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连梁双排抗滑桩与单排抗滑桩水平推桩模型试验对比
1
作者 汤科 郑达 程儒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101,共11页
在大型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中,采用何种形式的抗滑桩进行支护是一个关键问题。为了研究双排抗滑桩与单排抗滑桩加固边坡的效果,通过大型物理模拟模型开展了无连梁双排桩与单排桩水平推桩的对比试验,并深入分析了坡体破坏模式及桩体受力特... 在大型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中,采用何种形式的抗滑桩进行支护是一个关键问题。为了研究双排抗滑桩与单排抗滑桩加固边坡的效果,通过大型物理模拟模型开展了无连梁双排桩与单排桩水平推桩的对比试验,并深入分析了坡体破坏模式及桩体受力特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1)坡体破坏时,单排桩在桩间前后出现土拱效应,而双排桩却因为绕流的原因形成了“八”字形裂缝且后排桩还出现了挠曲现象;(2)无论是单排桩还是双排桩,其桩顶位移曲线都展现了压密变形、弹性变形、加速变形和塑性破坏四个阶段特征,在加速变形阶段,后排桩桩顶位移大约是前排桩的2倍,单排桩桩顶位移大约是同桩位前排桩的1.5倍,受到“遮挡效应”的影响,双排桩的抗滑效果比单排桩好15%左右;(3)桩侧土压力均沿着桩身大致呈三角形—梯形的分布,并且桩后土压力都大于桩前土压力;在桩身弯矩方面,二者均呈现出类似于抛物线的分布趋势,并且在靠近滑面处(滑面之上7 cm)弯矩最大;(4)在水平推力相同的情况下,后排桩的弯矩最大,其次是单排桩,前排桩弯矩最小。由于后排桩的存在使得前排桩的最大弯矩比单排桩降低了27%左右,从而提高了抗滑桩的抗滑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滑坡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治理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连梁双排抗滑桩 水平推桩 受力特性 破坏模式 对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经济资源输入与村庄主体性重建:制度比较与实践机制
2
作者 于桐月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3-371,共9页
基于四川省成都市D县古城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案例,采用案例分析与制度比较方法,实证探讨资源下乡供给村庄公共品过程中农民客体化困境的解决路径,并对比不同资源输入方式的制度差异及其在激活村庄主体性方面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 基于四川省成都市D县古城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案例,采用案例分析与制度比较方法,实证探讨资源下乡供给村庄公共品过程中农民客体化困境的解决路径,并对比不同资源输入方式的制度差异及其在激活村庄主体性方面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种资源输入的间接利用方式,通过制度设计在资源获取和分配环节有效拓展村庄的自主空间,提升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体能动性。相较于项目制和公服资金模式,集体经济模式在资金使用效率和治理效能上具有显著优势,有利于激活村庄主体性,破解公共品供给“最后一公里”难题和解决基层组织悬浮问题。据此,建议进一步明确集体经济在村庄公共事业建设和提高公共事务社会参与方面的发展导向,在经验借鉴基础上探索更多灵活有效的资源输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济 资源下乡 资源输入方式 村庄主体性 制度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行密植品字形播种技术装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孙文胜 衣淑娟 +3 位作者 齐海龙 戴智博 张淯朋 王淞 《农业工程》 2024年第5期5-9,共5页
窄行密植模式是目前增加农作物种植密度和提升作物产量的先进种植技术,品字形种植模式是实现窄行密植模式的一种种植方法。目前主流的农业机械一般配套单宽行垄作或者平作的常规种植模式,针对窄行密植下交错排列品字形种植模式配套播种... 窄行密植模式是目前增加农作物种植密度和提升作物产量的先进种植技术,品字形种植模式是实现窄行密植模式的一种种植方法。目前主流的农业机械一般配套单宽行垄作或者平作的常规种植模式,针对窄行密植下交错排列品字形种植模式配套播种机具较少,尤其是适用于高速作业(10 km/h以上)的播种机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窄行密植品字形种植模式的种植效率与推广应用。阐述了宽窄行品字形种植模式的基本内容,探讨分析了国内用于品字形种植模式的播种装备研究进展,以及用于该模式的评价指标,并对品字形种植模式的技术应用与推广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行密植 品字形 播种技术 播种机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0kV特高压直流送受端接入系统方案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雅婷 张一驰 +5 位作者 郭小江 沈沉 乔煌煌 周勤勇 姜懿郎 马丁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27-1933,共7页
