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5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zation of a Powertrain Test Bed in the Context of Virtual Validation of Drivability
1
作者 Schmidt HENRIK Prokop GÜNTHER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19,共11页
Technological trend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toward a software-defin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 require a reassessment of today’s vehicle development process.The validation process soaringly shapes after starting wi... Technological trend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toward a software-defin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 require a reassessment of today’s vehicle development process.The validation process soaringly shapes after starting with hardware-in-the-loop testing of control units and reproducing real-world maneuvers and physical interaction chains.Here,the road-to-rig approach offers a vast potential to reduce validation time and costs significantly.The present research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aneuver reproduction of drivability phenomena at a powertrain test bed.Although drivability phenomena occur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most up to 30∙Hz,the design and characteristics substantially impact the test setup’s validity.By utilization of modal analysis,the influence of the test bed on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is shown.Furthermore,the sensitivity of the natural modes of each component,from either specimen or test bed site,is determined.In contrast,the uncertainty of the deployed measurement equipment also affects the validity.Instead of an accuracy class indication,we apply the ISO/IEC Guide 98 to the measurement equipment and the test bed setup to increase the fidelity of the validation task.In conclusion,the present paper contributes to a traceable validity determination of the road-to-rig approach by providing objective metrics and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train test bed virtual validation modal analysis powertrain-hardware-in-the-loop DRIVABILITY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动力系数的市域(郊)铁路基床结构设计
2
作者 丁光文 姚成志 +2 位作者 尧俊凯 姚洪锡 杭红星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完善低设计速度铁路基床结构设计方法对市域(郊)铁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调研结合大量实测路基动应力提出200 km/h及以下路基表面动应力取值方法;其次,基于优化动力系数计算路基动应力,按照列车荷载产生的动应力与自重应力之比为0.2... 完善低设计速度铁路基床结构设计方法对市域(郊)铁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调研结合大量实测路基动应力提出200 km/h及以下路基表面动应力取值方法;其次,基于优化动力系数计算路基动应力,按照列车荷载产生的动应力与自重应力之比为0.2的原则确定基床厚度。结果表明:市域(郊)铁路行车速度80~200 km/h时路基动力系数可在1.05~1.35间线性插值,5~80 km/h动力系数取1.05,5 km/h以下动力系数取1.00。与TB 10624—2020《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相比,对于市域(郊)铁路有砟轨道路基,正线及与正线处于同一路基的配线,设计速度120~160 km/h时基床底层厚度可减小0.13~0.19 m;对于双块式无砟轨道路基,正线及与正线处于同一路基的配线,设计速度120~160 km/h时基床底层厚度可减小0.13~0.24 m,与正线分开设置的配线基床底层厚度可减小0.3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动力系数 理论分析 现场试验 基床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下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动力特性研究
