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接收函数的郯庐断裂带南段及其周缘壳内结构研究
1
作者 李婷婷 张岑 +3 位作者 范文华 孙小航 朱峰 孙业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5-1473,共9页
提取郯庐断裂带南段苏皖地区东西两侧40个宽频带固定台站记录的2015~2022年远震波形数据,采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计算且筛选出1 758条高质量的接收函数,并结合H-K叠加搜索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值。结果表明:(1)... 提取郯庐断裂带南段苏皖地区东西两侧40个宽频带固定台站记录的2015~2022年远震波形数据,采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计算且筛选出1 758条高质量的接收函数,并结合H-K叠加搜索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值。结果表明:(1)研究区莫霍面起伏较大,地壳厚度介于28~36 km之间,平均地壳厚度约为32.6km;地壳厚度有明显块体分布特征,位于山地隆起的大别造山带和苏鲁造山带莫霍面埋深明显高于盆地或平原地区,同一块体内部因地形地貌和壳内物质的复杂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地壳厚度以郯庐断裂带为界,大致呈现自西向东减薄特征;地壳厚度与研究区的地形地貌总体呈现对称关系,秦岭-大别造山带为研究区地壳厚度值最高区域。(2)研究区台站下方泊松比值主要介于0.20~0.29之间,跨度较大,表明壳内物质组成复杂;研究区平均泊松比值约为0.24,与全国大陆均值接近;位于山地隆起区域的部分台站泊松比值较高,分析认为可能与壳内涌入熔融物质或与铁镁物质的侵入有关;研究区泊松比与地壳厚度具有反相关系,地壳厚度高值处往往对应泊松比的低值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皖地区 郯庐断裂带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东南文化视域下潞绸被面的染织工艺研究
2
作者 张雨晴 鲁佳亮 +2 位作者 徐铮 王翠红 汪娜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1,共7页
潞绸是记载晋东南地区人们独特的社会生活和人文思想的文化符号,蕴含浓郁的民风民俗文化,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文章以沿用传统技艺织造的潞绸实物为研究对象,从晋东南的历史文化、地域因素、民俗风俗的维度去解读现代潞绸的织染工... 潞绸是记载晋东南地区人们独特的社会生活和人文思想的文化符号,蕴含浓郁的民风民俗文化,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特色。文章以沿用传统技艺织造的潞绸实物为研究对象,从晋东南的历史文化、地域因素、民俗风俗的维度去解读现代潞绸的织染工艺。研究表明,现代潞绸以传统对称为美,兼具实用与审美双原则;其特殊地域特色和晋商文化的开放交流共同影响着潞绸的原料、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晋东南地区尚红习俗也间接影响着潞绸的色彩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潞绸 织造工艺 对称装造 区域文化 染色 晋东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下扬子区中、新生代陆内对冲带的形成及解体 被引量:66
3
作者 梅廉夫 戴少武 +1 位作者 沈传波 汤济广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14,共8页
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扬子板块在秦岭-大别-苏鲁中央造山系和江南隆起南北向相向挤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对中、下扬子对冲带的空间构造格局以及中、新生代的形成与解体的揭示有助于了解该对冲带的时空演化以及与南、北两大造山带的响应关... 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扬子板块在秦岭-大别-苏鲁中央造山系和江南隆起南北向相向挤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对中、下扬子对冲带的空间构造格局以及中、新生代的形成与解体的揭示有助于了解该对冲带的时空演化以及与南、北两大造山带的响应关系、郯庐断裂南端的性质以及区内海相油气的宏观勘探方向。研究认为中扬子对冲过渡带与下扬子对冲过渡带在印支-燕山早期基本同时形成,向西过渡到上扬子区以递进变形的方式稍晚定型。对冲带在燕山晚期以来遭受伸展作用的改造,逐渐解体和分异。郯庐断裂南端介于中、下扬子间,基于中、下扬子对冲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判断断裂南延可能性较小。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海相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潜在的领域之一,但对冲带不同段油气成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区 对冲带 郯庐断裂 新生代 陆内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新生代活动演变及其沉积-改造效应 被引量:10
4
