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ement of thermal performance of envelopes for traditional wooden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Tujia Minority in Western Hunan,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哲 石磊 余志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79-483,共5页
Thermal performance of envelopes and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were technologically improved for traditional wooden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Tujia Minority in Western Hunan, China, on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 their c... Thermal performance of envelopes and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were technologically improved for traditional wooden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Tujia Minority in Western Hunan, China, on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 their conventional styles. Thermal insulation boards and wooden boards were added to the interior side of external walls of vernacular dwellings to form two layers of air cavities, so as to gain excellent thermal performance. The indoor temperature of such dwellings after reconstruction was appare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data before reconstruction both in winter and summer, which verified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wooden vemacular dwellings thermal performance reconstr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文化自觉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梓太 包婧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3,I0005,共10页
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环境法学人的新使命,其关键在于加强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自主性,而文化自觉是自主性获得的重要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历史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探... 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赋予中国环境法学人的新使命,其关键在于加强中国环境法学研究的自主性,而文化自觉是自主性获得的重要体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历史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探寻中国环境法学的传统文化基因,有助于夯实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的文化基础,探索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当代环境法价值取向,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环境法学的价值引领与注释作用。为此,环境法学研究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以“两个结合”为根本原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现实途径,建构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扩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生态文明的创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环境法学知识体系 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传统窑洞的类型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田毅 李若彤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1-228,共8页
山西地区窑居历史悠久,传统窑洞遗存丰富。本文以山西省内的传统窑洞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60个村落,经过综合考虑,最终将传统窑洞的建筑材料作为划分标准,分为土窑、石窑、砖窑三个类型,并运用GIS做核密度分析,得到各类型传统窑洞... 山西地区窑居历史悠久,传统窑洞遗存丰富。本文以山西省内的传统窑洞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60个村落,经过综合考虑,最终将传统窑洞的建筑材料作为划分标准,分为土窑、石窑、砖窑三个类型,并运用GIS做核密度分析,得到各类型传统窑洞的主要分布区。然后,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两个层面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影响山西传统窑洞分布与建筑特征的因素,认为自然环境是主要因素,窑洞的选址及建筑材料的应用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山西的传统窑洞多分布于中低海拔的山地和丘陵,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南北不同的气候条件造就窑洞民居的建筑高矮、墙壁厚薄以及门窗等的差异。人文社会环境是次要因素,传统文化中的礼制与风水影响着窑洞的院落布局,区域经济差异及社会发展则对窑洞形制的组合、正立面形态和细部装饰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双重作用下,山西传统窑洞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窑洞 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传统民居碱土房建筑原型的气候适应性研究
