳汇潜力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采集并分析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常规化学性质,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土壤有机组分进行了定性与半定量分析。[结果](1)与桉树纯林(CK)相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显著提高,其中灰木莲混交林(A×H)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2)FTIR分析显示,混交林土壤整体呈现出硅酸盐的吸收特征,且Arom芳香族类、Est酯类及Alcs&Phls醇酚类等有机官能团含量显著高于CK,表明伴生树种能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组分含量;(3)冗余分析(RDA)表明,0—20 cm土层中SOC、TN、AP、AN等肥力指标与Arom、Est及Alcs&Phls等有机官能团存在较强的正向关系,而在20—40 cm土层中这种正向关系有所减弱,但依然显著。[结论]桉树与伴生树种混交种植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有机组分特征,对土壤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为优化桉树混交林经营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土壤有机碳 官能团 混交林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作用下炼厂外排水溶解性有机物的转化行为
6
作者 王乐琪 牛泽琳 +4 位作者 翁艺斌 朱怡霏 何蕾 王庆宏 陈春茂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7,共10页
石油炼化企业的外排水中含有大量组成极其复杂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其进入天然水体后的转化行为与其环境风险息息相关。然而目前关于微生物作用对炼厂外排水DOM在天然水体中转化行为的影响尚不清晰。因此,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石油炼化企业的外排水中含有大量组成极其复杂的溶解性有机物(DOM),其进入天然水体后的转化行为与其环境风险息息相关。然而目前关于微生物作用对炼厂外排水DOM在天然水体中转化行为的影响尚不清晰。因此,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三维荧光激发发射光谱(3D-EEM)以及静电场轨道阱质谱(Orbitrap MS)等表征方法,从DOM含量、光学特征和分子组成等方面分析了炼厂外排水DOM进入天然水体后在微生物作用下的转化行为。研究发现受纳水中DOM的修正性芳香指数(AI_(mod))、氧碳比加权平均值(O/C_(wa))经微生物作用后上升,氢碳比加权平均值(H/C_(wa))经微生物作用后下降;微生物作用于受纳水中DOM时具有偏好性,CHO类的脂肪族DOM最易转化,转化后最易生成CHNO类的高不饱和类及酚类DOM,而耐微生物转化DOM中CHO和CHNO类的高含氧化合物相对丰度较高。微生物主要通过加氧反应、羧化反应、脱/增氮反应等使得DOM转化。此外,门水平和属水平的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及LD29菌属微生物在炼厂外排水芳香族DOM的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物 微生物转化 炼厂外排水 受纳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低氮添加改变黄山松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分子组成及稳定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元晓春 张晓晴 +6 位作者 周茜 吴联钻 陈俊明 曾泉鑫 柏欣宇 李文周 陈岳民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4-514,共11页
可溶性有机质(DOM)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其动态变化对理解全球变化情景下区域/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然而,氮沉降背景下土壤DOM分子特性如何变化尚不明确。采用尿素添加模拟野外氮沉降,在黄山松林设置了三个氮添加水平(0、40和80 kg·... 可溶性有机质(DOM)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其动态变化对理解全球变化情景下区域/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然而,氮沉降背景下土壤DOM分子特性如何变化尚不明确。采用尿素添加模拟野外氮沉降,在黄山松林设置了三个氮添加水平(0、40和80 kg·hm^(-2)·a^(-1))。利用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探究了短期(三年)氮添加对0~10 cm土壤DOM分子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FT-ICRMS分析结果表明,DOM分子主要集中在250~400Da,碳氢氧化合物占全部化合物的50%以上。在DOM分子的八种类别中,木质素类分子在土壤DOM分子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单宁类和缩合芳烃,而易分解的小分子(包括脂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相对丰度较低。尽管氮添加未改变DOM含量和光学特性,但DOM的分子组成变化显著。相比于高氮处理,低氮处理显著降低了DOM中碳水化合物分子的相对丰度,降低幅度73.33%。这可能主要归功于微生物生物量和水解酶活性的增加。此外,低氮添加下双键当量(DBE)显著增加,说明DOM的分子稳定性有所提升。皮尔森(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DBE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氨基糖等小分子化合物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木质素及缩合芳烃等大分子的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短期氮添加下DOM的分子稳定性可能取决于碳水化合物等易分解小分子的减少而非难分解分子的增加。综合而言,本研究为理解氮沉降下土壤DOM的行为提供了分子层面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可溶性有机质 分子组成 分子稳定性 氮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光程红外吸收光谱学的柑橘霉变腐败程度在线测量方法
