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想与现实之间:苏轼、苏辙制举科目解疑
1
作者 陈安迪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1,207,208,共8页
苏轼与苏辙在嘉祐六年制科登第,但他们所应的科目到底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抑或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历来未有定论。宋代官修史书记录他们所应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二苏自述也称所应为直言之科,然而,欧阳修《举苏轼应制科状》以... 苏轼与苏辙在嘉祐六年制科登第,但他们所应的科目到底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抑或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历来未有定论。宋代官修史书记录他们所应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二苏自述也称所应为直言之科,然而,欧阳修《举苏轼应制科状》以及王安石与沈遘所拟的二苏授官制却称他们所应的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通过考析宋代制举制度、渊源及习称,大抵可以推知二苏所应为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二苏自述所应为直言之科,并非特指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而是代指制举本身。他们所坚持的用语习惯,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制举核心价值的认知,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在制举上所寄寓的政治理想与实际的制举现实间的某种冲突与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制举科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tracts and Keywords of Major Articles
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8-183,共6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殿试不黜落”考 被引量:7
3
作者 龚延明 何平曼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1,共5页
宋代殿试不黜落之制始于仁宗嘉二年 ,但杂犯者仍遭黜落。至元三年 ,特别是元八年以后 ,殿试杂犯亦不黜落 ,只给予降等的处罚。此制一直沿用至南宋末而不废 ,并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清科举取士中的殿试不黜 ,当直接继承了宋制。
关键词 宋代 科举 殿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视野下的明代殿试策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文新 彭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105,共8页
明代的殿试策,所涉问题通常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政治情势密切相关,有时甚至直接影响朝廷决策。从现代社会管理的角度看,明代的殿试具有国家智库的功能;而在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视野下解读明代殿试策,也可对明代进士的知识结构获得更加全... 明代的殿试策,所涉问题通常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政治情势密切相关,有时甚至直接影响朝廷决策。从现代社会管理的角度看,明代的殿试具有国家智库的功能;而在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视野下解读明代殿试策,也可对明代进士的知识结构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他们不只是在人文素养方面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也为"经邦济世"储备了丰富的关于吏治、边海防、经济、民生等的学养和思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因而有能力在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知识体系 明代 殿试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开放的科举学研究——科举学学科与专学之争辨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覃红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20,共6页
科举学研究性质之争是近几年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科举学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科举学演进与发展的历程,社会对科举学研究的需求,科举学研究与社会职业的对应关系等,决定了科举学是一门专学而非学科。学科与专学或研究领域之间的差异,只... 科举学研究性质之争是近几年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科举学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科举学演进与发展的历程,社会对科举学研究的需求,科举学研究与社会职业的对应关系等,决定了科举学是一门专学而非学科。学科与专学或研究领域之间的差异,只代表知识发展中的不同方向,并没有研究层次上的高低之别。作为专学的科举学必须摆脱偏狭的学科研究范式,向各个学科开放,确立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思维方式,将各类研究统合到一个新的研究体系中,使科举学研究出现突破和飞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学 学科 专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隆朝殿试策问考题研究——侧重与当时社会治理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董佳贝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9-185,共7页
清代乾隆朝共进行了26次殿试。殿试形式为策问,策问考题涉及治国方针、官风吏治、民生、漕运、水利河工、儒学、士风士习、民风民俗,书籍修纂、边备军事、对外贸易等内容。乾隆朝殿试考题,既有考核人才的作用,也有借此寻求社会治理之方... 清代乾隆朝共进行了26次殿试。殿试形式为策问,策问考题涉及治国方针、官风吏治、民生、漕运、水利河工、儒学、士风士习、民风民俗,书籍修纂、边备军事、对外贸易等内容。乾隆朝殿试考题,既有考核人才的作用,也有借此寻求社会治理之方的功能。此外,因乾隆朝统治前、后期形势的不同,题目尽管围绕社会治理而言,但重点却有所区别,反映出了当时国家的社会控制能力减弱、乾隆帝对吏治败坏的忽视与无为等诸多问题。而乾隆帝通过殿试策上传递出的这些侧重与偏好,与当时的士习官风,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朝 乾隆帝 殿试考题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帝之问:宋代殿试策问及其模式化焦虑 被引量:4
