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切削仿真的缸体进排气面铣削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忠 薛飞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5,共4页
针对缸体进排气面凸台铣削余量大、刀具耐用度低的技术问题,运用切削仿真技术对铣削参数进行分析。在确保切削负载、切削温度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加工程序提升加工效率和刀具耐用度。
关键词 缸体进排气面 铣削 DEFORM-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筒盖与筒口气团的航行体出筒流场演化分析
2
作者 姚熊亮 赵斌 +3 位作者 马贵辉 曲昭宇 张淼 卢佳兴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16-3132,共17页
筒口结构及流场环境是影响航行体出筒过程多相流场与载荷特性的重要因素,文章数值研究了计及筒内高温高压气体作用的航行体出筒过程,分析了不同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对航行体头部、尾部气团演化过程及筒内“水体倒灌”效应的影响及航行体... 筒口结构及流场环境是影响航行体出筒过程多相流场与载荷特性的重要因素,文章数值研究了计及筒内高温高压气体作用的航行体出筒过程,分析了不同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对航行体头部、尾部气团演化过程及筒内“水体倒灌”效应的影响及航行体、筒盖的载荷特性.结果表明:横向牵连速度条件下,航行体头部出筒伴随筒口气团的偏移、破碎、分离和汇集过程;尾出筒时高温高压气团与周围附体气团融合,并经膨胀、颈缩后产生回射流现象;随着尾空泡形成,筒口截面处气团发生二次拉断、射流偏移现象,筒内“水体倒灌”呈“螺旋”倒灌方式.横向牵连速度主导着筒口绕流流场特征,其降低50%时筒盖载荷峰值降低了58.27%;筒口气团初体积直接影响出筒航行体附体气团体积,筒口气团初始高度增加50%时筒盖载荷峰值降低了17.64%;筒盖形状决定着其绕流流场载荷特性,相比之下筒盖弯曲系数较小时,筒盖载荷峰值降低31.48%;而筒盖开盖角度是诱导气团二次拉断射流偏移的主要原因,开盖角度由60°降低到30°时,筒盖最大受载峰值降低7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介质航行体 筒口气团 筒盖结构 出筒过程 流体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换热理论的凝汽器压力应达值的确定 被引量:21
3
作者 曾德良 王玮 +2 位作者 杨婷婷 张志刚 刘吉臻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78-683,704,共7页
基于换热器的换热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凝汽器压力变工况算法,将其应用于凝汽器压力应达值计算中,并以某电厂600 MW机组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精度,适用于凝汽器压力的变工况计算.通过对影响凝汽器压力的4个因素进行... 基于换热器的换热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凝汽器压力变工况算法,将其应用于凝汽器压力应达值计算中,并以某电厂600 MW机组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精度,适用于凝汽器压力的变工况计算.通过对影响凝汽器压力的4个因素进行分析,分别确定了其应达值的计算方法,并对汽轮机低压缸排汽焓及闭式循环水系统循环水入口温度的变工况计算方法进行了推导与说明.在凝汽器压力应达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别于参数基准值的参数应达值的概念,可指导机组的运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汽器 换热 压力应达值 变工况 排汽焓 出塔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缸内后喷和排气管喷油的DOC辅助DPF再生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宏威 张凯凯 +2 位作者 姚广涛 张卫锋 资新运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1-395,共5页
为克服传统喷油助燃再生方式存在的火焰难以形成、点火容易丢失和引起二次污染等问题,采用了缸内后喷与排气管喷油相结合的微粒捕集器(DPF)再生系统。利用台架试验研究了缸内后喷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为满足氧化催化器(DOC)工作温... 为克服传统喷油助燃再生方式存在的火焰难以形成、点火容易丢失和引起二次污染等问题,采用了缸内后喷与排气管喷油相结合的微粒捕集器(DPF)再生系统。利用台架试验研究了缸内后喷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为满足氧化催化器(DOC)工作温度需求,在发动机排气温度250~350%范围内的工况进行试验,得到不同工况下的最佳缸内后喷时刻、喷油量和排气管喷油量,并绘制了相应的MAP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捕集器 氧化催化器 缸内后喷 排气管喷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ttice Boltzmann方法的方柱绕流模拟 被引量:8
