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Gomori网状纤维染色在骨髓活检标本背景着色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锦阳 黄浩祺 朱小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4-265,269,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Gomori网状纤维染色方法对骨髓活检标本背景着色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8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骨髓穿刺活检标本40例,应用传统Gomori染色法和改良Gomori染色法进行网状纤维染色。结果依据染色质... 目的探讨改良Gomori网状纤维染色方法对骨髓活检标本背景着色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8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骨髓穿刺活检标本40例,应用传统Gomori染色法和改良Gomori染色法进行网状纤维染色。结果依据染色质量评定标准对两种染色方法的结果进行染色质量评分,结果显示改良法明显高于传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髓活检标本Gomori网状纤维染色方法进行改良,显著降低网状纤维染色中背景着色问题,整体优化染色效果,提高网状纤维染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Gomori法 改良还原液 骨髓穿刺活检 网状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鉴定以及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蒲晓姝 果磊 +3 位作者 张敏珠 陈文海 王灿 汪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初步探索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诱导其向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的... 目的: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初步探索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诱导其向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MTT法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细胞周期并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用80 ng/ml aFGF的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诱导大鼠BMSCs向NSCs分化,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结果:大鼠BMSCs贴壁生长,呈梭形,多角形。第1、3、5代BMSCs的生长曲线均呈S形,活性无明显差异。细胞周期显示94.34%BMSCs处于G0/G1期,有较强的分裂增殖能力。FCM检测CD29、CD54、CD90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诱导6 h后细胞的胞体收缩成椭圆形或球形并伸出细长突起,免疫荧光染色显示Nestin表达阳性,继续诱导发现双极和多极细胞增多,诱导6 d后相互连接成网状,成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NSE表达阳性。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能培养出高纯度的BMSCs,细胞生长稳定、增殖快、可多次传代,具有干细胞特性。经aFGF诱导后具有向NSCs分化的潜能,NSCs能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培养法 诱导分化 神经干细胞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骨髓贴壁法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改良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晓庆 仲照东 +1 位作者 陈智超 邹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6-502,共7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红细胞自然沉降性原理,以传统的全骨髓贴壁法为基础,探讨一种改良后简便而高效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采用6孔板培养细胞,将骨髓标本用MSC完全培养液培养48 h,吸取上层无红细胞的上清层,置于新的培养孔以分离获取... 本研究旨在利用红细胞自然沉降性原理,以传统的全骨髓贴壁法为基础,探讨一种改良后简便而高效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采用6孔板培养细胞,将骨髓标本用MSC完全培养液培养48 h,吸取上层无红细胞的上清层,置于新的培养孔以分离获取MSC。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贴壁情况,记录细胞首次贴壁时间、首次传代时间,并以传统全骨髓贴壁法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细胞表面标记;用油红O及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分别对MSC成脂、成骨能力进行鉴定;应用计数板计数法描绘第1代,第3代,第5代MSC增殖曲线。结果表明,用改良法培养的MSC高表达CD90、CD105、CD13、CD44,低表达CD14、CD45、CD34;细胞周期中G0/G1期88.76%,G2/M期3.04%,S期8.2%,符合干细胞周期特征;增殖曲线呈典型"S"型;油红O与碱性磷酸酶染色均为阳性。同时与传统方法相比,改良方法的细胞贴壁率显著高于传统方法(P=0.0004),首次贴壁时间短(P<0.0001)、首次传代时间短(P=0.001)。结论:骨髓标本培养48 h后的上清层中含大量贴壁活性的悬浮MSC,改良方法是一种比传统贴壁法更具有便捷、高效等优点的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法 改良培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组织印片评估有核细胞量的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卢兴国 黄连生 +4 位作者 许晓华 杨军军 朱蕾 赵小英 徐根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31-335,共5页
