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氢燃烧的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及生成特性
1
作者 张韦 陈帅 +3 位作者 李泽宏 陈朝辉 周马益 马珍珠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40,48,共15页
依托反应路径分析法研究NO_(x)(NO、NO_(2)、N_(2)O)的生成和消耗,并构建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将NO_(x)机理与NH_(3)/H_(2)燃烧机理组合,利用元素标记法研究NH_(3)/H_(2)燃烧的燃料型N^(*)O_(x)和空气型NO_(x)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组... 依托反应路径分析法研究NO_(x)(NO、NO_(2)、N_(2)O)的生成和消耗,并构建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将NO_(x)机理与NH_(3)/H_(2)燃烧机理组合,利用元素标记法研究NH_(3)/H_(2)燃烧的燃料型N^(*)O_(x)和空气型NO_(x)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组合机理能在较宽的当量比范围内准确预测点火延迟时间、层流燃烧速度及重要组分浓度。添加50%的H_(2)不会对NH_(3)的氧化路径产生显著影响,但H_(2)的加入可促进O、H、OH自由基大量生成,进一步促进NH_(3)的氧化,这也是导致燃料型N^(*)O、N^(*)O_(2),及空气型NO、NO_(2)、N_(2)O生成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由H_(2)参与燃烧生成的H自由基会促进燃料型N^(*)2O、燃料/空气混合型NN^(*)O的转化,从而降低此二者的最终生成量。此外,燃料型N^(*)O、N^(*)O_(2)、N^(*)2O在纯NH_(3)燃烧或50%掺H_(2)比的NH_(3)/H_(2)混合燃料燃烧所生成的NO、NO_(2)、N_(2)O中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H_(2)燃烧 NO NO_(2) N_(2)O 化学反应机理 元素标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河西灌区滴灌西瓜NH_(3)和N_(2)O排放的影响
2
作者 薛亮 马忠明 +3 位作者 赵安宇 罗双龙 薛莲 Muhammad Ali RAZA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1-811,共11页
NH_(3)和N_(2)O排放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量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对于河西灌区西瓜生产中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按田间持水量的80%(I80)、65%(I65)和50%(I50)设... NH_(3)和N_(2)O排放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量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对于河西灌区西瓜生产中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按田间持水量的80%(I80)、65%(I65)和50%(I50)设3个灌水下限,灌水上限设为田间持水量的95%,副处理设0(N0)、100 kg·hm^(-2)(N100)、200 kg·hm^(-2)(N200)和300 kg·hm^(-2)(N300)4个施氮水平。试验采用通气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NH_(3)和N_(2)O排放动态变化以及西瓜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1)土壤氮素气态排放受水氮共同影响,NH_(3)、N_(2)O排放在施用基肥后1~2 d达到高峰,持续5~7 d,累积排放量在苗期最大,分别占全生育期的33.33%和47.22%;全生育期NH_(3)、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05~15.39 kg·hm^(-2)和0.51~2.00 kg·hm^(-2)。(2)提高水氮供应量均会促使NH_(3)、N_(2)O排放,氮素的作用大于灌水,I80条件下增施氮肥,NH_(3)、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63.86%~285.48%和120.41%~308.82%。(3)处理I65N200的氮素利用率达到32.62%,显著高于处理I80N300,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70159 kg·hm^(-2)和11.39%,与处理I80N300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在河西灌区西瓜膜下滴灌种植中,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95%之间,施氮量优化至200 kg·hm^(-2)时,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并有利于控制NH_(3)和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滴灌 水氮耦合 NH_(3)排放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家坝蓄水前后长江上游干流四川段氮磷的时空分布变化
