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以会泽县、清镇市为例 被引量:63
1
作者 支玲 李怒云 +2 位作者 田治威 王娟 林德荣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1,共10页
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是对单纯追求物质文明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否定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 ,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给工程实施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工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 ,全面评价工... 从毁林开荒到退耕还林是对单纯追求物质文明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否定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 ,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给工程实施区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工程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 ,全面评价工程实施所产生的现实影响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必要前提。论文根据工程的特点建立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取得评价的基础材料 ,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 ,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3方面对退耕还林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 ,在探明实施中制约工程有效性和持续性的社会变量的基础上 ,提出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部地区 退耕还林工程 社会影响 评价 指标体系 会泽县 清镇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化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变化 被引量:49
2
作者 王春梅 刘艳红 +1 位作者 邵彬 赵景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2-119,共8页
为了评价退耕还长白落叶松对土壤碳的影响,该文以中国东北地区的敦化市为例,选择了7个退耕后演替的不同时间序列的长白落叶松样地,及其附近的250年生原始林作为土壤长期碳汇潜力的一个参照,通过采集矿质土壤样品,并测定生物量碳、凋落物... 为了评价退耕还长白落叶松对土壤碳的影响,该文以中国东北地区的敦化市为例,选择了7个退耕后演替的不同时间序列的长白落叶松样地,及其附近的250年生原始林作为土壤长期碳汇潜力的一个参照,通过采集矿质土壤样品,并测定生物量碳、凋落物碳,研究长白落叶松第1个轮伐期间土壤碳量和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退耕后12年碳密度降低到最小量75.87 Mg/hm^2,然后逐渐恢复;在退耕21年的时候,土壤有机碳恢复到农田的水平,即84.28 Mg/hm^2.21年后土壤碳密度出现净积累.造林后33年,土壤碳的增加和减少与生物量碳的累积相比是比较小的,而长期来看(250年),土壤碳库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库的63.4%.这种情况表明,肥沃的土壤退耕还林后,长期来看是一个可观的碳汇.颗粒态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中对土地利用变化比较敏感的指标.在0-30 cm土层中,长白落叶松林地和原始林粗颗粒态有机质分别是耕地的2.7和3.4倍,颗粒态碳在土壤总碳中的分配比例是增加的,表明退耕还林后土壤质量在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碳汇 矿质土壤 颗粒态有机质 长白落叶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输沙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信忠保 余新晓 +2 位作者 甘敬 王小平 李金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共7页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研究发现:1981-2003年河龙区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index,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位于其西北部地势平坦的沙地草滩区植被NDVI上升趋势显著,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山地森林区的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1999-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NDVI在降水偏低的背景下,仍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恢复同势强劲。植被NDVI上升最显著区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延河中下游地区。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后期NDVI较前期提高10%以上和20%以上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72.5%和36.4%。③1950-2007年河龙区间产流量、产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与1950-1969年相比,1980-2007年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了34.8×108m3和6.4×108t,占前期的49.4%和64.9%。④河龙区间植被NDVI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这种同步波动关系发生扭转,表现为植被NDVI上升,产流量、产沙量下降。虽然降水偏少是河龙区间产流、产沙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植被恢复可能加剧了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河龙区间 植被恢复 退耕还林 径流输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郭建英 李锦荣 +3 位作者 刘铁军 孙保平 梁占岐 赵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共6页
为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后10a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 为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后10a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转化,耕地面积比退耕前减少66.51%,林地面积比退耕前增加了212.61%;水土流失控制效果明显,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前的9 779t/(km2·a)减少为退耕还林后的5 285t/(km2·a),减少了45.96%,退耕还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约1 704万t;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未利用地的侵蚀最严重,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 513t/(km2·a),为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856t/(km2·a)的22.79倍;研究结果将对该区域水土流失控制及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益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以固原市原州区为例 被引量:63
5