目的:研究骨髓印片评估有核细胞量的价值。方法:272例经骨髓活检术获取的组织块置于载玻片上轻轻滚动制成印片,W right-G iem sa染色,按有核细胞评判标准与骨髓涂片同步检查。结果:有核细胞明显减少和极度减少,明显增多和极度增多的4个... 目的:研究骨髓印片评估有核细胞量的价值。方法:272例经骨髓活检术获取的组织块置于载玻片上轻轻滚动制成印片,W right-G iem sa染色,按有核细胞评判标准与骨髓涂片同步检查。结果:有核细胞明显减少和极度减少,明显增多和极度增多的4个级别,骨髓印片明显高于骨髓涂片(P<0.05),而印片与切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以骨髓切片细胞量变化为标准,切片减少组中印片和涂片的符合率(84.4%和97.9%)较高;细胞量正常和增加组中印片的符合率(84.4%和93.2%)高于涂片(60%和6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灵敏度、特异性、Y ouden index、阳性预示值和阳性似然比,印片优于涂片。以切片诊断为金标准,印片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造血减低阳性率为37.1%,假阳性率为7.3%,比涂片(阳性率66.9%、假阳性率29.8%)低,(P<0.01);诊断指标的性能印片优于涂片,其中印片诊断为脾功能亢进和骨髓增殖性疾病(除感染和少数骨髓增殖性疾病外)涂片为假阴性结论。结论:骨髓印片在评估有核细胞量优于骨髓涂片,印片和涂片简便快速联检可提高骨髓细胞学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组织检查/方法 骨髓检查/方法 骨髓印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孔法分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佐 童中艺 +4 位作者 周晓峰 姜志胜 唐朝克 宋砚明 田永凤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54-759,共6页
用一种杂交瘤皿,根据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colony-forming units,EPCs-CFUs)的形态特征和EPCs表面特异性标记物分离EPCs.取大鼠股骨、胫骨骨髓,将全骨髓接种在聚苯乙烯制作的杂交瘤皿上,培养4~7天后出... 用一种杂交瘤皿,根据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colony-forming units,EPCs-CFUs)的形态特征和EPCs表面特异性标记物分离EPCs.取大鼠股骨、胫骨骨髓,将全骨髓接种在聚苯乙烯制作的杂交瘤皿上,培养4~7天后出现CFUs,将这些集落分别挑选出来后,取单个集落的部分细胞免疫荧光鉴定EPCs表面特异性标记物CD133/VEGFR-2.CD133/VEGFR-2双阳性即为EPCs-CFUs.与此对应的余下一部分继续传代增殖,流式细胞术鉴定CD133/VEGFR-2/CD34,并把此方法命名为微孔法.发现接种后第4天,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CFUs.免疫荧光鉴定大约7%的CFUs为CD133+/VEGFR-2+,进一步传代培养,流式细胞术鉴定CD133+/VEGFR-2+/CD34+细胞纯度达70%以上.传代细胞可在体外形成血管样结构,并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WF.结果表明通过微孔法能成功地从大鼠骨髓分离到EP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瘤皿 分离 大鼠骨髓 内皮祖细胞 微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性诱导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武斌 王平 师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9期2158-2160,I0004,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效果。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把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用DMEM-LG培养基培养;实验组用含有成骨诱导剂的DMEM-LG培养基培...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效果。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把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用DMEM-LG培养基培养;实验组用含有成骨诱导剂的DMEM-LG培养基培养。结果:全骨髓贴壁法培养的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且呈梭形;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卵圆形贴壁生长,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强于对照组(P<0.01),茜素红染色出现阳性的钙化结节。结论:全骨髓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简单、实用,所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后表现了成骨细胞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法 成骨诱导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被引量:8
7
作者 张猛 冯文磊 +4 位作者 王艳杰 徐芳洁 张宏伟 陈雪玲 吴向未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64-167,共4页
为体外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三代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三代细胞的表面抗原;取第三代细胞,分别向成骨、成软骨诱导分化。结果显示:... 为体外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三代后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三代细胞的表面抗原;取第三代细胞,分别向成骨、成软骨诱导分化。结果显示: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Scal-1、CD45的阳性率分别为97.1%、87.1%、0.7%;在成骨培养基的诱导下,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在成软骨培养基的诱导下,阿利辛蓝染色阳性。由此可知,通过此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法 细胞培养 成骨分化 成软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与慢病毒转染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红珊 方建培 +1 位作者 苏浩彬 杨旻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472-1476,共5页
