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8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al quality evaluation for drinking water based on GIS and ant colony clustering algorithm 被引量:4
1
作者 侯景伟 米文宝 李陇堂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1051-1057,共7页
To develop a better approach for spatial evaluation of drinking water quality, an intelligent evaluation method integrat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and an ant colony clustering algorithm(ACCA) was used.... To develop a better approach for spatial evaluation of drinking water quality, an intelligent evaluation method integrating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and an ant colony clustering algorithm(ACCA) was used. Drinking water samples from 29 wells in Zhenping County, Chin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35 parameters on water quality were selected, such as chloride concentration, sulphate concentration, total hardness, nitrate concentration, fluoride concentration, turbidity, pH, chromium concentration, COD, bacterium amount, total coliforms and color. The best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s for the 35 parameters were found and selected from all types of interpolation methods in GIS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minimum cross-validation errors. The ACCA was improved through three strategies, namely mixed distance function, average similitude degree and probability conversion functions. Then, the ACCA was carried out to obtain different water quality grades in the GIS environment. In the end, the result from the ACCA was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he competitive Hopfield neural network(CHNN) to valid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CCA according to three evaluation indexes, which are stochastic sampling method, pixel amount and convergence speed. It is shown that the spatial water quality grades obtained from the ACCA were more effective, accurate and intelligent than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CHN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t colony clustering algorithm (ACCA) quality evaluation drinking water spati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2016年中国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原园 李云玲 +2 位作者 郭旭宁 潘扎荣 刘为锋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7,共10页
为摸清中国水资源演变新情势,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应性水资源管理政策,利用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数据,评估了全国、水资源一级区及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及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水资源总量时空演变规律。主要结论如下:①中... 为摸清中国水资源演变新情势,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应性水资源管理政策,利用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数据,评估了全国、水资源一级区及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及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水资源总量时空演变规律。主要结论如下:①中国南方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5%,显著高于北方的18.5%;②中国水资源总量演变区域分异特征显著,水资源总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南方产水系数普遍高于北方;③1956—2016年水资源总量变化趋势为西北、东南略增,其余地区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总量 时空分布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烟区烤烟的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震 袁文彬 +5 位作者 王文辉 左安建 杨天旭 严玛丽 王维 邵兰军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43-50,共8页
