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0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commended Concentration Limits of Typical Indoor Air Contaminants 被引量:1
1
作者 LV Chao1,JIANG Yun-tao2,ZHAO Jia-ning1(1.School of Municip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 150090,China 2.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 150090,China)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60-65,共6页
From the view of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the indoor air quality(IAQ)evaluation was considered.Carbon dioxide(CO2)and formaldehyde(HCHO)were selected as the typical contaminants of indoor air,and the eval... From the view of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the indoor air quality(IAQ)evaluation was considered.Carbon dioxide(CO2)and formaldehyde(HCHO)were selected as the typical contaminants of indoor air,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logarithmic index was adopted as the evaluation means of IAQ.Then the recommended limits(RL)of typical contaminants CO2 and HCHO were given through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The limits of CO2 and HCHO in Indoor Air Quality Standard of China or other existing standards probably correspond to the level of PD=25(%).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xisting standards fail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finition of "acceptable indoor air quality",that is to say,less than 20% of the people express dissatisfaction.When PD=20%,RL of CO2 and HCHO are 728×10-6 and 0.068×10-6 respectively,which are stricter than the limits in the existing standards.The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applicable to 13.1%≤PD≤8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OOR air quality(IAQ) TYPICAL CONTAMINANTS recommended limits(RL) evaluation method of logarithmic index PERCENTAGE of dissatisfaction(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异化与驾驭:基于推荐算法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风险与应对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世虎 王许诺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7,共9页
推荐算法以其强大的筛选和分发技术,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实践,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热点问题。推荐算法的设计逻辑、运行机理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理念和规律,这是推荐算法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新思路的可能性所在... 推荐算法以其强大的筛选和分发技术,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实践,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研究的热点问题。推荐算法的设计逻辑、运行机理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理念和规律,这是推荐算法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新思路的可能性所在。引入推荐算法可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中心的叙事逻辑,推进双向互动式的叙事方法,发展多维立体化的叙事结构。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中的新变量和风险催化剂,推荐算法在流量与资本的裹挟下逐渐异化,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者、叙事对象、叙事内容和叙事场域带来新的风险,具体表现为推荐算法通过“算法把关”“算法茧房”“算法泛滥”“算法圈层”弱化叙事者权威、影响叙事对象认知、加剧低质内容传播、削弱叙事场域影响。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过程中必须主动驾驭推荐算法,通过批判与建构重塑叙事者权威,经过反思与提升打破叙事对象的“茧房”,注重规制与引导以净化叙事内容生态,利用发掘与“破壁”加强叙事场域文化建设,使推荐算法更好地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推荐算法 算法异化 叙事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葡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和适宜施钾量研究
