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Water Use Efficiency(WUE) and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BNF) Under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in Rain-fed Dry Area of North-west Pakistan
1
作者 Samreen Shehzadi Wisal Mohammad S.Mahmood Shah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33-233,共1页
Land degradation,unbalanced nutrition,change in climate and its extreme variability a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In North-west Pakistan,more than 50%of the cultivated a... Land degradation,unbalanced nutrition,change in climate and its extreme variability a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In North-west Pakistan,more than 50%of the cultivated area is rain-fed and the crop productivity is low.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reduce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enhancing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then improved soil fertility,WUE and crop productivity.A field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BnF water use efficiency crop residue TILLAG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and 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
2
作者 刘鹏 胡广录 +1 位作者 陶虎 周成乾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185,共11页
【目的】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可表征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储量变化,是反映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水平的关键指标。固沙植物以灌木和半灌木为主,在抑制荒漠化和维持绿洲生态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析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C、N、P化... 【目的】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可表征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储量变化,是反映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水平的关键指标。固沙植物以灌木和半灌木为主,在抑制荒漠化和维持绿洲生态安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析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探究其养分含量变化规律,可为维持荒漠绿洲过渡带的稳定性和今后的防风固沙工程实践提供科学方案和必要参考。【方法】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固沙植物梭梭、泡泡刺和沙拐枣为研究对象,测定固沙植物根区不同土层深度土壤中的有机碳(SOC)、全氮(STN)和全磷(STP)指标,分析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3种典型固沙植物根区SOC含量均在60~80cm土层出现峰值,STN、STP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表层土壤;SOC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STN和STP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研究区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类型对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有显著影响,梭梭根区的土壤养分含量较其他两种植物更高;3种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各理化性质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总体表现为梭梭>泡泡刺>沙拐枣。【结论】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梭梭、泡泡刺和沙拐枣根区土壤C、N、P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梭梭的保肥能力及其环境适应性较其他两种植物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固沙植物 cn、P含量 土壤保肥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配施对旱作谷子根系形态分布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3
作者 胡丹丹 刘瑜 +3 位作者 纪棨云 吴雨晨 刘楚华 王小林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81-85,91,共6页
为明确不同C/N配比对谷子的根系形态分布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以晋谷2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C115 g/m^(2)生物炭、C220 g/m^(2)生物炭、C325 g/m^(2)生物炭,N13 g/m^(2)氮肥、N29 g/m^(2)氮肥交互的处理。结果表明:拔节期C2N... 为明确不同C/N配比对谷子的根系形态分布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以晋谷2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C115 g/m^(2)生物炭、C220 g/m^(2)生物炭、C325 g/m^(2)生物炭,N13 g/m^(2)氮肥、N29 g/m^(2)氮肥交互的处理。结果表明:拔节期C2N2谷子根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系体积增幅分别为134.06%、293.40%、500.00%;成熟期C2N2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增幅分别为149.64%、139.00%、10.53%、20.83%和136.00%,综上所述,C2N2配比能显著促进晋谷21根系的生长发育,调控土壤养分,存在最佳的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谷子 c/n配比 根系形态分布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翻压年限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C、N的影响 被引量:39