5
作者 刘天成 葛耀君 +1 位作者 曹丰产 刘高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28-1033,共6页
从分子动力论出发,探讨了模拟不可压缩粘性流动的Lattice Boltzmann(LB)方法.根据粒子平衡分布函数和非平衡反弹思想,提出了高效的出口边界条件处理格式.结合区域分裂技术设计了适合集群计算机运算的LB并行算法,并用C++程序语言开发了L... 从分子动力论出发,探讨了模拟不可压缩粘性流动的Lattice Boltzmann(LB)方法.根据粒子平衡分布函数和非平衡反弹思想,提出了高效的出口边界条件处理格式.结合区域分裂技术设计了适合集群计算机运算的LB并行算法,并用C++程序语言开发了LB并行计算程序.通过对不同雷诺数时的方柱绕流模拟,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详细分析了雷诺数对方柱绕流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柱绕流 LATTICE BOLTZMANN方法 区域分裂 出口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用低热值合成气的燃气轮机透平排气温度分散度优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波 史绍平 +5 位作者 秦晔 闫姝 刘鑫 陈新明 穆延非 郭雨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77-1387,共11页
建立了一个关于燃用低热值合成气的燃气轮机的工程热力学模型,利用燃气轮机实际运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校验。利用经过验证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该燃气轮机透平出口排气温度不同测点之间分散度较大的原因在于燃气轮机压气机出口至左、右... 建立了一个关于燃用低热值合成气的燃气轮机的工程热力学模型,利用燃气轮机实际运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校验。利用经过验证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该燃气轮机透平出口排气温度不同测点之间分散度较大的原因在于燃气轮机压气机出口至左、右侧燃烧室的压缩空气流量不平衡。根据压气机出口至左、右侧燃烧室顶部环形空间差压以及透平出口排气温度周向差异,给出了一种快速计算分别进入燃气轮机左、右侧燃烧室合成气流量的方法,据此调节合成气流量可以减少透平出口排气温度分散度。计算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调节分别进入左、右侧燃烧室的合成气流量后,燃气轮机左、右侧燃烧室排气经过透平后温度的相对偏差由实际运行的平均3.55%(相当于平均29.7℃)可以减少到平均0.14%(相当于平均1.2℃)。CFD模拟表明,该合成气流量调节方案基本不影响燃气轮机燃烧稳定性,同时会略降低NOx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合成气 透平出口排气温度分散度 C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气上止点燃油喷射实现柴油HCCI燃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石磊 邓康耀 +2 位作者 王宇宾 崔毅 何方正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5-178,共4页
提出了采用在进气上止点附近进行燃油喷射,通过内部EGR促进燃油蒸发混合的方法,实现柴油燃料的均质压燃(HCCI),并通过副喷嘴喷射引燃柴油解决HCCI发动机的冷启动困难问题.试验表明该方法有利于在缸内形成均质混合气,在常温进气的情况下... 提出了采用在进气上止点附近进行燃油喷射,通过内部EGR促进燃油蒸发混合的方法,实现柴油燃料的均质压燃(HCCI),并通过副喷嘴喷射引燃柴油解决HCCI发动机的冷启动困难问题.试验表明该方法有利于在缸内形成均质混合气,在常温进气的情况下就可得到较好的HCCI燃烧效果.同时,还对影响HCCI燃烧的发动机负荷和进气温度进行了研究,认为由这些因素引起的缸内温度变化是影响HCCI燃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均质混合气压燃 燃油喷射模式 压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气压力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黄开胜 张尧 +3 位作者 刘刚 刘胜 贾桢 张扬军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8-112,共5页
