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2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热发电储能熔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广 付一川 +4 位作者 余海存 杨鹏辉 魏莹 喇培清 顾玉芬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5,共10页
光热发电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不仅可实现电力能源的梯次利用,还能与风电、光电等互补运行。基于国内外对光热发电技术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光热发电用储能熔盐的研究进展。熔盐是光热发电热能存储系统中理想的传储能介质,具有... 光热发电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不仅可实现电力能源的梯次利用,还能与风电、光电等互补运行。基于国内外对光热发电技术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光热发电用储能熔盐的研究进展。熔盐是光热发电热能存储系统中理想的传储能介质,具有高热容量、高导热性和低黏度等优异的热物理性质。熔盐储能具有储能容量大、储存周期长和成本低等优点,在光热发电、熔盐反应堆、供暖和余热回收等领域广泛应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光热发电技术的优势和发展,接着归纳总结了光热发电用储能熔盐的主要特性和发展,并对新开发配比的熔盐以及熔盐纳米流体热物理性质进行了阐述,最后总结和展望了下一代光热发电储能熔盐的发展。期望了解光热发电储能熔盐的技术发展,为下一代热能传储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发电 熔盐 储能熔盐 熔盐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vel High Temperature Apparatus for in situ Synchrotron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of Molten Salt
2
作者 CAO Hui-li GAO Mei +5 位作者 Andebet G.Tamirat ZHAO Hong-bin ZHOU Xing-tai HUANG Yu-ying LEI Qi WEN Wen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08-1617,共10页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novel high temperature rotatory apparatus for insitu synchrotron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of molten salts,facilitati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a novel high temperature rotatory apparatus for insitu synchrotron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of molten salts,facilitating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ous structural materials and molten salts.The apparatus enables accurate detection of every phase change during hightemperature experiments,including strong reaction processes like corrosion.Molten salts,such as chlorides or fluo⁃rides,together with the structure materials,are inserted into either quartz or boron nitride capillaries,wher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 can be continuously collected,as the samples are heated to high temperature.The replacement re⁃action,when molten ZnCl2 are etching Ti3AlC2,can be clearly observed through changes in diffraction peak intensity as well as expansion in c-axis lattice parameter of the hexagonal matrix,due to the larger atomic number and ionic ra⁃dius of Zn2+.Furthermore,we investigated the high-temperature corrosion process when GH3535 alloy is in FLiNaK molten salt,and can help to optimize its stability fo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molten salt reactor.Additionally,this high temperature apparatus is fully compatible with the combined usage of X-ray diffraction and Raman technique,providing both bulk and surface structural information.This high temperature apparatus has been open to users and is extensively used at BL14B1 beamline of the Shanghai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X-ray diffraction rotary micro-diffractometer rotary high-temperature apparatus molten sal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Fe(Ⅲ)in Na_(2)SiO_(3)-SiO_(2)-Fe_(2)O_(3)molten salt
