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2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vasospasm fol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1
作者 Liu Baiyun Wang Chungcheng +1 位作者 Wu Zhongxue Wu Jianzhong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519-522,共4页
目的 :进一步研究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 ,为临床治疗服务。方法 :采用 1 4只成年家犬 ,实验组 9只 ,对照组 5只 ,通过 2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模型。观察痉挛血管的自由基变化、血管活性、血管造影像、超微结构变化。... 目的 :进一步研究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理 ,为临床治疗服务。方法 :采用 1 4只成年家犬 ,实验组 9只 ,对照组 5只 ,通过 2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模型。观察痉挛血管的自由基变化、血管活性、血管造影像、超微结构变化。另外 2 0只犬用来观察血管扩张剂的作用。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自由基含量高 ,血管活性降低 ,血管狭窄 ,管壁损害重。结论 :尼莫地平对急性痉挛有效 ,对慢性痉挛无效 ;慢性血管痉挛是以管壁结构性狭窄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erebral vasospasm NIMODIPINE PATHOGENE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AH患者血清神经球蛋白水平变化及其预测迟发性脑缺血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瑾 马立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6-431,共6页
目的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发病后血清神经球蛋白(NGB)水平变化及其预测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武威市人民医院神经科诊治的217例aSAH患者;根据aSAH后是否发生DCI分为DCI组(n=43)与... 目的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发病后血清神经球蛋白(NGB)水平变化及其预测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2年10月武威市人民医院神经科诊治的217例aSAH患者;根据aSAH后是否发生DCI分为DCI组(n=43)与非DCI组(n=174)。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入院后1 d、3 d的血清NGB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估血清NGB水平预测DCI发生的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发生DCI的影响因素。结果217例aSAH患者中发生DCI 43例(19.8%)。DCI组患者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均高于非DCI组(P<0.05)。DCI组患者入院后1 d、3 d血清NGB水平均高于非DCI组(P<0.001);两组入院后3 d血清NGB水平均较1 d时降低(P<0.001),且DCI组下降程度低于非DCI组(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后3 d血清NGB水平预测DCI的AUC(0.838)大于入院后1 d血清NGB(0.706)(Z=2.139,P<0.05),其最佳临界值为10.19 ng/ml,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86.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OR=3.790,95%CI 1.531~9.382)、Hunt-Hess分级Ⅲ-Ⅴ级(OR=2.448,95%CI 1.023~5.858)、入院后3 d血清NGB水平增高(OR=1.835,95%CI 1.496~2.251)是aSAH患者发生DC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SAH后发生DCI的患者早期血清NGB呈相对高水平。血清NGB水平、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均与aSAH后DCI的发生有关,且入院后3 d血清NGB水平对DCI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脑缺血 神经球蛋白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脑血管病临床研究20年
3
作者 张哲 郑丽娜 +1 位作者 杨中华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5-565,共11页
重症脑血管病是神经重症医学专业最常见的疾病种类。重症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为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奠定了基础。近20年来,重症脑血管病诊疗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有前循环大梗死核心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以及再灌注治疗后的血... 重症脑血管病是神经重症医学专业最常见的疾病种类。重症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为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奠定了基础。近20年来,重症脑血管病诊疗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有前循环大梗死核心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以及再灌注治疗后的血压管理,大面积半球性脑梗死去骨瓣减压术,缺血性卒中抗水肿治疗,脑出血的微创手术、药物止血、逆转抗凝治疗,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破裂动脉瘤的处理,迟发性脑缺血和颅内压增高的监测及处理等。本文概述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的重要临床研究,探讨其带来的启发,总结重症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发展规律并展望未来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重症医学 脑血管病 临床研究 缺血性卒中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焦亡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孙博文 兰帅 +2 位作者 王熙奥 徐善才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9-355,共7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卒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研究显示,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SAH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脑血管内皮细胞均可发生焦亡,造...