作者 邓煜 刘池洋 +1 位作者 王建强 张东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97-1205,共9页
本文根据对覆盖区地震、钻井等资料的精细解释和深入剖析,揭示在渤海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由东、西两条分支断裂带构成,二者又分别由两条主断层及多条次生断层和其间的断块组成。分支断裂带的两条主断层的间距因地而异,一般在5km左右;... 本文根据对覆盖区地震、钻井等资料的精细解释和深入剖析,揭示在渤海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由东、西两条分支断裂带构成,二者又分别由两条主断层及多条次生断层和其间的断块组成。分支断裂带的两条主断层的间距因地而异,一般在5km左右;其结构构造和空间展布特征有别,西支表现为"两断夹一凸"的不对称地垒式,东支主要呈"花状"构造结构。通过古地质构造恢复和分期动态构造演化分析等综合研究,厘定了在新生代不同时期两条分支断裂带在该区不同单元的活动特点和构造-改造效应,进而总结了郯庐断裂带新生代主要阶段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变。认为在古近纪早中期,研究区处于区域伸展沉降环境,郯庐断裂带对该区的沉积展布无明显控制作用;断裂带活动的明显控制沉积效应始于古近纪晚期,总体具伸展兼右行走滑属性,主要表现为切割和改造了研究区原近东西向展布的优势构造-沉积格局,同时控制了前期沉积地层的剥蚀强度及其分布范围和同期沉积。新近纪以来,郯庐断裂带两条分支断裂带的活动表现出差异显著的东强西弱;于第四纪,在东支断裂带出现正花状反转构造,可能与幕式走滑兼挤压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莱州湾地区 新生代 构造演化 后期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旅游区森林防火技术体系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肖金香 胡松竹 +2 位作者 袁平成 苏力华 陈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9-81,共3页
通过庐山以黄山松为主的11个主要树种的野外燃烧试验与含水率、脂肪、灰分、热值测定,筛选出易燃、可燃、难燃树种,木荷、茶叶为难燃树种,应用于防火林带建设可起到阻隔周边荒火蔓延的作用。绘制了林火发生图,区划出轻、低、中、高4个... 通过庐山以黄山松为主的11个主要树种的野外燃烧试验与含水率、脂肪、灰分、热值测定,筛选出易燃、可燃、难燃树种,木荷、茶叶为难燃树种,应用于防火林带建设可起到阻隔周边荒火蔓延的作用。绘制了林火发生图,区划出轻、低、中、高4个火险等级,并配置了防火力量和防火设备图。确定了对林火有影响的气象、地形、植被类型指标,提出群众性防火、建立森林防火“信息高速公路”、生物防火、化学防火、建立防火池、人工降雨等措施。应用该研究可把火灾降到最低程度,既保护庐山的优美环境,又可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1999~2000年应用该防火技术体系使庐山旅游区新增产值18万元,节省开支4.5万元,新增利税2.6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旅游区 森林 防火技术体系 燃烧性 火险区划 防火林带 技术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区域中心城市的省际交界地区区域合作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滕飞 申红艳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88,共8页
省际交界地区是一类特殊的区域类型,其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远离各自省份的经济中心城市,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促进交界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一般省际交界地区单个城市不足以辐射带动整个交界地区。本文以苏鲁豫皖四省交... 省际交界地区是一类特殊的区域类型,其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远离各自省份的经济中心城市,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促进交界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一般省际交界地区单个城市不足以辐射带动整个交界地区。本文以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为例,探索将"区域中心城市之争"转化为多区域中心城市互动合作,以此优化省际交界地区空间结构,最终形成几个功能互补、联系密切的"城市经济圈",对广大省际交界地区产生足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打破行政分割,实现对省际交界地区的整合与协调发展。并探讨了区域合作的模式和路径,以期对国内省际交界地区避免区域冲突、促进合作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交界地区 多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合作 苏鲁豫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邻区的动力学分析与区域构造演化 被引量:49
7
作者 侯明金 朱光 +2 位作者 Jacques Mercier Pierre Vergély 王永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2-381,共20页