3
作者 FENG Sen ZHANG Jun-jie +4 位作者 DIOP Mouhamadou Aziz LIU Ai-min WANG Zhao-wen BOCA Miroslav SHI Zhong-n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024-3033,共10页
The high-temperature requirement for liquid iron smelting via molten oxide electrolysis presents significant challenge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Fe(Ⅲ)in a novel low-temperature electro... The high-temperature requirement for liquid iron smelting via molten oxide electrolysis presents significant challenges.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Fe(Ⅲ)in a novel low-temperature electrolyte,Na_(2)SiO_(3)-SiO_(2)-Fe_(2)O_(3),utilizing cyclic voltammetry and square wave voltammetry techniques.The results show that Fe(Ⅲ)reduction occurs in two steps:Fe(Ⅲ)+e^(−)→Fe(Ⅱ),Fe(Ⅱ)+2e^(−)→Fe,and that the redox process of Fe(Ⅲ)/Fe(Ⅱ)at the tungsten electrode is an irreversible reaction controlled by diffusion.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Fe(Ⅲ)in the molten Na_(2)SiO_(3)-SiO_(2)-Fe_(2)O_(3)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1248–1278 K are between 1.86×10^(−6)cm^(2)/s and 1.58×10^(−4)cm^(2)/s.The diffusion activation energy of Fe(Ⅲ)in the molten salt is 1825.41 kJ/mol.As confirmed by XRD analysis,potentiostatic electrolysis at−0.857 V(vs.O_(2)/O_(complex)^(2-))for 6 h produces metallic iron on the cath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ten oxide electrolysis(MO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cyclic voltammetry potentiostatic electrolysis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e(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熔盐储热设备的热电联产系统性能分析及运行调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蔚 毛静宇 +3 位作者 李翱 胡一鸣 李明 肖颖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增加了电力系统的负荷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热电联产系统具备更强的灵活性,熔盐储热设备的应用能够提升热电联产系统的此性能。针对某耦合熔盐储热设备的“4炉2机”母管制热电联产系统,基于EBSILON仿真软件建立供电、...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增加了电力系统的负荷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热电联产系统具备更强的灵活性,熔盐储热设备的应用能够提升热电联产系统的此性能。针对某耦合熔盐储热设备的“4炉2机”母管制热电联产系统,基于EBSILON仿真软件建立供电、供热的机理模型,分析熔盐储热设备对热电联产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耦合系统的优化调度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热电联产系统耦合熔盐储热设备可以增加系统调峰容量,扩大系统运行范围,拓宽机组运行区域;经过估算,一天内煤量可节省约4.16 t,碳排放量下降约8.25 t,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约1.76 kg,熔盐储热设备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储热 EBSILON建模 热电联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在N,N-二甲基丁胺-氯化铝熔盐中的低温电沉积
