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hybrid energy absorption mechanism subjected to axial loading 被引量:2
1
作者 BAHMAN Paygozar MOHAMMAD ALI Saeimi Sadigh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期76-87,共12页
This study aims to introduce a novel hybrid design with a combination of two more common mechanisms for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systems in absorbing the kinetic energy of moving vehicles or devices. This new model c... This study aims to introduce a novel hybrid design with a combination of two more common mechanisms for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systems in absorbing the kinetic energy of moving vehicles or devices. This new model consists of two individual mechanisms, i.e., expansion of a circular tube accompanied by crushing of an inner tube, which dissipate the energy through friction, plastic deformations and failures of inner tube. This study comprises 24 case studies surveyed under two different design controls, constant mass and constant volume, for comparing purposes.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are utilized so as to investigate models’ deformations and to extract some crashworthiness parameters in aid of represent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mechanism as well as conducting a parametric study between three different profiles of inner tube. This study shows that models with inner circular and hexagonal tube profile absorb higher amount of energy due to experiencing three different modes of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 including folding, shear and ductile dam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absorption specific energy hybrid mechanism finite el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compact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2
作者 WANG Yan-jing SUN Cheng-ming +2 位作者 CHEN Fei-peng YAO Shu-jian SUN Hong-j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7期2766-2780,共15页
The advancement of rail transportation necessitates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s that not only ensure safety but also optimize space utilization,a critical yet often overlooked aspect in existing designs.This study pr... The advancement of rail transportation necessitates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s that not only ensure safety but also optimize space utilization,a critical yet often overlooked aspect in existing designs.This study presents a compact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CE)that integrates the advantages of cutting rings and thin-walled tube modules,offering a solution with the high space utilization and the superior crashworthiness.Through theoretical modeling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using a drop-weight test system,we analyzed the dynamic response and energy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existing structures,namely the cutting shear rings(CSR)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and thin-walled tube structure(TW),revealed that the CE significantly improves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SEA)by 102.76%and 61.54%,respectively,and optimizes crush force efficiency(CFE)by increasing 8.23%and 5.49%compared to CSR and TW.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the CE,featuring deformation gradient and delay response strategies,showcases its potential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advancing the field of crashworthiness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drop-weight test impact dynamics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 crush force efficie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吸收式制冷系统氢液化工艺设计与优化
