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s the Path and Vision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Gu Mingyuan
1
作者 Gu Ming-yuan Ma Zhong-hu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126-127,共2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eview of China Tourism Educa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 - 1949 )
2
作者 Wang Zhanhua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93-299,共7页
With the primar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tourism education had drawn the attention of the relevant people and a number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were carried out one after another.Th... With the primar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tourism education had drawn the attention of the relevant people and a number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were carried out one after another.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d the general situations of tourism educ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object,the form and the content of tourism education and thought that tourism education of that period had extensive objects,various forms,rich and practical contents.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educa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ducation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教育 中国 民国 实践活动 旅游产业 教育内容 共和国 旅游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ief Introduction to"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Science Edition)"
3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Science Edition)"is a comprehensive academic journal in the fields of science sponsored by Jilin University and administr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Science Edition)"is a comprehensive academic journal in the fields of science sponsored by Jilin University and administr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journal started publication in 1955.The original name at starting publication was"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North east People University",which was changed into"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Jilinensis"in 1958 owing to the name change of the univer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ournal name change Jilin University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 Peoples Republic chin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Ministry education natural sci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叙事:视角选择与媒介呈现——以“China Travel”海外出圈为例
4
作者 马忠 杨曼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8-176,共9页
视角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切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球关切的重要议题,其国际叙事实践呈现出“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两种视角。“China Travel”作为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现象级案例,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 视角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切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球关切的重要议题,其国际叙事实践呈现出“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两种视角。“China Travel”作为国际社交媒体平台的现象级案例,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巨大潜力。基于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框架,对“China Travel”视频进行解析发现,叙事主题在他者视角下呈现出对中国式现代化“现代性”和“中国式”的双重认知;叙述表达体现了语义规约与认知再现的共同作用;叙事策略表现出求新、求实、求真的显著特征。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的传播效能,应构建基于他者认知的共识性叙事框架,引入他者参与的国际化叙事主体,拓展他者互动的数字化叙事空间,激活他者共鸣的体验性叙事情节,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叙事的传播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国际叙事 视角选择 媒介呈现 china Trav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5
《开放教育研究》 1995年第1期45-48,共4页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s shortenedthedlstancebetween us and confronted us with chilllenges and probkinB Ofthlltllallty Of Wb1Ch
关键词 Develop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es on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6
作者 Kang Yong-jiu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127-128,共2页
There is almost universal faith in "innovation capability", which can realize creations with obvioussocial values, and a knowledge-based needs such creation.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herein is to developinnovation ca... There is almost universal faith in "innovation capability", which can realize creations with obvioussocial values, and a knowledge-based needs such creation.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herein is to develop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offer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ose creation-driven person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mto play their roles. The creativity hence is equated with a technical, instrumental existence, and innovationcapability therefore is understood as something with creativity for ever. This kind of research cannot wellunderstand the social nature of innovation, and would lead to our over-dependence on those technical factorsin the matter of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In our opinion, the longing for innovation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knowledge-based society, but the need of the whole modern society. As Schumpeter argues, between the growthand the development there is not an absolute gap, where seemingly insignificant may exit a truly earthshakingpower. Our ultimate aim is to build an educational theory of innovation based upon the social nature of innovation,that is, to build a meta-theory of the sharing framework of the action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inNOVATION CAPABILITY modernity SOCIAL NATURE of inNOVATION sharingframework of 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Flourishing China by Science and Education
7
《开放教育研究》 1995年第1期53-54,共2页
The article,which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y of flourishing China by science and(3ducatlon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关键词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Flourishing china by Science and edu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 An“Unfinished Scheme”-- Detective Fiction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Modernity,1896-1949
8
作者 Yang Y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3-271,共9页
This paper,analyses how the Chinese writers borrowed the literary genre of detective fiction from the West,but also points out the"indigenous"features of the Chinese detective fic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an... This paper,analyses how the Chinese writers borrowed the literary genre of detective fiction from the West,but also points out the"indigenous"features of the Chinese detective fic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s.Further,it examines why a few Chinese writers chose to reshape detective fiction-an imported literary genre-with these indigenous features.While earlier studies argue that the"old htterateurs"in modem China represented the conservative forces,I believe that these writers were in fact well aware of the impact of Western ideologies and intellectual trends on the Chinese society.Their preference of the indigenous,therefore,was not a bhnd choice but a conscious act of resistance.Unlike the"New Literature"writers'positive responses to Westem ideas,this group of writers treated Western ideas not as the way-to save the motherland.Rather,they viewed the"hegemony"of the empires with alarm,and resorted to a se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for ways of precluding such hegemony.Their efforts of reshaping detective fiction by this means,I argue,sheds a new light on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ety-and,more broadly,of the Asian societies-during this time.That is,such transformation figured not simply as the great triumph of the West over the Asian societies,but rather suggested a dynamic process of cultural collisions and re-cre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思潮 文学作品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aching to Fish"Rather Than"Giving a Fish"Is China Contributing to the Global Sustainable Futures?
