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6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ensus model of social network group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trust relationship among experts and expert reliability 被引量:4
1
作者 WANG Ya CAI Mei JIAN Xinglia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3年第6期1576-1588,共13页
Due to people’s increasing dependence on social networks,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a consensus model considering not only their own factors but als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Both external trust relationship am... Due to people’s increasing dependence on social networks,it is essential to develop a consensus model considering not only their own factors but als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Both external trust relationship among experts and the internal reliability of expert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decision-making.This paper focuses on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decision-making and presents a consensus model combining trust relationship among experts and expert reliability in social network group decision-making(SN-GDM).A concept named matching degree is proposed to measure expert reliability.Meanwhile,linguistic information is applied to manage the imprecise and vague information.Matching degree is expressed by a 2-tuple linguistic model,and experts’preferences are measured by a probabilistic linguistic term set(PLTS).Subsequently,a hybrid weight is explored to weigh experts’importance in a group.Then a consensus measure is introduced and a feedback mechanism is developed to produce some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with higher group consensus.Finally,a comparative example is provided to prove the scientific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onsensus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network group decision-making(SN-GDM) trust relationship expert reliability consensus model probabilistic linguistic term set(PL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从技术与人机关系出发 被引量:2
2
作者 姜沣格 于海防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137,共15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智能水平、自主性等方面获得巨大提升,基于对其技术与人机关系特性以及法律问题成因的分析可以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承继以往人工智能宏观、微观法律问题之外,又在技术层面、事实层面、价值层面产生大量新问题。生成...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智能水平、自主性等方面获得巨大提升,基于对其技术与人机关系特性以及法律问题成因的分析可以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承继以往人工智能宏观、微观法律问题之外,又在技术层面、事实层面、价值层面产生大量新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法律规制应当确立局部替代人类、整体增强人类的价值理念,以监管机制为中心,分阶段采取强度不同的监管模式,并将人类价值观做技术嵌入。沿用《数据安全法》上的重要程度、危害程度作为人工智能分类分级的标准,建立分类分级机制以及技术标准机制。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流程,建立针对起始阶段的研发机制、针对中间阶段的应用机制以及针对最终阶段的责任机制,并配以强制责任保险与社会救助基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机关系 法律规制 人工智能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革命下的人力重构:DeepSeek、Manus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挑战、影响及治理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志 骆行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7,共13页
在数字化智能革命深入推进的背景下,DeepSeek、Manus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力量重构人力资源市场,促使传统岗位自动化替代与新型职业模式迅速涌现,进而引发技能结构和价值分配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此研究以DeepSeek、Manus类生成式... 在数字化智能革命深入推进的背景下,DeepSeek、Manus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力量重构人力资源市场,促使传统岗位自动化替代与新型职业模式迅速涌现,进而引发技能结构和价值分配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此研究以DeepSeek、Manus类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切入点,构建了智能革命与人力资源市场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系统梳理了技术冲击维度和市场重构机制,深入分析了知识密集型岗位自动化、认知劳动价值链重构、人机协作模式演进以及传统技能与新兴技能转换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DeepSeek、Manus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劳动过程、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快速应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人事制度滞后、职业认证断层、算法偏见和数字监控等伦理风险,导致劳动者利益保障、就业公平及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严峻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动态适应的监管框架和全民基本技能账户,强化劳动关系立法;同时,通过产教融合、公共支持和职业转型培训等措施,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终身学习能力,实现人机协同和高质量人力资本培养。