本研究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为临床进行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合格的细胞。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股骨、胫骨,用冲洗法冲出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BMMSC,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并... 本研究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体外分离培养、表型鉴定和标记的方法,为临床进行细胞移植治疗提供合格的细胞。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股骨、胫骨,用冲洗法冲出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BMMSC,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术进行免疫表型鉴定,并进行成骨,成脂分化鉴定;利用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慢病毒液转染大鼠BMMSC。结果表明,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BMMSC,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流式细胞术显示,第4代BMMSC中CD29、CD44表达阳性,CD34、CD45表达阴性。在相应的诱导培养条件下,BMMSC均能成骨及成脂分化。BMMSC用慢病毒液转染后表达GFP。结论:贴壁培养法简单、可行和稳定;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BMMSC的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BMMSC经慢病毒液转染后表达GFP,标记效率高,可作为标记细胞的一种有效手段,适合体内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病毒转染 贴壁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速贴壁法分离兔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辛毅 刘小希 +6 位作者 赵伟 刘飒 李娜 许秀芳 黄益民 罗毅 张宏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6-753,共8页
本研究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兔骨髓中同时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抽取兔骨髓,应用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经纤连... 本研究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兔骨髓中同时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抽取兔骨髓,应用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经纤连蛋白包被并结合EGM-2MV培养基分别扩增MSC和EPC。用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法、MTT法、DNA周期检测MSC和EPC的增殖能力及诱导分化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能力,并结合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SC免疫原型以鉴定MSC;细胞吞噬功能特异性地摄取Dil-ac-LDL及FITC-UEA-1,并结合CD133、VEGFR2/KDR、CD34免疫荧光鉴定EPC,并计算其纯度。结果表明,经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在早期贴壁细胞24 h换液时即可见明显集落形成,8 d后达80%融合,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排列;2次贴壁细胞经EGM-2MV培养基培养,第3天开始伸展,约8 d可融合近80%,细胞呈多角形,出现条索状结构;2种细胞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均在90%以上,传至第2代后,生长曲线均近似"S"形;MTT法检测显示,细胞生长d 3至d 5时光密度值变化较明显;MSC G0-G1期为(93.32±1.65)%、EPC G0-G1为(93.05±1.95)%,2种细胞DNA周期无明显差异;早期贴壁细胞FCM检测CD90、CD44阳性率为(99.7±1.12)%、(99.1±2.33)%;CD14、CD45、CD79a阳性率分别为(4.8±0.38)%、(6.8±0.49)%及(0.4±0.08)%,经体外诱导能够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鉴定为MSC;2次贴壁细胞传至第2代经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阳性率(82.1±3.4)%,CD133、VEGFR2/KDR、CD34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4.2±3.2)%、(64.7±4.3)%及(43.5±1.5)%,鉴定为EPC。结论:应用密度梯度分离法结合差速贴壁筛选法可培养出高纯度的MSC,2次贴壁细胞经纤连蛋白预包被并结合EGM-2MV培养基体外诱导可培养出增殖能力较强的EPC,为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速贴壁法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晓 王康康 +2 位作者 高维陆 张辉 尹宗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96-1699,共4页
取90gSPF级SD大鼠的双后肢骨髓,分别使用直接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内皮培养体系EGM-2培养基进行定向诱导分化7~14d获得大鼠内皮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胞功能学鉴定内皮祖细胞,观察内皮祖细胞出现的时间... 取90gSPF级SD大鼠的双后肢骨髓,分别使用直接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内皮培养体系EGM-2培养基进行定向诱导分化7~14d获得大鼠内皮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胞功能学鉴定内皮祖细胞,观察内皮祖细胞出现的时间和数量,CCK-8法鉴定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密度梯度离心法相比,直接贴壁法在内皮祖细胞出现的时间、数量和增殖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相对于密度梯度离心法,直接贴壁法培养出的内皮祖细胞分化时间更短、数量更多且增殖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骨髓 直接贴壁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短期培养法的改良及在白血病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鹏宇 张龙进 +5 位作者 罗静 陈社平 蒙欣 田玮 张王刚 周伏玲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8-291,共4页