4
作者 李正 刘国顺 +4 位作者 叶协锋 王永 李娟 杨超 王可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62-65,68,共5页
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C、N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年翻压绿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以及土壤C、N含量,这种提高的趋势随着翻压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烟株整个生育期,植烟土壤翻压绿... 通过3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连年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量C、N和土壤C、N的影响,结果表明:连年翻压绿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以及土壤C、N含量,这种提高的趋势随着翻压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烟株整个生育期,植烟土壤翻压绿肥3年后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分别提高了30.96%~67.13%、22.96%~145.07%,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7.84%~53.77%、8.85%~40.95%、11.62%~20.94%,表明翻压绿肥后土壤生物过程活跃,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烤烟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N在大多数生育时期均与土壤C、N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翻压年限 烤烟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土壤碳 土壤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62
5
作者 刘占锋 刘国华 +3 位作者 傅伯杰 胡会峰 郑晓翾 吴雅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1-1018,共8页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15a(PF15)、25a(PF25)、30a(PF30)的人工油松林作为样地,并选取灌丛作为参考植被,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的进... 采用时空替代法,选取15a(PF15)、25a(PF25)、30a(PF30)的人工油松林作为样地,并选取灌丛作为参考植被,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以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的进行,土壤质量得到了改善,主要表现为有机碳、全氮、粘粒含量、土壤含水量的上升和pH值、容重的下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分别在155.00~885.64mg/kg和33.73~237.40mg/kg的范围内变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在植被恢复的初期显著低于灌丛,而后随着恢复的进行逐步增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与植被恢复时间的相关性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状况关系密切,植被恢复通过改善土壤养分状况间接地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Cmic/TOC在1.38%~4.75%的范围内变化。Cmic/TOC随着植被恢复不断下降,Cmic/TOC与植被恢复时间和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惰性有机质积累导致供应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机质减少,Cmic/TOC同时受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 土壤理化性质 恢复年限 人工油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耕与留茬对土壤微生物量C、N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2
6
作者 孙建 刘苗 +2 位作者 李立军 刘景辉 张星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08-5515,共8页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 2005~2008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进行定位试验,设免耕留低茬(NL)、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和传统耕翻(T)3种耕作处理方式。结果表明:(1)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长期实施,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比传统耕翻分别提高了11%、41%、22%、15%、29%、27%、13%;在测定各个时期内,土壤各营养指标含量整体趋势为NHS>NL>T。(2)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在各测定时期均以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最高,传统耕翻最低。与传统耕翻相比,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分别平均提高了69%、43%;测定各个时期,不同处理土壤生物量C、N含量均以7月份含量最高、5月份次之、10月份最低。(3)免耕留高茬覆盖及免耕留低茬处理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高于传统耕翻,整个测定期内免耕留高茬覆盖处理4种酶平均活性,分别较传统耕翻增加了57%、82%、93%和25%;春季土壤酶活性开始增强,在7月份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达到最大值,而碱性磷酸酶的峰值出现在6月份。土壤微生物量C、N及土壤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留茬 土壤微生物量c 土壤微生物量n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羊草割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白玉婷 卫智军 +3 位作者 代景忠 闫瑞瑞 刘文亭 王天乐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0-627,共8页
