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释肥施用对小麦生长期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8
1
作者 纪洋 刘刚 +3 位作者 马静 李小平 徐华 蔡祖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26-534,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控释肥和尿素(N 0、100、200、270 kg hm-2)对麦季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整个小麦生长季N2O排放量均随尿素和控释肥施用量的增加呈指数增加(32%~164%,p<0.05),但控释肥...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控释肥和尿素(N 0、100、200、270 kg hm-2)对麦季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整个小麦生长季N2O排放量均随尿素和控释肥施用量的增加呈指数增加(32%~164%,p<0.05),但控释肥处理增加程度则较尿素处理缓和;施用控释肥可以有效抑制小麦生长季N2O排放(p<0.05),控释肥对N2O的减排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小麦产量随尿素施用量的增加呈抛物线增加(24%~43%,p<0.05),随控释肥施用量的增加亦呈抛物线增加(30%~45%,p<0.05);与施用相同水平尿素相比,施用控释肥的小麦产量略有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单位产量N2O排放量随尿素施用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增加(31%~114%,p<0.05),随控释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呈抛物线增加(2%~50%,p<0.05);施用控释肥可以有效抑制小麦生长季单位产量N2O排放(p<0.05),控释肥对单位产量N2O的减排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N2O排放量与土壤水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NH4+-N、NO3--N浓度和土温不呈明显线性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 施氮量 n2O排放 产量 单位产量n2O排放 麦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5)N示踪研究不同肥力土壤棉花氮肥减施的产量与环境效应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鹏程 郑苍松 +7 位作者 孙淼 刘绍东 张思平 王国平 李亚兵 陈静 赵新华 董合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99-1206,共8页
【目的】华北平原棉区中等肥力棉田经济最佳施氮量为300 kg/hm2左右,这一结果仅从产量效应得出,未充分考虑棉花对氮肥的回收利用和土壤中氮肥的残留。探讨低肥力土壤施氮量及施氮比例对棉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低、中、高肥力... 【目的】华北平原棉区中等肥力棉田经济最佳施氮量为300 kg/hm2左右,这一结果仅从产量效应得出,未充分考虑棉花对氮肥的回收利用和土壤中氮肥的残留。探讨低肥力土壤施氮量及施氮比例对棉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低、中、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等量施氮效应,旨在为棉花减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选择了高(S1)、中(S2)、低(S3)三个肥力水平的地块,其全氮含量分别为0.83、0.74、0.60 g/kg。低肥力地块设置低氮(N1 113 kg/hm^2)、中氮(N2 225 kg/hm^2)、高氮(N3 338 kg/hm^2)3个氮肥用量;中肥力和高肥力地块设低氮量处理,氮肥两次追施在苗期与初花期进行,氮肥比例为1∶2;此外,设置低肥力土壤低氮量,氮肥追施在苗期与初花期进行,氮肥分配比例为1∶1。在吐絮70%时采集棉株和土壤样品,用^(15)N技术分析了棉株氮素吸收来源、籽棉产量、棉株氮肥回收率和土壤氮肥残留率。【结果】低氮处理,土壤肥力对棉花籽棉产量无显著影响,随土壤肥力提升,棉株吸收氮素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下降,相对增加了对土壤氮素的吸收。棉花植株^(15)N回收率随施氮量增加显著下降,随土壤肥力提高呈下降趋势,低肥力土壤与中肥力土壤间棉花植株^(15)N回收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高肥力土壤。高肥力土壤^(15)N残留率高于低肥力土壤和中肥力土壤。^(15)N损失率随施氮量和土壤肥力提高显著增加。低土壤肥力低氮量条件下氮肥分配比例1∶2处理籽棉产量高于1∶1处理。低肥力土壤条件下,中氮处理籽棉51N积累量相对高于高氮和低氮处理,籽棉产量较优。【结论】在较低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225 kg/hm2籽棉产量和氮回收率均优于施氮338 kg/hm^2,氮肥损失率较低,减氮增效是可行的。高肥力土壤条件下减少氮肥投入可减少肥料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棉花 施氮量 15^n回收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树种植土壤N2O排放研究:认识与挑战 被引量:3
3
作者 顾江新 郭艳杰 +6 位作者 张丽娟 王敬 王慎强 胡荣桂 张金波 蔡祖聪 程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6-731,共6页