8
作者 李志豪 杨崇山 +3 位作者 唐超 吕强 矫雷子 董大明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0,共6页
柑橘在运输、贮藏的过程中由于磕碰原因在创口处极易受到真菌感染导致霉变,霉变在常温下能够迅速蔓延全果,并且感染其余健康果实,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传统的感官审评方法主观性较强,现有的机器视觉等快速检测技术无法在柑橘早期霉变腐败... 柑橘在运输、贮藏的过程中由于磕碰原因在创口处极易受到真菌感染导致霉变,霉变在常温下能够迅速蔓延全果,并且感染其余健康果实,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传统的感官审评方法主观性较强,现有的机器视觉等快速检测技术无法在柑橘早期霉变腐败进行准确判断,采用长光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采集了夏橙在霉变腐败过程中的挥发物信息,确定乙醇为柑橘早期霉变腐败的特异性挥发物,通过峰高法定量分析乙醇光谱吸收峰在夏橙贮藏霉变腐败期间的变化规律,在红外波段为1057 cm^(-1)处的峰高位于0~2.02×10^(-3)时为轻度腐败;位于2.02×10^(-3)~3.00×10^(-2)时为中度腐败;大于3.00×10^(-2)时为重度腐败,实现了柑橘霉变腐败的快速判别分析。研究结果为柑橘采后霉变腐败的智能化检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柑橘霉变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早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Fe^(2+)/PAA体系对给水厂排泥水有机物的降解研究
9
作者 彭芳奇 江立文 +1 位作者 童祯恭 王亚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06-1711,共6页
采用基于过氧乙酸(PAA)的高级氧化技术,探究了UV-Fe^(2+)/PAA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分析了其对排泥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UV-Fe^(2+)/PAA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CH_(3)C(O)OO·和HO·对排泥水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将大... 采用基于过氧乙酸(PAA)的高级氧化技术,探究了UV-Fe^(2+)/PAA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分析了其对排泥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UV-Fe^(2+)/PAA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种CH_(3)C(O)OO·和HO·对排泥水具有良好的降解效果,将大分子疏水性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亲水性有机物,并对腐殖酸、富里酸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及色氨酸类芳香蛋白物质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此外,HCO_(3)^(-)对体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NO_(3)^(-)、Cl^(-)、SO_(4)^(2-)对体系基本无影响。相较于直接回用,经UV-Fe^(2+)/PAA降解后回用,可降低三卤甲烷(THMs)的生成风险。该研究结果为给水厂排泥水安全回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泥水回用 过氧乙酸活化 有机物降解转化 消毒副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化学转化对藻源溶解性有机质微生物转化的影响机制
10
作者 康入蕴 安世林 +3 位作者 黄秀琳 吴凤亭 李学艳 杜瑛珣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8-1210,I0023,共14页
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增加的双重压力下,湖泊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暴发导致大量藻源溶解性有机物(algal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ADOM)产生,其转化过程是湖泊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为探究湖泊中光化学转化对ADOM微生物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 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增加的双重压力下,湖泊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暴发导致大量藻源溶解性有机物(algal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ADOM)产生,其转化过程是湖泊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为探究湖泊中光化学转化对ADOM微生物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富营养化湖泊——太湖中的ADOM为研究对象,进行18 d的微生物培养以及先自然光照后微生物培养实验。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比较两处理组中ADOM的有色DOM、荧光DOM和分子转化差异,并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探究微生物群落变化。