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1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ulti-scale regionalization based mining of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between anomalous sea and land climate events
1
作者 XU Feng SHI Yan +3 位作者 DENG Min GONG Jian-ya LIU Qi-liang JIN R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2438-2448,共11页
Climate sequences can be applied to defining sensitive climate zones, and then the mining of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is useful for learning from the past and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However, scale-de... Climate sequences can be applied to defining sensitive climate zones, and then the mining of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is useful for learning from the past and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However, scale-dependency in this kind of pattern is still not well handled by existing work.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the multi-scale regionalization is embedded into the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 mining between anomalous sea and land climatic events. A modified scale-space clustering algorithm is first developed to group climate sequences into multi-scale climate zones. Then, scale variance analysis method is employed to identify climate zones at characteristic scales, indicat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phenomena. Finally, by using the climate zones identified at characteristic scales, a time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algorithm based on sliding time windows is employed to discover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Experiments 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level pressure, land precipitation and land temperature datasets show that many patterns obtained by the multi-scale approach are coincident with prior knowledge, indicating that this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reasonable. In addition, some unknown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discovered from the multi-scale approach can be further used to guide the prediction of land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sequences ANOMALOUS climatic EVENTS spatio-tempor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s MULTI-SCALE REGIONA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ase change microcapsules in thermal Energy applications:A critical review 被引量:1
2
作者 XIAO Anna YUAN Qingchun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7年第4期607-622,共16页
Phase change microcapsules can carry large amounts of heat and be dispersed into other mediums either as a solid composite or as slurry fluids without changes to their appearance or fluidity. These two standout featur... Phase change microcapsules can carry large amounts of heat and be dispersed into other mediums either as a solid composite or as slurry fluids without changes to their appearance or fluidity. These two standout features make phase change microcapsules ideal for use in thermal energy application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tilisation. This review paper includes methods used for the encapsulation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s, especially the method suitable for large scale productions, the trends of phase change microcapsule development and their use in thermal energy applications in static and dynamic conditions. The effect of phase change microcapsules on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through addition to thermal fluids as slurries is critically reviewed. The review highlighted that so far the phase change