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意涵、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向 被引量:3
1
作者 贾晋 吕进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4,共9页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农业常规生产力的超越,既是依托新型要素重新定义农业生产方式的经济过程,又是同频协变乡村治理方式的政治过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乡村治理理念再度升级、治理体系迭代更新、治理机制不断优化的根本动因。通过...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农业常规生产力的超越,既是依托新型要素重新定义农业生产方式的经济过程,又是同频协变乡村治理方式的政治过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乡村治理理念再度升级、治理体系迭代更新、治理机制不断优化的根本动因。通过涉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新质劳力的整体性跃升、要素活力的适配性激发与算法红利的切合性释放,农业物质力得以转化为乡村治理力。面对基层形式主义和乡村治理“内卷化”、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数字鸿沟、“异化小农”惯性以及乡村公共性再生产难题,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体责任;畅通县域城乡数字要素深度融合渠道,推进空间均衡性治理;积极培育新质劳力,充分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治主动精神;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公共性再生产增进乡村有机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村生产关系 乡村治理现代化 城乡融合 新质劳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回流能带动农村消费升级吗?——基于外出务工经历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于福波 张应良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0,共11页
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正发生结构性变迁。基于外出务工经历视角,本文使用2014—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劳动力回流对农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回流劳动力消费水... 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就业模式正发生结构性变迁。基于外出务工经历视角,本文使用2014—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劳动力回流对农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回流劳动力消费水平和结构升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回流劳动力消费升级存在代际差异,主要对第一代回流劳动力消费升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新生代影响不显著;第三,外出务工经历可通过内部和外部“习惯形成”两条路径促进消费升级;第四,农村劳动力回流对一般村民消费具有正向扩散效应。本文为优化农村居民消费政策提供了可能的新视角,且为农村劳动力回流对回流地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回流 外出务工经历 农村居民消费 习惯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基于数字技术和数字普惠金融视角下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蒋健 吴海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8-181,共14页
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能否成为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对于当前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农业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技术和... 数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能否成为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对于当前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农业强国、数字中国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技术和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会显著抑制农业产业链韧性。(2)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则能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不利影响。(3)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田减灾抗灾、农业信息获取、农产品销售以及农业资金约束缓解是数字技术和数字普惠金融缓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不利影响的有效路径。(4)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数字技术缓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不利影响,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则不利于这一缓解作用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 农业产业链韧性 数字新质生产力 数字技术 数字普惠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 被引量:5
4
作者 崔凡 朱新武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30,共6页
文章基于2011—2022年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多种计量模型考察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缩... 文章基于2011—2022年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通过构建多种计量模型考察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可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抑制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先城市与南方城市,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另外,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缩小本地城乡收入差距,并产生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 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5
作者 蒋健 吴海涛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2-82,共11页
文章基于2012—2023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并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显著抑制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对农业新质生产力中... 文章基于2012—2023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并分析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显著抑制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对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以及数字生产力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一过程主要是由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减少与劳动力供给质量的下降引起的,而土地规模化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则能够有效减缓这一过程,进而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此外,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呈现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为老龄化背景下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口老龄化 农业新质生产力 劳动力 农地规模化经营 农业社会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指标体系构建与影响效应检验 被引量:32
6
作者 王洋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3-28,共6页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驱动因素。文章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以及作用机制,并基于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驱动因素。文章从理论层面阐述了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以及作用机制,并基于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在经过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仍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存在基于劳动力配置和资本配置的中介效应,即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优化劳动力配置和资本配置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以及东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 劳动力配置 资本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县域粮劳变化耦合模式与乡村发展类型 被引量:1
7
作者 安彬 宁悦文 +2 位作者 肖薇薇 陈皓 刘宇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41-47,共7页