作者 李蕾 刘黎明 谢花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1-163,167,共4页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益可以看作是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增加量。参考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土壤保持功能的评价方法,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恢复费用法对固原市原州...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土壤保持效益可以看作是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增加量。参考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土壤保持功能的评价方法,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恢复费用法对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壤保持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年土壤保持总价值为8634.39万元,其中减少养分损失价值为8148.62万元,减少土地废弃价值为19.43万元,减轻泥沙淤积灾害价值为466.35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土壤保持效益 生态经济价值 固原市 原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赵发珠 韩新辉 +3 位作者 杨改河 佟小刚 康乐 杜约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7,52,共6页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的柠条、侧柏及刺槐林地0—60cm不同土层有机碳及全氮密度随退耕年限及在土层分布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相比,退耕栽植柠条、侧柏、刺槐10~40a后0—20cm土层有机碳密度平均比20—60cm增加4.2...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的柠条、侧柏及刺槐林地0—60cm不同土层有机碳及全氮密度随退耕年限及在土层分布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相比,退耕栽植柠条、侧柏、刺槐10~40a后0—20cm土层有机碳密度平均比20—60cm增加4.20,6.87,4.46Mg/hm2;0—20cm土层的全氮密度比20—60cm平均增加0.08,0.02,0.07Mg/hm2。与坡耕地比较,0—20cm土层在退耕30a中固碳速率为侧柏[0.33Mg/(hm2·a)]>刺槐[0.28Mg/(hm2·a)]>柠条[0.17Mg/(hm2·a)],固氮速率则为刺槐[0.03Mg/(hm2·a)]>侧柏[0.02Mg/(hm2·a)]>柠条[0.01Mg/(hm2·a)],且碳氮固定速率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10~30a不同退耕还林地增加的有机碳、氮平均分别有57%和51%来自0—20cm的土层。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C/N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综上,退耕还林土壤表现出显著的提升土壤碳氮的效应,且以侧柏林地固碳能力较佳,刺槐林地固氮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国斌 田大伦 +1 位作者 方晰 项文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12,共5页
对会同县退耕还林工程5种造林模式(马尾松林、樟树林、杜英樟树林、杜英+乐山含笑林、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下土壤密度、含水量、吸湿水、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密度、含水量、吸湿水、有机碳... 对会同县退耕还林工程5种造林模式(马尾松林、樟树林、杜英樟树林、杜英+乐山含笑林、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下土壤密度、含水量、吸湿水、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密度、含水量、吸湿水、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碳储量表现为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119.483 t/hm2)>杜英樟树林(104.792 t/hm2)>杜英+乐山含笑林(104.547 t/hm2)>樟树林(97.983 t/hm2)>马尾松林(74.497 t/hm2).混交林模式比单一树种模式更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改善土壤结构,乐山含笑+红花木莲林在增加碳储量、改善土壤结构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湖南会同 退耕还林工程 造林模式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地区生态退耕的“效益问题”及其评价方法探讨 被引量:25
8
作者 刘黎明 李蕾 赖敏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4-797,共4页
在剖析了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内涵的基础上,指出退耕还林还草项目首先追求的是较好的生态效益,并在此前提下要求尽量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目前评价退耕效益可采用以下两种思路:生态效益经... 在剖析了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内涵的基础上,指出退耕还林还草项目首先追求的是较好的生态效益,并在此前提下要求尽量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目前评价退耕效益可采用以下两种思路: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化法与综合评价法。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化,可以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退耕还林还草的投资成本和获得的情况,为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提供客观依据。按照综合评价法获得的结果,则能为退耕前选择退耕预案、退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政策以及退耕后进行实施成效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 效益评价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黄永青 麻保林 +2 位作者 石长春 高保山 黄巍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0-193,共4页
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可持续的根本出路在于后续产业的培育。榆林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优势产业规模小,主导产业培育不足,龙头企业少,加工业严重滞后,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等突出问题。根据榆林市退耕还林后续... 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可持续的根本出路在于后续产业的培育。榆林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存在优势产业规模小,主导产业培育不足,龙头企业少,加工业严重滞后,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等突出问题。根据榆林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对策:(1)发展灌木资源,开发以红枣为主导的小杂果以及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2)立草(灌)为业;(3)发展以陕北绒山羊、奶牛为主导的舍饲畜牧业;(4)调整种植业结构布局,重点发展杂交玉米制种、小杂粮、马铃薯优势产业和沙产业;(5)充分利用区域能源开发及能源工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吸收资金,反哺涉农相关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后续产业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输沙与减沙的时空分异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丽梅 王万忠 +1 位作者 焦菊英 简金世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72,77,共7页