7
作者 方笑一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178,共9页
对宋代殿试策问的研究,通常关注其所蕴含的史料价值或文体学意义,但这两种视角各有局限。在试策被确立为宋代殿试的唯一项目之后,殿试策问成为宋代皇帝和士人沟通的重要方式。策问中普遍反映出帝王的焦虑,问题由焦虑所引发。焦虑通常来... 对宋代殿试策问的研究,通常关注其所蕴含的史料价值或文体学意义,但这两种视角各有局限。在试策被确立为宋代殿试的唯一项目之后,殿试策问成为宋代皇帝和士人沟通的重要方式。策问中普遍反映出帝王的焦虑,问题由焦虑所引发。焦虑通常来源于与上古理想政治状态的反差,与汉唐明君、本朝先皇统治状况的比较,儒家经典文本的制约,以及天降灾异。其实这些焦虑和来源也出现于前代帝王及文人拟作的策问之中,是一种"模式化焦虑",是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享的一套政治话语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传统中国帝王们政治想象力的深刻局限。一旦面临非常的政治情势,殿试策问中仍然会显示出独特的政治印记,它们夹杂、隐匿于模式化焦虑和惯常的政治话语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皇帝之问 殿试 策问 模式化焦虑 政治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学研究:在学科与专学之间 被引量:4
8
作者 覃红霞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78-82,共5页
科举学的学科性质是最近几年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学科与专学或研究领域之间的差异,只代表知识发展中的不同的发展方向,而没有研究层次上的高低之别。作为专学的科举学研究必须摆脱偏狭的学科研究范式,走向开放的跨学科、多学... 科举学的学科性质是最近几年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学科与专学或研究领域之间的差异,只代表知识发展中的不同的发展方向,而没有研究层次上的高低之别。作为专学的科举学研究必须摆脱偏狭的学科研究范式,走向开放的跨学科、多学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学 学科 专学 多学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洪武永乐时期殿试制策之背景因素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胡凡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7-143,共7页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层次。明代的殿试始于洪武四年,初期多是由皇帝亲制策问,后来多由翰林院的翰林们拟题,然后送交皇帝裁定。明代洪武永乐两朝总共进行了16次科考,相应的就有16道殿试制策题目。这些制策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如何治理天下...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层次。明代的殿试始于洪武四年,初期多是由皇帝亲制策问,后来多由翰林院的翰林们拟题,然后送交皇帝裁定。明代洪武永乐两朝总共进行了16次科考,相应的就有16道殿试制策题目。这些制策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如何治理天下国家而问,历史学在这些制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每一篇制策都要从时政的角度提出问题,鲜明地反映出时务策的特征。在殿试考试中能够脱颖而出,说明应试者确实具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殿试制策 背景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制举的形成及其特点 被引量:3
10
作者 俞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97,共7页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问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唐会要》有关制举的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制举年代、科目和登科者三个要素,对于了解唐代制举...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经历了沿袭传统的问对口试到定型为分科笔试的演变过程,于高宗显庆时完全纳入科举取士体制。《唐会要》有关制举的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制举年代、科目和登科者三个要素,对于了解唐代制举主要科目的设置情况和考试结果,最为直观可据。唐代制举考试的方式,有别于科举取士的其他考试,突现了选拔非常人才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唐代制举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皇帝亲临主考、唯令试策和举选合一,乃是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科举 制举 科目 考试 取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偏科及其对古代司法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建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125-130,共6页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以分"科"举人为特征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儒家贤能治国、精英统治思想的影响及官府有意识的引导,致使人们从科举创制以来就产生了偏重进士科的"偏科"现象,在进士科一科独重的阴...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以分"科"举人为特征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儒家贤能治国、精英统治思想的影响及官府有意识的引导,致使人们从科举创制以来就产生了偏重进士科的"偏科"现象,在进士科一科独重的阴影下,主要以选拔法律人才为主的明法科逐渐式微且终被废除。中国古代行政与司法不分的体制,决定了通过科举选拔的官吏在日常工作中要承担重要的司法职能,而科举的偏科取士则加剧了古代司法实践中以儒家经义代替法律的倾向,造成了司法官员法律素质普遍低下,在清代则几乎完全由刑名幕友把持司法的局面。在司法与行政相分离、法律与道德有分殊的当代,"偏科"则为选拔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所必需,只是"偏"的方向已侧重于应试者对专门法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这也是司法考试日益成为法律人的"抡才大典"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偏科” 明法科 古代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明经科试的体系、方式及其地位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俞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72,共8页
