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9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钧瓷釉呈色的影响因素和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立科 卫世乾 朱聪旭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85,共11页
系统阐述了钧瓷釉呈色的影响因素和机理。釉料组成和烧成工艺对钧瓷釉层的呈色均产生影响。呈色来源于物理色和化学色的共同耦合作用,而分相结构不仅产生结构色,而且通过改变着色离子的化学场来影响化学色。因此,工艺条件的优化对深入... 系统阐述了钧瓷釉呈色的影响因素和机理。釉料组成和烧成工艺对钧瓷釉层的呈色均产生影响。呈色来源于物理色和化学色的共同耦合作用,而分相结构不仅产生结构色,而且通过改变着色离子的化学场来影响化学色。因此,工艺条件的优化对深入研究钧瓷釉的呈色机理、提升钧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钧瓷釉 呈色 影响因素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成化、弘治、正德朝御窑低温铅釉彩的科技分析与探讨
2
作者 张红燕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0-88,共9页
采用激光剥蚀进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对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时期御窑瓷器上的黄釉、黄彩、绿彩、紫彩、红彩、黑彩等低温铅釉彩进行了原位的主、微量元素同时分析。结果显示:明代低温铅釉彩除了以SiO_(2)、PbO为主外,也有... 采用激光剥蚀进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对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时期御窑瓷器上的黄釉、黄彩、绿彩、紫彩、红彩、黑彩等低温铅釉彩进行了原位的主、微量元素同时分析。结果显示:明代低温铅釉彩除了以SiO_(2)、PbO为主外,也有在其中加入K_(2)O的创新;黄釉(彩)以Fe为主要呈色元素外,还有少量Sb、Sn元素共同呈色;绿彩除以Cu为主要呈色元素外,还含有少量Sb、Sn、Fe等呈色元素;紫彩的主要呈色元素为Mn,并含有少量Cu、Co、Fe、Sb等呈色元素;黑彩以Mn、Cu为主要呈色元素,并含有一定量Fe、Sb、Co、Ni等呈色元素;弘治年间的鸡油黄釉、白地绿彩中都有较高含量的Sb,故能创烧出特有的艺术效果;中国至迟在明代弘治年间,低温铅釉彩中就已经特意引入Sb来增加呈色与质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釉 铅釉 釉上彩 鸡油黄釉 明代彩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乾陵绿釉唐三彩封护材料的耐久性评价及应用场景分析
3
作者 施佩 陈乐 +6 位作者 贾伟明 甄刚 马涛 张鑫 王芬 朱建锋 张彪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2-320,342,共10页
本研究分别以10%(质量分数)的丙烯酸树脂(Paraloid B67、Paraloid B72)、氟碳树脂(FEVE)和有机硅材料(WD-10)对乾陵绿釉唐三彩复仿制品的釉面进行封护,采用色度仪、视频光学接触角测试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超景深显微... 本研究分别以10%(质量分数)的丙烯酸树脂(Paraloid B67、Paraloid B72)、氟碳树脂(FEVE)和有机硅材料(WD-10)对乾陵绿釉唐三彩复仿制品的釉面进行封护,采用色度仪、视频光学接触角测试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超景深显微镜对不同封护材料釉面的色差、疏水性、抗紫外老化、耐盐雾老化、耐酸腐蚀等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其应用场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araloid B67在紫外老化初期表现出良好的色差和疏水性,但随着紫外老化时间的延长,其性能显著降低,且在耐酸腐蚀和耐盐雾老化方面表现一般,适用于气候潮湿环境下的室内釉陶文物封护。Paraloid B72在抗紫外老化性能上与Paraloid B67相近,但其耐酸腐蚀和耐盐雾老化性能最优,适用于复杂环境下的室内釉陶文物封护。FEVE耐酸腐蚀和耐盐雾老化方面表现不佳,但在紫外老化前后的色差和疏水性变化幅度最小,抗紫外老化性能最优,适用于气候环境较为稳定地区的户外釉陶文物封护。WD-10在复仿制品的釉面难以成膜,不适用于釉陶文物封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陵绿釉唐三彩 封护 丙烯酸树脂 有机硅材料 氟碳树脂 抗紫外老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记忆:黑釉刻花瓷的乡村美学传承与创新