针对我国首个±1100 k V特高压直流工程(准东—皖南),研究了直流送受端接入系统方案。首先,对于直流送端系统,考虑直流再启动、闭锁等故障对电网的影响,采用直流安全稳定计算标准,从频率和电压稳定性角度研究送端换流站孤岛接入和... 针对我国首个±1100 k V特高压直流工程(准东—皖南),研究了直流送受端接入系统方案。首先,对于直流送端系统,考虑直流再启动、闭锁等故障对电网的影响,采用直流安全稳定计算标准,从频率和电压稳定性角度研究送端换流站孤岛接入和联网接入2种方式的可行性。然后,对于直流受端系统,从提高多馈入短路比、抑制短路电流、平衡潮流分布3个层次,研究受端换流站单层接入500 k V、单层接入1000k V、分层接入1000 k V/500 k V这3种方式的可行性。最后,从受端换流站近区网架结构、接入通道选择等多角度研究并提出了换流站的系统接入网架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0 kV特高压直流 送端孤岛接入 送端联网接入 受端分层接入 多馈入短路比 换流站接入网架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全程机械化相适应种植行距及模式 被引量:10
5
作者 谭裕模 邢颖 +4 位作者 蒙炎成 陈桂芬 黎焕光 江泽普 杨绍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71-477,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行距对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个不同甘蔗品种,连续7年进行100~160 cm不同行距和宽窄行距组合130+50 cm共7种行距模式的田间试验,测定各模式下甘蔗产量及各农艺性...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行距对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个不同甘蔗品种,连续7年进行100~160 cm不同行距和宽窄行距组合130+50 cm共7种行距模式的田间试验,测定各模式下甘蔗产量及各农艺性状标。【结果】]种植行距从100 cm增大到160 cm时,甘蔗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均表现出随行距的加宽呈降低趋势。140cm相比110 cm行距模式,甘蔗有效茎数减少4470株/hm^2,减少7.6%;蔗茎产量减产9030 kg/hm^2,减11.3%;有效茎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r=0.5198**;130+50 cm的宽窄行模式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品种桂糖31号的第4年宿根栽培可达105 t/hm^2以上的产量水平;品种桂糖31号、粤糖55号在宽行种植下的产量变化差异较小,并有较高的群体茎数自我调节能力和宿根性。【结论】配套相适应的现代田间设施和管理技术的条件下,广西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可通过选择相适应的良种进行140 cm的宽行种植或者130+50 cm宽窄行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品种 机械化 行距 种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送受端故障对送端系统稳定性影响的对比分析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健 屠竞哲 +6 位作者 印永华 刘明松 林伟芳 王琦 罗煦之 马士聪 徐式蕴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99-1004,共6页
在电网"强直弱交"特性不断加强的形势下,送受端故障引起的多回直流换相失败和功率瞬降,都可能导致送端互联系统失稳。为此文章对比分析了送受端故障后的直流响应特性以及引发送端系统失稳的可能模式和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 在电网"强直弱交"特性不断加强的形势下,送受端故障引起的多回直流换相失败和功率瞬降,都可能导致送端互联系统失稳。为此文章对比分析了送受端故障后的直流响应特性以及引发送端系统失稳的可能模式和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控制措施,采用"三华"实际电网算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送受端故障引发系统失稳的可能模式相似,实际系统中受端故障对稳定性的影响更严重,可通过采取控制措施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研究结论可以为电力系统实际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受端故障 直流换相失败 直流功率瞬降 失稳模式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尺度涡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7