3
作者 孙洪仁 朱凯迪 +3 位作者 王彦 张吉萍 王尚波 王志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0-620,共11页
【目的】钾是保证葡萄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营养元素。我们整合近几十年全国各地的葡萄施钾试验结果,研究了葡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以期为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葡萄”、“施肥”、“... 【目的】钾是保证葡萄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营养元素。我们整合近几十年全国各地的葡萄施钾试验结果,研究了葡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与适宜施钾量,以期为钾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葡萄”、“施肥”、“钾”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采用“零散实验数据整合法”,建立我国葡萄缺钾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回归方程。采用“土壤养分丰缺分级改良方案”,对土壤速效钾含量进行分级。采用“养分平衡—地力差减法新应用公式”,计算不同目标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情形下各个丰缺级别土壤的葡萄适宜施钾量。【结果】共检索到葡萄施钾论文52篇,获得80组包含不施钾和施钾处理葡萄产量数据,及对应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数据,建立我国葡萄缺钾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回归方程为:y=13.686 ln(x)+20.225。我国葡萄土壤速效钾第1~6级丰缺指标依次为:≥340、164~340、79~164、38~79、19~38和<19 mg/kg。当葡萄目标产量15~60 t/hm^(2)、钾肥利用率40%~60%、土壤速效钾丰缺级别1~6级时,第1~6级土壤适宜施钾量分别为0、14~83、28~165、41~248、55~330和69~413 kg/hm^(2);钾肥利用率为60%、55%、50%、45%和40%的适宜施钾量范围分别为0~275、0~300、0~330、0~367和0~413 kg/hm^(2);目标产量为15、22.5、30、37.5、45、52.5和60 t/hm^(2)的适宜施钾量范围分别为0~103、0~155、0~206、0~258、0~309、0~361和0~413 kg/hm^(2)。【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葡萄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推荐施钾系统,可为我国葡萄测土施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测土施肥 Meta分析 土壤速效钾 丰缺指标 施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撒施机抛撒装置的仿真与试验
4
作者 吴昊 胡永冉 +2 位作者 刘希锋 徐冬 李博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06-212,共7页
针对有机肥撒施机撒施时均匀性不可控、施肥量不稳定等问题,探索有机肥撒施机抛撒装置的关键结构参数对施肥均匀性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基于有机肥颗粒的物理特性,应用EDEM离散元软件对有机肥施肥过程进行虚拟仿真试验,建立了... 针对有机肥撒施机撒施时均匀性不可控、施肥量不稳定等问题,探索有机肥撒施机抛撒装置的关键结构参数对施肥均匀性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基于有机肥颗粒的物理特性,应用EDEM离散元软件对有机肥施肥过程进行虚拟仿真试验,建立了抛撒部件与有机肥之间的模型关系,以抛撒辊叶片角度、螺旋线数量、叶片螺距和转速为试验因素,以施肥变异系数为试验指标,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回归模型求解并开展多目标参数优化,研究得到了抛撒辊最佳参数组合:叶片角度30°、螺旋线数量2条、叶片螺距402 mm、转速349 r/min。为验证抛撒装置抛撒均匀性和协调性,进行了有机肥撒施机场地抛撒验证试验,试验结果优于国家标准,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有机肥撒施机抛撒装置的肥料抛撒均匀性良好。研究结果对推动有机肥机械化精准施用、促进绿色农业装备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撒施机 抛撒装置 离散元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原原种氮磷钾推荐施肥量研究
5
作者 蒋元斌 林丛发 +2 位作者 郭慧慧 徐绍翔 任彦莲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64-68,共5页
为提高太子参原原种繁育产量,以柘参1号原原种为试验对象,采用“3414”肥料设计方案,探讨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太子参原原种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肥改善了太子参原原种种参单株叶数、株高、茎粗、分枝数、株冠等地上部分农艺... 为提高太子参原原种繁育产量,以柘参1号原原种为试验对象,采用“3414”肥料设计方案,探讨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太子参原原种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肥改善了太子参原原种种参单株叶数、株高、茎粗、分枝数、株冠等地上部分农艺性状和单株块根数、单株块根鲜重、最大块根鲜重、最粗块根直径、块根平均长度等地下部分产量性状。氮、磷、钾单因素对太子参原原种繁育的增产效果影响顺序为氮>钾>磷。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等肥力条件下太子参原原种繁育中纯N、P2O5、K2O的推荐最佳施用量分别为228.0、198.7、364.7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原原种 推荐施肥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肥水溶液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6