4
作者 张涛 张宇轩 刘加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7-445,共9页
以东北传统民居碱土房为研究对象,基于被动式设计策略,分析民居建筑原型在建筑型制方面的特性;通过热工计算,分析民居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用数值模拟,分析民居室内热特性.结果表明,碱土民居在平面布局、空间架构和生态材料等方面的... 以东北传统民居碱土房为研究对象,基于被动式设计策略,分析民居建筑原型在建筑型制方面的特性;通过热工计算,分析民居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用数值模拟,分析民居室内热特性.结果表明,碱土民居在平面布局、空间架构和生态材料等方面的建筑原型具有气候适应的生态特色.碱土房外围护结构具有较高的热阻、热惰性,可以减少室内外热量传递,并且对室外温度变化在内表面产生的温度波动具有良好的衰减和延迟作用,保温隔热性能及热稳定特性良好.外围护构件中屋面获得太阳直射辐射热最多且时间最长,南墙太阳辐射照度冬季是夏季的2~3倍,均利于冬季太阳能采暖.建筑面南、南向开窗、短屋檐及南向窗口无需遮阳的合理性.碱土房民居在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方面的气候适应生态因子较好回应了干冷严寒气候被动式设计策略,充分显示了民居在建筑型制与智慧经验方面的生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碱土房 传统民居 建筑原型 气候设计策略 热环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环境要素影响力识别研究
5
作者 吴克华 苏维词 +2 位作者 叶仕安 罗时琴 王慧澄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0,共8页
运用GIS、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贵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宏观、微观视角识别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主导环境要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保护路径框架。结果表明:①贵州传统村落地域分布较集中且空间不均衡性明显,形成以黔东南、... 运用GIS、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贵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宏观、微观视角识别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主导环境要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而提出保护路径框架。结果表明:①贵州传统村落地域分布较集中且空间不均衡性明显,形成以黔东南、黔南、安顺等地州市部分区县为极高首位度的热点区域和高度集聚分布状态,并具有显著的行政空间边缘效应;珠江流域传统村落的集聚程度高于长江流域,苗岭山脉是贵州传统村落遗存数量最多且保存最完整的自然地域单元。②传统村落遗存主要受邻水、邻谷、邻边等自然环境要素和乡村文化遗产等人文环境要素以及耕地(特别是水田)等自然人文组合型要素的共同影响。③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既要重视村落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又要加强对周边河流溪沟、农田、林地等景观原貌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多样性的维持,并创新性推进村落传统民俗、音乐、舞蹈等非遗资源的传承与活化,进一步夯实村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山地生态系统中传统村落与自然、人文要素间的互馈机制,为传统村落科学保护与持续发展以及我国西南山区人地关系问题的深入探索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地理格局 影响因素 环境要素识别 GIS 地理探测器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适应力下江西省传统村落水环境营建智慧
6
作者 刘纯青 龚慧敏 +1 位作者 徐颖 滕津霖 《园林》 2025年第6期43-53,共11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极端气候导致的洪涝灾害频发,传统村落人居空间面临着更多维的挑战与需求。传统村落中与环境相互适应、共同演化的协调营建智慧,以及其内在的协同整体性、动态适应性的韧性系统,成为目前亟待传承保护的文明瑰宝...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极端气候导致的洪涝灾害频发,传统村落人居空间面临着更多维的挑战与需求。传统村落中与环境相互适应、共同演化的协调营建智慧,以及其内在的协同整体性、动态适应性的韧性系统,成为目前亟待传承保护的文明瑰宝。通过资料收集、田野调查、空间分析和图式表达法,分析江西省平田河溪、平田坑塘、混合田河溪和混合田坑塘4类典型地理环境背景下传统村落水环境的适应性机制,研究其实践经验与营建过程的协调关系,探讨不同环境条件下村落在水资源利用、雨洪调控和生产方面的经验,分类总结归纳4类村落中的水适应性智慧,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更新转译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江西省 传统村落 环境适应力 水环境 理水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民居脆弱性:内涵、评价及案例分析
7
作者 胡晓慧 何峰 +1 位作者 张诗语 周国华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9,共10页