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卒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研究显示,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SAH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脑血管内皮细胞均可发生焦亡,造成神经功能损伤、脑水肿及血-脑屏障破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细胞焦亡的核心调控因子,其激活机制及在不同细胞类型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针对该通路的SAH治疗策略包括NLRP3抑制剂、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抑制剂、消皮素D抑制剂等均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一定疗效。此外,干细胞、外泌体、气体治疗等新兴技术也为调控细胞焦亡提供了新的干预思路。该文就SAH后细胞焦亡的发生机制、不同细胞焦亡的特点以及针对细胞焦亡的SAH治疗策略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后续机制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细胞焦亡 炎症小体 NLR家族 热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3 神经炎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熄风解痉汤调控内质网应激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应用
5
作者 向兴刚 周益凡 +4 位作者 依马木·依达依吐拉 赵永 买买江·阿不力孜 林琳 马震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889-1897,1905,共10页
目的:探讨熄风解痉汤(XFJJ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EBI)中内质网应激(ER应激)的调控作用。方法:将96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Sham组)、SAH组、SAH+XFJJT组,每组24只。SAH+XFJJT组在造模成... 目的:探讨熄风解痉汤(XFJJ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EBI)中内质网应激(ER应激)的调控作用。方法:将96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Sham组)、SAH组、SAH+XFJJT组,每组24只。SAH+XFJJT组在造模成功后3 h开始给药,每日早、晚灌胃XFJJT 1.5 mL,持续72 h。建模后6、12、24、48、72 h记录Garcia评分;建模后3、6、12、24、48、72 h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细胞形态;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AAT/增强子结合同源蛋白(CHOP)、半胱氨酸酶12(Caspase-12)表达,以及脑含水量和血脑屏障完整性。结果:SAH组6、12、24、48、72 h神经评分低于对照组和Sham组,SAH+XFJJT组高于SAH组(P<0.05);对照组和Sham组各时点GRP78、CHOP、Caspase-12表达低于SAH组(P<0.05),SAH+XFJJT组6、12、24、48、72 h表达低于SAH组(P<0.05);SAH组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高于对照组和Sham组,SAH+XFJJT组6、48、72 h低于SAH组(P<0.05);SAH组脑组织含水量高于对照组和Sham组,SAH+XFJJT组降低(P<0.05);SAH组6 h TUNEL阳性细胞增多,24 h达高峰,72 h减少,SAH+XFJJT组24、48、72 h凋亡率低于SAH组(P<0.05)。结论:SAH后EBI中存在ER应激反应,XFJJT可调控GRP78、CHOP、Caspase-12表达,改善神经评分,减轻脑含水量,并对血脑屏障通透性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熄风解痉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内质网应激 早期脑损伤 海马葡萄糖调节蛋白78 CAAT/增强子结合同源蛋白 半胱氨酸酶12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表现为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例
6
作者 齐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19,共5页
一例39岁男性患者因腹胀、意识不清和无尿入院,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弥漫性脑水肿,CT高密度处斑块内对比剂蓄积区高密度影面积为38 HU,初步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引起SAH、不全性肠梗阻、脓毒症。入院后患者突发... 一例39岁男性患者因腹胀、意识不清和无尿入院,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弥漫性脑水肿,CT高密度处斑块内对比剂蓄积区高密度影面积为38 HU,初步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引起SAH、不全性肠梗阻、脓毒症。入院后患者突发双眼上翻、肢体抽搐,降钙素原超过100 ng/mL,血压低,出现感染性休克。采用亚胺培南强化抗感染治疗后,患者降钙素原呈缓慢下降趋势,肾功能恢复正常,腹内压降至正常,尿量逐渐增多,但血小板计数仍呈下降趋势。腰椎穿刺见无色清亮脑脊液流出,脑脊液生化及常规结果均正常,排除SAH及颅内感染可能,考虑头颅CT所示为假性SAH。患者入院第3天,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中转剖腹探查术+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术中见阑尾化脓坏疽、肠管表面脓苔附着、腹腔内大量脓液。患者术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意识清楚,复查头颅CT结果正常。患者术后第19天出院,出院3个月随访无特殊不适,再未出现腹痛、腹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脓毒症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EG和rCBF监测在大鼠非开颅SAH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金清东 林秋泉 +6 位作者 陈志 朱刚 王宪荣 吴国材 杨慧 John.H.Zhang 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1282-1284,共3页
目的了解头皮导联脑电图及局部脑血流量监测在制备大鼠非开颅SAH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AH组,参照Bederson方法建立大鼠非开颅SAH模型,对各实验组大鼠行头皮导联脑电图及局部脑血... 目的了解头皮导联脑电图及局部脑血流量监测在制备大鼠非开颅SAH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AH组,参照Bederson方法建立大鼠非开颅SAH模型,对各实验组大鼠行头皮导联脑电图及局部脑血流量监测并观察大体病理解剖。结果各实验组术前脑电图和局部脑血流量无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监测24h无明显变化;假手术组术后脑电图相对波幅轻微下降(8.48±2.01)%,5min后恢复达术前水平,局部脑血流量术后也轻度下降(7.60±0·60)%,10min后恢复达术前水平;SAH组大鼠术后1min内出现脑电图δ波增多,波幅显著下降,下降幅度达(77.86±3.25)%,24h脑电图与术前比较仍有差异(P<0.01),其下降幅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及出血速度有关;SAH后局部脑血流量呈双相改变,出血后立刻下降,下降幅度为(78.00±2·39)%,10min时恢复为术前(89.85±5.72)%,随后又渐下降,2h后相对稳定在(52.41±2.72)%,并持续24h。