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性论能否为美德伦理奠基?——在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之间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38,152,共6页
随着virtue ethics在西方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virtue ethics格儒家伦理之义。儒家美德伦理,依其理想形态,应当使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互济不足,相与启发,使两种起源上异质的伦理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对世界哲学有所助益。借助... 随着virtue ethics在西方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virtue ethics格儒家伦理之义。儒家美德伦理,依其理想形态,应当使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互济不足,相与启发,使两种起源上异质的伦理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对世界哲学有所助益。借助儒家伦理与西方思想的对话,可以论证在人性论问题上"是"与"当"一气贯下,人性能够决定人应当如何生活,人性论能够为美德伦理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伦理 是-当 人性 彼得·辛格 王船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德性:内涵、现状与重建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韩益凤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大学德性是大学教育实践和文化理想的伦理基础,是大学力持续增长的伦理根基,更是大学追求文化理想与道德使命过程中形成的卓越品质。大学德性具有典型的渗透性、弥散性和实践性,是大学作为德性组织的核心象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 大学德性是大学教育实践和文化理想的伦理基础,是大学力持续增长的伦理根基,更是大学追求文化理想与道德使命过程中形成的卓越品质。大学德性具有典型的渗透性、弥散性和实践性,是大学作为德性组织的核心象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重建德性大学至关重要,这要求大学重视德性的培养,构建完善的道德生态系统和教育体系,以彰显其卓越的道德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德性 组织伦理 高质量发展 组织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理性与德性伦理耦合视角下党内法规伦理研究
3
作者 孙秀民 满青霞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4-62,共9页
在制度理性与德性伦理的耦合视角下,党内法规伦理是中国共产党以党内法规为载体、以制度理性为基础保障、以党员德性培育为核心目标构建的兼具制度强制性和伦理自觉性的规范性价值体系。在厘清其与政治伦理、政党伦理、法伦理及党内法... 在制度理性与德性伦理的耦合视角下,党内法规伦理是中国共产党以党内法规为载体、以制度理性为基础保障、以党员德性培育为核心目标构建的兼具制度强制性和伦理自觉性的规范性价值体系。在厘清其与政治伦理、政党伦理、法伦理及党内法规价值等概念边界的基础上,党内法规伦理具备价值引领、规范调节、德性培育等功能,能够为党的建设和党员发展提供支撑。在实践路径上,通过制度伦理化构建价值理性的制度根基,通过伦理制度化实现德性培育的刚性约束,最终推进德法共治以构建协同联动的治理生态,实现外在制度约束与内在道德自觉的辩证统一,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注入坚实的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法规伦理 制度理性 德性伦理 德法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构建当代中国的伦理学知识体系?——万俊人教授访谈
4
作者 万俊人 章含舟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101,共13页
万俊人指出,历经数代学人的努力与奋斗,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建设已初具规模,为后继学人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学科积累。相应地,当前学者的任务是“接着讲”,即在植根自身传统的同时,针对科学技术迭代与现实情境变化而做出有效的... 万俊人指出,历经数代学人的努力与奋斗,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建设已初具规模,为后继学人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学科积累。相应地,当前学者的任务是“接着讲”,即在植根自身传统的同时,针对科学技术迭代与现实情境变化而做出有效的伦理回应,实现伦理精神的继承与创造。通过回顾美德伦理、正义理论和中西方现代性等话题,万俊人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做中国伦理学、伦理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应用伦理学的可能形态,并在辨析“伦理知识”与“伦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展望了一种面向未来的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 应用伦理学 美德伦理学 正义理论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视域下博物馆伦理的实践演进与时代价值
5
作者 杨瑾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1,130,131,共8页
博物馆伦理是由管理者、从业者及相关利益者的职业行为准则所支持的一系列原则规定,确保博物馆能够保持机构属性并实现使命目标。我国博物馆伦理以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为最大公约数,根植于中华传统美德,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伦理... 博物馆伦理是由管理者、从业者及相关利益者的职业行为准则所支持的一系列原则规定,确保博物馆能够保持机构属性并实现使命目标。我国博物馆伦理以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为最大公约数,根植于中华传统美德,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和中国传统伦理的有机结合,经过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等不同发展阶段,在新时代具有形塑、赋能和拓构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伦理 中华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伦理 马克思主义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孝道的当代美德伦理解读
6
作者 阮航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2-200,共9页