作者 王贺 李静 +5 位作者 顾春梅 王丽萍 萧长亮 那永光 王安东 周燕 《北方水稻》 2025年第1期9-12,19,共5页
以水稻品种垦研017为试验材料,设一次性浇施、二次浇施、多次浇施3个处理,探讨不同肥料用量及施用次数对秧苗素质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秧苗茎基宽、1叶长宽表现较稳定;增加施肥次数,降低施肥浓度,1叶长、2叶长、3叶长各处理... 以水稻品种垦研017为试验材料,设一次性浇施、二次浇施、多次浇施3个处理,探讨不同肥料用量及施用次数对秧苗素质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秧苗茎基宽、1叶长宽表现较稳定;增加施肥次数,降低施肥浓度,1叶长、2叶长、3叶长各处理间无明显变化,但2叶、3叶变窄,少量多次的施肥方式对秧苗后期的伸长生长具有控制作用;一次性浇施不利于1叶、2叶、3叶、1叶鞘、1~2叶耳距、根干重的形成,根干重占比仅为12.8%;二次浇施秧苗地上及根干重最高,根干重占比为22.2%;多次浇施利于秧苗根系发育,但地上部生长量偏低。二次浇施能够实现秧苗地上各部分与根系的协调生长,对壮苗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肥方式 施肥量 秧苗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曲面响应法的开沟施肥装置优化设计
7
作者 黄敞 王玲玲 +2 位作者 郑勇 黎土煜 刘友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1-58,共8页
为进一步优化开沟施肥装置设计参数,采用响应面法(RSM)和中心组合旋转设计(CCRD)优化法,综合探究了刮板深度、施肥机前进速度和转盘转速3个影响因素对施肥规律的影响,以施肥效率和施肥密度为响应值,确定优化设计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影... 为进一步优化开沟施肥装置设计参数,采用响应面法(RSM)和中心组合旋转设计(CCRD)优化法,综合探究了刮板深度、施肥机前进速度和转盘转速3个影响因素对施肥规律的影响,以施肥效率和施肥密度为响应值,确定优化设计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施肥效率和施肥密度的3个关键影响因子的影响顺序均为转盘转速>刮板深度>施肥机前进速度。优化方案为:刮板深度33.53 mm、施肥机前进速度0.65 m/s、转盘转速5.95 r/min时,以最优参数组合得到的施肥效率为15.00 g/s、施肥密度为25.00 g/m。在此条件下,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为-5.88%~+16.93%,实验值与理论预测值一致。通过研究,初步掌握了开沟施肥装置的优化设计方法和排肥规律,为精准化、智能化施肥机械关键部件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装置 中心组合旋转设计 参数优化 曲面响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氮肥偏生产力”推荐氮肥用量
8
作者 米国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2-1439,共8页
合理确定氮肥用量对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至关重要。目前氮肥总施用量推荐方法包括氮肥效应函数法、斯坦福公式、测土配方施肥、养分综合管理和计算机决策系统(如养分专家系统)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普遍要求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养分测... 合理确定氮肥用量对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至关重要。目前氮肥总施用量推荐方法包括氮肥效应函数法、斯坦福公式、测土配方施肥、养分综合管理和计算机决策系统(如养分专家系统)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点,但是普遍要求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养分测试技术条件。本研究提出一种简便的、基于“最优氮肥偏生产力”的氮肥总量推荐方法。该方法基于区域多点氮肥梯度试验,构建氮肥效应曲线,并据此确定最高产量及相应的最佳氮肥用量,最后计算出最优氮肥偏生产力(即:最优氮肥偏生产力=作物最高产量/最佳氮肥施用量)。在实际应用时,用户根据田块的预期目标产量,利用“氮肥推荐量=目标产量/最优氮肥偏生产力”公式,即可获得相应的氮肥推荐用量。该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评估土壤供氮能力、氮肥利用率等难以估计的参数,亦可避免土壤取样、测试及推荐指标建立等环节中产生的各种误差,方便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户使用。以玉米为例,本研究论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中应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氮肥偏生产力 氮肥推荐 氮肥效应曲线 氮素生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甜菜土壤氮素丰缺指标与适宜施氮量研究
9
作者 孙洪仁 张吉萍 +2 位作者 冮丽华 王尚波 王志栋 《中国糖料》 2025年第3期71-83,共13页
【目的】为建立我国甜菜测土推荐施氮系统。【方法】采用作物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研究新方法,研究了我国甜菜土壤氮素丰缺指标与适宜施氮量。【结果】我国甜菜土壤有机质第1~8级丰缺指标依次为≥64、37~64、22~37、13~22、7~13... 【目的】为建立我国甜菜测土推荐施氮系统。【方法】采用作物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肥系统研究新方法,研究了我国甜菜土壤氮素丰缺指标与适宜施氮量。【结果】我国甜菜土壤有机质第1~8级丰缺指标依次为≥64、37~64、22~37、13~22、7~13、4~7、2.5~4和<2.5 g/kg;土壤全氮第1~8级丰缺指标依次为≥4.4、2.6~4.4、1.5~2.6、0.9~1.5、0.6~0.9、0.4~0.6、0.2~0.4和<0.2 g/kg;土壤碱解氮第1~8级丰缺指标依次为≥320、170~320、91~170、48~91、26~48、14~26、8~14和<8 mg/kg。当目标产量30~120 t/hm^(2)、氮肥利用率30%~50%时,甜菜第1~8级土壤适宜施氮量分别为0、27~180、54~360、81~540、108~720、135~900、162~1080和189~1260 kg/hm^(2)。【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我国甜菜基于土壤氮素丰缺指标的推荐施氮系统,为我国甜菜测土施氮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甜菜 测土施肥 丰缺指标 施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磷肥施用量与磷素养分平衡的数学模型构建