果树种植土壤因其较高的施氮量,很可能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排放源。本文重点阐述了果园系统土壤N2O排放监测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形成有效的监测系统,揭示了利用现有技术测定N2O的排放规律和减排技术效果,并对今后... 果树种植土壤因其较高的施氮量,很可能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排放源。本文重点阐述了果园系统土壤N2O排放监测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形成有效的监测系统,揭示了利用现有技术测定N2O的排放规律和减排技术效果,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今后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制定不同种类果树种植下土壤N2O排放监测标准;研发果树种植系统不同施肥模式、不同灌溉模式、不同土壤管理制度下土壤N2O减排技术;加强与N2O排放相关联的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及其关联微生物机制的研究;构建果树种植系统土壤氮素平衡和N2O排放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化学肥 有机肥 n2O排放 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5)N标记的干旱区滴灌肥料氮的去向和效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尹豪杰 孔丽婷 +6 位作者 王荣荣 车子强 刘建国 蒋桂英 谢冰莹 姜丰 张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426,共13页
【目的】采用^(15)N示踪法,研究滴灌肥料氮与土壤氮素的转化和去向以及在土壤中的残留分布,为新疆滴灌春小麦氮肥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9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供试春小麦材料为强筋型‘新春38’(XC38)和... 【目的】采用^(15)N示踪法,研究滴灌肥料氮与土壤氮素的转化和去向以及在土壤中的残留分布,为新疆滴灌春小麦氮肥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9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供试春小麦材料为强筋型‘新春38’(XC38)和中筋型‘新春49’(XC49)。试验设7个施氮(N)水平:300、285、270、255、240、225和0 kg/hm^(2),分别记作N300、N285、N270、N255、N240、N225和N0处理。每个试验小区内,安装未封底的PVC管(直径11 cm,高65 cm),管内施用与该处理等量的^(15)N标记尿素。于小麦成熟期,测定PVC管内植株样品与土壤样品中的^(15)N丰度,同时在小区内测定产量,计算氮素利用效率。【结果】两品种春小麦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的比例为30.49%~36.06%,对土壤氮的依赖程度在60%以上。随着氮肥施用量的降低,对土壤氮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15)N标记氮肥在土壤中的总残留率为24.05%~31.60%,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土壤^(15)N残留量与^(15)N总回收率随施氮量的降低而逐渐降低,^(15)N吸收利用率随施氮量的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XC38强筋小麦各器官对肥料氮的吸收量为43.1~61.3 kg/hm^(2),占总吸氮量的30.94%~36.06%,高于中筋小麦XC49的42.3~54.5 kg/hm^(2)和30.81%~34.39%。XC38小麦在N270处理下产量最高,为7384.0 kg/hm2;XC49小麦在N255处理下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最高,为7236.1 kg/hm^(2)。【结论】在滴灌施肥条件下,作物当季肥料氮吸收量占比平均为19.79%,0—60 cm土层中的平均残留率为27.86%,平均总回收率为47.64%。提高施氮量可提高小麦对肥料氮的吸收及其比例,且增加土壤中氮素的残留率,有效补充土壤氮库。虽然强筋型小麦XC38对肥料氮素的吸收强于中筋型小麦XC49,但对肥料氮的基本去向没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益,春小麦XC38和XC49适宜的施氮量分别为N 270 kg/hm^(2)和22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滴灌 ^(15)n示踪 施氮量 土壤氮素依赖度 氮肥利用率 肥料氮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黑土玉米田肥料氮素去向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梦娜 王少杰 +3 位作者 兰唱 闫旭 冯国忠 高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6-514,共9页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肥料氮在连续两季作物系统中的去向,为黑土地保护下的氮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于2020—2021年在吉林梨树开展大田微区试验,设置无秸秆还田(CK)、深翻还田(DTS)、免耕覆盖还田(NTS)3种秸秆还田方式,每种方式下设置... 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肥料氮在连续两季作物系统中的去向,为黑土地保护下的氮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于2020—2021年在吉林梨树开展大田微区试验,设置无秸秆还田(CK)、深翻还田(DTS)、免耕覆盖还田(NTS)3种秸秆还田方式,每种方式下设置2个施氮水平:180 kg·hm^(-2)(N1)和270 kg·hm^(-2)(N2)。结果表明:当季和第二季玉米成熟期植株氮分别有38.0%~46.8%和12.9%~18.6%来源于^(15)N标记氮肥。肥料氮当季平均利用、残留和损失率分别为32.4%~43.9%、32.8%~51.4%和13.2%~32.7%,秸秆覆盖配施适量氮肥(180 kg·hm^(-2))处理下肥料氮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29.5%,而秸秆深翻还田则使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显著增加18.6%。当季施用肥料氮仍有8.5%~14.9%被第二季玉米吸收利用,两季累积利用率达40.9%~58.8%,在高氮(270 kg·hm^(-2))下秸秆深翻还田显著提高肥料氮的第二季利用率及累积利用效率。综上,秸秆覆盖还田配施适量氮肥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而秸秆深翻还田更有利于高施氮量下土壤对肥料氮的保持,增加其被下季作物利用的机会,两者均能显著减少氮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示踪 秸秆还田 施氮量 肥料氮去向 残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土结构化培肥下青花椒产量性状与光合行为的平衡