以凉山烟区各植烟县域59个样点的177份烤烟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分析了烤烟的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凉山产区烤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变异系数为4.06%~34.70%,变幅较大,感官质量变异... 以凉山烟区各植烟县域59个样点的177份烤烟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分析了烤烟的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凉山产区烤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变异系数为4.06%~34.70%,变幅较大,感官质量变异系数为6.47%~10.53%,不同区域烤烟外观质量一致性较强,其变异系数仅为3.35%~4.62%。烤烟综合质量得分为26.99~88.54,在平分欧式距离为0.3处可将烤烟分为4类,依据得分的高低依次为Ⅰ、Ⅱ、Ⅲ和Ⅳ类,其平均得分分别为82.04、64.48、48.05和33.10,其中,Ⅰ类烟区集中分布于会理南部和会东西部,Ⅱ类烟区位于会理北部、会东东部、盐源中部、西昌北部、喜德和冕宁地区,Ⅲ类烟区主要呈现块状分布在德昌、普格、宁南和越西地区,Ⅳ类烟区零星分布于越西、普格和宁南地区。由此可知,凉山Ⅰ类烟区烤烟的化学成分协调性好、感官和外观质量表现优异,其苯丙氨酸和多酚含量高,质体色素和氨基酸总量相对较低,香气物质前体物与质量指标的和弦图结果也显示了多酚总量和苯丙氨酸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提升烤烟品质,质体色素和氨基酸总量的效果则与之相反。因此,在栽培、调制、加工和醇化等阶段提升烤烟的多酚和苯丙氨酸含量,适当降低质体色素和氨基酸总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凉山烤烟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质量评价 空间分布 凉山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地区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盛明泉 鹿晓晴 胡中应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2,共10页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赋予共同富裕新动能,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平衡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共同富裕,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赋予共同富裕新动能,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平衡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新质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显著促进共同富裕,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区域和收入差距分析显示,新质生产力对中部地区及收入差距较大地区的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更显著。进一步检验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劳动力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链现代化助力共同富裕,且无明显门槛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与加强区域合作、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区域差异 收入分配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某省地表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
5
作者 王璐 李超 +4 位作者 昌盛 涂响 王山军 戴波阳 杨育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80,I0011,I0012,共13页
以黄河中游某省2018-2022年17个地级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的月度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克里金插值法、重金属污染指数(HPI)法、内梅罗指数(NI)法和污染程度(CD)法开展重金属指标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水平分析,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 以黄河中游某省2018-2022年17个地级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的月度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克里金插值法、重金属污染指数(HPI)法、内梅罗指数(NI)法和污染程度(CD)法开展重金属指标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水平分析,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研究重金属的来源,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法对重金属进行口服摄入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结果显示,水源地重金属的平均质量浓度排序为ρ_(Ba)>ρ_(B)>ρ_(Fe)>ρ_(Mn)>ρ_(Mo)>ρ_(Ni)>ρ_(V)>ρ_(Co)>ρ_(Pb)>ρ_(As)>ρ_(Sb)>ρ_(Be).Fe、Mn、Pb、Mo、Co、Be、B、Sb和V的数据具有较高变异性(111.66%~330.68%).Fe、Mn、Be、Mo、Co、B和Ni的平均质量浓度在该省北部的水源地(朔州市和大同市)显示出较高的水平,在中部(晋中市)的水源地最低,而Ba的平均质量浓度在晋中市的水源地较高,As的平均质量浓度在全省的17个水源地基本一致.2018-2022年重金属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幅度较小(18.64%~74.23%).HPI指数(平均值2.14)显示,该省重金属处于极低污染水平(HPI<1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s与Ba,Mo与Pb、Co、B、Ni和V之间有强烈的正相关性(p<0.01,0.27~0.63),说明它们有共同或者相似的来源.PCA结果显示,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是重金属的主要来源(28.5%),其次是地质背景(11.7%)和矿物开采活动(11.4%).口服摄入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没有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但95%分位值显示,As对儿童有一定的致癌风险(1.09×10^(-4)).同时,在极端条件下As、Co、Mo、Sb和V对成人(0.02%~0.25%)和儿童(0.51%~5.60%)有低水平的致癌风险,需要对As、Mo、Sb、V、Co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水源地 重金属 时空分布 Pearson相关性分析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汉中段水体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探析
6
作者 刘杰 王淑新 李鹏飞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5-82,共8页
