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积锰矿成矿过程中铁锰分离与富锰矿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连昌 李文君 +5 位作者 董志国 李文 徐一帆 高炳宇 王长乐 朱明田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100,共16页
沉积型锰矿和沉积(变质)型铁矿在地球历史上具有明显的时控特征,前者集中形成于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显生宙,后者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之前和新元古代;在空间上可表现为数百公里至上千公里的铁、锰分离。铁、锰分离的控制因素... 沉积型锰矿和沉积(变质)型铁矿在地球历史上具有明显的时控特征,前者集中形成于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显生宙,后者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之前和新元古代;在空间上可表现为数百公里至上千公里的铁、锰分离。铁、锰分离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①锰与铁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不同,如在pH>7.78时锰单独沉积,pH值在6.5~8.0之间铁、锰可同时沉淀,pH<7.78铁则单独沉淀;②原始含铁、锰物质溶解度的差异引起铁、锰浸出率的不同;③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④早期黄铁矿在缺氧还原条件下的优先沉淀;⑤来自陆源的可溶性Fe2+和Mn2+在海水介质中,由于胶体或有机颗粒吸附和自身氧化作用能力的不同。综合研究表明铁锰分离是锰沉积成矿的必经过程,不同沉积锰矿床的铁、锰分离程度(Mn/Fe值)差异较大,海洋环境中的铁、锰分离和富锰成矿过程主要受控于次氧化条件下铁的优先氧化或缺氧硫化条件下黄铁矿的大量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Fe比值 铁锰分离 富锰矿床 沉积成矿机制 沉积锰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及其对天然气运聚的指示意义
2
作者 杨跃明 王茂云 +6 位作者 吴长江 曾溅辉 潘珂 张欢乐 王小娟 陈冬霞 崔虎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91,共14页
基于34口井的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含气饱和度数据和岩矿资料,分析了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沙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探讨了地层水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运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较中国其他致密砂岩气... 基于34口井的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含气饱和度数据和岩矿资料,分析了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二段(沙二段)富钙地层水成因,探讨了地层水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运聚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较中国其他致密砂岩气藏具有明显的“钙富集和钠亏损”的特征。地层水矿化度为3.3~45.6 g/L,为CaCl_(2)型,Ca^(2+)当量比[γ(Ca^(2+))]为24.7%~69.5%。根据γ(Ca^(2+))将研究区沙二段地层水划分为高钙地层水[γ(Ca^(2+))≥60%]、中钙地层水[40%≤γ(Ca^(2+))<60%]和低钙地层水[γ(Ca^(2+))<40%]3种类型。3类地层水的化学特征和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高钙地层水主要分布在距角①断裂相对较近且与角①断裂连通的河道砂组,矿化度平均值为34.1 g/L,相对较高,阳离子以Ca^(2+)为主,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最小;低钙地层水主要分布在距角①断裂较远或不与角①断裂直接连通的河道砂组,矿化度平均值为3.9 g/L,阳离子以Na^(+)为主,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最大;中钙地层水矿化度平均值为17.7 g/L,Na^(+)与Ca^(2+)含量相差不大,钠氯系数、脱硫酸系数和碳酸盐平衡系数介于前两者之间。Ca^(2+)含量较高的须家河组地层水的混入是沙二段地层水富钙的主要原因,后续的水-岩相互作用,尤其是斜长石的钠长石化导致钙进一步富集,而钠减少。川中地区沙二段地层水碳酸盐平衡系数、矿化度以及γ(Ca^(2+))沿着天然气侧向运移路径逐渐减少,表明富钙地层水化学指标对源-储分离型致密砂岩气藏具有较好的示踪能力。