开展传统民居脆弱性的系统研究和定量测度,可为传统民居的精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指导。本文从脆弱性理论出发,通过探究传统民居脆弱性概念内涵及分析框架来构建传统民居脆弱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岳阳县张谷英大屋... 开展传统民居脆弱性的系统研究和定量测度,可为传统民居的精准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及实践指导。本文从脆弱性理论出发,通过探究传统民居脆弱性概念内涵及分析框架来构建传统民居脆弱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岳阳县张谷英大屋和钟家湾大屋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处传统民居的脆弱性等级、致脆差异因子及成因。研究表明:(1)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作为传统民居脆弱性的关键构成要素,通过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传统民居脆弱性系统。(2)两处传统民居的脆弱性水平存在差异:张谷英大屋处于“微脆弱”等级,钟家湾大屋处于“强脆弱”等级。分维度来看,张谷英大屋的敏感性低于钟家湾大屋,暴露性略高于钟家湾大屋,适应能力远高于钟家湾大屋。(3)两处传统民居的脆弱性成因不同:物质要素老化、旅游开发扰动和社会力量保护利用性投入不足是使张谷英大屋呈现“微脆弱”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物质要素损毁、传统文化式微、乡村建设压力、居民保护意识薄弱、政府保护性投入少构成钟家湾大屋“强脆弱”的重要致脆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脆弱性 定量评价 张谷英大屋 钟家湾大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地区窑洞羊舍环境评价与主要气体回归方程构建
8
作者 程译瑶 王嵩 +8 位作者 苑志宇 吴毓瑾 陈耿 张金煜 赵卓 赵云辉 杨雨鑫 陈玉林 王春昕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3,共5页
为了探究羊舍环境参数变化规律以及光控措施对羊舍环境的影响,优化环境控制所需的布点数目和位置,本试验结合陕北地区空废化窑洞再利用问题,运用畜禽用多功能气体分析仪(CN201410008619.7)对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氨气、甲烷)浓度、光照... 为了探究羊舍环境参数变化规律以及光控措施对羊舍环境的影响,优化环境控制所需的布点数目和位置,本试验结合陕北地区空废化窑洞再利用问题,运用畜禽用多功能气体分析仪(CN201410008619.7)对有害气体(二氧化碳、氨气、甲烷)浓度、光照、风速、温湿度等环境参数指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全天候环境数据检测,选取羊只全部在舍内期间的试验数据进行气体差异显著性分析、舍内各类气体拟合度比较、有害气体浓度数据变化回归方程的构建。结果显示,窑洞舍内空间三点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光控对窑洞羊舍有害气体浓度的变化有影响,有害气体浓度变化曲线趋势对比变化较大,氨气浓度低于非光控窑洞羊舍,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高于非光控窑洞羊舍,但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试验全程两舍羊只均处于环境舒适区,无明显应激反应,因此空废化窑洞畜牧化利用养羊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窑洞 羊舍 光控 环境评价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退耕还林区地表蜘蛛群落特征及生态位分析
9
作者 南正正 艾宁 +4 位作者 闫慧玲 赖善梅 王思艺 苑彩霞 刘长海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9-251,共13页
为深入了解黄土丘陵退耕还林区地表蜘蛛群落特征、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后形成的典型植被群落(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刺槐林、小叶杨林及农田)为研究样地,于2022年8—11月在每... 为深入了解黄土丘陵退耕还林区地表蜘蛛群落特征、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后形成的典型植被群落(油松林、山杏林、沙棘林、刺槐林、小叶杨林及农田)为研究样地,于2022年8—11月在每个样地采用陷阱法进行地表蜘蛛采集,并对采集的蜘蛛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1)共采集到地表蜘蛛标本2463头,隶属18科36属49种,其中13个为主要物种。退耕还林对地表蜘蛛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产生显著影响(P<0.05),而对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地表蜘蛛群落均匀度指数最高的是山杏林和农田,均匀度指数为0.82;均匀度指数最低的是小叶杨林,均匀度指数为0.49。地表蜘蛛群落优势度指数最高的是山杏林,优势度指数为7.38;优势度指数最低的是小叶杨林,优势度指数为2.13。研究区绝大多数植被间Jaccard相似性指数介于0.4—0.5之间,地表蜘蛛群落组成整体呈现中等不相似。(2)主要地表蜘蛛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鞍形花蟹蛛,生态位宽度为5.30;生态位宽度最小的是申氏豹蛛,生态位宽度为1.54。主要地表蜘蛛生态位重叠值分布范围为[0.06,1],生态位高度重叠占总对数的23.08%,中度重叠占总对数的28.21%,低度重叠占总对数的48.72%。研究区13个主要地表蜘蛛生态响应速率之和为负值,表明主要地表蜘蛛处于衰退阶段。(3)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草本盖度、枯落物厚度、速效钾、电导率、有机质是影响主要地表蜘蛛分布与生态位特征的关键驱动因子。因此,本研究表明,人工林的种植有利于当地地表蜘蛛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退耕还林区主要地表蜘蛛之间以及主要物种与环境之间尚未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区 地表蜘蛛 群落结构 生态位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典型农区乡村重构及其环境胁迫演变
10
