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被光合呼吸模型在典型高寒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参数率定及验证
1
作者 孙树娇 王秀英 +2 位作者 陈奇 赵全宁 李甫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5,共10页
为实现利用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模型)在陆地生态系统估算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净CO_(2)交换量,需要针对不同生态系统进行VPRM模型参数的率定。基于位于典型高寒荒漠草原的沱沱河站2019年生长季(5-9月)的通量观测数据,结合遥感数据... 为实现利用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模型)在陆地生态系统估算大气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净CO_(2)交换量,需要针对不同生态系统进行VPRM模型参数的率定。基于位于典型高寒荒漠草原的沱沱河站2019年生长季(5-9月)的通量观测数据,结合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对VPRM的4个关键参数[最大光能利用率λ、光照为半饱和条件下光合有效辐射值P0和植被参数(α、β)]进行了率定,并对模型模拟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典型高寒荒漠草原生态系统VPRM模型的关键参数α、β、λ和P_(0)值分别为0.034μmol·m^(-2)·s^(-1)、0.217μmol·m^(-2)·s^(-1)、0.119μmol、64.920μmol·m^(-2)·s^(-1)。2)VPRM模型在昼夜时间尺度上模拟效果最好,模拟值与观测值散点图的斜率接近0.918(R^(2)=0.713),均方根误差为0.473,平均误差为0.342。3)VPRM模型和R程序包(REddyProc包)插补缺失值后两组数据相关性较高(昼R^(2)=0.934;夜R^(2)=0.975),两种方法插补精度类似。4)参数率定后的VPRM模型在晴天适用性最好(R2=0.829),均方根误差和平均误差均较小,分别是0.346和0.267。该文通过本地化参数率定和模拟效果验证,得到了典型高寒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VPRM模型,且具有较好的估算效果;该结果不仅为开展区域NEE估算奠定理论基础,而且还为地面观测数据的缺失值估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荒漠草原 VPRM模型 NEE 通量 光合有效辐射 参数率定 模型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栋智能温室光温环境对樱桃番茄Sapolo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雷慧 任桐桐 +4 位作者 贾紫茵 刘冰琪 王康丽 刘湘伟 王绍辉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9-141,共13页
连栋智能温室作为我国设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载体,其主栽番茄品种长期依赖进口,且缺乏系统化的本土化栽培参数数据库。以樱桃番茄品种Sapolo为试材,在北京连栋智能温室内开展全发育期光温耦合调控试验,通过动态监测昼夜温度及光合有... 连栋智能温室作为我国设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载体,其主栽番茄品种长期依赖进口,且缺乏系统化的本土化栽培参数数据库。以樱桃番茄品种Sapolo为试材,在北京连栋智能温室内开展全发育期光温耦合调控试验,通过动态监测昼夜温度及光合有效辐射对植株生长的影响,构建关键生理指标量化模型。结果表明:Sapolo从定植到拉秧240 d需有效积温2941.60℃·d(有效积温阈值10℃),总光合有效辐射25661.29μmol·m^(-2)·s^(-1);末果期株高756.17~821.93 cm、茎粗8.28~10.12 mm,累计叶片数96.15~101.85片,累计花序数23.95~28.60个,累计果穗数23.70~27.00个,单株产量6.31~7.14 kg。研究首次明确了Sapolo在北方连栋智能温室的光温需求阈值及产量形成规律,为国产设施樱桃番茄专用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番茄 Sapolo 温度 光合有效辐射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春藤在室内生长适宜光照范围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岳桦 谭帅 林蕊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研究了常春藤 (Hederahelix)适宜生长的光照范围问题。根据光的分布 ,选择房间内具有代表性的光区进行栽培试验。在 1 8~ 2 8℃ ,RH31 %~ 70 %条件下。经栽培 80d后 ,用LI 640 0测定其不同光强下的光合特性 ,计算光补偿点、光饱和点... 研究了常春藤 (Hederahelix)适宜生长的光照范围问题。根据光的分布 ,选择房间内具有代表性的光区进行栽培试验。在 1 8~ 2 8℃ ,RH31 %~ 70 %条件下。经栽培 80d后 ,用LI 640 0测定其不同光强下的光合特性 ,计算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同时测定不同试验区的叶面积、叶片数的生长量。结果表明 :常春藤在 1 8~ 2 8℃及RH31 %~ 70 %室内条件下 ,光照为大于 3.1至小于 834.3μmol·m 2 ·s 1 ( 1 5 5~ 41 71 5lx)可以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春藤 室内栽培 生长 光照范围 光合特性 观赏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桐间作系统辐射传输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9