孔子认为,子女之所以要尽“孝”,根本上是由于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不是“生”之恩。由此孔子所倡导的“孝”,是基于个人情感体验的自觉选择,是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情境中展开的美德,其理想状况是父慈子孝。后世儒家的相关观点要么遵循孟子... 孔子认为,子女之所以要尽“孝”,根本上是由于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不是“生”之恩。由此孔子所倡导的“孝”,是基于个人情感体验的自觉选择,是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情境中展开的美德,其理想状况是父慈子孝。后世儒家的相关观点要么遵循孟子的思路,认为尽孝是由于先天的血缘关系,要么蕴含着有若和荀子提出的理由,即孝德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这些观点实际上与孔子之间存在区别,也与现代伦理观念存在抵牾。而孔子的观点可以诉诸当代美德伦理学的移情机制,将“孝”阐发为一种以“接受-给予”为特征的根本美德,从而能够对“孝”之为美德提供一种更有说服力的现代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美德伦理 理由 移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7
作者 马兰 张增田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既是发挥立德树人重要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建立高质量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抓手。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具有坚定教师理想信念、浸润教师职业情操与涵养教师个人品格的深层价值。当下高校师...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既是发挥立德树人重要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建立高质量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抓手。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具有坚定教师理想信念、浸润教师职业情操与涵养教师个人品格的深层价值。当下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功利性认知对精神历史性的遮蔽、制度性义务对精神崇高性的削弱、理论性制度对精神实践性的消解等困境。为此,深化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建设,通过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构建高校教学共同体,推进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改革等三个突破路径发力,从而拓宽教师信念格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师个人品格,助力教育家型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高校教师师德 师德建设 大德 公德 私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医精神的美德伦理建构 被引量:2
8
作者 肖巍 陈李君 马悠然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7-823,共7页
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红医精神是实现人民健康目标的根本保障。红医精神是什么?红医精神与美德伦理关系如何?如何以美德塑造红医精神,从博大精深的伦理资源中寻求这一精神的理论支撑?在美德伦理视域内,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 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红医精神是实现人民健康目标的根本保障。红医精神是什么?红医精神与美德伦理关系如何?如何以美德塑造红医精神,从博大精深的伦理资源中寻求这一精神的理论支撑?在美德伦理视域内,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进程中对医护工作者提出的政治坚定、以精湛的医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美德要求。这一精神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发展,具有政治性、人民性、实践性和传承性特征。美德伦理要素与红医精神的交融不仅对红医精神提出了新时代美德伦理要求,也为红医精神的美德伦理培育提供了相应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医精神 美德伦理 人民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教师形象建构的伦理向度 被引量:1
9
作者 纪德奎 裴艳晖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伦理对教师形象具有质的规定性,理想教师形象的建构需要发挥伦理的引领作用。新时代教师形象的建构应该以教师与自我、他人、社会的互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伦理精神为核心旨归。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以师德为核心的德... 伦理对教师形象具有质的规定性,理想教师形象的建构需要发挥伦理的引领作用。新时代教师形象的建构应该以教师与自我、他人、社会的互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伦理精神为核心旨归。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以师德为核心的德性伦理、以立德树人为初心的责任伦理、数字时代语境中的技术伦理来彰显新的师者形象。锚定“双驱动”目标、坚持“双本位”原则、突出“双链条”支撑是实现新时代教师形象伦理建构的关键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形象 德性伦理 责任伦理 技术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德性伦理学的科学心理学基底——基于南希·斯诺的德性人格特质观
10
作者 沈俊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8,共8页
当代德性伦理学将德性的心理意蕴作为批判现代道德哲学的重要依据,然而,它也遭到“哲学情境主义”的质疑和挑战。哲学情境主义者借鉴社会心理学中情境主义实证研究的成果,否定德性的实在性:德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或性格特征,在实际上并... 当代德性伦理学将德性的心理意蕴作为批判现代道德哲学的重要依据,然而,它也遭到“哲学情境主义”的质疑和挑战。哲学情境主义者借鉴社会心理学中情境主义实证研究的成果,否定德性的实在性:德性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或性格特征,在实际上并不具有稳定的心理事实基础。这一观点的提出,引发了西方德性伦理学领域关于德性实在性的广泛而深入的论辩。南希·斯诺以认知心理学为背景,通过CAPS人格特质理论揭示了德性与心灵的内在关联,并将德性融入经验充分的人格特质之中。她强调德性特质的动机作用,并对德性特质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心理科学解释,提出自我塑造的德育发展构想,形成了一种基于情境—心理意义的德性人格特质观,不仅为德性提供了坚实的经验基础,而且赋予当代德性伦理学一个坚实的科学心理学基础。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新兴研究方法,德性人格特质观为当代德性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伦理学 德性心理学 南希·斯诺 人格特质 德育构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视域下的企业德治体系建构
11
作者 吕力 陆文瑜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51,共12页