作者 李营营 陈江龙 +1 位作者 余斌 陈诚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4-1535,共12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地域经历显著重构过程,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揭示乡村重构背景下环境胁迫演变规律成为乡村地理科学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将乡村重构分解为经济重构、社会重构、空间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地域经历显著重构过程,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揭示乡村重构背景下环境胁迫演变规律成为乡村地理科学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将乡村重构分解为经济重构、社会重构、空间重构3个维度,以主导重构类型划分乡村重构阶段,通过人类活动作用强度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相对变化刻画环境胁迫程度,以重构因素变化解析环境胁迫演变机理。研究表明:①随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案例地区乡村重构进程呈现“社会重构主导–经济重构主导–空间重构主导”的模式演化特征。②在不同重构主导模式下,地区环境胁迫演变特征存在差异。社会重构主导模式下地区人类活动的环境胁迫作用较弱,经济重构主导模式下胁迫作用增强,空间重构主导模式下出现减弱趋势。③环境胁迫演变机制表现为多维重构要素共同驱动,经济重构发挥主要作用。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增加资源环境压力,规模化、高投入的农业发展方式加剧环境胁迫,农户生计多元化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通过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缓和人地矛盾。研究结果意在为乡村人地关系的地理研究提供启示,为案例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重构 环境胁迫 江汉平原典型农区 传统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意理体系下传统蒙古包建筑的模块化研究
11
作者 牧苏夫 曹福存 赵新宇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97,共8页
当前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传统建筑文化遭受强烈冲击,许多本土民居以“遗留”“现存”等为符号保存下来,传统民居居住功能逐渐弱化,进而转译研究成为延续传统的重要路径,不断凸显其当代价值。文章从“形”“意”“理”建筑理念视... 当前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传统建筑文化遭受强烈冲击,许多本土民居以“遗留”“现存”等为符号保存下来,传统民居居住功能逐渐弱化,进而转译研究成为延续传统的重要路径,不断凸显其当代价值。文章从“形”“意”“理”建筑理念视角解读并归纳传统蒙古包空间,在传统包体形意理文化体系与模块化概念间建立关联性,同时构建三级模块体系,以此对传统民居“蒙古包”进行重构设计与现代转译研究。致力于探究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居所的文化、形式及其功能的延续,以期为地域及民居文化的传承提供有价值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意”“理”建筑理念 模块化建筑 蒙古包 聚苯乙烯泡沫 传统民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纹饰室:旅游景观设计中黎族传统民居再生及其文脉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正男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4,共5页
以海南黎族传统民居与传统纹样为研究对象,探讨民族文化遗产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活态转化与文脉赓续路径。首先基于符号学理论解析黎族建筑与纹样背后的文化语义,其次结合网络舆情数据与既有田野调查成果挖掘消费者对文化旅游的认知与需... 以海南黎族传统民居与传统纹样为研究对象,探讨民族文化遗产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活态转化与文脉赓续路径。首先基于符号学理论解析黎族建筑与纹样背后的文化语义,其次结合网络舆情数据与既有田野调查成果挖掘消费者对文化旅游的认知与需求,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揭示民族纹饰与旅游空间的功能耦合规律,提出“纹样转译-空间重构-文化再生”三维协同设计策略。研究证实“以纹饰室”方法能够强化旅游空间的文化叙事,为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传统民居 黎族纹样 船型屋 旅游景观设计 纹样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融合环境下燕赵中医学派哲学思想传播体系之重构
13
作者 张帅 王瑜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6-224,共9页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燕赵中医学派哲学思想传播的结构与方式发生巨变,燕赵中医学派哲学思想重构全新的传播理念和社会认知已经迫在眉睫。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探讨燕赵中医学派哲学思想传播体系之重构,亦即探索燕赵中医学派哲学思想与科技结... 在媒体融合环境下,燕赵中医学派哲学思想传播的结构与方式发生巨变,燕赵中医学派哲学思想重构全新的传播理念和社会认知已经迫在眉睫。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探讨燕赵中医学派哲学思想传播体系之重构,亦即探索燕赵中医学派哲学思想与科技结构的耦合平衡范式。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须明确燕赵中医学派哲学思想传播体系重构的本源、前提及支撑,从“精神内核—认知基点—跨文化传播”的维度积极施为,全面构建媒体融合环境下燕赵中医学派哲学思想高效传播的可行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燕赵中医学派哲学思想 内涵建设 环境建设 具体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单幢传统民居住居空间类型分布及其文化地理逻辑
14
作者 冀晶娟 傅潇琳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8-68,共11页
