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助剂对植保无人机防控水稻病虫害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骆琴 姚晓明 +1 位作者 寿萌辉 周宇杰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986-991,共6页
为明确助剂在植保无人机防控水稻病虫害中的作用,选择火牛、怀农特、杰效利、激健及雅丰5种助剂对稻飞虱、二化螟等“三虫两病”开展了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每667 m^(2)添加怀农特30 mL、杰效利30 mL或激健15 mL 3种助剂能提高药剂防治... 为明确助剂在植保无人机防控水稻病虫害中的作用,选择火牛、怀农特、杰效利、激健及雅丰5种助剂对稻飞虱、二化螟等“三虫两病”开展了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每667 m^(2)添加怀农特30 mL、杰效利30 mL或激健15 mL 3种助剂能提高药剂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曲病的药效,对稻飞虱2次药后20 d防治效果分别为97.09%、97.74%和97.51%,比药剂单用效果提升2.02、2.67和2.44百分点;对二化螟防治效果为73.88%、70.99%和73.81%,比药剂单用效果提升6.17、3.28和6.10百分点;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为88.99%、88.43%和89.06%,比药剂单用效果提升1.09、0.53和1.16百分点;对稻曲病防治效果为86.21%、85.93%和88.26%,比药剂单用效果提升0.36、0.08和2.41百分点,但以上3种助剂与药剂单用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而防治纹枯病时,每667 m^(2)添加火牛10 mL、怀农特30 mL或雅丰10 mL也能对药剂效果起到一定提升作用,防治效果分别为76.53%、74.11%和73.75%,分别比药剂单用效果提升2.94、0.52和0.16百分点,但相互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综上,助剂能一定程度提升植保无人机飞防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但在每667 m^(2)喷液量2 L的基础上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剂 植保无人机 水稻病虫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施硅肥对水稻稻飞虱与纹枯病互作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罗凯 胡诗源 +7 位作者 唐涛 张玉烛 刘洋 李建武 李超 盘毅 潘浪 李巳夫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5-1464,共10页
【目的】探索配施硅肥在水稻生产中对稻飞虱和纹枯病的防治潜力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实现水稻病虫害协同防控与可持续治理及提升水稻产量提供参考。【方法】试验在纹枯病和稻飞虱常年发生较重的水稻种植基地进行,设0(CK)、60、120、180... 【目的】探索配施硅肥在水稻生产中对稻飞虱和纹枯病的防治潜力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实现水稻病虫害协同防控与可持续治理及提升水稻产量提供参考。【方法】试验在纹枯病和稻飞虱常年发生较重的水稻种植基地进行,设0(CK)、60、120、180和240 kg/ha 5个施硅肥处理,每小区内均匀分成4块,从左至右分别移栽感虫品种TN1、抗病品种995、抗虫品种22HF1033和感病品种Lemont。于水稻孕穗期每小区接种400头稻飞虱成虫,每隔10 d调查虫口密度,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记录水稻纹枯病病情指数,共调查3次。收获前测定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计算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结果】CK下,TN1受纹枯病危害的程度明显高于22HF1033,而Lemont与995的稻飞虱虫口密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差异不明显,表明稻飞虱种群的增长对纹枯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田间纹枯病的发生与稻飞虱危害无明显的相关性。随着硅肥用量的增加,4个供试品种纹枯病病情指数和稻飞虱虫口密度总体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第3次调查(2023年10月6日)高硅处理(240 kg/ha)与CK间差异显著(P<0.05)。在水稻产量表现上,随着硅肥用量的增加,TN1、22HF1033、Lemont和995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总体上逐步提高,且180~240 kg/ha处理的增产效果更明显,TN1、22HF1033、Lemont和995的实际产量分别较CK增产16.83%~28.05%、18.33%~20.22%、26.96%~27.54%和41.58%~50.98%。【结论】施用硅肥对纹枯病和稻飞虱具有控制作用,且明显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性状及实际产量。在水稻生产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及硅肥对纹枯病和稻飞虱危害的控制作用及增产效果,建议硅肥用量为180 kg/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稻飞虱 病虫互作 硅肥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控
3
作者 杜蕾 梁娥 +1 位作者 王崇义 胡贤锋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5期74-77,共4页
本文基于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为害情况,从农业防控、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治方面探讨了其综合防控技术。其主要病害包括稻瘟病(侵染叶、节、穗等)、纹枯病(侵染基部叶鞘)、稻曲病(穗部病害);主要虫害包括稻飞虱(刺吸汁液)、稻... 本文基于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为害情况,从农业防控、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治方面探讨了其综合防控技术。其主要病害包括稻瘟病(侵染叶、节、穗等)、纹枯病(侵染基部叶鞘)、稻曲病(穗部病害);主要虫害包括稻飞虱(刺吸汁液)、稻纵卷叶螟(卷叶为害)和水稻螟虫(钻蛀茎秆),对水稻生产影响较大。综合防控以生态系统为核心,结合农业、生物、物理、化学技术。农业防控包括选择抗病品种与科学田间管理等;生物防控一般利用天敌生物、种养结合等;物理防控常采用诱杀、阻隔等措施;化学防控以减量增效、选择低毒药剂为主。综合运用防控技术,可精准预测、绿色治理,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病虫害 综合防控 安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作模式下水稻病虫草害生态防控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