此外,设立过渡期就业保障基金、完善数字税及收入再分配机制,以缓解数字鸿沟引发的收入极化风险。研究结论认为,技术进步与市场变革虽为人力资源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必须通过多维度协同治理和制度保障,方能推动技术红利公平惠及全体劳动者,从而实现生产力与人力资本的协同提升和社会整体稳定。文章的理论分析和治理建议不仅可以为政府和企业制定应对智能革命冲击的政策措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也能够为未来深入探索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MANUS 人力资源 生成式人工智能 智能革命 互动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量感知动态图Transformer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被引量:3
4
作者 朱莉 高靖凯 +1 位作者 朱春强 邓凡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1-390,共10页
准确的短期负荷预测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有效调度至关重要。电力负荷数据因存在非线性、非平稳性而导致预测精度低。分解可以降低序列非平稳性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提高预测精度,但现有分解预测方法缺乏对分解分量间关系的捕获且显著... 准确的短期负荷预测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有效调度至关重要。电力负荷数据因存在非线性、非平稳性而导致预测精度低。分解可以降低序列非平稳性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提高预测精度,但现有分解预测方法缺乏对分解分量间关系的捕获且显著增加了预测时间。为此,提出分量感知动态图Transformer(component-aware dynamic graph Transformer,CDGT)模型。首先,引入联合对立选择(joint opposite selection,JOS)算子和随机扰动改进雪消融优化算法(snow ablation optimizer,SAO),使用联合搜索和随机扰动的SAO(jointly searched and stochastic perturbed SAO,JSSAO)对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进行参数寻优。VMD对原始的负荷数据进行分解得到不同频率的分量序列,然后使用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GNN)来识别和建模分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使用引入频域指数滑动平均(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EMA)注意力的Transformer来学习分量内部的依赖关系。一次输出所有分量结果,线性相加后得到负荷预测值。通过两个公开负荷数据集的实验表明,CDGT优于一系列先进的基线以及分解预测方法,在澳大利亚数据集和摩洛哥数据集上,MAE分别降低了5.51%~31.08%和15.02%~75.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负荷预测 雪消融优化算法 变分模态分解 GNN关系建模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中华 吴昊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105,共10页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流域之一,在能源产业主导驱动的人居发展模式下,流域内水资源供应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城水空间不协同、水资源污染等人水矛盾日益突出。拟从人水关系视角探讨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与水...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流域之一,在能源产业主导驱动的人居发展模式下,流域内水资源供应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城水空间不协同、水资源污染等人水矛盾日益突出。拟从人水关系视角探讨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的复杂关系,为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的和谐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以子流域(集水区)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法、SWAT水文模型、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窟野河流域各子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特征,并从水文环境的规模、质量、形态等方面探测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为“局部核心集聚,沿主河道向四周扩散降低”。河网形态与发育程度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核心因素,水资源的规模-质量-源汇的系统耦合关系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流域圆度率、流域长宽比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次要因素,流域地形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结论】1)窟野河流域人居环境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2)流域人居环境质量是水文规模、水文形态、水文质量、流域地形等多因素长期耦合作用的结果;3)流域人居环境与水文环境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应基于人水关系和谐来提升优化流域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人居环境 人水关系 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 SWAT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糙壅水相似特性试验研究
6
作者 许光祥 黄爱博 +1 位作者 王松宁 童思陈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在山区航道整治工程中,常见滩下筑坝壅高水位以整治上游滩险的工程措施,但筑坝处跌水会形成局部陡比降,有碍船舶通航。如果采用滩下河段加糙的方式产生壅水,其分散布置的形式则可克服此不足,但加糙与壅水之间的相似关系有待研究。结合... 在山区航道整治工程中,常见滩下筑坝壅高水位以整治上游滩险的工程措施,但筑坝处跌水会形成局部陡比降,有碍船舶通航。如果采用滩下河段加糙的方式产生壅水,其分散布置的形式则可克服此不足,但加糙与壅水之间的相似关系有待研究。结合理论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和水槽模型试验,对加糙颗粒与水位壅高之间的相似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预制混凝土方块作为加糙颗粒,按2.5倍加糙粒径的间距进行梅花型加糙布置,试验工况包括5种加糙粒径(5~80 mm)和3级流量。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加糙形成的水位壅高,不能直接按几何比尺进行还原,应按几何比尺的1/3次方还原,即壅高比尺与几何比尺应遵循1/3次方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糙 壅水 相似关系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最近邻域聚合图神经网络的阿尔茨海默病分类方法