6
作者 刘诚诚 蔺雨阳 +6 位作者 何玲 杨涛 俞静 沈杰 蒋祺 彭建勇 兰海 《农学学报》 2024年第6期60-66,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在石漠土环境下的最优施肥量与最经济用量,以期为集约用肥促进生态功能和丰产性能的消长关系提供科学依据。青花椒是典型的喜肥浅根性香料植物,在石漠土中顽强生存,生态功能与经济产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青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在石漠土环境下的最优施肥量与最经济用量,以期为集约用肥促进生态功能和丰产性能的消长关系提供科学依据。青花椒是典型的喜肥浅根性香料植物,在石漠土中顽强生存,生态功能与经济产量都高度依赖于土壤培肥。研究通过结构化培肥方案,分析了不同施肥水平对石漠化地区青花椒的光合代谢能力、产量性状的影响,构造肥料效应方程求解经济产量和逐步寻优法获得最佳经济产量时的最优施肥量区间。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中,果柄长无显著差异,果穗果实数在各处理中无明显差异。果实大小处理6、8、12与处理1、2、7、13差异显著(P<0.05)。果皮腺点数在处理13与CK(处理1)差异显著(P<0.05)。果穗长在处理8、12与CK差异显著(P<0.05)。叶片光合代谢的水分利用效率WUE,表现为低水平的PK对于促进石漠化区的WUE非常灵敏。P素梯度增加对净光合速率Pn扰动较小,但K素则相反。但其叶净光合速率Pn与肥效响应拟合效果不好,不具有预测性。氮磷钾素对青花椒的经济产量的作用效应为K_(2)O>N>P_(2)O_(5),各试验因子之间存在正向互作效应,其互作效应为NP>NK>PK。获得的三元二次经济产量函数,通过求导计算的最高产量为2.736 kg/株。参考市场肥料成本,获得的最佳经济产量(1.515 kg/株),最优肥料配比为:尿素(N)232.98 g/株,磷(P_(2)O_(5))166.64 g/株,钾(K_(2)O)297.38 g/株。石漠土条件下的产量性状受结构供肥影响大,青花椒选择与经济产量高度关联的优先策略,光合代谢的调解补偿次之。结构化肥干预可影响叶的净光合速率,在调整生态功能的发挥起积极的平衡作用,但与某些深根系植物(如甘草)不同,不符合肥效边际报酬递减律。在三元肥的干预下,能较好的拟合肥料效应方程,可获得最优肥料配方区间,来指导生态功能植被兼用型的经济作物,进行生产性供肥方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椒 产量性状 施肥区间 非线性响应 合成代谢 石漠土 结构化培肥 光合代谢 经济产量 最优施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类型与施用量对华北平原夏玉米源库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49
7
作者 易镇邪 王璞 +3 位作者 张红芳 申丽霞 刘明 戴明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4-300,共7页
以郑单958和农大108为材料,研究了3种类型氮肥(普通尿素、包膜尿素和复合肥)不同施用量(N 0、90和180 kg/hm2)对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施氮使夏玉米极显著增产,增产效应以复合肥最好。两品种穗粒数... 以郑单958和农大108为材料,研究了3种类型氮肥(普通尿素、包膜尿素和复合肥)不同施用量(N 0、90和180 kg/hm2)对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施氮使夏玉米极显著增产,增产效应以复合肥最好。两品种穗粒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农大108增幅较大,千粒重因品种与氮肥类型不同表现有异;2)两品种LAI、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复合肥与包膜尿素处理增幅较普通尿素处理大;3)茎鞘物质输出率随施氮量增大而显著降低。施氮使郑单958粒叶比显著降低,以复合肥处理降幅最大,而农大108表现不明显;4)一般情况下,LAI、灌浆期叶绿素含量与产量、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茎鞘物质输出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负相关。郑单958粒叶比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农大108两者间关系不大。本试验条件下,与普通尿素相比,复合肥与包膜尿素更有利于源生产能力及库容的增大;在源库关系上,郑单958属增源增产型,而农大108属源库互作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产量 源库关系 氮肥类型 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大白菜硝酸盐累积的影响及合理施用量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孙权 丁福荣 +3 位作者 李鹏 吕海霞 胡霞 刘正军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5-258,共4页
对宁夏灌淤旱耕人为土氮(N)肥与大白菜产量及菜体和土体中硝酸盐累积的关系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范围内,银川平原复种大白菜的产量及净菜率与施N量成正比;施N肥增加大白菜硝酸盐含量;复种大白菜的最高产量施N量为448.5㎏... 对宁夏灌淤旱耕人为土氮(N)肥与大白菜产量及菜体和土体中硝酸盐累积的关系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范围内,银川平原复种大白菜的产量及净菜率与施N量成正比;施N肥增加大白菜硝酸盐含量;复种大白菜的最高产量施N量为448.5㎏/hm2,最佳产量施N量为427.5㎏/hm2;大白菜外叶硝酸盐含量高于内叶,内叶硝酸盐含量随施N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外叶硝酸盐含量在高施N时,随生育期延长而增加;施用N肥明显增加土体各土层中的硝态N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淤旱耕人为土 大白菜 n 硝醋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下施氮量对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4