3
作者 耿金亮 孙恒 +3 位作者 荣海伦 李昊 王泽鑫 王翔远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目的 为降低氢液化工艺的比能耗(SEC),设计了一种混合制冷剂预冷、双压Claude循环过冷的氢液化工艺,不仅引入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降低工艺的SEC,而且还设计了制冷剂在不同压力下制冷以提高制冷效率。方法 使用HYSYS软件和粒子群优化算... 目的 为降低氢液化工艺的比能耗(SEC),设计了一种混合制冷剂预冷、双压Claude循环过冷的氢液化工艺,不仅引入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降低工艺的SEC,而且还设计了制冷剂在不同压力下制冷以提高制冷效率。方法 使用HYSYS软件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工艺进行模拟和优化,并对工艺进行能量分析、换热分析和(火用)分析。结果 优化后工艺的SEC为5.676 9 kW·h/kg,比优化前降低14.89%;(火用)效率为56.04%,比优化前提高19.28%,表明优化后工艺能效显著提升。此外,工艺总的(火用)损失为69 496 kW,比优化前降低18.04%。结论 与其他液化工艺相比,设计的氢液化工艺不仅具有较高的液化性能,而且还能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符合氢液化工艺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制冷剂 氢液化工艺 液氢 粒子群优化算法 比能耗 吸收式制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MWPE无纬布软质防弹层的抗破片侵彻试验
4
作者 任安苛 王绪财 +3 位作者 王伟 卢振宇 李保鼎 彭刚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47,共9页
软质防弹层是防弹衣的核心组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此类防弹层中的应用十分普遍。以UHMWPE无纬布制成的软质防弹层为研究对象,开展防弹层样品抗1.1 g柱状模拟破片的弹道侵彻和弹道极限V50试验研究,利用Im... 软质防弹层是防弹衣的核心组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在此类防弹层中的应用十分普遍。以UHMWPE无纬布制成的软质防弹层为研究对象,开展防弹层样品抗1.1 g柱状模拟破片的弹道侵彻和弹道极限V50试验研究,利用Image J软件对防弹层的损伤特征和穿透面积进行量化表征,探讨了破片平头和楔头着靶对穿透层数、穿透面积、弹道极限V50以及极限比吸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头着靶时软质防弹层弹道极限V50平均比楔头着靶时高4.01%,UHMWPE无纬布软质防弹层在破片平头着靶时有更好的防护效能。弹速相近的情况下,两种着靶形态的穿透面积基本一致;随着面密度增加,弹道极限V50和极限吸能均有所提高,但极限比吸能(单位面密度的能量吸收)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破片侵彻软质防弹层时的破坏机制和软质防弹层的防护机理提供试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质防弹层 弹孔损伤 弹道极限V50 极限吸能 极限比吸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superior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highly stretchable and flexible double-face knitted fabrics(DFKF):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5
作者 Yi Zhou Xiangpeng Xin +3 位作者 Yang Li Yang Zhou Rui Zhang Lizhi X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3期119-136,共18页
When the protective and protected systems are detached,the former can be allowed to absorb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impacting projectile through large deformation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back face signature of the la... When the protective and protected systems are detached,the former can be allowed to absorb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impacting projectile through large deformation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back face signature of the latter.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 double-face knitted fabric(DFKF)designed for this very impacting scenario.Shooting tests equipped with high-speed camera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ballistic performance with the impact velocities ranging from 100 m/s to 450 m/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llistic limits(V_(bl))of DFKF are approximately triple and double that of its counterpart UD and plain fabrics,respectively.For mass-normalized metrics,the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SEA)is 250%and 350%greater than the UD and plain fabrics at their corresponding V_(bl)s.The quasi-static tests