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ilt in Yellow River Flood Field after freeze-thaw cycles 被引量:10
1
作者 JIN Qing ZHENG Ying-jie +4 位作者 CUI Xin-zhuang CUI She-qiang QI Hui ZHANG Xiao-ning WANG Shua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113-2122,共10页
Frothing is a main disease of highways in Yellow River Flood Field, due to the loss of dynamic strength of roadbed soils under the coupl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alt, and vehicle traffic load. This is strongly linked... Frothing is a main disease of highways in Yellow River Flood Field, due to the loss of dynamic strength of roadbed soils under the coupl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alt, and vehicle traffic load. This is strongly linked to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ilt in this region. To analyze these couple effects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ilt, a series of tests(i.e., freeze-thaw cycling tests, vibration triaxial tests and ultrasonic wave velocity tests) were conducted and two kinds of silt(i.e., salt-free and 3%-salt silt) were design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ynamic shear strength and dynamic modulus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freeze-thaw cycles, while the damping ratio simultaneously increases. Furthermore, compared to salt-free silt, the decrement of dynamic shear strength and dynamic modulus of silt with 3% salt is more significant, but the damping ratio of 3%-salt silt is larger. In ultrasonic wave velocity tests, ultrasonic wave velocity of frozen soil specimens decreases as the number of freeze-thaw cycles increase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ultrasonic wave velocity tests, a preliminary model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damage of silt through field measurement ultrasonic data. The study coul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silty soil hig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t of yellow river Flood Field dynamic triaxial soil dynamic characteristic ultrasonic wave velo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降雨条件下黄河淤背区路基湿度场模拟与特征分析
2
作者 张渊龙 张天航 郭耀峰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158,共6页
为研究极端降雨条件下路基两侧积水入渗对黄河淤背区粉土路基湿度场的影响,基于省道312郑州境改建工程,使用GIS和MIKE模拟了郑州“7·20”降雨条件下路基两侧积水深度,通过GeoStudio模拟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埋深、边坡坡比和边坡高度... 为研究极端降雨条件下路基两侧积水入渗对黄河淤背区粉土路基湿度场的影响,基于省道312郑州境改建工程,使用GIS和MIKE模拟了郑州“7·20”降雨条件下路基两侧积水深度,通过GeoStudio模拟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埋深、边坡坡比和边坡高度的路基在积水入渗作用下湿度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含水率受地下水位和土质的影响,与路基高度成指数关系;积水入渗过程中右侧边坡含水率变化幅度与地下水位成指数关系;左侧边坡上路堤底入渗距离随坡率的减小而减小,右侧边坡趋势则相反;右侧边坡含水率增幅与边坡高度近似成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淤背区 粉土路基 降雨积水 湿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与改性利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钰轲 陈浩 +2 位作者 屈欣明 宋迎宾 钟燕辉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3-160,共8页