以呼伦贝尔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天然割草场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种类肥料和不同施肥量处理,探讨植物群落生产力、植物群落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试图筛选出适合该地区草地生长的施肥种类与施肥量的最优组合。结果表... 以呼伦贝尔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天然割草场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种类肥料和不同施肥量处理,探讨植物群落生产力、植物群落和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试图筛选出适合该地区草地生长的施肥种类与施肥量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2014年群落地上生物量呈上升趋势,H3(尿素10.5 g·m^(-2)+过磷酸钙5.1 g·m^(-2))的生物量最高(505.8 g·m^(-2));2015年群落地上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少,施肥水平H2(尿素7.0 g·m^(-2)+过磷酸钙3.4 g·m^(-2))生物量最高(264 g·m^(-2))。2014年和2015年不同施肥处理下植物群落C、N和P含量差异不显著。2014年不同处理间植物群落C:N差异显著,H3施肥水平的C:N(29.28)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而2015年C:N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与C:N变化趋势完全相反,2014年、2015年群落的C:P和N:P均随施肥水平增加而减少。2014年与2015年不同处理下土壤全C、全N和全P中,除2014年0~10 cm土层H2和H3的全N、H1的全P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其他指标在不同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2014年3层土壤的C:N、C:P和N:P受施肥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变化范围分别为18.31~19.42、64.06~102.51、3.38~5.19。2015年3层土壤的C:N、C:P和N:P变化范围为11.33~12.51、25.59~53.49、2.17~4.41。对比2年比值的变化,2015年C:P和N:P较2014分别下降了47.8%~59.7%和15.0%~35.8%。研究结果表明:从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化学计量比角度来看,N可能是本地区限制植物生长的一个主要因素,P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在未来的N、P混施管理中,需降低或不添加磷肥,适量添加N素,才能使群落呈现适中的化学计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草场 施肥 生物量 植物cn∶P计量比 土壤cn∶P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式空气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土壤可溶性C、N和P的影响 被引量:41
8
作者 马红亮 朱建国 +3 位作者 谢祖彬 张雅丽 刘刚 曾青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2-397,共6页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施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小麦轮作中水稻土壤可溶性C、N、P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土壤表层可溶性C含量增加,土壤5~15 cm的可溶性C含量倾向于降低,增加...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施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小麦轮作中水稻土壤可溶性C、N、P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土壤表层可溶性C含量增加,土壤5~15 cm的可溶性C含量倾向于降低,增加N肥施用(常规N处理)更易于使土壤可溶性C含量降低.CO2浓度升高使水稻土壤中的可溶性N含量降低,在低N处理和土壤表层降低幅度较大,N肥施用仍有提高的余地.CO2浓度升高使水稻成熟期土壤可溶性P含量增加,但是常规N处理下会降低水稻生长前期和土壤表层的可溶性P,增加N肥施用有利于水稻对P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水稻土 可溶性c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耕土壤的碳、氮固存及其对CO_2、N_2O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高亚琴 黄高宝 +4 位作者 王晓娟 马剑 刘博 黄涛 李卿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71-1076,共6页
采样分析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农田退耕种植苜蓿3a、5a、8a后0~5、5~10、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活性有机碳(SAOC)及矿质氮(NO3-N、NH4-N)含/储量的变化,并用静态箱—气质联用法对样地的CO2、N2O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研... 采样分析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农田退耕种植苜蓿3a、5a、8a后0~5、5~10、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活性有机碳(SAOC)及矿质氮(NO3-N、NH4-N)含/储量的变化,并用静态箱—气质联用法对样地的CO2、N2O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碳氮变化对土壤CO2、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SOC、TN基础含量很低的贫瘠土壤退耕后表现出明显的碳、氮固存效应,有很强碳、氮固存潜力。与未退耕休闲农田相比,退耕3a、5a、8a后0~20cmSOC储量分别提高了9.12%、20.18%、34.39%,SOC平均固存率分别为0.17、0.23、0.25mg/(hm2·a)。TN储量在5~10、10~20cm增加不明显,在0~5cm退耕3a、5a、8a后储量分别提高14.29%,35.71%和64.29%,各退耕年限0~20cmTN平均固存率均为0.2mg/(hm2·a);(2)退耕后各年限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含量有所增加,但各层含量变化不明显,其增加量远小于SOC的增加,说明退耕初期阶段积累了较多的土壤惰性碳;NO3-N含量增加明显,0~5、5~10cm土壤各退耕年限含量达5%的显著性差异,但退耕前后NH4-N含量无明显变化。(3)土壤CO2通量与SOC含量、SAOC含量、TN含量及N2O通量显著正相关;N2O通量与SOC含量、矿质氮含量及CO2通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在环境因素稳定的条件下,退耕后土壤碳、氮含量的增加会导致CO2、N2O排放的加剧,表现出大气CO2、N2O的"源"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 碳、氮固存 cO2、n2O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不同粒级中C、N、P、K的分配及N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55
10