microcapsules used mainly have polymeric shells, which has very low thermal conductivities. Their enhancement in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was demonstrated in locations where the phase change material experiences phase change. The phase change results in the slurries having higher apparent local specific heat capacities and thus higher loca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Out of the phase change region, no enhancement is observed from the solid microcapsule particles due to the low specific heat capacity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phase change microcapsules compared to that of water, which is normally used as slurry media in the test. To further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phase change microcapsules with higher specific heat capacity, higher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better shape stability need to be appl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se change microcapsule complex microencapsulation SLURRY phase change patterns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络社会心态演进:规律及其分析框架 被引量:1
3
作者 郑雯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5,共8页
网络社会心态已经成为影响网络生态乃至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意义符码表征和影响机制两方面议题展开,未能把网络社会心态作为一个变动的主体,从历史的、演进的视角理解网络社会心态。从中观层面聚焦网络社会心态自涌现... 网络社会心态已经成为影响网络生态乃至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意义符码表征和影响机制两方面议题展开,未能把网络社会心态作为一个变动的主体,从历史的、演进的视角理解网络社会心态。从中观层面聚焦网络社会心态自涌现与演进规律的研究发现,网络社会心态是舆情、事件、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中长期社会泛在心理状态,在流动、变化的过程中,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表现出主导性网络社会心态、底线型网络社会心态、高表达网络社会心态、极化等演进规律。进一步基于情境逻辑、文化逻辑、结构逻辑的研究思路,发展出以人为中心,以中国特色思想价值观念测量为基础,在演进的视角中勾连网络社会与现实世界的互联网研究取向,期冀为描述和解释中国网络舆论场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心态 社会价值观测量 网民认知 网络舆论 社会变迁 演进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神曲在发酵过程中6种真菌毒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爽 周丽 +4 位作者 时海燕 赵霞 崔彦伟 包华音 徐男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0-744,共5页
目的分析六神曲在发酵过程中黄曲霉毒素B_(1)、黄曲霉毒素B_(2)、黄曲霉毒素G_(1)、黄曲霉毒素G_(2)、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UPLC-MS/MS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 目的分析六神曲在发酵过程中黄曲霉毒素B_(1)、黄曲霉毒素B_(2)、黄曲霉毒素G_(1)、黄曲霉毒素G_(2)、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UPLC-MS/MS分析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0.01%甲酸-[乙腈-甲醇(1∶1)],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40℃;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结果6种真菌毒素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0),平均加样回收率76.1%~119.3%,RSD 0.49%~9.27%,其含量(除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外)呈现从无到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六神曲在发酵过程中存在真菌毒素感染的风险。该方法简便高效,快速灵敏,可为全过程监测六神曲发酵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神曲 发酵 真菌毒素 含量测定 动态变化规律 UP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城市产业动态对城市通勤格局变化的影响——以上海为例
5
作者 林诗佳 曹湛 +1 位作者 钮心毅 晏龙旭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3-794,共12页
运用融合时空行为地理与演化经济地理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综合手机信令数据与微观企业大数据,以上海郊环内164个街镇为研究对象,在描绘不同街镇单元产业关联矩阵和通勤网络格局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内部产业动态演化(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 运用融合时空行为地理与演化经济地理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综合手机信令数据与微观企业大数据,以上海郊环内164个街镇为研究对象,在描绘不同街镇单元产业关联矩阵和通勤网络格局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内部产业动态演化(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与城市通勤格局变化(通勤距离和通勤来源分布)的因果规律。研究发现:(1)若街镇单元产业演化越路径依赖,从业者平均通勤距离会趋于减小,且从业者居住地的空间分布会趋于集中,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地产业发展保持稳定,其对从业者技能的需求变化不大,从业者会主动寻求通勤状态的改善;(2)若街镇单元产业演化越路径突破,从业者平均通勤距离会趋于增加,且从业者居住地的空间分布会趋于分散,这主要是因为就业地产业发展变化显著,其对从业者技能的需求改变较大,会吸引更远、更分散且本就业地缺少的从业者。研究指出城市产业升级转型和提升城市通勤效率间既存在矛盾冲突也存在调和可能,需要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政策工具通过统筹考虑、相互配合、弹性管控来平衡和兼顾超大城市产业升级与通勤改善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动态演化 通勤格局变化 关联法则 超大城市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视角下云南省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与风险评估