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及交通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沿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黄河泥沙以其作为路基填料的潜力备受关注,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与改性利用研究成为热点。化学改良、生物矿化加固和高聚物加固技术均... 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及交通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沿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黄河泥沙以其作为路基填料的潜力备受关注,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与改性利用研究成为热点。化学改良、生物矿化加固和高聚物加固技术均被认为能够有效改善黄河泥沙的工程特性,其中:化学改良手段(如碱激发技术)加固黄河泥沙技术上可行,但相关研究多关注于黄河泥沙碱激发制备砖砌体;生物矿化技术是目前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证实生物矿化技术适用于黄河泥沙,且相比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脲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技术因其游离态脲酶的小分子尺寸更易穿过黄河泥沙孔喉而适用性更好;高聚物加固黄河泥沙的力学和耐久性表现均表明其应用潜力值得挖掘。基于此,对黄河中下游泥沙来源和分布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分析黄河泥沙的理化特性,并系统阐述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研究进展。黄河泥沙应用于路基工程的可行性已经得到初步验证,绿色环保的生物矿化加固技术将进一步支撑黄河泥沙作为路基填料的可行性。基于现有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多学科交叉的深化,黄河泥沙生态资源的利用潜力将被充分开发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理化特性 路用性能 化学改良 生物矿化加固 高聚物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粉砂土掺量对泡沫轻质土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张婧 徐少辉 +3 位作者 王帅 谢炳坤 王浩 赵显昊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6-160,共5页
泡沫轻质土是路堤重要填料,但是大体积泡沫轻质土存在干缩变形大、强度不足等问题。利用黄河下游粉砂土作为细集料生产泡沫轻质土,通过试验分析不同设计湿密度下粉砂土掺量对流值、抗压强度、干缩率和耐久性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 泡沫轻质土是路堤重要填料,但是大体积泡沫轻质土存在干缩变形大、强度不足等问题。利用黄河下游粉砂土作为细集料生产泡沫轻质土,通过试验分析不同设计湿密度下粉砂土掺量对流值、抗压强度、干缩率和耐久性的影响,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其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粉砂土掺量的增大,泡沫轻质土28 d抗压强度降低;根据规范结合工程实例和试验结果,推荐泡沫轻质土作为路基填料时粉砂土掺量取20%~30%;泡沫轻质土的干缩率随粉砂土掺量的增大而减小;粉砂土的加入能减少泡沫轻质土中水和水泥用量,扩大微观结构孔径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轻质土 粉砂土 性能试验 微观结构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灰改良黄河下游沉积泥沙的路用性能
5
作者 于姝慧 刘燕 +2 位作者 张树明 周祥 杨帆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5-572,共8页
为探索黄河下游沉积泥沙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以石灰和粉煤灰对其进行改良,同时结合回弹模量测试、直剪试验和极限承载能力计算,对二灰改良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粉煤灰掺量大于40%时,无论石灰掺量数值如何,二灰改良... 为探索黄河下游沉积泥沙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以石灰和粉煤灰对其进行改良,同时结合回弹模量测试、直剪试验和极限承载能力计算,对二灰改良黄河泥沙的路用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粉煤灰掺量大于40%时,无论石灰掺量数值如何,二灰改良黄河泥沙的回弹模量符合规范JTG 3441—2024《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要求,但抗剪强度指标提升效果有限;当石灰掺量大于4%时,二灰改良黄河泥沙较石灰掺量小于4%时的回弹模量显著提高,但抗剪强度指标改善有所减缓。综合考量极限承载力、时效性及成本效益,最终确定4%石灰+40%粉煤灰的掺量及7 d养护龄期为黄河泥沙的最佳改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工程 无机料改良 黄河泥沙 极限承载力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黄河流域沿线城市数据
6
作者 贺壮 罗名杨 李守晋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3,共7页