3
作者 梁祝 潘树林 郭芳成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1-592,共12页
长江上游干流四川段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三峡库区的直接水源补给区。2012年向家坝水库蓄水后,该段的水沙条件显著改变,进而对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产生重大影响。系统分析了2010-2020年间四川段水沙输移特性的改变及其对氮磷通... 长江上游干流四川段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三峡库区的直接水源补给区。2012年向家坝水库蓄水后,该段的水沙条件显著改变,进而对水中氮磷的迁移转化产生重大影响。系统分析了2010-2020年间四川段水沙输移特性的改变及其对氮磷通量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年后,四川段的含沙量大幅削减,上下游分别降低了98.7%和66.4%,同时,上下游的氮磷通量也显著降低,总磷分别减少87.1%和62.9%,氨氮分别减少44.5%和53.7%。2012年后,岷江取代金沙江成为四川段最大的氮磷贡献者,其输入的氨氮和总磷占比分别达到73.5%和53.5%,四川段的氮磷水平主要取决于岷江的输入。总磷和氨氮的通量与含沙量之间均呈现线性正相关,前者的相关性极强(r=0.995 6),而后者的相关性相对较低(r=0.520 9);总磷与粒径呈现中等正相关,而氨氮与粒径基本不相关;相比粒径,含沙量的变化对氮磷的迁移影响更大,而含沙量的变化对总磷的影响比对氨氮的强。底泥的氮磷释放是四川段氮磷的一个重要来源,2012年后,受水力条件和水沙条件改变的影响,内源释放的氮磷通量减少,但总磷的内源释放通量仍然达到0.52×10^(4) t·a^(-1)(贡献率11.9%)。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向家坝水库蓄水影响四川段氮磷迁移的认识,可为促进四川段流域的氮磷污染防控和保障长江上游干流水质安全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干流 四川段 水库蓄水 泥沙 氨氮 总磷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型异质结复合薄膜UIO-66-NH_(2)/Ag/Ag_(3)PO_(4)/Ni的可见光催化性能及机理
4
作者 赵娣 刘洪燕 +4 位作者 王树军 孙欣语 张紫璇 齐学宇 刘子帆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158,共6页
设计和合成高效光催化剂需要实现反应位点的精确调控、光诱导载流子的快速迁移以及可见光的有效吸收。本工作采用恒流电沉积法制备了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UIO-66-NH_(2)和Ag_(3)PO_(4)的能带结构匹配良好,同时纳... 设计和合成高效光催化剂需要实现反应位点的精确调控、光诱导载流子的快速迁移以及可见光的有效吸收。本工作采用恒流电沉积法制备了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UIO-66-NH_(2)和Ag_(3)PO_(4)的能带结构匹配良好,同时纳米Ag作为光生载流子分离中心,形成了由Ag_(3)PO_(4)、Ag和UIO-66-NH_(2)组成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体系,有效地分离了光生电子-空穴对,保留了强氧化-还原活性位点,因而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在可见光下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此外,光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具有更高的载流子分离速率和更低的催化还原溶解O_(2)的反应势垒。活性物种实验结果表明,·O_(2)^(-)和空穴(h^(+))在光催化降解中起主要作用,进一步证实了系统的Z型异质结光催化降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Ag/Ag_(3)PO_(4)/Ni复合薄膜 Z型异质结 恒流电沉积 可见光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aZr_(0.2)Fe_(0.6)Y_(0.2)O_(3)-δ三重导体的NH_(3)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换换 程振乾 +1 位作者 简家文 邹杰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1,共6页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是当前最有效的汽车尾气处理手段之一。工作过程中需要高性能的高温气体传感器对NH_(3)的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为了提高NH_(3)传感器的性能,研究了BaZr_(0.2)Fe_(0.6)Y_(0.2)O_(3)-δ在高温电化学NH_(3)传感器中...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是当前最有效的汽车尾气处理手段之一。