6
作者 刘川 张述清 +1 位作者 黄义忠 李永平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1-382,共12页
[目的]多角度研究云南省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划分耕地利用风险等级,为研究区耕地保护政策与管理策略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地区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基于2011,2021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从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视... [目的]多角度研究云南省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划分耕地利用风险等级,为研究区耕地保护政策与管理策略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地区耕地保护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基于2011,2021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从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视角出发,利用景观指数、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并依据其动态变化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划分耕地利用风险等级。[结果]①2011—2021年云南省耕地数量变化具有区域化差异,变化显著的区县呈现出“全局零散、局部聚集”的分布特征。②耕地平均土层厚度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能力有所提升;耕地斑块密度(PD)上升1.251,聚集度指数(AI)和平均形状指数(MSI)下降5.672%和0.055,说明耕地破碎化程度加剧,集聚性减弱,斑块形状趋于规则。③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下降12.67%,整体呈现“南高北低,中部两级化”的空间格局。④综合耕地利用动态变化对云南省进行耕地利用风险分区并提出调控建议。[结论]滇东北、滇西南及滇中为云南省耕地变化热点,全省土壤质量提升但破碎化加剧,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需结合风险分区因地制宜精准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数量 耕地质量 生态安全 格局变化 风险评估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盐城滨海湿地互花米草扩张时空轨迹及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7
作者 徐雅 张华兵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6-255,共10页
该文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案例区,以1983—2021年12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将景观生态学方法和GIS技术相结合,探究研究区互花米草时空轨迹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如下:①1983—2021年,互花米草扩张明显,面积增加了12.365... 该文以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案例区,以1983—2021年12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将景观生态学方法和GIS技术相结合,探究研究区互花米草时空轨迹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如下:①1983—2021年,互花米草扩张明显,面积增加了12.365倍;依次经历了初始扩张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停滞增长阶段,即将进入治理消除阶段;互花米草面积与时间线性关系显著。②互花米草时空轨迹呈现3组团特征,1983年、1988年、1992年和1997年为西部组团,以向东南方向移动为主;2000年、2002年、2006年和2009年为东部组团,以向东北方向移动为主,这2个组团都表现出向海的趋势;2011年、2014年、2017年和2021年为中部组团,方向上虽表现出无序性,但有明显向陆的趋势。③互花米草扩张对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的累积贡献率为43.352%,与互花米草面积扩张阶段一致,又表现出“低→高→低”的3个阶段。互花米草面积与区域景观格局指数显著相关;互花米草景观格局与区域景观格局相关明显,类型尺度的最大斑块指数(largest patch index,LPI)、总边缘长度(total edge,TE)、边缘密度(edge density,ED)、面积加权平均分维度(fractal dimension index of area-weighted mean,FRAC_AM)与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在0.01水平下显著相关;互花米草面积与栖息地生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扩张对景观格局与功能影响深刻,互花米草治理必须因地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时空轨迹 景观格局 景观变化贡献率 盐城滨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狮头柑生长过程主要滋味物质变化
8
作者 赵小娜 田祥涛 +3 位作者 梁清青 王燕君 朱姝昱 鲁周民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8-210,共13页
