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大剂量化疗联合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方案,其中应用PEG-rhG-CSF动员的27例(PEG-rhG-CSF组),应用G-CSF动员的19例(G-CSF组),比较两组患者动员采集效果。结果:46例患者共采集86例次,PEG-rhG-CSF组与G-CSF组获得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6.54(3.85-12.61)×10^(8)/kg和6.15(1.13-11.58)×10^(8)/kg(P>0.05),采集物CD34^(+)细胞数分别为11.44(1.33-65.02)×10^(6)/kg和4.95(0.30-24.02)×10^(6)/kg(P<0.05),采集时机分别为14(10-20)和14(4-22)d(P>0.05)。PEG-rhG-CSF组在外周血白细胞(WBC)≥10×10^(9)/L时单次所采集的产物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外周血WBC<10×10^(9)/L时采集的数量[19.04(2.85-65.02)×10^(6)/kg vs 6.22(0.81-34.86)×10^(6)/kg,(P<0.05)]。结论:采用PEG-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单次采集足量CD34^(+)细胞成功率高,中位动员时间为14 d;在无外周血CD34监测情况下,外周血WBC≥10×10^(9)/L可以考虑作为单次采集足量干细胞的采集阈值。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CHOP方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rhG-CSF联合CHO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以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36-item short-form general health survey,SF-36)量表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0.0%︰23.5%,P <0.05)。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患者ANC持续≤1.0×10~9/L、≤2.0×10~9/L及恢复至≥2.0×10~9/L所需天数均短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_均> 0.05)。研究组患者ANC持续≤0.5×10~9/L及恢复至≥1.0×10~9/L所需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_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_均<0.05),且研究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_均<0.05)。结论 rhG-CSF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可以有效缩短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缺乏时间,降低继发性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大剂量化疗联合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方案,其中应用PEG-rhG-CSF动员的27例(PEG-rhG-CSF组),应用G-CSF动员的19例(G-CSF组),比较两组患者动员采集效果。结果:46例患者共采集86例次,PEG-rhG-CSF组与G-CSF组获得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6.54(3.85-12.61)×10^(8)/kg和6.15(1.13-11.58)×10^(8)/kg(P>0.05),采集物CD34^(+)细胞数分别为11.44(1.33-65.02)×10^(6)/kg和4.95(0.30-24.02)×10^(6)/kg(P<0.05),采集时机分别为14(10-20)和14(4-22)d(P>0.05)。PEG-rhG-CSF组在外周血白细胞(WBC)≥10×10^(9)/L时单次所采集的产物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外周血WBC<10×10^(9)/L时采集的数量[19.04(2.85-65.02)×10^(6)/kg vs 6.22(0.81-34.86)×10^(6)/kg,(P<0.05)]。结论:采用PEG-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单次采集足量CD34^(+)细胞成功率高,中位动员时间为14 d;在无外周血CD34监测情况下,外周血WBC≥10×10^(9)/L可以考虑作为单次采集足量干细胞的采集阈值。
文摘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CHOP方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rhG-CSF联合CHO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以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36-item short-form general health survey,SF-36)量表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0.0%︰23.5%,P <0.05)。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患者ANC持续≤1.0×10~9/L、≤2.0×10~9/L及恢复至≥2.0×10~9/L所需天数均短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_均> 0.05)。研究组患者ANC持续≤0.5×10~9/L及恢复至≥1.0×10~9/L所需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_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_均<0.05),且研究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_均<0.05)。结论 rhG-CSF联合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可以有效缩短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缺乏时间,降低继发性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