5
作者 郑勇 王倩 +3 位作者 罗家还 李玲 郑永军 田大勇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6,98,共6页
开发新型的电解质以及低温电解铝技术是促进铝工业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N,N-二甲基丁胺、无水氯化铝为原料,混合制备得到了新型低温熔盐。结果证明,该熔盐为氯铝酸型离子液体,可以在其中实现铝的低温电沉积。在此基础上,系统考... 开发新型的电解质以及低温电解铝技术是促进铝工业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N,N-二甲基丁胺、无水氯化铝为原料,混合制备得到了新型低温熔盐。结果证明,该熔盐为氯铝酸型离子液体,可以在其中实现铝的低温电沉积。在此基础上,系统考察了试验温度、电解电位、反应时间对铝的电沉积、表面形貌和化学组成的影响规律,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金属铝。有关研究为低温电解铝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铝精炼和电镀铝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熔盐 离子液体 电沉积 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l-KCl熔盐中PrCl_(3)在Mo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和热力学性质
6
作者 王有群 陈辉 +2 位作者 林如山 宋鹏旺 刘云海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共7页
熔盐中锕系元素和裂变产物的热力学和电化学性质决定了熔盐电解干法后处理工艺中两者的分离效率。镨是一种典型的裂变产物,且难以与锕系元素分离。采用方波伏安法、循环伏安法、计时电位法和开路计时电位法等探究了LiCl KCl熔盐中PrCl_... 熔盐中锕系元素和裂变产物的热力学和电化学性质决定了熔盐电解干法后处理工艺中两者的分离效率。镨是一种典型的裂变产物,且难以与锕系元素分离。采用方波伏安法、循环伏安法、计时电位法和开路计时电位法等探究了LiCl KCl熔盐中PrCl_(3)在Mo阴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得到Pr(Ⅲ)于Mo电极上的扩散系数、Pr(Ⅲ)/Pr表观标准电位、PrCl_(3)热力学函数与温度的关系式。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 EDS)表征了LiCl KCl熔盐中恒电流电解PrCl_(3)的产物。结果表明,Pr(Ⅲ)在LiCl KCl熔盐中(于Mo阴极)是一个一步转移3个电子的准可逆反应:Pr(Ⅲ)+3e=Pr。反应是扩散控制的,扩散系数(D)与温度(T)的关系式为ln D=-6.47-4228.85T-1,扩散活化能为35.16 kJ/mol。Pr(Ⅲ)/Pr的表观标准电位与温度的关系式为E_(Pr(Ⅲ)/Pr)^(0*)=-3.672+7.72×10^(-4)T。研究成果将为LiCl KCl熔盐体系中锕系和裂变元素的分离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法后处理 LiCl KCl熔盐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法后处理管道沉积源项小型中子探测技术研究
7
作者 郭庐阵 汪传高 +3 位作者 王莹 郭金森 庞洪超 骆志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10-216,共7页
为测量一体化快堆核能系统熔盐电解干法后处理管道及工艺设备等部位沉积放射性物质的情况,以准确评估放射性物质实时沉积量及其辐射强度,确保人员和工艺安全,根据干法后处理工艺中子能谱、密封箱室结构和工艺设备参数等信息,研发了专用... 为测量一体化快堆核能系统熔盐电解干法后处理管道及工艺设备等部位沉积放射性物质的情况,以准确评估放射性物质实时沉积量及其辐射强度,确保人员和工艺安全,根据干法后处理工艺中子能谱、密封箱室结构和工艺设备参数等信息,研发了专用小型中子探测系统,对探测器计量性能(校准因子、相对固有误差、重复性)、防尘防水等级和电磁兼容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其对252Cf中子源剂量率测量校准因子为1.07,对252Cf中子源剂量率测量相对固有误差为−6.5%,测量数据重复性为0.1%。探测器防尘防水等级为IP68,通过核仪器电磁环境条件与试验方法规定的电磁兼容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法后处理 熔盐电解 沉积源项 中子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316L的熔池温度场有限元仿真研究
8
作者 陶林 韩凤兵 +1 位作者 温雪龙 赵元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0-145,150,共7页
这里建立了激光熔覆仿真模型,利用“生死单元”法,对送粉式激光熔覆过程中的温度场变化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激光熔覆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对比分析正交实验所得熔深数据与激光熔覆温度场仿真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熔覆初始阶段,热影响区小... 这里建立了激光熔覆仿真模型,利用“生死单元”法,对送粉式激光熔覆过程中的温度场变化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激光熔覆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对比分析正交实验所得熔深数据与激光熔覆温度场仿真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熔覆初始阶段,热影响区小且温度偏低,随后过渡到熔池状态相对平稳的时期。此时,熔池前端的等温线分布紧密而尾部分布疏散,相应的温度梯度也逐渐降低。伴随熔覆层数递增,温度呈直线上升态势,热影响区域持续拓展,熔池的规模也不断变大,与实际熔覆过程相符,证明了该仿真模型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为激光熔覆技术制备316L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温度场 熔池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对煤气化粗渣中硅铝矿物的活化