3
作者 阮波 沈一凡 +3 位作者 张向京 路占海 张佳森 聂如松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4-1621,共8页
以新疆和若(和田—若羌)铁路为背景,采用水泥、玄武岩纤维及工地现场的风积沙作为原材料,制作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试样,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和纤维掺量对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动力特性的影响。试样的水泥掺量为5%,纤维掺量为0.8%。采用锤击法... 以新疆和若(和田—若羌)铁路为背景,采用水泥、玄武岩纤维及工地现场的风积沙作为原材料,制作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试样,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和纤维掺量对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动力特性的影响。试样的水泥掺量为5%,纤维掺量为0.8%。采用锤击法制作直径为39.1 mm、高度为80 mm的圆柱体试样,标准养护28 d后进行冻融循环试验与三轴循环加载试验。冻融循环试验的冻结与融化温度分别为-20℃和20℃,采用三向冻结的冻结路径和无外界补给水的冻结方式。三轴循环加载试验采用正弦波加载,加载频率1 Hz,循环加载次数5000次。试验结果表明,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骨干曲线符合修正Hardin-Drnevich模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试样的动弹性模量呈指数函数减小,而阻尼比呈指数函数增大,试样达到指定动应变时对应的动应力减小。与未掺纤维试样相比,冻融循环1、3、6、10、15次时,掺入纤维试样的动弹性模量提高了6.74%、5.52%、4.18%、8.91%、9.65%,阻尼比减少了13.9%、8.9%、19.7%、15.9%、22.8%,且掺入纤维试样动应变达到0.08%时对应的动应力增大了18.08%、9.90%、9.75%、22.57%、24.74%。研究成果可以为采用改良风积沙作为路基填料的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基床 动三轴试验 冻融循环试验 风积沙 玄武岩纤维 骨干曲线 动弹性模量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探地雷达单道信号的碎石道床病害智能识别
4
作者 井国庆 卜俊杰 彭湛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0-178,共9页
基于探地雷达的铁路碎石道床病害检测技术是指导铁路基础设施养护维修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该技术主要通过人工解读雷达图像的方式给出病害区域,自动化水平较低。提出一种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铁路碎石道床病害智能识别的方法。该方法对雷... 基于探地雷达的铁路碎石道床病害检测技术是指导铁路基础设施养护维修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该技术主要通过人工解读雷达图像的方式给出病害区域,自动化水平较低。提出一种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铁路碎石道床病害智能识别的方法。该方法对雷达单道信号进行多特征提取,并进行特征敏感性分析,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训练,可实现对正常道床、含水异常和翻浆冒泥的准确识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测试集上的病害识别准确率达到95.89%,在相邻铁路线上的准确率为90.19%。此研究显著提高了病害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对铁路道床维护和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道床 探地雷达 特征值 神经网络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QFD的灌木链锯切割试验台设计研究
5
作者 龚霖 杨德岭 +1 位作者 艾竞宇 张毅然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7,共7页