为探明狮头柑果实生长过程滋味代谢物变化规律,揭示最终呈现食用滋味的主要物质基础,以食用部位汁胞和囊衣为材料,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定量分析,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滋味代谢物进行测定,并与电子舌检测结果比对。结果表明:在果实生长发... 为探明狮头柑果实生长过程滋味代谢物变化规律,揭示最终呈现食用滋味的主要物质基础,以食用部位汁胞和囊衣为材料,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结合定量分析,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滋味代谢物进行测定,并与电子舌检测结果比对。结果表明: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汁胞及囊衣中蔗糖、葡萄糖和果糖3种主要甜味成分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酸味物质中柠檬酸、酒石酸、奎宁酸、乌头酸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苹果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富马酸略有上升。黄烷酮类以及柠檬苦素、诺米林等苦味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汁胞和囊衣中差异代谢物的表达主要集中在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及氨基酸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上,且在囊衣中有更多的物质积累,差异代谢物以ABC转运蛋白途径为主。果实成熟时,汁胞和囊衣中的蔗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含量分别为(11.78±0.79)mg/g和(10.58±0.88)mg/g、(8.06±0.59)mg/g和(10.32±0.61)mg/g、(4.73±0.04)mg/g和(4.21±0.08)mg/g、(3.20±0.02)mg/g和(3.24±0.07)mg/g、(0.34±0.12)mg/g和(0.07±0.04)mg/g,高于各自味感阈值最低浓度;而苦味物质柚皮苷、新橙皮苷、柠檬苦素和诺米林含量只在囊衣中高于味感阈值,分别为(0.60±0.02)、(3.45±0.06)、(0.29±0.01)mg/g和(0.002±0.00)mg/g。具有甜味的丝氨酸、脯氨酸和丙氨酸,苦味的精氨酸,鲜味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在汁胞和囊衣中的味道强度值均大于1。这些物质相互协同,形成了狮头柑果实独特的滋味性状。研究结果初步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对狮头柑果实滋味有贡献的物质组成,为重要呈味物质形成的分子机制和代谢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狮头柑 滋味 非靶向代谢组学 变化规律 生长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滨海地区土地覆被信息提取及时空演变驱动机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为例
9
作者 廖超明 李宥儒 +6 位作者 徐彬彬 秦元丽 曾顺琪 云子恒 顾观海 韦媛媛 石春柔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4,共12页
[目的]开展北部湾滨海地区覆被信息提取及时空演变驱动机制研究,为该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面向北部湾滨海地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为例,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在随机森林模型中融合光谱特征、纹... [目的]开展北部湾滨海地区覆被信息提取及时空演变驱动机制研究,为该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面向北部湾滨海地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为例,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在随机森林模型中融合光谱特征、纹理特征、指数特征以及地形特征,完成2012—202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数据集制作和格局演变分析,引入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探讨驱动机制。[结果]①经参数优化的随机森林模型可实现覆被信息有效提取,各期LUCC产品总体精度均在0.88~0.92,kappa系数介于0.86~0.90,结合4 km×4 km解译图斑与Google Earth同期同位高分辨率影像进行目视对比,表明解译结果与地物的实际布局具有较好一致性。②2012—2022年钦州市林地面积增加91.93 km^(2),耕地面积减少284.73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80.05 km^(2),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上升趋势。③研究期内,经济动力(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地形特征(高程、坡度)是研究区土地利用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2012—2022年钦州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环境保护领域积极作为,未来应充分利用“平陆运河”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规划土地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歌地球引擎(GEE)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 时空格局演变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化参与实例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方法
10
作者 芦俊丽 昌鑫 +1 位作者 罗浩瑜 刘士虎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1-440,共10页
空间并置模式是一组空间特征的子集,它们的实例在空间中频繁关联。空间并置模式挖掘是空间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空间数据库随时间不断变化,高效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显得尤为重要。提出基于变化参与实例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 空间并置模式是一组空间特征的子集,它们的实例在空间中频繁关联。空间并置模式挖掘是空间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空间数据库随时间不断变化,高效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显得尤为重要。提出基于变化参与实例的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方法,相比传统的增量挖掘算法,不进行耗时的变化表实例生成操作,直接搜索变化参与实例。为加速变化参与实例搜索过程,提出了实例级搜索优化策略、启发式模式剪枝技术,进而提出了IMCP-CPI,讨论了算法的复杂度、正确性和完备性。在真实和模拟数据集上进行了大量实验验证IMCP-CPI的性能。结果表明IMCP-CPI远优于当前已知的5个空间并置模式增量挖掘算法,其效率提升数倍甚至数个量级。在变化数据占比为原数据集5%的新数据集中,当距离阈值d很大或者参与度阈值min_prev很小时,IMCP-CPI的性能比当前并置模式挖掘较优算法CPM-Col及改进算法CPM-iCol提升2~3倍。此外,当变化数据占比分别小于等于原数据集的25%和50%时,无论在参数变化还是可扩展性方面,IMCP-CPI均优于CPM-iCol和CPM-Col,这对具体实践中的方法选取给与了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并置模式挖掘 增量挖掘 变化参与实例 实例搜索空间 模式剪枝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流域河流氮素变化趋势及关键因子识别