9
作者 马晶 马玉龙 +3 位作者 朱莉 乔松 孙永刚 吉文欣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51-4266,共16页
随着煤气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副产物煤气化渣的产量也逐年增加,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煤气化渣中硅铝矿物是其主要的存在成分,而复杂的硅铝结构对其资源化利用带来挑战。本文以产自宁东的煤气化粗渣为研究对象,采用碱熔活化法和亚熔... 随着煤气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副产物煤气化渣的产量也逐年增加,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煤气化渣中硅铝矿物是其主要的存在成分,而复杂的硅铝结构对其资源化利用带来挑战。本文以产自宁东的煤气化粗渣为研究对象,采用碱熔活化法和亚熔盐活化法对其中的硅铝矿物进行活化,结合响应面法设计实验并建模分析,得到最优条件和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活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熔活化作用下,硅活化率、铝活化率、活化产物浸提液中硅铝比最高分别可达到64.91%、34.14%和10;亚熔盐活化粗渣中,硅活化率、铝活化率、活化产物浸提液中硅铝比最高分别可达到63.14%、24.78%和23。两种活化过程中,影响粗渣中硅铝物种活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均为碱渣比,且硅活化率和铝活化率随着碱渣比的增大而提高,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活化效果均存在一定影响,并发现粗渣中硅铝矿物在亚熔盐体系中存在SOD→FAU→CHA的晶体转化路径。本研究旨为粗渣中硅铝物种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活化 沸石 煤气化渣 亚熔盐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密度对于选区激光熔化成型Ti6Al4V合金缺陷特征的影响
10
作者 陈东菊 高超 +3 位作者 范晋伟 潘日 孙锟 郑宸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7-277,共11页
激光选区熔化技术(SLM)的成型质量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工艺参数对成型件的冶金缺陷影响最为显著,而熔池特性的研究则是判断激光增材制造成型质量的有力手段。本文建立SLM成型Ti6Al4V粉体3维瞬态热流场数值模型,利用优化后的数值模型分... 激光选区熔化技术(SLM)的成型质量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工艺参数对成型件的冶金缺陷影响最为显著,而熔池特性的研究则是判断激光增材制造成型质量的有力手段。本文建立SLM成型Ti6Al4V粉体3维瞬态热流场数值模型,利用优化后的数值模型分析熔池的动态演变机制,并在计算流体动力学中利用无量纲数定量描述工艺参数固定情况下熔池的动态演化,结合数值模拟和仿真实验分析球化、孔洞、黏粉和飞溅等缺陷形成机理,探究线能量密度和体能量密度对成型缺陷的影响规律,揭示SLM成型件冶金缺陷的形成机理与抑制方法,并提出一种“工艺参数-熔池特征-成型质量”一体化的方法预测成型质量。此外,本文还分析Ti6Al4V的加工工艺参数与熔池特征和增材制造成型质量的影响关系,包括关键加工参数对熔池热流场的影响,通过结果对比来探究工艺参数对加工质量的影响规律,为优化加工参数提供指导作用,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结果表明:熔池的主要传热方式为热对流,熔池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蒸发反冲压力、表面张力和马兰戈尼剪切力。随着能量密度的降低,熔池流动性减弱,熔池尺寸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熔融金属在表面张力的驱动下,往往会降低表面能凝固成球状,导致逐层成型后块体内部形成大量孔洞缺陷,严重影响试样的力学性能。因此,为获得力学性能良好的试样,必须精确控制能量密度,防止熔池流动性变化导致内部孔洞缺陷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激光熔化 熔池 TI6AL4V 加工缺陷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在冷金属过渡电弧增材制造成形过程中的数值模拟
11
作者 王天琪 靖雯 何俊杰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0,共8页