9
作者 晏娟 沈其荣 +2 位作者 尹斌 张绍林 朱兆良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2-376,共5页
太湖地区过量施肥现象相当普遍,导致N肥利用率低和N肥损失严重。为此,2004—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进行了连续稻麦轮作试验,研究不同施N量对该地区水稻和小麦产量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寻找较为适当的N肥施用量,该施N量... 太湖地区过量施肥现象相当普遍,导致N肥利用率低和N肥损失严重。为此,2004—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进行了连续稻麦轮作试验,研究不同施N量对该地区水稻和小麦产量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寻找较为适当的N肥施用量,该施N量即能使作物不减产,又要保持较高的N肥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施N量超过150kg/hm2后,作物产量增加较少。当施N量从100kg/hm2增加到350kg/hm2,连续3年的水稻平均N肥吸收利用率(REN)为46.1%~32.4%,两年小麦试验结果显示小麦的平均REN为36.0%~27.8%。相应的水稻和小麦的农学利用率(AEN)是15.0~5.56kg/kg和17.1~6.91kg/kg。研究还表明太湖地区水稻经济适宜施N量为209kg/hm2,小麦是219kg/hm2,在当地作物品种、气候条件和管理方式下,作物产量可分别达到8.2t/hm2和4.7t/hm2的高产,水稻的REN、N肥生理利用率(PEN)、AEN、N肥偏生产力(PFPN)可保持为37.6%、29.5kg/kg、11.0kg/kg和44.5kg/kg;小麦则是31.4%、38.4kg/kg、12.0kg/kg和23.7kg/kg。显然,适宜的施N量不仅没使作物减产,而且保证了作物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保持了较高的N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利用率 稻麦轮作 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浙油菜主产区冬油菜的区域适宜施氮量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寅 鲁剑巍 +4 位作者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姜丽娜 张永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17-1128,共12页
2008-2009年和2009-2010年,在江苏、浙江两省油菜主产区布置10组冬油菜的氮肥用量田间试验,研究施氮对产量、干重、氮素吸收累积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肥效模型确定该区域油菜的适宜施氮量,为农民合理施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冬油... 2008-2009年和2009-2010年,在江苏、浙江两省油菜主产区布置10组冬油菜的氮肥用量田间试验,研究施氮对产量、干重、氮素吸收累积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肥效模型确定该区域油菜的适宜施氮量,为农民合理施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冬油菜施氮的增产效果显著,施氮270 kg hm-2时油菜产量达到最高的2 581 kg hm-2,较无氮区对照平均增产1 265 kg hm-2,增幅为121%。施氮明显增加了油菜的地上部干重,促进其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但过量施氮导致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出现降低,并导致氮肥利用效率的显著下降。各试验点油菜的适宜施氮量平均为199 kg hm-2,此施氮量条件下不仅大幅减少氮肥投入,还同时获得较高的区域产量水平和氮肥利用效率。分析认为,当前江浙油菜主产区冬油菜推荐施氮200kg hm-2,不同地区和田块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氮肥 施肥效果 适宜施氮量 区域推荐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模式对茶叶品质、产量构成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9
11
作者 程博一 韩艳娜 +1 位作者 李叶云 江昌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5-533,共9页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撒施、沟施和沟施覆膜3种施肥模式及沟施覆膜下氮肥施用量对茶叶品质成分、产量构成因子和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施覆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茶叶产量并改善了品质,提高了茶园土壤的基本肥力状况,... 采用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撒施、沟施和沟施覆膜3种施肥模式及沟施覆膜下氮肥施用量对茶叶品质成分、产量构成因子和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施覆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茶叶产量并改善了品质,提高了茶园土壤的基本肥力状况,沟施次之,撒施效果最差。与沟施相比,沟施覆膜下茶叶的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升2.24%、7.26%、14.68%,茶多酚下降1.88%,芽叶密度、芽叶长度分别提升8.50%、8.15%;土壤表层和深层pH分别下降8.16%和5.30%,表层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升10.87%、26.74%、17.95%、34.69%、25.42%,深层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升10.38%、28.22%、25.64%、15.34%、17.97%。