选取2008—2022年黄河流域沿线69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熵值法和PCA分析法,构建了数字经济指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 选取2008—2022年黄河流域沿线69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熵值法和PCA分析法,构建了数字经济指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且在流域不同分段城市中效果不同;数字化人才在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阈值,影响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从加快黄河流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化人才培养、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黄河流域 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累积耗损能量的黄河口海底粉土液化特性试验研究
7
作者 陈开南 宋玉鹏 +4 位作者 宋丙辉 董立峰 杜星 周其坤 亓玉鹏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635,共10页
海底粉土在波浪等外界动荷载作用下易发生液化。本文利用动三轴试验对比研究了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曾经液化过的原状粉土、未液化原状粉土的累积耗损能量,评估了黏粒含量、有效围压和循环应力比对海底粉土液化累积耗损能量的影响,揭示了... 海底粉土在波浪等外界动荷载作用下易发生液化。本文利用动三轴试验对比研究了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曾经液化过的原状粉土、未液化原状粉土的累积耗损能量,评估了黏粒含量、有效围压和循环应力比对海底粉土液化累积耗损能量的影响,揭示了影响海底粉土液化特性的因素。结果表明,黏粒含量、有效围压均对海底粉土液化累积损耗能量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黏粒含量增加,土样的液化耗损能量整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黏粒含量临界点处于15%~20%区间内,曾经液化过的粉土黏粒含量临界点小于未液化粉土,且曾经液化过的粉土的液化耗损能量变化受黏粒含量变化影响更大;液化耗损能量随有效围压升高而增加,未液化粉土在30 kPa围压下耗损能量是20 kPa的2倍,40 kPa时为30 kPa的3倍,曾经液化过的粉土耗损能量比未液化粉土更高,并且在较低的有效围压下,这种效果更为显著。而循环应力比对于液化耗损能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但曾经液化过的粉土再次液化所需临界循环应力比高于未液化粉土,约为未液化粉土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下三角洲 粉土液化 动三轴试验 耗损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循环荷载下黄泛区黄河泥沙的变形特性及安定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钰轲 蒋睿 +2 位作者 贾朝军 余翔 钟燕辉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6-1875,共10页
随着国家“黄河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沿黄工程建设飞速发展,填筑土体材料需求量剧增,建筑资源短缺的问题突显。黄河泥沙作为一种新型工程填料,其资源利用前景被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重视。为研究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黄河泥沙的动力服... 随着国家“黄河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沿黄工程建设飞速发展,填筑土体材料需求量剧增,建筑资源短缺的问题突显。黄河泥沙作为一种新型工程填料,其资源利用前景被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重视。为研究长期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黄河泥沙的动力服役特性,选取黄河泥沙典型试样,基于GDS三轴试验系统进行了排水条件下的大周次(10000次)循环三轴试验,结合安定理论系统分析围压、循环应力比、加载频率和密实度对黄河泥沙变形特性的影响,并对黄河泥沙的长期动力稳定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累积应变和回弹应变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频率的升高和密实度的增大而减小,循环应力比较小时,应变累积在加载初期几百次循环内就迅速稳定;随着循环应力比增大,应变的发展逐渐具有蠕变的性质,在5000次循环后仍不断累积;随着循环应力比继续增大,轴向应变将在加载初期迅速增大,泥沙试样在很少的周次内达到破坏状态。通过与代表性的相似土体进行对比,发现黄河泥沙的蠕变性介于粉土和砂砾土之间。基于黄河泥沙的安定性分析,提出了黄河泥沙容许循环应力比的表达式,用以初步判断排水状态下黄河泥沙的长期动力稳定状态。研究结果为泥沙土在实际工程中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参数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泥沙 排水条件 循环荷载 变形特性 安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淤背区高等级公路路基沉降及其对大堤安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绪 张天航 郭耀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55,共7页