以汉江汉中段2022年1—12月期间20个采样断面的7种重金属及4种常规检测指标的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揭示汉江汉中段水体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最后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 以汉江汉中段2022年1—12月期间20个采样断面的7种重金属及4种常规检测指标的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揭示汉江汉中段水体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最后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揭示该流域段水体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段水体7种重金属年均值浓度依次为Zn>Cr>Cu>Pb>As>Cd>Hg,均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Ⅱ类标准限值内;高浓度断面主要分布在采矿和金属冶炼企业周边。从时间维度上看,该流域段丰水期的重金属污染指数略高于枯水期;以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为参照,整体上该流域段处于尚清洁水平,主要污染因子为Cu和Cr。汉江汉中段水体重金属的第一主成分主要包含Pb、Zn、As、Cd和Hg,与水污染物氨氮(NH_(3)-N)同源,主要受工业源、交通运输、生活排污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主要包括Cr、Hg和Cu,主要受周边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汉江汉中段水污染治理和水质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时空分布规律 污染特征 污染源 汉江汉中段 水污染治理 水质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秸秆还田长度与空间分布对玉米播种质量的影响
7
作者 梁方 罗历强 +3 位作者 展森朋 王俊凯 谷进伟 舒鑫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6,共7页
为降低长江中下游油菜-玉米轮作区油菜秸秆还田对玉米播种带来的不利影响,采用2因素10水平单因素试验,探究油菜秸秆长度(6~150 mm)及秸秆在不同深度土层(0~15 cm)的空间分布对玉米出苗率与植株高度等播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出苗... 为降低长江中下游油菜-玉米轮作区油菜秸秆还田对玉米播种带来的不利影响,采用2因素10水平单因素试验,探究油菜秸秆长度(6~150 mm)及秸秆在不同深度土层(0~15 cm)的空间分布对玉米出苗率与植株高度等播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出苗率和植株高度随着油菜秸秆长度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呈线性关系,秸秆长度每降低1 cm,出苗率提高3.83个百分点,植株高度增加1.32 cm;当秸秆长度取最小值6 mm,上层(≥0~5 cm)、中层(≥5~10 cm)和底层(≥10~15 cm)土层秸秆埋覆质量相同(秸秆质量变异系数为0)时,玉米出苗率达到100%,植株高度最大生长至55.84 cm;油菜秸秆长度相同、埋覆不均匀时,玉米出苗率和植株高度由上层土壤秸秆埋覆质量占比决定,且上层土壤秸秆埋覆质量占比越低,玉米出苗率和植株高度越高;当上层土壤秸秆埋覆质量占比相同时,玉米出苗率和植株高度由中层土壤秸秆埋覆质量占比决定,且中层土壤秸秆埋覆质量占比越低,玉米出苗率和植株高度越高;提高秸秆粉碎程度,降低中上层秸秆埋覆质量,增加底层土壤秸秆埋覆质量占比,实现秸秆深埋,有助于提高出苗率与植株高度。研究结果可为秸秆还田优质种床构建与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玉米 油菜 还田长度 空间分布 播种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水足迹效率与公平下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8
作者 吴兆丹 谈心阳 史秀蕾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0-162,共13页
基于碳水足迹效率与公平多维视角,结合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政策、“大豆振兴计划”等政策,构建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Ⅲ求解分析。结果表明:(1)在保持中国主... 基于碳水足迹效率与公平多维视角,结合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政策、“大豆振兴计划”等政策,构建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Ⅲ求解分析。结果表明:(1)在保持中国主产区整体年粮食种植总面积不变、粮食总产量不下降以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主产区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可使2020年粮食生产碳排放与用水的效率分别提高3.87%、49.67%,碳排放与用水的不公平性指数分别降低56.00%、14.16%,其中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在主产区总种植面积中的占比分别上调3.25%、0.75%,水稻、小麦种植面积占比分别下调2.51%、1.49%。(2)主产区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具体优化方案为:山东、河南、四川、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等七省(区、市)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其余六省(区、市)减少,其中山东增幅最大(增加41.59万hm^(2));四川、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湖北、江西等六省(区、市)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吉林、湖南两省不变,其余五省(区、市)减少,其中辽宁增幅较大(增加17.12万hm^(2));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湖北等五省降低玉米种植面积,其余八省(区、市)增加,江西变动幅度最大(增加30.44万hm^(2));黑龙江保持大豆生产规模在全国领先,其他省(区、市)增加,其中河北增幅最大(增加18.69万hm^(2))。继而从国家、省(区、市)两个层面就粮食生产空间布局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空间布局 碳足迹 水足迹 效率与公平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利用与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研究
9
作者 吴凤平 郝思宇 王传轶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9,共12页