4
作者 陈彦渊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78,共4页
旨在探讨平定黑釉刻花瓷的乡土美学特征,并分析黑釉刻花瓷在当下传承的问题。通过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吸纳,结合市场分析和科技的应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传承和创新策略,来推动黑釉刻花瓷艺术的持续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 旨在探讨平定黑釉刻花瓷的乡土美学特征,并分析黑釉刻花瓷在当下传承的问题。通过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吸纳,结合市场分析和科技的应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传承和创新策略,来推动黑釉刻花瓷艺术的持续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以实现黑釉刻花瓷乡村美学的传承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釉刻花瓷 乡村美学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技术的建窑宋代黑釉瓷物化组成及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甜 杨少雄 +7 位作者 夏森伟 王芬 王莹 孙建兴 孙莉 李强 罗宏杰 朱建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8-455,共8页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是宋时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之一。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历经宋、元、明、清代,烧瓷历史近千年。建窑黑釉瓷品种丰富,釉色多变,主要为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色居多。建窑黑釉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建窑,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是宋时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之一。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历经宋、元、明、清代,烧瓷历史近千年。建窑黑釉瓷品种丰富,釉色多变,主要为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色居多。建窑黑釉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深刻影响了亚洲陶瓷历史,尤其是日本陶瓷。对于建窑黑釉瓷的科学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致力于分析建盏胎釉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揭示建窑釉瓷的成瓷机理及制备工艺。然而,作为建窑黑釉瓷的代表品种,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三者的原料组成、制备工艺及呈色机理的异同仍然不明晰。因此,采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仪(μ-RS)、X射线衍射仪(XRD)和分光光度计等多种光谱技术,通过对建窑大路后门和芦花坪窑址出土的宋代黑釉、兔毫釉以及柿红釉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物相组成以及釉外观呈色进行比较研究,解析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在原料组成、烧成工艺及呈色机理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黑釉、兔毫与柿红釉瓷胎中大部分主量元素含量无明显差异。三者着色元素均为Fe_(2)O_(3),黑釉与兔毫釉的Fe_(2)O_(3)含量接近(6.0~7.0 wt%),而柿红釉铁含量最高(~10.5 wt%)。较高的Fe_(2)O_(3)含量使得柿红釉面呈现红棕色。