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大学科课程体系为基础的风险评估微专业建设研究
1
作者 于雪骊 张云鹤 +4 位作者 郑煜焱 田金龙 边媛媛 沈昳潇 史琳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5,共6页
随着我国绿色健康发展战略进程不断推进,基于生态毒理和健康毒理的毒理学风险评估(以下简称风险评估)作用日益凸显,需求不断加大,应用领域不断增新,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然而,... 随着我国绿色健康发展战略进程不断推进,基于生态毒理和健康毒理的毒理学风险评估(以下简称风险评估)作用日益凸显,需求不断加大,应用领域不断增新,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然而,风险评估专业化、系统化、精准化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风险评估人才的规模及专业化程度都难以匹配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本研究以国内高校首个风险评估专业方向为依托,在分析总结大学科课程教学体系和大思政育人理念实践经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突破固有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建立系统科学开放的教学课程体系,为建设适应新发展需要的新型、高效、精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微专业,更好实现新型、急需人才——风险评估专业人才高质量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科课程体系 大思政育人理念 风险评估 微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梗阻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5
2
作者 蔡思宁 辛悦凯 +1 位作者 房广顺 郑舒婷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9,共7页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理念,发挥体育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WSR方法论“物理-人理-事理”的三维分析框架,探究“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体育课...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理念,发挥体育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WSR方法论“物理-人理-事理”的三维分析框架,探究“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框架,提出发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五育并举”育人作用、践行高校体育新文科创改策略、强化体育强国建设战略引领等目标导向。在“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科技与人文基础薄弱、创新与管理运行困难、执行与参与效能欠佳等现实梗阻。据此提出推进路径:夯实科技与人文基座,发挥“五育”育人优势;拉动创新与管理引擎,落实新文科创改要求;提升执行与参与效能,深化体育强国战略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高等教育 体育 WSR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赋能思政课教师队伍形象建构的多维进路 被引量:2
3
作者 聂小雄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1-310,共10页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象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程度的重要表现,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立足数字时代,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成熟与多维应用,面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形象建构的实际需求,两...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象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程度的重要表现,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立足数字时代,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成熟与多维应用,面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形象建构的实际需求,两者的结合具有内在契合性和现实必要性。把握大数据的功能价值、应用场景以及内蕴的思维理念,厘清形象建构的内在规律和一般过程,能够有效探赜大数据赋能思政课教师队伍形象建构的多维进路。大数据通过作用发挥有效赋能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养提升、结构优化和精准治理,在主体强化中更加主动地建构思政课教师队伍形象。大数据通过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形象设计的理念革新、形象塑造的系统实施、形象传播的融合开展,在环节优化创新中更加有序地建构思政课教师队伍形象。大数据通过破解思政课教师队伍形象建构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之间的矛盾、应然和实然之间的矛盾以及形象现实表征和实际感知之间的矛盾,在推动矛盾问题破解中更高质量地建构思政课教师队伍形象。大数据通过助力思政课教师队伍形象建构的综合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外在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优化中更高效地建构思政课教师队伍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思政课教师队伍 形象建构 赋能 教育评价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格局下种子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4
作者 高鑫 张瑞富 +1 位作者 李建波 李维敏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1期147-150,共4页
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高校对“大思政”理念的认知和实践得到不断深化。该文秉持“大思政”理念,紧紧围绕种子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教学目标,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教学方法和考评形式,推动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机... 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高校对“大思政”理念的认知和实践得到不断深化。该文秉持“大思政”理念,紧紧围绕种子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教学目标,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教学方法和考评形式,推动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对种子学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 农学类专业 种子学 课程思政 教学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向
5
作者 滕皓 马英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51-54,59,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沃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有其必然的内在逻辑,客观的价值遵循和具体的实践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育人主旨、思政元素和思想精华对高校“大思政课”落实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沃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有其必然的内在逻辑,客观的价值遵循和具体的实践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育人主旨、思政元素和思想精华对高校“大思政课”落实建设目标、丰富教育素材、增强育人实效具有重要价值。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哲理、道理、学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在学深悟透中守正创新,在真信笃行中注重实践,在铸魂育人中全面提升,进而实现“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体系性优化、规范性建设和结构性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思政课 实践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小院育人模式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探析