基于2011—2020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再生水利用和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引入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两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差... 基于2011—2020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再生水利用和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的综合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引入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揭示两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和来源;最后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再生水利用与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尚有待提高;在不同区域间该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并且整体上呈现多极化的发展特征。建议应加大再生水技术研发投入,加强区域内协同并建立区域间资源共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利用 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度 空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与时空演变
10
作者 张岳 孟可 傅唯佳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6,共14页
农业生产力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动能,作为对传统农业生产力概念的升级,农业新质生产力本质是一种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高端生产力。基于此,围绕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3个方面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2013—2... 农业生产力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关键动能,作为对传统农业生产力概念的升级,农业新质生产力本质是一种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高端生产力。基于此,围绕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3个方面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测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第一,在全国层面,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保持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东部地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差异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动特点,且近年来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具有扩大趋势。第二,在全国范围内及东、中、西部地区内部,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存在β收敛特征,这意味着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分地区来看,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增长率逐渐趋同并达到稳态。第三,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第四,各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较为稳定,发展状态主要表现为从低水平向相邻高水平转移,未出现跨水平转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智能化 绿色化 高端化 时空分布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利新质生产力时空动态演化与障碍因子分析
11
作者 焦士兴 魏凌菡 +4 位作者 王安周 赵荣钦 李中轩 尹义星 孟怡雯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8-137,144,共11页
为促进黄河流域水利事业的高效稳定发展,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黄河流域九省(区)2013—2022年水利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数,基于MATLAB、ArcGIS10.8和基尼系数分析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九省(区)... 为促进黄河流域水利事业的高效稳定发展,采用综合指数法测算黄河流域九省(区)2013—2022年水利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数,基于MATLAB、ArcGIS10.8和基尼系数分析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九省(区)水利新质生产力均呈波动增长态势,河南增幅最大,山西增幅最小;其中新劳动者综合评价指数河南增幅最大、青海增幅最小;新劳动对象综合评价指数青海增幅最大,山西增幅最小;新劳动资料综合评价指数宁夏增幅最大,甘肃增幅最小。2)黄河流域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差异呈波动减小趋势;水利新质生产力呈东北—西南聚集格局,重心整体呈现向南迁移趋势(2021—2022年向东北迁移);上游、中下游区域内基尼系数和上游—中下游区域间基尼系数分别呈倒N形、M形和倒N形波动减小趋势,区域内分异贡献率>超变密度贡献率>区域间分异贡献率。3)黄河流域水利新质生产力主要障碍因子区域差异显著,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的第一大障碍因子分别为水利部门从业人数、教育支出占比、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万元GDP用水量、固体废物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年末供水综合生产能力、企业每百人使用计算机数、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促进黄河流域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新质生产力 时空演化 障碍因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超声辅助静态腌制对鸭肉水分分布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引兰 王恒鹏 孟祥忍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4-241,共8页