在所有样品的断面釉中、兔毫釉表面的毫纹中以及柿红釉面均发现有微米级枝状亚稳相ε-Fe_(2)O_(3)晶体。且ε-Fe_(2)O_(3)晶体的分布与兔毫釉面毫纹分布及柿红整体釉色一致。同时,在兔毫毫纹中及柿红釉面均发现赤铁矿晶体(α-Fe_(2)O_(3))。由此可知,棕色兔毫与柿红釉呈色均来自于ε-Fe_(2)O_(3)与赤铁矿的共同着色。此外,在釉中发现石英、锆英石、铁板钛矿及金红石晶体。而三者胎的化学元素组成相似,物相主要为石英、方石英与莫来石,部分样品中发现少量赤铁矿。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μ-RS)、X射线衍射仪(XRD)、分光光度计等多种光谱技术结合超景深光学显微镜(OM),能够高效精准解析建窑黑釉瓷的微观结构与物相组成,为揭示黑釉、兔毫釉和柿红釉的原料及制备工艺异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类似古瓷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窑 黑釉瓷 XRF XRD 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窑遗址出土青瓷的物化组成与制备工艺的对比研究
6
作者 赵可心 王芬 +4 位作者 罗晨琛 朱建锋 任肇 王莹 王甜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6,共11页
为揭示晋代先越窑和唐五代越窑出土青瓷制备工艺的异同,采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色度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比分析了晋代与唐五代越窑青瓷胎釉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釉中着色元素价... 为揭示晋代先越窑和唐五代越窑出土青瓷制备工艺的异同,采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色度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比分析了晋代与唐五代越窑青瓷胎釉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釉中着色元素价态及配位,揭示了晋代与唐五代青瓷胎釉的原料特征与釉面呈色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1)晋代青瓷胎中呈色元素Ti、Fe含量比唐五代的高,这是导致前者胎色灰黄而后者胎色为浅灰的一个原因。(2)二者釉中Ca含量均较高(12.0~16.4 wt%),属于高钙釉,同时唐五代釉中P、Mg元素含量比晋代的高,这说明唐五代时期可能广泛使用了草木灰作为助熔剂。(3)晋代青瓷呈黄绿色,唐代青瓷呈青偏黄色,五代青瓷呈绿色,是由于晋代,唐代和五代釉中的Fe^(2+)含量依次升高,致使釉色中绿色占比依次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遗址 青瓷 化学组成 微观结构 原料特征 釉呈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定窑茶叶末釉的微观结构与矿物形态学研究
7
作者 徐建业 王富芳 +1 位作者 梁汉东 李展平 《岩矿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茶叶末釉古瓷作为最早出现的结晶釉之一,开展深入研究可明确其矿物晶体特征、呈色机理以及古代烧制工艺,丰富古陶瓷数据库。目前相关研究多来源于二十世纪末,样本稀少且囊括的年代和窑口严重不足,所用科学仪器多已淘汰,亟需更多实验分... 茶叶末釉古瓷作为最早出现的结晶釉之一,开展深入研究可明确其矿物晶体特征、呈色机理以及古代烧制工艺,丰富古陶瓷数据库。目前相关研究多来源于二十世纪末,样本稀少且囊括的年代和窑口严重不足,所用科学仪器多已淘汰,亟需更多实验分析与数据支撑。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OM)、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扫描电镜-能谱(SEM-EDS)、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LRS)、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等现代科学仪器对北宋定窑茶叶末釉样本中矿物晶体开展了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釉中主晶相与辽金龙泉务窑一致,为钙长石和辉石;釉面整体表现为酱-黑色釉基质富铁(Fe2O3含量均值9.73%)和矿物结晶富铁(Fe2O3含量均值11.33%),除α-Fe2O3和Fe3O4晶体等熔后重结晶矿物,还有铁镁尖晶石、残余高岭石等未融熔矿物,反演出制釉原料中有镁的加入以及烧成温度可能低于1200℃,异于前人高温烧制的观点。SIMS离子成像揭示了胎釉交界处为厚约20~80μm的钙长石晶体层,而非化妆土或玻璃态的致密反应层。研究揭示了茶叶末古瓷中Fe元素不均匀富集,部分区域过饱和而析出含铁矿物晶体,釉面颜色则主要由黄褐色的矿物晶体斑点和酱-黑色玻璃基质共同组成,同时ToF-SIMS在古瓷微区原位的形貌结构和元素分析上效果显著,能够辨别钙长石、碱性长石等微米级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末瓷 矿物 元素成像 ToF-SIMS LA-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二号沉船出水绿釉瓷的腐蚀与脱落
