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History
1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5年第2期64-52,共2页
关键词 the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hist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布局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新文 李思琦 李家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创新举措,是对中华文明演进史进行叙事的重要形式。当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数量、类型和布局方面,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大遗址资源相比,还不足以构成完整体系来讲好中国故事。本文依托四...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创新举措,是对中华文明演进史进行叙事的重要形式。当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数量、类型和布局方面,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大遗址资源相比,还不足以构成完整体系来讲好中国故事。本文依托四批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数据,以在时空维度上讲述“中国故事”为发展目标,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较准确地反映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体系化发展策略,以期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体系化发展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空间布局 大遗址保护 中华文明演进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兼议对中华文明一体性的意义
3
作者 宋培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2,共12页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民族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是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民族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方国瑜先生1963年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演讲与文章后,1982年又有重要修改,由此与... 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民族领域的重大改革任务,是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民族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方国瑜先生1963年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演讲与文章后,1982年又有重要修改,由此与费孝通构成历史学与民族学的学术对话。方国瑜提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可谓是《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过程中出现的另一种声音,也可谓是针对把中国史等同于汉族史、历代王朝史的观点提出的第三种命题——中国历史疆域秦汉形成并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据此,其核心思想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一个范围、两个基点、三个方面,即:中国历史以秦汉以降历代中原统一王朝之经济、文化、政治联系的社会整体为范围,社会整体性以政权统一性为前提,政权统一性以社会整体性为基础,表现为汉族作为中华民族核心与其他各族具有共同利益、汉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心与其他各族文化具有共同文化、边疆与内地具有完全主权三个方面。中国历史的整体性,其核心要义是中国国家的整体性、中华文明的一体性,对于推进新时代民族领域重大改革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整体性 中华文明 一体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抗战史研究的世界意义
4
作者 徐志民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0,共10页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奋勇抵抗日本侵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奋勇抵抗日本侵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不仅开辟并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而且始终牵制和抗击着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瓦解了在世界上存在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史 二战史 反法西斯 民族解放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啮齿动物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构建
5
作者 郭正刚 庞晓攀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44-2151,共8页
草原啮齿动物学是草地保护学的重要分支,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价值观点,精神追求,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能实现立德树人和育才育人的有机统一。本研究基于草原啮齿动物学课... 草原啮齿动物学是草地保护学的重要分支,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价值观点,精神追求,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能实现立德树人和育才育人的有机统一。本研究基于草原啮齿动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从引领学生树立三观、厚植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和勇担历史责任4个方面分析了思政元素挖掘潜力,重构了哑铃型备课模式,丰富和拓展了课堂教授方法,构建了思政元素融入草学啮齿动物学路径。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生满意度达88%以上,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的同频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情怀 中国故事 历史责任 融入路径 备课模式 授课方法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变量联动效应:中国传统工艺族际互动的整体性生成逻辑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明月 马知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7,共11页
剖析传统工艺族际互动的生成逻辑,明晰传统工艺族际互动的变量条件,是当代多民族传统工艺创新交融需破解的关键理论问题。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的168条案例为文本基础、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为时间剖面开展的基... 剖析传统工艺族际互动的生成逻辑,明晰传统工艺族际互动的变量条件,是当代多民族传统工艺创新交融需破解的关键理论问题。以《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的168条案例为文本基础、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为时间剖面开展的基本形貌和成因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族际互动不是简单、直接、均质化的民族交互,而是一个具有条件性和复杂性的实践体系,其根植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特定时代语境下主体需求、工艺价值、空间环境变量联动而生成的文化实践。当下,在双元空间下重新锚定适于族际互动的工艺范畴,维系并制造族际互动的主体需求,针对性地保障并完善制度供给,是持续推动当代中国传统工艺族际互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 族际互动 生成逻辑 变量联动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个共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阐释 被引量:1
7
作者 冯菀珩 李乐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1,共8页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五个共同”重要论述,拓展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内涵范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各民族“共同”意义的阐释。正确认识和阐释中华民族历史观,要从词源及语义本体对这一复合性概念进行剖析...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五个共同”重要论述,拓展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内涵范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各民族“共同”意义的阐释。正确认识和阐释中华民族历史观,要从词源及语义本体对这一复合性概念进行剖析,明确何为“正确的”,为何强调“正确的”;要从疆域共拓、国家共造、历史共写、文化共创、精神共育五个维度展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叙事解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以加强学科建设为保障,以拓展历史资源为抓手,以“五史”共融为内容聚焦,以议题设置为现实观照,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个共同” 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审计监督目的:变迁与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枫波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1,共11页