在一台3.8L涡轮增压中冷4缸柴油机上通过试验研究了排气压力对柴油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试验中拆除了原机增压器及中冷器,通过自制压力调节装置直接控制柴油机进、排气压力。试验结果表明:排气压力对柴油机缸内压力的影响较小,最高燃烧... 在一台3.8L涡轮增压中冷4缸柴油机上通过试验研究了排气压力对柴油机燃烧和性能的影响。试验中拆除了原机增压器及中冷器,通过自制压力调节装置直接控制柴油机进、排气压力。试验结果表明:排气压力对柴油机缸内压力的影响较小,最高燃烧压力及相位变化不明显;空气质量流量与排气压力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排气压力每增加10kPa,空气质量流量减少约1.2~2.0kg/h,减小百分比为0.4%~0.7%;柴油机排气温度与排气压力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排气压力每增加10kPa,排气温度增加约4.0~4.7℃;排气压力增加使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恶化,排气压力每增加10kPa,转矩减小约2.3~3.1N·m,减小百分比为1.0%~1.9%,比油耗增加约2.8~7.1g/(kW·h),增加百分比为1.4%~3.3%。仿真计算表明:排气压力增加使泵气过程负功增加,排气压力每增加10kPa,泵气过程平均指示压力减小约9.8~10.7kPa,减小百分比约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气压力 气缸压力 燃烧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缸压力监测下车用多缸发动机燃烧状况分析系统 被引量:7
9
作者 袁文华 鄂加强 +1 位作者 龚金科 王耀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63-768,共6页
为了提高车用多缸发动机的运行效率,在气缸压力监测条件下,采用Visual Basic6.0软件研究开发了多缸车用发动机燃烧状况分析系统。通过对气缸压力监测信号的去噪声处理,该系统能实现气缸压力数据、上止点信号、曲轴转角信号的实时采集以... 为了提高车用多缸发动机的运行效率,在气缸压力监测条件下,采用Visual Basic6.0软件研究开发了多缸车用发动机燃烧状况分析系统。通过对气缸压力监测信号的去噪声处理,该系统能实现气缸压力数据、上止点信号、曲轴转角信号的实时采集以及燃烧状况的分析与数据处理。结果表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n的增加,四缸发动机火花塞附近混合气浓度最高,混合气浓度随离火花塞的距离的增大而降低,导致燃烧时间加长;当过量空气系数n增至1.386时,起燃时间提前,起燃后快速燃烧,但燃烧结束的时间延长。根据燃烧状况分析结果,对多缸车用发动机的气缸压力与排气温度进行调节,使车用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得到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缸压力 多缸发动机 燃烧状况分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排气微粒的测量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铁臣 宋崇林 +3 位作者 裴毅强 董素荣 魏国东 杨铁皂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140,共5页
利用改进后的全气缸取样系统,对不同工况下高压共轨电控柴油机燃烧过程中的微粒生成历程进行测量.同时,采用三维CF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微粒的生成机理.结果表明,微粒质量浓度曲线呈单峰状,微粒生成质量随负荷的增大而增加;发动机排出微... 利用改进后的全气缸取样系统,对不同工况下高压共轨电控柴油机燃烧过程中的微粒生成历程进行测量.同时,采用三维CF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微粒的生成机理.结果表明,微粒质量浓度曲线呈单峰状,微粒生成质量随负荷的增大而增加;发动机排出微粒是碳烟粒子生成和氧化这两个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强缸内的气流运动和合理组织燃烧过程,有助于减少微粒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全气缸取样 数值模拟 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风口排风罩气流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1
作者 彭小勇 胡建军 +2 位作者 戴石良 范晓樯 顾炜莉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3-46,共4页