比较沟施覆膜下45 kg·hm-2、60 kg·hm-2、75 kg·hm-2、90 kg·hm-2 4种施氮量对茶叶品质、产量构成以及土壤肥力提高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茶叶品质及产量构成和茶园土壤肥力增加,但施氮75 kg·hm-2与90 kg·hm-2处理的茶叶品质及产量构成因子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沟施覆膜条件下施氮肥75 kg·hm-2即可满足茶园生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 施肥模式 施氮量 茶叶品质 产量构成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不同种类氮肥对日光温室土壤溶液离子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竹君 王益权 +2 位作者 许安民 张立波 周建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7-913,共7页
采用土培模拟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量的尿素[CO(NH2)2]、碳酸氢铵(NH4HCO3)、硫酸铵[(NH4)2SO4]对培养期间日光温室土壤溶液电导率(EC)和不同离子组成及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种类对土壤溶液电导率(EC)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培养的前... 采用土培模拟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量的尿素[CO(NH2)2]、碳酸氢铵(NH4HCO3)、硫酸铵[(NH4)2SO4]对培养期间日光温室土壤溶液电导率(EC)和不同离子组成及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种类对土壤溶液电导率(EC)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培养的前一周左右,之后不同品种间无明显差异。土壤溶液中NO3--N含量随施氮量和培养时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不同氮肥种类NO3--N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同氮肥种类处理土壤溶液中NH4+-N含量在培养的前7 d有所差异,之后亦无差异。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日光温室土壤溶液的EC及K+、Na+、Ca2+、Mg2+离子的浓度升高;增施氮肥同时提高了土壤溶液中Ca/K、Mg/K的比值,而对土壤溶液钾的活度比(ARK)无显著影响。说明氮肥施用量是影响土-液界面离子交换的重要因素;由此带来的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累积以及K+、Na+、Ca2+和Mg2+离子的淋失等问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品种 氮肥用量 土壤溶液 电导率 离子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57
13
作者 汪军 王德建 张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5-270,共6页
秸秆还田与配施化肥是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的氮肥用量,研究设计了秸秆全量(6 t·hm-2)还田条件下N0、N1、N2、N3和N4 5个氮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肥料N用量分别为0、120 kg·h... 秸秆还田与配施化肥是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的氮肥用量,研究设计了秸秆全量(6 t·hm-2)还田条件下N0、N1、N2、N3和N4 5个氮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肥料N用量分别为0、120 kg·hm-2、180 kg·hm-2、240 kg·hm-2、300 kg·hm-2)。两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07年、2008年水稻最高产量分别为8 543 kg·hm-2、7 772 kg·hm-2,施氮处理比无氮处理(N0)分别增产9.6%~19.4%、13.0%~17.8%;当氮肥用量达300 kg·hm-2时,边际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结实率、千粒重、新增纯收益率以及边际成本报酬率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N0~N3),其中2008年上述各指标值分别为-4.5 kg·kg-1、3.0 kg·kg-1(N)、69.9%、25.1 g、0.91%、1.03元.元-1。由水稻产量、经济效益与氮肥用量拟合方程求得最大经济收益时的氮肥用量为218~223 kg·hm-2,水稻产量和经济收益分别为7 686~8 295 kg·hm-2和7 413~8 607元·hm-2。因此,秸秆还田条件下合理配施氮肥,不仅可以获得最佳经济收益,还可以获得较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用量 水稻产量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汪玉磊 杨劲松 杨晓英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1-33,共3页
