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密谐振器件表面导电层原子层沉积制备技术研究
1
作者 龚婷 冯昊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75-185,共11页
目的 利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在半球陀螺谐振子表面制备Pt导电层。方法 以ALD制备的氧化物/金属薄膜为谐振子过渡层,再沉积Pt为导电层。椭圆偏振光谱仪(SE)用于测试薄膜厚度。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扫... 目的 利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在半球陀螺谐振子表面制备Pt导电层。方法 以ALD制备的氧化物/金属薄膜为谐振子过渡层,再沉积Pt为导电层。椭圆偏振光谱仪(SE)用于测试薄膜厚度。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薄膜组成、晶型、形貌及粗糙度。采用聚焦离子束-透射电子显微镜(FIB-TEM)结合能量色散X射线元素面分布(EDX-mapping)、线扫描分布谱揭示膜层微观结构。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薄膜和石英片的界面结合强度。结果 SE测试结果表明,Pt/氧化物薄膜体系的Pt平均厚度为123?,不均匀度仅为1.6%,Pt/金属薄膜体系的Pt平均厚度为155?,不均匀度为4%。XPS显示Pt薄膜主要成分由零价Pt构成,XRD检测到在2θ=39.8°处存在明显的Pt(111)衍射峰。SEM观测到薄膜表面Pt纳米颗粒分布均匀。AFM进一步揭示金属及Pt/金属薄膜粗糙度分别为1.47 nm和0.99 nm。FIB-TEM、EDX-mapping及线扫描分布谱结果表明Pt/氧化物和Pt/金属厚度均匀、致密,膜层界面的元素相互扩散。力学测试显示,氧化物过渡层使界面结合强度提升至7.1MPa,较无过渡层体系(3.0MPa)提高1.37倍;金属过渡层体系结合强度最高可达8.4 MPa。结论 ALD技术可以实现半球陀螺谐振子表面高均匀性、高结合强度的Pt薄膜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球陀螺谐振子 原子层沉积 Pt薄膜 过渡层 均匀性 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热环境下LaCrO_(3)基复合涂层性能演变及机理研究
2
作者 胡锴 柳彦博 +4 位作者 田新春 马壮 刘晓宇 刘鹏 李晶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78,共9页
目的揭示湿热环境中La_(0.7)Ca_(0.3)Cr_(0.95)Mn_(0.05)O_(3)复合涂层的性能演变和机理。方法使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分别制备La_(0.7)Ca_(0.3)Cr_(0.95)Mn_(0.05)O_(3)高发射率层/YSZ热障层/NiCoCrAlY金属黏结层/GH4099基体(LC/Y/M/G)和La... 目的揭示湿热环境中La_(0.7)Ca_(0.3)Cr_(0.95)Mn_(0.05)O_(3)复合涂层的性能演变和机理。方法使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分别制备La_(0.7)Ca_(0.3)Cr_(0.95)Mn_(0.05)O_(3)高发射率层/YSZ热障层/NiCoCrAlY金属黏结层/GH4099基体(LC/Y/M/G)和La_(0.7)Ca_(0.3)Cr_(0.95)Mn_(0.05)O_(3)/金属黏结层/TA15基体(LC/M/T)2种材料。在温度85℃、湿度85%RH的湿热试验箱内进行加速老化试验,测试2种复合涂层的耐湿热性能。分别在5、10、15、20、25 d时取样,测量样品的涂层结合强度。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化学工作站等设备对涂层进行表征。结果在温度85℃、湿度85%RH的湿热加速老化试验中,LC/Y/M/G和LC/M/T 2种材料体系均未发生La_(0.7)Ca_(0.3)Cr_(0.95)Mn_(0.05)O_(3)层的相结构和表面粗糙度Ra的变化。使用拉伸试验法测得LC/Y/M/G涂层结合强度为(22.75±3.07)MPa,未随加速老化试验的时长发生明显变化,断裂位置始终发生在YSZ层。与之相比,LC/M/T涂层结合强度初始值为(41.58±3.24)MPa,并呈指数下降,断裂位置在金属黏结层。对TA15基体和NiCoCrAlY金属黏结层开展电化学腐蚀行为分析,发现金属黏结层(6.9502μA/cm^(2))的自腐蚀电流显著高于TA15基体(0.1108μA/cm^(2)),且老化试验后的金属黏结层界面中观察到更多的孔隙缺陷。结论LC/Y/M/G和LC/M/T 2种材料体系中的La_(0.7)Ca_(0.3)Cr_(0.95)Mn_(0.05)O_(3)层均表现出了良好的耐湿热性。但LC/M/T中的金属黏结层在试验过程中容易发生腐蚀,导致复合涂层的结合强度随湿热试验的延长呈指数衰减,成为涂层失效的薄弱位置。但当涂层中添加YSZ层后,金属黏结层的腐蚀得到了有效抑制,这可以归因于YSZ中间层对氧气、水蒸气等的阻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层结合强度 电化学腐蚀 金属黏结层 点蚀 TA15 加速老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控溅射过渡层对CFRP筒体内壁电镀Ni金属涂层结合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万俊豪 杨洋 +4 位作者 但敏 唐国庆 张珂嘉 肖凯业 金凡亚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3,共6页