审计监督目的是审计监督体系建设的指向与源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审计监督目的前后继承并不断发展。受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治国理政的现实需求等因素影响,党领导的审计监督目的呈现不同的样态,但始终... 审计监督目的是审计监督体系建设的指向与源泉。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审计监督目的前后继承并不断发展。受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党治国理政的现实需求等因素影响,党领导的审计监督目的呈现不同的样态,但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大局,坚定人民立场,立足经济监督,反对和打击贪污腐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审计监督目的,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充分借助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支持,将应然的审计监督目的实现为实然的现实,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领导 百年红色审计 中国式审计现代化 审计监督目的 总体国家安全观 自我革命 中国自主审计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言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
9
作者 杨牧 刘海涛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0,共11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庞大规模和紧密结构,这些独特优势得益于对共同语言文字、共同文化的重视。文章探讨了共同语言文字、共同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拥有深厚历史与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庞大规模和紧密结构,这些独特优势得益于对共同语言文字、共同文化的重视。文章探讨了共同语言文字、共同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拥有深厚历史与现实基础的自在、自觉实体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书同文”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文化制度,通过统一汉字推动了语言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坚实基础。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承载中华文化、促进思想共通和文化认同的核心载体。研究发现,汉语汉字的长期规划实践促成了语言统一,并孕育出统一汉字典籍,这些典籍成为传播共同文化、拓展文化共同体疆界的重要媒介。语言共同体保障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有效运行,而文化共同体则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使中华民族在多元中实现一体,具备强大的社会韧性和精神凝聚力。文章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历史上语言文字政策的演进逻辑,揭示了语言共同体与文化共同体如何协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熟。其不仅深化了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地位与功能的认识,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通用语言文字 多元一体 文化认同 语言文字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从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视角看 被引量:2
10
作者 邹广文 王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共11页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世界历史大势:“现代化”一词具有时间性,指向的是“旧”向“新”的转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旧”与“新”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旧邦”与“新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凸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于现代化的“挑战-应战”之中;从现实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未来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明。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双向赋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民族性 时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历史的“普遍文明形态”图景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宏政 于宜含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100,159,共11页
如果把“文明形态”作为世界历史的书写范式,世界历史进程就表现为各民族的“特殊文明形态”扬弃为“普遍文明形态”的过程。一方面,人类物种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其他物种的“自然状态”,总是要摆脱自然状态而进入“文明状态”,亦即以“特... 如果把“文明形态”作为世界历史的书写范式,世界历史进程就表现为各民族的“特殊文明形态”扬弃为“普遍文明形态”的过程。一方面,人类物种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其他物种的“自然状态”,总是要摆脱自然状态而进入“文明状态”,亦即以“特殊文明形态”的方式存在;另一方面人类也只能借助于“普遍文明形态”才能保证该物种的永久生存。按照唯物史观,自阶级社会以来,人类文明形态是由社会形态加以定义的。但资本主义以往的文明形态都是“特殊文明形态”,而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普遍文明形态”。那些能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的民族,该民族的文明形态便能够扬弃其特殊性,从而为创造人类“普遍文明形态”奠定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性质继承了马克思的文明观,打开了“普遍文明形态”的图景,为创造“普遍文明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 普遍文明形态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来北往:中华民族共同体南北互动交融过程的社会史阐释——以长城为纽带的中原与北方民族关系论
12
作者 常宝 翱英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181,共7页
长城作为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国十分熟悉的伟大工程及历史名胜古迹,是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南北区域相互扩张和流动的轴线,更是以血缘为坐标的族性社会“纽带”。虽然,后人对长城持有不同的认同态度并赋... 长城作为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国十分熟悉的伟大工程及历史名胜古迹,是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南北区域相互扩张和流动的轴线,更是以血缘为坐标的族性社会“纽带”。虽然,后人对长城持有不同的认同态度并赋予了多样的历史意义,但长城作为多元文化类型的秩序线,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南北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和多民族国家的和谐、融合与发展。长城的社会性价值和历史性意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史应挖掘的传统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史 中华民族共同体 长城“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正史中的古代海外民族记述浅论
13
作者 王文光 李书豪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7,共10页