从企业内部契约不完备性出发,企业管理不能单纯依靠“契约至上”的方式,“德治”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以“管理教化、中国式管理辩证法、管理道德智慧”为支点,可以建构中国企业德治体系,其框架包括:以儒家性德为基础的管理教化、以... 从企业内部契约不完备性出发,企业管理不能单纯依靠“契约至上”的方式,“德治”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以“管理教化、中国式管理辩证法、管理道德智慧”为支点,可以建构中国企业德治体系,其框架包括:以儒家性德为基础的管理教化、以周易卦德为基础的中国式管理辩证法和以道家道德为基础的管理智慧。从中国企业德治体系实践与理论中产生的工作儒学、财富儒学、创造儒学、责任儒学以及将上述理念加以整合的企业儒学也为中国哲学自身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方向性启示:工作儒学、财富儒学、创造儒学、责任儒学四者既保持了儒家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又锚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为构建新工商文明提供了兼具文化根基与实践效能的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 企业德治体系 性德、卦德、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伦理学再启程”亟待破解的医学伦理课题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虹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5,19,共4页
面临新境遇的医学伦理学,亟待破解的医学伦理课题有:医疗资本和医疗利益集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对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造成持续性损害;医学高新技术僭越伦理底线,无限制地对身体进行技术干预;医学技术权力与医学高新技术、医疗资本结... 面临新境遇的医学伦理学,亟待破解的医学伦理课题有:医疗资本和医疗利益集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对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造成持续性损害;医学高新技术僭越伦理底线,无限制地对身体进行技术干预;医学技术权力与医学高新技术、医疗资本结盟形成挑战医学伦理的异化力量;确立利益伦理是医学伦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确认患者利益置于首位是现代医学伦理学的首要原则;促进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结合,推进制度伦理建设与机构伦理建设是医学伦理学落地生根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伦理学 医疗资本 医疗利益集团 利益伦理 制度伦理 美德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德”到“德友”:《庄子·德充符》中的伦常重建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玉彬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124,共7页
《德充符》之“至德”既有“虚”而不“实”的内在特征,亦有因“虚”而“实”的外在效应。这种外在效应有两种表现:一是常人以至德者为“师”,也即“以德为师”;二是常人因至德者而为“友”,也即“因德为友”(“德友”)。尽管“以德为... 《德充符》之“至德”既有“虚”而不“实”的内在特征,亦有因“虚”而“实”的外在效应。这种外在效应有两种表现:一是常人以至德者为“师”,也即“以德为师”;二是常人因至德者而为“友”,也即“因德为友”(“德友”)。尽管“以德为师”更本源、更高妙,然而,王骀、伯昏无人、哀骀它等至德者在《德充符》中的隐身或退让却使得“因德为友”成为一条显在而具体的伦常重建之方。“因德为友”这种居于上位者的自我开悟,有助于弱化世俗伦常关系中等级结构与权力意志的规训与侵害,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化、互成奠定了对等的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德充符》 德友 伦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美德伦理“可法典化批判”的三层含义及其反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庆 刘科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6,197,198,共13页
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的争论焦点之一在于对可法典化的不同态度。规则伦理认为道德行动需要一套明确规则的指导,这些规则等同于一种决策程序,而美德伦理学缺乏此类规则,所以有着“不可法典化(uncodifiability)”的缺陷。与之相对,美德伦... 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的争论焦点之一在于对可法典化的不同态度。规则伦理认为道德行动需要一套明确规则的指导,这些规则等同于一种决策程序,而美德伦理学缺乏此类规则,所以有着“不可法典化(uncodifiability)”的缺陷。与之相对,美德伦理学者认为不可法典化不仅不是缺陷,反而正是美德伦理学的长处。美德伦理分别从实践推理、规则运用、实践审思三个不同层次上对可法典化进行了批判。这些批评在相当程度上指出了规则伦理学的某些误区。但一些美德伦理学者试图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批评现代道德哲学进路之余全面否定道德哲学中规则的作用,却使得可法典化批判走向了误区。理解可法典化批判的关键在于跳出目前流行的把普遍规则与具体情境截然对立起来的简单二分法,认识道德规则的限度与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法典化 美德伦理 规则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师德师风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实践路向: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被引量:3
15
作者 钟世潋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2,共7页
师德师风治理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师德师风治理经历了以政治认同为导向的师德师风治理初肇成型阶段、以德法并重为导向的师德师风治理健全完善阶段和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师德师风治理系统推进阶段。... 师德师风治理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师德师风治理经历了以政治认同为导向的师德师风治理初肇成型阶段、以德法并重为导向的师德师风治理健全完善阶段和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师德师风治理系统推进阶段。研究发现,教育改革与知识生产所构成的深层结构、立德树人与德法共治形成的路径依赖、职业认同与尊师重教所构成的动力机制等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我国师德师风治理的演进逻辑。而全面深化师德师风治理,应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旨归,遵循建立教师全方位发展支持服务机制、建设师德师风治理共同体、健全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路向,提升育人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师风 历史制度主义 立德树人 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有限性及其补正——兼论“原则-美德-法律”框架 被引量:9
16
