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涂料用丙烯酸酯-苯乙烯超微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罗正汤 候有军 +2 位作者 宁平 黄涛 曾繁森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1-74,共4页
比较了一次加料法、两段滴加法、单体预乳化法等操作方式 ,论述了丙烯酸酯、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
关键词 超微乳液 共聚 苯丙乳液 涂料 丙烯酸酯 苯乙烯 涂膜性能 单体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与丙烯酸酯在微乳液中的共聚合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相凌 张志成 +1 位作者 葛学武 张曼维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0-73,共4页
分别以 γ射线和过氧化苯甲酰 ( BPO)引发苯乙烯 ( St) /丙烯酸甲酯 ( MA) ,St/丙烯酸丁酯 ( BA)在微乳液中共聚合 ,微乳液共聚合与本体共聚合相比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两种引发剂之间也不相同 ,在微乳液共聚合的聚合初期 ,BPO引... 分别以 γ射线和过氧化苯甲酰 ( BPO)引发苯乙烯 ( St) /丙烯酸甲酯 ( MA) ,St/丙烯酸丁酯 ( BA)在微乳液中共聚合 ,微乳液共聚合与本体共聚合相比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两种引发剂之间也不相同 ,在微乳液共聚合的聚合初期 ,BPO引发时 ,共聚合场所为大聚合物粒子的内核 ;而 γ射线引发时 ,为单体溶胀胶束的乳化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丙烯酸酯 乳液共聚 共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化剂对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赵勇 何炳林 哈润华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8-170,共3页
Inverse micro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s of acrylamide(AM) with acrylimide eth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AETMAC)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systems of non ionic emulsifier SPAN 80 and anionic emulsifier sodium di(2... Inverse micro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s of acrylamide(AM) with acrylimide ethyltrimethylammonium chloride(AETMAC)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systems of non ionic emulsifier SPAN 80 and anionic emulsifier sodium di(2 ethyl) hexyl phosphate(DOP), respectively, and the effects of the emulsifiers on the copolymerization rate and reactivity ratio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copolymerization rate was found higher in DOP system and the reactivity ratio of AETMAC was lower in SPAN 80 system than in DOP system and aqueous solution. The results are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difference in tightness of emulsifier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聚丙烯酰胺 反相微乳液 共聚合 AETM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PS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安静 王德松 +4 位作者 朱学旺 李雪艳 罗青枝 殷容 李发堂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12-15,19,共5页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水溶性的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进行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单体浓度c(M)、引发剂浓度c(I)、乳化剂浓度c(E)、聚合温度T对St/BA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的...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水溶性的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进行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单体浓度c(M)、引发剂浓度c(I)、乳化剂浓度c(E)、聚合温度T对St/BA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的最大聚合速率Rmax和聚合物粘均分子量Mη的影响,测定了共聚单体的竞聚率,结果得到:Rmax∝c(I)0.15c(M)1.60c(E)-0.79·e-6549/T,Mη∝c(I)-0.31c(M)0.47c(E)-0.47e2970/T;r(St)=3.93,r(BA)=0.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丁酯 共聚合反应 苯乙烯 微乳液 引发 乳化剂 共聚单体 竞聚率 聚合速率 单体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级高固含量聚合物微胶乳的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柯昌美 汪厚植 +3 位作者 王艳 邓威 赵惠忠 李轩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9-222,共4页