11
作者 汪昊 高凯璐 +9 位作者 尹高飞 孙学莹 刘一航 张旭琳 王凤 翟梦瑜 王佳宝 李昭慧 文宏达 李文超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68-3977,共10页
基于2021~2024年海河流域69个水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通过耦合随机森林模型(RF)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构建了TN浓度预测的RF-LSTM数据驱动模型,并探究了TN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1年TN浓度较高,2022年TN浓... 基于2021~2024年海河流域69个水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通过耦合随机森林模型(RF)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构建了TN浓度预测的RF-LSTM数据驱动模型,并探究了TN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1年TN浓度较高,2022年TN浓度较低,年均值变化在4.97~5.22mg/L;5个子流域TN浓度年内呈U型的季节变化特征,TN浓度最高值出现在1月和2月,最低值出现在8月;水温和溶解氧浓度是影响海河流域水体TN浓度的关键因子,水温与TN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溶解氧浓度与T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F-LSTM数据驱动模型的预测效果(R^(2):0.830~0.939)优于传统单一LSTM(R^(2):0.818~0.931)模型,且RF-LSTM数据驱动模型具有更强的泛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 时空变化规律 影响因子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水道迁移模式及成因机制
12
作者 梁诗琴 吴伟 +2 位作者 向威 赵中会 随雅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41,共15页
深海水道是陆源碎屑沉积物向深水盆地输送的重要通道之一,同时也是深水盆地中砂体沉积的主要场所,广泛发育于全球范围内的被动大陆边缘。为了厘清深海水道迁移与成因机制,对过往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根据迁移方式可将深海水道分... 深海水道是陆源碎屑沉积物向深水盆地输送的重要通道之一,同时也是深水盆地中砂体沉积的主要场所,广泛发育于全球范围内的被动大陆边缘。为了厘清深海水道迁移与成因机制,对过往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根据迁移方式可将深海水道分为单向迁移水道(上游迁移型和下游迁移型)和多向迁移水道(顺流迁移型、侧向迁移型和障碍迁移型);可依据水道深泓线变化对水道迁移特征进行具体表征,单向迁移水道发育伴随深泓线整体变化,多向迁移水道则主要为局部变化;底流与重力流的交互作用控制单向迁移水道的沉积建造,此外自身环流以及上升流作用也影响水道的沉积演化,多向迁移水道则受海平面升降、物源供给、构造运动、古地形与水道自身沉积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未来深海水道迁移模式研究和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1)积极开展多尺度的定量化研究;2)深入探究各种动力学因素耦合关联的水道迁移机制;3)加强对水道迁移模式与储层开发的关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水道 迁移方式 深泓线变化 成因机制 迁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边开放与近代云南棉纺织业生产格局的重构
13
作者 张永帅 和乐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4,共9页
近代云南沿边开放后,以往单一的原棉进口,被棉纱、棉花、棉布等多元的棉货进口替代,形成与蒙自、思茅、腾越三海关内外贸易相关联的棉货进口格局。与之相应的是,云南棉纺织业生产格局发生了两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纺和织的分离成为普遍现... 近代云南沿边开放后,以往单一的原棉进口,被棉纱、棉花、棉布等多元的棉货进口替代,形成与蒙自、思茅、腾越三海关内外贸易相关联的棉货进口格局。与之相应的是,云南棉纺织业生产格局发生了两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纺和织的分离成为普遍现象,促进了织布业的繁荣,但在少数地方依然纺、织结合,采用原工艺生产,市场日趋萎缩;二是云南棉纺织业重心发生位移,由原来的滇西地区滇缅交通沿线转移到了滇中、滇东南、滇东北、滇越铁路及其延长线一带,玉溪、通海、昆明等滇中地区成为全省棉织业的中心,曲靖、昭通等滇东北地方棉织业地位也较突出;思茅及其附近的滇南地区,纺和织依然紧密结合,棉织业最为落后。近代云南棉纺织业生产格局的重构与空间特征的形成,受沿边开放——对外贸易发展的推动,是“口岸——腹地”互动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云南 沿边开放 棉纺织业 生产格局 经济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乌江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14
作者 朱啟莲 方发永 +4 位作者 余万洋 韩珍 毛天旭 罗松平 赵龙山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80,391,共11页
[目的]探讨乌江流域贵州段长时间序列下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为区域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主,通过移动窗口法、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乌江流域贵州段景观格局与生... [目的]探讨乌江流域贵州段长时间序列下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为区域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主,通过移动窗口法、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乌江流域贵州段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进行计算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1)1990—2020年,景观格局在上游南部距干流30 km以内区域破碎度和斑块形状复杂度加深,斑块优势度和景观连通性降低;在中游南部距干流30~60 km处景观破碎度和斑块形状复杂度减弱,景观连通性增强。2)生境质量多年平均值为0.67,高等生境面积增加1.67%,较低和低等生境面积分别增加0.17%和1.46%。其中上游高等生境和中游较低与低等生境的比例增幅最大。距干流<30 km处高等生境和30~60 km处较低与低等生境的比例增幅最大。3)生境质量空间异质性驱动因素中土地利用强度为主要因素,温度和降雨为次要因素。[结论]乌江流域贵州段生境质量总体较高,局部地区表现为由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权衡关系造成的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景观格局 时空变化 乌江流域贵州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机接口技术下的社会关系变迁:从个体到群体