依据区域构造层次划分,采用构造筛分法,层层深入,层层筛分,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地层/岩层内的断裂活动的同期及叠加的应力场特征。综合所有的同期应力场特征及辅以叠加的应力场特征来验证,从而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断裂活动的应... 依据区域构造层次划分,采用构造筛分法,层层深入,层层筛分,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地层/岩层内的断裂活动的同期及叠加的应力场特征。综合所有的同期应力场特征及辅以叠加的应力场特征来验证,从而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断裂活动的应力场演化序列;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阐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构造演化。应力场分析显示:晚三叠-早侏罗世应力场为北北西—南南东或近南北向挤压,属古特提斯构造域,断裂发生同造山走滑;早白垩世早期,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断裂发生左行走滑运动,中国东部处于西环太平洋构造域;早白垩世晚期—古新世(始新世),区域发生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断裂处于伸展断陷作用阶段;新生代,受区域上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影响,断裂发生挤压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筛分应力场分析 区域构造演化郯庐断裂带(安徽段) 中-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嫩江地区三合屯金矿区糜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与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宝山 寇林林 +4 位作者 张春鹏 李成禄 罗健 韩仁萍 李博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54-970,共17页
三合屯金矿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境内,普遍认为其是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本次对采自韧性剪切带中花岗质糜棱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以约束剪切带的活动时代,并为金矿化事件提供依据,获得糜棱岩中热液锆石增生边加权平均年龄为1... 三合屯金矿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境内,普遍认为其是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本次对采自韧性剪切带中花岗质糜棱岩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以约束剪切带的活动时代,并为金矿化事件提供依据,获得糜棱岩中热液锆石增生边加权平均年龄为162 Ma。因此,矿区在燕山期晚侏罗世经历剪切变形,并且这期变形事件与前人研究的科洛镇-新开岭杂岩变形时间是吻合的,也与八大罕-嫩江断裂左行走滑运动时间基本一致。结合前人对邻区金矿床矿化时间的研究,三合屯金矿的成矿时间为燕山期早白垩世,晚于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间晚侏罗世。样品中继承性锆石(花岗质糜棱岩中核部锆石)最晚年龄显示晚三叠世岩浆侵入活动时间,因此认为,三合屯矿区原岩侵位时间为晚三叠世,变形时间为晚侏罗世,为三合屯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另外,本次测试锆石的Lu-Hf同位素结果表明:花岗质糜棱岩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的新生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棱岩 热液锆石 锆石U-Pb年龄 lu-HF同位素 三合屯金矿 嫩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休瓦促晚白垩世岩浆-成矿作用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9
作者 江小均 陈政宇 +5 位作者 李文昌 余海军 李超 张向飞 王忠强 严清高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7-156,共20页
休瓦促W-Mo矿床位于滇西北义敦—格咱岛弧中部,为一中-大型斑岩岩浆热液矿床。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对该区晚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于富碱岩浆成岩-成矿年代学、岩石成因、动力学背景、流体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 休瓦促W-Mo矿床位于滇西北义敦—格咱岛弧中部,为一中-大型斑岩岩浆热液矿床。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对该区晚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于富碱岩浆成岩-成矿年代学、岩石成因、动力学背景、流体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等方面,但对岩浆-成矿作用构造应力场和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文中对休瓦促W-Mo矿床东、西矿区重点坑道和剖面开展构造-岩相蚀变特征解析研究,并结合锆石U-Pb、Lu-Hf和O同位素特征,认为休瓦促花岗岩体为一个两期复式岩体,以近S-N向F4断层为界可分为东、西矿区。