灌木具有丰富的生态和经济价值,链锯在切割灌木过程中由于技术特性和零部件结构的不合理,容易导致切割断口出现撕裂、毛刺、灼伤等不良现象。通过电话、实地访问、问卷等调查形式,收集并综合分析了用户需求和灌木切割产品的发展现状。... 灌木具有丰富的生态和经济价值,链锯在切割灌木过程中由于技术特性和零部件结构的不合理,容易导致切割断口出现撕裂、毛刺、灼伤等不良现象。通过电话、实地访问、问卷等调查形式,收集并综合分析了用户需求和灌木切割产品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真实野外环境对灌木进行切割,获得可靠数据,并通过AHP法确定用户需求权重,再运用QFD法确定质量特性设计需求权重,最终得到产品设计重点,通过权重排序、等级划分,设计出一款满足用户需求的灌木链锯切割试验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切割 试验台设计 AHP QFD 方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轨枕道床板结对轨道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谭阳 肖宏 +1 位作者 闫东伟 钱忠霞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4,共7页
为探明板结道床对轨道结构宏观质量状态及微观力学特性的影响,在铁路线隧道地段开展了宽轨枕轨道、Ⅲ型轨枕轨道的道床横向阻力和支承刚度现场试验,并建立了含脏污颗粒的宽轨枕轨道结构离散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脏污程度及板结深... 为探明板结道床对轨道结构宏观质量状态及微观力学特性的影响,在铁路线隧道地段开展了宽轨枕轨道、Ⅲ型轨枕轨道的道床横向阻力和支承刚度现场试验,并建立了含脏污颗粒的宽轨枕轨道结构离散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脏污程度及板结深度对道床板结宏观质量状态、颗粒细观接触特性、轨道结构状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宽轨枕轨道的横向阻力、支承刚度分别是Ⅲ型轨枕的2.54、1.96倍,可以增加宽轨枕抵抗横向变形的能力,但会加剧列车对道床的振动冲击作用,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宽轨枕垂向位移随板结深度的增大逐渐减小;脏污颗粒入侵道床会增大颗粒之间的咬合及摩擦关系,道砟颗粒间的接触力分布均匀,应力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宽轨枕轨道 板结道床 现场试验 离散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观结构调控增强激光粉末床熔融CoCrNi中熵合金耐蚀性能
7
作者 丁瑶 王力 +1 位作者 刘海龙 赵卫国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5-422,共8页
为解决增材制造CoCrNi中熵合金非平衡凝固局部位错富集问题,利用背散射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激光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CoCrNi中熵合金的不同热处理显微组织,并通过电化学实验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研究了显微组织与腐蚀行为、钝... 为解决增材制造CoCrNi中熵合金非平衡凝固局部位错富集问题,利用背散射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激光粉末床熔融增材制造CoCrNi中熵合金的不同热处理显微组织,并通过电化学实验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研究了显微组织与腐蚀行为、钝化膜特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增材制造CoCrNi中熵合金具有明显的柱状晶组织和位错胞状结构,随着热处理温度由900℃提高至1200℃,位错胞状结构逐渐消失,逐渐发生回复再结晶,由增材制造快速凝固的柱状晶转变为等轴晶,晶粒尺寸减小,析出相逐渐粗化。经900℃热处理后,腐蚀电位最高,维钝电流密度和腐蚀电流密度最小,耐蚀性能最好;随着热处理温度提高至1050~1200℃,耐蚀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熵合金 耐蚀性能 激光粉末床熔融 电化学测试 位错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区铁路有砟道床力学行为试验研究及离散元分析
8
作者 曹跃华 肖宏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26,共8页
为了研究沙漠地区沙粒侵入对散体道床宏细观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探究侵沙深度与轨枕最大位移、道床塑性变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开展不同含沙程度下道床横向阻力现场试验,分析了沙粒侵入量与道床横向抵抗变形能力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 为了研究沙漠地区沙粒侵入对散体道床宏细观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探究侵沙深度与轨枕最大位移、道床塑性变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开展不同含沙程度下道床横向阻力现场试验,分析了沙粒侵入量与道床横向抵抗变形能力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离散单元法构建了多尺度含沙道床三维模型,系统地分析了沙粒侵入对散体道床内部接触特性、能量演变机制及道床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沙粒侵入量越大,道床的横向阻力及阻力功越大;含沙道床最大接触力比清洁道床增加了65.5%,且法向和切向接触力均高于清洁道床;沙粒侵入主要影响散体道床的弹性应变能,对道砟颗粒的动能影响较小;含沙道床的最大弹性应变能为清洁道床的34%;沙粒侵入深度与轨枕最大位移和道床塑性变形负相关;沙粒侵蚀深度越大,轨枕的位移和道床的塑性变形越小,道床的动态刚度越高,从而使得散体道床的弹性降低,线路维修成本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砟轨道 沙漠 散体道床 现场试验 离散元分析 接触力 能量演变 侵沙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倾顺层岩质滑坡时空非均质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9