结果表明,光照微生物处理组溶解性有机碳的降解速率明显低于微生物处理组(0.28 d^(-1) vs.0.75 d^(-1))。转化过程中荧光组分和分子的变化显示:光化学过程对类蛋白质/多肽类分子的转化减少了微生物转化的底物,且光化学生成的分子仅有近一半能够被后续的微生物过程利用。微生物处理组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光照微生物处理组;一些菌属的丰度与DOM组分显著相关,表明光化学过程对ADOM组成的改变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原因。研究揭示了自然光照对ADOM微生物转化的抑制机制,有助于全面理解富营养化湖泊的碳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源溶解性有机质 光化学 微生物转化 分子组成 细菌群落结构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gent的模型转换及其支撑软件工具ODAMTransformer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翠云 毛新军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4-68,共5页
模型驱动开发技术通过不同抽象层次模型的建立和转换,可有效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将模型驱动开发思想引入到面向Agent软件工程,研究了基于Agent的模型转换技术,并将它集成到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方法学ODAM中。ODAM将基于组织... 模型驱动开发技术通过不同抽象层次模型的建立和转换,可有效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将模型驱动开发思想引入到面向Agent软件工程,研究了基于Agent的模型转换技术,并将它集成到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方法学ODAM中。ODAM将基于组织抽象所建立起来的模型视为平台无关模型,将基于特定平台所建立起来的模型视为平台相关模型,支持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本文选取JADE作为目标系统的开发平台,建立了ODAM元模型和JADE元模型间的映射关系,提出了从ODAM组织模型到JADE模型、从JADE模型到程序代码的模型转换规则,开发了相应的支撑软件工具ODAMTransformer,通过案例分析和演示展示了技术和工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驱动开发 组织抽象 ODAM 模型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源性溶解性有机物分子指纹解析和消毒副产物形成潜势
12
作者 陈晶 周永强 +5 位作者 张运林 何晨 史权 郭全忠 张淑兰 葛光环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0-851,共12页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由藻类代谢或死亡后释放的藻源溶解性有机物(ADOM)是自来水厂消毒副产物生成的主要前体物质,其对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探究蓝藻水华消退期ADOM在湖泊微生物作用下的释放和转化规律,以太湖处于衰亡期的蓝藻作...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由藻类代谢或死亡后释放的藻源溶解性有机物(ADOM)是自来水厂消毒副产物生成的主要前体物质,其对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探究蓝藻水华消退期ADOM在湖泊微生物作用下的释放和转化规律,以太湖处于衰亡期的蓝藻作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湖水组和添加蓝藻组进行室内微生物降解实验,利用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全面表征溶解性有机物(DOM)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转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蓝藻短期降解释放出大量ADOM,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和溶解性有机磷(DOP)浓度升高,且其能够促进浮游细菌生长,随微生物(包含细菌、放线菌和病毒)作用时间延长,最终添加蓝藻组的DOC、DON和DOP的矿化率分别为45.23%、82.07%和81.40%。②ADOM经微生物作用后,其有色DOM(CDOM)量被削减且分子量变小;蓝藻降解产生的类蛋白组分被微生物快速消耗,而生物难利用的类腐殖质组分则逐渐累积。③蓝藻释放的ADOM经微生物转化后,其分子组成与对照湖水组的DOM趋于一致。在微生物作用过程中,所识别的微生物降解分子为藻源饱和脂类,而产生的分子则表现出更高不饱和度。④ADOM在饮用水氯消毒工艺中会产生有毒的消毒副产物(DBPs),蓝藻在经历微生物长期作用后,水体中仍能够检出形成DBPs前体的DOM分子(即C_(18)H_(31)O_(9)N_(3)和C_(2)0H_(31)O_(11)N类化合物)。研究显示,微生物作用对水中ADOM浓度和赋存状态都有影响,在蓝藻衰亡前期促进ADOM释放,在蓝藻衰亡后期可以削减ADOM对水质的影响,但水体中仍有少量DBPs前体DOM分子存在,因此,蓝藻水华消退末期的水源地水质安全与DBPs前体DOM处理仍然需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藻源溶解性有机物(ADOM) 溶解性有机物(DOM) 分子组成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 消毒副产物(DB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厂臭氧处理单元中溶解性有机质的转化特性
13
作者 张万里 程方奎 朱敬林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0-158,233,共10页