4
作者 李金宝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5期73-74,84,共3页
稻田病虫草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限制因子。研究表明,稻鸭共作作为一种生态防控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还可显著提升稻米品质。该模式作为“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稻田病虫草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限制因子。研究表明,稻鸭共作作为一种生态防控模式,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还可显著提升稻米品质。该模式作为“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可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该文系统分析了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病虫草害的生态调控机制及其防治效应,并提出了科学化的实施路径,以期为水稻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病虫草害防控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地区水稻机械化栽培技术探究
5
作者 江代勇 《新疆农机化》 2025年第3期22-24,共3页
针对传统水稻种植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严重及生产效率低下问题,结合黔东南地区季节性干旱、立体气候特征及高湿诱发病虫害等挑战,集成机械化作业与生态调控技术,提出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通过抗病品种筛选、机械化浸种催芽、... 针对传统水稻种植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严重及生产效率低下问题,结合黔东南地区季节性干旱、立体气候特征及高湿诱发病虫害等挑战,集成机械化作业与生态调控技术,提出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通过抗病品种筛选、机械化浸种催芽、宽窄行插秧配合智能水肥调控、生物—化学协同防控等方法,系统解决水肥利用率低、倒伏率高、病虫害频发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产高效 栽培技术 病虫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曲靖和蒙自万寿菊主栽区有害生物调查与分析
6
作者 张艺萍 杨慈琳 +5 位作者 许凤 钱绍方 张丽芳 王丽花 王继华 汤东生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299,306,共8页
近年来,我国万寿菊单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有害生物的发生越发严重,影响万寿菊产量与品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关于万寿菊有害生物调查,前人报道多集中于吉林、海南、黑龙江、贵州、甘肃、山西等地,对云南万寿菊主产区的有害生物缺乏系... 近年来,我国万寿菊单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有害生物的发生越发严重,影响万寿菊产量与品质,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关于万寿菊有害生物调查,前人报道多集中于吉林、海南、黑龙江、贵州、甘肃、山西等地,对云南万寿菊主产区的有害生物缺乏系统调查。因此,本次研究在全国最大的万寿菊种植区和近两年来万寿菊叶黄素含量最高的种植区,即曲靖市沾益区和蒙自市冷泉镇进行有害生物系统调查,发现曲靖地区万寿菊主要病害有褐斑病和枯萎病;主要害虫包括美洲斑潜蝇、斜纹夜蛾、棉铃虫等10种;主要杂草有粗毛牛膝菊、鬼针草、马唐、千针苋等19种。蒙自地区万寿菊主要病害有褐斑病和炭疽病;主要害虫包括美洲斑潜蝇、四斑长跗萤叶甲、棉铃虫等9种;主要杂草有粗毛牛膝菊、马唐、尼泊尔蓼、细柄野荞麦等1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寿菊 病害 虫害 草害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被引量:10
7
作者 卓富彦 陈学新 +5 位作者 夏玉先 傅强 王甦 徐红星 胡飞 张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7-1213,共7页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病虫害防治直接关系着粮食稳产增产。本文在对2013年至2022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回顾了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特点、发生面积和为害损失等情况,分类梳理了水稻病虫害防治面积、挽回损...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病虫害防治直接关系着粮食稳产增产。本文在对2013年至2022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的分析基础上,总结回顾了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特点、发生面积和为害损失等情况,分类梳理了水稻病虫害防治面积、挽回损失以及主要措施应用等防控概况,尤其是针对近年来生态调控、天敌保护和利用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总结,同时分别从技术覆盖、内容集成等角度分析探讨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成效,并对下一步绿色防控工作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旨在为我国未来水稻安全生产提供相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 发生特点 绿色防控 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邹城市春花生植保贡献率的测算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焦玉霞 朱晓明 +3 位作者 曲明静 王祥会 胡英华 刘万才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为了客观反映植保工作在花生生产中对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评价植保工作在花生生产中的作用,2023年选取全国花生绿色防控示范县邹城为测试点,开展花生重大病虫害植保贡献率的评价。