作者 文代颖 陈国庆 +2 位作者 孙祥 帅文杰 王立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7,共7页
为深入理解陡倾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开展底摩擦试验,借助PIV系统刻画陡倾顺层岩质滑坡变形破坏过程中的非均质特性;基于试验及理论推导,建立考虑滑坡时空非均质变形破坏特性的力学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较... 为深入理解陡倾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开展底摩擦试验,借助PIV系统刻画陡倾顺层岩质滑坡变形破坏过程中的非均质特性;基于试验及理论推导,建立考虑滑坡时空非均质变形破坏特性的力学模型并进行数值计算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模型,滑坡时空非均质力学模型在模拟陡倾顺层岩质滑坡层间错动、层面张裂与整体破坏3阶段变形破坏特征方面更为准确,其层间破坏区分布、加速变形特征与试验结果更为吻合,印证滑坡变形破坏的时空非均质特性是促使陡倾顺层岩质边坡滑坡发生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可为陡倾顺层岩质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陡倾顺层滑坡 物理模型试验 时空非均质特性 力学模型 变形破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的动力响应特性及破坏模式
10
作者 窦洋浩 赵其华 郑秀红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3-403,共11页
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机理较为复杂。基于振动台试验,设计并制作岩层倾角大于坡角的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研究其在单向和耦合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和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斜坡的水平向动力加速度存... 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机理较为复杂。基于振动台试验,设计并制作岩层倾角大于坡角的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研究其在单向和耦合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和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斜坡的水平向动力加速度存在明显的非线性高程放大效应,在距坡表20 cm深度范围内存在显著的非线性趋表放大效应,且斜坡对耦合向地震波的动力响应更强烈。低幅值、低频率条件下,斜坡对天然波的动力响应较正弦波强烈;斜坡的水平向加速度峰值(PHA)放大系数随着幅值的增加而增大;当频率增大且接近斜坡的自振频率时,斜坡的PHA放大系数会显著增大。耦合向地震波对波形、幅值、频率影响下的PHA放大系数均有促进放大的作用;相比单向地震波,耦合向地震波对斜坡的破坏作用更大。地震作用下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的破坏过程可总结为三个阶段:斜坡中上部裂隙产生阶段→裂隙扩展、贯通阶段→斜坡中上部滑塌、斜坡失稳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陡倾顺层岩质斜坡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床弱化条件下预制综合管廊接头破坏特征及抗剪刚度研究
11
作者 张朝 高柯 +3 位作者 许有俊 聂绪致 王乐 李鑫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9-548,共10页
为揭示不同地基条件对预制综合管廊结构和接头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提升地下综合管廊的韧性,以包头市新都市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为背景,开展基床弱化条件下预制综合管廊承插接头的剪切模型试验和三维精细化数值模拟。对比分析4种工... 为揭示不同地基条件对预制综合管廊结构和接头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提升地下综合管廊的韧性,以包头市新都市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为背景,开展基床弱化条件下预制综合管廊承插接头的剪切模型试验和三维精细化数值模拟。对比分析4种工况下预制综合管廊承插接头的破坏特征及抗剪刚度的差异性,揭示出地基基床系数弱化对预制综合管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基基床系数越小,管廊承插接头的破坏范围越大、破坏程度越严重,承口倒角部位的混凝土破坏最为严重,更容易发生应力集中;2)基床弱化会减弱地基对管节间错台变形的约束作用,与CD-1(砾砂)相比,CD-2(折减3/9刚度)、CD-3(折减5/9刚度)、CD-4(折减9/9刚度)错台量分别增加0.7%、3.4%、13.6%;3)不同土层中接头的剪力-错台量曲线均分为部分滑移、整体滑移、破坏发展3个阶段,基床系数弱化后,地基在相同错台量下提供的反力减小,导致管廊剪切刚度降低;4)基床系数的弱化使得管节承插口间的接触面积与接触压力增大,最大接触压力主要分布在接头的倒角位置,进而导致各舱室收敛变形增大,大、小舱室顶、底板均受拉,向管内变形,侧壁均向外凸起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综合管廊 接头 基床弱化 模型试验 破坏特征 抗剪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朔黄重载铁路道岔区聚氨酯固化道床的应用