8
作者 赵萌 翟杨 +7 位作者 赵静 赵荦 张可欣 葛彦 李强 褚晓波 岳学峥 罗宏杰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陶瓷器长期埋藏在水下环境会发生物理、化学及生物腐蚀.采用X射线荧光(X-ray fuorescence,XRF)光谱、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dispersive X-ray,SEM-EDX)能谱、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 陶瓷器长期埋藏在水下环境会发生物理、化学及生物腐蚀.采用X射线荧光(X-ray fuorescence,XRF)光谱、扫描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dispersive X-ray,SEM-EDX)能谱、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光谱和稳态荧光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PL)发射光谱分析等测试方法,对长江口二号沉船出水的两件绿釉瓷样品的显微形貌与组成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绿釉瓷样品是在由高温烧制的,以石英和莫来石为主的白胎和透明瓷层表面施加低温绿色铅釉所制;在长江口水下埋藏环境中,绿釉层出现了主要由微生物和化学变化导致的腐蚀凹坑、裂隙延伸,并形成了Pb(OH)Cl等腐蚀产物,这些腐蚀质导致釉层的裂纹扩展甚至贯通于绿釉层和透明瓷层的界面;绿釉层裂纹区域以及瓷釉界面处含有NaCl、CaCl_(2)、Na_(2)SO_(4)和CaSO_(4)等高吸湿性盐,其渗透压和吸水作用加速了绿釉层的脱落;微生物腐蚀、盐水溶液的渗透压等作用是加速绿釉层脱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水陶瓷器 微生物腐蚀 釉层脱落 高吸湿性盐 渗透压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高温损伤影响玻化微珠混凝土氯离子传输模拟分析
9
作者 晋卓阳 李明厚 +3 位作者 SELYUTINA Nina SMIRNOV Ivan 刘元珍 张玉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6,共12页
【目的】火灾高温引起的隧道衬砌结构开裂损伤往往会对结构耐久性维持埋下巨大隐患。【方法】基于此,通过MATLAB和COMSOL软件交互使用,建立了包含粗骨料、玻化微珠、砂浆和界面过渡区的玻化微珠混凝土(GIC)凸多边形骨料数值模型,开展了... 【目的】火灾高温引起的隧道衬砌结构开裂损伤往往会对结构耐久性维持埋下巨大隐患。【方法】基于此,通过MATLAB和COMSOL软件交互使用,建立了包含粗骨料、玻化微珠、砂浆和界面过渡区的玻化微珠混凝土(GIC)凸多边形骨料数值模型,开展了考虑高温影响的氯离子传输模拟并进行了有效性验证。依据钢筋脱钝寿命理论,建立了灾后服役寿命参数影响评价机制。【结果】结果表明:随着玻化微珠体积分数的增加、界面过渡区厚度的减小及最大骨料直径的增大,混凝土灾后服役寿命得到一定改善,其中,玻化微珠体积分数影响尤为显著。【结论】基于参数分析,通过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及多元非线性分析方法,最终建立了考虑高温影响的耐久性极限状态函数,可为实际工程中建筑结构设计及灾后寿命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化微珠 混凝土 高温 氯离子传输 数值模拟 服役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钛系生料结晶釉的制备及析晶动力学表征
10
作者 陈冬丽 陈鸿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9,共9页