目的改良骨髓染色体短期培养法并对130例白血病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通过单因子梯度实验,对影响骨髓染色体短期培养法的秋水仙素浓度、作用时间、低渗时间等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并在改良基础上,进行了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优化骨髓... 目的改良骨髓染色体短期培养法并对130例白血病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通过单因子梯度实验,对影响骨髓染色体短期培养法的秋水仙素浓度、作用时间、低渗时间等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并在改良基础上,进行了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优化骨髓染色体制备体系,进一步对我院130例白血病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秋水仙素浓度、秋水仙素作用时间、低渗时间等因素都有适宜的范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染色体制备成功率,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骨髓染色体制备的最适体系为秋水仙素质量浓度0.07μg/mL,作用时间80min,低渗时间35min。通过改良的染色体短期培养法对130例白血病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制备成功率达到了97.69%,异常核型检出率为82.3%。结论 0.07μg/mL秋水仙素作用80min,低渗时间35min的改良骨髓染色体制备体系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设计 骨髓 染色体核型 染色体制备方法 白血病 染色体短期培养 秋水仙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非贴壁骨髓基质前体细胞增殖及分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邵君飞 茅彩萍 +1 位作者 王旻晨 董宁征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78-582,共5页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非贴壁骨髓前体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作用。方法 分离骨髓前体细胞体外培养 ,用碱性磷酸酶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仪测定细胞克隆数 ;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 )检测PCNA、Ⅰ型胶原、钙及骨钙素。研究bFG...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非贴壁骨髓前体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作用。方法 分离骨髓前体细胞体外培养 ,用碱性磷酸酶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仪测定细胞克隆数 ;采用免疫组化 (ABC法 )检测PCNA、Ⅰ型胶原、钙及骨钙素。研究bFGF对非贴壁前体细胞的促增殖及分化作用。结果 骨髓细胞中许多基质前体细胞以非贴壁前体细胞 (NASP)形式存在 ,bFGF不仅能促进其增殖 ,而且能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结论 bFGF主要作用于非贴壁生长的基质前体细胞 :能增加骨细胞的数量 ,促进骨样组织形成 ,为临床用bFGF治疗骨折、骨不连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骨髓前体细胞 非贴壁前体细胞 增殖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来源的微泡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修复机制 被引量:7
13
作者 秦军建 邢艳芳 +2 位作者 莫江彬 刘筱萍 侯铁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8-403,408,共7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来源的微泡制备方法及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修复机制,为慢性肾衰竭治疗提供方法。方法: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选择2只SD大鼠,取大鼠胫骨、股骨髓,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完成单一核细胞分离,采用贴壁方法完成...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来源的微泡制备方法及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修复机制,为慢性肾衰竭治疗提供方法。方法: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选择2只SD大鼠,取大鼠胫骨、股骨髓,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完成单一核细胞分离,采用贴壁方法完成细胞的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制备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完成细胞的鉴定。②慢性肾衰竭模型制备及处理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3月医院实验室进行试验的SD大鼠40只,取10只大鼠设为空白对照组,30只大鼠采用肾切除六分之五合并高盐饮食三个月方法建立大鼠慢性肾衰竭模型,随机数字法分为阳性对照组(n=10)、干细胞组(n=10)及微泡干预组(n=10)。阳性对照组建模成功后不采取任何措施处理,干细胞组建模成功后采用移植制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微泡干预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采用超声微泡辐照,比较不同组大鼠慢性肾衰竭修复效果。结果:①细胞换液一次细胞纯化呈梭状、纺锤状,以旋涡方式生长,细胞贴壁后生长迅速,细胞传代一次需要3 d,经过三代培养后细胞数量相对较多;②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表明:对照组细胞表面CD29几乎不表达,而MSC细胞表面CD29阳性率为91. 54%,符合骨髓间充质细胞表面特征;③Western blot法结果表明:HGF蛋白在4组相对分子量为82 000部位存在特异性条带,而EGF蛋白则在4组相对分子量为5 500部位存在特异性条带;④微泡干预组TNF-α水平低于干细胞组与阳性对照组(P<0. 05),微泡干预组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高于干细胞组与阳性对照组(P<0. 05);⑤阳性对照组建模后未经任何处理,肾脏损伤明显,存在大量炎性细胞;空白对照组未参与建模,肾脏组织完整,未见肾脏组织损伤,干细胞组修复30 d后肾脏损伤缓解,仍存在少许炎性细胞,微泡干预组修复后30 d肾脏组织损伤改善,未见炎性细胞。结论:采用全骨髓法能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频率为1 MHz、强度1. 0 W/cm2脉冲超声辐照微泡用于慢性肾衰竭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中能抑制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慢性肾衰竭 脉冲超声辐照 贴壁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 流式细胞仪 高盐饮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多孔生物玻璃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章燕 蒋欣泉 +2 位作者 张秀丽 王德平 甄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4-299,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同样原料但以不同方法制备的两种多孔生物玻璃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方法溶胶-凝胶法制备A/W生物活性微晶玻璃(4006材料),熔融法制备多孔生物活性玻璃(45S5材料)。