通过盆栽试验,对不同水肥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品质和氮肥的表观去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宜供水、轻度亏缺和重度亏缺水分处理下产量达到最高点的氮肥施用量分别为345、274和201 kg/hm2,籽粒粗蛋白达到最大的施氮量分别为414、386和... 通过盆栽试验,对不同水肥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品质和氮肥的表观去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宜供水、轻度亏缺和重度亏缺水分处理下产量达到最高点的氮肥施用量分别为345、274和201 kg/hm2,籽粒粗蛋白达到最大的施氮量分别为414、386和350 kg/hm2;氮肥效益的发挥与水分状况密切相关,水分严重亏缺时,氮肥的利用率低,残留和损失量较高;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用二次方程表述氮肥施用量和冬小麦产出的关系,获得不同水分条件下氮肥的经济施用量分别为308、234和147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表观损失 粗蛋白含量 氮肥经济施用量 氮肥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夏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霍竹 付晋锋 王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2-204,共3页
本文研究了秸秆还田和N肥施用对夏玉米N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N肥施用都有助于夏玉米N肥利用率的提高,尤其是优化施N大大提高了夏玉米的N素利用率,并且提出了在京郊地区适宜推广的一种可行的培肥地力、增加产量的模式。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用量 夏玉米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的稻田氮素平衡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胡安永 刘勤 +1 位作者 孙星 张亚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9-515,共7页
采用田间微区15N 示踪,研究了太湖地区稻田不同轮作模式(紫云英-水稻轮作、休闲-水稻轮作、小麦-水稻轮作)和施氮水平(0、120 kg·hm-2、240 kg·hm-2、300 kg·hm-2)下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残留特征。... 采用田间微区15N 示踪,研究了太湖地区稻田不同轮作模式(紫云英-水稻轮作、休闲-水稻轮作、小麦-水稻轮作)和施氮水平(0、120 kg·hm-2、240 kg·hm-2、300 kg·hm-2)下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及土壤氮素残留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的比例为20.9%-49.6%,休闲-水稻轮作模式下水稻产量的获得更加依赖无机氮肥的大量投入。当季水稻对肥料氮的利用率为25.0%-41.5%,肥料氮的土壤残留率为13.4%-24.6%,其中90%以上的土壤残留肥料氮集中在0-20 cm土层,在土壤剖面中的残留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30-40 cm土层的肥料残留量仅占氮肥施用量的0.2%-0.7%。紫云英-水稻轮作和休闲-水稻轮作模式下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均在施氮24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其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小麦-水稻轮作55.6%和66.0%。稻季施氮240 kg·hm-2时,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的氮肥利用率、土壤残留率以及总回收率显著最低,损失率显著最大;紫云英-水稻轮作模式下的氮肥损失率最小,分别小于休闲-水稻轮作和小麦-水稻轮作13.9%、39.2%。不同轮作模式下,水稻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稻季施氮240 kg·hm-2时,紫云英-水稻轮作下水稻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休闲-水稻轮作和小麦-水稻轮作,小麦-水稻轮作籽粒产量虽略高于休闲-水稻轮作,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认为,选择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240 kg·hm-2,既可以保证水稻氮肥利用率而获得高产,又能减少氮肥损失而带来的环境风险,是一种值得在当地大力推广的耕作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标记尿素 轮作模式 施氮量 氮肥利用率 肥料残留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高寒草甸和山地草原氮磷配方施肥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雷特生 任继生 +3 位作者 张学洲 阿依丁 郑子英 李学森 《草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55-60,共6页
应用二元二次施肥数学模型,对天山北坡高寒草甸和山地草原氮磷配方施肥进行回归分析后,分别建立了两类型氮磷组合连应方程,得出两类型单位面积最高和最佳产量与相应的氮、磷最大和最佳施用量;氮、磷配施比单施更能提高牧草品质;牧草青... 应用二元二次施肥数学模型,对天山北坡高寒草甸和山地草原氮磷配方施肥进行回归分析后,分别建立了两类型氮磷组合连应方程,得出两类型单位面积最高和最佳产量与相应的氮、磷最大和最佳施用量;氮、磷配施比单施更能提高牧草品质;牧草青绿期比不施肥可延长15d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山地草原 氮磷配比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与夏玉米轮作肥料效应模型的校验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新民 介晓磊 +2 位作者 陈士林 侯彦林 李自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81-4184,共4页