9
作者 Yuan Tingt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57-266,共10页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This proverb now becomes the sloga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aid.This paper is based on my previous empi...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This proverb now becomes the sloga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aid.This paper is based on my previous empirical studies on China's"donor logic"of aid.Rather than looking at the motives of Chinese aid and how it is challenging the Western ideas,this paper focuses on policy discourse and tries to seek the recent trends and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可持续发展 中国 国际援助 国际合作 知识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NSSE-CHINA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倩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2-94,共3页
"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性调查"(NSSE-CHINA)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NSSE—CHINA推动了质量文化的生成,尊重学生体验,促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NSSE—CHINA进行反思,发现当务之急... "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性调查"(NSSE-CHINA)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NSSE—CHINA推动了质量文化的生成,尊重学生体验,促使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多元化,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NSSE—CHINA进行反思,发现当务之急是围绕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多元分层的NSSE—CHINA体系,并加强NSSE—CHINA与其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机结合,以使NSSE—CHINA在高层次上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文化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NSSE—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ONOMIC GROWTH AND CYCLES IN MODERN CHINA 被引量:6
11
作者 Liu Foding Wang Yuru Yu Jianwei 1937-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NANKAI UNIVERSITY. Supervisor to Ph. D. candidates Ph. D. of Economic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NANKAI UNIVERSITY Master of economics. Lecturer of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tSICHUAN UNIVERSITY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3期8-12,共5页
If the theory of cyclical fluctuation can be applied to modern China,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China in this period can be seen as consisting of several stages. At each stage as well as in the wholeperiod, chosen in... If the theory of cyclical fluctuation can be applied to modern China,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China in this period can be seen as consisting of several stages. At each stage as well as in the wholeperiod, chosen index system is likely to help measure the growth rate. By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this paper will try to settle the disputes on China’s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E World ECONOMIC GROWTH AND CYCLES in MODERN china THAN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逻辑·精神: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分析框架与战略定位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德全 冯丹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23,共12页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进建立在对其属性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基础上。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合概念,涵括“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三重子概念,分别对应治理对象、治理本体、治理样态三重内核,体现出三重属性,分别是“职普...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进建立在对其属性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基础上。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合概念,涵括“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三重子概念,分别对应治理对象、治理本体、治理样态三重内核,体现出三重属性,分别是“职普比较”下的差异融通贯通属性、“国家中心”下的多元主体协作属性以及“时空交错”下的动静质量迭代属性。然而,在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当前仍普遍存在三大典型问题:一是趋同普通教育、脱离人本中心、纵向衔接薄弱的职教属性悬浮问题,二是转型目的不清、主体权责不定、合作体系不全的治理范式模糊问题,三是制度“规训”主导、技术“座架”支配、主体“私益”满足的现代化定位偏误问题。未来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应以扎根“三重”职教属性为理性根据,以贯通“五业”(即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学业)治理属性为逻辑理路,以追寻“中国式”现代化属性为精神旨归,从理性、逻辑、精神的综合视域出发,重新厘定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路向与战略定位,以实现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立足“职教”、回归“本业”、走向“善治”的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职业教育治理 治理现代化 本质属性 战略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浩 胡姝 谭静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8,共7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聚焦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矛盾,提出了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问题与主要任务,是教育强国“六大基本特质”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聚焦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矛盾,提出了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问题与主要任务,是教育强国“六大基本特质”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职普关系”与“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两对主要关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都与其密切相关。职业教育改革应锚定两对关系,瞄准在融合融通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打造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的硬链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职普融通 产教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若干政策建议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洪宇 李宇阳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要使《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绘就的蓝图变为现实,须着力破解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全面提升教育强国建设的执行力。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地生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适应人口... 要使《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绘就的蓝图变为现实,须着力破解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全面提升教育强国建设的执行力。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地生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适应人口变化形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有序推进中考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纵深推进高校人才评价改革,强化人才发展动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引领教学研究的深层变革;健全教育强国建设战略性投入机制,确保教育投入满足教育强国建设需求;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提升全球教育治理能力,促进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建成教育强国 教育政策 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推进国民素质现代化的主题聚焦与难题破解 被引量:1
15