工作过程中需要高性能的高温气体传感器对NH_(3)的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为了提高NH_(3)传感器的性能,研究了BaZr_(0.2)Fe_(0.6)Y_(0.2)O_(3)-δ在高温电化学NH_(3)传感器中的敏感特性。相比于传统的Pt电极,BaZr_(0.2)Fe_(0.6)Y_(0.2)O_(3)-δ具有电子、质子和氧离子三重导电的特性,该特性使得NH_(3)传感器的三相反应界面从电极与电解质的界面处扩展到了整个敏感电极的表面,增加了电化学反应的区域和反应活性位点的数量,有利于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此外,该传感器还表现较好的选择性、重复性以及长期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传感器 质子导体 BaZr_(0.2)Fe_(0.6)Y_(0.2)O_(3)-δ 三重导电 三相界面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水减少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不同深度土壤CH_(4)吸收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万冬梅 陈匆琼 +1 位作者 杨智杰 陈仕东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4,共9页
[目的]土壤水分是影响森林土壤CH_(4)吸收能力的关键因子。探究降雨减少对不同土层CH_(4)吸收的影响,对森林温室气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模拟自然降水减少实验(对照、降水减少20%、60%、100%)... [目的]土壤水分是影响森林土壤CH_(4)吸收能力的关键因子。探究降雨减少对不同土层CH_(4)吸收的影响,对森林温室气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模拟自然降水减少实验(对照、降水减少20%、60%、100%),结合室内原状土培养实验探究降水减少对森林不同土层CH_(4)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层土壤CH_(4)吸收能力最强,干旱程度的加深使得土壤CH_(4)吸收增加,随着土层的降低CH_(4)吸收能力也降低。不同土层间的土壤CH_(4)吸收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减水处理土壤CH_(4)吸收速率仅在表层土壤(0~5 cm)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其他土层土壤CH_(4)吸收速率差异不显著,表明降水减少处理后土壤CH_(4)吸收速率差异主要是由于0~5 cm的土壤吸收能力不同造成的。表层土壤(0~5 cm)CH_(4)吸收速率与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呈正相关(p<0.05);不同土层的CH_(4)吸收速率与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本研究中降雨减少引起的表层土壤NH_(4)^(+)-N、NO_(3)^(-)-N含量的增加促进了土壤对大气CH_(4)的吸收速率,土壤中SOC、DOC含量是调控不同土层CH_(4)吸收速率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减少 土壤CH_(4)吸收 铵态氮 硝态氮 土壤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_(0.1)-BiVO_(4)(M=Fe,Cr,Mo,W)氨气传感器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琳 张毅然 林赫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8,共5页
采用溶液燃烧合成(SCS)法合成了纯钒酸铋(BiVO_(4))和元素掺杂的M_(0.1)-BiVO_(4)(M=Fe,Cr,Mo,W),制备基于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固体电解质和Ag参比电极的混合电位型氨气(NH3)传感器。研究发现,随着工作温度的升高,灵敏度呈现先增大... 采用溶液燃烧合成(SCS)法合成了纯钒酸铋(BiVO_(4))和元素掺杂的M_(0.1)-BiVO_(4)(M=Fe,Cr,Mo,W),制备基于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固体电解质和Ag参比电极的混合电位型氨气(NH3)传感器。研究发现,随着工作温度的升高,灵敏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分别归因于电化学反应活性的提高和活跃的气固多相催化反应降低了三相界面(TPB)区域的NH3吸附量。传感器在工作温度525℃下表现出最优的灵敏度(-128.092 mV/dec)。Fe掺杂将响应时间从471.6 s降低至95.4 s,Mo掺杂将灵敏度提升至-168.786 mV/dec。极化曲线的结果验证了传感器响应机理符合混合电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0.1)-钒酸铋 氨气传感器 煅烧温度 元素掺杂 敏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菌肥对甜瓜不同质地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8
作者 杨克明 刘国宏 +4 位作者 胡西旦·买买提 热西旦·阿木提 李海峰 马兴旺 刘志刚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129,共10页