臭氧氧化常作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单元用于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但由于污水成分复杂,目前对臭氧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转化特性仍缺乏足够认知。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解... 臭氧氧化常作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单元用于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但由于污水成分复杂,目前对臭氧处理过程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转化特性仍缺乏足够认知。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解析4个不同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DOM在臭氧处理过程中的转化特性。结果表明,臭氧氧化可有效去除DOM中的芳香物质以及类色氨酸、类富里酸、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和类腐殖酸等荧光组分,但其矿化效率有限,且其对化工产业污水和印染污水中COD的去除率较低。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DOM的分子组成主要为CHO、CHON和CHOS类物质,其物质类别主要为高度不饱和类物质及酚类物质、脂肪类物质和多酚类物质。经臭氧处理后,部分CHOS类物质会被氧化为CHO类物质,同时高度不饱和类物质及酚类物质、多酚类物质会转化为饱和类物质。臭氧处理后反应产物的氧原子数明显增加,难降解有机物的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150~600 u,不饱和双键数(DBE)主要为3~11。此外,质量差异分析和统计学分析发现综合污水、化工产业污水和电子产业污水中三羟基化反应(+3O)发生的最多,而印染污水中脱环丙基(-C_(3)H_(4))的反应发生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氧化 溶解性有机质 分子转化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域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创建的动因、机制与进路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涵滨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趋势下大学组织变革的时代产物。“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求与“回归工程范式”的变革趋势相交叠,构成我国大学创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时代动因。探其机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形成以服务应用为...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趋势下大学组织变革的时代产物。“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求与“回归工程范式”的变革趋势相交叠,构成我国大学创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时代动因。探其机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形成以服务应用为导向的组织理念、多元主体异质共在的成员构成、持续适应的柔性组织架构、多维综合的质量控制机制。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趋势为参照,未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应持守育人价值本位,形塑主动适应的组织理念;优化创新制度环境,赋能组织成员的知识协同;提升卓越项目的治理能力,着力构建水样组织;引入公众参与的评价机制,加强知识生产的社会问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组织变革 交叉学科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axFF MD模拟的煤加氢热解有机Ca转化机制研究
15
作者 王小令 王绍清 +2 位作者 赵云刚 常方哲 穆瑞峰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97-4309,共13页
为揭示煤中有机Ca在煤加氢热解过程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构建了含羧酸Ca的煤大分子结构模型,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手段,基于不同升温模式从原子水平追踪了Ca在煤加氢热解过程中的运动轨迹;通过人为加载Ca型煤进行加氢热解实验... 为揭示煤中有机Ca在煤加氢热解过程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构建了含羧酸Ca的煤大分子结构模型,采用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 MD)模拟手段,基于不同升温模式从原子水平追踪了Ca在煤加氢热解过程中的运动轨迹;通过人为加载Ca型煤进行加氢热解实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OES)测定了产物中Ca元素的含量。模拟结果表明,在升温模拟过程中,有机Ca在高温下向无机Ca、气态烃Ca、焦油Ca迁变。原子Ca很难单独从焦炭中释放,并且极易和生成的H_(2)O分子结合。在恒温模拟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煤加氢热解过程中有机Ca迁变行为加剧,焦炭Ca大量向无机Ca和气态烃中的Ca转化。在较低温度下(1600~2200 K),需要持续一定时间有机Ca才会发生迁变,而在较高温度下(2500~2800 K)相应发生迁变过程需要的时间更短。通过分析热解实验中Ca的演化规律,初步验证模拟结果。此外,还探讨了显微组分对有机Ca迁移行为的影响,镜质体含有较多脂肪链,能热分解更多小分子碎片与Ca结合,而惰质体因芳香结构致密且活性位点较少,有机Ca的结合能力略弱。最终,从原子水平揭示了有机Ca在煤加氢热解的迁变机制:有机Ca的结合能力很强,极易与分解后的小分子物质结合。有机Ca可以直接向无机小分子、气态烃与焦油分子中转化。其中,Ca首先倾向于进入无机小分子,其次是气态烃,最后是焦油。同时,赋存在三者之间的Ca会在高温下持续迁移转化。研究结果可为高碱煤在中低温热解产业中污染控制与产物优化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Ca 准东煤 加氢热解 迁移转化 分子模拟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植物对湖泊溶解性有机物的影响——以武汉东湖为例