沙二段地层水中的钙越富集,储层的含气性越好,说明富钙地层水对天然气的富集具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相互作用 源-储分离型气藏 富钙地层水 天然气运聚 沙溪庙组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辅助高通量筛选金属有机骨架用于富碳天然气中分离CO_(2)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印洁 吉思蓓 +2 位作者 何松阳 吉旭 贺革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3-1101,共9页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开发绿色化学技术,如利用海上风电电解水生产的绿色氢气和从富碳天然气中分离出来的CO_(2)合成绿甲醇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但如何高效分离海洋富碳天然气中的二氧化碳成为其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常规的...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开发绿色化学技术,如利用海上风电电解水生产的绿色氢气和从富碳天然气中分离出来的CO_(2)合成绿甲醇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但如何高效分离海洋富碳天然气中的二氧化碳成为其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常规的高通量筛选方法用于金属有机骨架(MOFs)分离实际天然气组分CO_(2)面临着模型复杂性高、求解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机器学习辅助的高通量筛选策略,其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2)值分别超过了0.98和0.92,可用于快速从富碳天然气六元混合物(N_(2)、CO_(2)、CH_(4)、C_(2)H_(6)、C_(3)H_(8)、H_(2)S)中分离出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高通量筛选 CO_(2)分离 机器学习 分子模拟 富碳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汽轮机安全性的循环流化床机组耦合新型MEA碳捕集系统调峰性能评估
4
作者 付旭晨 辛力坚 +3 位作者 段元强 段伦博 魏超 陈晓平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1-758,共8页
循环流化床(CFB)机组与胺法(MEA)碳捕集系统的热量耦合点在原机组的汽轮机侧,汽轮机安全性直接影响耦合后碳捕集系统的整体调峰性能。基于Aspen Plus构建了传统MEA碳捕集系统,研究了提升CO_(2)吸收率的优化措施。通过优化分析贫液负荷... 循环流化床(CFB)机组与胺法(MEA)碳捕集系统的热量耦合点在原机组的汽轮机侧,汽轮机安全性直接影响耦合后碳捕集系统的整体调峰性能。基于Aspen Plus构建了传统MEA碳捕集系统,研究了提升CO_(2)吸收率的优化措施。通过优化分析贫液负荷、级间冷却、富液分流等对再生能耗的影响,得到综合改进吸收剂、吸收侧和再生侧的新型MEA碳捕集系统。结果表明,新型系统的能耗比传统系统降低36.3%。分析了CFB机组耦合新型碳捕集MEA系统后对汽轮机最小出力的影响,并进行耦合贫富液储能MEA系统的CFB机组调峰性能研究,发现该系统可有效进行调峰,在平缓工况下调峰系数可达1.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MEA系统 再生能耗 贫富液储能 调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燃式热风炉低氮燃烧技术及应用
5
作者 刘成伟 王贤 +2 位作者 唐耀 孔博文 洪建邦 《炼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66,共5页
热风炉燃烧过程中生成的氮氧化物(NO_(x))为热力型,当拱顶温度超过1420℃时,NO_(x)大量生成。基于浓淡燃烧技术开发的高风温低氮燃烧顶燃式热风炉,其燃烧器设置两层空气煤气交错喷口,其中上层是35%的煤气和15%空气混合燃烧,下层是15%的... 热风炉燃烧过程中生成的氮氧化物(NO_(x))为热力型,当拱顶温度超过1420℃时,NO_(x)大量生成。基于浓淡燃烧技术开发的高风温低氮燃烧顶燃式热风炉,其燃烧器设置两层空气煤气交错喷口,其中上层是35%的煤气和15%空气混合燃烧,下层是15%的煤气和35%的空气混合燃烧,利用燃气的浓淡燃烧,避免出现局部高温,从而减少烟气中NO_(x)的生成量。并且,煤气与空气混合更加均匀、燃烧效率更高,在相同空气煤气条件下,可送出更高的风温。某钢厂2000m级高炉热风炉单烧高炉煤气,年平均风温≥1240℃,废气中NO_(x)排放浓度长期≤25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燃式热风炉 燃烧器 交错喷口 浓淡燃烧 氮氧化物 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参数对中空纤维膜式供氧系统用压缩机的影响
6
作者 柴婷 台环宇 +3 位作者 李超越 许爱民 钱杰 冯诗愚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37,共8页