为明确不同超声波辅助腌制工艺对鸭肉水分分布及品质特性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固定超声频率28 kHz,改变超声波功率(40、120 W)和超声时间(10、20、30 min)来辅助腌制鸭胸肉,并分析其色泽、保水性能、质构特性、水分迁移规律、微观结构、蛋... 为明确不同超声波辅助腌制工艺对鸭肉水分分布及品质特性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固定超声频率28 kHz,改变超声波功率(40、120 W)和超声时间(10、20、30 min)来辅助腌制鸭胸肉,并分析其色泽、保水性能、质构特性、水分迁移规律、微观结构、蛋白质氧化、滋味特征和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当强度的超声波处理有利于改善腌制鸭胸肉的色泽和质地,并提升其保水能力,其中经120 W超声辅助腌制10 min的鸭肉色差值(ΔE)最高(6.46),其蒸煮损失率(17.6%)和离心损失率(15.7%)均为较低值,而硬度和弹性较传统静态腌制组分别降低和升高约42%和39%,并获得最高的感官得分。此外,低场核磁共振结果进一步证实超声辅助腌制(40 W超声10~30 min、120 W超声10 min)提高了鸭肉中不易流动水含量,并降低了自由水含量,但将120 W超声的处理时间增加至20~30 min会导致肌纤维严重收缩,自由水占比增加,并更易诱导蛋白质氧化,降低其食用品质。电子舌结果显示适当强度超声辅助腌制(40 W超声30 min、120 W超声10 min)的鸭肉样品具有相似的滋味特征。综上所述,低频超声处理(28 kHz,120 W,10 min)可较好地提升腌制鸭胸肉的理化品质与感官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超声 静态腌制 鸭胸肉 水分分布 微观结构 品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水生态足迹的云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旭 马巍 +3 位作者 杨燕 韩灵新 王军亮 金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0,共8页
云南省为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准确评估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其水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进行测算,通过脱钩模型评测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的脱钩效应,... 云南省为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准确评估云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对其水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进行测算,通过脱钩模型评测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的脱钩效应,并结合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揭示近年来云南省水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7~2022年云南省水生态足迹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农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占比69%左右;②水生态足迹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水生态承载力与水生态盈亏密切相关,多地呈现水生态盈余状态;④水生态足迹广度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水资源消耗相对稳定,水资源利用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效果较好,呈现强脱钩和弱脱钩两种状态;⑥经济效应对水资源消耗起正向驱动作用,技术效应对水资源消耗起负向驱动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改善云南省的人水关系、促进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 脱钩模型 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 时空分布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丛巧 迪丽努尔·阿吉 +2 位作者 李茹霞 王晓兰 玉素甫江·如素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4,共11页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 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半径范围内博斯腾湖景观格局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有效保护流域水质与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20—2021年博斯腾湖平、丰、枯水期23个采样点的实测水质数据和Google Earth遥感数据,结合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分析,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水体中COD_(Mn)、TN浓度异常偏高,分别有21.7%、55.1%的采样点超过地表水Ⅲ类水标准,表明TN和COD_(Mn)是其主要污染物;(2)5种不同缓冲区半径内土地利用与水质呈现显著相关性,丰、平、枯水期的1000、3000、500 m半径缓冲区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40.0%、35.6%和31.1%;(3)景观异质性特征与土地破碎化程度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强;(4)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是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输出源,其次为草地,尽管草地对净化水质起到积极作用,但其不恰当的管理方式使污染物进入水中,导致水质恶化;(5)景观格局指数中,LSI(景观形状)与NH3-N、TN呈现正相关性,SHDI(香农多样性指数)与NH3-N呈显著正相关性,表示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水质恶化程度加剧,LSI与水质的关联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仍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尺度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麦主产省不同类型冬小麦品质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5
作者 胡莉婷 姬兴杰 +2 位作者 胡学旭 左璇 李凤秀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7-869,共13页