15
作者 陈玥桦 高晓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20,共10页
脑机接口技术驱动的社会关系安全生态系统是涵盖安全状态、安全态势与安全能力的复合型多层次架构,其演进逻辑呈现复杂性、动态性与情境性特征。基于跨学科理论框架,系统剖析该技术对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塑机制:(1)个体层面,通过神经可塑... 脑机接口技术驱动的社会关系安全生态系统是涵盖安全状态、安全态势与安全能力的复合型多层次架构,其演进逻辑呈现复杂性、动态性与情境性特征。基于跨学科理论框架,系统剖析该技术对社会关系网络的重塑机制:(1)个体层面,通过神经可塑性调节重构自我认知架构,借助情感神经同步机制革新人际交互模式,依托虚拟社交场景催生行为规范迭代;(2)群体层面,构建神经信息驱动的分布式协作范式,形成基于认知共鸣的社群连接机制,引发技术能力主导的社会分层重构。提出通过完善神经信息伦理审查机制、强化技术应用分级监管、建立社会公平补偿制度、推进公众参与式治理,建构“伦理规制—技术治理—社会协同”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实现技术创新与社会关系演进的动态平衡。本研究为理解智能技术时代社会关系重构规律提供理论框架,为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社会生态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技术 社会关系变迁 个体行为模式 群体协作网络 技术价值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高温灾害风险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郭舒静 章莉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目的]近年来武汉频繁遭受极端高温事件侵袭,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分析局地尺度的高温灾害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高温灾害预防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构建“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绘制武... [目的]近年来武汉频繁遭受极端高温事件侵袭,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分析局地尺度的高温灾害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高温灾害预防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构建“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识别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的高温灾害风险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模型探讨LCZ景观格局对高温灾害风险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不同LCZ类型的高温灾害风险值呈现一定差异,其中水域(LCZ G)的高温灾害风险最低,裸露的岩石或道路(LCZ E)的高温灾害风险最高。景观格局指标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其中斑块类型面积百分比(PLAND)对高温灾害风险的影响程度高于聚集度指数(AI)。[结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应对高温灾害的策略,为缓解城市高温灾害风险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气候变化 多源数据 高温灾害风险 局地气候分区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桕品种秋季叶色参数和生理指标变异研究
17
作者 金月喊保 周琦 +3 位作者 方庆 舒晓娟 李因刚 胡国伟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69-77,共9页
为探究不同色系乌桕Triadica sebifera品种的秋叶变色规律和生理指标变化情况,以‘浦红桕’‘浦大紫’和‘辉煌’3个乌桕品种的嫁接无性系为材料,对不同时期叶片的色度值、色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 为探究不同色系乌桕Triadica sebifera品种的秋叶变色规律和生理指标变化情况,以‘浦红桕’‘浦大紫’和‘辉煌’3个乌桕品种的嫁接无性系为材料,对不同时期叶片的色度值、色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浦红桕’和‘浦大紫’叶片L^(*)(光泽明亮度)值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而其a^(*)(红绿色)值和b^(*)(黄蓝色)值则呈现增加趋势;‘辉煌’叶片的色度值呈现增加趋势,且其L^(*)值和b^(*)值总体大于‘浦红桕’和‘浦大紫’。(2)在叶色变化过程中,3个乌桕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现减少趋势,而花色苷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现增加趋势,且在S6(11月4日)出现显著变化(P<0.05)。(3)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呈现减少趋势,而花色素苷/叶绿素比值、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比值则呈现增加趋势。(4)相关性分析表明,色度值和叶绿素类表现出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花色素苷及可溶性糖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乌桕秋季叶色变化与色素含量和色素间的比值相关,当花色素苷/叶绿素、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比值较大时乌桕叶.片呈现红色(85.87、128.91)或紫色(49.33、60.09),而比值较小时其叶片则呈现黄色(12.34、14.17)。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乌桕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色度值 色素含量 可溶性糖 相关性分析 变色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4–2023年苏州高新区景观格局演变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曦 钱静 印玉琴 《园林》 2025年第1期93-100,共8页