7
作者 韩亮 刘媛 +2 位作者 蒲秀娟 谈云帆 任青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0-1013,共14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准确分类有助于实现AD的早期诊断,从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措施.本文提出了一种最近邻域聚合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 with nearest Neighborhood...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准确分类有助于实现AD的早期诊断,从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措施.本文提出了一种最近邻域聚合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 with nearest Neighborhood AgGrEgation,GraphNAGE)的AD分类新方法.首先进行图数据建模,将AD数据样本表示为图数据.采用基于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的特征选择方法,从样本的114维大脑皮层与皮层下感兴趣区域(Cerebral Cortex and Subcortical Regions Of Interest,CCS-ROI)的体积特征中选取重要性高的体积特征,并将其用于节点建模.提出基于相似性度量的关系建模方法,利用重要性高的体积特征、遗传基因、人口统计信息和认知评分对样本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进而构建GraphNAGE,针对每个节点,基于与该节点相关的边的权重进行最近邻域采样,然后使用均值聚合方法对采样得到的邻居节点和中心节点的数据进行聚合,最后通过一个全连接层和一个Softmax层实现AD分类.在TADPOLE(The Alzheimer’s Disease Prediction Of Longitudinal Evolution)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AD分类方法的准确率(ACCuracy,ACC)为98.20%,F_(1)分数为97.34%,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97.80%.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AD分类方法充分利用了AD数据样本之间的相关性,其性能优于传统的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图神经网络(Graph Neural Network,GNN)的AD分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AD) 图神经网络(GNN) 节点建模 关系建模 相似性度量 最近邻域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插秧机组时间利用率随格田参数变化关系模型建立与试验
8
作者 乔金友 苏红雪 +4 位作者 徐宇航 郑大明 孙健 李文华 陈海涛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1-233,共13页
机械化插秧作业是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研究插秧机组技术参数随格田参数变化的定量规律,不仅可提高插秧机组作业效率,而且为确定不同插秧机组适宜作业格田条件和依据不同格田规模选择合适插秧机组型号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机组运行机理和... 机械化插秧作业是水稻生产的重要环节,研究插秧机组技术参数随格田参数变化的定量规律,不仅可提高插秧机组作业效率,而且为确定不同插秧机组适宜作业格田条件和依据不同格田规模选择合适插秧机组型号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机组运行机理和实地调研结果,明确插秧机组作业方式及作业路径,建立插秧机组纯作业时间、加秧(肥)时间、转弯时间等参数计算模型,进而建立2种加秧方式下插秧机组时间利用率随格田参数变化的数学模型;采取多点多设备同步跟踪试验方法获取5种插秧机组的各项时间数据,依据所建模型及有效数据,采用Matlab 2020a模拟仿真得到两种作业方式下5种插秧机组时间利用率随格田长度、面积的变化规律,进而确定3种不同时间利用率下,各机组适宜作业单元格田长度和面积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加秧次数是影响插秧机组时间利用率波动增大的主要因素;固定时间利用率条件下,当时间利用率分别为0.45和0.5时,机组适宜格田长度及面积均呈反比例关系耦合变化,当时间利用率为0.55时,机组适宜作业格田长度和面积呈多区域分布,且格田长度具有明显多段性;研究给出了3种时间利用率条件下各插秧机组适宜作业的格田参数特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插秧机组 时间利用率 格田参数 数学模型 耦合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9
作者 万卫 薄景山 +1 位作者 彭达 李孝波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6-900,共15页
利用黄土高原44次地震的烈度等值线图等资料,选用椭圆限定模型,运用两次加权、两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黄土高原西区和东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通过增加拟合限定条件,实现长轴和短轴在震中和远场的烈度值大致相等的要求。与其他区域的地震... 利用黄土高原44次地震的烈度等值线图等资料,选用椭圆限定模型,运用两次加权、两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黄土高原西区和东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通过增加拟合限定条件,实现长轴和短轴在震中和远场的烈度值大致相等的要求。与其他区域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烈度衰减关系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距离处,黄土高原西区的烈度值高于青藏区,最大差值可达0.8;当震中距较小时,黄土高原东区的长轴和短轴烈度值均低于东部强震区,因黄土高原东区烈度的衰减速率较慢,随着距离增大,其烈度值逐渐超过东部强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地震烈度 衰减关系 限定模型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与沉积构型模式——定量化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10