作者 郑全安 谢玲玲 +1 位作者 郑志文 胡建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158,共28页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d),海洋中水平直径在10~500km、持续时间由数天至数月之间的水平旋转水体通称为中尺度涡。南海中尺度涡最早发现于1956年,60a来的观测与研究表明,南海是中尺度涡多发、频发海区。...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d),海洋中水平直径在10~500km、持续时间由数天至数月之间的水平旋转水体通称为中尺度涡。南海中尺度涡最早发现于1956年,60a来的观测与研究表明,南海是中尺度涡多发、频发海区。南海中尺度涡研究大致经历了早期发现、将中尺度涡当作单体运动现象研究、统计分析和当作群体运动现象研究等阶段,本文概要评述南海中尺度涡研究发展史和近年最新研究进展。经过60a的观测与研究,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包括三维结构和运动学,已大致清楚。南海中尺度涡全年皆可发生,主要分布在水深大于1 000m的深海盆,其中吕宋海峡以西和海盆西边界最为集中,气旋式冷涡和反气旋式暖涡发生概率大致相同。南海中尺度涡海面半径大多分布在50~150km,半径随水深减小,平均水平尺度比太平洋的涡旋要小。涡旋个数逐月变化,但季节规律不明显;年际变化幅度约20%,但与ENSO无明显对应关系;年平均个数的统计结果不一,最少11个·a^(-1),最多49个·a^(-1)。南海中尺度涡旋转流场从表层一直延伸到海底,流矢量表层(100m)最大(可达40cm·s^(-1)),随水深减小,2 000m仍可达3.5~5.0cm·s^(-1),但相对涡旋中心不对称,涡轴线向西倾斜。南海中尺度涡以2.0~9.0cm·s^(-1)的速度向西传播,低速区分布在深海盆东边界和西南部分海域。海面涡度平均值在5.4×10^(-6)~20×10^(-6) s^(-1)区间,高于太平洋平均值。近期研究把南海中尺度涡视为群体运动现象,先后提出长寿涡列、驻波模态和罗斯贝标准模等新概念。关于南海中尺度涡的发生机制,前人多认为黑潮和南海局地为起源。最新观点认为以罗斯贝波和中尺度涡为表现形式的太平洋中尺度扰动直接进入南海,并与海盆固有振荡模态发生共振,从而构成太平洋起源。而南海中尺度涡耗散过程、中尺度涡与其他海洋过程的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中尺度涡 长驻涡列 驻波模态 罗斯贝标准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架式双排抗滑桩设计计算新模式 被引量:112
8
作者 周翠英 刘祚秋 +2 位作者 尚伟 陈恒 温少荣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1-444,449,共5页
门架式双排抗滑桩是一种新型的支挡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可以有效地限制支挡结构的变形,具有桩顶位移小,抵抗力大的特点。但其受力机理复杂,前、后排桩间土对结构的作用很难确定。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模式:将前、... 门架式双排抗滑桩是一种新型的支挡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可以有效地限制支挡结构的变形,具有桩顶位移小,抵抗力大的特点。但其受力机理复杂,前、后排桩间土对结构的作用很难确定。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模式:将前、后排桩及中间连系梁和桩间土视为一个整体;前排桩和后排桩受到的地基土的抗力简化为弹性支承,提出了桩间土对前排桩的作用模式和作用力计算分析模型,认为前排桩不仅受到桩间土的主动土压力作用,而且受到由于桩间土的挤压作用而产生的附加土压力的作用; 其主动土压力 qa 与单排桩所受到的主动土压力σa 之比是桩间距与桩宽(桩径)之比的二次抛物线函数;而附加土压力 qb 可由半平面体在边界上受法向分布力的解析解[1]求得;而桩间土对后排桩的作用按照弹性支承考虑。最后,采用有限元理论和 Winkler 弹性地基梁方法建立了求解门架式双排抗滑桩内力的力学模型,并应用于某供水工程的边坡加固中。计算结果表明:该种计算分析模式是合理可行的,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架式双排桩 桩-土相互作用模型 有限元分析 边坡加固设计 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大规模风电送端系统对直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5
9
作者 张新燕 孟瑞龙 +2 位作者 梅生伟 王维庆 杨文静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30-738,共9页
随着大规模风电的开发与利用及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形成,为了研究含大规模风电场的送端系统对直流系统的影响,针对大规模双馈风电场多端交直流外送系统,构建了交直流并联与非并联运行方式下网络拓扑结构;研究了3种情况即:风电场风速变化、... 随着大规模风电的开发与利用及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形成,为了研究含大规模风电场的送端系统对直流系统的影响,针对大规模双馈风电场多端交直流外送系统,构建了交直流并联与非并联运行方式下网络拓扑结构;研究了3种情况即:风电场风速变化、风电场故障、换流母线故障时送端系统对直流系统的影响。基于PSCAD/EMTDC软件,搭建了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仿真实验数据和曲线;由仿真结果得到以下结论:风电场处于噪声风时,为保证系统频率稳定所需的火电容量最大;当交直流系统采用非并联运行方式时,风电场故障对直流系统的影响最小;3种运行方式下换流站交流母线故障对直流系统影响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联系统 大规模双馈风电场 送端系统 运行方式 短路故障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回直流换相失败后送端三机群系统稳定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屠竞哲 张健 +3 位作者 贾俊川 秦晓辉 易俊 卜广全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3-690,共8页