为评价淤背区新建道路沉降对黄河大堤安全的影响,基于黄河淤背区路用粉土试验结果,提出黄河淤背区粉土累积应变预测模型和路基沉降计算方法。结合路基内部应力计算结果,采用分层总和法对循环荷载作用下淤背区路基沉降与路堤填筑引发的... 为评价淤背区新建道路沉降对黄河大堤安全的影响,基于黄河淤背区路用粉土试验结果,提出黄河淤背区粉土累积应变预测模型和路基沉降计算方法。结合路基内部应力计算结果,采用分层总和法对循环荷载作用下淤背区路基沉降与路堤填筑引发的施工期沉降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车辆通行初期沉降发展较快,对大堤影响显著,沉降主要集中在路基上部50 cm内。沉降和大堤安全受汽车轴重和超载影响显著,车流量影响次之,路堤高度和地下水埋深影响较小,沉降与超重倍数成幂函数关系。路堤高度每增加1 m,施工期沉降增加约50 mm。路基总沉降量随车重、路堤高度、车流量、超载倍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工后沉降比随轴重、超载倍数、车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路堤高度增加而减小,且近似成反比例关系。为保证大堤安全,淤背区路段应控制车辆轴重、超载及车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淤背区 累积沉降 循环荷载 粉土路基 大堤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调控后黄河下游冲淤规律与水沙调控指标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翠霞 朱呈浩 +2 位作者 赵翔 高兴 罗秋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616,共11页
为科学指导黄河调水调沙调度实践,根据小浪底水库调控后黄河下游冲淤规律对水沙调控指标进行优化。选取2011—2022年黄河下游实测121场不同含沙量级水沙过程,分析黄河下游水沙特点及其冲淤效率与水沙条件的响应关系,以黄河下游不淤积以... 为科学指导黄河调水调沙调度实践,根据小浪底水库调控后黄河下游冲淤规律对水沙调控指标进行优化。选取2011—2022年黄河下游实测121场不同含沙量级水沙过程,分析黄河下游水沙特点及其冲淤效率与水沙条件的响应关系,以黄河下游不淤积以及主槽过流能力不降低为总体目标提出水沙调控指标。结果表明:①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水沙过程具有两极分化的调控作用,高含沙量水流(平均含沙量S av>10 kg/m^(3))的沙量全年占比为94%,清水水流(S av<1 kg/m^(3))的水量全年占比为85%。②高含沙量水流的淤积效率与平均含沙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③清水水流的冲刷效率与平均流量呈正相关对数关系。④对于高含沙量水流,丰水年调控水量为80亿m^(3),平均流量为2000~4600 m^(3)/s,平均含沙量为50 kg/m^(3);平水年调控水量为10亿m^(3),平均流量为2000~4600 m^(3)/s,平均含沙量为150 kg/m^(3);枯水年水库不排沙。对于清水水流,需要避免下泄平均流量在800~1800 m^(3)/s范围内的水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规律 水沙调控 水沙过程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封市黄河大堤植物资源现状与选择应用建议
11
作者 高士勤 王献 +3 位作者 杨振江 梁朋惠 贾欣宇 张丽英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96-101,共6页
通过实地调查开封市黄河大堤的植物种类、长势和植物配置情况,根据黄河大堤场地现状的防洪固堤需求与沙尘暴频发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抗旱性、耐湿性、滞尘性、抗风性和乡土植物的生态视角进行分析,提出适合黄河大堤的植物物种的选... 通过实地调查开封市黄河大堤的植物种类、长势和植物配置情况,根据黄河大堤场地现状的防洪固堤需求与沙尘暴频发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抗旱性、耐湿性、滞尘性、抗风性和乡土植物的生态视角进行分析,提出适合黄河大堤的植物物种的选择及具体种植位置的应用建议,以期改善黄河大堤下游现阶段生态问题,为营建生态景观线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大堤 植物选择 生态植物 植物景观 开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泛区非饱和粉土动模量和阻尼比特性研究
12
作者 彭飞 李梦瑶 +1 位作者 李永辉 黄茂松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37-249,共13页
黄泛区粉土水敏感性强,力学性质独特,易受振动荷载的影响。本文通过循环三轴试验,研究固结围压和饱和度对黄泛区粉土动模量、阻尼比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泛区粉土骨干曲线符合双曲线关系;随动应变的增大,黄泛区粉土动弹性模量先... 黄泛区粉土水敏感性强,力学性质独特,易受振动荷载的影响。本文通过循环三轴试验,研究固结围压和饱和度对黄泛区粉土动模量、阻尼比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泛区粉土骨干曲线符合双曲线关系;随动应变的增大,黄泛区粉土动弹性模量先急剧减小而后逐渐趋于稳定;随固结围压的增大和饱和度的减小,粉土动弹性模量逐渐增大,阻尼比则逐渐减小;二元线性方程可用于估算最大动弹性模量随固结围压和饱和度的变化规律,修正Hardin-Drnevich模型可较为准确预测黄泛区非饱和粉土的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本研究可为黄河流域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泛区 非饱和粉土 动弹性模量 阻尼比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底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31
13