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筒体内壁表面进行金属化处理,通过射频等离子体活化、磁控溅射沉积过渡层金属、电镀沉积镍三个步骤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筒体内壁制备大厚度、高结合强度的金属涂层。以拉拔法测试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探究C... 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筒体内壁表面进行金属化处理,通过射频等离子体活化、磁控溅射沉积过渡层金属、电镀沉积镍三个步骤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筒体内壁制备大厚度、高结合强度的金属涂层。以拉拔法测试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探究Cu、Ti-Cu过渡层及不同过渡层厚度对金属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及配套的能谱仪观测金属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和截面元素组成,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金属涂层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磁控溅射Ti-Cu过渡层能明显提高电镀Ni金属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钛膜层厚度对电镀Ni金属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很大,铜膜层厚度对结合强度相对较小,结合强度随着铜膜层的增厚而降低。在等离子体活化的基础上,通过磁控溅射在CFRP筒体内壁制备0.2μm Ti+1μm Cu的过渡层,使电镀约17μm Ni金属涂层的结合强度达到2.05 MPa,赋予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筒体内壁金属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 筒内壁 过渡层 结合强度 表面金属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拧紧力矩对胶螺混合连接力学性能与损伤形式的影响
4
作者 沈金屹 胡卫鑫 +4 位作者 张天宇 胡俊山 廖文和 田威 沈烨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2,共9页
为研究编织型复合材料胶螺混合连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构建基于三维渐进损伤模型和内聚力模型的胶螺混合连接接头力学失效模型,模拟连接接头的力学行为与损伤演化。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编织型复合材料胶螺混合连接有限元仿真模型,通... 为研究编织型复合材料胶螺混合连接接头的力学性能,构建基于三维渐进损伤模型和内聚力模型的胶螺混合连接接头力学失效模型,模拟连接接头的力学行为与损伤演化。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编织型复合材料胶螺混合连接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三维Linde准则判断复合材料的损伤萌生与扩展,采用内聚力模型模拟胶层的损伤失效过程,在试验验证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拧紧力矩下连接结构强度和损伤失效过程。试验结果与仿真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拧紧力矩的增加,胶层损伤扩展得到有效抑制,而胶螺混合连接结构的胶层剪切强度先增加后减小。这是因为增大拧紧力矩可以减小连接结构中胶层的剥离应力,但过大的拧紧力矩会增大胶层孔周应力,导致胶层剪切强度减小,降低了连接结构的强度。数值模拟的载荷-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所预测的胶层断裂载荷与试验结果相当;同时层合板上的纤维损伤、基体损伤以及分层损伤在数值模型中也能很好地体现,与连接件试验后的损伤形式相近,验证了损伤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胶螺混合连接 有限元分析 胶层剪切强度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加工表面微结构增强绝热层材料界面粘接性能
5
作者 朱子强 李臣勇 +2 位作者 李旸 张亚男 胡玉冰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8-473,I0004,共7页
为了提升固体火箭推进剂绝热层与衬层的界面粘接强度,采用飞秒激光对绝热层表面进行加工,利用飞秒激光的刻蚀作用,在绝热层表面加工出微结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加工后的绝热层表面微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接触角测试仪测量了加工前... 为了提升固体火箭推进剂绝热层与衬层的界面粘接强度,采用飞秒激光对绝热层表面进行加工,利用飞秒激光的刻蚀作用,在绝热层表面加工出微结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加工后的绝热层表面微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接触角测试仪测量了加工前后绝热层表面与水的接触角;采用复杂环境测试系统进行扯离测试,表征加工前后的绝热层界面粘接强度。结果表明,飞秒激光加工后的绝热层表面微结构分布均匀,形貌均一;加工的表面微结构大大提升了绝热层表面的润湿性,与水的接触角由94.6°减小到27.7°;与未加工的绝热层相比,飞秒激光加工后绝热层的扯离强度由1.31 MPa提升至4.16 MPa,提升约218%;加工后的绝热层表面润湿性及粘接强度均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固体火箭发动机 绝热层 飞秒激光 激光加工 表面微结构 粘接强度 聚磷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铝-碳化硅涂层喷涂工艺优化及抗热震性能分析