结论头皮导联脑电图及局部脑血流量监测在大鼠非开颅血管内线穿刺法制备的SAH模型中可以有效判断是否成功穿刺血管,而且间接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与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电图 局部脑血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镁逆转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王安 杨应明 +3 位作者 蔡楚伟 许燕凯 陈伟强 张琦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4期1497-1499,共3页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枕大池一次注血法”复制兔SAH模型,治疗组予硫酸镁静脉输入,单纯注血组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前和术后全程观察实验动物的饮食及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利用HE染色... 目的:探讨硫酸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枕大池一次注血法”复制兔SAH模型,治疗组予硫酸镁静脉输入,单纯注血组则予等量生理盐水。术前和术后全程观察实验动物的饮食及神经功能变化情况,利用HE染色及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各组处理后第5天兔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单纯注血组兔摄食量逐渐下降、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加重;治疗组摄食量稍有下降,神经功能障碍较轻,且逐渐好转。(2)单纯注血组兔基底动脉血管管径显著小于正常组(P<0.01),而经硫酸镁处理后,治疗组血管管径明显大于单纯注血组(P<0.05),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部分管径甚至大于正常组。(3)单纯注血组血管壁增厚、结构紊乱,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消失,内弹力膜皱折、虫蚀样改变,平滑肌细胞变性、核扭曲等。治疗组上述结构改变较轻。结论:硫酸镁能明显逆转SAH后的脑血管痉挛,且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硫酸镁 实验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逆转 神经功能障碍 超微结构改变 细胞紧密连接 神经保护作用 基底动脉 血管管径 血管形态学 血管壁增厚 治疗组 正常组 防治作用 静脉输入 生理盐水 变化情况 实验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E基因型多态性与SAH后血管痉挛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阮健 谢延风 +3 位作者 孙晓川 苏海 江涌 唐文渊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ApolipoproteinE,APOE)多态性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ApolipoproteinE,APOE)多态性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检测185例SAH患者,测定APOE基因型多态性,通过TCD评定SAH患者出血后的CVS情况。分型结果与CVS及相关临床资料等分别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85例SAH患者中,32例APOEε4携带者中有21例(占65.7%)发生CVS,153例非ε4携带者中有56例(占36.7%)发生CVS,ε4携带者的CVS发生率明显高于非ε4携带者(P=0.02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均提示ε4是CVS的危险因素。结论:APOEε4等位基因是SAH患者发生CVS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时模式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照顾者照顾能力及照顾负担的影响
10
作者 张雨薇 许娟 +2 位作者 任晋瑞 马倩茹 武妮妮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2,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适时模式的干预方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照顾者照顾能力及照顾负担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2023年3月—10月收治的72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3月—... 目的:探讨基于适时模式的干预方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照顾者照顾能力及照顾负担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2023年3月—10月收治的72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3月—6月入院的病人照顾者纳入对照组,7月—10月入院的病人照顾者纳入干预组;对照组实施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适时模式的干预方案,分别在急性期、围术期、出院准备期、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进行针对性干预,比较各个时期病人照顾者照顾能力及照顾负担。结果:最终对照组32人、干预组33人完成干预。干预组照顾者出院前、出院1个月及出院3个月的照顾能力、照顾负担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照顾者照顾能力及照顾负担评分均存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P<0.05)。结论:基于适时模式的干预方案可以提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照顾者照顾能力,减轻照顾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隙出血 适时模式 照顾能力 照顾负担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 被引量:28
11
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推进脑血管病防治工作,指导医疗卫生人员科学规范开展脑血管病防治相关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推进脑血管病防治工作,指导医疗卫生人员科学规范开展脑血管病防治相关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牵头,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写了《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主要内容包括脑血管病的定义、疾病负担、急救、预防,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管理,脑血管病并发症的处理,脑血管病护理、康复、公众健康教育、自我管理等,供各地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急救 预防 治疗 指南 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化法观察SAH大鼠脑血管及下丘脑内皮素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向宇 陈长才 +1 位作者 李铁林 朱诚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106-108,共3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显微分光光度测量技术,研究了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颅底血管壁和下丘脑部位内皮素样免疫反应物质(ET-LI)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正常对照和生理盐水对照大鼠颅底血管壁基底膜及平滑肌上存在少量ET-LI;SAH...