为解决室内氧含量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中空纤维膜的富氧供氧系统模型。采用微元方法建立中空纤维膜分离空气过程数学模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其平均误差不超过15%,表明膜分离模型具有一定可靠性。然后设计一种含有中空纤... 为解决室内氧含量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中空纤维膜的富氧供氧系统模型。采用微元方法建立中空纤维膜分离空气过程数学模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其平均误差不超过15%,表明膜分离模型具有一定可靠性。然后设计一种含有中空纤维膜组件与空气压缩机的富氧供氧稳态系统,分析压缩机压比和房间管道回风氧体积分数的设定值对空气压缩机的功耗与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膜组件入口压力虽然可以减小压缩机的功耗,但是体积并不会减小,因此,需要选择功耗与体积都相对较小的膜组件入口压力,适宜压力为200 kPa;房间管道回风氧体积分数设定值的增加会使压缩机的功耗和体积均增大,当管道回风氧体积分数为21%时,压缩机功耗与体积最小。基于研究结果可以为供氧系统中空纤维膜选择最优的工作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氧供氧 中空纤维膜 富氧建筑 膜分离 制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R制氢工艺中温变换气脱碳改进工艺模拟及参数优化
7
作者 盛钲钦 张引弟 +3 位作者 张海鹏 鲁宇涛 徐刘伟 何卫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11,共13页
提出“富液回流-贫液余热利用”脱碳改进工艺,以降低甲烷蒸汽重整转化制氢(SMR)工艺中脱除中温变换气中CO_(2)的能耗。以哌嗪活化的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质量分数为35%甲基二乙醇胺(MDEA)、3.5%哌嗪(PZ)和61.5%H_(2)O)作为吸收剂,利用化... 提出“富液回流-贫液余热利用”脱碳改进工艺,以降低甲烷蒸汽重整转化制氢(SMR)工艺中脱除中温变换气中CO_(2)的能耗。以哌嗪活化的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质量分数为35%甲基二乙醇胺(MDEA)、3.5%哌嗪(PZ)和61.5%H_(2)O)作为吸收剂,利用化工过程模拟软件对富液回流比、富液回流温度、半贫液侧抽流量和贫液流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优选出各关键工艺参数较合适的取值;使用数学统计分析软件对各个关键参数和系统等量功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并基于序贯二次规划算法(SQP)对贫液流量和富液回流温度2个关键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富液回流-贫液余热利用”改进工艺等量功28162.87 kW,与传统醇胺脱碳工艺等量功106702.39 kW相比降低了7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整制氢 中温变换气脱碳 流程模拟 富胺液循环 半贫液加热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低排放燃烧室研究进展
8
作者 陆景贺 马宏宇 郭舒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65,共17页
低排放燃烧室技术是支撑先进绿色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加深对低排放燃烧室技术的了解,梳理了富油-淬熄-贫燃(RQL)燃烧室、贫油部分预混预蒸发(LPP)燃烧室和贫油直接喷射(LDI)燃烧室的工作原理和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三者... 低排放燃烧室技术是支撑先进绿色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加深对低排放燃烧室技术的了解,梳理了富油-淬熄-贫燃(RQL)燃烧室、贫油部分预混预蒸发(LPP)燃烧室和贫油直接喷射(LDI)燃烧室的工作原理和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三者的排放水平。RQL燃烧室和LPP燃烧室均已应用于民航发动机中,二者的NO_(X)排放均可达到国际民航组织航空环保委员会第8版标准(CAEP/8)规定值的94%左右。LDI燃烧室的NO_(X)排放可以达到CAEP/6规定值的12%,其在更高压比时的发展潜力较大,但是受限于复杂的燃油供给系统和极高的燃油热防护需求,目前尚未应用于发动机产品中。基于航空发动机的发展需求,展望了各类燃烧室的未来重点发展方向,为中国低排放燃烧室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燃烧室 低排放 富油燃烧 贫油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二醇二甲醚对胺类少水吸收剂CO_(2)捕集性能及分相机理影响的研究
9
作者 侯大伟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139,共9页