showed that the DFKF displayed greater resilience,crease recovery properties,and flexibility,which also made it an especially better candidate than UD and plain weaves for the design of umbrella surface cloth.It was also found that DFKF is dependent on yarn count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spandex.A prototype anti-ballistic umbrella is manufactured using DFKF made of 200D multi-filament yarn.The ballistic performance is also sensitive to the impact site when the umbrella is subjected to imp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KF Ballistic performance sea RESILIENCE energy absorption Anti-ballistic umbrel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比能模型在潜山储集层评价中的改进与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鸿儒 谭忠健 +4 位作者 程为红 邓津辉 张立刚 张志虎 刘志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155,共7页
渤海油田潜山储层岩性多样、地质条件复杂、非均质性强,传统机械比能模型对潜山储层储集性能响应的敏感性较差,难以高效指导勘探作业决策。为此,基于微钻头钻进实验和滑动窗口理论,分析了机械比能对工程参数的响应规律,构建了机械比能... 渤海油田潜山储层岩性多样、地质条件复杂、非均质性强,传统机械比能模型对潜山储层储集性能响应的敏感性较差,难以高效指导勘探作业决策。为此,基于微钻头钻进实验和滑动窗口理论,分析了机械比能对工程参数的响应规律,构建了机械比能标准化模型和改进型机械比能模型,形成了潜山储层储集性能解释标准。结果表明:渤海油田潜山储层钻压系数为0.309~0.605;改进型机械比能小于0.80时为Ⅰ、Ⅱ类储层,改进型机械比能为0.80~1.15时为Ⅲ类储层,改进型机械比能大于1.15时为致密储层。研究成果在渤海油田36口潜山探井作业中进行了应用,储层储集性能解释符合率平均值为80.2%。该研究可为中途测试、完钻等勘探作业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比能模型 储层储集性能 滑动窗口原理 潜山储层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偕老同穴海绵启发的仿生结构吸能特性研究
7
作者 杨峥 孙浩 +2 位作者 丁晓红 倪维宇 张横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97-306,共10页
目的为得到质量更轻、吸能效果更好的结构,以自然界中偕老同穴海绵复杂硅质骨针结构为仿生原型,提出一种偕老同穴海绵仿生吸能结构。方法通过有限元仿真对偕老同穴仿生结构和4种对比结构进行准静态压缩仿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构型参... 目的为得到质量更轻、吸能效果更好的结构,以自然界中偕老同穴海绵复杂硅质骨针结构为仿生原型,提出一种偕老同穴海绵仿生吸能结构。方法通过有限元仿真对偕老同穴仿生结构和4种对比结构进行准静态压缩仿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构型参数对海绵仿生结构吸能性能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偕老同穴海绵仿生结构在压缩过程中呈现二次受力平台效应,使得其吸能效果优于传统结构,同时当斜肋板位置系数Rkl为0.3时仿生结构的吸能效果最佳。随着斜肋板厚度的增大,结构的比吸能线性增加。从压溃力效率来看,当斜肋板厚度是纵横筋板厚度的1.6倍时,结构的压溃力峰值基本等于平均压溃力,结构压溃力效率达到最优,结构的整体吸能性能效果达到最优。结论本文所提出偕老同穴海绵仿生结构为高刚轻质吸能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在吸能防护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能结构(EAS) 仿生设计(BD) 比吸能(sea) 压溃力效率(CF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花岗岩动态力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能远 崔易仑 +3 位作者 杨绥院 许江波 费东阳 赖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3-2151,共9页
为研究干湿循环对花岗岩动力特性的影响,对经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的花岗岩进行SHPB试验。比较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花岗岩的应力-应变曲线、应力时程曲线形态,分析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条件下弹性模量、峰值强度、应力增长速度的变化规律... 为研究干湿循环对花岗岩动力特性的影响,对经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的花岗岩进行SHPB试验。比较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花岗岩的应力-应变曲线、应力时程曲线形态,分析了不同干湿循环次数条件下弹性模量、峰值强度、应力增长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花岗岩的动态单轴抗压强度、动态弹性模量和比能量吸收(SEA)均与干湿循环次数有关,且呈指数变化。(2)在干湿循环过程中,花岗岩的动态单轴抗压强度最大幅度降低了44%,动态弹性模量最高降低45%,比吸收能量最高降低46%。(3)花岗岩的应力增长率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与未干湿循环相比,干湿循环的应力增长率最高降低了56%。(4)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能耗比逐渐降低,干湿循环较未进行干湿循环耗能比下降18.7%。(5)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反射能量基本保持不变。(6)透射能量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缓慢增加,与未干湿循环相比,干湿循环中的透射能量增加幅度最大达7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循环 SHPB试验 动态单轴抗压强度 动力弹性模量 比能量吸收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鱼骨结构的力学行为及其应变率效应