4
作者 卢琦 阳含熙 +3 位作者 慈龙骏 竺肇华 吴运英 景元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6-44,共9页
农桐间作系统中泡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千粒重,对其它产量组分影响不大。小麦产量的变化趋势为:距树行越近,产量越低;与对照相比,5m处减产2.1%,2.0m处减产3.7%,树行处减产15.6%;在严重遮荫期,当PAR... 农桐间作系统中泡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千粒重,对其它产量组分影响不大。小麦产量的变化趋势为:距树行越近,产量越低;与对照相比,5m处减产2.1%,2.0m处减产3.7%,树行处减产15.6%;在严重遮荫期,当PAR减少率大于17.0%和4.0%时,分别开始影响小麦产量和千粒重。泡桐对小麦产量的显著影响范围在距树行5m以内,对千粒重的显著影响范围则延伸到距树行10m以内。农桐间作不同结构对夏作物(小麦)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密度越大(5m×10m、5m×15m),距树行不同位置的产量变化幅度越小,田间的相对产量较低;密度愈小(5m×20m、5m×30m、5m×40m),形成的增产带和减产带越明显;5m×20m的株行距增产带占带宽的45%,而5m×30m、5m×40m的增产带占带宽的60%~80%。秋作物产量随间作年数的增加而下降;特别是间作6a以后;减产幅度达10%以上(玉米11%~28%,棉花21%~33%)。农桐间作的小麦品质各项指标变化的总趋势是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明显提高,淀粉含量下降,灰分含量略有提高。间作以后玉米品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千粒重、粗脂肪和淀粉含量的提高,灰分和粗纤维的降低;总的趋势是产量大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生态系 农林间作 辐射传输 农作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辐射条件下苹果叶片净光合速率模拟 被引量:14
5
作者 高照全 冯社章 +1 位作者 张显川 程建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37-1044,共8页
以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cv.‘Fuji’)为试材,将C3植物光合生化模型、气孔导度半机理模型、叶片最大光合速率和相对光合有效辐射(RPAR)之间的经验公式相耦合,能够模拟出不同RPAR(或树冠不同部位)下叶片净光合速率(Pn)对小气... 以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cv.‘Fuji’)为试材,将C3植物光合生化模型、气孔导度半机理模型、叶片最大光合速率和相对光合有效辐射(RPAR)之间的经验公式相耦合,能够模拟出不同RPAR(或树冠不同部位)下叶片净光合速率(Pn)对小气候因子和叶水势(Ψl)的响应,及Pn日变化。模拟表明,不同RPAR下Pn变化主要依赖于光合有效辐射(PAR)大小,并对CO2浓度有很高敏感性。不同RPAR下叶片Pn最适温度约为20—30℃,并随PAR或CO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相对湿度(RH)和Ψl对不同RPAR下叶片Pn影响不大,Pn只随RH和Ψl的减小而略有降低。数值模拟表明,当RPAR减小时Pn随之迅速减小,从冠层3 m到1 m处,叶片RPAR从57.18%减少到16.22%,而最大Pn从16.65μmol.m-.2s-1减小到4.24μmol.m-.2s-1。在平均气象条件下,树冠顶部单位面积叶片每天固定CO2为420 mmol.m-.2d-1,而下层叶片只有40 mmol.m-.2d-1。当苹果树冠内叶片接受RPAR低于12%时,全天净光合总量为0,这类叶片可称为无效叶,其所在树冠空间为无效光区。果树整形修剪的主要目的就是尽量减少无效枝叶,利用该模型可确定出这类枝叶在树冠中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光合作用 有效光合辐射 模型 无效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帽峰山常绿阔叶林辐射通量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陈进 陈步峰 +2 位作者 潘勇军 肖以华 史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6766-6776,共11页
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森林的典型代表,在森林辐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广州帽峰山常绿阔叶林1 a的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其时序变化和分配等规律。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K↓)、反射辐射(K↑)和净辐射(Rn)通量日变化呈... 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森林的典型代表,在森林辐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广州帽峰山常绿阔叶林1 a的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其时序变化和分配等规律。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K↓)、反射辐射(K↑)和净辐射(Rn)通量日变化呈典型的单峰曲线,大气逆辐射(L↓)、森林长波辐射(L↑)呈余弦曲线,长波有效辐射(Ln)呈波浪形。各辐射总量均为雨季大于旱季,Ln除外;帽峰山常绿阔叶林K↓年总量为4201.22 MJ/m2,Rn、K↑和Ln占其比例分别为63%、11%和26%。Rn通量分配率日变化呈倒"U"型曲线,Ln和K↑呈"U"型曲线。林冠上光合有效辐射(PARa)日平均值旱季小于雨季,林冠下(PARb)则相反;PARa变异系数旱雨季均小于PARb;PARa日变化呈典型的单峰曲线,PARb整体和PARa一致,仅在中午时刻出现微弱双峰。PAR透射率日峰值出现时间范围与K↓基本一致,尤其是在雨季,PAR透射率日平均值雨季大于旱季。帽峰山常绿阔叶林PAR/K↓比率为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平衡 光合有效辐射 分配率 par/K↓比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能竞争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29