化学吸收法是重要的CO_(2)捕集技术,其中少水吸收剂因具有捕集速率较快、CO_(2)吸收负荷较高和再生能耗较低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以1,3-丙二胺(DAP)/四甲基乙二胺(TMEDA)/H_(2)O为基础的化学吸收剂具有良好的CO_(2)捕集性能,而利用物理... 化学吸收法是重要的CO_(2)捕集技术,其中少水吸收剂因具有捕集速率较快、CO_(2)吸收负荷较高和再生能耗较低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以1,3-丙二胺(DAP)/四甲基乙二胺(TMEDA)/H_(2)O为基础的化学吸收剂具有良好的CO_(2)捕集性能,而利用物理溶剂替换部分H_(2)O所得胺类少水吸收剂可进一步降低再生能耗。在DAP/TEMEA/H_(2)O中加入二乙二醇二甲醚(DMEDEG),制得胺类少水吸收剂DAP/TEMEA/DMEDEG/H_(2)O。研究了m(DMEDEG):m(H_(2)O)对DAP/TEMEA/DMEDEG/H_(2)O CO_(2)吸收、解吸性能的影响,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和量子化学计算分析了DAP/TMEDA/DMEDEG/H_(2)O的反应和分相机理,并研究了DAP/TMEDA/DMEDEG/H_(2)O的腐蚀性和再生能耗。结果表明,将DAP/TMEDA/DMEDEG/H_(2)O中DAP+TMEDA质量分数固定为50%,当m(DMEDEG):m(H_(2)O)为1:9时,DAP/TMEDA/DMEDEG/H_(2)O具有最大CO_(2)循环负荷(3.549 mol/kg);DAP与CO_(2)反应主要生成氨基甲酸酯(DAPCOO-),并且中间产物(DAP+COO-)更容易使TMEDA质子化;一定条件下腐蚀20#碳钢试片7 d,DAP/TMEDA/DMEDEG/H_(2)O的缓蚀率为-1.035;相同条件下,DAP/TMEDA/DMEDEG/H_(2)O的再生能耗(4.13 GJ/t左右)略低于质量分数为30%的单乙醇胺的再生能耗(4.20 GJ/t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类少水吸收剂 CO_(2)捕集 二乙二醇二甲醚 分相机理 再生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赤泥钙化还原过程液相生成抑制机理
10
作者 李靖 郑富强 +4 位作者 景涛 代友训 王洪阳 侯传兵 陈玉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5,共8页
高铁赤泥中赋存大量铁资源难以回收利用,钙化还原—磨选方法可实现赤泥中铁、铝组分的高效分离。针对高铁赤泥钙化还原过程中易形成液相,导致物料熔化和设备黏结的问题,本文提出分段式钙化还原—磨选技术路线,研究不同温度制度下,高铁... 高铁赤泥中赋存大量铁资源难以回收利用,钙化还原—磨选方法可实现赤泥中铁、铝组分的高效分离。针对高铁赤泥钙化还原过程中易形成液相,导致物料熔化和设备黏结的问题,本文提出分段式钙化还原—磨选技术路线,研究不同温度制度下,高铁赤泥钙化还原产物的形态、金属化率、微观结构、金属铁晶粒的生长规律和相关磨选指标。结果表明:采用分段钙化还原焙烧,可在低温阶段完成铁氧化物还原至金属铁和钙铝化合物形成的反应过程,在高温阶段完成金属铁颗粒的聚集长大过程,将低熔点物形成和高温焙烧分离进行,抑制液相生成。采用第一段1 125℃焙烧30 min、第二段1 200℃焙烧40 min的分段焙烧制度,还原过程无明显液相生成,金属铁颗粒的平均粒度达到21.52μm。还原产物经磨选后,所获得的还原铁粉TFe质量分数和Fe回收率分别达到92.84%和78.68%。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高铁赤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赤泥 钙化还原 还原铁粉 液相形成 磨矿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基材料在二氧化碳分离膜领域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泽文 王明 +1 位作者 王强 侯影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4-1386,共13页
膜法碳捕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受限于材料本身,膜材料的分离性能存在上限。胺基材料可以和CO_(2)发生可逆反应,能够显著提高膜材料的分离性能,常被作为促进传质的载体引入到膜体系。本文介绍了胺基材料促进CO_(2)传质的机理,... 膜法碳捕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受限于材料本身,膜材料的分离性能存在上限。胺基材料可以和CO_(2)发生可逆反应,能够显著提高膜材料的分离性能,常被作为促进传质的载体引入到膜体系。本文介绍了胺基材料促进CO_(2)传质的机理,重点归纳了胺基材料引入到膜体系的4类方法(涂覆法、反应法、接枝法、掺杂法)及制备膜材料的性能,并分析其优势与不足。本文指出胺基材料促进CO_(2)传质机理需要进一步探索,强调开发高胺基密度的膜材料和以更加“牢固”的方式将胺基材料引入膜体系是领域未来需重点发展的方向,利用机器学习提高膜材料设计效率对该领域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分析表明真实工况下胺基膜材料的性能稳定性、设备稳定性以及工艺稳定性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建立完整的胺基膜法CO_(2)捕集技术链仍面临巨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质 二氧化碳捕集 分离 烟道气 胺基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级浓淡燃烧室内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燃烧过程的NO_(x)排放特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屈海俊 苟小龙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2,共11页