6
作者 高云 张卓文 +1 位作者 赵星雨 王萌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8期146-149,共4页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回信中表达了党中央对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莫大肯定,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农业青年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为引导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们回信中表达了党中央对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莫大肯定,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农业青年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为引导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原则在于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突出实践导向,实现育人目标,这与科技小院的建设的初衷相辅相成。该文从科技小院和“大思政课”结合的价值意蕴和必然性入手,探析二者的融合优势。提出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堂,数字技术运用、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和“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以及充分发挥高校耕读教育优势等路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小院 高校 “大思政课”建设 耕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博物馆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与价值
7
作者 姚丽丽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46-50,共5页
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适切的文化场域。乡村博物馆作为乡村新兴公共文化空间,有能力亦有意愿回应“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场域需求。以浙江杭州富阳区渌渚镇孝善文化主题的周雄纪念馆为例,阐释了乡村博物馆创设沉浸式教学、增进... 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适切的文化场域。乡村博物馆作为乡村新兴公共文化空间,有能力亦有意愿回应“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场域需求。以浙江杭州富阳区渌渚镇孝善文化主题的周雄纪念馆为例,阐释了乡村博物馆创设沉浸式教学、增进乡土情感联结、承载历史文化叙事、展现人物榜样力量等赋能“大思政课”的四维路径。分析了基于乡村博物馆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重育人价值,即能够助力大学生打破对于农民与农村的刻板认知、增强对于优秀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情感共鸣、增进对于人文乡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同以及提升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博物馆 大思政课 实践教学 孝善文化 周雄纪念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能的泛化与回归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阳 翁伟斌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55,共5页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重要论述和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实践要求,高校辅导员存在职能泛化现象,即角色定位模糊,职责边界不明;高校思政工作整体规划不够,法治化程度有待提高;队伍配比设置不到位不科学致使辅导...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重要论述和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实践要求,高校辅导员存在职能泛化现象,即角色定位模糊,职责边界不明;高校思政工作整体规划不够,法治化程度有待提高;队伍配比设置不到位不科学致使辅导员工作分工失衡;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导致辅导员职能难以聚焦。实现高校辅导员职能的有效回归,可以在“大思政”格局中明确辅导员职能任务、增强主体性、提升核心能力、营造辅导员发展的良好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三全育人” 大思政 职能回归 身份回归 主体性 价值回归 职能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高职院校建设乡土特色“大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1
9
作者 朴素艳 赵丽梅 +1 位作者 赵越 陶辰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4-58,共5页
农业高职院校建设乡土特色“大思政课”具有先天的行业背景、教育资源、实践平台优势,有利于在劳动教育中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中厚植爱农情怀,通过培养红专结合“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面向乡村振兴时... 农业高职院校建设乡土特色“大思政课”具有先天的行业背景、教育资源、实践平台优势,有利于在劳动教育中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在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中厚植爱农情怀,通过培养红专结合“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面向乡村振兴时代主题,提出农业高职院校建设乡土特色“大思政课”要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建立乡村实践教学大平台、开展寒暑假农村社会调查与实践等路径多维发力,彰显行业和职业特色,体现思政育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职院校 “大思政课” 乡土特色 农耕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尖人才培养的思政底蕴与“中国范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白宇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2-107,共6页