以苏州高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译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建立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分析1984–2023年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并构建50 m×50 m的风险小区,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其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近40年间苏州高新区景... 以苏州高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译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建立研究区土地利用数据,分析1984–2023年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并构建50 m×50 m的风险小区,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其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近40年间苏州高新区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和建设用地自东南向西北、从伴山到临湖的阶梯扩张,而水网格局和水域面积保持稳定,禁开禁采之后城市山林面积也在稳定恢复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区平均景观生态风险值呈现出“提升—下降—回升”的趋势,不同时期景观格局的异质性使得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差异明显,较大影响区域高值区景观生态风险的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生转变,自发城镇化发展阶段高值区主导因素为景观脆弱度,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主导因素为景观破碎化,区域优化及高质量发展阶段主导因素为景观优势度。了解苏州高新区生态变化过程,识别提取长期处于高值风险的生态薄弱区,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区域发展建议,以期推动苏州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并为理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变化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高新区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演变 生态风险评估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化规则L系统分形图的织物图案生成方法
19
作者 李凤 杨琪 陈思羽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105,共6页
针对自动生成的织物图案因不能准确捕捉和迁移风格特征,导致生成的图案整体协调性差、表现不稳定,坐标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变化规则L系统分形图的织物图案生成方法。首先设定L系统分形图变化规则,包括绘图、线宽、颜色、分形图合并... 针对自动生成的织物图案因不能准确捕捉和迁移风格特征,导致生成的图案整体协调性差、表现不稳定,坐标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变化规则L系统分形图的织物图案生成方法。首先设定L系统分形图变化规则,包括绘图、线宽、颜色、分形图合并变化规则,并将L系统从二维扩展到三维,控制向前、向左、向上3个向量,用于控制织物图案形态;然后调整图案生成时的方向和旋转信息,实现图案真实感仿真;最后构建L系统分形矩阵,依据颜色变化规则,生成由像素排列的图案,结合分形图合并变化规则构建织物图案生成矩阵,并以六角花图案为实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应用本文方法后任意2个六角花圆心距离最大误差为0.04 cm,六角花图案6个顶点坐标与实际坐标一致,生成图案与理想图案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规则 L系统 分形图 纺织服装 图案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基于省级行政区层面的探讨
20
作者 刘洋 周智翔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9,共13页
科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省级行政区层面加以测度,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科技自强观、优化供给观、扩大内需观、顺畅流通观、空间联动观、改善民生观、高水平开放观“七观合一... 科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省级行政区层面加以测度,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新发展格局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科技自强观、优化供给观、扩大内需观、顺畅流通观、空间联动观、改善民生观、高水平开放观“七观合一”的角度,系统梳理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内涵与统计含义,构建由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供给质量、培育内需体系、资源顺畅流通、统筹空间发展、持续改善民生、稳步扩大开放等7个一级指标组成的新发展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在省级行政区层面测度2011—2020年新发展格局水平,探究我国省份间新发展格局的时空演变与地区差异特征,并给出在全国层面、地区层面和省级层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与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新发展格局指数得分稳定上升。科技自立自强与资源顺畅流通一级指标增长较为迅速,但提升供给质量、培育内需体系和稳步扩大开放一级指标增长乏力。第二,各省份新发展格局指数差异较为明显,在科技自立自强、稳步扩大开放这两个一级指标下的差距较大。第三,从全局空间自相关看,每年的新发展格局指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但相关性略有下降;从局部空间自相关看,大部分省份的新发展格局指数呈现正相关,但相关性较低。第四,从地区层面看,东部地区的新发展格局指数较为领先,东北地区的新发展格局指数增长乏力并在2019年被中部地区超越,地区间差异逐年下降;南方地区新发展格局指数的得分与增速都高于北方地区,地区间差异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评价指标体系 地区差异 时序变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