为实现攀西矿产资源在陶瓷釉料领域的应用,采用钾长石、方解石、石英、滑石、高钛渣、赤铁矿等矿物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单因素实验优化釉料配方,制备出釉面效果较好的铁钛结晶釉。当使用钾长石23%,石英20%,方解石28%,高钛渣11%,赤铁矿... 为实现攀西矿产资源在陶瓷釉料领域的应用,采用钾长石、方解石、石英、滑石、高钛渣、赤铁矿等矿物为原料,通过正交实验、单因素实验优化釉料配方,制备出釉面效果较好的铁钛结晶釉。当使用钾长石23%,石英20%,方解石28%,高钛渣11%,赤铁矿6%,滑石7.2%,磷酸钙1.7%,最高烧结温度1200℃,1150℃保温30min时,釉面整体效果最优,综合性能较好,此时晶体为金黄色呈松针状,且分布均匀,晶粒直径57μm左右。铁钛结晶釉的晶体形成率和结晶常数都随保温时间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当保温时间在30 min左右时晶体生长速度最快,此时结晶常数值最大约为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钛渣 赤铁矿 结晶釉 晶粒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铬铁尖晶石黑色哑光釉的呈色探析
11
作者 艾蝶 邓腾飞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2-1109,共8页
通过调控铬铁尖晶石中铁铬比,在1200℃条件下,烧制出了一系列铬铁尖晶石黑色哑光釉,并研究了不同铁铬比条件下制备的黑色色料对哑光釉呈色的影响规律及呈色机理。结果表明,当色料配方为m(Fe_(3)O_(4))∶m(Cr_(2)O_(3))=80∶20(质量比)时... 通过调控铬铁尖晶石中铁铬比,在1200℃条件下,烧制出了一系列铬铁尖晶石黑色哑光釉,并研究了不同铁铬比条件下制备的黑色色料对哑光釉呈色的影响规律及呈色机理。结果表明,当色料配方为m(Fe_(3)O_(4))∶m(Cr_(2)O_(3))=80∶20(质量比)时,烧制成的釉黑色最深,其L^(*)、a^(*)与b^(*)值分别为15.90、-0.75、0.94,釉中n(Fe^(3+))∶n(Fe^(2+))=60.38∶39.62(摩尔比),Fe^(2+)的含量最高,有利于黑色的加深。釉呈黑色是由Fe^(3+)、Fe^(2+)和Cr^(3+)三种离子在可见光下光学效果的叠加所导致的,其中四配位的Fe^(3+)呈棕红色,六配位的Cr^(3+)呈绿色,六配位的Fe^(2+)呈青绿色,三种颜色叠加,能吸收可见光的所有波长,使釉呈现出黑色。所制备的黑色哑光釉主要晶相为硅灰石相,硅灰石晶粒随机分布在釉中,晶粒尺寸在10μm以内,产生消光效果,使釉面具有柔和哑光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铬铁尖晶石 黑色釉 哑光 铁铬比 硅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烈山窑窑变釉瓷的工艺特征及呈色机理研究
12
作者 王静云 许雅健 +2 位作者 陈超 方涛 李其江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烈山窑址发掘是陶瓷考古中一次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出土瓷器以白瓷、青釉瓷、黄釉瓷和酱釉瓷为主,少量三彩器,其中部分青釉瓷、深色釉瓷上出现窑变现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等测试设备,对烈山... 烈山窑址发掘是陶瓷考古中一次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出土瓷器以白瓷、青釉瓷、黄釉瓷和酱釉瓷为主,少量三彩器,其中部分青釉瓷、深色釉瓷上出现窑变现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等测试设备,对烈山窑出土的北宋、金代窑变釉标本进行了胎釉化学元素组成、物相组成、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烈山窑窑变釉标本采用沉积性黏土为制胎原料;釉主要属于钙釉,其原料为初级阶段的釉灰(烧炼淘洗的石灰石)和不同于制胎原料的高铁低钛沉积性黏土。釉中SiO_(2)/Al_(2)O_(3)高摩尔比,以及P_(2)O_5、Fe_(2)O_(3)和SiO_(2)强烈不混溶是积釉或流釉处分相结构形成的原因;分相结构不仅形成了非晶结构色,也影响了化学色,因此烈山窑窑变区域的呈色是结构色和化学色相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烈山窑 一元配方 窑变釉 分相 呈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废基再生陶瓷/发光釉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13
作者 韩美旭 姜洪义 潘进文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85-389,共5页