了解冬小麦品质在不同类型间和不同区域间的变化规律,可为小麦的优质种植和区划研究提供科学指导依据。选取2006-2015年中国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和江苏5个冬小麦主产省份内各县市强筋、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的10个品质指标资料,运... 了解冬小麦品质在不同类型间和不同区域间的变化规律,可为小麦的优质种植和区划研究提供科学指导依据。选取2006-2015年中国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和江苏5个冬小麦主产省份内各县市强筋、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的10个品质指标资料,运用相关分析,探讨品质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经度、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强筋和中强筋小麦的沉淀值、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和延伸性均在河南、河北或山东较高,而中筋和弱筋小麦的上述品质指标在安徽或江苏较高。4种类型小麦的大多数品质指标与经度、纬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其中容重和蛋白质含量均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随纬度增加,强筋和中强筋小麦的湿面筋含量、延伸性和评分均显著增大,中筋和弱筋小麦的沉淀值、最大拉伸阻力和拉伸面积均显著降低;随经度增加,强筋小麦的湿面筋含量、吸水量、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延伸性和评分均显著降低,而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的部分品质指标值(沉淀值、最大拉伸阻力和拉伸面积)均显著增加。总的来说,河北、河南和山东适宜发展强筋和中强筋小麦,安徽和江苏适宜发展中筋或弱筋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品质 空间分布 经度 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和CCME-WQI的太湖流域水质评价及时空变化特征
16
作者 刘垚燚 翟凌阁 +3 位作者 曾鹏 汪逸凡 田恬 车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3,共14页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理事会水质指数(CCME-WQI)对2013—2017年太湖流域的河湖水质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水质评估方法,以期为国内的流域机构提供科学、简便的管理工具.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7年,流域内的BOD_(5)、COD_(Cr)、COD_(... 利用加拿大环境部理事会水质指数(CCME-WQI)对2013—2017年太湖流域的河湖水质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水质评估方法,以期为国内的流域机构提供科学、简便的管理工具.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7年,流域内的BOD_(5)、COD_(Cr)、COD_(Mn)及磷元素是持续性污染源,氨氮类营养盐为潜在污染因子,重金属是偶发性污染物.根据CCME-WQI的等级划分,流域水质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水质空间分异明显,流域内南河、苕溪水系附近的水质“良好”.水质的时间变化明显,研究周期内CCME-WQI值持续增加;季节变化上,CCME-WQI值在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最低.CCME-WQI方法准确地评估了太湖流域水质,从而为我国水质评价提供了一个具有较高适用性和准确性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指数 加拿大环境部理事会水质指数(CCME-WQI) 太湖流域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黄龙沟)地表水水质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7
作者 陈治霖 郑超 +2 位作者 唐淑 姜莉萍 张清明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58,共13页
通过对黄龙沟2014—2022年水质水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黄龙沟)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趋势,为保障水体和钙华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就时间分布而言,黄龙沟地表水流量变化受降水量... 通过对黄龙沟2014—2022年水质水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黄龙沟)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趋势,为保障水体和钙华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基础依据。结果表明:就时间分布而言,黄龙沟地表水流量变化受降水量变化影响较大,地表水垂直渗漏情况一直存在。自2020年起,转花池林地的地表水渗漏量逐年减少。转花池泉群水质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总体保持稳定,而下游泉点和彩池由于受到后沟地表水汇流影响,水质变化幅度普遍高于转花池。就空间分布而言,地表水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流量出现损失,电导率逐渐下降,而pH逐渐升高。下游泉点和彩池的溶解氧浓度高于转花池。营养状态评价结果显示,黄龙沟地表水普遍处于中营养化状态,并且自2019年以来,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持续升高。水质指数评价结果显示,黄龙沟地表水水质普遍处于良好及以上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时空变化 黄龙沟 水质评价 自然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霉素淡水生物水质基准与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翱月 刘萌硕 +1 位作者 董素涵 王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克拉霉素(CLA)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环境中CLA的残留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危害,而我国尚缺乏CLA的淡水生物水质基准值。该研究搜集筛选了CLA对淡水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共获得5门8科15条急性毒性数据和5门6科16条慢... 克拉霉素(CLA)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环境中CLA的残留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危害,而我国尚缺乏CLA的淡水生物水质基准值。该研究搜集筛选了CLA对淡水生物的急慢性毒性数据,共获得5门8科15条急性毒性数据和5门6科16条慢性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物种敏感度排序法(SSR)对CLA的水质基准进行推导,经SSD方法推导出短期水质基准(SWQC)和长期水质基准(LWQC)分别为0.581和0.071μg·L^(-1),通过SSR方法推导出的基准最大浓度(CMC)和基准连续浓度(CCC)分别为3.741和0.919μg·L^(-1),最终采用SSD方法的结果作为保护我国淡水生物的水质基准。分别使用慢性毒作用带分析、熵值法和安全阈值法对我国部分水域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基于慢性毒作用带分析发现,CLA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较大,危险性等级为高度危险;基于熵值法发现,CLA在我国部分水域中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基于安全阈值法发现,CLA在我国典型水体中几乎无风险。由于安全阈值法评估时数据量有限,未能充分考虑水生生态环境的诸多因素对CLA分布的影响,熵值法与慢性毒作用带分析结果相近,且熵值法评估结果显示研究水体呈现一定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更能引起对CLA在淡水环境中生态风险的关注,故以熵值法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作为最终结果。CLA在我国渭河关中段、北运河、珠江流域深圳河、珠江广州段、南明河、洪湖的风险评估等级为中等风险,其余水域皆呈现低等风险。该研究可为CLA水质标准制定和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霉素 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评估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物种敏感度排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及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19