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显微分光光度测量技术,研究了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颅底血管壁和下丘脑部位内皮素样免疫反应物质(ET-LI)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正常对照和生理盐水对照大鼠颅底血管壁基底膜及平滑肌上存在少量ET-LI;SAH后早期颅底血管内皮、基底膜、平滑肌及丘脑下部第三脑室周围ET-LI明显增加,24h后无明显增加.揭示:ET可能是致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主要物质,可能来源于SAH后受刺激的下丘脑,并在脑脊液中从血管外膜面作用于颅底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内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评价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运俊 赵佳 +1 位作者 陈伟建 程敬亮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0-571,共2页
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s,DIND)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继发脑组织缺血而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1-3],常表现为新发的偏瘫、失语、癫痫以及不同程度的昏迷,严重者... 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s,DIND)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继发脑组织缺血而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1-3],常表现为新发的偏瘫、失语、癫痫以及不同程度的昏迷,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其与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均是动脉瘤性SAH的严重并发症,随着早期外科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开展,再出血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动脉瘤性sah CT灌注成像 hemorrhage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破裂 神经功能缺损 再出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
14
作者 吴侑煊 王博 +2 位作者 侯璇 梁发 韩如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0-877,共8页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早期SGB对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effect of early s...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早期SGB对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effect of early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in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BLOCK-CVS)研究的事后分析,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1年7月—2023年5月纳入的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术前接受早期SGB治疗的前循环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检测了aSAH患者在接受SGB前、SGB后15 min、SGB后30 min、手术结束即刻阻滞侧和对照侧的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brain oxygen saturation,rSO_(2)),以及SGB前、SGB后30 min、手术结束即刻阻滞侧和对照侧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观察SGB对脑灌注的瞬时影响。记录了术后1~3 d大脑中动脉CBFV及SGB前、SGB后3~5 d CTP参数(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的变化情况,观察SGB对脑灌注的长时改善效果。记录患者住院期间脑血管痉挛和出院后3个月复查诊断为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评估SGB改善预后的潜在作用。结果研究共纳入早期接受SGB治疗的aSAH患者20例。SGB后15 min,阻滞侧rSO_(2)较同侧基线水平显著改善[(72±6)%vs.(65±5)%,P=0.001],rSO_(2)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相较于同侧基线水平,手术结束即刻rSO_(2)最高[(78±8)%vs.(65±5)%,P<0.001]。然而,对照侧rSO_(2)较基线水平变化不明显。SGB后30 min,阻滞侧CBFV较基线水平降低[(107±27)cm/s vs.(117±33)cm/s,P=0.265],对照侧CBFV无明显变化([108±37)cm/s vs.(107±34)cm/s,P=0.968]。术后,对照侧CBFV增长速度快于阻滞侧。手术结束即刻,对照侧CBFV与同侧基线水平的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阻滞侧在术后第3天才与基线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CTP检查发现7例接受SGB患者术前合并脑局部区域灌注异常(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延长),SGB后3~5 d复查显示相应脑区域灌注异常的情况均得到缓解或减轻。患者住院期间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出院后3个月复查诊断为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0.0%和21.1%。2例患者在SGB后5 min出现单侧喉返神经阻滞,未发现其他与SGB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早期对前循环aSAH患者实施SGB可改善阻滞侧rSO_(2),降低同侧CBFV,改善脑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灌注 局部脑氧饱和度 脑血流速度 星状神经节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相关CHOP在SAH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郝璞珩 王辉 +2 位作者 卫萍 金林 陈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5-669,共5页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相关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iogousprotein,CHOP)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血管内穿刺方法建立大鼠SAH模型,脑室内给药建立S...