为解决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陶瓷废料污染问题,利用陶瓷废料替代传统原材料制备陶瓷坯体,并在其表面涂覆发光釉后,通过埋炭烧结法成功制备出固废基再生陶瓷/发光釉复合材料。本研究创新性地实现了固废高附加值利用与发光性能协同... 为解决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陶瓷废料污染问题,利用陶瓷废料替代传统原材料制备陶瓷坯体,并在其表面涂覆发光釉后,通过埋炭烧结法成功制备出固废基再生陶瓷/发光釉复合材料。本研究创新性地实现了固废高附加值利用与发光性能协同调控,为废瓷粉高效利用和功能性陶瓷设计提供了新方法。通过系统研究废瓷粉含量(25wt%~35wt%)和烧结温度(1 000~1 100℃)对坯体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及物理性能的影响机制,揭示了发光粉添加量(30wt%~70wt%)对釉面发光强度及表面质量的调控规律。结果表明:当废瓷粉含量为32.5wt%、1 050℃烧结时,坯体综合性能最优(抗折强度34.6 MPa,吸水率8.50%,体积密度2.11 g/cm^(3));当发光粉添加量为50wt%时,釉面发光强度达1 510 mcd/m^(2)且无开裂。这为工业固废资源化与功能材料一体化设计提供了重要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废料 烧结温度 固废利用 力学性能 发光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二次烧成法制备TiO_(2)自洁抗菌釉的研究
14
作者 魏枫 丁浩 +3 位作者 李好 黄雨欣 杨宇航 陈艳林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69,共6页
近年来,TiO_(2)光催化材料因具有对人体无毒无害、光催化性能高效稳定、超强亲水性等优点,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TiO_(2)光催化材料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需要关注的是,在400~1000℃范围内,锐钛矿会发生金红石相变,失去光催化性能... 近年来,TiO_(2)光催化材料因具有对人体无毒无害、光催化性能高效稳定、超强亲水性等优点,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TiO_(2)光催化材料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需要关注的是,在400~1000℃范围内,锐钛矿会发生金红石相变,失去光催化性能,以及覆膜法制备的涂层与陶瓷基体结合力弱易剥落,涂覆光催化涂层的陶瓷无法被循环使用的两大应用缺陷,光催化TiO_(2)粉体在陶瓷领域的应用一直进展缓慢。本研究采用Na_(2)O-K_(2)O-Al_(2)O_(3)-B_(2)O_(3)-SiO_(2)系无铅低温熔块釉作为载体负载二氧化钛涂层,利用二次烧成法制备自洁抗菌釉,解决TiO2粉体在陶瓷应用中受烧成制度温度、覆膜层易剥落两大制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洁抗菌釉 二次烧成 TiO_(2) 陶瓷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安灞桥国棉五厂唐墓发掘简报
15
作者 王艳朋 李尔吾 +4 位作者 段成刚 韩冬 张蕊(绘图) 霞苟晔(绘图) 付一豪(摄影)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54,共11页
2020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街道纺织西街发掘了三座中晚唐时期的墓葬,出土有陶俑、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以及墓志等遗物。其中M15和M17墓主分别为唐代军吏田伾及其夫人,借此可窥唐代下层军吏家庭的社会... 2020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街道纺织西街发掘了三座中晚唐时期的墓葬,出土有陶俑、陶器、瓷器、铜器、铁器以及墓志等遗物。其中M15和M17墓主分别为唐代军吏田伾及其夫人,借此可窥唐代下层军吏家庭的社会生活风貌和丧葬习俗;M19出土的三彩抱幢狮子尤为罕见,为研究唐代巩县窑和黄堡窑的制品以及狮子形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西安市 唐代 墓葬 三彩抱幢狮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荷载作用下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试验研究
16
作者 娄劲涛 刘元珍 +2 位作者 张金平 李香政 王朝旭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7-314,共8页