甜瓜在种植过程中必须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然而在实际生产中过量灌水往往会导致深层渗漏,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地下水。为了解不同质地土壤施用生物菌肥(BOF)对缓解因灌溉而导致的营养元素淋失的影响,在灌溉过程中分别... 甜瓜在种植过程中必须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然而在实际生产中过量灌水往往会导致深层渗漏,不仅浪费资源,还污染地下水。为了解不同质地土壤施用生物菌肥(BOF)对缓解因灌溉而导致的营养元素淋失的影响,在灌溉过程中分别施用可溶性BOF于质地为壤土(S1)、砂土(S2)和黏土(S3)的盆栽甜瓜土壤中,测定甜瓜成熟后植株和果实干物质质量及氮磷钾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磷钾含量、渗漏液中氮磷钾含量和不同氮素形态含量。结果表明,与不施生物菌肥(CK)相比,BOF处理显著降低了S1、S2和S3的土壤pH及渗漏液总氮、渗漏液NO_(3)^(-)-N、渗漏液总磷和渗漏液总钾含量;显著降低了S1和S2的电导率及土壤速效钾、土壤速效磷、土壤总氮和土壤NO_(3)^(-)-N含量;显著提高了S1、S2和S3的土壤NH_(4)^(+)-N含量;显著提高了S3的电导率及土壤速效磷、土壤总氮、土壤NH_(4)^(+)-N、土壤NO_(3)^(-)-N和甜瓜总氮磷钾含量。因此施用BOF不仅可以改善土壤pH和土壤电导率,缓解灌溉对土壤总氮、NO_(3)^(-)-N、磷和钾的渗漏;而且还可以在提高甜瓜干物质质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减少土壤养分淋失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生物菌肥 土壤 渗漏液 NH_(4)^(+)-N NO_(3)^(-)-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VO_(4)的氨气敏感性能及高温失活机理 被引量:2
9
作者 廖清林 谢光远 +2 位作者 朱旭 王典 吕俊涛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09,共4页
以水热法制备的钒酸钆(GdVO_(4))作为NH_(3)传感器的敏感电极材料原料,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钇稳定氧化锆(YSZ)粉末制备了氨气(NH_(3))传感器敏感电极浆料。以YSZ作为固体电解质,添加不同含量YSZ的GdVO_(4)作为敏感电极制备了分步成型的... 以水热法制备的钒酸钆(GdVO_(4))作为NH_(3)传感器的敏感电极材料原料,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钇稳定氧化锆(YSZ)粉末制备了氨气(NH_(3))传感器敏感电极浆料。以YSZ作为固体电解质,添加不同含量YSZ的GdVO_(4)作为敏感电极制备了分步成型的电流型NH_(3)传感器芯片,在700℃下测试了传感器的响应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电子显微镜(FESEM)对敏感电极材料进行了表征,结合敏感电极粉末高温烧结试验,确定了敏感电极材料高温失活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酸钆 分步成型 电流型 氨气传感器 高温失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酵方式猪粪堆肥配施化肥对夏玉米土壤理化特性及NH_(3)挥发影响研究
10
作者 王鸣腾 曾冲 +8 位作者 李帅 蔡迦铭 楚静雅 周明远 王宜伦 苗玉红 李刚 刘雪峰 李岚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2-1505,共14页
研究不同发酵方式猪粪堆肥配施化肥对夏玉米产量、肥料利用率、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稳定性、酶活性和NH_(3)挥发损失的影响,可为华北平原农田玉米合理施肥及土壤培肥与地力提升提供支撑。2023年于河南省原阳县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布... 研究不同发酵方式猪粪堆肥配施化肥对夏玉米产量、肥料利用率、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稳定性、酶活性和NH_(3)挥发损失的影响,可为华北平原农田玉米合理施肥及土壤培肥与地力提升提供支撑。2023年于河南省原阳县河南农业大学科教园区布置不同发酵方式猪粪堆肥配施化肥田间试验(有机肥∶化肥=25%∶75%),共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T1)、自然堆肥+化肥(T2)、水调控槽式堆肥+化肥(T3)、酸调控槽式堆肥+化肥(T4)和槽式堆肥+化肥(T5)6个处理。分别于夏玉米播种前、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测试分析土壤pH,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及土壤容重,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和碳氮比,NH_(3)挥发动态与累积效应,并于夏玉米成熟期测定产量、计算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与CK和T1相比,猪粪堆肥配施化肥可提高夏玉米产量,处理间以T4最高,产量分别显著增加39.90%和15.71%;此外,猪粪堆肥配施化肥均可有效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及容重,且以T4效果最佳。