东矿区以晚三叠世(212~201 Ma)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西矿区以晚白垩世(85.6~84.4 Ma)似斑状石英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为主。西矿区W-Mo矿床寄主石英二长花岗岩锆石原位U-Pb、Lu-Hf和O同位素显示其形成时代为(80.18±0.80)Ma(LA-ICP-MC U-Pb),ε_(Hf)(t)和δ^(18) O值分别为-4.49~-8.07和5.98‰~7.45‰,Hf同位素T_(DM2)模式年龄分别为1 432~1 239 Ma,结合前人地球化学特征资料,推知晚白垩世石英二长花岗岩物质来源于加厚下地壳部分融熔作用。对矿区135个晚白垩世石英二长花岗岩岩脉和白钨矿-辉钼矿石英脉产状数据进行区域构造解析研究,可判断义敦—格咱地区晚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为NE-SW向伸展。综上所述,义敦—格咱地区晚白垩世花岗岩可能形成于NW-SE向延伸的新特提斯洋盆俯冲作用致使先存古特提斯—中特提斯碰撞造山加厚下地壳减压部分熔融的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休瓦促W-Mo矿床 锆石U-Pb、Hf和O同位素 区域构造解析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莲花山地区多期岩浆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组成及其成矿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范飞鹏 肖惠良 +6 位作者 陈乐柱 李海立 刘建雄 邓中林 康丛轩 林耿伟 陈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62-1490,共29页
粤东莲花山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发育区,是我国重要的钨金成矿远景区。通过对该地区各类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莲花山地区的岩浆活动至少存在3期,其... 粤东莲花山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火山岩发育区,是我国重要的钨金成矿远景区。通过对该地区各类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和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莲花山地区的岩浆活动至少存在3期,其中石英闪长玢岩形成于中侏罗世((168.0±2.2)Ma),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137.5±1.9)Ma),石英斑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102.0±1.5)Ma和(98.7±1.8)Ma);岩石以钙碱性铝质-强过铝质岩浆为主,石英斑岩和流纹斑岩与成矿关系密切;各类岩浆锆石的^176Lu/^177Hf值均低于0.002,176Hf/177Hf值大多数小于0.2827,εHf(t)值大多数处于-2.57~1.00之间,fLu-Hf值为-0.99^-0.95,二阶段模式年龄主要介于1.00~0.81 Ga之间,指示成岩物质来源主要来自新元古代古老下地壳变质泥岩和变质砂岩部分熔融,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锆石结晶温度大多处于650~750℃之间,岩石为I型花岗岩。莲花山地区不同阶段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转换事件相关,虽缺少高精度成矿年龄对成矿时限的限制,但根据地质事实和本次研究认为该地区主要的钨金成矿时间应略晚于石英斑岩的形成时间((102.0~98.7)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lu-HF同位素 成矿作用 莲花山钨金矿床 粤东莲花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鹿传霖保川图藏举措考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悦梅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6-28,共13页
清末,由于西藏商上政权在川西瞻对地区管理不善,导致川康中部地区发生民变,影响了清王朝在川藏地区的有效统治。四川总督鹿传霖于1895年上任后,以武力平息藏瞻之争,同时实施了一系列"保川图藏"的措施。据档案史料分析,其措施... 清末,由于西藏商上政权在川西瞻对地区管理不善,导致川康中部地区发生民变,影响了清王朝在川藏地区的有效统治。四川总督鹿传霖于1895年上任后,以武力平息藏瞻之争,同时实施了一系列"保川图藏"的措施。据档案史料分析,其措施主要有收瞻对为川属、在瞻对地方设置屯官进行管理、将"三瞻"更名"定瞻"并设直隶厅取代原建昌道以完善川边防戍体系、架设通藏电线以畅通讯、请调藏族爱国活佛入藏通达番情、保障川藏与中原地区的通商等。这些举措符合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地区管理与社会控制要求,具有固疆定边的政治前瞻性,对今天的川藏地区开发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川藏地区 瞻对 鹿传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潞绸兴衰始末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江琳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4-69,共6页