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相关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iogousprotein,CHOP)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血管内穿刺方法建立大鼠SAH模型,脑室内给药建立SAH+sh-con组和SAH+sh-RNAi组,应用神经行为学评分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Real-time PCR检测Caspase-3、Bim、Bcl-2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HOP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结果 SAH组和SAH+sh-con组Caspase-3、Bim mRNA及CHOP蛋白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增多,Bcl-2mRNA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增多(P<0.05);与空白组比较,SAH+sh-RNAi组Caspase-3、Bim mRNA及CHOP蛋白表达增多,Bcl-2mRNA表达减少,神经元凋亡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SAH组和SAH+sh-con组比较,Caspase-3、Bim mRNA及CHOP蛋白表达减少,Bcl-2mRNA表达增多,神经元凋亡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P蛋白表达增多与神经元凋亡之间存在正相关(r=0.832,P<0.05)。结论 ERS凋亡通路参与了SAH后神经元凋亡过程,抑制CHOP蛋白表达可以有效减少凋亡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内质网应激 C/EBP同源蛋白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分级活动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16
作者 邹宗颖 厉春林 +2 位作者 余小燕 董治兵 王倩云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5-570,共6页
目的:构建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方案并验证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收治的1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给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常... 目的:构建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方案并验证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收治的1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给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常规护理。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0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干预组,实施基于循证方法制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后早期活动分级、评估与运动方案。比较两组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长、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干预组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长、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早期分级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分级活动方案是可行的,能够有效促进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活动 应用效果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神止痉汤对aSAH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脑损伤、自由基、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柳海华 宫玉 +1 位作者 初金哲 闫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宁神止痉汤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脑损伤、自由基、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治疗的aSAH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患... 目的探讨宁神止痉汤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脑损伤、自由基、脑血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治疗的aSAH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患者给予尼莫地平等药物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宁神止痉汤口服治疗,治疗时间14 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星形胶质源性蛋白(astroglia-derived protein,S100β)、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变化,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edian cerebral artery velocity,Vm)、脑血管痉挛指数(linde-gard)、血管自我调节功能指标脉冲指数(impulse index of vascular self-regulation function,PI)变化,采用格拉斯哥(Glasgow coma scale,GC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状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SE及S100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SOD、MDA、ET-1、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A、ET-1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SOD、NO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大脑中动脉Vm、linde-gard、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GCS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SS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研究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GCS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aSAH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采用宁神止痉汤治疗,可有助于减轻脑损伤,降低自由基,改善脑血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神止痉汤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脑损伤 自由基 脑血流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急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