以过硫酸铵(APS)、N,N,N′,N′-四甲基乙二胺(TMEDA)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对功能性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腈(AN)进行改进的微乳液聚合方法的共聚,获得了固含量... 以过硫酸铵(APS)、N,N,N′,N′-四甲基乙二胺(TMEDA)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对功能性单体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N-羟甲基丙烯酰胺(NMA)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腈(AN)进行改进的微乳液聚合方法的共聚,获得了固含量高达44.0%、总乳化剂质量分数小于2.0%的平均粒径小于50nm的微胶乳。该微乳液较之常规乳液有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及更优的应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共聚合 高含固量 丙烯酸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苯甲酰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雪艳 王德松 +4 位作者 安静 朱学旺 殷蓉 罗青枝 李发堂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0-103,共4页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进行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引发剂浓度[I]、单体总浓度[M]、乳化剂含量CE和聚合温度T对微乳液共聚合的最大聚合速率Rmax和共聚物粘均分子量M...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进行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引发剂浓度[I]、单体总浓度[M]、乳化剂含量CE和聚合温度T对微乳液共聚合的最大聚合速率Rmax和共聚物粘均分子量Mη的影响,测定了共聚单体的竞聚率,结果得到Rmax∝[I]0.90[M]1.49C0.73Eexp(3496/T);rSt=0.55,rBA=0.23。Eexp(-6116/T),Mη∝[I]-1.60[M]-1.22C-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苯甲酰 引发剂 苯乙烯 丙烯酸丁酯 微乳液共聚合 竞聚率 乳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聚氧乙烯支链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微粒的合成 被引量:5
7
作者 彭晓宏 盘思伟 +1 位作者 佘娜 沈家瑞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7-9,15,共4页
采用反相微乳液共聚合法合成了粒径 4 0~ 90nm、多分散系数 0 .5 6~ 0 .6 5的含聚氧乙烯支链交联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粒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表明该微粒具有球状结构 .FTIR谱和13 CNMR谱的测试结果证明所合成的微粒是由丙烯酰胺、... 采用反相微乳液共聚合法合成了粒径 4 0~ 90nm、多分散系数 0 .5 6~ 0 .6 5的含聚氧乙烯支链交联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粒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表明该微粒具有球状结构 .FTIR谱和13 CNMR谱的测试结果证明所合成的微粒是由丙烯酰胺、聚氧乙烯大单体、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N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4种链节所组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氧乙烯大单体 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反相微乳液聚合 交联 聚丙烯酰胺 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固含量MMA和BA共聚微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心亚 黄洪 +2 位作者 黎永津 蓝仁华 陈焕钦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6年第1期27-31,共5页
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高固含量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MMA/BA)微乳液,讨论了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用量在高固含量MMA和BA微乳液聚合过程中的特性及其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并测定了微乳液的化学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 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高固含量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MMA/BA)微乳液,讨论了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和用量在高固含量MMA和BA微乳液聚合过程中的特性及其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并测定了微乳液的化学稳定性、冻融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实验得到了固含量达50%,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06,粒径为30~50 nm的微乳液。通过特定的实验,观察到相对分子质量的双峰分布和乳液粒径的多分散性,表明微乳液成核的途径包括胶束成核、单体液滴成核和均相成核之一种或三种;并且制备的微乳液均表现出良好的机械、化学和冻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固含量 微乳液 乳液共聚 半连续乳液聚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丁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微乳液共聚合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优良 黎华明 刘朋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1477-1480,共4页