为了掌握燃气轮机两级浓淡燃烧室内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火焰的NO_(x)排放特性和影响NO_(x)生成的动力学机制,对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反应流数值模拟并开展了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掺氢比为35%、压力为0.5 ... 为了掌握燃气轮机两级浓淡燃烧室内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火焰的NO_(x)排放特性和影响NO_(x)生成的动力学机制,对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反应流数值模拟并开展了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掺氢比为35%、压力为0.5 MPa且当量比为1.20的绝热燃烧工况下,NO_(x)排放可降至54×10^(-6)(15%O_(2)).H+O_(2)(+M)=HO_(2)(+M)是燃烧压力影响氨-氢燃料燃烧过程中NO_(x)排放的关键反应.燃烧压力的升高会促进NO与HO_(2)反应并转化为NO_(2).对于氨-氢混合燃料而言,过高的掺氢比(60%~80%)会导致NO_(x)排放显著升高,而根据壁面热损失程度的不同,适当的掺氢比(35%~55%)则有利于实现较低的NO_(x)排放(54×10^(-6)~86×10^(-6)(15%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氢燃料 两级浓淡燃烧 旋流火焰 化学动力学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山式贫赤铁矿尾矿预先分级-再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艺闻 张伦旭 +2 位作者 刘杰 金丹 李洋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8-93,共6页
为提高鞍山某铁尾矿的综合利用率,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铁尾矿试样中的主要成分SiO_(2)含量为79.77%,TFe品位为9.05%,有害成分S、P含量极低;试样中的主要铁矿物赤铁矿含量为9.47%,次要铁矿物为磁铁矿、... 为提高鞍山某铁尾矿的综合利用率,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铁尾矿试样中的主要成分SiO_(2)含量为79.77%,TFe品位为9.05%,有害成分S、P含量极低;试样中的主要铁矿物赤铁矿含量为9.47%,次要铁矿物为磁铁矿、褐铁矿,主要脉石矿物石英含量高达73.02%,其他脉石矿物少量;试样中的铁主要以赤褐铁的形式存在,分布率高达72.55%,磁性铁分布率仅为14.72%;试样粒度较粗,-0.074 mm产率仅44.68%,铁在细粒级有明显的富集现象。试样经脱粗(+0.074 mm)—1粗1精磁选—1粗2精2扫、中矿顺序返回流程反浮选,获得了TFe品位为60.56%、回收率为41.76%的再选铁精矿,产率为55.48%的+0.074 mm高硅粗砂,TFe品位为7.33%、回收率为31.02%的磁浮选综合尾矿产率仅38.28%,达到了较好的选铁、提粗砂、尾矿减量化的高效综合利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赤铁矿尾矿 分级-再选 磁-浮联合分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熄高度和空气分配比例对RQL燃烧室燃烧特性的影响
14
作者 惠蕾 刘爱虢 +2 位作者 吴小取 张云杰 曾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23,共12页
基于富油/淬熄/贫油(RQL)技术原理,设计一种燃气轮机低排放燃烧室.在保持燃烧室进口参数不变的前提下,研究不同淬熄结构高度及空气流量分配比例对燃烧室内流场、温度场及污染物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熄结构高度和空气分配比例是影... 基于富油/淬熄/贫油(RQL)技术原理,设计一种燃气轮机低排放燃烧室.在保持燃烧室进口参数不变的前提下,研究不同淬熄结构高度及空气流量分配比例对燃烧室内流场、温度场及污染物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熄结构高度和空气分配比例是影响燃烧室燃烧性能的重要参数,随着淬熄结构高度的降低,燃烧室出口氮氧化物NO_(x)的排放量增加;随着富油区主燃孔与淬熄空气质量流量的空气分配比例降低,燃烧室出口NO_(x)的排放量先降低后增加,存在一个最佳的空气分配比例使NO_(x)排放量最低;热力型NO_(x)的生成量与温度高于1900 K的区域大小和最高燃气温度存在直接关系.基于此设计的燃烧室在所研究的工况下,最低NO_(x)排放量可低于35 mg/m^(3),达到了低污染燃烧室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淬熄/贫油燃烧室 淬熄结构 空气分配 氮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某贫细硫化铜矿石选矿工艺优化研究