试验设严格综防区、农户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通过试验示... 为了客观反映植保工作在花生生产中对病虫草害的控制效果,评价植保工作在花生生产中的作用,2023年选取全国花生绿色防控示范县邹城为测试点,开展花生重大病虫害植保贡献率的评价。试验设严格综防区、农户自防区和空白对照区,通过试验示范区的防控效果、花生产量、投入成本三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2023年邹城市试验区花生病虫草害的防控植保贡献率为33.1%,严格综防区较农户自防区增收11642.85元/hm^(2),表明农户自防区还有很大的增收空间。本项工作通过科学防控可实现增产增效目的,为其他地区春花生植保贡献率的评估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花生 病虫草害 科学防控 植保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龟-鳖-鱼综合种养模式对稻田病虫草害和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琴 陈灿 +3 位作者 黄璜 徐萌 沈乐 张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47,共11页
设置稻-龟-鳖-鱼综合种养(DGBY)、稻-龟-鱼综合种养(DGY)、水稻单作(DCK)及水稻生态空白种植(DCK0)4个处理,研究不同综合种养模式对稻田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促进稻渔综合种养生产力的提质增效。结果表明,与... 设置稻-龟-鳖-鱼综合种养(DGBY)、稻-龟-鱼综合种养(DGY)、水稻单作(DCK)及水稻生态空白种植(DCK0)4个处理,研究不同综合种养模式对稻田病虫草害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促进稻渔综合种养生产力的提质增效。结果表明,与DCK0处理相比,DGBY和DGY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均有防治效果,其中对纹枯病的防效最好,但防效较DCK处理极显著降低,分别为15.36%和13.19%;DGBY和DGY处理对第5代稻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虫量较DCK0处理分别降低56.79%和48.85%,较DCK处理分别降低32.29%和16.95%,对第3代二化螟幼虫的防效次之,虫量较DCK0处理降低39.29%和33.93%,比DCK处理降低15.00%和7.50%。动物放养后50 d,DGBY处理对杂草密度、干质量的防效分别为38.38%、40.15%,DGY处理分别为32.99、35.39%,均与DCK处理无显著差异。除了DCK处理水稻实际产量显著高于DCK0处理外,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DGBY和DGY处理精米率均较DCK0处理极显著提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较DCK处理降低,具有改善稻米品质的作用。综上,稻-龟-鳖-鱼、稻-龟-鱼综合种养模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草的危害,达到稳产增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综合种养 病虫草害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作对稻田主要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效应 被引量:46
10
作者 甄若宏 王强盛 +3 位作者 张卫建 卞新民 李元喜 沈晓昆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0-64,共5页
通过鸭子在稻田食物链的增加,研究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病、虫、草发生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对杂草的防除效应达到96.1%,降低了稻田杂草的发生种类,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稻鸭共作对稻飞虱具有明显的生物控制效应... 通过鸭子在稻田食物链的增加,研究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生态系统主要病、虫、草发生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共作对杂草的防除效应达到96.1%,降低了稻田杂草的发生种类,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稻鸭共作对稻飞虱具有明显的生物控制效应,综合防效达到65.49%;稻鸭共作因鸭子对蜘蛛的捕食,虽然降低了稻田蜘蛛的数量,但由于稻飞虱数量明显减少,因此显著提高了稻田蜘蛛与稻飞虱的比例;鸭子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效应,但控制能力随着水稻株高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稻鸭共作虽不能因鸭子的活动而控制纹枯病的发生,但能减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稻鸭共作对稻瘟病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合防效达到57.02%。此外,还探讨了稻鸭共作对稻田病、虫、草的生态控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病虫害 杂草 生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程机械化生产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保同 张建中 +2 位作者 吴建富 潘晓华 石庆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71-78,共8页