6
作者 袁旭冏 郝亚鸣 +5 位作者 胡悦 王智勇 赫丽华 王峰 李国鹏 王一渤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5,共11页
为深入研究喷涂工艺参数对Al_(2)O_(3)-SiC涂层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喷涂工艺参数,建立“喷涂工艺-组织结构-结合强度与抗热震性能”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喷涂功率、送粉率及喷涂距离对涂层物相组成无显著影响,但对涂层质量与结... 为深入研究喷涂工艺参数对Al_(2)O_(3)-SiC涂层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喷涂工艺参数,建立“喷涂工艺-组织结构-结合强度与抗热震性能”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喷涂功率、送粉率及喷涂距离对涂层物相组成无显著影响,但对涂层质量与结合强度调控作用显著,当喷涂功率为47 kW、送粉率30%、喷涂距离110 mm时,涂层结合强度最高(10.51 MPa),孔隙率最低(34.35%)。热震实验表明,涂层在900℃和1000℃下循环200次后未发生脱落,物相稳定;但当温度升至1100℃和1200℃时,SiC发生氧化分解,涂层内新生成Si、C、SiO_(2)、Al_(6)Si_(2)O_(13)4种物相,导致涂层因热应力累积及热生长氧化物(thermally grown oxide,TGO)层增厚而失效。涂层失效机制主要源于陶瓷层与黏结层的热膨胀系数失配、TGO层晶粒异常粗化及内部裂纹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SiC涂层 等离子喷涂 结合强度 正交实验 抗热震性能 TGO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CoNiCrAlY涂层性能研究
7
作者 伏利 陈小明 +1 位作者 赵坚 刘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8-131,共4页
CoNiCrAlY涂层常用作工作层和金属基体之间的过渡层。采用了SHV-50超音速火焰喷涂设备在45钢表面制备了CoNiCrAlY涂层。分析了CoNiCrAlY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显微硬度、孔隙率、表面粗糙度、结合强度、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SHV-50超音... CoNiCrAlY涂层常用作工作层和金属基体之间的过渡层。采用了SHV-50超音速火焰喷涂设备在45钢表面制备了CoNiCrAlY涂层。分析了CoNiCrAlY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显微硬度、孔隙率、表面粗糙度、结合强度、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SHV-50超音速火焰喷涂获得的CoNiCrAlY涂层的孔隙率为0.48%,涂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497.2HV0.2,涂层结合强度均值达70 MPa,抗热震次数达26次,涂层的表面粗糙度平均值为Ra6.43,利于工作层与过渡层的结合。CoNiCrAlY涂层的抗电化学腐蚀能力强于基体。SHV-50超音速火焰喷涂设备制备的CoNiCrAlY涂层可用作工作层和金属基体之间的过渡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火焰喷涂 CONICRALY 过渡层 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网添加对镁/铝复合板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达 李健 +8 位作者 冯波 黄念成 冯晓伟 欧家禹 陈焕涛 朱红梅 李建波 郑开宏 潘复生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70,共10页
目的有效抑制镁/铝复合板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以钛网为中间金属夹层,研究它对镁/铝复合板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复合轧制技术制备以钛网为中间金属夹层的镁/铝-钛复合板,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仪... 