文章着重述论唐代明经科试的体系、方式及其地位变化,认为唐代明经科的科目体系呈现出逐渐延展的特点,这说明统治者始终视明经素养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唐代明经体系的考试方式以帖经、问义和答策三场试为基础,又有问义和答策的两场试... 文章着重述论唐代明经科试的体系、方式及其地位变化,认为唐代明经科的科目体系呈现出逐渐延展的特点,这说明统治者始终视明经素养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唐代明经体系的考试方式以帖经、问义和答策三场试为基础,又有问义和答策的两场试,其主旨是用帖经试考察举子精熟经典的能力,用问义试考察举子明经义理的能力,用答策试考察举子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突出了儒学与选官相结合的核心价值。唐代明经科的名义地位始终居常举诸科之首,在唐代中叶以前确实选拔了一些精于儒学吏道的人才,不乏有官至宰相的。但是,至唐代中叶以后明经科的实际地位渐呈下降趋势,甚至被人轻视。其根本原因在于,儒学自身的发展缺乏新意,明经试法偏守章句之学,以及最高统治者内心看法的微妙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明经科 科目体系 考试方式 地位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的形成契机——兼论宋代科举史上的“经义与诗赋之争” 被引量:1
13
作者 钱建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5-91,共7页
南宋时期,鉴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诗赋人才的匮乏以及社会右文之风的盛行,南宋政府决然恢复曾在北宋一度停废的诗赋取士制度。然而,在北宋长期实行经义取士的历史实际与儒学中兴的文化背景下,经义取士制度亦得以保留,而南宋政府兼收并蓄... 南宋时期,鉴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诗赋人才的匮乏以及社会右文之风的盛行,南宋政府决然恢复曾在北宋一度停废的诗赋取士制度。然而,在北宋长期实行经义取士的历史实际与儒学中兴的文化背景下,经义取士制度亦得以保留,而南宋政府兼收并蓄的用人政策客观上又强化了这一趋势。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由此而确立,并延续至南宋灭亡。南宋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的确立,最终结束了宋代科举史上的"经义与诗赋"之争。其形成契机揭示了宋代科举考试内容的衍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经义 诗赋 分科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岳牧举”及相关问题考辨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飞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9-129,共11页
唐代"岳牧举"从"主—客"关系上说主要有两类:一是"岳牧"举荐人才,往往与封禅之类活动相关,属特殊制举;二是举荐"岳牧"型人才,是通常制举。前者还有更具体的考试和录取科目;后者本身就是科目,... 唐代"岳牧举"从"主—客"关系上说主要有两类:一是"岳牧"举荐人才,往往与封禅之类活动相关,属特殊制举;二是举荐"岳牧"型人才,是通常制举。前者还有更具体的考试和录取科目;后者本身就是科目,是严格意义上的"岳牧举",为唐人所创置。"岳牧"在唐代一般作为"高级地方长官"的代称,以上两类"岳牧举"又可进行相应的"置换",从而成为广义的"岳牧举"。文献记载和学者论著多不详明和准确。由于"岳牧"在国家政治和文化的地位和意义特别重要,历代帝王莫不慎重其选,唐代则达到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岳牧举 制举 科目 《登科记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学与书院学的参照互动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海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5-10,共6页
科举与书院在中国近代均遭受了彻底被否定的共同命运,但两者都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科举学与书院学都属于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学,也都需要进行理论的建构。科举学与书院学不仅可以互相参照,而且具有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科举学可以为书院学... 科举与书院在中国近代均遭受了彻底被否定的共同命运,但两者都有重大的历史价值。科举学与书院学都属于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学,也都需要进行理论的建构。科举学与书院学不仅可以互相参照,而且具有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科举学可以为书院学提供学术借鉴和理论支撑,而书院学能扩大科举学的研究领域和丰富其内容。科举学与书院学的研究可以为现代考试改革和学校教育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学 书院学 专学 参照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殿试军事类策问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晓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5-130,共6页
策问是清代殿试的主要形式,涉及治国方针、吏治、漕运、儒学、军事等诸多内容。由于清代军事活动不断,军事类策问备受统治者重视。清代殿试中有36科出现军事类策问,涉及开设殿试的顺治至光绪九个朝代,与清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探究... 策问是清代殿试的主要形式,涉及治国方针、吏治、漕运、儒学、军事等诸多内容。由于清代军事活动不断,军事类策问备受统治者重视。清代殿试中有36科出现军事类策问,涉及开设殿试的顺治至光绪九个朝代,与清代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探究清代不同时期殿试军事类策问题目,管窥清代殿试演变和军事形势变化的全貌,并从中归纳出几个显著特点:选题涵盖面广,考试内容丰富;结合军事活动,问题时效性强;注重历史借鉴,忽视当代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殿试 军事策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