在电网"强直弱交"新形势下,直流送受端交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突显,需要开展多回直流换相失败后送端三机群交流系统的稳定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文章推导了三机系统的转子运动方程,根据2个稳定模式固有的周期比例关系实现... 在电网"强直弱交"新形势下,直流送受端交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突显,需要开展多回直流换相失败后送端三机群交流系统的稳定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文章推导了三机系统的转子运动方程,根据2个稳定模式固有的周期比例关系实现了解耦,采用等面积法则分析了多回直流换相失败后的送端三机群系统稳定机理,并分析了机组转动惯量、换相失败形式、换相失败范围等关键因素对送端三机群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采用三机等值系统算例和"三华"实际系统算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送端三机群系统2个稳定模式之间的耦合作用将使得系统的稳定性变差。文中研究将直流功率扰动后送端两机系统的稳定机理扩展到三机系统,可以为电网实际运行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回直流换相失败 送端三机群系统 稳定模式 稳定机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栽机整排取送苗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树峰 连国党 +3 位作者 马晓晓 牛驰 崔财豪 曹卫彬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6-143,共8页
针对目前全自动移栽机取送苗机构运动轨迹复杂、伤苗率高和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全自动移栽机整排取送苗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采用PLC作为控制核心控制步进电机和气缸驱动取苗机构完成整排穴盘苗的夹持、取送和苗盘的更换。根据装置... 针对目前全自动移栽机取送苗机构运动轨迹复杂、伤苗率高和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全自动移栽机整排取送苗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采用PLC作为控制核心控制步进电机和气缸驱动取苗机构完成整排穴盘苗的夹持、取送和苗盘的更换。根据装置工作要求,构建电气控制系统。通过台架试验,进行单因素试验验证,得到夹苗气缸的行程和压力分别为0.7 mm、0.6 MPa。在不同取送频率下对控制系统的定位精度以及整机的工作性能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取送频率为8次/min时取送效果最佳,此时取苗成功率为94.8%,送苗成功率为95.3%,综合损伤率为3.9%,说明该控制系统稳定可靠,定位精度高,满足穴盘苗整排取送的控制要求,可为穴盘苗的整排取送的实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栽机 PLC 控制系统 整排取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膜三行等行距栽培模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程林 郑新疆 +2 位作者 朱晓平 杨旭出 管利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44-45,48,共3页
[目的]探索新的棉花栽培模式,节约棉花生产成本。[方法]选取哈密垦区5个常规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栽培模式(一膜六行)为对照,研究一膜三行等行距栽培模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C6、L2、T6、J198处理组较对照组生育期提前1... [目的]探索新的棉花栽培模式,节约棉花生产成本。[方法]选取哈密垦区5个常规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栽培模式(一膜六行)为对照,研究一膜三行等行距栽培模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C6、L2、T6、J198处理组较对照组生育期提前1~3 d,籽棉增产0.22%~8.30%,皮棉增产3.22%~10.78%。[结论]一膜三行等行距栽培模式可加快C6、L2、T6、J198生育进程、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膜三行 等行距 栽培模式 棉花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机械中耕的谷子宽窄行种植模式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节之 王根全 +1 位作者 郝晓芬 王晓宇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第5期462-465,474,共5页