利用黄河中游主要水文站输沙量数据和48个雨量站降雨数据,分析了黄河中游1955年以来输沙与减沙特征,以及降雨与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55-2007年黄河中游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较70年代前减沙46.8%,其... 利用黄河中游主要水文站输沙量数据和48个雨量站降雨数据,分析了黄河中游1955年以来输沙与减沙特征,以及降雨与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55-2007年黄河中游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较70年代前减沙46.8%,其中减幅较大的有汾河99.8%、岚漪河73.9%、州川河71.9%、三川河70.3%;退耕还林还草时期(1998-2007年)输沙量下降趋势最为明显,较70年代前减沙74.2%,除黄浦川、孤山川、佳芦河、屈产河、清涧河、延水之外,黄河中游大多数流域达到轻度侵蚀及以下;降雨因素和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7.6%和6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退耕还林 输沙量 减沙幅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宏霞 沈育伊 郭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2期15782-15783,15786,共3页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9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田对照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有...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9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田对照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退耕模式下,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和放线菌的平均值都是农田对照>经济林型>乔草型>乔木型,而真菌表现为乔草型>乔木型>经济林型>农田对照。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变化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巩固退耕还林(草)后续工程可改善土壤肥力;乔草型造林模式比单一树种造林模式(乔木型和经济林型)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微生物 丘陵沟壑区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鹤庆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支玲 李昆 +3 位作者 宋志伟 张春华 杨明 张媛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84-88,共5页
以云南鹤庆县为例,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问卷调查资料以及相关统计数据,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3方面对该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针对工程实施中存在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效益评价 云南鹤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退耕工程中的生态补偿问题及其补偿方法 被引量:8
13
作者 赖敏 刘黎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3-66,共4页
在深入剖析生态补偿之关键问题的基础上,从生态退耕的具体过程入手,将生态补偿的内容细分为退耕损失补偿,产业结构调整补偿,种苗费及相关投入补助,种植及管护报酬,生态收益5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相应的补偿途径。新的补偿方法科学、... 在深入剖析生态补偿之关键问题的基础上,从生态退耕的具体过程入手,将生态补偿的内容细分为退耕损失补偿,产业结构调整补偿,种苗费及相关投入补助,种植及管护报酬,生态收益5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了相应的补偿途径。新的补偿方法科学、高效、公平,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国家今后完善西部生态退耕管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耕 生态补偿 补偿方法 中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村社会发展探讨——基于河北省沽源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崔海兴 王立群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159-164,共6页
中国20世纪末开展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政策性最强、与农民关系最密切.工程实施以来,在产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与农村社会运行的关系如何,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沽源... 中国20世纪末开展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政策性最强、与农民关系最密切.工程实施以来,在产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与农村社会运行的关系如何,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沽源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地调查,从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素质、农村社会生活4个方面实证分析工程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农村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文章针对一些现实问题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农村社会 农村发展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保参与行为与退耕还林还草: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长鸣 蔡银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3-200,共8页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主要阻力之一是补贴结束后,农民生计受到挑战时所面临的复耕风险,新农保的施行弱化了土地经济保障功能,有可能促进农民自发、永久性退耕还林还草。首先,基于效用论,构建了新农保作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理论...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主要阻力之一是补贴结束后,农民生计受到挑战时所面临的复耕风险,新农保的施行弱化了土地经济保障功能,有可能促进农民自发、永久性退耕还林还草。首先,基于效用论,构建了新农保作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基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18789份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民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影响;最后,运用基于聚类稳健标准误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①新农保增加预期收入,退耕还林还草减少预期收入,但退耕还林还草后多出来的闲余时间增加了农民效用。基于效用论所构建的农户行为理论分析框架显示,农户参与新农保的行为影响到耕地面积数量,从而作用农户退耕还林还草行为。②农民参加新农保后,其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可能性更高,新农保增加了农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依赖的渠道,从而弱化了耕地的经济保障功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参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③稳健性检验中,基于聚类稳健标准误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仍然证实了“参加新农保有利于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结论。