采用CFD技术分析了等温情况下环形风口排风罩和传统伞形排风罩排气气流特性。在同样的排风量下,与同规格传统伞形排风罩相比,环形风口排风罩能在罩口周边下方产生较大的控制速度,其在工作台外边缘附近控制点上的控制速度比传统伞形... 采用CFD技术分析了等温情况下环形风口排风罩和传统伞形排风罩排气气流特性。在同样的排风量下,与同规格传统伞形排风罩相比,环形风口排风罩能在罩口周边下方产生较大的控制速度,其在工作台外边缘附近控制点上的控制速度比传统伞形排风罩的控制速度要大7%-19%(排风量1—7kg/s),环形风口排风罩能以较小的排风量达到同样控制有害物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风口 排风罩 数值模拟 气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掠液柱流的微粒运动机理及PM_(2.5)捕获(Ⅱ) 重型柴油机尾气PM_(2.5)捕获效率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治良 魏文韫 +3 位作者 朱家骅 夏小全 夏素兰 余徽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010-2016,共7页
根据(Ⅰ)报提出的液柱交叉流PM2.5颗粒附面运动与吸收机理及模型计算方法,设计了以钻井废水吸收钻井柴油机尾气PM2.5的液柱交叉流吸收现场试验装置。吸收器具有高温绝热蒸发与低温绝热冷凝两个操作空间,柴油机尾气通过绝热蒸发空间降温... 根据(Ⅰ)报提出的液柱交叉流PM2.5颗粒附面运动与吸收机理及模型计算方法,设计了以钻井废水吸收钻井柴油机尾气PM2.5的液柱交叉流吸收现场试验装置。吸收器具有高温绝热蒸发与低温绝热冷凝两个操作空间,柴油机尾气通过绝热蒸发空间降温增湿,携带水蒸气到绝热冷凝空间通过扩散在液柱表面冷凝,形成热泳和扩散双重强化PM2.5吸收分离机制。模型计算显示该机制下0.01~1.0μm范围内颗粒粒径与分离效率关系不显著,设计工况下单液柱分离效率1.17%~1.36%。由200排三角形布置的液柱构成的吸收器总体分离效率90%~93%。该过程可同时蒸发废水461.2kg.h-1。但颗粒分离效率随蒸发负荷及液柱温度的上升而降低,温升10℃、单液柱分离效率降低60%。现场模型试验装置监测数据与本文模型计算总分离效率基本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柱交叉流 柴油机尾气 PM2.5分离 热泳 传质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热机组中压缸排汽参数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7
13
作者 林振娴 杨勇平 +1 位作者 何坚忍 赵志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201-3206,共6页
将热用户、热网、热网加热器和供热机组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热网加热器为切入点,根据供暖期内室外环境温度的变化,计算热用户所需热负荷和热网加热器水侧参数,根据传热学理论计算热网加热器汽侧所需参数;结合汽轮机特性,根据热电联产系... 将热用户、热网、热网加热器和供热机组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热网加热器为切入点,根据供暖期内室外环境温度的变化,计算热用户所需热负荷和热网加热器水侧参数,根据传热学理论计算热网加热器汽侧所需参数;结合汽轮机特性,根据热电联产系统联合特性,推算供热机组中压缸的排汽参数。建立供热机组中压缸排汽参数的数学模型,进行迭代计算,得到供热机组中压缸排汽参数的精确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准确计算在整个供暖期内满足不同热需求时所需的供热抽汽参数,为热电厂的运行调节起到指导作用;解决了供热机组变工况功率计算中确定第二冷源参数的问题,为供热机组变工况计算提供了条件;用准确的量化数字为热电联产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供热机组 中压缸 排汽参数 环境温度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厂房内H_2连续泄漏扩散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爽 王志荣 蒋军成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2-46,共5页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厂房内易燃易爆气体H2泄漏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H2连续泄漏扩散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厂房内H2泄漏一定时间后扩散将达到稳定,室内H2浓度将不再变化;根据室内H2浓度分布规律,得出H2泄漏报警装置应...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厂房内易燃易爆气体H2泄漏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H2连续泄漏扩散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厂房内H2泄漏一定时间后扩散将达到稳定,室内H2浓度将不再变化;根据室内H2浓度分布规律,得出H2泄漏报警装置应设在泄漏口正对墙壁上,且厂房的排风口应开设在H2钢瓶喷射方向上的屋顶处;结合H2的毒性级别和爆炸极限,划分该厂房为紧急防爆疏散区,必须在泄漏初期进行紧急人员疏散并做好防火防爆措施。