为了实现谷子中耕机械化,提高工作效率,结合农艺与农机,把传统的33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改为50 cm/16.6 cm适应机械中耕的宽/窄行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株高、穗长、穗质量、功能叶面积等性状在宽窄行和等行距不同种植模式之间差... 为了实现谷子中耕机械化,提高工作效率,结合农艺与农机,把传统的33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改为50 cm/16.6 cm适应机械中耕的宽/窄行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株高、穗长、穗质量、功能叶面积等性状在宽窄行和等行距不同种植模式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在中耕与不中耕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50 cm/16.6 cm的宽/窄行既不会影响产量,而且又适应机械中耕,是理想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窄行 谷子 种植模式 机械中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不完全Cholesky共轭梯度法求解点源三维地电场 被引量:57
14
作者 吴小平 徐果明 李时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48-855,共8页
点源三维地电场的求解是一大型数值计算问题.本文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最后形成一个线性方程组Ax=b,这里A是大型稀疏的带状对称矩阵.解大型稀疏方程组的完全Cholesky分解直接算法,一般要求巨大的机器内存来存储系数矩阵A,而且计... 点源三维地电场的求解是一大型数值计算问题.本文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最后形成一个线性方程组Ax=b,这里A是大型稀疏的带状对称矩阵.解大型稀疏方程组的完全Cholesky分解直接算法,一般要求巨大的机器内存来存储系数矩阵A,而且计算速度极慢.因此引入不完全Cholesky共轭梯度(ICCG)算法及按行索引的稀疏存储模式,充分利用A的稀疏性,使得计算速度大大提高,而内存要求则大大减少,因此ICCG算法是地电三维正演的强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梯度法 地电场 点源 电法勘探 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压送端接入系统方式及输电能力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艾琳 郭雁珩 徐国新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33,39,共6页
为了提高特高压系统稳定性和通道送电能力,提出了在特高压交流电网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送端站接入方式的方法。对送端特高压站不同接入系统方式下的系统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重点针对落地方式中电磁环网结构对地区电网稳定的影响进行... 为了提高特高压系统稳定性和通道送电能力,提出了在特高压交流电网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送端站接入方式的方法。对送端特高压站不同接入系统方式下的系统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重点针对落地方式中电磁环网结构对地区电网稳定的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特高压电网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送端站适宜的接入系统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送端站采用适宜的接入方式能够提高特高压系统的稳定性和通道送电能力。最后,以实际系统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压 送端 接入系统方式 输电能力 系统稳定性 电磁环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采高采煤机双列四驱动自适应调姿牵引方式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春生 田操 李孝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5-130,160,共7页