体外诱导分离培养及鉴定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同样原料但以不同方法制备的两种多孔生物玻璃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方法溶胶-凝胶法制备A/W生物活性微晶玻璃(4006材料),熔融法制备多孔生物活性玻璃(45S5材料)。体外诱导分离培养及鉴定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通过材料浸提液细胞毒性实验(MTT法)、细胞黏附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环境扫描电镜比较4006材料和45S5材料对BMSCs细胞黏附和生长的影响,并探索与材料复合的最佳BMSCs细胞悬液浓度。结果 4006材料浸提液培养1 d时,其细胞活力与纯培养液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培养3 d后,其细胞活力低于纯培养液(P<0.01)。45S5材料浸提液培养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纯培养液(P<0.01)。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后,镜下见BMSCs在4006材料孔隙内贴壁生长良好,分泌基质活跃;而在45S5材料上细胞黏附生长较差。BMSCs与4006材料的黏附量随接种细胞浓度升高而升高,细胞悬液浓度为2×107个.mL-1时的细胞黏附量最高。结论溶胶-凝胶法制备的A/W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细胞相容性,具有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潜能。与其复合的细胞悬液浓度需要2×107个.mL-1或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组织工程 支架 生物活性微晶玻璃 溶胶-凝胶法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利兰和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施继敏 黄河 +9 位作者 蔡真 罗依 叶秀锦 张洁 李黎 何静松 谢万灼 郑伟燕 孟筱坚 林茂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评估以马利兰和环磷酰胺(Bu-CY2)为预处理方案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MDS患者进行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术,以Bu-CY2为预处理方案,Bu 4 m g.k-g 1.d-1,-7 d^-4 d,CY 60 m g.k-g 1... 目的:评估以马利兰和环磷酰胺(Bu-CY2)为预处理方案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例MDS患者进行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术,以Bu-CY2为预处理方案,Bu 4 m g.k-g 1.d-1,-7 d^-4 d,CY 60 m g.k-g 1.-d 1,-3 d^-2 d。输入单个核细胞数(MNC)为3.38×108/kg(2.4×108/kg^4.6×108/kg),CD 34+细胞数5.81×106/kg(1.2×106/kg^8.5×106/kg),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数2.88×105/kg(1.61×105/kg^4.56×105/kg)。以霉酚酸酯加环孢素A(C sA)和短程氨甲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前列腺素E1脂质微球预防肝静脉阻塞病。结果:6例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8 d(13~21 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为21 d(13~24 d)。经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和染色体检查,均为供者骨髓植活。早期死亡率为0,移植后随访时间为27个月(6~60个月)。目前实际无病生存6例,缓解期实际生存率100%。结论:以Bu-CY2为预处理方案的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是治疗MDS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 骨髓移植/方法 环磷酰胺/投药和剂量 白消安/投药和剂量 非亲缘供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培养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贴壁细胞中src原癌基因的高水平表达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卓 刘杰文 +2 位作者 齐淑玲 张焱焱 高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05-207,共3页
在人骨髓细胞长期培养中,观察造血细胞与基质细胞的关系,检测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患者及其他非血液病患者骨髓贴壁细胞中src原癌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基质细胞培养采用人骨髓细胞长期培养的方法,mRNA表达的检测采用地高辛标记cDNA探针和细... 在人骨髓细胞长期培养中,观察造血细胞与基质细胞的关系,检测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患者及其他非血液病患者骨髓贴壁细胞中src原癌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基质细胞培养采用人骨髓细胞长期培养的方法,mRNA表达的检测采用地高辛标记cDNA探针和细胞原位斑点杂交法。培养4-6周时,部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造血细胞获得独立生长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AML患者骨髓贴壁细胞中src原癌基因表达明显增高(P<0.05)。src原癌基因的高表达,提示在白血病发病中有造血微环境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贴壁细胞 src原癌基因 人骨髓细胞长期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发急性白血病难治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居小萍 许小平 +4 位作者 侯军 许晓巍 龚胜蓝 倪雄 王健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952-954,共3页