研究结果为厂房内H2泄漏事故应急救援、泄漏报警装置及排风口的位置设置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泄漏 浓度场 报警器位置 排风口位置 浮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心发射筒结构及参数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苗佩云 袁曾凤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359-361,共3页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同心简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内外筒间隙对燃气流排导的影响,导流锥对冲击力的影响、不同形状的底板对弹射力的影响。为找出合理间隙,数值计算了不同间隙时的筒内流场,得出了针对实例的合理间隙值的范围;在降低冲击...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同心简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内外筒间隙对燃气流排导的影响,导流锥对冲击力的影响、不同形状的底板对弹射力的影响。为找出合理间隙,数值计算了不同间隙时的筒内流场,得出了针对实例的合理间隙值的范围;在降低冲击力方面,得出了加导流锥能降低冲击力的结论;在发射动力增值方面,研究了两种不同形状底板对发射动力增值的影响。为降低燃气温度,文中提出了均化燃气温度和以水为冷却剂对燃气进行冷却两种方法,第二种方法可从根本上降低了燃气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心筒 数值计算 燃气排导 冲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气再循环对均质压燃发动机燃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章健勇 李忠照 +3 位作者 张开强 黄震 尹琪 邵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52-1756,共5页
废气再循环(EGR)技术对多缸均质混合气压燃(HCCI)发动机的燃烧有着重要影响.文中在优化热管理技术(OKP)型HCCI发动机上对EGR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EGR在OKP型HCCI发动机中可以推迟燃烧相位,降低燃烧速率,可以用于负荷的拓展;不同负... 废气再循环(EGR)技术对多缸均质混合气压燃(HCCI)发动机的燃烧有着重要影响.文中在优化热管理技术(OKP)型HCCI发动机上对EGR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EGR在OKP型HCCI发动机中可以推迟燃烧相位,降低燃烧速率,可以用于负荷的拓展;不同负荷下采取合适的EGR比例,可以提高平均指示压力;多缸发动机各缸存在固有差异,进气温度的差异导致各缸循环变动有差异;随着废气再循环率的升高,多缸的循环变动增加,各缸的循环变动差异进一步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均质混合气压燃 废气再循环 循环变动 缸间循环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甲醇组合燃烧发动机的温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夏琦 姚春德 +1 位作者 魏立江 刘军恒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6-69,74,共5页
在一台增压共轨发动机上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iesel/methanol compound combustion mode,DMCC)方式进行了温度特性研究。对DMCC模式下缸内燃烧温度、缸内燃烧最高温度、进气温度和排气温度与纯柴油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MCC模... 在一台增压共轨发动机上采用柴油/甲醇组合燃烧(diesel/methanol compound combustion mode,DMCC)方式进行了温度特性研究。对DMCC模式下缸内燃烧温度、缸内燃烧最高温度、进气温度和排气温度与纯柴油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MCC模式下的进气温度比原机模式平均下降80%以上,同时也降低了缸内高温持续时间和缸内最高燃烧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 甲醇组合燃烧 温度特性 进气温度 排气温度 缸内燃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机不同稀释方式对性能和排放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琦军 刘敬平 +2 位作者 王勇 夏孝朗 周峰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44,共7页