为探索不同翻耕栽植方式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和产量的影响,对旋耕.机插、旋耕+牛耕.机插、牛耕一机插、旋耕.手插等4种翻耕栽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未施药区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Rhizoctoniasolani... 为探索不同翻耕栽植方式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和产量的影响,对旋耕.机插、旋耕+牛耕.机插、牛耕一机插、旋耕.手插等4种翻耕栽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未施药区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Rhizoctoniasolani)、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鸭舌草(Monochoriavaginalis)和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晚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Sogatellafurcifera,Nilaparvatalugens)、鸭舌草和稗草。在肥水管理相同的条件下,早、晚稻纹枯病病情指数孕穗期分别为8.25~13.31和17.60-23.10,乳熟期分别达13.75-20.90和20.02-23.76,其中旋耕一手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牛耕一机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早稻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卷叶率为15.03%~16.67%;晚稻四代和五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卷叶率分别为29.67%33.48%和60.09%~65.45%,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晚稻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差异不显著。晚稻稻飞虱前期虫口密度偏低,齐穗期为425-550头/百丛,至乳熟期达1200-1600头/百丛,其中以旋耕.手插处理虫口密度最高,旋耕.机插虫口密度最低。早稻稻田杂草有鸭舌草、稗草、矮慈姑、千金子、水竹叶等,均以鸭舌草和稗草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总草的68.00%和29.70%;晚稻稻田杂草有鸭舌草、稗草、节节菜、千金子、香附子、空心莲子草等,均以鸭舌草和稗草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总草的69.60%和17.40%。早、晚稻以牛耕.机插处理杂草发生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旋耕+牛耕.机插和旋耕.机插处理,旋耕.手插处理杂草发生量最小。测产对比方差分析表明,4个种翻耕栽植方式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病虫草发生初期,选用适当的农药可有效控制不同翻耕栽植方式病虫草发生,早、晚稻平均增产10.00%和7.88%。该研究为双季稻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病虫草防治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 生产 虫害防治 草害防治 病害防治 水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萍共作复合系统的主要生态效应 被引量:21
12
作者 甄若宏 王强盛 +3 位作者 邓建平 杜永林 卞新民 沈晓昆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4,共4页
对稻鸭萍共作体系的主要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稻鸭萍共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水稻收获后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比对照增加7.95%、7.05%、6.47%和4.46%;稻鸭萍共作对杂草的控制效果达到98.94%,明显削弱了稻田优势杂... 对稻鸭萍共作体系的主要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稻鸭萍共作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水稻收获后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比对照增加7.95%、7.05%、6.47%和4.46%;稻鸭萍共作对杂草的控制效果达到98.94%,明显削弱了稻田优势杂草的发生与危害,稻田残存杂草为数甚少,P 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稻鸭萍共作对稻田飞虱有显著的控制效应,从而明显抑制主要由灰飞虱传毒危害的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率;稻鸭萍共作虽然对水稻纹枯病也有明显防治效果,但不能阻止纹枯病的发生;由于绿萍吸附了稻田水体中部分有机物、腐殖质等,稻鸭萍共作区水体的化学需氧量比稻鸭共作区降低8.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萍共作 复合系统 生态效应 土壤肥力 杂草 病虫害 稻田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甄若宏 王强盛 +3 位作者 周建涛 郑建初 何加骏 卞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9008-9011,9021,共5页
[目的]为稻鸭共作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分析稻鸭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水体理化性状、稻鸭共作对稻田常发性及危害严重的病虫草的发生情况以及对稻田天敌蜘蛛的影响和稻田生态系统的价值流动。[结果]结果表... [目的]为稻鸭共作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分析稻鸭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水体理化性状、稻鸭共作对稻田常发性及危害严重的病虫草的发生情况以及对稻田天敌蜘蛛的影响和稻田生态系统的价值流动。[结果]结果表明,稻鸭共作较明显地改善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状,与对照处理相比,表层土壤容重降低5.30%,土壤总孔隙度提高2.52%,土壤有机质增加6.41%;水体总氮、氧化还原电位、化学需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31%、27.51%、16.46%。稻鸭共作对稻田有害生物也有较明显的控制效应,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为65.49%和39.27%,对条纹叶枯病、稻田杂草的防效比常规稻作分别高0.62和22.2个百分点。稻鸭共作经济效益比常规稻作高3492元/hm2。