我国拔尖人才计划主要聚焦于基础学科创新型顶尖人才培养,这就决定着此人才培养战略的内蕴超出单纯的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领域而指向教育自身的本质层面和人才培养、人才判定、人才评价系统的底层逻辑,即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从... 我国拔尖人才计划主要聚焦于基础学科创新型顶尖人才培养,这就决定着此人才培养战略的内蕴超出单纯的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领域而指向教育自身的本质层面和人才培养、人才判定、人才评价系统的底层逻辑,即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从而达成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内在一致,因此应凸显我国“大思政”育人模式在其中的独特价值和基本优势。拔尖人才培养战略与“大思政”育人模式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契合性,“大思政”育人模式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一体,以横贯纵深的立体网络把立德树人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全过程,因此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在拔尖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和助推作用不仅是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交互催发,共同构建着具有时代特质、适应现实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即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范式”。以科教兴国基本战略为引领,通过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实重新厘定“人才”之为“人才”的时代内涵,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合时代和国情的顶尖人才培养之教育传统,应当共同构成此范式的基本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人才 中国范式 大思政 培养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乐观抑或悲观?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强彬 刘思雨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51,M0004,共13页
大数据驱动公共决策模式迭代升级,重构了决策制定、执行、监督和反馈全链条中的权力关系与资源配置。对此,学界出现了乐观论与悲观论两种基本的论调:乐观者认为大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具有诸多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悲观者则认为现实中的大... 大数据驱动公共决策模式迭代升级,重构了决策制定、执行、监督和反馈全链条中的权力关系与资源配置。对此,学界出现了乐观论与悲观论两种基本的论调:乐观者认为大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具有诸多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悲观者则认为现实中的大数据并不一定会促使决策更加精准、科学和民主,反而可能会因数据本身来源和格式的复杂性、数据互通和共享标准的差异性、多主体利益博弈的政治性以及隐私侵犯和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而导致更为复杂的政策失灵。进一步分析发现,乐观论和悲观论之间的分歧主要源于技术与政治、权利与权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孰轻孰重。面向未来,可以推动大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向审慎的乐观主义迈进,建构数字技术、政治过程与制度运作之间的互嵌与互适关系,以此锚定大数据驱动决策制定的基本方向,真正发挥大数据在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数据政治 决策过程 决策制定 循证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职业院校“大思政”协同育人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连喜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3-17,共5页
“大思政”协同育人是打造“大思政课”的重要保障,是践行“三全育人”的有效推力。作为农业职业院校,推进“大思政”协同育人对于培养“大国三农”人才尤为重要。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协同推进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育人主体合力作用发挥不... “大思政”协同育人是打造“大思政课”的重要保障,是践行“三全育人”的有效推力。作为农业职业院校,推进“大思政”协同育人对于培养“大国三农”人才尤为重要。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协同推进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育人主体合力作用发挥不够到位、资源整合不够有力的现实困境。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工作实际,通过健全机制、夯实队伍、整合资源、拓展平台等举措,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实现“教”与“育”、“管”与“育”、“服”与“育”的融合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职院校 大思政 协同育人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学专业实验课程“大思政”教学探索——以《畜牧微生物学》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平 陈成 +2 位作者 陈良寅 陆光柔 李琳 《草学》 2024年第6期77-80,共4页
“畜牧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研究内容广泛的应用学科,实验课主要培养学生对动物体及其相关微生物、与饲料有关微生物、饲料的加工调制与微生物学检验、畜产品及其加工和贮藏与微生物学检验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是培养学生尊重生... “畜牧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强、研究内容广泛的应用学科,实验课主要培养学生对动物体及其相关微生物、与饲料有关微生物、饲料的加工调制与微生物学检验、畜产品及其加工和贮藏与微生物学检验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以及严谨治学的科学研究精神的一门专业课程。在畜牧专业教育实践中加入思政元素,不仅能引领学生在学习中的思想潮流,而且能完善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教育体系,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及畜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就“畜牧微生物学”实验课中教师如何发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而带动学生专注专业课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出具有职业操守和高尚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牧微生物学 实验课 “大思政”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价值逻辑、主要困境与路径突破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静晶 汪鲁才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12-16,共5页
“三全育人”与“大思政”育人体系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框架。“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顺应时代改革发展需要,有益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 “三全育人”与“大思政”育人体系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框架。“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顺应时代改革发展需要,有益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打破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存在的认识不深刻、机制不完善、师资不够强、渠道不通畅、资源不丰富等主要困境,高职院校需要塑造“大格局”,深化观念认知;完善“大机制”,提升保障能力;强化“大合力”,提高师资水平;建设“大课堂”,打通育人渠道;挖掘“大资源”,丰富育人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高职院校 “大思政” 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大思政课”善用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进路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志强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3-119,共7页