作者 冯文杰 曹荆楚 +4 位作者 张昌民 钱其豪 张涛 雷涛 周志成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2-796,I0006,共16页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明确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构建可靠的沉积构型模式与定量规模关系模型,采用水槽实验开展沉积过程模拟、测绘及定量化解剖。【方法】通过水槽实验,在固定边界条件限制下,模拟砂质辫状河形成与演化过程,利用激光扫描仪按固定时间间隔获取实验地貌形态数据并精确重构模拟辫状河三维沉积构型模型,进一步开展沉积演化机制分析、沉积构型解剖及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构建。【结果】(1)砂质辫状河沉积初期,沉积物顺流发生底床搬运并形成初始心滩,分散水流受阻汇集成水道并进一步形成朵状初始心滩,随后辫状水道改造初始心滩并逐步形成稳定的水道网络与心滩格局;(2)在辫状河形成后,辫状水道与心滩持续协同演化,主要存在三种演化机制,包括辫状水道侧积主导心滩侧向增生、辫状水道废弃充填并与心滩叠合、辫状水道汇水冲刷导致下游心滩重塑;(3)模拟过程中,心滩通常在1~6个模拟期次内形成并持续生长至最大规模,随后在3~8个模拟期次内遭受连续侵蚀而规模减小,最终仅约36%的区域得以保存;(4)模拟结束后,辫状河沉积体内部以辫状水道沉积为主,其占比约57.9%,可分为复杂叠切水道、下切水道、孤立水道,心滩多遭受水道侵蚀改造,其规模较小、形态破碎;(5)最终保存的沉积体内部,辫状水道平均宽厚比为14.1,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13.7,心滩宽厚比为19.8,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25.4。【结论】该研究明确了砂质辫状河沉积体在辫状水道网络持续、高强度侵蚀改造后形成的复杂沉积构型样式,建立了内部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为地下储层表征提供了更贴近地质实际的定量化沉积构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定量化水槽实验 沉积演化 沉积构型 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STEP模型装配特征自动提取的装配信息模型构建
11
作者 贾康 唐竟 +3 位作者 任东旭 王浩 赵强强 洪军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装配信息建模是数字化装配、智能化装配的基础,然而人工交互建模效率低下且易发生装配特征识别和装配特征配合的错误,难以满足复杂机械系统的精确建模。基于三维装配体模型隐含的装配工艺信息,以STEP模型文件为输入,研究了面向几何信息... 装配信息建模是数字化装配、智能化装配的基础,然而人工交互建模效率低下且易发生装配特征识别和装配特征配合的错误,难以满足复杂机械系统的精确建模。基于三维装配体模型隐含的装配工艺信息,以STEP模型文件为输入,研究了面向几何信息的装配特征自动提取与配合关系识别算法。进而针对装配集成信息模型的构建,从装配精度模型和装配序列规划角度提出了信息推理算法。最后基于开发的系统,通过装配实例信息模型构建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信息建模 装配特征自动提取 配合关系识别 装配层次对象坐标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人工智能临床应用的伦理困境:从信息系统到机器人
12
作者 王兰英 郑睿 刘宪伟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29,共6页
分析从经典的影像诊断信息系统到智能决策、自主操作的手术机器人等不同自主程度的医学人工智能所面临的主要伦理困境,探讨数据三角定位导致的隐私泄露、数据价值的分配、针对罕见病与弱势群体的偏见、医学人工智能对医生角色的挑战和... 分析从经典的影像诊断信息系统到智能决策、自主操作的手术机器人等不同自主程度的医学人工智能所面临的主要伦理困境,探讨数据三角定位导致的隐私泄露、数据价值的分配、针对罕见病与弱势群体的偏见、医学人工智能对医生角色的挑战和对医患关系的重塑、患者个体获益不明确、责任归属不清晰等核心问题,提出按照自主程度对医学人工智能进行分级管理;医学伦理理论为医学人工智能的系统发展提供框架;教育引导医患双方正确认识和使用医学人工智能等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人工智能 数据伦理 医疗责任归属 人机关系 医患关系 医疗大规模预训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客流争夺与补充的轨交对公交非对称竞合关系评价
13
作者 王殿海 徐梦丹 +2 位作者 张萌 曾佳棋 蔡正义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1,共10页
对轨交(轨道交通)与公交间的竞合关系进行准确量化是促进公交线路合理规划的前提,本文考虑公交与轨交之间的非对称影响,从客流争夺和补充的角度分析轨交对公交客流的抑制和促进作用。在同一评价维度下,提出竞争度、合作度和竞合度概念,... 对轨交(轨道交通)与公交间的竞合关系进行准确量化是促进公交线路合理规划的前提,本文考虑公交与轨交之间的非对称影响,从客流争夺和补充的角度分析轨交对公交客流的抑制和促进作用。在同一评价维度下,提出竞争度、合作度和竞合度概念,进而建立“站点对-公交站-公交线”三个层次的竞争度、合作度和竞合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居民出行方式离散选择模型以定量计算竞合指标。基于杭州市4条典型公交线路展开案例研究,对比了考虑客流因素前后各线路的竞合指标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考虑客流因素后,部分线路的竞合评价结果产生了显著变化,其中143路公交线与轨交2号线的关系由合作变为竞争,竞合度由0.069上升至0.999。最后,本文通过出行需求分布的可视化结果验证了这一变化的合理性,表明所提竞合模型能够有效量化轨交对公交在三个层次上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获得更加真实合理的评价结果。研究结果可用于识别与轨道交通竞争关系显著或者合作程度较低的公交线路,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协调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竞合关系 离散选择模型 常规公交 轨道交通 线网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段论关系结构的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探讨
14
作者 金菊良 周亮广 +3 位作者 吴成国 周戎星 崔毅 白夏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2-69,共8页
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是沟通水资源安全风险理论认识与防御实践的桥梁,科学、合理、有效的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一直是水资源安全风险防御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和难点。在分析由水资源安全致险因子危险性、孕险环境孕险性、... 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是沟通水资源安全风险理论认识与防御实践的桥梁,科学、合理、有效的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一直是水资源安全风险防御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和难点。在分析由水资源安全致险因子危险性、孕险环境孕险性、抗险措施抗险性、承险体脆弱性和水资源安全损失风险5个子系统及其指标作用关系形成的区域水资源安全风险传导关系结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评价目标、评价对象、评价指标集、评价指标测度的确定,定性指标定量化,单指标评价函数、评价指标权重和综合指标评价函数的确定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分析等区域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评价方法系统要素中评价对象a、评价指标b和评价目标c分别对应亚里士多德三段论逻辑结构中的小项、中项和大项,由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组成的评价论据关系ab、评价指标和评价目标组成的评价论证关系bc、评价对象和评价目标组成的评价结果关系ac,分别对应亚里士多德三段论逻辑关系结构中的小前提、大前提和结论关系,区域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底层逻辑就是完整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逻辑推理过程,评价论据关系ab、评价论证关系bc和评价结果关系ac组成了该逻辑推理过程的三段论关系结构。