针对镁合金在冷金属过渡(CMT)电弧增材制造成形过程中熔池精度难于控制、结构件成形质量差等问题,建立了三维瞬态数值模型,研究了增材过程中的熔池流动及传热过程。引入周期性系数加入双椭圆热源中,得到了更加符合实际CMT焊接过程的热... 针对镁合金在冷金属过渡(CMT)电弧增材制造成形过程中熔池精度难于控制、结构件成形质量差等问题,建立了三维瞬态数值模型,研究了增材过程中的熔池流动及传热过程。引入周期性系数加入双椭圆热源中,得到了更加符合实际CMT焊接过程的热源模型,并利用连续表面力思想将其转化为体热源加载在相界面;预测了焊缝和熔池的形状和尺寸,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了同一焊接速度下不同焊接电流对焊缝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熔池内部主要受马兰戈尼力影响在熔池后方产生逆时针流动;将模拟结果与试验进行对比发现,焊接电流为129 A时熔宽误差约为1.13%,余高误差约为5.49%,熔深误差约为5.03%,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相同焊接速度下,随着焊接电流的增大,焊缝宽高比以及熔深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冷金属过渡 熔池 焊缝成形 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与可见光视觉的高炉铁口铁水温度场在线检测
12
作者 潘冬 许川 +2 位作者 龚芃旭 蒋朝辉 桂卫华 《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3-355,共13页
高炉铁口铁水温度场(Molten iron temperature field,MITF)是表征铁水质量、判断炉温状况的重要信息.然而高炉出铁场动态粉尘的干扰使得铁水温度场的在线准确获取充满挑战.为此,首次提出基于红外与可见光视觉的高炉铁口铁水温度场检测方... 高炉铁口铁水温度场(Molten iron temperature field,MITF)是表征铁水质量、判断炉温状况的重要信息.然而高炉出铁场动态粉尘的干扰使得铁水温度场的在线准确获取充满挑战.为此,首次提出基于红外与可见光视觉的高炉铁口铁水温度场检测方法,利用可见光图像为红外视觉测温提供先验粉尘干扰情况.首先,设计红外与可见光视觉协同的测温系统,同步获取高炉铁口铁水流的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铁水流红外图像表征铁水原始温度场信息,可见光图像为量化粉尘透射率提供数据基础.其次,构建基于色彩一致性的可见光图像中粉尘透射率估计模型和基于雾线先验的红外图像中粉尘透射率估计模型,得到红外波段下粉尘透射率.最后,结合红外辐射测温原理,构建基于粉尘透射率的红外测温近似补偿模型,实现铁水温度场的针对性补偿,获取误差较小的铁水温度.工业实验表明,相比于仅利用红外视觉测量铁水温度场,所提方法能够显著降低粉尘造成的测温误差,为高炉调控提供连续可靠的铁水温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炼铁 铁水温度场 红外视觉 透射率估计 温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网格技术的CMT-WAAM熔池温度场与流场数值模拟
13
作者 申俊琦 张帆 +1 位作者 胡绳荪 耿辉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针对基于冷金属过渡(CMT)技术的镁合金摆动电弧增材制造(WAAM)过程,采用流体体积(VOF)法和动网格(DM)技术建立了分别考虑熔滴和熔池受力情况的三维瞬态数值模型,研究了熔滴过渡和熔池流动过程中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变化.结果表明,相应试验... 针对基于冷金属过渡(CMT)技术的镁合金摆动电弧增材制造(WAAM)过程,采用流体体积(VOF)法和动网格(DM)技术建立了分别考虑熔滴和熔池受力情况的三维瞬态数值模型,研究了熔滴过渡和熔池流动过程中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变化.结果表明,相应试验结果验证了所建立数值模型的有效性,熔池和熔滴尺寸参数模拟的误差均在10%之内.在CMT-WAAM开始阶段,基板表面和焊丝在电弧热作用下熔化分别形成熔池和熔滴.在焊丝向熔池送进过程中,熔滴不断长大,并在表面张力作用下长成球形.熔滴金属的热量主要通过热传导的形式向熔池传递,熔池最高温度随着熔滴金属的过渡而升高,熔池最高温度可达2100.0K;随着焊丝的回抽,熔池最高温度降低至1763.6K.随着焊丝向熔池送进,熔滴的最大速度从1.87 m/s逐渐减小到1.07 m/s,而熔池的最大速度仅为0.87 m/s.当熔滴金属前端与熔池发生接触后,液态金属的最大速度可达到4.21 m/s;随着焊丝的机械回抽,液态金属的最大速度在1.69~4.90 m/s范围内波动.当熔滴与熔池接触发生短路时,熔滴金属从熔池表面流向熔池底部和熔池两侧,增强了对熔池底部和熔池两侧的搅拌作用,使得熔池体积增加;当熔滴从焊丝端部脱离后,熔池中液态金属从熔池底部流向熔池表面和熔池两侧,熔池温度和流体速度随之降低,从而减缓了熔池体积的增加.此外,熔池自由表面在摆动电弧作用下呈现波浪式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网格 电弧增材制造 熔滴过渡 熔池流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电转气和电解熔融碳酸盐的虚拟电厂低碳经济调度
14
作者 粟世玮 林剑波 +4 位作者 李咸善 李欣 柴华瑞 易成鸣 熊炜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7,共9页