9
作者 蒋钰婷 钟东海 +2 位作者 方泽辉 丁圆圆 周风华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3,共10页
墨鱼骨是一种墨鱼内部产生的生物矿化壳,通过调节壳内的气液比从而实现墨鱼的深浅浮动,同时满足轻质和高刚度的力学特性,使墨鱼能够很好地适应深海环境,所以墨鱼骨是一种典型的高比刚度的多孔材料。为探究墨鱼骨结构的力学性能,通过Inst... 墨鱼骨是一种墨鱼内部产生的生物矿化壳,通过调节壳内的气液比从而实现墨鱼的深浅浮动,同时满足轻质和高刚度的力学特性,使墨鱼能够很好地适应深海环境,所以墨鱼骨是一种典型的高比刚度的多孔材料。为探究墨鱼骨结构的力学性能,通过Instron材料试验机和分离式Hopkinson压杆实验装置,对墨鱼骨在不同加载应变率下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墨鱼骨在准静态加载下,其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典型的三阶段变化模式,即弹性段、平台段和压实段,具有很好地吸能缓冲作用;随着加载应变率的提高,墨鱼骨的初始压溃应力和平台应力也随之增加,表明墨鱼骨材料对加载应变率存在很强的敏感性。进一步分析不同生长方向的墨鱼骨在准静态压缩下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随着生长方向的增加,墨鱼骨结构的刚度和吸能性能都得到了弱化,从而揭示了墨鱼骨材料压缩行为的各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材料 墨鱼骨 高比刚度 加载应变率 吸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冲击荷载下机制砂喷射混凝土动力特性研究
10
作者 刘仲阳 王新宇 +3 位作者 李庆东 李鹏飞 王俊波 宋林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60,202,共9页
新建隧道钻爆施工过程中,邻近既有隧道机制砂喷射混凝土支护结构往往会承受循环冲击荷载。为研究轴压对循环冲击荷载下机制砂喷射混凝土动力特性的影响,采用改进的大直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开展4个轴压水平下的机制砂喷射混凝... 新建隧道钻爆施工过程中,邻近既有隧道机制砂喷射混凝土支护结构往往会承受循环冲击荷载。为研究轴压对循环冲击荷载下机制砂喷射混凝土动力特性的影响,采用改进的大直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装置,开展4个轴压水平下的机制砂喷射混凝土循环冲击试验,分析循环冲击荷载下机制砂喷射混凝土的动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轴压和冲击速度对机制砂喷射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应变率均有较大影响,轴压的增加能够有效抑制试样的变形;轴压相同时,冲击速度越大试样破坏所需的冲击次数越少,冲击速度相同时,试样破坏所需要的冲击次数随轴压增大而不断增加;冲击速度和轴压均相同时,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试样峰值应力和动弹性模量不断降低,峰值应变和应变率不断增加,轴压对试样动弹性模量的影响不显著;随着冲击次数增加,试样的累计比能量吸收值呈线性增加趋势,冲击速度相同时,轴压越大,试样破坏时所需累计比能量吸收值越大,亦即轴压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试样的耗能能力,从而减缓试样力学性能的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冲击 机制砂喷射混凝土 动力特性 冲击速度 轴压 累计比能量吸收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增强型双箭头负泊松比结构抗冲击性能研究
11
作者 陈思远 陈涛 +2 位作者 王禹 杨金水 李爽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7,共7页
为提高二维双箭头负泊松比结构的初始刚度和强度,通过在二维结构中增加支撑连杆设计一种三维增强型双箭头负泊松比结构。利用力法正则方程和摩尔积分推导结构的宏观泊松比解析公式,采用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角度设置对结构宏... 为提高二维双箭头负泊松比结构的初始刚度和强度,通过在二维结构中增加支撑连杆设计一种三维增强型双箭头负泊松比结构。利用力法正则方程和摩尔积分推导结构的宏观泊松比解析公式,采用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角度设置对结构宏观泊松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三维增强型双箭头负泊松比结构在动态冲击下的力学特性,阐明不同角度设计和冲击速度等参数对结构变形机理、失效模式、平台应力和比能量吸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维增强型双箭头负泊松比结构表现出显著的负泊松效应,且结构的刚度、强度明显提高;在不同的冲击速度作用下,三维增强型双箭头负泊松比结构的平台应力和比能量吸收均随角度减小而显著增强。研究结果对航空航天和船舶工程等领域的结构抗冲击性能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双箭头结构 宏观泊松比 动态冲击 平台应力 比能量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孔球壳胞元结构压缩力学性能
12
作者 牛克心 余为 郝颖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20-225,共6页
球壳胞元结构作为一种新型轻质功能材料,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工作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简单堆积的通孔球壳胞元结构受压缩时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其名义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结构的有效弹性模... 球壳胞元结构作为一种新型轻质功能材料,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工作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简单堆积的通孔球壳胞元结构受压缩时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其名义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了结构的有效弹性模量、屈服极限、平台应力、比吸能等性能随球壳壁厚和球心距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部分球壳胞元结构在压缩过程中出现屈曲现象,并翻转形成塑性铰,从而增强结构的承载能力。球壳胞元结构的有效弹性模量、屈服极限随着球心距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其平台应力和比吸能随着球心距增大而增加。综合各项数据可得,球壳胞元结构的球心距大于等于18.0 mm是更理想的结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壳胞元结构 压缩实验 数值模拟 有效弹性模量 比吸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不同诱导槽结构的薄壁圆管抗撞性优化 被引量:20