10
作者 曹钻 胡艳 刘雪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39-43,共5页
为了优化棉花磷肥施用量,保证磷素养分平衡,选择Logistic模型分析棉花不同生长期的磷素积累量,之后使用指数模型和线性模型分析施磷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之间的关系;基于肥料效应函数法,构建了一种线性加平台数学模型,模拟磷肥施用量和棉... 为了优化棉花磷肥施用量,保证磷素养分平衡,选择Logistic模型分析棉花不同生长期的磷素积累量,之后使用指数模型和线性模型分析施磷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之间的关系;基于肥料效应函数法,构建了一种线性加平台数学模型,模拟磷肥施用量和棉花产量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养分平衡法确定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当磷肥施用量逐渐增加,棉花的产量也随之提高,当磷肥(P_(2)O_(5))施用量在83.99 kg/hm^(2)时,子棉产量达最高,为6 410.784 kg/hm^(2)。通过优化施肥策略,确定棉花磷素输入量为21.98 mg/kg,对应磷肥(P_(2)O_(5))施用量为82.64 kg/hm^(2),该施肥量既能保证棉花产量,也能确保磷素养分获得和支出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磷肥 施用量 磷素养分平衡 数学模型 肥料效应函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锌和纳米锌对马铃薯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李秋云 李世贵 +7 位作者 范军亮 刘昊天 赵晓斌 吕硕 王艳浩 岳云 张宁 司怀军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38-1849,共12页
为探究不同种类锌肥及施用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马铃薯“陇薯14号”为供试品种于2023和2024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CK(不施锌肥)、T1(ZnSO_(4)·7H_(2)O基施,30 kg hm^(-2))、T2(0.3%ZnSO_(4)·7H_(2)O+0.05... 为探究不同种类锌肥及施用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马铃薯“陇薯14号”为供试品种于2023和2024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CK(不施锌肥)、T1(ZnSO_(4)·7H_(2)O基施,30 kg hm^(-2))、T2(0.3%ZnSO_(4)·7H_(2)O+0.05%尿素混合溶液喷施)、T3(10 mg L^(-1)纳米锌拌种)、T4(20 mg L^(-1)纳米锌拌种)和T5(喷施10 mg L^(-1)纳米锌)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不施锌肥(CK)相比,在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离子锌和纳米锌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值(SPAD);在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离子锌和纳米锌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_n)、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增高,各处理的马铃薯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均降低;在块茎膨大期,离子锌和纳米锌处理的块茎干物质积累量与CK相比均显著增加。与CK相比,施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和大中薯率均有提高,喷施10 mg L^(-1)纳米锌处理的马铃薯的增产幅度最高,在2024年达到52,947.25 kg hm^(-2)。此外,喷施10 mg L^(-1)纳米锌处理的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块茎锌含量和块茎锌积累量较CK显著提高。综上所述,喷施10 mg L^(-1)纳米锌和0.3%ZnSO_(4)·7H_(2)O+0.05%尿素混合溶液处理可以促进马铃薯生长,提升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和品质,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锌肥的合理施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肥 马铃薯 施肥方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EM施肥器的性能与试验研究
12
作者 牛贺贺 廖凯 +3 位作者 陈飞 李立君 陈雨丰 罗红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1,共7页
针对目前油茶林中无专用精密施肥装置的问题,根据油茶种植间距和肥料特性,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油茶林环境并可以达到控制施肥量及均匀性要求的精密施肥器。首先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主要结构参数,并通过控制出料阀板来达到对施肥量的控制。通... 针对目前油茶林中无专用精密施肥装置的问题,根据油茶种植间距和肥料特性,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油茶林环境并可以达到控制施肥量及均匀性要求的精密施肥器。首先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主要结构参数,并通过控制出料阀板来达到对施肥量的控制。通过软件CATIA对施肥器进行建模,然后导入EDEM软件中,并与事先在EDEM软件中建立的肥料颗粒离散元模型相结合,对其进行仿真,验证该施肥器可以均匀、连续地将肥料排出,达到了量控和均匀施肥的目的,并分析螺旋直径、螺旋螺距和螺旋转速对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分布变异系数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螺旋直径、螺旋螺距和螺旋转速通过Design-Expert10.0求得最优组合,即螺旋直径为110 mm、螺旋螺距为77 mm及螺旋转速为60 r/min,此时变异系数达到最小值11.60%,试验实测值与理论值平均相对误差仅为5.01%,说明该施肥器具有较好的施肥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器 离散元法 施肥量 均匀性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落点供料离心式撒肥机构设计与试验