“大思政课”善用社会大课堂的理念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实践教学又助力学生涵育职业素养,从而推动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破解“大思政课”善用社会大课堂的教学困境,可从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科学设... “大思政课”善用社会大课堂的理念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实践教学又助力学生涵育职业素养,从而推动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破解“大思政课”善用社会大课堂的教学困境,可从系统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科学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建好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精心组织实践教学等方面持续发力,进而推动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大思政课” 社会大课堂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林类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困境及实施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晨昱 何景毅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5-49,共5页
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更加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林类高校大思政课意蕴深远,但在融入实践中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碎片化、形式化等困境。通过塑造良好的文化环体、搭建丰富的实践平... 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更加注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林类高校大思政课意蕴深远,但在融入实践中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碎片化、形式化等困境。通过塑造良好的文化环体、搭建丰富的实践平台、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等路径创新,有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林类高校大思政课,为农林类高校大思政课体系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路径 农林类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十七年”时期电影明星生成机制与身体政治——以上官云珠入选“22大明星”为中心
17
作者 戢海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45,I0005,共7页
“十七年”时期,“22大明星”在政治实践、明星表演、观众参与等多重机制的作用下诞生,这些机制复杂而多面,暗合着不同程度的悖论。上官云珠通过对自己银幕内外的身体规训,完成了对这些悖论的意识形态缝合,最终得以成为代表新中国文艺... “十七年”时期,“22大明星”在政治实践、明星表演、观众参与等多重机制的作用下诞生,这些机制复杂而多面,暗合着不同程度的悖论。上官云珠通过对自己银幕内外的身体规训,完成了对这些悖论的意识形态缝合,最终得以成为代表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形象的“22大明星”中的一员。以上官云珠入选“22大明星”为中心,可一窥“十七年”时期电影文化的特殊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明星 上官云珠 “22大明星” “十七年”电影 身体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政治学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阳 林鸿飞 +1 位作者 杨亮 任巨伟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6,共8页
政治学研究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政治理论、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和国际政治等,这些经典的政治学研究课题吸引了大批的政治学学者。从传统政治学研究中的道德哲学和法理主义,到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论和定量分析... 政治学研究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政治理论、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和国际政治等,这些经典的政治学研究课题吸引了大批的政治学学者。从传统政治学研究中的道德哲学和法理主义,到行为主义政治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论和定量分析,再到一些自然科学工作者开始涉足政治学领域,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直在发展与演变。该文在对传统政治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简要总结的基础上,针对互联网时代,"大数据"驱动下的政治学研究,阐述了计算政治学的起源、定义及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论述了目前研究的热点政治倾向性及政治观点识别、冲突观点检测、选举预测和分析可视化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政治学 计算社会科学 大数据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活力、困境及进路 被引量:35
19
作者 冯多 李大棚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3-121,共9页
在21世纪数字化信息化浪潮下,大数据正极大地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主要体现在大数据优化了教育环境、丰富了教育资源、重塑了主客体关系、改进了教育方法以及变革了教育研究方式等方面。与此同时,高校在推动思想政... 在21世纪数字化信息化浪潮下,大数据正极大地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主要体现在大数据优化了教育环境、丰富了教育资源、重塑了主客体关系、改进了教育方法以及变革了教育研究方式等方面。与此同时,高校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化中,也面临着大数据人才不足、思维两极化、融合技术不够、资源分配不均、数据伦理危机等困境。要破除以上困境,激发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更大潜能,还需要推进数据化思维建构,加快大数据人才培养,强化教育内容供给,实现数据资源整合,加强“共建共享”数据库建设,完善数据规范化发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大数据 思政教育 教育创新 教学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 被引量:12
20
作者 傅雅琦 蓝少鸥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3-106,共4页
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探讨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大数据"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的转变、如何运用"大数据"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它所带来的挑战。文章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 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探讨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大数据"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的转变、如何运用"大数据"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它所带来的挑战。文章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上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