目的有效抑制镁/铝复合板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以钛网为中间金属夹层,研究它对镁/铝复合板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复合轧制技术制备以钛网为中间金属夹层的镁/铝-钛复合板,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仪(EBSD)、万能试验机等对复合板退火前后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系统研究中间层钛网对轧制态和退火态复合板微观组织、织构、拉伸性能、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中间层钛网均匀分布在镁/铝-钛复合板界面处,钛网的添加能有效抑制复合板退火过程中镁-铝金属间化合物的连续生长,减少金属间化合物的数量。与镁/铝复合板相比,钛网的添加对轧制态和退火态复合板中镁层和铝层的平均晶粒尺寸和织构类型的影响较小。与镁/铝复合板相比,钛网的添加降低了轧制态复合板的界面剪切强度和延伸率,但极大提升了退火态复合板的界面剪切强度、拉伸强度和延伸率。结论中间层钛网的添加可有效减少复合板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的数量,提升退火态复合板的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铝复合板 钛网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界面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辉等离子渗铬界面层对类石墨碳基涂层力学及磨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闫江山 郭鹏 +7 位作者 林乃明 张应鹏 马冠水 周小卉 汪汝佳 严凯 李小凯 汪爱英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目的 研究渗铬界面层对铬/类石墨碳(Cr/Graphite-Like Carbon,GLC)复合涂层力学性能、结合强度及磨蚀行为的影响,阐明Cr/GLC复合涂层的抗磨蚀机理。方法 以316L不锈钢(316L)为基体,先借助双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DGPSA)技术制备渗铬界面层... 目的 研究渗铬界面层对铬/类石墨碳(Cr/Graphite-Like Carbon,GLC)复合涂层力学性能、结合强度及磨蚀行为的影响,阐明Cr/GLC复合涂层的抗磨蚀机理。方法 以316L不锈钢(316L)为基体,先借助双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DGPSA)技术制备渗铬界面层,再采用直流磁控溅射(DCMS)技术制备顶层GLC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Raman)和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涂层的微结构与成分,采用纳米压痕仪、划痕仪、摩擦磨损仪和电化学工作站测试复合涂层的力学性能、断裂韧性、结合强度和抗磨蚀性能。结果 渗铬界面层能够促进GLC涂层的石墨化转变,实现硬度分布的梯度变化(基体为3.65 GPa,渗铬界面层为8.97 GPa,表面为13.15 GPa),有效阻碍了裂纹的扩展。与GLC涂层相比,Cr/GLC复合涂层具有较高的断裂韧性和结合强度(≥50 N),在3.5%NaCl溶液中具有更低的摩擦系数(0.055)和更低的磨损率(3.22×10^(-7)mm^(3)/Nm),其抗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也明显更优。结论 通过界面设计,实现了Cr/GLC复合涂层硬度分布的梯度过渡,提高了复合涂层的断裂韧性以及与316L的结合强度,赋予了复合涂层优异的抗磨蚀性能,为其在海洋苛刻环境下的磨蚀防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辉等离子表面合金化 直流磁控溅射 类石墨碳 渗铬界面层 结合强度 磨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累积叠轧多层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10
作者 索井港 骆宗安 +1 位作者 王明坤 郑伟波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131,135,共6页
以30CrMo和316L奥氏体不锈钢作为材料组元,利用真空累积叠轧工艺,制备出高强塑性的36、72、162、405层的多层钢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多层钢界面实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30CrMo层主要为回复态的铁素体组织,316L层为变形态奥氏体组织。随着... 以30CrMo和316L奥氏体不锈钢作为材料组元,利用真空累积叠轧工艺,制备出高强塑性的36、72、162、405层的多层钢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多层钢界面实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30CrMo层主要为回复态的铁素体组织,316L层为变形态奥氏体组织。随着层数的增加,界面由平直变成波浪状,元素扩散明显加剧,扩散层形成马氏体组织,可有效提高材料强度;多层钢强度随着层数增加而增加,36层钢的抗拉强度为734 MPa,断裂伸长率为41.5%;405层钢表现出优异强塑性组合,抗拉强度为1125 MPa,伸长率为22.5%。多层钢的高界面结合强度有利于保持两组元协调变形,韧性层和多个强界面可有效约束脆性层的过早局部颈缩,提高材料的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钢 真空累积叠轧 高强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结剂辅助微流控芯片异种键合及可行性探究
11