与T1相比,T4处理成熟期0.25~2 mm、≥2 mm土壤团聚体分布比例及各粒级团聚体碳氮比分别平均增加45.40%、67.11%和26.47%。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以T4最高,较T1于各时期平均增幅分别为26.77%、24.89%和26.15%。此外,猪粪堆肥配施化肥可有效降低土壤NH_(3)挥发通量峰值与累积量,且以T4减排效应最佳,比T1分别平均降低29.66%和40.18%。与T1相比,T4处理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分别提升17.28%、56.64%和25.19%。综上所述,酸调控槽式堆肥与化肥以25%∶75%比例配施可有效提高夏玉米产量及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及碳氮比,增强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氮素挥发损失,提高肥料利用水平。该结果可为华北平原化肥减施增效及土壤地力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猪粪堆肥 发酵方式 猪粪堆肥配施化肥 土壤理化性质 团聚体 酶活性 NH_(3)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促进堆肥过程氨气和温室气体减排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冰 霍丽丽 +4 位作者 赵立欣 姚宗路 罗娟 张沛祯 申瑞霞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9,共12页
好氧堆肥能够将有机物降解转化为稳定腐殖质,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绿色、高效处理,是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堆体孔隙度低、碳氮比失衡会导致大量的碳和氮以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氨气(NH_(3))等形式释放到大气... 好氧堆肥能够将有机物降解转化为稳定腐殖质,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绿色、高效处理,是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堆体孔隙度低、碳氮比失衡会导致大量的碳和氮以甲烷(CH_(4))、氧化亚氮(N_(2)O)、氨气(NH_(3))等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不仅污染环境,还导致堆肥产品质量下降。在好氧堆肥过程中使用添加剂是促进堆肥进程、改善堆肥质量和减少碳氮损失的有效方法。基于此,探讨了有机添加剂、无机添加剂和生物添加剂对农业废弃物好氧堆肥过程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并重点综述了不同添加剂在促进堆肥过程NH3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优缺点,旨在为好氧堆肥添加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堆肥 添加剂 氨气 温室气体 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保存体系HY/NH_(3)对鲜胶乳保存效果及橡胶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李建伟 黄红海 +3 位作者 丁丽 戴拓 赵立广 桂红星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66-270,共5页
鲜胶乳是天然生物合成的复杂橡胶-水基型分散体系,极易腐败变质。将均三嗪衍生物(HY)与NH_(3)复合作为鲜胶乳的保存体系,分析复合保存体系HY/NH_(3)对鲜胶乳保存效果及橡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保存体系HY/NH_(3)保存胶乳的效果优... 鲜胶乳是天然生物合成的复杂橡胶-水基型分散体系,极易腐败变质。将均三嗪衍生物(HY)与NH_(3)复合作为鲜胶乳的保存体系,分析复合保存体系HY/NH_(3)对鲜胶乳保存效果及橡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保存体系HY/NH_(3)保存胶乳的效果优于NH_(3);含HY的天然橡胶正硫化时间(t_(90))相对较短,而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更优异。相同保存条件下,与NH_(3)保存样品相比,NY-1、NY-2、NY-3的挥发脂肪酸值较小;NY-2、NY-3保存鲜胶乳96h,其挥发脂肪酸值仍低于0.15;NY-3的门尼黏度、焦烧时间(t_(10))、t_(90)等最小,但其硫化胶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最大,比NH_(3)硫化胶分别提高了13.5%和3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保存体系HY/NH_(3) 挥发脂肪酸 保存效果 物理机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改性对Cu/Zr-PILC催化剂NH_(3)-SCR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刘文逸 王新鹏 +4 位作者 曲超 孟繁伟 杨帆 张鑫 叶青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7-1448,共12页