作者 刘勇 李广雪 +2 位作者 邓声贵 赵东波 温国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4,共8页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 ,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 ,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 ,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 ,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 ,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 ,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 ,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 ,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 ,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 ,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应新的沉积动力环境 ,正逐渐形成新的冲淤平衡剖面。对整个研究区的水深资料进行叠加 ,总结其海底冲淤演变规律。采用 2 0 6 6 0、2 0 6 5 6、2 0 6 5 2和 2 0 6 4 8剖面上的散点 (整数水深点 )水深变化 ,结果表明废弃三角洲海底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冲淤组合呈带状分布 ,且越向深水区周期性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三角洲 海底冲淤规律 黄河 沉积动力环境 冲蚀作用 水深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时连强 李九发 +3 位作者 应铭 李为华 陈沈良 张国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6-104,共9页
系统综述了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三角洲变迁对黄河下游近口河段的反馈影响和三角洲发育模式等研究成果。重点评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冲淤演变过程,肯定了数值计算方法和遥感与GIS... 系统综述了1980年以来国内有关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发育演变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三角洲变迁对黄河下游近口河段的反馈影响和三角洲发育模式等研究成果。重点评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影响因素和冲淤演变过程,肯定了数值计算方法和遥感与GIS技术已经成为定量计算与半定量分析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的重要研究手段。并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突发性事件在潮滩冲淤变化中的作用、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定量表达、岸滩处于不冲不淤时的最佳剖面形态、现有冲淤数值模型的完善和GIS与数值模型系统的集成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发育演变 冲淤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性参数空间变异性的边坡可靠度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杨继红 刘汉东 +3 位作者 秦四清 董金玉 孙强 李厚恩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205-211,共7页
采用基于Morgenstern-Price法的Monte-Carlo模拟对黄河大堤开封段边坡进行了可靠度分析,并用抽样法进行了考虑土性参数空间变异性的可靠度分析,讨论了土性参数互相关性对可靠指标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边坡工程安全度评价研... 采用基于Morgenstern-Price法的Monte-Carlo模拟对黄河大堤开封段边坡进行了可靠度分析,并用抽样法进行了考虑土性参数空间变异性的可靠度分析,讨论了土性参数互相关性对可靠指标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边坡工程安全度评价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大堤 Monte—cado模拟 土性参数 空间变异性 可靠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构造形成的水槽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许国辉 贾永刚 +1 位作者 郑建国 刘媛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40,共4页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以粉土为主,在黄河水下三角洲发现大量的塌陷凹坑微地貌,平面形态以封闭的圆形或椭圆形为主,直径为10~30m,凹坑内扰动土体与下部稳定土体界面呈向上凹的圆弧面。通过室内波浪对粉土底床作用的水槽试验,发现波浪可以使...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以粉土为主,在黄河水下三角洲发现大量的塌陷凹坑微地貌,平面形态以封闭的圆形或椭圆形为主,直径为10~30m,凹坑内扰动土体与下部稳定土体界面呈向上凹的圆弧面。通过室内波浪对粉土底床作用的水槽试验,发现波浪可以使粉土底床浅表部分土体振荡运动,底床发生振荡运动土体处形成凹坑,凹坑内土体表层为落淤黏土,下部为粗化粉土。据此分析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构造形成的一种模式是:在风暴浪侵蚀作用阶段,局部浅表土体发生振荡运动从而产生凹坑,凹坑内扰动土体因波浪的振荡作用而离析溢出细粒黏土成分,从而形成比周围物质成分粗的土体;在静水状态下,凹坑内表层落淤细粒黏土,形成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凹坑内沉积物呈透镜体状。黄河水下三角洲塌陷凹坑的形态规模对研究风暴作用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作用 粉土 塌陷凹坑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的压实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姚占勇 练继建 +1 位作者 艾贻中 商庆森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4-670,共7页