16
作者 符洪铭 郑冰清 +3 位作者 孙彩云 吴振斌 李亮 王培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6-155,共10页
为探究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对湖泊水体碳循环的影响,以武汉东湖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区和未修复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MS)技术对比沉水植... 为探究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对湖泊水体碳循环的影响,以武汉东湖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区和未修复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MS)技术对比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区与未修复区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的化学多样性,揭示沉水植物对水体DOM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水植物水生态修复显著改善水体理化性质的同时改变了DOM分子的化学多样性。修复区与未修复区分别含有7814和7282种DOM分子,其中修复区特有的1768种,主要以CHO、CHON和CHOP类型为主;未修复区特有的1236种,主要以CHO和CHON类型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修复区含P元素相对难降解的DOM分子类型(CHOP、CHONP、CHOPS和CHONPS)是未修复区的1.4—2.29倍且强还原态的DOM含量更高,表明修复区DOM在热力学上比未修复区更稳定。综上所述,沉水植物不仅改变了水体DOM分子组成,同时提高了水体难降解DOM分子丰度。研究将有利于加深湖泊稳态碳转换过程对水体碳循环影响的认识,为未来准确评估湖泊的碳汇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修复 沉水植物 DOM FT-ICR-MS 化学多样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组织模式、产业链整合与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炜虹 肖淑娟 +1 位作者 杨彩艳 闵锐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1-390,共10页
基于454份小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产业组织模式与产业链整合对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市场交易模式,横向合作模式与纵向协作模式均能够提升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水平,且... 基于454份小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产业组织模式与产业链整合对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市场交易模式,横向合作模式与纵向协作模式均能够提升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水平,且紧密型纵向协作模式比松散型纵向协作模式的提升效应更高。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产业链整合是产业组织模式影响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实现机制,增强产业链环节整合能够促进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产业组织模式通过产业链整合强化小农户的绿色生产自我效能及绿色技术获取能力,并依托这两条路径促进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异质性分析显示,当村庄组织能力较强时,纵向协作模式对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反之,横向合作模式则发挥更大作用;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横向合作模式与纵向协作模式对促进小农户生产绿色转型的效应更为显著。据此,建议提升农业产业组织对小农户的吸纳能力,强化农业产业组织的产业链整合水平,加强村集体与地区政府对农业产业组织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组织模式 产业链整合 小农户 生产绿色转型 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物料堆肥施用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分子多样性的影响
18
作者 杨冰玫 孙晓凡 +3 位作者 张子帅 苏婧 党秋玲 席北斗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26-1837,共12页