作者 李疏桐 刘坡 +1 位作者 黄继杰 韩鹏彪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3,共7页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铝合金Al5052为研究对象,采用黏结剂与热压键合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进行了PMMA-PS、PMMA-Al5052异种键合正交实验。旨在探讨键合层厚度及表观形貌的变化规律,研究键合温度、压力和时间对异种键...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铝合金Al5052为研究对象,采用黏结剂与热压键合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进行了PMMA-PS、PMMA-Al5052异种键合正交实验。旨在探讨键合层厚度及表观形貌的变化规律,研究键合温度、压力和时间对异种键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键合层厚度随温度和压力的增大而减小,而时间对键合层厚度无明显影响;聚酰亚胺(PI)辅助PMMA-PS和PMMA-Al5052的键合强度受时间影响最大,温度次之,压力最小;而溶解PMMA粉末的丙酮溶液[丙酮溶液(PMMA)]辅助PMMA-Al5052的键合强度受压力影响最大,温度次之,时间最小;同参数下PMMA-PS的键合强度远高于PMMA-Al5052。分别确立了异种键合的最优参数并得到了对应的键合强度:PI辅助PMMA-PS键合的最优参数为105℃,50 min,2.5 MPa,对应键合强度0.87 MPa;PI辅助PMMA-Al5052键合的最优参数为110℃,50 min,1.25 MPa,对应键合强度0.21 MPa;丙酮溶液(PMMA)辅助PMMA-Al5052键合的最优参数为110℃,2.5 MPa,20 min,对应键合强度0.41 MPa,均高于正交实验设计方案中的所有结果。参数一定时,PMMA-PS的键合强度远高于PMMA-Al5052的键合强度。采用丙酮溶液(PMMA)辅助键合PMMA-Al5052时,键合强度高于PI辅助的键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种键合 黏结剂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苯乙烯 Al5052 键合层形貌 键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密实再生混凝土与带肋钢筋间的黏结性能
12
作者 余芳 朱祥龙 +1 位作者 姚大立 王建贞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9-346,共8页
为研究自密实再生混凝土(RASCC)与带肋钢筋的黏结性能,设计了18组试件,通过中心拉拔试验研究混凝土强度、钢筋直径、黏结长度和保护层厚度对黏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RASCC与带肋钢筋的黏结强度随混凝土抗压强度呈指数型增长,随劈拉强... 为研究自密实再生混凝土(RASCC)与带肋钢筋的黏结性能,设计了18组试件,通过中心拉拔试验研究混凝土强度、钢筋直径、黏结长度和保护层厚度对黏结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RASCC与带肋钢筋的黏结强度随混凝土抗压强度呈指数型增长,随劈拉强度呈线性增长,随钢筋直径和黏结长度均呈抛物线型增长,随保护层厚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RASCC与带肋钢筋的黏结强度和临界锚固长度计算公式,建立了RASCC与带肋钢筋的黏结-滑移本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密实再生混凝土 黏结强度 黏结应力 黏结滑移 黏结长度 保护层厚度 临界锚固长度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形貌对铝/镁热轧复合结合强度的影响
13
作者 张文哲 朱加辉 +3 位作者 郑阳 姜润五 余超 肖宏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7-170,共14页
选用5052铝合金与AZ31B镁合金作为复合材料进行热轧复合,研究表面形貌对铝/镁热轧复合结合强度的影响。在热轧复合前使用不同直径钢丝刷对板材表面进行打磨处理,通过单向拉伸实验、扫描电镜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打磨处理后板材的表面... 选用5052铝合金与AZ31B镁合金作为复合材料进行热轧复合,研究表面形貌对铝/镁热轧复合结合强度的影响。在热轧复合前使用不同直径钢丝刷对板材表面进行打磨处理,通过单向拉伸实验、扫描电镜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打磨处理后板材的表面状态和形貌进行测试和观察。然后使用热轧复合法在25%、 35%和45%压下率下轧制制备出铝/镁复合板并通过万能试验机、扫描电镜、 X射线能谱仪对复合板的结合强度、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进行测试和观察。最后通过轧卡和剥离实验对45%压下率不同直径钢丝刷打磨处理条件下铝/镁热轧复合过程中板材表面形貌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直径钢丝刷打磨处理仅改变了板材的表面形貌,未使板材表面形成硬质层。在25%和35%压下率下,铝/镁复合板的结合强度随着钢丝刷直径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压下率达到45%后,随着钢丝刷直径的改变,铝/镁复合板的结合强度稳定在71.2 MPa左右。通过改变板材表面形貌可以使铝合金和镁合金在低压下率下实现良好结合,但当压下率达到45%之后,板材表面形貌的变化不会再对铝/镁复合板的结合强度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镁复合板 表面形貌 硬化层 结合强度 热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塑转换防腐层老化性能研究