为了促进电力低碳化、提高虚拟电厂的低碳经济性,引入电解熔融碳酸盐(electrolytic molten carbonate,EMC)设备捕集燃气轮机(gas turbine,GT)热电联产所产生的CO_(2),并对电转气(power to gas,P2G)设备精细化建模,建立P2G和电解熔融碳... 为了促进电力低碳化、提高虚拟电厂的低碳经济性,引入电解熔融碳酸盐(electrolytic molten carbonate,EMC)设备捕集燃气轮机(gas turbine,GT)热电联产所产生的CO_(2),并对电转气(power to gas,P2G)设备精细化建模,建立P2G和电解熔融碳酸盐协同的虚拟电厂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首先,考虑到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通过拉丁超立方抽样与Kantorovich场景削减技术生成典型的风电出力场景.然后,基于EMC的电化学原理,构建两阶段P2G、GT和EMC耦合模型.接着,引入阶梯式碳交易机制引导虚拟电厂控制碳排放,以虚拟电厂运行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低碳经济调度模型.最后,通过设置不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所建立的模型在提升虚拟电厂经济效益、增强风电消纳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电厂 电转气 电解熔融碳酸盐 低碳经济调度 阶梯式碳交易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熔池图像分析的焊接偏差测定方法
15
作者 王中任 夏海 +4 位作者 马晓锋 张文 陈科鹏 赵荣丽 史铁林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4-114,共11页
在进行全位置管道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过程中,管道不同方位角对熔池形态有不同的影响,而熔池拖尾角度与焊接偏差有密切关系,焊接偏差影响焊接质量,设计基于熔池图像分析的焊接偏差测定方法.首先,经拍摄得到熔池图像后,进行灰度化和图... 在进行全位置管道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过程中,管道不同方位角对熔池形态有不同的影响,而熔池拖尾角度与焊接偏差有密切关系,焊接偏差影响焊接质量,设计基于熔池图像分析的焊接偏差测定方法.首先,经拍摄得到熔池图像后,进行灰度化和图像增强,使用GR显著性监测分割熔池区域,然后利用Otsu阈值提取熔池,检测熔池边缘并分割轮廓,通过平直度提取熔池拖尾采样点,再利用梯度下降法对熔池拖尾轮廓进行线性拟合,最终求得熔池拖尾角度.为研究熔池拖尾角度与焊接偏差的关系,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设计试验,得到可预测熔池拖尾角度和焊接偏差的线性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预测焊接偏差量与真实焊接偏差量的误差在0.2 mm以内,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提前预知焊接偏差并实时纠偏对于保证焊接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接偏差 图像处理 熔池拖尾角度 线性回归 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堆乏燃料干法后处理技术与发展思考
16
作者 林如山 钟振亚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1-53,共13页
乏燃料干法后处理是指在非水介质中处理乏燃料,回收铀钚等锕系元素,并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的一种化工过程。干法后处理是闭式燃料循环快堆核能系统的关键环节,也是快堆乏燃料后处理的现实技术选择。美、俄均已掌握快堆乏燃料干法后处理技... 乏燃料干法后处理是指在非水介质中处理乏燃料,回收铀钚等锕系元素,并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的一种化工过程。干法后处理是闭式燃料循环快堆核能系统的关键环节,也是快堆乏燃料后处理的现实技术选择。美、俄均已掌握快堆乏燃料干法后处理技术,分别建立了适合本国快堆核燃料循环策略的干法后处理工艺流程,已经过工程规模热实验验证,正在开发工程化技术。我国干法后处理技术路线选择遵循国际先进技术和我国快堆燃料循环整体策略,重点发展了熔盐电解技术,可兼容处理氧化物和金属等多种类型的快堆乏燃料,正处于关键技术攻关阶段。本文概述了快堆乏燃料干法后处理技术典型流程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围绕快堆乏燃料干法后处理研发取得的最新进展,分析了干法后处理技术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我国快堆核能系统发展战略,提出了我国快堆乏燃料干法后处理技术发展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堆乏燃料 干法后处理 熔盐电解 氟化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向非均匀热边界条件下横纹管内二元熔盐传热机理研究
17
作者 方立军 焦少辉 王嘉营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3,共9页
为探索熔盐在周向非均匀热边界条件下横纹管内的传热特性,采用CFD方法对熔盐在不同结构参数的横纹管内的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在非均匀热边界条件下,针对横纹管不同影响因子,设计了25组交叉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各工况下的Nu数和... 为探索熔盐在周向非均匀热边界条件下横纹管内的传热特性,采用CFD方法对熔盐在不同结构参数的横纹管内的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在非均匀热边界条件下,针对横纹管不同影响因子,设计了25组交叉模拟。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各工况下的Nu数和阻力系数,并引入综合传热系数与场协同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最佳横纹结构。结果表明,Re、e/d、P’/e、P’/P对横纹传热有着重要影响,各结构最佳结构下,Nu分别提高了186、183、181、185。场协同理论对熔盐横纹管强化传热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利用场协同理论能够进一步对结构进行优化,最佳强化的横纹管型,综合传热效果提升1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熔盐 横纹管 场协同理论 非均匀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热熔盐储能注汽技术研究及实验