在中国古代正史的记述中,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为海内民族,而在中国疆域之外的民族为海外民族。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在中国正史中就有了对海外民族进行记述的传统。中国正史对海外民族的记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在时间上具有阶... 在中国古代正史的记述中,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为海内民族,而在中国疆域之外的民族为海外民族。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在中国正史中就有了对海外民族进行记述的传统。中国正史对海外民族的记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特征。系统研究中国正史中的海外民族,对于丰富中外交流史和世界史的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加强对海外民族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正史 海外民族 “一带一路”倡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数学史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彬 李春兰 张涛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在研读分析21世纪初美国11本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基础上,从栏目分布、内容分布和运用方式3个方面梳理了这些教科书中所融入的中国数学史内容.发现美国多本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用精美别致的版面引入了中国数学史内容,如,勾股定理、负数、线性... 在研读分析21世纪初美国11本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基础上,从栏目分布、内容分布和运用方式3个方面梳理了这些教科书中所融入的中国数学史内容.发现美国多本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用精美别致的版面引入了中国数学史内容,如,勾股定理、负数、线性方程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中的历史名题以及七巧板等内容.就美国初中数学教科书中融入中国数学史,得到5点启示:坚持立德树人,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追根溯源,求真求实;名题变式,以题说法;游戏数学,玩中传知;图文并茂,不乏趣味性和艺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数学史 美国 初中数学教科书 历史名题 七巧板 民族自豪感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功能和制度: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基于政治社会学视域的理论阐释和理解进路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强 张三南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6,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国家治理的核心命题和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源于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又是基于中华各民族原生性特征、工具性特征和建构性互动而产生。由此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和国家治理的核心命题和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源于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又是基于中华各民族原生性特征、工具性特征和建构性互动而产生。由此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囊括了历史、功能和制度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蕴含了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命运关系、相互依赖关系和制度性互动关系。因此,维系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命运关系、相互依赖关系和制度性互动关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选择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政治社会学 历史 功能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性逻辑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乃龙 马艳玲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3,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话语和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该话语的形成是理论逻辑(理论之“魂”)、历史逻辑(历史之“根”)、实践逻辑(实践之“体”)合力作用的结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历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话语和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该话语的形成是理论逻辑(理论之“魂”)、历史逻辑(历史之“根”)、实践逻辑(实践之“体”)合力作用的结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孕育于“人民史观”、马克思主义“五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产生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要求指导下多元的历史脉络、和合的价值基础以及求是的务实风貌;形塑于从“民族自决”到“中华民族观”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实践。新时代,深入阐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性逻辑,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实实践 形成性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源流与语义演变——以党的历史文献为中心的文本考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维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词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标识性的概念,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术语。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进行了历时性的阐释和共时性的运用,其语义形塑经历了从“新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词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标识性的概念,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术语。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进行了历时性的阐释和共时性的运用,其语义形塑经历了从“新中华民族主义”“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到“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再到“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的历史演变和话语的世纪跃迁,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和特有政治意蕴。考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原创性概念的历史流变和话语体系建构,既可揭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奋斗轨迹,也可为当下更全面地理解和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概念史 民族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与时代的变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何以引领时代
19
作者 邢云文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2-47,共6页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从文明发展演进看,这主要源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从文明发展的主体条件看,自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以自我革命推...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从文明发展演进看,这主要源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从文明发展的主体条件看,自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使自身成为创造新文明的历史主体,也通过历史动员唤醒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主动性。由此,中华民族拥有了两种独特的资源——厚重的文明积累和先进的思想理论,并通过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性统摄引领,而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典型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时代 唯物史观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及其对阐释中华民族自觉的启示
20
作者 卜祥记 闫艳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6,I0004,共11页
“世界历史”概念的内在性关联是阐释中华民族自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不仅区别于古希腊罗马的“准历史”、基督教的神学史,而且在与普遍精神的本质关联中呈现出奠基于其上的“世界... “世界历史”概念的内在性关联是阐释中华民族自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不仅区别于古希腊罗马的“准历史”、基督教的神学史,而且在与普遍精神的本质关联中呈现出奠基于其上的“世界历史性民族”与“世界历史意义”的本质性内涵。黑格尔认为,只有自觉到普遍精神的民族才能成为世界历史性民族,也只有世界历史性民族才能承担起世界历史任务,并在开辟历史新纪元中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如果我们在原则性高度上把黑格尔普遍精神的历史还原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性及其普遍必然性,就会发现它对阐释中华民族自觉的启示:中华民族之所以成长为世界历史性民族,是因为它已自觉地意识到历史之作为世界历史以及现代化之作为历史发展的普遍必然性;作为世界历史性民族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是因为它已跃出个体性民族伟业的界限,自觉承担起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任务,并致力于开辟现代化新纪元、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 普遍精神 中华民族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