单幢式传统民居是中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常见类型,广西尤为显著,对其内部住居空间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补充与完善民族地区民居特色的挖掘与保护。既有研究多以广西代表性民族的民居个案为主,对于大量单幢传统民居住居空间的多元特征、... 单幢式传统民居是中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常见类型,广西尤为显著,对其内部住居空间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补充与完善民族地区民居特色的挖掘与保护。既有研究多以广西代表性民族的民居个案为主,对于大量单幢传统民居住居空间的多元特征、分布规律、形成过程等分析尚显不足。选取广西全域单幢传统民居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按照住居空间组合与序列特征将其细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中堂侧房型民居呈广泛连续性分布,前廊中塘型、前塘横向型与中堂发散型民居呈现地域差异性,具有多中心扩散特征;借鉴文化地理学理论,采用地理探测器技术,揭示了复杂要素对民居分布的影响机理,厘清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地理逻辑,并进一步推演出住居空间类型的发展历程,所形成的思路与方法为省域层面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文化地理 住居空间 类型 空间分布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民居馒头榫节点受力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沈银澜 向师杰 +3 位作者 聂子扬 张涛 张利朋 戴俭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58-169,共12页
现存的北京四合院木构民居中,梁柱的连接节点多为馒头榫节点。该研究开展了两个2/3缩尺馒头榫节点模型的低周往复试验,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并将模拟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校核。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竖向荷载、摩擦因数、横纹和顺... 现存的北京四合院木构民居中,梁柱的连接节点多为馒头榫节点。该研究开展了两个2/3缩尺馒头榫节点模型的低周往复试验,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并将模拟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校核。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竖向荷载、摩擦因数、横纹和顺纹弹性模量和强度,以及榫头的残损等因素对馒头榫节点转动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馒头榫节点的破坏模式表现为榫头拔出、榫头根部挤压变形,以及木柱摇摆机制下端面对卯口附近木材的挤压。竖向荷载的增加提升了馒头榫节点的转动弯矩和刚度。在24 kN竖向荷载下,馒头榫节点模型提供的抗弯承载力为1.5 kN·m,抗弯刚度为101.4 kN·m/rad;10 kN竖向力导致其抗弯刚度降低了36.09%,最大弯矩承载能力降低了31.25%;20 kN竖向力导致其抗弯刚度降低了7.89%,最大弯矩承载能力降低了12.50%。摩擦因数的增加可导致馒头榫节点转动强度能力的提升。木材横纹弹性模量对馒头榫节点转动刚度的影响微小,但对抗弯承载弯矩有一定的影响。顺纹弹性模量对馒头榫节点初始抗弯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也很小。横纹强度的增加导致馒头榫节点的抗弯能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升,最大弯矩对应的转角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榫头残损导致馒头榫节点抗弯能力不同程度的减弱。研究成果为四合院木结构民居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参考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榫卯节点 馒头榫 有限元模拟 参数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税对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影响路径研究
16
作者 曹先仲 娄辉清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253-258,共6页
环境保护税是我国第一个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绿色税种,自实施以来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储备、资金、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制约,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行业的绿色转型仍面临较大的挑战。通过系统分析传统行业... 环境保护税是我国第一个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绿色税种,自实施以来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储备、资金、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制约,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行业的绿色转型仍面临较大的挑战。通过系统分析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制约因素以及环保税对传统行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提出了传统行业可以通过加大环保投入、加大绿色创新技术投入、提升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等途径进行绿色转型,以期为传统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税 传统行业 绿色转型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水共生理念下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理水智慧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永帅 张中华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88,共7页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素有将人水共生作为古人聚居选址及农耕生产的理念和举措。