研究了氘代氯仿中 N-丁基马来酰亚胺 (NBMI)和苯乙烯 (St)的络合性能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和正戊醇 (PTL)为复合乳化剂 ,配制了含有 NBMI(M1)和 St(M2 )的 O/ W微乳液 .用过硫酸钾引发该体系进行微乳液共聚合 .固定乳化剂的浓度为 [... 研究了氘代氯仿中 N-丁基马来酰亚胺 (NBMI)和苯乙烯 (St)的络合性能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和正戊醇 (PTL)为复合乳化剂 ,配制了含有 NBMI(M1)和 St(M2 )的 O/ W微乳液 .用过硫酸钾引发该体系进行微乳液共聚合 .固定乳化剂的浓度为 [SDS]=0 .2 1 mol/ L ,[PTL ]=0 .2 8mol/ L ,详细研究了聚合温度、单体配比和引发剂用量对共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用元素分析法确定共聚物的组成 ,进而求算出两种单体的竞聚率 (r1=0 .0 5 ,r2 =0 .0 8) .热分析结果显示 ,当单体组成比 f1=0 .4~ 0 .7时 ,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基本恒定 (Tg=42 1 .6 K) .实验结果表明 ,当单体配比在一定范围内 (f1=0 .4~ 0 .7)变化时 ,用微乳液聚合法制备的 N-丁基马来酰亚胺 /苯乙烯共聚物具有交替共聚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丁基马来酰亚胺 苯乙烯 微乳液共聚合 竞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皂微乳液聚合制备加脂型复鞣剂 被引量:2
10
作者 强涛涛 张国国 +1 位作者 赵雅婷 王学川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6-600,共5页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二乙烯基苯、丙烯酸、反应型乳化剂马来酸酐十二醇单酯钾盐和助乳化剂正戊醇制备得到无皂微乳液。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出了反应型乳化剂的最佳合成条件:n(马来酸酐):n(十二醇)=1.15:1,反应温度80℃,反应时...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二乙烯基苯、丙烯酸、反应型乳化剂马来酸酐十二醇单酯钾盐和助乳化剂正戊醇制备得到无皂微乳液。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出了反应型乳化剂的最佳合成条件:n(马来酸酐):n(十二醇)=1.15: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 h,制备出反应型乳化剂———马来酸酐十二醇单酯钾盐,代替外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进行无皂微乳液聚合制备具有增强作用的加脂型复鞣剂。将制得的加脂型复鞣剂用于猪二层革的复鞣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型乳化剂与混合单体(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二乙烯基苯)的质量分别为120 g和180 g,活性单体丙烯酸质量为10 g时对皮革的复鞣效果最好。成革的物理机械性能得到了提高,其横向撕裂强度提高58.8%,纵向撕裂强度提高37.4%,崩破强度提高5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皂微乳液聚合 丙烯酸树脂 增强作用 加脂型复鞣剂 皮革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_2S_2O_8/Na_2SO_3引发St/BA微乳液共聚合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德松 朱学旺 +4 位作者 安静 李雪艳 罗青枝 李发堂 殷蓉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27-530,共4页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S/SDB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亚硫酸钠(K_2S_2O_8/Na_2SO_3)为引发剂进行苯乙烯/丙烯酸丁酯(St/BA)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引发剂浓度[I]_(OR)、单体总浓度[M]、乳化剂含量[E]和聚合温度T对微乳液...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S/SDB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亚硫酸钠(K_2S_2O_8/Na_2SO_3)为引发剂进行苯乙烯/丙烯酸丁酯(St/BA)微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引发剂浓度[I]_(OR)、单体总浓度[M]、乳化剂含量[E]和聚合温度T对微乳液共聚合最大反应速率R_(max)和共聚物粘均分子量M_η的影响,测定了共聚单体的竞聚率,结果得到:R_(max)∝[I]_(OR)^(0.98)[M]^(0.81)[E]^(-0.34)e^(-4712/T),M_η∝[I]_(OR)^(0.27)[M]^(0.48)[E]^(-0.68)e^(2304/T);r_(St)=0.598,r_(BA)=0.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丙烯酸丁酯 微孔液共聚合 竞聚率 反应速率 分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马来酰-L-丙氨酸与苯乙烯乳液共聚合竞聚率的测定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国祥 刘朋生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2-474,共3页