13
作者 江斌 张鸿 +4 位作者 陈雄飞 刘木华 肖丽萍 余佳佳 黄岘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1-533,共13页
【目的】针对水稻变量施肥均匀性不高的问题,基于圆盘式撒肥机结构简单、撒肥幅宽大、作业效率高等优点,配套研制了一种双落点供料离心式撒肥机构。【方法】基于EDEM离散元仿真模型,对单趟肥料仿真试验进行分析,以落料点半径、落料点夹... 【目的】针对水稻变量施肥均匀性不高的问题,基于圆盘式撒肥机结构简单、撒肥幅宽大、作业效率高等优点,配套研制了一种双落点供料离心式撒肥机构。【方法】基于EDEM离散元仿真模型,对单趟肥料仿真试验进行分析,以落料点半径、落料点夹角、施肥量及离心圆盘转速为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仿真试验,确定单个因素对肥料颗粒分布的影响规律;在筛除落料点夹角因素下采用正交旋转仿真试验,明确上述因素交互作用对肥料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和幅宽距离的影响规律;利用优化后的目标参数开展台架试验验证以及田间试验,并以实际往复作业工况进行对叠加后肥料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及正交旋转试验结果表明,落料点夹角越大越不利于肥料抛撒均匀性,各因素对肥料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影响由大到小分别为施肥量、落料点半径、离心圆盘转速;经参数优化后,当落料点半径112 mm、施肥量475.05 kg/hm^(2)、离心圆盘转速540 r/min时单趟均匀性变异系数最小,为15.49%,有效幅宽为8 m;仿真试验结果分别为15.19%、8 m,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台架试验结果为15.83%、7.7 m,在实际往复作业工况下,叠加后肥料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为9.12%。【结论】田间作业试验表明:在试验施肥量范围内,落料点半径为100 mm较其他半径更适合田间撒肥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量施肥 离散元法 双点落料 定量排肥 离心式撒肥 撒肥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与施肥方式对稻茬冬油菜耕层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黑儿平 杨泽鹏 +4 位作者 吴永成 陈红琳 秦鱼生 上官宇先 何明江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0,共11页
水稻-油菜一年两熟是四川省稻田主要的水旱轮作模式。为探讨该模式下合理的耕作和施肥方式,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8个耕作和施肥方式处理组合,分析其对土壤物理、化学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冬油菜... 水稻-油菜一年两熟是四川省稻田主要的水旱轮作模式。为探讨该模式下合理的耕作和施肥方式,通过田间定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8个耕作和施肥方式处理组合,分析其对土壤物理、化学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冬油菜产量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方式下,旋耕(RT)较免耕(NT)平均提高了0~3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23.25%)和孔隙度(14.79%),同时降低了土壤容重(9.78%)。RT条件下,在0~10 cm土层中,撒施(SS)较穴施(XS)和条施(TS)平均分别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14.87%)、容重(10.23%)以及有机质(5.55%)、全磷(6.12%)、碱解氮(13.66%)和有效磷(31.77%)的含量,但降低了土壤孔隙度(7.69%)和毛管孔隙度(12.25%)以及全钾(7.72%)含量;TS在10~20 cm土层中增加了土壤水分、孔隙度以及有机质、全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较SS和XS平均增幅分别为12.03%、7.96%、13.08%、24.16%、9.56%和5.51%,同时降低了土壤容重(8.81%);NT下,在0~10 cm土层中,TS较SS和XS提高了土壤毛管孔隙度以及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25.42%、7.00%、18.41%和13.21%,而XS则在该土层中提高了土壤水分以及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与NT相比,RT降低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且NT下TS和XS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研究表明,RT结合SS或TS,NT结合XS或TS处理不仅有利于培肥土壤,还能实现冬油菜产量增产的作用。因此,在川西平原水旱轮作区,RT条件下应选择SS或TS作为施肥方式,而在NT条件下,则应选择XS或TS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耕作方式 施肥方式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质量对水肥耦合的响应研究
15