14
作者 吴志峰 姜锐涛 +2 位作者 丁永跃 潘新飞 王志伟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81,共6页
为了评估钢塑转换防腐层使用过程中的老化速率,通过室外暴晒和室内紫外加速老化测试的方法,分别对钢塑转换接头熔结环氧树脂涂层(FBE)和聚乙烯热收缩套层(3PE)基材进行了试验。测试内容包含钢塑转换接头FBE的色差、微观形态、附着力和3P... 为了评估钢塑转换防腐层使用过程中的老化速率,通过室外暴晒和室内紫外加速老化测试的方法,分别对钢塑转换接头熔结环氧树脂涂层(FBE)和聚乙烯热收缩套层(3PE)基材进行了试验。测试内容包含钢塑转换接头FBE的色差、微观形态、附着力和3PE基材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微观形态。结果表明,对于FBE室内紫外老化强于室外暴晒老化,基于色差测试的加速因子约为8.6~12.8倍,基于涂层产生孔洞和裂纹试验加速因子约为10.3~12.8倍。对于3PE基材,基于断裂伸长率的加速因子约为8.6倍,拉伸强度的加速因子关联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塑转换 熔结环氧树脂涂层 聚乙烯热收缩套层 色差 拉伸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Zn-Bi-Ga掺杂Ti纳米颗粒钎料制备及钎焊性能
15
作者 刘广柱 吕明垚 +3 位作者 马志军 魏崇 吴佳美 王泽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8-624,共7页
为解决Sn-Zn系无铅钎料性能难以满足电子封装实际应用的问题,采用Ti纳米颗粒掺杂的方法制备了Sn-5Zn-10Bi-0.5Ga+x Ti无铅钎料(x为质量分数,分别取0.05%、0.1%、0.3%、0.5%),研究了Ti纳米颗粒对钎料的润湿性能、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对钎... 为解决Sn-Zn系无铅钎料性能难以满足电子封装实际应用的问题,采用Ti纳米颗粒掺杂的方法制备了Sn-5Zn-10Bi-0.5Ga+x Ti无铅钎料(x为质量分数,分别取0.05%、0.1%、0.3%、0.5%),研究了Ti纳米颗粒对钎料的润湿性能、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对钎焊的钎焊接头界面处的组织结构、金属间化合物扩散层厚度特征,以及力学性能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i纳米颗粒的添加能提高钎料的润湿性能和抗氧化性能,还能改善界面处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当添加Ti纳米颗粒质量分数为0.3%时,钎料抗氧化性能最好,其氧化增重质量比最先趋于稳定且增长率最低,其焊件的剪切强度为32.10 MPa,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Zn-Bi-Ga钎料 纳米颗粒 低温封装 金属间化合物扩散层 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煤互层水力裂缝穿层扩展机理 被引量:32
16
作者 高杰 侯冰 +2 位作者 谭鹏 郭小锋 常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428-433,共6页
临兴地区含煤岩系地层纵向互层发育煤层、致密砂岩层产层组,当砂煤薄层组合开发时,受界面胶结性质、地应力差、压裂选层、煤层厚度、施工参数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判断裂缝是否垂向穿层。为了分析砂煤互层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规律,通过选... 临兴地区含煤岩系地层纵向互层发育煤层、致密砂岩层产层组,当砂煤薄层组合开发时,受界面胶结性质、地应力差、压裂选层、煤层厚度、施工参数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判断裂缝是否垂向穿层。为了分析砂煤互层水力压裂裂缝穿层扩展规律,通过选取砂煤天然露头岩样进行交错组合,利用大尺寸真三轴水力压裂系统开展了砂煤产层组组合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压裂选层、层间胶结强度、煤层厚度、胶液和活性水对水力裂缝穿层扩展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煤岩中起裂时,受煤岩层理和自身天然裂缝的影响,裂缝在扩展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向,使得裂缝形态复杂多样,不利于裂缝穿层;在砂岩层中起裂时,砂岩中水力裂缝形态简单,形成水力主缝,容易穿层扩展;当界面胶结强度较弱时,裂缝扩展至砂煤界面,容易发生转向,沿界面扩展,形成水平裂缝;煤层越厚越容易耗散水力能量,使得水力裂缝难以穿层扩展;胶液的造缝能力优于活性水,但其对储层伤害较重,压裂液类型的选取需根据现场压裂所需进行甄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煤互层 真三轴 压裂选层 胶结强度 裂缝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表面改性对纸基摩擦材料原纸强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胡文静 陆赵情 +3 位作者 谢璠 王贝贝 丁威 张美娟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7,共6页