【目的】为了研究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梁的裂缝发展及最大裂缝宽度,并建立在使用荷载下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设计了分别采用玻化微珠加50%掺量再生骨料、玻化微珠加天然骨料和只有天然骨料的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弯曲试验。【方法】设置... 【目的】为了研究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梁的裂缝发展及最大裂缝宽度,并建立在使用荷载下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设计了分别采用玻化微珠加50%掺量再生骨料、玻化微珠加天然骨料和只有天然骨料的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弯曲试验。【方法】设置不同混凝土材料和不同配筋率的两个对照组,比较各试验梁使用荷载下的正截面裂缝发展及最大裂缝宽度。【结果】试验表明:相同配筋率下,玻化微珠混凝土梁的最大裂缝宽度比普通混凝土梁减少19.7%,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梁的最大裂缝宽度比普通混凝土梁减少25.4%;相同混凝土配合比下,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梁的最大裂缝宽度随配筋率的增大而减小。由于再生粗骨料的天然缺陷及玻化微珠表面封闭内部多孔的材料特点,使得玻化微珠再生混凝土梁的断裂行为不同于普通混凝土梁,结合试验实测结果、理论分析与数学分析,修正了现有规范中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化微珠 再生混凝土梁 配筋率 最大裂缝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荷载窄腔室薄型中空玻璃应力应变行为模拟与实验研究
17
作者 晏华健 孙诗兵 +1 位作者 李文浩 金晓冬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20-2327,共8页
窄腔室薄型中空玻璃(TC-IG)为典型的双腔结构,其承载变形性能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中片玻璃的变形及强度也存在明显厚度效应。本文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窄腔室薄型中空玻璃进行实体建模,研究风荷载作用下玻璃厚度和风荷载大小对窄... 窄腔室薄型中空玻璃(TC-IG)为典型的双腔结构,其承载变形性能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中片玻璃的变形及强度也存在明显厚度效应。本文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窄腔室薄型中空玻璃进行实体建模,研究风荷载作用下玻璃厚度和风荷载大小对窄腔室薄型中空玻璃位移、最大主应力及荷载分配比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风荷载作用下窄腔室薄型中空玻璃各片玻璃最大位移均位于板心位置,并向玻璃四周均匀减小,随着中片玻璃厚度减薄,外、内片玻璃最大位移增大,中片玻璃最大位移先增大后减小;中片玻璃最大主应力小于外、内片玻璃,随着中片玻璃厚度减薄,外、内片玻璃最大主应力增大,中片玻璃最大主应力减小;随着风荷载增大,中片玻璃最大主应力最大值从板心及附近位置向四角位置移动,中片玻璃厚度越薄,最大主应力最大值越靠近四角位置,可能成为高风荷载下中片玻璃断裂起始点;窄腔室薄型中空玻璃各片玻璃风荷载分配比例主要与中片玻璃厚度有关,当外、内片玻璃厚度不变时,中片玻璃厚度越薄其荷载分配比例越低,外、内片玻璃成为风荷载的主要承担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玻璃 窄腔室 风荷载 应力应变 ABAQUS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红色晕彩建筑陶瓷釉的制备与呈色机理研究
18
作者 萧礼标 聂光临 +7 位作者 刘一军 刘杰聪 程科木 张克林 刘少杰 左飞 段小明 庞伟科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1-62,共12页