13
作者 谭丽辉 谭洪武 +2 位作者 毛志强 崔晓梅 徐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21,共6页
在金属薄壁圆管(原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引入不同形式的圆弧形诱导槽结构并以其为研究对象,建立以诱导槽半径、槽端距、槽间距为优化参数,以比吸能和最大峰值碰撞力为评价指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分析研究了诱导凹槽、凸槽及凸凹交替的诱... 在金属薄壁圆管(原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引入不同形式的圆弧形诱导槽结构并以其为研究对象,建立以诱导槽半径、槽端距、槽间距为优化参数,以比吸能和最大峰值碰撞力为评价指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分析研究了诱导凹槽、凸槽及凸凹交替的诱导槽结构对薄壁构件吸能、最大峰值碰撞力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得到不同几何参数模型的碰撞响应,结合径向基函数法构造近似函数,并采用理想点法进行优化设计,得出使结构最优时的不同形式的诱导槽半径、槽端距及槽间距,从而得到了不同形式的理想诱导槽优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构件 比吸能 最大峰值碰撞力 抗撞性 诱导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有圆弧形凸槽金属薄壁圆管抗撞性优化设计 被引量:20
14
作者 谭丽辉 徐涛 +2 位作者 张炜 崔晓梅 赵世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80-84,共5页
在金属薄壁圆管(原模型)上设置圆弧形凸槽诱导结构并以其为研究对象,建立以凸槽个数及其半径为设计变量,以比吸能(SEA)最大化和最大峰值碰撞力(MaxF)最小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在保证不影响薄壁构件吸能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对其结构的优化... 在金属薄壁圆管(原模型)上设置圆弧形凸槽诱导结构并以其为研究对象,建立以凸槽个数及其半径为设计变量,以比吸能(SEA)最大化和最大峰值碰撞力(MaxF)最小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在保证不影响薄壁构件吸能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对其结构的优化达到最大峰值碰撞力最小化的目的。采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得到不同几何参数模型的碰撞信息,结合径向基函数法构造近似函数,并采用理想点法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分析了凸槽个数和半径对薄壁构件的比吸能和最大峰值碰撞力的影响,得到了理想的优化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实际吸能元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构件 比吸能 最大峰值碰撞力 优化设计 圆弧形凸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水体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的变化 被引量:36
15
作者 王桂芬 曹文熙 +2 位作者 许大志 刘胜 张建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0,共10页
在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中测定了5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ap*h(λ)。分析表明,ap*h的数值和光谱分布都有较大的变化,且在沿岸和外海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ap*h的变化主要受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影响。外海水体微微型藻... 在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中测定了5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ap*h(λ)。分析表明,ap*h的数值和光谱分布都有较大的变化,且在沿岸和外海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ap*h的变化主要受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影响。外海水体微微型藻类占绝对优势,而沿岸水体中微型藻类和大型藻类的比例相对增大,相应地色素打包效应增强,ap*h减小。外海水体的ap*h光谱分布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且在上层水体的蓝红比较高,反映出辅助色素含量的相对变化对比吸收系数的影响。ap*h随叶绿素a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两者之间呈现出较好的幂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 叶绿素A 生物-光学模式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纤维混凝土的抗冲击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苏灏扬 许金余 +2 位作者 白二雷 罗鑫 席阳阳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7-243,共7页
采用100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装置,研究了不同纤维掺量(体积分数,下同)的陶瓷纤维混凝土(CRFRC)冲击压缩特性.采用厚度为1mm,不同直径的H62黄铜波形整形器对入射波进行整形,确保了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均匀性,实现了恒应变率加载... 采用100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试验装置,研究了不同纤维掺量(体积分数,下同)的陶瓷纤维混凝土(CRFRC)冲击压缩特性.采用厚度为1mm,不同直径的H62黄铜波形整形器对入射波进行整形,确保了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均匀性,实现了恒应变率加载.结果表明: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CRFRC的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明显增加,应力应变曲线下降段由缓变陡;冲击压缩强度和能量吸收特性较素混凝土显著提高,当应变率为(74±2)s-1时,纤维掺量为0.3%的CRFRC能量吸收率明显高于素混凝土.另外,拟合了动态强度增长因子随应变率对数变化的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纤维混凝土 动态强度增长因子 过渡应变率 比能量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部方锥形薄壁构件的抗撞性尺寸优化 被引量:12