12
作者 魏兴国 李毅 +1 位作者 郄录朝 谢蛟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0,共5页
结合朔黄铁路运营情况,应用聚氨酯固化道床技术,采用双梯形固化和全断面固化相结合的方式,对朔黄铁路两道岔区进行了固化施工,给出了运营期重载铁路道岔区聚氨酯固化道床的施工工艺流程,并通过固化前后高程测量、断面检测、道床支承状... 结合朔黄铁路运营情况,应用聚氨酯固化道床技术,采用双梯形固化和全断面固化相结合的方式,对朔黄铁路两道岔区进行了固化施工,给出了运营期重载铁路道岔区聚氨酯固化道床的施工工艺流程,并通过固化前后高程测量、断面检测、道床支承状态检测、实车动力测试以及跟踪观测,验证了重载铁路道岔区聚氨酯固化道床改造效果。结果表明:固化施工后,道岔区有砟轨道服役状态良好,轨道结构整体性提升,可以满足重载列车的运营需求。道岔区聚氨酯固化道床技术的系列研究成果,可为解决重载铁路道岔区道床稳定性难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道岔区 现场试验 聚氨酯固化道床 施工工艺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岩毛细吸水特性及吸水量时程模型研究
13
作者 赵红 董玉杰 +3 位作者 李晓宁 沈灿 凌斯祥 冯俊杰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5,共14页
【目的】研究红层泥岩毛细吸水特性及吸水量随时间变化规律,提出泥岩的吸水量预测方法,并据此开展吸水量临界值的计算,为地下水条件下红层泥岩吸水量预测、吸水软化特性的理论、试验研究及致灾机理分析提供参考。【方法】取四川雅安第... 【目的】研究红层泥岩毛细吸水特性及吸水量随时间变化规律,提出泥岩的吸水量预测方法,并据此开展吸水量临界值的计算,为地下水条件下红层泥岩吸水量预测、吸水软化特性的理论、试验研究及致灾机理分析提供参考。【方法】取四川雅安第三系名山组、四川简阳白垩系灌口组、甘肃成县白垩系鸡山组红层泥岩,开展毛细吸水试验,结合X射线衍射测试、压汞测试、接触角测试和扫描电镜测试,对红层泥岩的微观矿物成分、孔隙结构、毛细吸水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毛细吸水规律特征曲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红层泥岩的毛细吸水特性有一定差异,毛细吸水速率不断减小;毛细吸水系数与吸水率均呈正相关;毛细吸水高度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基于L-W方程和多孔介质毛细吸水理论,考虑矿物成分对毛细吸水量的影响,提出毛细吸水量时程模型;毛细吸水率与石英含量呈负相关(R2=0.79)、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R2=0.80)。【结论】泥岩毛细吸水特性及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将红层泥岩毛细吸水在微观层面划分为水分吸附阶段和水分迁移阶段;所提出的毛细吸水量时程模型能够有效进行红层泥岩的吸水量预测,且误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泥岩 毛细吸水试验 毛细吸水特性 吸水量 时程误差较小模型 影响因素 扫描电镜测试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层陡倾岩质边坡倾倒模式试验
14
作者 王林康 郑子涵 +3 位作者 章广成 曾鑫 丁柄栋 崩兴涛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54,共15页
在澜沧江中上游大华桥水电站的左岸分布着大量顺层陡倾岩质边坡,库区独特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变形孕育环境,因倾倒变形体失稳崩落形成的滑坡堆积物在库区分布广泛,这对水电工程的运行和维护造成了极大困难。为了研究顺层陡... 在澜沧江中上游大华桥水电站的左岸分布着大量顺层陡倾岩质边坡,库区独特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变形孕育环境,因倾倒变形体失稳崩落形成的滑坡堆积物在库区分布广泛,这对水电工程的运行和维护造成了极大困难。为了研究顺层陡倾岩质边坡的演化过程、倾倒模式以及倾倒变形破坏机理,以库区左岸微风化板岩为参照原型配置相似材料,采用室内底摩擦模型试验方法,分析不同坡角、层面倾角、结构面产状条件下边坡的变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①顺层陡倾岩质边坡主要倾倒破坏模式为拉裂−倾倒式,在演化初期坡脚处岩体由于应力集中最先发生弯曲变形,并由坡体前缘逐渐向中后部发展,坡表中部的岩体也逐渐由顺倾转变为直立至反倾状态,并在重力作用下加速向临空面方向弯曲倾倒,当变形到达一定程度时将沿着最大弯曲部位或结构面发生拉裂折断,最终岩块将会沿着拉裂面产生滑移甚至崩落。②通过对比试验模型的坡体参数及变形特征,将7组模型边坡大致分为3类:近直立顺层岩质缓坡、陡倾角顺层岩质陡坡、近直立顺层岩质陡坡。