本文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yNb-3Cu/Zr-PILC(y=1%、1.5%、3%)催化剂,并对其NH_(3)-SCR活性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Nb的改性有效提高了3Cu/Zr-PILC的脱硝效率,拓宽了活性窗口.其中活性最佳的1.5Nb-3Cu/Zr-PILC样品在300—400℃宽温度范围... 本文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yNb-3Cu/Zr-PILC(y=1%、1.5%、3%)催化剂,并对其NH_(3)-SCR活性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Nb的改性有效提高了3Cu/Zr-PILC的脱硝效率,拓宽了活性窗口.其中活性最佳的1.5Nb-3Cu/Zr-PILC样品在300—400℃宽温度范围内的NO转化率超过90%,在350℃时达到峰值95.04%,并表现出了优异的SO_(2)耐受性.利用XRD、BET、H2-TPR、NH_(3)-TPD、XPS和In-situ DRIFTS技术对各催化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根据TPR和TPD结果可知,1.5Nb-3Cu/Zr-PILC催化剂具有最突出的氧化还原特性和表面酸性强度,有利于催化反应进行.XPS结果表明,1.5Nb-3Cu/Zr-PILC催化剂中Cu和Nb物种之间存在最强的相互作用,提高了Cu^(2+)/Cu+的原子比,并产生了更多的化学吸附氧.此外,In-situ DRIFTS结果表明,在3Cu/Zr-PILC上添加Nb物种有利于在催化剂表面形成更多的NH_(3)和NO_(x)中间体,这同样有助于NH_(3)-SCR过程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 改性 CU 负载 Zr-PILC NH_(3)-S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N/PANI复合材料的高灵敏度的氨气传感器
14
作者 刘晓汝 贾正阳 +2 位作者 光炬旭 韩丹 桑胜波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5,共8页
【目的】研究了氮化镓(GaN)和聚苯胺(PANI)复合材料在室温下对氨气(NH_(3))的气敏特性。【方法】以氧化镓(Ga_(2)O_(3))为镓源,采用原位氮化法制备了GaN微米结构,将GaN和苯胺单体预复合后,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GaN/PANI气敏传感器并对... 【目的】研究了氮化镓(GaN)和聚苯胺(PANI)复合材料在室温下对氨气(NH_(3))的气敏特性。【方法】以氧化镓(Ga_(2)O_(3))为镓源,采用原位氮化法制备了GaN微米结构,将GaN和苯胺单体预复合后,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GaN/PANI气敏传感器并对样品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结果】结果表明GaN与PANI成功复合,GaN微米结构表面与网状PANI结合,从而为气体吸附提供了更多表面位点。测试并对比纯GaN和GaN/PANI复合材料的气敏特性,在室温低湿度条件下,GaN/PANI气敏传感器对体积分数100×10^(-6)的NH_(3)响应度可达80.73%,是相同体积分数的NH_(3)下纯GaN的1.7倍;另外,纯GaN的检测下限为1×10^(-6),而GaN/PANI复合气敏传感器的检测下限可达到1×10^(-9)。进一步分析GaN/PANI气敏传感器的传感机理,丰富的复合材料界面显著提升GaN/PANI传感器的气敏性能。GaN/PANI气敏传感器设计为室温下检测NH_(3)提供可靠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N/PANI NH_(3)气敏传感器 原位氮化法 原位聚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声表面波NH_(3)传感器的研制及性能优化
15
作者 许峥 范理 +2 位作者 徐晓东 程利平 张淑仪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氨气(NH_(3))是人类生活与化工生产中最常见的气体之一.高浓度的NH_(3)对人体与环境会产生危害,需要开发高灵敏度的NH_(3)传感器对痕量的NH_(3)进行检测,因此,提出了一种用于室温下检测痕量NH_(3)的声表面波传感器.该传感器是在128°... 氨气(NH_(3))是人类生活与化工生产中最常见的气体之一.高浓度的NH_(3)对人体与环境会产生危害,需要开发高灵敏度的NH_(3)传感器对痕量的NH_(3)进行检测,因此,提出了一种用于室温下检测痕量NH_(3)的声表面波传感器.该传感器是在128°YX⁃LiNbO_(3)压电基底上生长一层还原氧化石墨烯(Reduced Graphere Oxide,RGO)敏感层,并通过真空溅射的方法在敏感层上镀一层铂(Pt)来进一步增强传感器的传感能力.实验表明,该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在室温下对浓度为50 ppm的NH_(3)能获得8.68 kHz的频率偏移.此外,研究了湿度与背景气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高的湿度有利于提高传感器灵敏度,并且传感器在氩气背景气中的灵敏度稍高于在空气背景气中的灵敏度.该传感器的响应与NH_(3)浓度呈线性关系,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表面波传感器 石墨烯 NH_(3)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RGEP和SA方法的NH_(3)/CH_(4)简化机理的构建及验证