潞绸是明清时期山西潞泽地区所产的著名丝织品。文章从明清潞泽地区蚕桑业发展历程入手,对潞绸的兴衰过程和衰败主要表现,包括原料来源、上贡数额及商品流通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初步探析。认为潞绸最迟兴起于明初,明代中期正当潞... 潞绸是明清时期山西潞泽地区所产的著名丝织品。文章从明清潞泽地区蚕桑业发展历程入手,对潞绸的兴衰过程和衰败主要表现,包括原料来源、上贡数额及商品流通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初步探析。认为潞绸最迟兴起于明初,明代中期正当潞绸发展兴盛之时,潞州蚕桑业却急速枯竭,导致其走上依靠他省蚕茧继续生产丝绸的道路,从而为潞绸日后衰败埋下伏笔。明末清初在战乱、织造之害、气候转冷、丝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潞绸迅速走下坡路并于清末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潞泽地区 潞绸 蚕桑 织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被引量:7
13
作者 谢重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44-250,共7页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史,过去隐而不彰。本文从理学与赣南客地的最初因缘、闽学在福建客家地区的传播、阳明心学在赣闽粤边客地的传播三个方面表而出之。认为周敦颐与二程在赣南的活动对理学的创立具有奠基作用;闽学先驱杨时、罗从...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史,过去隐而不彰。本文从理学与赣南客地的最初因缘、闽学在福建客家地区的传播、阳明心学在赣闽粤边客地的传播三个方面表而出之。认为周敦颐与二程在赣南的活动对理学的创立具有奠基作用;闽学先驱杨时、罗从彦及朱子追随者在闽西客家地区的努力使闽学在闽西得到及时和广泛的传播;明中叶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对于安定湘赣闽粤边区社会、促进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起到特殊作用,他倡导的阳明新学因而大行于赣闽粤边客家地区,促使部分士人由理学改宗心学,使陆王心学在客地乎与程朱理学并驾齐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客家地区 传播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六安国史实钩沉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育良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109,共6页
西汉六安国的出现,同汉初皖西境内淮南国、衡山国屡出变故直接相关。六安国首位国王刘庆,出身于一个显赫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家族。六安国因刘寄、刘庆家族显要,同武帝关系亲近,以及为着解决刘寄家族的矛盾而建立。研究西汉六安国之政区... 西汉六安国的出现,同汉初皖西境内淮南国、衡山国屡出变故直接相关。六安国首位国王刘庆,出身于一个显赫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家族。六安国因刘寄、刘庆家族显要,同武帝关系亲近,以及为着解决刘寄家族的矛盾而建立。研究西汉六安国之政区版籍的变化,必须采用逆推法等考证方法。六安国始封时至少应有七县之地。武帝以后的推恩分封、颁行左官律和附益法等,使得包括六安国在内的西汉诸侯王国逐步走向了衰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侯王 淮南国 衡山国 六安国 刘庆 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简《容成氏》九州补论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书灿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95,共5页
上博简《容成氏》所记九州极有可能是战国时期发生于今黄河下游鲁地一带自成一系的古老传说。由于传说受地域的影响,其所记州名、州域与传世文献同中有异。不加分析地以传世文献州名、州域相比附,显然是不科学的。
关键词 《容成氏》 九州 鲁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性”写作的多种面向:新世纪湖南诗人片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露丹 荣光启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4-192,共9页