18
作者 刘建峰 张馨 +2 位作者 王延涛 赵兴罡 刘兵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5,共6页
针对稠油注汽系统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问题,开展适用于稠油注汽的电热熔盐储能注汽技术研究,以实现稠油绿色开发。利用Abaqus软件模拟方法和系统综合热效率评价方法对系统工况进行优化设计,并开展现场试验。研究表明:电热熔盐储能注汽技... 针对稠油注汽系统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问题,开展适用于稠油注汽的电热熔盐储能注汽技术研究,以实现稠油绿色开发。利用Abaqus软件模拟方法和系统综合热效率评价方法对系统工况进行优化设计,并开展现场试验。研究表明:电热熔盐储能注汽技术通过消纳绿电/谷电替代燃烧化石能源生产稠油注汽用湿饱和蒸汽的技术可行;蒸汽预热系统的蒸汽流量随蒸汽压力变化波动范围小,有利于系统稳定运行,是电热熔盐储能注汽系统的优选预热工艺;电热熔盐储能注汽系统负荷率为60%~100%时,系统综合热效率为92.61%~94.34%,且系统综合热效率随系统运行负荷的增加而提升;系统综合热效率的试验值平均数比理论计算值平均数低0.44个百分点,偏差小;与现有燃气注汽锅炉相比,试验站年产蒸汽4.8×10^(4) t,替代天然气313×10^(4) m 3,CO_(2)减排6768 t。该技术可为稠油注汽系统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指导,系统综合热效率评价方法可用于指导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储能 稠油 注汽 系统综合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捕集的燃煤机组-熔盐储能热力系统研究
19
作者 于静梅 郭朋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6-1485,共10页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燃煤机组耦合熔盐储能碳捕集系统以实现提高电厂性能同时降低碳排放。储能工况下采用再热后蒸汽加热低温熔盐并为再沸器中乙醇胺(MEA)溶液再生提供能量;释能工况下以高温熔盐加热回水,MEA溶液再生能量取自中压...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燃煤机组耦合熔盐储能碳捕集系统以实现提高电厂性能同时降低碳排放。储能工况下采用再热后蒸汽加热低温熔盐并为再沸器中乙醇胺(MEA)溶液再生提供能量;释能工况下以高温熔盐加热回水,MEA溶液再生能量取自中压缸排汽,基于Ebsilon软件搭建热力仿真模型并对耦合系统热力性能及碳排放预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5%额定工况(THA)下耦合熔盐储能碳捕集系统相比于相同负荷下传统碳捕集机组全厂热效率提高3.14百分点,相比单独燃煤机组大气CO_(2)排放量降低82.34 t/h;释能过程机组输出功率降低量低于储能工况下机组输出功率降低量,当碳捕集率为95%时,储能过程机组输出功率变化量占额定负荷的34.99%,释能过程机组输出功率变化量占额定负荷的6.68%。储能系统和碳捕集系统的引入使传统燃煤电厂在保证做功能力基础上实现CO_(2)捕集,大幅度降低大气CO_(2)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储能 碳排放预测 储能抽汽 碳捕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的“光火储”一体化发电系统调峰性能研究
20
作者 田松峰 徐琛 +3 位作者 张倩 姚静 刘旭 翟启超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0,共12页
为建设大容量灵活性调节电源,并解决燃煤机组冬季调峰供暖两难兼顾的问题,在传统火电(CFPP)基础上,利用太阳能和熔盐储热提出了6种兼顾冬季供暖的新型“光火储”一体化发电系统。通过EBSLION软件对该系统进行建模,从储热负荷和用电负荷... 为建设大容量灵活性调节电源,并解决燃煤机组冬季调峰供暖两难兼顾的问题,在传统火电(CFPP)基础上,利用太阳能和熔盐储热提出了6种兼顾冬季供暖的新型“光火储”一体化发电系统。通过EBSLION软件对该系统进行建模,从储热负荷和用电负荷2个角度对各方案的热力性能、调峰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抽汽+电加热”储热方案显著提升了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在各方案中,方案W1展现出最大的调峰深度为92.71%;而方案W6则表现出最低综合度电煤耗仅为178.15 g/(k W·h),日节约标准煤量可达182 t;此外,方案W2最高循环热效率达到55.2%;用“光煤”共储的方案充分提升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系统备用容量,“抽汽储热”后驱动“小透平”辅助S-CO_(2)系统后供暖,实现了冬季调峰供暖的双重目标。此类系统不仅拓宽了燃煤机组调峰能力,保障了民生供暖,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降低度电煤耗,并提升S-CO_(2)系统备用容量及发电小时数,为大容量灵活性调节电源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工程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煤互补发电 熔盐储热 调峰深度 调峰容量 系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