16
作者 王少冰 徐洪涛 +2 位作者 焦安瑶 笪耀东 赵巧男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7-465,共9页
为了提高燃气锅炉掺氨燃烧数值模拟计算效率与燃烧特性预测的准确性,针对CH_(4)/NH_(3)燃烧的简化机理开展研究.通过耦合氨燃烧机理Otomo模型和甲烷燃烧机理GRI-Mech 3.0模型,获得了66种组分和475步反应的详细机理.以点火时间、温度、... 为了提高燃气锅炉掺氨燃烧数值模拟计算效率与燃烧特性预测的准确性,针对CH_(4)/NH_(3)燃烧的简化机理开展研究.通过耦合氨燃烧机理Otomo模型和甲烷燃烧机理GRI-Mech 3.0模型,获得了66种组分和475步反应的详细机理.以点火时间、温度、压力和重要组分为简化目标,使用基于误差传播的直接关系图法(DRGEP)结合灵敏度分析(SA)方法对该详细机理进行简化,得到了包含30种组分和182步反应的简化机理.通过与详细机理及实验数据的对比,该简化机理可以在较宽的当量比范围(0.6~1.4)和较低的压力下(0.1 MPa)获得较高的燃烧特性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CH_(4)燃烧 燃气锅炉 机理简化 燃烧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氨甲烷火焰自由基化学发光燃烧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文举 宋旭东 +4 位作者 吴润民 景园园 张俊先 白永辉 于广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26-1837,I0018,共13页
NH_(3)与CH_(4)的混合可有效改善NH_(3)的燃烧性能,通过模拟计算,可以更好地理解NH_(3)掺加对火焰行为的影响。该文使用ANSYS进行模拟研究,对不同掺NH_(3)比及不同当量比的NH_(3)/CH_(4)/O2燃烧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掺入NH_(3)导致... NH_(3)与CH_(4)的混合可有效改善NH_(3)的燃烧性能,通过模拟计算,可以更好地理解NH_(3)掺加对火焰行为的影响。该文使用ANSYS进行模拟研究,对不同掺NH_(3)比及不同当量比的NH_(3)/CH_(4)/O2燃烧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掺入NH_(3)导致火焰温度降低,温度核心分布区域随掺NH_(3)比增加而向火焰下游移动,随当量比增大而向火焰根部移动;当掺NH_(3)比增大时,OH^(*)与CH^(*)峰值含量下降,OH^(*)峰值位置向火焰下游移动,CH^(*)峰值位置则不发生变化,但CH^(*)径向位置呈现多峰分布;当当量比增大时,OH^(*)与CH^(*)峰值含量上升,OH^(*)分布区域面积增加,峰值位置向靠近火焰根部方向移动,CH^(*)分布区域则趋于集中并向远离火焰根部处移动,径向位置仍呈现多峰分布;此外,化学动力学分析表明,掺入NH_(3)导致OH^(*)生成路径发生改变,OH^(*)产率随掺NH_(3)比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3/CH4燃烧 掺NH3比 当量比 化学发光 反应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煤混燃中细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生成特性的试验研究
18
作者 张勇 崔保崇 +4 位作者 阮仁晖 李明 蒋禾青 王学斌 谭厚章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162,共9页
近年来,氨气(NH_(3))作为一种富氢无碳燃料,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无碳可再生替代能源,将其与煤粉进行混合燃烧是降低火力发电过程中碳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氨煤混燃过程中的细颗粒物和氮氧化物(NO_(x))排放,本研究在二段式一维沉降... 近年来,氨气(NH_(3))作为一种富氢无碳燃料,被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无碳可再生替代能源,将其与煤粉进行混合燃烧是降低火力发电过程中碳排放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氨煤混燃过程中的细颗粒物和氮氧化物(NO_(x))排放,本研究在二段式一维沉降炉上开展了NH_(3)/煤混燃实验,在NH_(3)/煤在高温区的长停留时间,探究了掺NH_(3)比例对细颗粒物、NO_(x)排放、氨逃逸和燃尽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细颗粒物产率随着掺氨比例先增加后降低,然后再次增加。在掺烧比例为30%时细颗粒物产率达到了最低,且低于纯煤工况。此外,随掺烧比例的增加,NO_(x)排放展现出了与细颗粒物产率相同的趋势,而NH_(3)逃逸随着掺烧比例增加而增加。随着掺氨比例的增加,NH_(3)对炉内CO的氧化呈现出双重影响,在掺烧比例低于30%时,NH_(3)为CO的氧化提供了额外的OH自由基,促进了CO的氧化;但超过30%后,NH_(3)氧化消耗了过多的氧气,抑制了CO氧化,导致CO排放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H_(3)的气相反应促进了煤粉的脱挥发分反应,强化了煤粉颗粒的破碎,有利于其孔隙结构的发展,促进了半焦的氧化反应,飞灰未燃尽碳含量随着掺烧比例增加而逐渐降低。