新世纪以来新诗写作甚为繁盛,但仍难免读者对其现实性、诗意不足的指责。“地方主义”诗歌运动,有力地回应了这一问题。代表性诗人为湖南的谭克修、路云和草树,三人的出发点比较一致:诗的“地方性”强调生活不在别处,具有真实经验的生... 新世纪以来新诗写作甚为繁盛,但仍难免读者对其现实性、诗意不足的指责。“地方主义”诗歌运动,有力地回应了这一问题。代表性诗人为湖南的谭克修、路云和草树,三人的出发点比较一致:诗的“地方性”强调生活不在别处,具有真实经验的生活地域或文化空间才是文学世界的展开之处。城市规划设计师出身的谭克修,是运动的发起人,其写作主要面向“城市叙事”。路云则是面向湖湘文化在当代处境中如何延续屈骚传统?而草树对问题的思虑是哲学化的“:地方”甚至不是资源与方法,而是写作的本源、本体,生活世界、人与语言三者无法分割。另外,李不嫁、刘年诗歌的“地方性”,是一种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二人的作品已成为口语化新诗的标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写作 湖南诗人 谭克修 路云 草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杨派新无性系引进选育和区域化试验报告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彦 姜岳忠 +2 位作者 于中奎 李善文 乔玉玲 《山东林业科技》 2001年第4期1-9,共9页
引进 39个黑杨派新无性系 ,以I6 9杨和中林 4 6杨为对照 ,进行苗期试验和造林试验。分别在鲁西南、鲁南、胶东、鲁西北共营造区域化试验林 2 0片 ,并测定各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形质指标、木材材性以及抗干旱、耐盐、抗病虫等性状。经过... 引进 39个黑杨派新无性系 ,以I6 9杨和中林 4 6杨为对照 ,进行苗期试验和造林试验。分别在鲁西南、鲁南、胶东、鲁西北共营造区域化试验林 2 0片 ,并测定各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形质指标、木材材性以及抗干旱、耐盐、抗病虫等性状。经过多性状分析 ,选出L35、L32 3、L32 4、T6 6、T2 6、I10 2、L80 2、I10 7、中菏 1号等 9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无性系 ,可作为优良品种在山东省推广应用 ,并提出它们的适生范围、培育目标及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杨派 无性系 引进 选育 区域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沪蓉高速公路合肥至高河埠段中部区域稳定性评价
18
作者 王国强 朱光 +2 位作者 宋传中 欧林果 倪世元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7-42,共6页
在工程地质测绘、地震勘探及室内外试验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区域构造、地震地质、历史地震、地形变测量等资料,对测区内郯庐断裂的活动性及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从而为拟建的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区域稳定性 高速公路 工程地质测绘 区域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齐鲁贵族迁徙关中考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俊侠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4,共6页
经过秦汉时期的10余次移民,大量的关东移民被迁入关中地区。在迁徙的人口中以六国贵族后裔为主体;六国贵族后裔中,齐楚两国是主体;齐楚贵族后裔中,齐国诸田是主体。同处于齐鲁文化圈内的齐国诸田再加上齐国诸姜、鲁、宋、邹、卫等国移... 经过秦汉时期的10余次移民,大量的关东移民被迁入关中地区。在迁徙的人口中以六国贵族后裔为主体;六国贵族后裔中,齐楚两国是主体;齐楚贵族后裔中,齐国诸田是主体。同处于齐鲁文化圈内的齐国诸田再加上齐国诸姜、鲁、宋、邹、卫等国移民人口在迁关中的移民中占了绝大多数。迁徙手段主要采取政令强迫,同时也以赐钱、赐物、赐田宅以及免除赋税等优厚的经济利益以诱惑;迁徙的目的主观上起到了增加关中人口、充实诸陵邑、加强对旧贵族势力控制的作用,客观上发展繁荣了关中经济,促进了东西部文化融合,尤其是奠定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大一统"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移民 齐鲁贵族 关中地区 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鲁豫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封丘M_L 4.8地震关系的探讨
20
作者 冯建林 秦建增 +4 位作者 李德庆 黄邦武 张亚宁 陈春菊 徐顺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7-10,共4页
利用冀鲁豫测网的流动重力5期观测成果,探讨了重力场变化与封丘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冀鲁豫交界地区的重力点值在封丘地震前后出现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较好地对应了封丘ML4.8地震孕育-发震-震后调整的过程。该重力变化可能是... 利用冀鲁豫测网的流动重力5期观测成果,探讨了重力场变化与封丘地震的关系。研究发现:冀鲁豫交界地区的重力点值在封丘地震前后出现了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过程,较好地对应了封丘ML4.8地震孕育-发震-震后调整的过程。该重力变化可能是封丘地震的异常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鲁豫测网 封丘地震 重力变化 异常 震后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