因此,在聚落选址之初,古人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寻找、观察及借用的用心程度甚至超过聚落后期的建设过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半干旱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理水...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素有将人水共生作为古人聚居选址及农耕生产的理念和举措。因此,在聚落选址之初,古人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寻找、观察及借用的用心程度甚至超过聚落后期的建设过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半干旱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理水智慧,避免本土理水营建技术的消失与断代,以陕北黄土高原区传统窑洞聚落为研究对象,从人水共生哲学思想出发,结合DIKW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传统聚落理水智慧解析路径与方法。从聚落选址布局理水智慧、人居营建理水智慧、农耕生产理水智慧和自然生态理水智慧4个方面,开展陕北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理水智慧的提取与体系构建。以期为当前我国半干旱地区乡村聚落生态人居景观营建和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理水智慧 传统窑洞聚落景观 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 陕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壮族传统民居建筑基因识别与图谱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婷 刘旭红 《广东园林》 2024年第6期24-34,共11页
为探讨粤北壮族村落传统民居的营建模式、文化特征以及发展演变机制,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对其开展田野调查与测绘,分析其建筑基因的影响因素。通过制定基因识别原则与图谱构建路径,探究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制、装饰艺术、结构体系... 为探讨粤北壮族村落传统民居的营建模式、文化特征以及发展演变机制,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对其开展田野调查与测绘,分析其建筑基因的影响因素。通过制定基因识别原则与图谱构建路径,探究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制、装饰艺术、结构体系等基因类型,并构建系统性可视化建筑基因图谱。研究结果表明,粤北壮族村落传统民居主要采用地居合院式营建模式,深受壮族、瑶族、汉族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其平面布局由“一明两暗”型衍生为单进、多进天井合院式;立面形制吸纳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渐呈现出繁复有序的风格;局部装饰融入地域民族文化图腾,精美细致;结构体系在“硬山搁檩”和“斜梁檩托”基础上展现出环境适应性。该基因图谱可为岭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筑与村落风貌传承延续等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传统村落 景观基因 建筑基因 基因图谱 文化景观 少数民族文化 岭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一颗印”传统民居更新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都江 张宇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38,共5页
文章旨在研究用户体验设计在滇池流域“一颗印”传统民居更新中的应用。文章基于用户体验设计的理论,重新审视了目前的民居更新设计思路,并通过对昆明“一颗印”民居的调研分析,从感官层次、交互层次、情感层次、社会层次、自我层次五... 文章旨在研究用户体验设计在滇池流域“一颗印”传统民居更新中的应用。文章基于用户体验设计的理论,重新审视了目前的民居更新设计思路,并通过对昆明“一颗印”民居的调研分析,从感官层次、交互层次、情感层次、社会层次、自我层次五个层次进行探讨,构件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策略,从用户的需求入手,解决“一颗印”传统民居的关键问题。用户体验设计理论为“一颗印”民居更新设计带来了新的启示,有利于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居住体验,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及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户体验设计 用户需求 传统民居更新 “一颗印”民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渣综合利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8
20
作者 卿馨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7期116-123,共8页
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和中医药制取技术的进步,中药渣的产生量也与日俱增,现年产量已超过3 500万t。利用好中药渣资源不仅能保护环境,降低企业支出,还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从活性成分再提取、环境治理、作为饲料或饲料添加剂、作... 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和中医药制取技术的进步,中药渣的产生量也与日俱增,现年产量已超过3 500万t。利用好中药渣资源不仅能保护环境,降低企业支出,还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从活性成分再提取、环境治理、作为饲料或饲料添加剂、作为有机肥料与栽培基质、作为轻工业生产原料等方面综述了中药渣传统生态经济化利用现状,从开发能源物质、膳食纤维产品、纳米纤维素类产品及复合材料等方面分析了中药渣高值化利用现状,并对中药渣综合利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渣 综合利用 环境治理 能源 纳米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