作者 王岩 沈其荣 杨振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5-94,共10页
本试验首先把7种采自不同省份的耕作土壤进行物理分级,然后测定了土壤C、N、P、K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同时还进行了不同粒级中N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粒级中C、N含量和分布均随土壤颗粒的加粗而逐渐下降,而C/N比... 本试验首先把7种采自不同省份的耕作土壤进行物理分级,然后测定了土壤C、N、P、K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同时还进行了不同粒级中N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粒级中C、N含量和分布均随土壤颗粒的加粗而逐渐下降,而C/N比则与此相反。在<2μm粒级中N的有效性最高,随着土壤颗粒粒径的加粗有效性逐渐降低。在酸性土壤中P主要分布在较细的粒级中,而在石灰性土壤中则主要分布在较粗粒级中。土壤交换”性钾和缓效性钾主要分布在<50μm粒级中,表明该组分中K是作物吸收K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级 分配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配施下不同C/N作物残渣还田对红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伍玉鹏 刘田 +2 位作者 彭其安 Muhammad Shaaban 胡荣桂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53-2062,共10页
氮肥配施能够促进还田秸秆的分解,为了解其对不同C/N秸秆还田下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油菜饼(C/N为4)、玉米秸秆(C/N为28)、水稻秸秆(C/N为41)和小麦秸秆(C/N为71)等4种不同C/N植物残渣在不同量氮肥(无氮、低氮和... 氮肥配施能够促进还田秸秆的分解,为了解其对不同C/N秸秆还田下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采用培养实验方法,研究了油菜饼(C/N为4)、玉米秸秆(C/N为28)、水稻秸秆(C/N为41)和小麦秸秆(C/N为71)等4种不同C/N植物残渣在不同量氮肥(无氮、低氮和高氮)配施下对红壤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氮肥配施增加了不同植物残渣的CO2-C累积排放量,且仅在高C/N的小麦秸秆处理中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低氮和高氮下CO2-C累积排放量分别达到1 271.44、1 212.83 mg·kg-1,显著高于无氮肥配施的883.40 mg·kg-1。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最大的为油菜饼处理组,低氮量的配施进一步增强了N2O的产生,其累积排放量达到5 550.42μg·kg-1,显著高于无氮肥配施的4 430.44μg·kg-1,然而当氮肥施用量进一步增加时却抑制了N2O的排放(3752.84μg·kg-1)。氮肥配施并未显著影响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处理组的N2O累积排放量。在培养期内,每一个处理均表现为CH4的吸收现象,氮肥施用能够增加土壤对CH4的累积吸收量,但差异显著性仅在对照和油菜饼处理中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残渣还田 温室气体排放 氮肥配施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C/N比对烤烟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烟叶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2
12
作者 李雪利 叶协锋 +3 位作者 顾建国 李彦涛 马静思 刘国顺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11年第3期32-36,共5页
2009年采用盆栽试验,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通过添加腐熟的小麦秸秆来调节土壤的碳氮比,进而研究土壤碳氮比对烤烟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碳氮比的增加,硝酸还原酶、转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逐渐增加,烤... 2009年采用盆栽试验,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通过添加腐熟的小麦秸秆来调节土壤的碳氮比,进而研究土壤碳氮比对烤烟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碳氮比的增加,硝酸还原酶、转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逐渐增加,烤后烟叶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中性香气物质的总量、还原糖/烟碱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烟碱、总氮含量以及氮碱比逐渐减少。土壤碳氮比在24~28之间时,有利于促进烤烟碳氮代谢平衡,协调烤后烟叶化学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土壤碳氮比 碳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北半干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C,N,P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永斌 郭鑫炜 +4 位作者 魏亚伟 王茜 李吉 李志远 郑卓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8-424,共7页
辽西北半干旱区作为我国三北防护林边界防护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但对于阻挡科尔沁沙地南缘扩大和在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明确其土壤养分、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本研究在辽宁西北部的昌图县付家林场,分别... 辽西北半干旱区作为我国三北防护林边界防护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脆弱而敏感,但对于阻挡科尔沁沙地南缘扩大和在生态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明确其土壤养分、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本研究在辽宁西北部的昌图县付家林场,分别选择当地典型的人工防护林--樟子松纯林、杨树纯林、樟子松-杨树混交林,并对其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10cm)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86-9.04g.kg^-1和0.35-0.78g.kg^-1,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以樟子松林最高,樟子松-杨树混交林最低;土壤全磷含量仅为1.14-4.50mg.kg^-1,樟子松-杨树混交林显著低于樟子松林和杨树林,这可能与当地的放牧行为有关.