作者 畅翔 脱云飞 +6 位作者 王澍 黎建强 施蕊 王振兴 谭豪 向萍 何霞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36,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旱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水肥耦合模式,为云南旱地水稻可持续生产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以“滇禾优615”旱地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究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旱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水肥耦合模式,为云南旱地水稻可持续生产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以“滇禾优615”旱地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灌水量(W)和有机肥施用量(F)2个因素,其中灌水量(W)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W1(200 m^(3)/hm^(2))、W2(300 m^(3)/hm^(2))和W3(400 m^(3)/hm^(2)),有机肥施用量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F1(400 kg/hm^(2))、F2(600 kg/hm^(2))、F3(800 kg/hm^(2))和F4(1000 kg/hm^(2)),进行完全组合设计,12个处理,另设置1个对照(CK,灌水量为150 m^(3)/hm^(2)、不施肥),共计1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旱地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土壤理化性质(体积质量(BD)、黏粒、粉粒、砂粒、pH、含水率(SWC)、有机质(SOM)、NH_(4)^(+)-N、NO_(3)^(-)-N、有效磷(AP)、速效钾(AK)、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从13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构成的总数据集中,采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进入最小数据集的指标,采用最小数据集中的指标计算土壤质量指数,对不同处理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探究水肥耦合处理对旱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质量影响的潜在机制。【结果】①与CK相比,不同水肥耦合处理显著提高旱地水稻千粒质量、穗粒数和产量(P<0.05),其中W2F3处理产量最高,W1F1处理产量最低。②与CK相比,除了pH及NH4+-N、黏粒、粉粒和砂粒含量外,不同水肥耦合处理提高了土壤SWC、BD、NO_(3)^(-)-N、AP、AK、SOM、MBC和MBN含量。以SWC、NH_(4)^(+)-N、NO_(3)^(-)-N、AP、AK、SOM、MBC和MBN等8个指标构建最小数据集对不同处理的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不同水肥耦合处理的土壤质量指数差异显著(P<0.05),且均显著高于CK,其中W3F3、W3F2、W2F3、W3F4和W2F4处理的土壤质量指数均较高,MBC和AP是影响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③水肥耦合处理显著或极显著正向调控旱地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土壤质量指数,土壤质量指数和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④土壤质量指数与旱地水稻产量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呈显著正相关,W2F3处理旱地水稻产量最高,土壤质量相对较高。【结论】不同水肥耦合模式显著提高了旱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质量,其中W2F3处理能协同提升土壤质量与旱地水稻产量,为最佳水肥耦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耦合 旱地水稻 产量 土壤质量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施肥方式对大蒜鳞茎品质的影响
16
作者 刘灿玉 张碧薇 +7 位作者 樊继德 陆信娟 赵永强 葛洁 杨青青 李梦倩 刘光杨 杨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4-563,共10页
【目的】代谢物是生物表型的物质基础,其种类和含量与作物营养成分组成及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可准确反映作物营养品质。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施肥方式对大蒜鳞茎次生代谢物种类及含量的影响,为大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大蒜... 【目的】代谢物是生物表型的物质基础,其种类和含量与作物营养成分组成及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可准确反映作物营养品质。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施肥方式对大蒜鳞茎次生代谢物种类及含量的影响,为大蒜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大蒜施肥田间定位试验于2018年在江苏徐州开展,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对照(CK)、常规化肥(T1)、1/3有机氮配施2/3无机氮(T2)、全有机肥(T3)。T1、T2处理的氮素投入量相等,T3处理的氮素投入量为T1处理的1/2。2023年5月大蒜收获期,调查大蒜鳞茎性状、产量和营养品质,基于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不同施肥方式下鳞茎中差异表达的代谢物种类,以及特有差异代谢物的主要富集途径。【结果】与CK相比,T1、T2和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大蒜鳞茎横径、纵径、单头重及一级鳞茎比例,进而显著提高产量,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与CK相比,3个施氮肥方式对大蒜鳞茎维生素C(Vc)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鳞茎可溶性糖含量,T1和T2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二者均显著低于T3处理;T1处理鳞茎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而T2处理显著提高了鳞茎可溶性蛋白含量;与CK相比,T2、T3处理显著提高了大蒜素含量;3个氮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鳞茎游离氨基酸含量,其中T2处理最高,T1次之。