15
作者 田小松 赵志强 +3 位作者 赵洵 梁泽跃 戴惠新 王飞旺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144,共7页
云南某低品位细粒嵌布的铜矿石铜、硫品位分别为0.161%和9.704%,有价铜矿物嵌布粒度细,铜硫分离富集难度较大。为实现该硫化铜矿石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在选厂原选矿流程及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磨浮试验。结果表明:矿... 云南某低品位细粒嵌布的铜矿石铜、硫品位分别为0.161%和9.704%,有价铜矿物嵌布粒度细,铜硫分离富集难度较大。为实现该硫化铜矿石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在选厂原选矿流程及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磨浮试验。结果表明:矿石采用磨矿—1粗2扫铜硫混合浮选—混浮粗精矿再磨—1粗3精2扫铜硫分离浮选闭路流程处理,可获得铜品位14.69%、铜回收率63.15%的铜精矿,硫品位29.16%、硫回收率75.10%的硫精矿,试验铜精矿品位较现场提高近3个百分点,铜回收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显著优于现场生产指标,达到了理想的综合回收铜硫效果。研究结果可作为工艺流程优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贫细硫化铜矿石 铜硫混浮 混合精矿再磨 铜硫分离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山地区微细粒贫磁铁矿石磁选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万兴 吴俊杰 +3 位作者 宁辰禹 徐冬林 郑纪民 郭小飞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98,共5页
鞍山地区许东沟和哑巴岭采区的铁矿石铁品位为29.50%,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主要脉石为石英。为高效开发利用该矿石,在采用X荧光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铁物相检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矿石性质基础上,进行了湿式粗粒中磁预选—阶段磨矿、... 鞍山地区许东沟和哑巴岭采区的铁矿石铁品位为29.50%,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主要脉石为石英。为高效开发利用该矿石,在采用X荧光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铁物相检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矿石性质基础上,进行了湿式粗粒中磁预选—阶段磨矿、阶段弱磁选—淘洗机精选条件试验和扩大连选试验。结果表明:①-2.5 mm高压辊磨产品经过筒式磁选机中磁预选,粗精矿铁品位为40.20%、铁回收率为89.76%;②预选粗精矿经过两阶段磨矿(一、二段磨矿细度分别为-0.074 mm占75%和-0.045 mm占90%)、三阶段弱磁选和一段淘洗机精选,最终获得产率35.73%、铁品位67.08%、铁回收率81.24%的铁精矿,尾矿铁品位为8.61%,研究结果可作为该矿石开发利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磁铁矿 微细粒 粗粒预选 阶段磨矿 阶段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西矿含铁岩选矿工艺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绍义 李彦鑫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234,共9页
为实现白云鄂博西矿TFe品位13%~16%铁素资源(含铁岩)的回收利用,本文以含铁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等检测手段研究其矿石性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含铁岩中TFe品位13.14%... 为实现白云鄂博西矿TFe品位13%~16%铁素资源(含铁岩)的回收利用,本文以含铁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等检测手段研究其矿石性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含铁岩中TFe品位13.14%,可回收的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铁矿,占全铁比例为52.28%。含铁岩需破碎至−3 mm时才能获得TFe品位20%以上的预选粗精矿,且通过阶段破碎-分级预选流程试验可获得尾矿抛除产率56.01%、粗精矿TFe品位20.62%、磁性铁品位14.80%、TFe回收率69.19%、磁性铁回收率94.27%的技术指标,推荐采用三段破碎-两级预选-高压辊磨超细碎抛尾的原则流程作为预选技术改造方案。将预选粗精矿细磨至−0.045 mm含量85.80%时,经过两次弱磁选后最终获得TFe品位65.10%、TFe回收率50.25%、磁性铁回收率93.03%的合格铁精矿。该研究结果可为含铁岩的高效回收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西矿 含铁岩 超贫铁矿石 干式预选 资源化利用 高压辊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少水型相变吸收剂的筛选及其含水量影响分析