作者 靖国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2,共11页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核是中国人的现代化,中国人的现代化标志是国民素质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经,以“中国教育现代化”为纬,以“国民素质现代化”为坐标点,聚焦高质量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分析国民素质现代化的难点问题...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核是中国人的现代化,中国人的现代化标志是国民素质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经,以“中国教育现代化”为纬,以“国民素质现代化”为坐标点,聚焦高质量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分析国民素质现代化的难点问题并探寻破解之道,是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时代主题包括“人民幸福”以每一位国民的素质养成为基础,国民素质现代化以现代人格养成为核心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基本方式,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强驱动力。破解素质教育落实难、核心素养落地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面向人人”保障难等问题,需要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新标准、优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评价指标、探寻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中国道路、健全“面向人人”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 国民素质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建构与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性逻辑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云志 赵荣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8,共13页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探索进程揭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必然性。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展开了辩证批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历史依据。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同时...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探索进程揭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必然性。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展开了辩证批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历史依据。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同时,提出了重构人类新文明的现代性方案,对未来文明形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筹划,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现代性建构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展开过程,深刻回答了“中国现代性何以建构”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创造”的重大问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提供了实践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现代性道路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类型,凸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现代性内涵,实现了对现代性文明的内在超越,为人类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批判 现代文明 中国新现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赋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行动构想 被引量:6
17
作者 田铁杰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8,共11页
数智时代跃迁诱发高等教育治理的现实背景、价值导向、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向更新。数智化赋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遵循回应现实需求、追求治理转向、关照治理使命与开展治理行动等方面的内在逻辑。当前,高等教育正面临数智化引发的治... 数智时代跃迁诱发高等教育治理的现实背景、价值导向、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向更新。数智化赋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遵循回应现实需求、追求治理转向、关照治理使命与开展治理行动等方面的内在逻辑。当前,高等教育正面临数智化引发的治理失序、治理失调、治理失效与治理失衡等现实挑战。因此,亟需重新构想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未来,遵循内在逻辑,采取必要行动。秉数智承法治,坚守法理与伦理双线并行的治理原则;经数智达共治,协同智能化网络生态的多元治理主体;以数智求良治,构建以人为本的精细智能化治理体系;借数智促善治,生成价值跃升的智慧治理张力与韧性。希冀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的数智化转型与现代化跨越,进而加快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数字化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何、何为和如何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珂 乔石磊 吴安月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7,70,共14页
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促进中国特色体育学发展的必然回应。基于建设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阐发了中国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基于价值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探析中国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为:关注学生全面... 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促进中国特色体育学发展的必然回应。基于建设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阐发了中国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基于价值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探析中国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民性立场;强化学校体育教育实践的科学性阐释;回应学校体育时代发展的实践性问题;深化知识体系包容性增长的独特路径。认为,中国学校体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应聚焦人民中心价值理念,加强学校体育理论与思想的历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体育思想,增强学校体育知识生产的内生动力;深化学校体育实践认识,夯实学校体育知识体系的本土供给;汲取国际学校体育经验,促进学校体育知识内容的开放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校体育 自主 知识体系 体系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贯彻落实之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来兵 张勇明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2,共9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以公平、高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要以实现教育公平优质为主要目标,以系统推进教育公平为基本原则...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以公平、高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要以实现教育公平优质为主要目标,以系统推进教育公平为基本原则,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任务,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为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普及水平、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公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人口结构转型与教育资源适配的冲突、管理体制壁垒与优质均衡目标的矛盾、评价改革滞后与育人方式变革的脱节等挑战,同时又迎来了建成教育强国赋予的时代机遇。构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须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培育拔尖创新人才、优化教育公共服务布局等作为实践路径,加强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点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人才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基础教育体系 公平优质 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的有利发展条件与展望(2000—2035年)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鞍钢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共14页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即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分析2000—2023年世界与中国经济大变局,即中国从低收入到中低收入再到中高收入,进而迈入高收入水平。分析并预测2023—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将保...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即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分析2000—2023年世界与中国经济大变局,即中国从低收入到中低收入再到中高收入,进而迈入高收入水平。分析并预测2023—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有望在2035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劳动生产率比2020年实现三个翻一番。指出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八大中长期有利发展条件和能力:(1)保持世界较高国内储蓄率;(2)世界较高国内投资率;(3)保持国内生产总值中高速增长;(4)制造业保持中高速增长;(5)具有庞大的人力资源;(6)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7)成为世界最大国内消费市场;(8)世界最大货物出口市场。提出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执政、长期执政、正确领导,并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及来源 中等发达国家 经济发展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