为揭示不同物料堆肥及其施用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组成的影响,本文以施用餐厨垃圾沼渣堆肥、牛粪堆肥和污泥堆肥的粉壤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FT-ICR MS)系统解析了分别施用3种不同物料堆肥后土壤DOM分子... 为揭示不同物料堆肥及其施用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组成的影响,本文以施用餐厨垃圾沼渣堆肥、牛粪堆肥和污泥堆肥的粉壤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法(FT-ICR MS)系统解析了分别施用3种不同物料堆肥后土壤DOM分子特性与结构组成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施用堆肥后,土壤DOM分子的不饱和程度更高。相比于未施肥土壤,其质荷比(m/z_(wa))、氢碳比(H/C_(wa))、等效双键数(DBE_(wa))、修正芳香指数(AI_(mod,wa))值更低,而氧碳比(O/C_(wa))与碳的标准氧化态(NOSC_(wa))值更高。②餐厨垃圾沼渣堆肥(5F)施用量为5%,牛粪堆肥(10C、20C)和污泥堆肥(10S、20S)施用量分别为10%与20%时,更有利于土壤DOM的积累。③餐厨垃圾沼渣堆肥土壤中以含氮化合物(CHON和CHONS)为主,牛粪堆肥土壤中以含硫化合物(CHOS和CHONS)为主,而污泥堆肥土壤中则以CHO分子为主。从生化类型来看,木质素、单宁类与芳香结构是各处理组DOM的主要组分(相对丰度>83%)。餐厨垃圾沼渣堆肥在肽类的分布上与其他处理组表现出明显差异,表明其能促进DOM矿化,加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④杂原子化合物分子多样性呈现物料特异性,且与施用量成正比,具体表现为污泥堆肥>牛粪堆肥>餐厨垃圾沼渣堆肥。研究显示,餐厨垃圾沼渣堆肥施用于粉壤土后土壤DOM矿化速率快,氮素释放效率高;而牛粪堆肥和污泥堆肥因堆肥物料中富含难降解物质,DOM矿化速率较慢,有利于土壤DOM的长期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施用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OM)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 分子多样性 杂原子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FOD-sCARS的土壤有机质高光谱机器学习估测模型
19
作者 吴梦红 窦森 +5 位作者 林楠 姜然哲 陈思 李佳璇 付佳伟 梅显军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2,共9页
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是表征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发挥重大作用。快速准确的SOM估算和空间制图对土壤碳库估算、作物生长监测和耕地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传统方法监测区域性SOM含量耗时费力,基于高光谱遥感影像建... 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是表征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发挥重大作用。快速准确的SOM估算和空间制图对土壤碳库估算、作物生长监测和耕地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传统方法监测区域性SOM含量耗时费力,基于高光谱遥感影像建立SOM估测模型是现在较为合理有效的方法。为探索解决目前高光谱遥感影像建立SOM含量估测模型存在光谱数据冗余、光谱数据特征提取精度低、小样本模型泛化能力不强的问题,选择位于青海省湟中县的研究区,共采集67个土壤样本。获取资源1号02D(ZY1-02D)高光谱遥感影像并进行预处理得到样点像元光谱数据,采用分数阶微分变换(FOD)方法挖掘与SOM含量具有响应关系的敏感波段,以0.2为一个步长,利用相关性阈值法对比分析不同阶次微分处理数据挖掘能力;运用稳定性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算法(sCARS)去除高光谱冗余数据获取建模特征波段,选择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树、极限学习机和岭回归机器学习作为建模算法,以全波段和特征波段光谱数据分别作为模型输入变量构建SOM估测模型进行高光谱反演研究工作;最后根据最优特征变量和建模算法,基于ZY1-02D遥感影像进行了SOM空间分布制图。结果表明:采用FOD变换相比整数阶可以大大提高波段与SOM含量间的相关性,挖掘出更多细微的与SOM含量产生响应关系的光谱波段,其中0.8阶微分变换效果最优,较原始波段相比相关系数最大值提高了0.546;相较于全波段光谱数据,采用sCARS特征提取方法获取特征波段构建模型的估测精度得到较大提升,说明sCARS可以有效提升建模数据的质量,提升模型预测精度。建模算法中RF表现最优,R_(p)^(2)(模型决定系数)达到0.766,RPD达到1.86,较全波段建模结果R_(p)^(2)提升约7.58%;基于FOD-sCARS和RF实现了区域SOM含量估测制图。研究进一步验证利用星载高光谱遥感影像是实现区域SOM估测制图的可靠途径,研究结果可为估测区域SOM含量提供新思路,为利用星载高光谱遥感影像绘制SOM含量空间分布图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影像 分数阶微分变换 稳定性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算法 土壤有机质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OE框架的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重构研究
20
作者 方之瑜 徐霄龙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3-31,共9页
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基于TOE理论框架对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技术、组织、环境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需要通过技术路径突破,深化科技成果转化理念认知... 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基于TOE理论框架对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技术、组织、环境维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需要通过技术路径突破,深化科技成果转化理念认知;组织机制创新,完善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通过环境生态优化,支持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发展;通过三维协同合作,加大对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院校 科技成果转化 技术—组织—环境理论 生态体系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