试验研究了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的压实特性。用电子显微镜分析了黄河冲淤积粉质土的微观结构;研究了压实度和压实含水率对二灰土强度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压实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规律。通过现场试验,提出了合理的施工压实工艺。研究认为... 试验研究了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的压实特性。用电子显微镜分析了黄河冲淤积粉质土的微观结构;研究了压实度和压实含水率对二灰土强度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压实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规律。通过现场试验,提出了合理的施工压实工艺。研究认为,由于水的长距离搬运作用,黄河冲(淤)积粉土颗粒具有高的磨圆度和低的表面强度,加之粉煤灰中球状粉粒的大量存在,碾压时二灰土颗粒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嵌挤,表现出较差的压实性状;低的压实度和高的碾压含水率使二灰土的强度明显降低;对于黄河冲(淤)积粉质二灰土,土中<0.005 mm的粒级是反映土的填充作用的界限粒级,该粒级和二灰的含量对二灰土的最佳含水率与最大干密度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二灰比(1∶4~1∶2)的影响不显著;二灰稳定粉土对振幅和频率是敏感的,高频率强振可使其压实度达到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粉粒 二灰土 压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动力作用对黄河水下三角洲粉质土微结构改造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单红仙 刘媛媛 +1 位作者 贾永刚 许国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54-658,共5页
选取黄河三角洲潮坪上初始沉积物相同 ,后期经历的水动力作用具有显著差异的地点 ,钻探采集原状土样 ,进行微结构扫描电镜观测分析 ,研究水动力作用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微结构改造。发现水动力作用对已有海床沉积物微细结构的显著改... 选取黄河三角洲潮坪上初始沉积物相同 ,后期经历的水动力作用具有显著差异的地点 ,钻探采集原状土样 ,进行微结构扫描电镜观测分析 ,研究水动力作用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微结构改造。发现水动力作用对已有海床沉积物微细结构的显著改造 ,包括细粒物质的分布与存在形式 ;颗粒的均匀性 ;颗粒的形状及排列的定向性。上述微结构的变化机理尚不清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作用 黄河口粉土 微结构改造 扫描电镜 非均匀液化(触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材研究的新热点——黄河淤泥沙综合利用进展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金升 李嘉 +3 位作者 刘英才 谭训彦 龚红宇 尹衍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3,共3页
简要介绍了黄河淤泥沙的特性及相关情况,论述了黄河於泥综合利用研究的进展及主要成果,概述了其工业化开发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黄河淤泥沙综合利用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千秋万代的大事,具有重要的现... 简要介绍了黄河淤泥沙的特性及相关情况,论述了黄河於泥综合利用研究的进展及主要成果,概述了其工业化开发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黄河淤泥沙综合利用工作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千秋万代的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淤泥沙 综合利用 研究进展 产业化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水沙条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严军 王艳华 +2 位作者 王俊 高胜杰 王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18,共2页
根据195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汛期淤积比与小浪底站径流量、输沙量、平均流量、平均含沙量和来沙系数的关系;根据2002~2008年小浪底水库8次调水调沙期间的实测数据,进一步分析了调水调沙时黄河下游... 根据1950年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实测水沙资料,分析了黄河下游河道汛期淤积比与小浪底站径流量、输沙量、平均流量、平均含沙量和来沙系数的关系;根据2002~2008年小浪底水库8次调水调沙期间的实测数据,进一步分析了调水调沙时黄河下游河道水沙条件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河道汛期淤积比随小浪底站径流量或平均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小浪底站平均含沙量或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调水调沙期间下游河道均发生了冲刷,河道淤积比随来沙量、出库平均含沙量和来沙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出库径流量和洪水历时的增大而减小;2007年汛后小浪底出库调控流量为3600m^3/s、含沙量为40kg/m^3时,下游河道基本达到冲淤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调沙 河道冲淤 水沙条件 小浪底水库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