利用湖北省2003—2017年81个县域的粮食产量和农业劳动力数据,运用粮劳弹性系数模型方法,分析了湖北省粮劳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应耦合模式。结果表明,2003—2017年湖北省粮食生产整体呈现稳中有增态势,呈“中高周低”“中增周减”空间特征... 利用湖北省2003—2017年81个县域的粮食产量和农业劳动力数据,运用粮劳弹性系数模型方法,分析了湖北省粮劳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应耦合模式。结果表明,2003—2017年湖北省粮食生产整体呈现稳中有增态势,呈“中高周低”“中增周减”空间特征,高产区集中在鄂西北中部与江汉平原南部;农业劳动力总量持续减少,呈“东多西少”“东增西减”空间特征,密集区集中在江汉平原东部和鄂东北丘陵西部。2003—2017年湖北省最典型的粮劳耦合变化模式为粮增劳减型(60.49%),其次为粮劳同减型(23.46%)和粮劳同增型(11.11%),粮减劳增型占比最低(4.94%)。受地理条件和农业政策的影响,湖北省乡村发展类型呈现多样化并存的格局:中部多分布外延扩张型和农业现代化型县域,东部和西部多分布产业转移型和种养一体化型县域;2010年前后两时段县域乡村发展类型转换较为复杂,维持不变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农业劳动力 耦合模式 乡村发展类型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高质量充分就业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宁西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3,共10页
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着农业产业就业动能发挥不足、乡村振兴所需劳动力短缺、就业质量有... 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着农业产业就业动能发挥不足、乡村振兴所需劳动力短缺、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的现实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建议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农村就业空间、加强人力资本开发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等多方面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劳动力 高质量充分就业 农业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吗?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双双 刘卫柏 蒋健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6-322,336,共8页
从农村人口老龄化视角出发,研判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是否存在替代作用;判断我国当前农业劳动力是否短缺,预测我国未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尝试对“农业机械化可以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吗?”进行解答。采用我国31个省市2004—2020年省级... 从农村人口老龄化视角出发,研判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是否存在替代作用;判断我国当前农业劳动力是否短缺,预测我国未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尝试对“农业机械化可以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吗?”进行解答。采用我国31个省市2004—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替代能力视角出发,采用交互固定效应模型,提出衡量农业机械替代能力的估计方法。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能力为:10000 kW的农业机械每年能够取代大约1169~1239个农业劳动力。并通过古典经济学测算方法、时间演绎法、ARIMA预测模型,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大致以每年增加24946630 kW的速度增长,到2035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大约会增加374199450 kW,农业机械化的增长能够弥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短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村人口老龄化 农业劳动力 替代能力 时间演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澳 吴雪莲 李傲波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6-303,共8页
基于城乡劳动力流动视角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揭示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1%水平下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城乡经济融合... 基于城乡劳动力流动视角分析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并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揭示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1%水平下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乡劳动力流动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与城乡经济融合之间发挥中介效应;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城乡经济融合的促进作用受到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单门槛效应影响,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越高,其促进作用越强。提出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有序引导城乡劳动力流动等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农机社会化服务 城乡经济融合 劳动力流动 面板门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潇俊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6期27-31,共5页
该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2001—2024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的498篇有效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图谱。结果显示,自2001年以来国内有... 该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2001—2024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的498篇有效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图谱。结果显示,自2001年以来国内有关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文献呈现波动增加态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同一单位或者地区的作者和研究结构内部交流合作交流较多,跨地区、跨单位的交流合作较少,高产作者群尚未形成;老龄化、土地流转、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乡村振兴和农业经济是乡村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最后作出总结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乡村劳动力老龄化 农业生产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20年中国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预测及对策 被引量:16
12
作者 齐国友 周爱萍 曾赛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75-680,共6页
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现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战略转移。农民的经济行为是理性行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 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现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战略转移。农民的经济行为是理性行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入不同产业边际收益的差异导致农村农业劳动力的流动或转移。按照以上思路对2004 ̄2020年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加快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 预测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推拉理论”和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李斌 吴书胜 朱业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0,共8页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和新型城镇化形成的"... 本文以"推拉理论"为基础,构建包含农业技术进步、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和新型城镇化形成的"拉力"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有显著作用,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西部、东部和中部,而城镇化的"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部、西部和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进步 新型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推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出务工经历与农村劳动力新技术获得 被引量:17
14
作者 石智雷 王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56,159,共9页
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空间,而流动空间的开放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发展。本文使用湖北省农户调查数据,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外出务工经历与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和非农业技能获得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外... 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空间,而流动空间的开放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发展。本文使用湖北省农户调查数据,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外出务工经历与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和非农业技能获得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外就业流动累计时间对农村劳动力农业生产新技术获得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曾经是技术人员或者私营业主的返乡劳动力相比一般工人回流后更愿意接受农业新技术;在外务工时间越长、工作越稳定,获得技能培训的机会也就越多,曾经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私营业主的农村劳动力,相比一般工人获得非农技能的概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外出务工经历 农业技术 非农技能 劳动力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产品产量和价格效应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冰雪 杨晓维 何昉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48,共6页