垂直方向上(0-50cm),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但下降幅度显著不同(p〈0.05),其中樟子松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别为46%和33%)显著小于杨树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别为52%和47%)和樟子松-杨树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别为62%和49%).综上所述,3 种林分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均有较好的积聚作用,但在垂直剖面上,樟子松林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积累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人工防护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 土壤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核桃功能器官细根、叶和林地土壤C、N、P化学计量时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闫道良 黄有军 +1 位作者 金水虎 黄坚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55-259,共5页
以特色干果山核桃主产区的临安山地山核桃植株和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C、N、P生态化学计量比生长季动态变化和养分重吸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根和叶片C、N、P生长季平均含量皆为C>N>P,计量比则为C∶P>C∶N>N∶P。土... 以特色干果山核桃主产区的临安山地山核桃植株和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C、N、P生态化学计量比生长季动态变化和养分重吸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根和叶片C、N、P生长季平均含量皆为C>N>P,计量比则为C∶P>C∶N>N∶P。土壤C、N、P含量以及C∶N、C∶P、N∶P均是在山核桃成熟的9月分别表现最高和最低。叶片C含量在7,8,9月间无明显变化,N和P含量最高均呈现在5月,C∶N最高表现在果实发育关键期的8月,C∶P和N∶P则是在果实快要成熟期的9月。细根C含量在整个生长季无明显变化,N和P含量最高分别在5月和7月,C∶N、C∶P和N∶P分别在7月、6月、5月呈现最高。土壤P含量与土壤C和N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叶片C含量与P含量呈负相关,但与C∶P表现正相关,叶片N和叶片P含量分别与叶C∶N和叶C∶P呈极显著负相关。根C、N、P含量分别与土壤N∶P、根N∶P和根C∶P呈显著负相关、正相关和负相关。山核桃叶片N和P重吸收率分别为20.06%,1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cn、P 化学计量 时间变异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C、N干扰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杜红霞 刘增文 +3 位作者 潘开文 高祥斌 张丽萍 高文俊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5-38,53,共5页
通过对岷江上游连香树、云南松和糙皮桦3种典型林地外源性C、N干扰试验研究表明,施N和施C干扰使云南松林地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适度范围内,随干扰强度的增大效果明显增加。施N干扰可使糙皮桦林地土... 通过对岷江上游连香树、云南松和糙皮桦3种典型林地外源性C、N干扰试验研究表明,施N和施C干扰使云南松林地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适度范围内,随干扰强度的增大效果明显增加。施N干扰可使糙皮桦林地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施C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明显;施N干扰使连香树林地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且有随施用量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但使蔗糖酶活性增加,施C干扰使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以弱度干扰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外源性c n干扰 干扰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微生物C、N及呼吸熵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被引量:35
16
作者 黄懿梅 安韶山 薛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11-2818,共8页
以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草地土壤微生物C、N及土壤呼吸熵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明显地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恢复前23a,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20cm土层年增加率为24.1%;20~4... 以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草地土壤微生物C、N及土壤呼吸熵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明显地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恢复前23a,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20cm土层年增加率为24.1%;20~40cm为104.4%。植被恢复23a后,0~20cm土层增长率为0.83%,20~40cm为0.19%。土壤微生物量N表现为在植被恢复的初期略有下降,3a后,开始出现明显增加。0~20cm土层年增长率为20.14%,20~40cm为15.11%。在植被恢复23a后,0~20cm土层的年增长率为0.14%,20~40cm变化不大。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加强;土壤呼吸熵随植被封育时间的增加而呈对数降低趋势。土壤呼吸熵(qCO2)在反映土壤的生物质量变化时,显得更加稳定,受植物生长状况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粘粒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粉粒含量明显负相关;表层土壤pH值对其也有明显影响。草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碳、氮 草地土壤 植被恢复 土壤基础呼吸 土壤呼吸熵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C/N对苹果植株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葛顺峰 周乐 +3 位作者 李红娜 门永阁 魏绍冲 姜远茂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95-800,共6页