以上结果有利于进一步理解NH_(3)/煤混燃中污染物的排放特性,为大型燃煤机组大比例掺烧氨气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煤混燃 燃烧特性 细颗粒物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应气混合物的ICP-MS/MS测定原油中的钒和镍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松韬 黄莹秀 +3 位作者 袁亮 代宇宣 莫垚坤 黄建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原油中金属元素钒和镍(V和Ni)的含量和比值可为深入了解原油的沉积环境特征和有机质类型发挥重要作用。在原油炼制过程中,V和Ni作为原油催化裂化过程中的有害金属元素,会降低催化剂的活性,严重时会导致催化剂中毒,会严重腐蚀设备,在精... 原油中金属元素钒和镍(V和Ni)的含量和比值可为深入了解原油的沉积环境特征和有机质类型发挥重要作用。在原油炼制过程中,V和Ni作为原油催化裂化过程中的有害金属元素,会降低催化剂的活性,严重时会导致催化剂中毒,会严重腐蚀设备,在精炼之前必须对原油中的V和Ni进行脱除处理。V和Ni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识别或监测原油中V和Ni进入环境的潜在危险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原油中V和Ni的含量进行高灵敏精准测定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ICP-MS/MS)测定原油中V和Ni的新策略。原油样品经航空煤油简单稀释后直接采用ICP-MS/MS进行分析,针对V和Ni受到的质谱干扰,在MS/MS模式下,采用由NH_(3)/He(He为缓冲气)和H_(2)组成的反应气混合物(NH_(3)/He/H_(2))作为反应气,基于V^(+)与NH_(3)/He/H_(2)不发生反应,而V^(+)的干扰离子与NH_(3)/He/H_(2)发生反应,采用原位质量法消除干扰,选择V^(+)进行测定;基于Ni^(+)与NH_(3)/He/H_(2)发生反应,采用质量转移法消除干扰,选择无干扰团簇离子Ni(NH_(3))_(3)^(+)进行测定。通过与NH_(3)/He反应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对于V的测定,加入H_(2)为反应气能快速去除氩基离子的干扰,并能协同NH_(3)消除氧化物离子的干扰;对于Ni的测定,加入H_(2)为反应气能促进全氢加合物(-NH_(3))的形成,从而提高生成Ni(NH_(3))_(3)^(+)的产率。在NH_(3)/He/H_(2)反应模式下,V和Ni的背景等效浓度(BEC)更低,Ni的灵敏度更高,V和Ni的检出限(LOD)分别低至0.83和3.76 ng·kg^(-1),定量限(LOQ)分别为2.77和12.5 ng·kg^(-1)。通过分析标准参考物质NIST SRM 1634c并进行加标回收实验评价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显示,方法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参考物质的认证值基本一致,V和Ni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7.7%和103%,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8%和1.9%。所建立的分析方法避免了繁琐的样品预处理过程,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度和精密度好的特点,适用于原油中V和Ni的检测,能为原油深加工中V和Ni的脱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 钒(V) 镍(Ni) 氨气/氦气/氢气(NH_(3)/He/H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对生物滤池处理含H_2S和NH_3混合恶臭气体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建伟 马文林 王敏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8,共5页
研究了pH对生物滤池处理含H2S和NH3混合恶臭气体的影响,以及不同pH下的物质转化情况和去除机制。结果表明,不同pH下,生物滤池对H2S和NH3的去除率是不同的。在强酸性(pH为2左右)和中性(pH为7左右)条件下,H2S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这分别归... 研究了pH对生物滤池处理含H2S和NH3混合恶臭气体的影响,以及不同pH下的物质转化情况和去除机制。结果表明,不同pH下,生物滤池对H2S和NH3的去除率是不同的。在强酸性(pH为2左右)和中性(pH为7左右)条件下,H2S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这分别归于嗜酸性硫细菌和非嗜酸性硫细菌的生物降解作用。低pH下,NH3的去除归于化学中和作用;中性(pH为7左右)条件下,NH3有较高的去除率,主要依靠生物硝化作用。通过考察pH对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生物滤池处理含H2S和NH3混合恶臭气体的pH控制条件和去除机制,为恶臭气体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滤池 H_2S NH_3 生物硝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