在胡景北(2008)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区分绝对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构建了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价格关系的数理分析框架,证明了给定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产品需求刚性,绝对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并不会影响农产品产量和价格,而当农... 在胡景北(2008)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区分绝对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构建了城镇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产品价格关系的数理分析框架,证明了给定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产品需求刚性,绝对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并不会影响农产品产量和价格,而当农村只剩相对剩余劳动力时,则务农人口继续向城镇转移将减少农产品供给并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以总农产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对上述关系进行的经验检验验证了以上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产品价格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创意农业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启平 向国成 晏小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1-6,共6页
创意农业是迅速崛起的现代农业,它以农业多功能性为基础,具有低碳、环保特质和可持续发展性。创意农业通过农业多样化路径,演化成农产品加工产业、农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三种产业形态,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整合上下产业链,满足社会... 创意农业是迅速崛起的现代农业,它以农业多功能性为基础,具有低碳、环保特质和可持续发展性。创意农业通过农业多样化路径,演化成农产品加工产业、农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三种产业形态,实现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整合上下产业链,满足社会需求升级,从而创造大量与农业相关的非农职业,吸收农业不断释放出来的劳动力,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创意农业的经济绩效在于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率,推进城镇化水平提高,有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立新型城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农业 非农产业 小城镇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6
17
作者 于清东 李彩霞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8-201,共4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将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生产能手手中,要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全面提高农业机...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然将大量的土地集中在少数生产能手手中,要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践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而且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靠保证。为此,简述了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浅析了两者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 农业机械化 综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与城乡收入变化影响研究 被引量:38
18
作者 李宾 马九杰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0-76,共17页
采用湖北省和重庆市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基于农户视角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的影响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劳动力供给形势趋紧的情况下,劳动力输出地区的... 采用湖北省和重庆市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基于农户视角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的影响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劳动力供给形势趋紧的情况下,劳动力输出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对发生了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当前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明显大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存在替代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 城乡收入差距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探讨——基于江浙部分农村的调查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清霞 张守金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0-26,共7页
利用江浙两省4个乡镇1107位农村劳动力的调查资料,就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且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其就业方式具有正相关性,非农就业劳动力素质最高,而纯农就... 利用江浙两省4个乡镇1107位农村劳动力的调查资料,就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且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其就业方式具有正相关性,非农就业劳动力素质最高,而纯农就业劳动力素质最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具有完全一致性,某些维度上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变迁滞后于或者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素质 非农就业 纯农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59
20
作者 齐明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7-135,共9页
本文探究了1991-2011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体规模及产业流向,并定量分析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规模从1990年的8673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2.5亿多人,其中有53.7%流入第二产业,其余流入... 本文探究了1991-2011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总体规模及产业流向,并定量分析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规模从1990年的8673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2.5亿多人,其中有53.7%流入第二产业,其余流入第三产业。本文采用历史增长核算法,将经济增长分解为三个贡献要素,即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增长。本文计算了1991-2011年各要素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后计算在没有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的假设条件下各要素及经济增长的变化,最后比较二者的差异,即可得到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1年间,这三个经济增长贡献要素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9.3%及-0.3%,年平均对GDP增长的实际贡献分别为12.2%,90.2%和-2.4%。在没有农村非农劳动力转移的假设条件下,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下降至8.9%和-1.4%,而GDP年平均增长率也将从实际的10.3%下降到8.8%。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表明,持续的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在20年间使劳动力利用效率年平均提升30.7%,使总劳动生产率年平均提升23.9%,年平均提升比例为63.7%,使GDP年增长率平均提升近1.6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一方面通过对剩余劳动力的利用,提升了劳动力的利用效率,为潜在人口红利提供了实现通道,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劳动力的产业结构,提升了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是我国过去并也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非农转移 劳动力利用效率 劳动生产率 GDP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