通过ab与bc的关系合成作用ac=ab@bc,既可实现三段论推理、得到评价结果关系ac,进行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实证分析,又可检验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形成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过程的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戴明循环。通过不断更新、完善评价方法,可为不断深化上述基于三段论关系结构的区域水资源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提供普适的研究途径,在资源环境风险评价及其他相关评价方法构建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安全 风险评价方法 建模方法 三段论关系结构 PDCA戴明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退水模型的鄱阳湖上游山区流域基流衰退时间评估
15
作者 张润润 布庆月 +1 位作者 章阳 宁玮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6,共7页
选取鄱阳湖上游22个流域,依据2007—2018年日观测资料,分别基于线性和非线性蓄泄模型估算各流域基流衰退时间,使用统计检验和相关分析,对比两种模型估计结果,揭示基流衰退时间的空间差异,解析地形、土壤植被和水文气候等因子对衰退时间... 选取鄱阳湖上游22个流域,依据2007—2018年日观测资料,分别基于线性和非线性蓄泄模型估算各流域基流衰退时间,使用统计检验和相关分析,对比两种模型估计结果,揭示基流衰退时间的空间差异,解析地形、土壤植被和水文气候等因子对衰退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线性模型估计的衰退时间显著低于非线性模型,线性、非线性模型估计的衰退时间均值分别为50.4 d和67.7 d。(2)基于两种不同模型所估计的基流衰退时间反映了相似的空间差异规律,且其中15个流域的衰退时间普遍比7大入湖流域衰退时间长。(3)海拔变异系数和平均年日流量变异系数与流域衰退时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基流指数与衰退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即地形与水文要素对该区域基流衰退时间影响最为显著。研究成果有助于增进对鄱阳湖流域蓄-泄关系及湖泊蓄量动态机制的科学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水分析 蓄泄关系 线性模型 非线性模型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绕组宽转子齿结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的全周期悬浮力数学模型
16
作者 杨艳 吴苏 +1 位作者 刘程子 刘泽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7-1136,I0027,共11页
现有的单绕组宽转子齿结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悬浮力数学模型存在一定不足,无法反映在定转子极不完全重叠区间不同方向绕组电流以及在定转子极完全重叠区间边缘磁通对悬浮力分布的作用,影响电机的悬浮精度。为提高悬浮精度,针对该电机... 现有的单绕组宽转子齿结构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悬浮力数学模型存在一定不足,无法反映在定转子极不完全重叠区间不同方向绕组电流以及在定转子极完全重叠区间边缘磁通对悬浮力分布的作用,影响电机的悬浮精度。为提高悬浮精度,针对该电机结构特性建立新的磁导表达式,将等效磁路法与虚位移法结合,建立考虑绕组电流耦合关系及边缘磁通的全角度范围悬浮力数学模型。经有限元分析,验证该数学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出绕组电流耦合作用以及边缘磁通对悬浮力分布的影响,克服了现有数学模型的不足,能够准确拟合有限元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新型全周期数学模型在实现电机稳定悬浮的同时,能提高悬浮精度,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该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为电机拓扑结构创新、控制方法优化以及容错控制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轴承开关磁阻电机 单绕组 宽转子齿 数学模型 耦合关系 虚位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BRT模型的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活动的非线性影响: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
17
作者 陈春 匡新晖 唐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905-3913,共9页
为揭示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步行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梯度提升回归树(gradient boosting regression tree,GBRT)模型,结合手机信令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及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等多源数据,深入探讨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活动的非... 为揭示建成环境与老年人步行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梯度提升回归树(gradient boosting regression tree,GBRT)模型,结合手机信令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及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等多源数据,深入探讨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活动的非线性影响及其阈值特征。研究发现,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形活动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其中土地利用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最为突出,土地利用混合度、商业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及居住用地比例是影响老年人步形活动的关键因素。此外,设施临近性也对老年人步行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土地利用与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建议,以提升老年人步行活动水平,促进健康老龄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步行活动 非线性关系 GBRT模型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车站组团客流关系研究
18