采用高温空气氧化法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同时采用磷酸氧化法对芳纶短切纤维表面进行处理,对改性前后的两种纤维分别进行表征;采用芳纶浆粕、竹浆、海泡石绒以及改性前后的碳纤维和芳纶短切纤维混合来抄造纸基摩擦材料原纸;探究纤... 采用高温空气氧化法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同时采用磷酸氧化法对芳纶短切纤维表面进行处理,对改性前后的两种纤维分别进行表征;采用芳纶浆粕、竹浆、海泡石绒以及改性前后的碳纤维和芳纶短切纤维混合来抄造纸基摩擦材料原纸;探究纤维的表面改性处理对纸基摩擦材料原纸强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纤维表面产生了很多沟壑,纤维表面粗糙程度增加,纤维表面的接触点和面积更多,结合力更大,同时引入了大量的活性基团;用改性纤维配抄的纸张层间结合强度比未改性纤维配抄的纸张层间结合强度提高了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基摩擦材料 纤维改性 高温空气氧化 磷酸氧化 纸张层间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铜/铝复合排的制备及界面机理 被引量:12
18
作者 廖文俊 刘新宽 王宇鑫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34-1238,共5页
采用固-液法浇注和铸轧工艺制备铝/铜复合材料.研究不同工艺对铜/铝复合排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并对铜/铝复合排界面结构和复合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进行300°C×1h热处理时,所得复合排的结合强度最高,多次热循环后复合排界... 采用固-液法浇注和铸轧工艺制备铝/铜复合材料.研究不同工艺对铜/铝复合排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并对铜/铝复合排界面结构和复合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进行300°C×1h热处理时,所得复合排的结合强度最高,多次热循环后复合排界面结合强度有所增加.电子探针能谱扫描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表明铜/铝复合界面上生成金属间化合物Al2Cu,Al4Cu9和AlCu相,从而使得界面层硬度增大.采用该方法制备的铜/铝复合排,整体拉伸强度达98MPa,电阻率为0.021 6×10-6Ω.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铝复合排 界面强度 过渡层 复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候钢表面保护性锈层与基体结合强度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全成 马峰 郑文龙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0-32,共3页
耐候钢曝晒4a后,表面生成了致密锈层,降低了基体的大气腐蚀速率。基于锈层/基体界面结合强度对基体的保护作用有直接影响,通过界面在承受压载时的受力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界面结合强度。结果表明:曝晒3a后锈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最好。
关键词 耐候钢 大气腐蚀 锈层 界面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铝薄板轧制复合工艺 被引量:14
20
作者 黄宏军 张泽伟 +1 位作者 王书生 袁晓光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09年第5期531-535,共5页
针对电子、散热等器件对铜铝复合材料的需求,开发了铜铝薄板复合轧制技术,采用实验方法对轧制复合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了铜铝复合薄板轧制厚比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不同的退火工艺,研究了铜铝轧制复合界面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铜铝复合临界... 针对电子、散热等器件对铜铝复合材料的需求,开发了铜铝薄板复合轧制技术,采用实验方法对轧制复合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了铜铝复合薄板轧制厚比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不同的退火工艺,研究了铜铝轧制复合界面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铜铝复合临界轧制压下率随铜厚比例的增加而减小,铜铝组元压下率与总压下率之间成正比关系,随着轧制压下率的增大,各组元压下率也成增长趋势.退火处理可以提高薄板的弯折性能,但当温度过高时,在铜铝界面会产生脆硬的金属化合物,严重影响铜铝复合板的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铝复合板 轧制复合 退火强化 弯曲实验 厚比 复合界面 临界压下率 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