目的 :研究初发急性白血病 (AL)难治的相关因素 ,提高初发 AL 的早期完全缓解 (CR)率。方法 :对初发难治 AL 患者从 FAB分型、外周血常规、骨髓白血病细胞和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结果 :135例初发 AL 中 36例经 2个疗程... 目的 :研究初发急性白血病 (AL)难治的相关因素 ,提高初发 AL 的早期完全缓解 (CR)率。方法 :对初发难治 AL 患者从 FAB分型、外周血常规、骨髓白血病细胞和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结果 :135例初发 AL 中 36例经 2个疗程化疗未达 CR,难治率为 2 6 .7%。从 FAB分型来看 ,M4和 M5转化为难治性 AL 比率较高 ,分别为 47.1%、41.6 %。外周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和白血病细胞百分率对疗效的影响较大 ,而血红蛋白、血小板和骨髓白血病细胞百分率在难治组和非难治组之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第 1疗程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难治组显著高于非难治组 ,而 33.3%患者诱导缓解的化疗剂量低于标准剂量。结论 :M4和 M5型白血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白血病细胞百分率增高以及化疗剂量不足是造成初发 AL 难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初发 难治 FAB分型 外周血 骨髓白血病细胞 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和乌骨鸡活性肽对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的增殖作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建华 王勇 +3 位作者 黄丹菲 田颖刚 聂少平 谢明勇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177,共6页
采用MTT法测定活性肽对正常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的增殖作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2,4-二硝基氟苯柱前衍生法测定4个活性肽组分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小鼠骨髓细胞培养时间为24 h,泰和乌骨鸡活性肽质量浓度为0.1、1、10、100μg/mL,组分7、8... 采用MTT法测定活性肽对正常小鼠骨髓有核细胞的增殖作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2,4-二硝基氟苯柱前衍生法测定4个活性肽组分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小鼠骨髓细胞培养时间为24 h,泰和乌骨鸡活性肽质量浓度为0.1、1、10、100μg/mL,组分7、8、9、10可极显著(P<0.01)促进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增殖,增殖率达130%以上。在低质量浓度(0.1μg/mL)条件下,组分7能显著促进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增殖(P<0.01)且重现性较好,组分8可刺激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增殖298%。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组分7、8、9、10均含有丰富的酪氨酸、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和丙氨酸,可以推测该5种氨基酸组成了刺激小鼠骨髓有核细胞增殖活性成分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和乌骨鸡活性肽 小鼠骨髓有核细胞 MTT法 氨基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裂解法及不同培养条件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吕婧玉 和小娥 +3 位作者 张志平 许晓婷 冯建昆 王新庄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132-135,共4页
研究采用红细胞裂解液法从兔骨髓中分离BMSCs,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筛选基础培养液和血清浓度,绘制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表面抗原。分离的细胞在形态学观察与生长动力学上均符合... 研究采用红细胞裂解液法从兔骨髓中分离BMSCs,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法)筛选基础培养液和血清浓度,绘制生长曲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表面抗原。分离的细胞在形态学观察与生长动力学上均符合BMSCs特征;在实验范围内DMEM/F12+20%FBS是体外培养兔BMSCs的最佳体系;细胞周期结果显示,BMSCs平均82%处于G0/G1期,18%处于S+G2期;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所分离的BMSCsCD90、CD44阳性表达,CD34阴性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红细胞裂解液法分离的兔BMSCs,其具有体外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红细胞裂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体外感染正常人骨髓中3种细胞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令兰 熊开钧 +1 位作者 黄华芳 郭劲松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用乙型肝炎病毒(HBV)体外感染正常人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6h至3周的6个不同时期的动态观察发现:细胞内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阳性率表明3种细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但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 用乙型肝炎病毒(HBV)体外感染正常人骨髓中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从6h至3周的6个不同时期的动态观察发现:细胞内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阳性率表明3种细胞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但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最为敏感,其次为淋巴细胞,3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并发现病毒感染程度随细胞增殖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无吞噬能力的淋巴细胞亦是如此。透射电镜观察感染后的中性粒细胞,6h就出现线粒体和内质网的空泡变和髓样变性,24h细胞膜破裂,72h细胞表面重度破坏。表明病毒感染细胞有2种途径,其一为病毒主动侵犯细胞,其二为细胞吞噬病毒。在不同时期培养的上清液中均可较长时期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体外培养 骨髓细胞 PA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