[结论]稻鸭共作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土壤肥力 病虫草 价值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与水芹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草害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向慧敏 章家恩 +2 位作者 罗明珠 赵本良 全国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3,共6页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Oryza sativa)常规单作栽培(CR)、水芹(Oenanthe javanica)常规单作栽培(CO)、水稻与水芹常规间作栽培(CRO)和水稻与水芹有机间作栽培(ORO)4种处理对水稻病虫草害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两种间作...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Oryza sativa)常规单作栽培(CR)、水芹(Oenanthe javanica)常规单作栽培(CO)、水稻与水芹常规间作栽培(CRO)和水稻与水芹有机间作栽培(ORO)4种处理对水稻病虫草害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两种间作栽培处理水稻主要病虫草害均显著低于CR处理;在水稻分蘖初期,CRO和ORO处理叶瘟病病丛率分别比CR处理降低45.12%和47.58%;在水稻分蘖末期,CRO和ORO处理叶瘟病病叶率分别比CR处理降低41.38%和6.80%。在水稻孕穗期和成熟期,CRO和ORO处理稻飞虱数量分别比CR处理减少69.77%、44.39%和82.80%、78.08%。在稻田杂草防控方面,CRO和ORO处理杂草密度较CR处理分别降低48.36%和39.34%。CRO和ORO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1和1.33,较CR处理分别增产11.31%和33.11%。认为水稻与水芹间作栽培模式能有效控制水稻病虫草害的发生,并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其中水稻与水芹有机间作栽培的综合效益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芹 间作 病虫草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作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28
15
作者 甄若宏 王强盛 +3 位作者 张卫建 卞新民 沈晓昆 李元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060-3065,共6页
由灰飞虱传毒危害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稻作区严重发生的病毒病害.作为稻作生产生态实践模式之一的稻鸭共作技术对稻田病虫草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稻鸭共作对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影响的报道.因此,于2004... 由灰飞虱传毒危害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稻作区严重发生的病毒病害.作为稻作生产生态实践模式之一的稻鸭共作技术对稻田病虫草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稻鸭共作对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影响的报道.因此,于2004~2005年在南京农业大学东台试验场进行了田间实验,共设计了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稻作区(不养鸭、施药)、稻鸭共作区(养鸭、不施药)和秧田期覆盖防虫网、栽后大田稻鸭共作区(秧田覆盖防虫网、栽后稻田养鸭、不施药)和对照区(不养鸭、不施药).结果表明:稻鸭共作以及秧田期覆盖防虫网、栽后大田稻鸭共作处理对灰飞虱有显著的控制效应,因此也显著降低了两处理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率;稻鸭共作处理对条纹叶枯病的综合防效为79.44﹪,略高于常规稻作78.82﹪的防效,而秧田期覆盖防虫网、栽后大田稻鸭共作处理对稻田灰飞虱和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对条纹叶枯病的防效超过94.01﹪.总之,通过以上试验结果可知,稻鸭共作尤其是秧田期覆盖防虫网、栽后稻鸭共作处理为防治条纹叶枯病提供了一条安全高效的生态控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防虫网 灰飞虱 条纹叶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被引量:204
16
作者 曹凑贵 江洋 +2 位作者 汪金平 袁鹏丽 陈松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45-1253,共9页
近年来,稻虾[水稻-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共作模式由于其较高的综合效益而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大力发展。其中以湖北省稻虾共作发展最为迅速,面积大,技术也较为成熟,并形成了"潜江模式"。本文介绍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特点及其发展情况... 近年来,稻虾[水稻-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共作模式由于其较高的综合效益而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大力发展。其中以湖北省稻虾共作发展最为迅速,面积大,技术也较为成熟,并形成了"潜江模式"。本文介绍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特点及其发展情况,以湖北省稻虾共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产业调查,结合试验示范和定位试验,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生产和生态效应,重点分析了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主要体现在(1)稳粮增效,但同时存在重虾轻稻的现象:稻虾共作模式较传统水稻单作模式可增产4.63%~14.01%,改善稻米品质,但部分稻虾共作模式中忽略水稻的管理,导致水稻产量偏低;(2)提高土壤肥力,但同时加剧了土壤次生潜育化:稻虾共作模式土壤中易氧化态有机碳(ROC)、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要高于传统水稻单作模式,但稻虾共作模式土壤颜色偏暗,土壤结构更为紧密,潜育化明显;(3)涵养水源,但同时可能增加水资源消耗:稻虾共作模式中地下水位高的稻田水分利用率提高,储水功能增强,但地下水位低的稻田可能增加50%~80%的耗水量;(4)减肥减药、提高水体养分含量,但同时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稻虾共作模式肥料和农药成本分别降低了79.5%和50.0%,稻虾共作模式田面水的全氮、全磷含量及硝态氮、氨态氮含量均高于水稻单作;(5)虫害减轻,但某些病害加重,同时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稻虾共作模式螟虫发生减轻,但基腐病加重,生物多样性随共作年限先降低后又增高。