土壤C/N是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2年生"富士"/平邑甜茶为试验材料,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壤C/N[6.21(CK)、10、15、20、25、30、35和40]对苹果植株生长及氮素利用和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C/N比值的... 土壤C/N是土壤氮素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2年生"富士"/平邑甜茶为试验材料,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土壤C/N[6.21(CK)、10、15、20、25、30、35和40]对苹果植株生长及氮素利用和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C/N比值的逐渐增大,苹果新梢长度和植株鲜重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C/N=15、20和25的3个处理苹果新梢长度和植株鲜重最大,三者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C/N处理间植株15N利用率存在差异,土壤C/N=25时,植株15N利用率最大,为22.87%,与C/N=20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两者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C/N=40时,植株15N利用率最低,仅为15.43%,低于CK处理的16.65%。土壤C/N处于15~25时,植株吸收的氮素来自于肥料氮的比例较高;而土壤C/N较低(〈15)或太高(〉25)时,植株吸收的氮素来自于土壤氮的比例较高。土壤氮素残留量随土壤C/N的增大逐渐增加,C/N=40处理的土壤氮素残留量是CK的1.32倍。随着土壤C/N比值的逐渐增大,肥料氮损失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以C/N=25时最少,仅为施氮量的49.87%,而对照最大,为61.54%。因此,综合土壤C/N对苹果植株生长及氮素平衡状况来看,土壤C/N为15~25时,能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降低氮肥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碳氮比 苹果 15n 氮素利用 氮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C、^(15)N双标记秸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志明 朱培立 黄东迈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用密闭培养和熏蒸提取法,研究14 C、1 5 N 标记秸秆对红壤和变性土中原有土壤微生物量及其 C/ N 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秸秆可增加原有土壤微生物量,原有土壤微生物量 C和 N 在培养初期很快即达最大值,以... 用密闭培养和熏蒸提取法,研究14 C、1 5 N 标记秸秆对红壤和变性土中原有土壤微生物量及其 C/ N 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秸秆可增加原有土壤微生物量,原有土壤微生物量 C和 N 在培养初期很快即达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原有微生物量 C减少程度大于原有微生物量 N。虽然加入外源基质,土壤原有 C、 N仍是微生物能源和养分的主要供给者。土壤微生物量的 C/ N 值,红壤为672~1104;变性土为470~730,加入秸秆可导致这一比值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量氮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水平下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土壤可溶性C、N和P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红亮 朱建国 +3 位作者 谢祖彬 张雅丽 曾青 刘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4-289,共6页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施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小麦季土壤可溶性C、N、P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2使土壤可溶性C在小麦前期和0~5 cm土层降低,成熟期增加,对水稻和小麦不同轮作季...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施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小麦季土壤可溶性C、N、P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2使土壤可溶性C在小麦前期和0~5 cm土层降低,成熟期增加,对水稻和小麦不同轮作季土壤可溶性C的影响不同.在低N和常规N处理下,高CO2使小麦分蘖期土壤可溶性N含量分别增加17.2%和18.9%,在其他生长期,土壤可溶性N含量降低9.8%~63.0%,拔节期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63.0%和50.4%,土层0~5 cm降低幅度>5~15 cm土层;小麦季和水稻季一样需要增加N肥施用量.CO2浓度升高增加了土壤可溶性P的含量,其中低N处理增加幅度高于常规N处理,研究表明小麦生长不会受到P养分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麦季 土壤可溶性c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与土壤C、N、P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63
20
作者 李香真 陈佐忠 《草地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90-98,共9页
本文研究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土灌系统中C、N、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区地上生物量和0~60m土层的总根量显著大于各放牧处理(P<0.01),而放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区和1.33只羊/hm2处理植物的C含量显著大于... 本文研究不同放牧率对草原植物土灌系统中C、N、P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区地上生物量和0~60m土层的总根量显著大于各放牧处理(P<0.01),而放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区和1.33只羊/hm2处理植物的C含量显著大于4只羊/hm2和6.67只羊/hm2,而后两个处理的N、P含量较高。4只羊/hm2处理的C/N和C/P最小。6.67只羊/hm2处理已使根系和根系中的N素明显向表层聚集。对照区0~10cm土层土壤有机C含量显著大于各放牧处理,而各放牧处理间差异则不显著。土壤有机C,N含量与报系生物量成显著正相关。0~10cm土层中无机N在4只羊/hm2处理中最大。土壤微生物量C、P含量在6.67只羊/hm2处理中显著降低,其它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其中4只羊和6.67只羊/hm2处理的微生物N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率 土壤-植物系统 羊草小禾草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