结合PCA、聚类热图及OPLS-DA模型分析发现,不同施肥方式处理之间大蒜鳞茎代谢物种类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基于VIP>1.0、FC>2.0或FC<0.5、P<0.05进行差异表达代谢物筛选,T1、T2、T3处理相较于CK分别筛选出44、41、20种差异表达代谢物,其中3个施氮处理共有的差异表达代谢物有15种,主要涉及到氨基酸代谢、次生代谢生物合成及氨酰-tRNA合成等。同等施氮量下,T2处理较T1处理筛选出8种差异表达代谢物,其中4种显著上调表达的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生物代谢及玉米素生物合成代谢等途径。【结论】施用氮肥方式显著影响大蒜鳞茎的营养和经济性状。充足的氮素供应可增加40余种代谢物,进而提高大蒜鳞茎的综合品质。相同氮投入量下,相比单施无机氮肥,投入1/3的有机氮可显著上调表达4种代谢物,直接参与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生物代谢及玉米素生物合成代谢等途径,因而可进一步提高大蒜的品质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施肥方式 鳞茎性状 营养品质 代谢组学 差异表达代谢物 富集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推荐施肥技术在寒地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17
作者 闵凡华 徐新朋 +5 位作者 何萍 王西亚 李庆飚 郭震 袁海龙 张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为了减少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对寒地水稻土壤及环境的影响,基于产量及上季肥料残效,依据养分专家系统(简称NE系统)在寒地水稻上进行智能化推荐施肥,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设置不同施肥量,调查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育期、产量构成因子、理论... 为了减少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对寒地水稻土壤及环境的影响,基于产量及上季肥料残效,依据养分专家系统(简称NE系统)在寒地水稻上进行智能化推荐施肥,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设置不同施肥量,调查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育期、产量构成因子、理论产量、实测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施肥处理肥料偏生产力。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民习惯施肥(FP)三大肥料(N-P_(2)O_(5)-K_(2)O)施用量161,59和106 kg·hm^(-2),智能化推荐(N-P_(2)O_(5)-K_(2)O)施肥量为151,56和69 kg·hm^(-2),减施氮、磷、钾纯用量分别为10,3和37 kg·hm^(-2)。各处理之间的生育进程、产量构成因子、实际产量都存在一定差异且变化规律不明显。处理2的成熟期最早,为9月1日,与FP的相差2 d;处理3三大肥料的PFP都是最高的,分别为73.98,199.49和161.91 kg·kg^(-1),比FP的分别高8.86,21.78和63.00 kg·kg^(-1)。4个处理在减肥条件下均实现增产,处理3实际增产最高,产量达到11171.67 kg·hm^(-2),增产量686.73 kg·hm^(-2),增产率6.5%,各处理增产、肥料偏生产力高低顺序相一致。说明通过增施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地水稻 养分专家系统 推荐施肥 生物有机肥 产量 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方式对棉花根系形态和磷吸收效率的影响
18
作者 吴玉雯 张应榕 +6 位作者 吴晓芊 张俊 马悦 周乐儒 王娟红 车庆轩 陈波浪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61,共11页
为了探索棉花根系生长、形态特征及养分效率与磷肥滴施的匹配规律,以‘新陆早63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磷肥(CK),基施磷酸一铵(PB)、滴施磷酸一铵(PD)、滴施磷酸一铵+聚谷氨酸(PDS1)、滴施磷酸一铵+微生物菌剂(PDS2)5个处理的盆栽试验... 为了探索棉花根系生长、形态特征及养分效率与磷肥滴施的匹配规律,以‘新陆早63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磷肥(CK),基施磷酸一铵(PB)、滴施磷酸一铵(PD)、滴施磷酸一铵+聚谷氨酸(PDS1)、滴施磷酸一铵+微生物菌剂(PDS2)5个处理的盆栽试验,分析比较磷肥施用方式对棉花根系形态特征和磷肥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施磷减少了棉花中根(根平均直径0.2~0.4 mm)、粗根(根平均直径大于0.4 mm)的根长和根表面积,增加了细根(根平均直径小于0.2 mm)的根长和根表面积。苗期,PB处理较CK处理总根长显著提高了26.28%;与PB处理相比,PD处理根体积显著提高了43.07%;在滴施条件下,根系参数均呈现PDS1>PDS2>PD的规律。蕾期,与CK处理相比,PB处理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别显著提高了31.14%、62.55%、176.66%;在滴施条件下,与PD处理相比,PDS1处理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别显著提高了26.05%、37.76%、16.98%。花铃期,与CK处理相比,PB处理的棉花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直径分别提高了5.61%、10.04%、39.09%和10.57%。与PB处理相比,PDS1处理总根长显著提高了20.31%,PDS2处理根表面积显著提高了34.10%,在滴施条件下,PDS2处理较PD处理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提高了18.49%和33.33%。与CK处理相比,PDS1、PDS2处理在作物生育后期(蕾期和花铃期)显著增加了棉花细根根长和根表面积。各施磷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在苗期和蕾期均显著高于CK处理,整体上随生育期的递进呈增加趋势。苗期和蕾期棉花磷肥利用率与总根长呈显著正相关,花铃期磷肥利用率与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呈显著正相关。总体上,磷肥滴施配加微生物菌剂能促进棉花根系生长,进而促进磷素的吸收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施肥方式 根系形态 磷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质控图法与稳健统计迭代法评估杜马斯法测定肥料氮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