在辊道窑低温快烧工艺条件下,利用SiO_(2)-Al_(2)O_(3)-CaO-TiO_(2)-ZnO-ZrO_(2)(SACTZZ)体系开发了紫红色晕彩建筑陶瓷釉,并结合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分析阐释其晶化与呈色机理。SACTZZ釉层的呈色、晶化情况与其厚度密切相关,釉层厚度为0... 在辊道窑低温快烧工艺条件下,利用SiO_(2)-Al_(2)O_(3)-CaO-TiO_(2)-ZnO-ZrO_(2)(SACTZZ)体系开发了紫红色晕彩建筑陶瓷釉,并结合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分析阐释其晶化与呈色机理。SACTZZ釉层的呈色、晶化情况与其厚度密切相关,釉层厚度为0.5 mm时,釉面晶化完全,呈紫红色晕彩。紫红色晕彩陶瓷釉表面结晶相以TiO_(2)(金红石相,在(110)晶面具备明显的择优取向)为主,基于SACTZZ釉高温熔体试样的物相演变规律与非等温晶化动力学分析可知,其晶化机制为表面析晶协同体积析晶的非晶晶化(以表面析晶为主)。此外,利用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了SACTZZ釉层的呈色机理,釉层中玻璃分相的Bragg散射结构色和TiO_(2)析晶着色的叠加耦合作用,导致紫红色晕彩的形成,提升了建筑陶瓷的艺术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陶瓷釉 紫红色晕彩 分相 结构色 呈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O_(2)着色剂对Zn_(2)SiO_(4)结晶釉析晶动力学的影响
19
作者 王菲 赵林君 +1 位作者 谢娟 张会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0,共7页
采用TG-DSC、XRD、SEM、色度仪分析了Zn_(2)SiO_(4)结晶釉的性能及显微结构,研究了MnO_(2)着色剂对Zn_(2)SiO_(4)结晶釉析晶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着色剂Zn_(2)SiO_(4)结晶釉的析晶活化能为266.91 kJ·mol^(-1)。添加2%、4%、6%... 采用TG-DSC、XRD、SEM、色度仪分析了Zn_(2)SiO_(4)结晶釉的性能及显微结构,研究了MnO_(2)着色剂对Zn_(2)SiO_(4)结晶釉析晶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无着色剂Zn_(2)SiO_(4)结晶釉的析晶活化能为266.91 kJ·mol^(-1)。添加2%、4%、6%、8%MnO_(2)的析晶活化能分别为269.54 k J·mol^(-1)、560.05 k J·mol^(-1)、293.53 kJ·mol^(-1)、303.90 k J·mol^(-1)。添加少量的MnO_(2)会增加其析晶活化能,但是随着MnO_(2)的增多,析晶活化能降低。随着MnO_(2)的增加,会引起结晶釉明亮度的降低,红黄色逐渐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酸锌 结晶釉 析晶动力学 着色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德镇瑶里窑明代白釉瓷瓦组成与呈色特征
20
作者 郁永彬 陈天民 +1 位作者 邱晓新 吴军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11-2516,共6页
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和色差计等光谱学分析方法,对景德镇瑶里窑明代白釉瓷瓦样品的胎釉组成及色度进行测试分析,探讨其组成、呈色及原料配方等内容。结果表明,瑶里窑白釉瓷瓦胎体组成总体特征相似,具有南方“高硅低铝”质瓷胎典... 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和色差计等光谱学分析方法,对景德镇瑶里窑明代白釉瓷瓦样品的胎釉组成及色度进行测试分析,探讨其组成、呈色及原料配方等内容。结果表明,瑶里窑白釉瓷瓦胎体组成总体特征相似,具有南方“高硅低铝”质瓷胎典型特征。其胎中Al2O3的含量均值在21.4%左右,SiO_(2)的含量均值在71.2%,Fe_(2)O_(3)的含量均值在1.2%,助熔剂氧化物K_(2)O、Na_(2)O、CaO、MgO的总含量均值在5.1%,与景德镇明代早期白瓷胎化学组成比较接近。瑶里窑瓷瓦胎体引入了高岭土,使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得烧制出的瓷瓦胎质更优。景德镇瑶里窑出土白釉瓷瓦的釉料中主要助熔剂应该是CaO,均值含量为10.29%。K_(2)O和Na_(2)O含量相对较低,均值分别为3.22%和0.52%。瑶里瓷瓦釉的CaO应来自釉灰,其釉料配方中应该引入了釉灰或草木灰原料。釉灰和釉果的配比种类较多,造成了瓷釉中Fe_(2)O_(3)含量波动较大。钙碱釉有9件,钙釉有11件,釉配方不稳定。色度分析表明,景德镇白釉瓷瓦主波长为515 nm左右,落在可见光波的绿色波段,这与明代白釉瓷瓦釉面偏绿色相接近。从黄色逐渐变浅,绿色逐渐增加的4个区域样品,其釉料配方中铁含量(均值约为0.48%、0.61%、0.64%、0.99%)逐渐增加,与景德镇瑶里窑明代白釉瓷瓦釉面呈色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瑶里窑 白釉瓷瓦 组成 色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