根据以上现状与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稻虾共作的模式优化及建议,如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研究标准,规范化发展;优化模式,科学水肥调控;因势利导,防治病虫草害,为稻虾共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水稻产量 土壤肥力 水体质量 病虫草害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抗病虫基因聚合上的应用 被引量:26
17
作者 裴庆利 王春连 +2 位作者 刘丕庆 王坚 赵开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害。实践证明,培育抗病虫品种是控制水稻病虫害最经济和有效的途径。总结了目前已报道和定位的抗病虫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情况,指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类型抗病虫基... 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害。实践证明,培育抗病虫品种是控制水稻病虫害最经济和有效的途径。总结了目前已报道和定位的抗病虫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情况,指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类型抗病虫基因到同一品种,可以提高品种抗性、拓宽抗谱,是水稻抗病虫品种培育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病性 抗虫性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基因聚合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权重自动调整神经网络的水稻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 被引量:18
18
作者 孙传恒 唐启义 +2 位作者 唐洁 程家安 杨信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9-164,共6页
针对水稻病虫害诊断特点,从人工智能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重自动调整的神经网络水稻病虫害的知识组织方式。文章以15种常见水稻病虫害为例,通过对病虫害症状的特点和特征进行分类、抽象和编码,构建了基于权重自动调整的BP神经网络... 针对水稻病虫害诊断特点,从人工智能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重自动调整的神经网络水稻病虫害的知识组织方式。文章以15种常见水稻病虫害为例,通过对病虫害症状的特点和特征进行分类、抽象和编码,构建了基于权重自动调整的BP神经网络。利用神经网络和不确定性推理技术,对实例样本进行训练学习,并将权值数据作为知识库来进行诊断,并基于这种方法构建了水稻病虫害神经网络诊断专家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 专家系统 神经网络 权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效应 被引量:72
19
作者 禹盛苗 金千瑜 +1 位作者 欧阳由男 许德海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9-102,共4页
本文研究稻田全天放鸭对水稻病、虫、杂草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后12和42d,共育田水稻基部飞虱、叶蝉的总量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63 8%和77 3%;稻鸭共育后10和40d,共育田杂草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50 6%和94 2%;分蘖高峰期... 本文研究稻田全天放鸭对水稻病、虫、杂草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后12和42d,共育田水稻基部飞虱、叶蝉的总量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63 8%和77 3%;稻鸭共育后10和40d,共育田杂草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50 6%和94 2%;分蘖高峰期和齐穗期的纹枯病病情指数,稻鸭共育田比不养鸭稻田分别低67 1%和52 5%。另外,稻鸭共育田的害虫天敌蜘蛛数量明显增加,比常规种稻田多1 66~2 61倍,这也显著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抑制了水稻害虫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育 稻田 病虫草害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模式的水稻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彭莹琼 王映龙 +1 位作者 唐建军 李志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57-1160,共4页
B/S模式的水稻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采用ASP.NET编程技术,且融合专家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理论,系统主要包括水稻病虫害诊断模块、病虫害防治专业知识模块和专家与用户交流BBS平台等模块,用户通过互联网即可使用该系统,具有... B/S模式的水稻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采用ASP.NET编程技术,且融合专家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理论,系统主要包括水稻病虫害诊断模块、病虫害防治专业知识模块和专家与用户交流BBS平台等模块,用户通过互联网即可使用该系统,具有使用方便、通用性强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病虫害 专家系统 B/S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