17
作者 侯淑娟 李青 龙述尧 《机械强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2-685,共4页
基于显式有限元技术,采用响应面法,以结构的比吸能为优化函数,以提高车辆吸能原件的抗撞性为目的,研究正方形截面金属薄壁构件的端部锥形尺寸对抗撞性的影响。经过数值分析,得出端部为方锥形的正方形截面薄壁构件的比吸能关于锥形长度... 基于显式有限元技术,采用响应面法,以结构的比吸能为优化函数,以提高车辆吸能原件的抗撞性为目的,研究正方形截面金属薄壁构件的端部锥形尺寸对抗撞性的影响。经过数值分析,得出端部为方锥形的正方形截面薄壁构件的比吸能关于锥形长度和小锥边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可以用于实际吸能原件的设计,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 有限元 锥形薄壁构件 抗撞性 比吸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腿式着陆器用不同拓扑结构金属蜂窝吸能特性优化设计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萌 刘荣强 +2 位作者 郭宏伟 王斌 丁北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7-14,共8页
作为一种多孔固体材料的,由于其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金属蜂窝在缓冲吸能领域应用广泛。为了得到不同拓扑结构下金属蜂窝的异面压缩特性及缓冲特性,为其用于缓冲吸能领域提供依据,应用数值仿真软件Patran/DYNA对5种不同拓扑结构的金属蜂... 作为一种多孔固体材料的,由于其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金属蜂窝在缓冲吸能领域应用广泛。为了得到不同拓扑结构下金属蜂窝的异面压缩特性及缓冲特性,为其用于缓冲吸能领域提供依据,应用数值仿真软件Patran/DYNA对5种不同拓扑结构的金属蜂窝进行了压缩仿真。由于蜂窝结构的多样性,基于PCL语言编写金属蜂窝参数化有限元分析程序,实现有限元模型自动建立。采用全因素实验设计法对仿真点进行了规划,基于仿真结果,使用响应面方法建立了金属蜂窝吸能特性的近似函数模型,并分析模型精度。以金属蜂窝比吸能为优化目标,蜂窝主要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针对腿式着陆器用金属蜂窝缓冲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正六边形金属蜂窝在五种蜂窝结构中吸能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蜂窝 拓扑结构 比吸能 数值仿真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对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清除作用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石林 杨红生 +2 位作者 周毅 张涛 袁秀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1-24,共4页
室内模拟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湿体质量13.94 g±2.92 g),对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和海带粉不同配比饵料的摄食、吸收及其生长,评价了刺参对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的清除作用。实验共设5个饵料配比组,即纯海带(A组),25... 室内模拟研究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湿体质量13.94 g±2.92 g),对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和海带粉不同配比饵料的摄食、吸收及其生长,评价了刺参对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的清除作用。实验共设5个饵料配比组,即纯海带(A组),25%沉积物+75%海带(B组),50%沉积物+50%海带(C组),75%沉积物+25%海带(D组)以及纯沉积物(E组)。在海水温度6-16℃条件下,刺参摄食率随沉积物含量的增加明显增大,A组与E组分别出现刺参日摄食率的最小值(0.88%/d)和最大值(9.34%/d);D组刺参日瞬时生长率和对饵料的吸收效率最高,分别为:1.67%/d和48.3%;A组刺参吸收效率虽然较高,但摄食率和瞬时生长率最低;E组刺参的吸收效率出现负值,但刺参生长效果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刺参清除浅海筏式养殖海区生物沉积物生态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Aposticho pusjaponicus) 生物沉积物 海带粉 摄食率 吸收效率 瞬时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铝合金的压缩应力-应变特征及能量吸收性能 被引量:26
20
作者 郑明军 何德坪 陈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2期81-85,共5页
研究了多孔ZL10 1铝合金 (AlSi7Mg0 .4 5 )的压缩应力 应变曲线与孔结构的关系。随孔径的减小 ,它的弹性模量从 2 70MPa增加到 5 5 0MPa ;屈服强度 (σc)从 3MPa增加到 2 0MPa ;随孔隙率的减小 ,屈服强度增加。多孔铝合金具有高的比强... 研究了多孔ZL10 1铝合金 (AlSi7Mg0 .4 5 )的压缩应力 应变曲线与孔结构的关系。随孔径的减小 ,它的弹性模量从 2 70MPa增加到 5 5 0MPa ;屈服强度 (σc)从 3MPa增加到 2 0MPa ;随孔隙率的减小 ,屈服强度增加。多孔铝合金具有高的比强度 ,其σ2 /3 c / ρ(梁 )及σ1/2c / ρ(板 )分别为2 .5~ 7.0和 1.6~ 4 .1,与钢和Al合金相当 ,而密度只有Al合金的 4 0 % ,可用作轻质结构材料 ;它的吸能能力 (C)可达到 3~ 7MJ/m3 ,又可用作吸能缓冲材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铝合金 孔径 孔隙率 比强度 能量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