[目的]筛选出最优的施肥模型,确定推荐施N量。[方法]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设计了8个水平N肥肥效试验,利用2年试验数据采用4种模型对冬小麦/夏玉米的肥料效应进行拟合。[结果]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肥料效应方程用线性加平台、二次加平... [目的]筛选出最优的施肥模型,确定推荐施N量。[方法]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设计了8个水平N肥肥效试验,利用2年试验数据采用4种模型对冬小麦/夏玉米的肥料效应进行拟合。[结果]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肥料效应方程用线性加平台、二次加平台和二次多项式模型进行拟合性检验的效果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2001~2002年冬小麦和2003年夏玉米N肥肥料效应模型以线性加平台模型为最优,推荐施N量分别为366.6和400.4k/hm^2;2002~2003年冬小麦和2002年夏玉米的N肥肥料效应模型以二次加平台模型为最优,但其产量的增加值和经济效益以线性加平台模型为最高,其推荐施N量分别为400.6和409.7kg/hm^2[结论]线性加平台模型的肥料效应最优,可作为N肥肥料效应模型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施肥模型 相关系数 推荐施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氮肥运筹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玉海 吴文革 +6 位作者 张健美 黄义德 郑乐娅 李霞红 徐长斌 李福军 陈学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372-7374,共3页
[目的]明确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高产高效氮肥运筹技术模式。[方法]2007和2008年,分别以两优6326和丰两优3号为试材,在机插和相同磷钾肥(底肥)条件下,设置3种施氮量(165、210和255 kg/hm2)和2种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6.0∶4.0和7.5∶2.5)... [目的]明确杂交中籼水稻机插栽培高产高效氮肥运筹技术模式。[方法]2007和2008年,分别以两优6326和丰两优3号为试材,在机插和相同磷钾肥(底肥)条件下,设置3种施氮量(165、210和255 kg/hm2)和2种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6.0∶4.0和7.5∶2.5),进行田间裂区试验。[结果]在中小苗机插条件下,杂交中籼水稻丰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210 kg/hm2;减少基蘖肥施氮比例、相应适当增加穗肥施氮量,并在倒2叶期追施40%的穗肥,更有利于机插杂交中籼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并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稻谷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基蘖肥∶穗肥比例以6.0∶4.0为佳。[结论]杂交中籼稻机插栽培的氮肥运筹不同于常规粳稻机插栽培;在9750 kg/hm2目标产量水平下,推荐的施氮方案是大田总用氮21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水稻 机插栽培 施氮量 氮运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影响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刚 张世洁 +2 位作者 王德建 俞元春 张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0-649,共10页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通过监测稻田在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的氮磷浓度,研究了秸秆不还田配施推荐施氮(N1)、麦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N1)、稻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RN1)、...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于2014年11月—2015年10月通过监测稻田在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的氮磷浓度,研究了秸秆不还田配施推荐施氮(N1)、麦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N1)、稻秸还田配施推荐施氮(RN1)、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推荐施氮(WRN1)和稻秸麦秸均还田配施常规施氮(WRN2)5处理对长江下游稻田周年氮磷径流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小麦和水稻周年产量,增幅约9.03%~18.5%,其中WRN1和RN1处理增产效果显著高于WN1处理;与WRN2处理相比,WRN1处理可以维持稻田高产。在推荐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分别降低稻季田面水和麦季径流中溶解态总氮(DTN)浓度约5.17%~14.9%和12.3%,降低稻田氮径流风险;但增加溶解态总磷(DTP)浓度,增幅分别为6.67%~33.3%和30.0%,增加稻田磷径流风险。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中DTN和DTP浓度均低于WRN1和WN1处理,且其DTP浓度与N1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稻秸麦秸均还田下,WRN1处理下稻季田面水DTP浓度与WRN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能有效降低田面水DTN浓度的12.4%。研究表明,在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农田推荐采用"RN1"模式,该模式可以维持稻田的周年高产和有效降低稻田的周年氮径流风险,同时对稻田的磷径流风险影响不显著,是一种兼顾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模式 氮肥用量 氮磷径流风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