相较于坡角,岩层倾角对顺层陡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破坏的影响更大;非垂直于层面的缓倾结构面比垂直于层面的结构面更容易引起顺层陡倾边坡的倾倒变形破坏,且相较于外倾结构面,当坡体发育内倾结构面时发生倾倒变形破坏的规模更大。③从变形阶段的角度将斜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划分为初始变形阶段、倾倒变形阶段、倾倒破坏阶段。④从机理上将顺层陡倾岩质边坡发生倾倒变形破坏的过程划分为应力调整阶段、弯曲−蠕变阶段、弯曲−拉裂阶段、倾倒−崩滑阶段;根据倾倒区的变形程度将变形破坏后的斜坡划分为强倾倒区、弱倾倒区和稳定区。研究成果可为顺层陡倾岩质边坡的演化过程、倾倒模式以及倾倒变形破坏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陡倾岩质边坡 相似材料 底摩擦模型试验 倾倒模式 倾倒变形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振式梯形轨枕无砟轨道空吊整治技术
15
作者 赵静存 王鑫 +3 位作者 丁宇 邢小飞 毛陈琛 庄英斌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8-111,共4页
为了减小梯形轨枕减振垫板空吊对轨道结构的影响,提高梯形轨枕轨道的运营安全和使用寿命,对减振垫板空吊病害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现场测试了空吊位置道床垂向动位移和道床应力,提出合理有效的整治技术,并进行现场验证。结果表明:梯形轨... 为了减小梯形轨枕减振垫板空吊对轨道结构的影响,提高梯形轨枕轨道的运营安全和使用寿命,对减振垫板空吊病害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现场测试了空吊位置道床垂向动位移和道床应力,提出合理有效的整治技术,并进行现场验证。结果表明:梯形轨枕减振垫板空吊病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材料性能调配不当、混凝土底座浇筑施工不规范,以及长期受列车荷载及振动影响;整治后,空吊位置道床垂向动位移由1.89 mm减小到0.50 mm;道床拉应力由1.76 MPa减小到0.45 MPa,道床垂向振动加速度由36 m/s2减小到30 m/s2;选用低黏度快固化聚氨酯填充材料,采用清理空吊区域→密封空吊区域→钻注浆孔、埋注浆管和排气管→空吊区域注浆填充的整治技术,对梯形轨枕减振垫板空吊的整治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轨枕 减振垫板空吊 现场试验 垂向动位移 道床拉应力 整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通用飞行台建设关键问题剖析
16
作者 高扬 李密 +2 位作者 薛文鹏 史永强 史靠军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0-166,共7页
针对中国航空发动机通用飞行台(FTBs)在建造和使用中所关注的关键问题尚未清晰的现状,开展了针对飞行台的相关研究。阐明了通用飞行台的概念和作用,梳理了国外典型发动机飞行台建设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总结了国外发动机挂点方案选择、... 针对中国航空发动机通用飞行台(FTBs)在建造和使用中所关注的关键问题尚未清晰的现状,开展了针对飞行台的相关研究。阐明了通用飞行台的概念和作用,梳理了国外典型发动机飞行台建设主要内容和工作方法,总结了国外发动机挂点方案选择、气动仿真评估、引气、液压和电功率负载模拟系统总体结构、灭火、燃油和测试系统等方案,分析了通用飞行台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需特别关注的关键问题:试验对象与使用场景规划、需求制定与分解、详细设计与飞/发一体化协调、系统研制集成和验证、技术状态管理、人员资质要求、适航性评估等。根据国外飞行台建设经验和未来发动机飞行试验需求,分析了通用飞行台的未来发展趋势,给出了中国发动机飞行台建设和使用过程需特别关注的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可为中国未来发动机通用飞行台能力建设和使用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飞行台 飞行试验 高空试验 航空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信运动试验台结构设计与分析
17
作者 张嘉易 周超 +2 位作者 郝永平 赵洪力 刘川瑞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1-76,共6页
引信技术作为现代武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引信运动试验台作为重要的地面设备,可以有效模拟引信的飞行运动,提高引信的分析测试效果。基于引信运动和攻角方程的理论,分析其二圆运动,研究引信的分运动及运动合成... 引信技术作为现代武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引信运动试验台作为重要的地面设备,可以有效模拟引信的飞行运动,提高引信的分析测试效果。基于引信运动和攻角方程的理论,分析其二圆运动,研究引信的分运动及运动合成,完成引信运动试验台的结构设计和模型建立。结合动力学仿真,生成运动轨迹图,并求解连接部分所受扭矩范围。对连接部件进行有限元强度分析,得出连接部分的最大变形量为0.003 8 mm,最大应力为179.72 MPa。最后按照试验台模型研制实物,采用正交试验验证试验台在极限情况下的可靠度可以达到95.54%,完成引信运动试验台分析制造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试验台 动力学仿真 强度分析 可靠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反应室内铁矿石的临界流化特性