18
作者 张达光 钱新凤 +2 位作者 侯大伟 汪鑫 慕晓炜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1-838,共8页
为克服水型吸收剂能耗高、腐蚀性强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胺的新型少水型相变吸收剂。开展溶剂效应对吸收剂的吸收、分相、富相黏度等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含水量与吸收剂性能的关系,为优化吸收剂的含水量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 为克服水型吸收剂能耗高、腐蚀性强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胺的新型少水型相变吸收剂。开展溶剂效应对吸收剂的吸收、分相、富相黏度等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含水量与吸收剂性能的关系,为优化吸收剂的含水量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吸收剂的含水量可以提高吸收剂对CO_(2)的吸收性能、加速相分离和降低富相黏度,水与二甲基亚砜最佳的质量比为4:6,与质量分数为30%的乙醇胺相比,新型吸收剂的循环容量提高了27%,同时具备相变和少水的特性,有效降低了能耗和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少水型两相吸收剂 含水量 相分离 富相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丘里浓淡煤粉燃烧器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志军 林震 +3 位作者 苟湘 杨卫娟 周俊虎 岑可法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13,共3页
通过对不同结构尺寸的文丘里管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丘里浓淡煤粉燃烧器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与文丘里管结构尺寸的关系,为设计和应用新型的浓淡煤粉燃烧器提供理论依据。该浓淡煤粉燃烧器将在防止燃烧器区域结渣,降低氮氧化... 通过对不同结构尺寸的文丘里管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丘里浓淡煤粉燃烧器的分离特性和阻力特性与文丘里管结构尺寸的关系,为设计和应用新型的浓淡煤粉燃烧器提供理论依据。该浓淡煤粉燃烧器将在防止燃烧器区域结渣,降低氮氧化物(NOx)排放和改善劣质煤着火特性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浓淡燃烧器 文丘里管 气固两相流 分离 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头对煤粉浓淡分离器工作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周昊 岑可法 +2 位作者 樊建人 池作和 蒋啸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2-135,共4页
煤粉浓淡分离燃烧技术在低负荷稳燃、降低燃烧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具有良好性能,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粉管布置要求,燃烧器前往往布置有弯头,弯头出口存在煤粉空气混合物速度和煤粉浓度分布的不均。该文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 煤粉浓淡分离燃烧技术在低负荷稳燃、降低燃烧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具有良好性能,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粉管布置要求,燃烧器前往往布置有弯头,弯头出口存在煤粉空气混合物速度和煤粉浓度分布的不均。该文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一次风煤粉空气混合物流经弯头后形成的气、粉分布不均对浓淡分离器的工作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试验和模拟结果表明,弯头结构和布置形式对煤粉浓淡分离器的分离效果、浓淡侧速度分布不均等都有重要影响。文中同时提出了具有前置弯头的浓淡分离器获得高分离效果及浓淡侧速度均衡的途径,为浓淡分离器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煤粉浓淡分离器 弯头 工作特性 数值模拟 燃烧器 气固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