在某自然吸气汽油机上针对全球普遍采用的2000r/min、0.2MPa BMEP和1600r/min、0.26MPa BMEP工况,在台架上对缸内残余废气系数、外部EGR率和过量空气系数(稀薄燃烧)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了上述不同缸内稀释方式对汽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 在某自然吸气汽油机上针对全球普遍采用的2000r/min、0.2MPa BMEP和1600r/min、0.26MPa BMEP工况,在台架上对缸内残余废气系数、外部EGR率和过量空气系数(稀薄燃烧)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了上述不同缸内稀释方式对汽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提出了一个能对三者在同一基础上进行对比的缸内稀释因子α参数,并导出了α与缸内残余废气系数、EGR率及过量空气系数之间的关系式。在α统一基准下对三种稀释方法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并对其影响程度及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提高进气压力、减小泵气损失的角度上看,缸内残余废气的影响最明显,稀薄燃烧次之,EGR率的影响最小;从对缸内燃烧过程的影响来看,EGR率的影响最明显,缸内残余废气次之,稀薄燃烧最不明显;从对油耗的改善效果来看,稀薄燃烧的影响最明显,缸内残余废气次之,EGR率的影响最小;从降低缸内氮氧化物浓度的效果来看,EGR率的影响最明显,缸内残余废气次之,稀薄燃烧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汽油机 残余废气 废气再循环 稀薄燃烧 缸内稀释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柴油车满足近零排放法规的技术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帅石金 刘世宇 +5 位作者 马骁 张俊 王国仰 果泽先 蔡开源 肖建华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6-31,共16页
为满足未来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重型柴油车需要缸内净化和高效排气后处理的协同优化。该文对比了欧洲、美国及中国重型柴油车现行排放法规。分析结果表明:满足国Ⅵ、欧Ⅵ、US2010法规的重型柴油车有害物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可以忽略不... 为满足未来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重型柴油车需要缸内净化和高效排气后处理的协同优化。该文对比了欧洲、美国及中国重型柴油车现行排放法规。分析结果表明:满足国Ⅵ、欧Ⅵ、US2010法规的重型柴油车有害物排放对空气质量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由此,上述法规可定义为近零排放法规。为达到这些近零排放法规的要求,介绍了部分缸内清洁燃烧技术及后处理技术,据此总结出两条满足近零排放法规的技术路线:废气再循环(EGR)和纯选择性催化还原(SCR)。为满足美国加州超低氮氧化物(NO_x)排放法规,对比了NO_x被动吸附器(PNA)路线和紧耦合SCR路线。结果表明:EGR路线对低温NO_x排放控制效果好;纯SCR技术路线的燃油经济性好;PNA路线的NO_x排放更低,系统结构简单;紧耦合SCR技术路线成本低,耐久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车 近零排放法规 氮氧化物(NOx) 颗粒物(PM) 减排技术 缸内净化 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压管出口结构对排汽缸气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兰欣 杨新健 +2 位作者 陈健 丁斌开 吴瑞康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1-135,共5页
采用Fluent软件对具有不同扩压管出口内导流环倾角β和出口宽度d的排汽缸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β=75°为最佳值,与β=0的排汽缸相比,其排汽缸压力损失降低了41.2Pa;d=1 250mm为最佳值,与d=1 100mm的排汽缸相比,d=1 250mm... 采用Fluent软件对具有不同扩压管出口内导流环倾角β和出口宽度d的排汽缸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β=75°为最佳值,与β=0的排汽缸相比,其排汽缸压力损失降低了41.2Pa;d=1 250mm为最佳值,与d=1 100mm的排汽缸相比,d=1 250mm的排汽缸压力损失降低了16.8Pa;在上半缸的扩压管出口下游处加装一系列挡板,能将强度较大的漩涡分割成为多个小漩涡,限制了漩涡的强度和范围;加装挡板的排汽缸较未加装挡板时损失降低了27.8Pa。综合改造后的排汽缸用于某600MW机组,使该机组排汽缸压力损失降低了69Pa,全机有效焓降提高了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0MW机组 汽轮机 低压排汽缸 扩压管出口结构 气动性能 排汽损失 漩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