作者 白钧溢 于伟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1,共9页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原则方法”旨在通过伦理原则的构建与教授消解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伦理风险。然而,当前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存在有限性,制约了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力。就自身而言,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在构建过程... 教育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原则方法”旨在通过伦理原则的构建与教授消解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出现的伦理风险。然而,当前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存在有限性,制约了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力。就自身而言,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在构建过程中忽略了其在不同行业领域、不同教育应用甚至同一框架内的个性特征或关系。就实践而言,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既无法提升目标对象将伦理原则付诸实践的意愿,也缺乏强制其遵守这些价值观和规范的机制。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有限性的消解需要在完善原则自身的同时引入美德与法律,进而构建“原则-美德-法律”框架。这一框架的构建要义是使原则、美德、法律三大层次针对且有效地应对伦理原则有限性的各个方面,做到确定可靠切实的伦理原则、开展明确可行的美德培育、构筑稳健有效的法律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人工智能 伦理原则 有限性 “原则-美德-法律”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德复兴的历程与医学美德的复苏 被引量:2
17
作者 邹明明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美德伦理的复兴是20世纪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和理论图景,国外美德伦理研究以麦金太尔为代表,迈克尔·斯洛特的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最具代表性,国内在译介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美德与规范的互补。在医学领域也开始复兴美德伦理,内因... 美德伦理的复兴是20世纪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和理论图景,国外美德伦理研究以麦金太尔为代表,迈克尔·斯洛特的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最具代表性,国内在译介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美德与规范的互补。在医学领域也开始复兴美德伦理,内因在于美德伴随医学的产生,比规范伦理有更悠久的历史,外因在于扭转社会的去道德化倾向,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同样重要,甚至某些情况下更重要。但在美德伦理的复兴过程中,也面临着内在与外在的阻力,美德伦理复兴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伦理 规范伦理 医学美德 医学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道德的式微与重建——兼论德性伦理、机构伦理和制度伦理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明明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6,33,共7页
从胡卫民、张曙、兰越峰、张煜四位医生面临的困境,以及当前的医疗反腐态势分析,提出当前医学道德式微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于利益伦理研究的缺失,同时微观层面个人道德主导地位的式微,中观层面机构伦理建设阙如,宏观层面制度伦理建设... 从胡卫民、张曙、兰越峰、张煜四位医生面临的困境,以及当前的医疗反腐态势分析,提出当前医学道德式微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于利益伦理研究的缺失,同时微观层面个人道德主导地位的式微,中观层面机构伦理建设阙如,宏观层面制度伦理建设亟待加强。当代社会亟须加强医德重建,首先需要充分重视利益伦理的研究,利益必须加以限制,同时要加强制度伦理、机构伦理和德性伦理建设,形成一个从上至下、由内而外的伦理系统,让伦理遍布医学各个领域,引领医疗行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伦理 机构伦理 德性伦理 利益伦理 医学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性伦理和临终关怀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宇航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8-33,共6页
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德性伦理在当代道德哲学中开始复兴。它关注道德行为者品性,而不是具体行为对错,但也被批评为乌托邦、相对主义、循环论述和个人主义。辩护后的德性伦理仍需结合现实分析,以得到临终关怀的德目结构。对人格德性的内容... 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德性伦理在当代道德哲学中开始复兴。它关注道德行为者品性,而不是具体行为对错,但也被批评为乌托邦、相对主义、循环论述和个人主义。辩护后的德性伦理仍需结合现实分析,以得到临终关怀的德目结构。对人格德性的内容和结构讨论,更深层次涉及至今被忽略的政治德性或制度德性,揭示医生、患者和政治应有的德性,回应具体伦理问题:接受或拒绝可能延长生命的治疗,是否以姑息镇静方式减轻痛苦,如何面对死亡本身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伦理 德性医生 德性患者 德性政治 临终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解决路径
20
作者 何雅文 莫楠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8-1174,共7页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不同行为主体间的卫生实践秉持着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伦理诉求。在医疗实践中面临着个人健康与群体风险防范的冲突,在防控决策制定与实施中面临着个人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冲突,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面临着公平分配...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不同行为主体间的卫生实践秉持着不同的价值理念和伦理诉求。在医疗实践中面临着个人健康与群体风险防范的冲突,在防控决策制定与实施中面临着个人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冲突,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面临着公平分配与优先分配的冲突,这些伦理冲突纷繁复杂,贯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工作始终。建议有关部门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效性的特点,从责任伦理与德性伦理视角出发,强化德性意识的同时,强化责任担当,科学调整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分散的职责整合为集体的伦理责任,使社会成员将外在责任要求自觉内化为自身道德守则,全力以赴,探究化解冲突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生命伦理学 公共健康伦理学 责任伦理 德性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