18
作者 李志明 韩跃新 +1 位作者 孙永升 唐志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2-599,共8页
U型反应室是悬浮焙烧装备的核心部件,明确其内物料的临界流化特性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此,自行搭建了冷态试验系统,并以赤铁矿粉、氧化铝粉为原料,研究了松动风量、物料性质对物料临界流化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原有经验公式进行了修正.... U型反应室是悬浮焙烧装备的核心部件,明确其内物料的临界流化特性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为此,自行搭建了冷态试验系统,并以赤铁矿粉、氧化铝粉为原料,研究了松动风量、物料性质对物料临界流化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对原有经验公式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临界流化气速随物料粒度、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松动室床层为固定床的条件下,临界流化气速随松动风量的增大而减小;修正后的过程方程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可用于反应室内物料流化行为的预测.研究结果利于悬浮磁化焙烧技术实体化,对该技术工业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磁化焙烧炉 流化床反应室 冷态试验 降速法 临界流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生活干垃圾循环流化床气化试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守琪 刘志成 +1 位作者 王小芳 蔡军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6-164,共9页
为给工业化循环流化床垃圾气化技术研发提供基础数据,在中试规模循环流化床气化试验台,研究过量空气系数和系统富氧体积分数对模拟生活干垃圾(简称“干垃圾”)气化特性影响。试验用干垃圾为单组分垃圾料配置而成的压块料,组成包括纸张... 为给工业化循环流化床垃圾气化技术研发提供基础数据,在中试规模循环流化床气化试验台,研究过量空气系数和系统富氧体积分数对模拟生活干垃圾(简称“干垃圾”)气化特性影响。试验用干垃圾为单组分垃圾料配置而成的压块料,组成包括纸张、织物、木屑、灰渣和水,分别按质量分数60%、10%、10%、10%及10%配比,并通过用干垃圾压块料和工业锅炉底渣交错加料的方式解决了中试试验中压块料进料不畅的问题。通过试验发现干垃圾空气气化条件,过量空气系数由0.31提至0.50,气化温度会由850℃提至950℃,生成的煤气热值3976~2590 kJ/m^(3),煤气中CO产率增加,H_(2)产率先增加后减少,CH_(4)产率减少,煤气产气率2.28~3.08 m^(3)/kg,冷煤气效率42.97%~51.01%,碳转化率83.11%~92.45%;在900℃条件系统富氧体积分数由30%升高至50%时,水煤气反应得到强化,煤气有效组分(CO+H_(2)+CH_(4))产率和煤气热值均得到提高,煤气热值5274~7294 kJ/m^(3),煤气产气率1.37~1.93 m^(3)/kg,碳转化率83.32%~81.11%,冷煤气效率55.39%~53.77%;模拟生活干垃圾在中试规模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内实现稳定空气气化和富氧-水蒸汽气化运行,炉膛底部温度低,炉膛底部至顶部高度范围内温度分布较为均匀,装置稳定连续运行108 h,温差在19.7℃以内,中试规模循环流化床内部物料循环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垃圾 气化 循环流化床 中试 富氧-水蒸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流兼泄洪冲沙洞消力池体型优化及河床冲刷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朋林 金瑾 +2 位作者 祁明洋 马勇勇 王淑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0,69,共9页
导流兼泄洪冲沙洞中消力池经常存在水跃波动范围不稳定、水流跃出边墙等问题。为获得良好的消能防冲效果,通过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导流兼泄洪冲沙洞泄洪过程的流体运动进行研究,获得流场水力性能参数以及下游河床冲... 导流兼泄洪冲沙洞中消力池经常存在水跃波动范围不稳定、水流跃出边墙等问题。为获得良好的消能防冲效果,通过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导流兼泄洪冲沙洞泄洪过程的流体运动进行研究,获得流场水力性能参数以及下游河床冲刷情况,分析不同方案对消力池水力特性的影响并进行物理试验验证。结果显示:消力池末端在增设矩形尾坎后水流流态得到改善;同时池内进出口流速降幅最大为7.66 m/s,而压强分布均匀、无负压产生,且消能率达到80.60%。在设计和校核工况下,增设矩形尾坎后河床冲坑范围相较于原方案分别减少12.20 m和13.30 m,其最大冲坑深度分别较原方案减少0.48 m和1.00 m,对下游防护效果明显。研究表明:所设的体型优化方案均能有效的提高消力池的消能效果,在增设矩形尾坎后流场分布均匀且减轻下游河床冲刷的效果最佳。该研究成果可为导流兼泄洪冲沙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水力特性 消力池 模型试验 下游河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