用过硫酸钾作引发剂,在微乳液中进行了N-马来酰-L-丙氨酸(AMI)与苯乙烯(St)共聚合反应的研究,合成出了具有光学活性的共聚物。在低转化率下测定微乳液共聚合的单体转化率。采用元素分析方法对共聚合产物的组分进行分析,通过:Mayo-Lewis,... 用过硫酸钾作引发剂,在微乳液中进行了N-马来酰-L-丙氨酸(AMI)与苯乙烯(St)共聚合反应的研究,合成出了具有光学活性的共聚物。在低转化率下测定微乳液共聚合的单体转化率。采用元素分析方法对共聚合产物的组分进行分析,通过:Mayo-Lewis,Kelen-Tudos,Yezrielev-Brokhina-Roskin方法计算共聚合反应的竞聚率(r),并对3种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AMI的竞聚率r1=0.050,St的竞聚率r2=0.113;并从得到的竞聚率可以推测出共聚物具有交替共聚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马来酰-L-丙氨酸 苯乙烯 微乳液共聚合 竞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铵盐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的半连续共聚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忠利 朱国荣 《印染》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3-17,共5页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_4)和甲基二乙氧基硅丙基二甲基十八烷基氯化铵(GS-18)为原料,AEO-7和AEO-9为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催化剂,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阴离子-非离子复合型季铵盐改性聚硅氧烷(QAMP)微乳液;考察催化剂DBSA...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_4)和甲基二乙氧基硅丙基二甲基十八烷基氯化铵(GS-18)为原料,AEO-7和AEO-9为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催化剂,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阴离子-非离子复合型季铵盐改性聚硅氧烷(QAMP)微乳液;考察催化剂DBSA含量、反应温度、预乳液滴加时间、非离子复合乳化剂(NCS)用量、D_4含量和硅氧烷季铵盐含量对微乳液透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微乳液的透光率随DBSA含量和非离子乳化剂用量的增加,反应温度的升高及预乳液滴加时间的延长而变大;随D_4含量和硅氧烷季铵盐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m(NCS)/m(D_4)和m(DBSA)/m(D_4)都为0.3,聚合温度为75℃,预乳液的滴加时间为2 h时,可制备有机硅含量为20%,有机硅季铵盐含量1.5%(相对于D_4的质量),透光率为92%的微乳液,且其对涤纶布有较好的整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剂 半连续微乳液共聚 季铵盐改性聚硅氧烷 涤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丁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14
作者 赵优良 黎华明 刘朋生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2000年第5期49-52,共4页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正戊醇为复合乳化剂,配制了含有N-丁基马来酰亚胺(NBMI)和苯乙烯(St)的水包油型微乳液。用过硫酸钾引发该体系进行微乳液共聚合,考察了单体配比对共聚物组成、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特性粘数的影响,同时用红外光谱、核磁...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正戊醇为复合乳化剂,配制了含有N-丁基马来酰亚胺(NBMI)和苯乙烯(St)的水包油型微乳液。用过硫酸钾引发该体系进行微乳液共聚合,考察了单体配比对共聚物组成、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特性粘数的影响,同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热重法等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单体NBMI摩尔分率(f_1)在一定范围内(f_1=0.40~0.70)变化时,用微乳液聚合法制备的NBMI/St具有交替共聚结构,所合成的共聚物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基马来酰亚胺 苯乙烯 共聚 改性 聚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反相微乳液共聚合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玉玺 郑晓宇 魏桃树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5,共6页
采用电导率法及Tyndall效应研究了白油/(Span80+Tween60)/(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溶液体系,得到了一系列反相微乳液的拟三元相图。在40℃下,可以得到最大水相增溶量的HLB值为8 5,此时,单体丙烯酰胺 丙烯酸钠占油水两相的质量分数为20%。... 采用电导率法及Tyndall效应研究了白油/(Span80+Tween60)/(丙烯酰胺+丙烯酸钠)水溶液体系,得到了一系列反相微乳液的拟三元相图。在40℃下,可以得到最大水相增溶量的HLB值为8 5,此时,单体丙烯酰胺 丙烯酸钠占油水两相的质量分数为20%。在反相微乳液中进行了丙烯酰胺 丙烯酸钠的聚合反应,考察了引发体系对产物HPAM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得知(NH4)2S2O8 SO2为较好的引发体系。应用动态光散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微乳液,得到微乳液中聚合物的平均粒径约60nm,而水溶液中聚合物的平均粒径为几百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 丙烯酸钠 反相微乳液共聚合 拟三元相图 聚合物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