作者 刘军 罗维嘉 许心越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共10页
准确刻画建成环境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间的作用关系是掌握客流需求的重要前提。针对站间OD研究数据不完备、多维稀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车站组团的建成环境与客流间映射关系研究方法,以实现组团OD的精准分析。首先,基于自然地理特性“... 准确刻画建成环境与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间的作用关系是掌握客流需求的重要前提。针对站间OD研究数据不完备、多维稀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车站组团的建成环境与客流间映射关系研究方法,以实现组团OD的精准分析。首先,基于自然地理特性“以团代点”,考虑客流去向特征,计算团间相似度,形成两层的组团划分方法,解决数据稀疏的问题;其次,从O/D组团的吸引能力、OD可达性特征两个维度构造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及建成环境描述方法;然后,提出一种基于梯度提升回归树(GBDT)模型的刻画建成环境特征和客流之间关系的方法,分析单因素对于客流的影响强度及阈值;最后,以北京地铁为例验证。结果表明:建成环境与轨道交通车站组团间客流存在时空异质性、非线性特征及阈值效应;组团的研究视角有效解决了数据稀疏的问题;OD阻抗特征是影响客流的首要特征,解释度高达38.40%;人口经济特征是次要影响因素,且存在显著的阈值效应。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过程中,首先要着重关注网络拓扑,优化交通可达性,进而深入考量区域经济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轨道交通规划者提供定量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规划者确定建成环境指标的有效范围、调整空间,为提升轨道交通运营效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建成环境 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 组团OD客流 非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与城镇化的交互逻辑及实践探索
19
作者 周为 蒋济蔚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5,共13页
论文立足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与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及战略背景,构建细致完整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与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权重法从全国、省域来测度2017—2021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城镇化水平的变动,并借助核密度估计... 论文立足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与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及战略背景,构建细致完整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与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权重法从全国、省域来测度2017—2021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城镇化水平的变动,并借助核密度估计、耦合协调模型和PVAR模型分别揭示两者的时空特征、共生与互动关系,得到以下结论:2017—2021年全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与城镇化水平在整体上有所提升;省域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两者耦合协调程度较好,展现城乡之间良性共生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城镇化之间均产生正向的互动效应,且城镇化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互动影响更强。这一研究对促进城乡融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城镇化水平 互动关系 CRITIC权重法 P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业数字化与绿色化时空耦合特征及互动响应关系
20
作者 王兆峰 林鲁雄 陈勤昌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41,151,共14页
旅游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是培育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亦是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推进方向。以解析旅游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机理为逻辑起点,构建二者综合评估框架,厘清2006—2022年中国30个省域旅游业数字化和绿色化水... 旅游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是培育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亦是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的推进方向。以解析旅游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机理为逻辑起点,构建二者综合评估框架,厘清2006—2022年中国30个省域旅游业数字化和绿色化水平的时空分异格局,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及空间Markov链揭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特征,最后利用PVAR模型分析二者的互动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旅游业数字化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和“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旅游业绿色化则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南北分异趋势明显,整体差距趋向缩小。②旅游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由2006年“东—中—西”三级格局转向2022年高耦合协调度连片分布格局。③旅游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水平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异质性,即与低耦合协调类型省域相邻时表现为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反之则呈现正向溢出效应。④旅游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存在互动响应关系,均对自身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但二者间的冲击效应较弱,且前者对后者促进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数字化 旅游业绿色化 时空耦合特征 互动响应关系 空间Markov链 P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