18
作者 冯佳慧 刘仁杰 陈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3-769,共7页
目的:探讨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急性脑积水(aHCP)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发病后是否出现aHCP将患者分为aHCP组(n=56)和非aHCP... 目的:探讨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急性脑积水(aHCP)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发病后是否出现aHCP将患者分为aHCP组(n=56)和非aHCP组(n=119)。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发生aHCP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分析结果对aSAH患者发生aHCP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的175例aSAH患者中,共计56例(32.0%)在发病后出现aHCP。与非aHCP组比较,aHCP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IRI)和全身炎症综合指数(AISI)均明显升高(P<0.05),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Hunt-Hess分级和改良Fisher分级更高(P<0.05),出现脑室积血的概率更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AR升高[比值比(OR)=2.237,95%置信区间(CI):1.063~4.708,P=0.034]和NLR升高(OR=1.210,95%CI:1.095~1.337,P<0.01)是aSAH后发生aHCP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NAR的AUC为0.812 (95%CI:0.745~0.878, P<0.001), NLR的AUC为0.844 (95%CI:0.785~0.903, P<0.001), NAR与NLR联合AUC为0.854 (95%CI:0.798~0.910,P<0.001)。结论:NAR和NLR是aSAH患者发生aHCP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急性脑积水 神经炎症反应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19
作者 王艳新 易晓平 +1 位作者 李曼 袁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19,共7页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SAH患者。入院后,采用统一化标准方案收集患者人口学、疾病情况、手术治疗等临床信息。根据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ntensive care unit,CAM-ICU)的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及非谵妄组,对比两组间资料的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计算模型的AUC并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纳入SAH患者252例,42例(16.7%)发生了谵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OR 4.005,95%CI 1.538~10.432,P<0.001)、冠心病史(OR 6.758,95%CI 2.048~22.301,P<0.001)、机械通气(OR 7.816,95%CI 2.305~26.500,P<0.001)、使用镇痛药物(OR 2.832,95%CI 1.093~7.334,P=0.032)、使用镇静药物(OR 21.896,95%CI 8.397~57.092,P<0.001)、低蛋白血症(OR 3.047,95%CI 1.121~8.282,P=0.029)是神经重症监护病房SAH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为Logit(P)=-4.553+1.388×饮酒史+1.911×冠心病史+2.056×机械通气+1.041×使用镇痛药物+3.086×使用镇静药物+1.114×低蛋白血症。该模型AUC值为0.890(95%CI 0.829~0.951,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χ^(2)=3.579,P=0.733;最大约登指数为0.695,对应的敏感度为0.762,特异度为0.933,预测准确率为89.7%。结论 饮酒史、冠心病史、机械通气、使用镇痛药物、使用镇静药物以及低蛋白血症是神经重症监护病房SAH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谵妄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毛细血管的改变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的关系
20
作者 郭晖 李云鸿 +2 位作者 高鹏 赵巍 沈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1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e,LSCM)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大脑毛细血管内径周长及周细胞形态变化,及其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ischemicneurologic... 目的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1aserscanningconfocalmicroscope,LSCM)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后大脑毛细血管内径周长及周细胞形态变化,及其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ischemicneurologicaldeficit,DIND)的关系。方法SD大鼠180只,随机分为SAH组(A组,n:84)、生理盐水组(B组,n=84)和正常对照组(C组,n=12)。A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B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B组分别在二次注血(或生理盐水)后1、3、5、7、9、11、13天取大脑,每组每时相取12个大脑。6个大脑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的番茄凝集素进行大脑血管灌注染色后获取,其余6个进行周细胞结蛋白(Desmin)免疫荧光染色和HE染色。用LSCM测量毛细血管内径周长,并观察周细胞形态变化。HE染色用来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C组用以上同样方法观察。结果A组二次注血后3~11天脑组织出现局部缺血梗死的病理形态:组织结构紊乱、间质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B、C组大鼠大脑毛细血管内径正常,A组二次注血后第1天毛细血管内径无明显变化,第3天开始出现毛细血管管腔狭窄,第5天毛细血管内径周长变小达到高峰,高峰期持续至第7天,后逐渐缓解,第13天基本恢复正常。A组与B、C组相比,周细胞出现胞体聚缩的形态改变(P〈0.05)。结论SAH后大脑毛细血管管腔狭窄、周细胞形态异常可能与DIND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 毛细血管 周细胞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