19
作者 李旭然 刘蜜 +2 位作者 孟远夺 张育维 汪洪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0-266,共7页
基于实验室积累的质控数据即top-down方法可直接评估测量不确定度,较传统的bottom-up法方便。本实验室积累了杜马斯燃烧法测定肥料质控样品的氮含量41个数据。数据正态分布的Anderson-Darling检验以及理论参考值偏倚t检验结果表明,测量... 基于实验室积累的质控数据即top-down方法可直接评估测量不确定度,较传统的bottom-up法方便。本实验室积累了杜马斯燃烧法测定肥料质控样品的氮含量41个数据。数据正态分布的Anderson-Darling检验以及理论参考值偏倚t检验结果表明,测量数据为随机分布。平均值和指数加权滑动平均叠加值质控图证实,测量系统受控。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质控图法和稳健统计-迭代法计算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24%和0.26%,两种方法获得的杜马斯法测定肥料氮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Top-down法可充分利用实验室积累了质控数据,将检测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与实验室质控工作紧密联系,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质控图 稳健统计-迭代法 测量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长阳县土壤肥力要素时空演变规律及肥力评价
20
作者 周维 黄学顺 +4 位作者 许伟 邬磊 赵鹏飞 刘波 杨利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1162,共12页
【目的】探究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耕层土壤肥力要素时空演变规律,并进行土壤肥力等级评价,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长阳县2007—2015、2018和2022年的土壤酸碱度(pH)、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和... 【目的】探究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耕层土壤肥力要素时空演变规律,并进行土壤肥力等级评价,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长阳县2007—2015、2018和2022年的土壤酸碱度(pH)、有机质(SOM)、全氮(T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作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指标,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选择隶属度函数曲线,确定隶属度函数转折点,采用模糊数学(Fuzzy)综合评价法,根据各土壤肥力指标的权重值和隶属度值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利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土壤肥力指标及综合肥力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从2007到2022年的15年间,长阳县耕层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增加了0.47个单位、1.24 g/kg、0.57 g/kg、38.67 mg/kg和119.44 mg/kg,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2018—2022年长阳县pH中性土壤面积占比提升了29.41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Ⅱ级的土壤面积占比提升了14.04个百分点,全氮含量Ⅱ级及以上土壤面积占比减少17.92个百分点,有效磷含量Ⅰ级和速效钾含量Ⅱ级的土壤面积分别提升了81.13个百分点和42.45个百分点。pH值和全氮的块金值/基台值(块基比)在25%~75%,呈现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块基比小于25%,呈现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2018—2022年长阳县土壤肥力处于Ⅲ级以上的土壤面积占比达89%,处于Ⅱ级以上的土壤面积占比增加了7.87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决定长阳县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子。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土壤肥力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肥力处于Ⅱ级以上的土壤均集中在长阳县的西部、北部及中部地区,东部、南部地区的土壤肥力等级为中等偏下。【结论】15年间长阳县大部分地区土壤pH由酸性向中性变化,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土壤肥力等级显著提高,全域土壤综合肥力呈现不断提高趋势,52%的耕地肥力在Ⅱ级以上,但分布不均匀。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决定着土壤的综合肥力,因此,在土壤肥力等级低的东部、南部需重视增施有机肥,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对氮的固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阳县 土壤肥力要素 模糊数学法 肥力评价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