为了提高大采高采煤机对复杂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提出了一种采煤机液压浮动支撑自适应调姿牵引机构,实现大采高采煤机的双列四驱动牵引,基于最小二乘方法,完成了对双列四驱动牵引整机力学模型的分析解算,并探讨了调姿牵引机构的刚度特性,... 为了提高大采高采煤机对复杂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提出了一种采煤机液压浮动支撑自适应调姿牵引机构,实现大采高采煤机的双列四驱动牵引,基于最小二乘方法,完成了对双列四驱动牵引整机力学模型的分析解算,并探讨了调姿牵引机构的刚度特性,利用ADAMS仿真软件分别对传统和调姿牵引机构的啮合特性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单侧双驱动方法采煤机整机力学特性相比,双列四驱动牵引方式受力均布性明显改善,双导向滑靴侧向力减幅在42%~92%,调姿牵引机构的负载刚度大于200 k N/mm,同时得出啮合力随中心距增大呈不均匀递减。因此提出的液压浮动支撑自适应调姿牵引机构能够有效改善整机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波动,可为双列四驱动牵引采煤机的研制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采高 滚筒式采煤机 双列四驱动 牵引方式 自适应调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存储器行缓冲区命中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得利 高德远 +1 位作者 王党辉 孙华锦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97-302,共6页
存储系统已经成为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的一个瓶颈。现利用DRAM存储器的访问特性来减少存储器访问操作的平均延迟。首先对存储器行缓冲区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读写分离式页模式预测器,并提出了双饱和计数器预测器和2级预测器等两种... 存储系统已经成为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的一个瓶颈。现利用DRAM存储器的访问特性来减少存储器访问操作的平均延迟。首先对存储器行缓冲区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读写分离式页模式预测器,并提出了双饱和计数器预测器和2级预测器等两种预测器方案;然后以SimpleScalar搭建的仿真平台对提出的预测方案进行了性能评估。结果显示,与缓冲区"关"策略相比,平均访问延迟减少了26%,IPC平均提高了4.3%;与缓冲区"开"策略相比,平均访问延迟减少了19.6%,IPC平均提高了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储系统 行缓冲区 页模式预测 读写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窄行和宽厢宽幅2种种植模式对果蔗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向勇 朱文华 +2 位作者 张正学 卢加举 刘鹏飞 《河北农业科学》 2011年第3期16-17,53,共3页
为提高平坝地果蔗产量,进行了宽窄行(A模式)和宽厢宽幅(B模式)2种种植模式下6个种植规格的果蔗大田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宽厢宽幅种植模式下B2处理的果蔗产量(117 648.0 kg/hm2)最高,较对照增产35.5%,增产效果显著。
关键词 种植模式 宽窄行种植 宽厢宽幅种植 果蔗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跨层行操作并行RCA互连时延性能评估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乃金 冯志勇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9-436,共8页
针对三类行并行重构单元阵列互连时延性能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节点映射和运行机制来评测互连时延的方法,基于前驱回溯不加旁节点不跨层时域映射算法,对点到点、路由传输、行列总线等互连RCA进行了时延分析和计算.实验结果表明,与路... 针对三类行并行重构单元阵列互连时延性能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节点映射和运行机制来评测互连时延的方法,基于前驱回溯不加旁节点不跨层时域映射算法,对点到点、路由传输、行列总线等互连RCA进行了时延分析和计算.实验结果表明,与路由传输和行列总线互连相比,点到点互连在最大不跨层互连、不跨层累加互连、考虑互连执行总时延等方面均是最小的,从而表明了点到点重构单元阵列的互连时延优于路由器传输和行列总线互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连模式 粗粒度可重构体系结构 点到点互连 路由传输互连 行列总线互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套布局试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耀华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41,共21页
腔套的布局主要体现在宫调、板式与节奏、腔韵与腔音列以及音色等的对比统一之中。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重点阐述腔套的布局,以期说明各种类型的腔套是如何在布局的对比统一中,通过音乐形态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形成各自独特的特点。
关键词 腔套布局 宫调 板式 腔韵 腔音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