作者 梁钰 李祥 +1 位作者 贺炳彦 宋小青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0-866,共17页
全面科学地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状况对实现区域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子长市为例,从多个维度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最小数据集(MDS)指标体系,综... 全面科学地评价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状况对实现区域耕地“三位一体”保护、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子长市为例,从多个维度构建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最小数据集(MDS)指标体系,综合运用主客观方法赋权进行实证,分析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根据区域地形的特点,引入地形梯度分析法,探究了耕地质量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表明:①子长市耕地质量指数(IFI)分布在0.15~0.90之间,均值为0.30,不同乡镇的耕地质量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中,瓦窑堡街道办、余家坪镇、安定镇的耕地质量指数总体水平较高;②子长市耕地质量以劣等为主,面积占比高达41.57%,耕地质量等级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低等与劣等地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优等与高等地主要分布在县域西南部,从乡镇的角度看,各乡镇劣等地面积占比范围为31.15%~49.20%,而优等地仅为0.71%~6.23%;③耕地质量呈现显著的地形梯度变化特征,劣等和低等地的分布指数随地形梯度的增加逐渐上升,而高等、优等和中等地随地形梯度的增加逐渐下降,以3级地形梯度为分界线,地形梯度越靠近1或6级,各耕地质量等级的分布指数差异越大,地形因素对耕地质量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在开展耕地保护相关工作时,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该研究完善了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耕地质量的地形梯度变化特征,更真实客观地刻画地形特征与耕地质量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空间分布 地形梯度 黄土丘陵沟壑区 子长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2013−2022年水质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分析
20
作者 杨进腊 温雯雯 +4 位作者 胡潇芮 黄林培 陈丽 卢慧斌 陈光杰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0-1311,共12页
湖泊水质监测是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明确湖泊水质的长期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可为科学评估湖泊环境质量、制定精准治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简称“九大湖”)的1080... 湖泊水质监测是维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明确湖泊水质的长期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可为科学评估湖泊环境质量、制定精准治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云南九大高原湖泊(简称“九大湖”)的1080组水质监测数据,计算综合营养指数(TLI),并结合人类活动强度数据及水文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九大湖水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3−2022年云南九大湖中,杞麓湖(65.96±4.55)、异龙湖(65.74±5.54)、星云湖(64.74±4.36)、滇池草海(62.94±6.85)和滇池外海(61.40±4.11)的TLI值较高,属于中度富营养水体;程海(42.47±2.98)、阳宗海(41.26±2.39)和洱海(40.87±2.94)为中营养湖泊;抚仙湖(21.48±2.27)和泸沽湖(13.30±2.69)为贫营养湖泊。尽管富营养和中营养水体仅占九大湖总蓄水量的24.43%,但其流域面积占比高达84.97%,表明九大湖富营养化问题较为突出,对区域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②季节变化上,九大湖富营养和中营养湖泊的TLI值在雨季普遍高于旱季,呈现出显著的季风气候效应。雨热同期、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主要通过改变流域污染输入途径和藻类生长繁殖速率影响湖泊营养状态。年际变化上,异龙湖、星云湖、滇池和阳宗海的水质在2018年后显著改善,主要得益于河湖长制的实施及九大湖保护治理规划的落实;而抚仙湖、洱海和杞麓湖的水质因旅游业和农业活动的加剧呈恶化趋势,需引起高度重视。③九大湖TLI值的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如湖泊水深、流域面积与湖泊面积之比、温度等)决定了湖泊的自净能力、流域营养盐负荷强度及藻类生长速率,而人为因素(如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占比等)通过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研究显示,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整体向好,水体营养状态受季风气候、湖泊水文特征及人类活动强度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表明九大湖治理需因地制宜、因时施策,以实现精准化管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九大高原湖泊 水体质量 富营养化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