④健康状况越差的农户,采取退耕还林还草行为的可能性越低,健康状况差一般意味着医疗费开支大,未来收入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对耕地的依赖性强,从而不愿意退耕还林还草;年末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越大的农户,越有可能具有退耕还林还草行为。政策层面可以考虑将林区和牧区的“新农保”制度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结合起来,统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升工程实施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保 退耕还林还草 PR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原州区退耕还林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评估
16
作者 刘艳华 宋乃平 +1 位作者 陶燕格 王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80-182,185,共4页
以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西北部、水土流失严重并以贫困著称的宁夏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划为例。在进一步实地认识该规划设计的背景基础上,概括出该总体规划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目标,然后,通过对获取的6个典型村的73份有效问卷的分... 以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西北部、水土流失严重并以贫困著称的宁夏原州区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划为例。在进一步实地认识该规划设计的背景基础上,概括出该总体规划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目标,然后,通过对获取的6个典型村的73份有效问卷的分析,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角度探讨了该区退耕还林还草总体规划实施后的效果。发现退耕还林总体规划的实施对于抑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后续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效果明显,但仍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总体规划 原州区 效果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生态退耕政策保障体系研究——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
17
作者 陈瑜琦 刘黎明 +1 位作者 赖敏 李建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0-122,125,共4页
生态退耕工程从1999年试点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政策体系本身缺陷和贯彻实施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在目前我国退耕政策正处于面临质疑与挑战的关键时期,加快完善我国政策保障体系,对于确保生态退耕工程的顺利完成和最终目... 生态退耕工程从1999年试点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政策体系本身缺陷和贯彻实施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在目前我国退耕政策正处于面临质疑与挑战的关键时期,加快完善我国政策保障体系,对于确保生态退耕工程的顺利完成和最终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选择了内蒙古武川县作为案例,通过第一手资料研究退耕工程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一套该政策持续顺利实施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耕 政策保障体系 武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励农户参与的退耕还林工程运行机制探索
18
作者 柯水发 赵铁珍 党凤兰 《绿色科技》 2009年第2期1-5,共5页
通过剖析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农户参与程度状况,指出了农户参与层次和参与深度有待提升;进而提出了一套激励农户参与的工程运行机制创新体系,包括可持续的农户自我发展机制、参与式的工程运行机制和公平有效的配套保障机制,并重点分析... 通过剖析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农户参与程度状况,指出了农户参与层次和参与深度有待提升;进而提出了一套激励农户参与的工程运行机制创新体系,包括可持续的农户自我发展机制、参与式的工程运行机制和公平有效的配套保障机制,并重点分析了多元补偿激励机制、林权安全保障机制、退耕生态林国家收购机制等政府配套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激励 参与 机制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起县不同退耕还林地群落恢复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少薇 郭建英 +3 位作者 蓝登明 李锦荣 珊丹 赵杏花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4-209,共6页
对陕西省吴起县已退耕还林10年的7种退耕还林地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其枯落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旨在探明不同退耕还林地类型的恢复情况和效果,为今后退耕还林工作中树种选择及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吴起县退耕还林10年... 对陕西省吴起县已退耕还林10年的7种退耕还林地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其枯落物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旨在探明不同退耕还林地类型的恢复情况和效果,为今后退耕还林工作中树种选择及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吴起县退耕还林10年后林下植被已趋于稳定;沙棘×山杏混交林是吴起县相对最为适合的混交林,有效的形成林草复合体系;不同退耕还林地群落的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沙棘×山杏混交林的林下草本层生物量最高;除油松和山杏纯林的枯落物生物量较小外,其他林地的枯落物生物量均大于天然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植物多样性 生物量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还林联合生产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塞县和米脂县典型农户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任伟帅 王聪 姜志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0-194,共5页
退耕还林工程是典型的农业生态经济联合生产,通过对陕北退耕区典型农户的案例分析,考察了安塞县和米脂县典型退耕区的农业联合生产水平,并对导致联合生产水平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农业联合生产的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产品特性... 退耕还林工程是典型的农业生态经济联合生产,通过对陕北退耕区典型农户的案例分析,考察了安塞县和米脂县典型退耕区的农业联合生产水平,并对导致联合生产水平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农业联合生产的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产品特性、耕地规模、环境条件对联合生产水平影响不明显;政策制度,农户的个人素质、风险偏好态度等对联合生产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生产 退耕还林 案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