7
作者 彭晓邦 蔡靖 +2 位作者 姜在民 张远迎 张硕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552,共8页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改善渭北黄土区脆弱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核桃(Juglans regia L.)、李子(Prunus salicina),绿豆(秦豆6号)、辣椒(陕椒981)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研究不同农林复合系统...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改善渭北黄土区脆弱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核桃(Juglans regia L.)、李子(Prunus salicina),绿豆(秦豆6号)、辣椒(陕椒981)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研究不同农林复合系统对光能分布、农作物生长、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复合模式下,玉米、辣椒的光合有效辐射、光合速率、生物量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距树行愈近,影响愈大。叶片水势与玉米、辣椒的光合速率、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产量不相关或负相关。而10-20 cm土壤含水量与绿豆的生物量和产量以及辣椒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正相关。但绿豆、辣椒的生产量与其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性,这说明,农林复合系统中光能竞争是导致间作绿豆、辣椒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 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速率 生产力 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的光能截获和利用特征 被引量:14
8
作者 徐强 程智慧 +1 位作者 卢涛 谢宝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69-976,共8页
太阳辐射的有效利用是间套作种植模式呈现产量优势的根本原因。本试验研究了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变化趋势及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截获和利用规律。试验设线辣椒单作(SC)、线辣椒/玉米套作(IMC)、玉米单作(SM)3... 太阳辐射的有效利用是间套作种植模式呈现产量优势的根本原因。本试验研究了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变化趋势及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截获和利用规律。试验设线辣椒单作(SC)、线辣椒/玉米套作(IMC)、玉米单作(SM)3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线辣椒和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在生育期内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单作线辣椒和单作玉米的LAI均稍大于各自的套作;套作线辣椒的消光系数低于单作。玉米、线辣椒单作与套作整个生育期内的PAR截获量差异显著,带状套作的PAR截获量比按套作比例(0.788:0.222)对单作PRA截获量加权的平均值高42.25%。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的PAR利用效率比按套作比例对单作PAR利用效率加权的平均值高39.51%。套作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大于单作,套作线辣椒的干物质积累速率低于单作。套作线辣椒的干物质向茎、枝的分配比例显著低于单作,而向果实、根的分配比例分别比单作高2.8%和2.6%;套作玉米的干物质向各器官最终分配比例与单作无显著差异。与单作相比,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模式的产量优势归功于PAR截获量和利用率的提高。合理的套作可以使作物对PAR的截获和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 玉米 线辣椒 光合有效辐射 光能截获 光能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光温室常用透光覆盖材料辐射透过性能测试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楠 马承伟 +2 位作者 赵淑梅 姜宜琛 宋金修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1-535,共5页
为系统了解日光温室常用透光覆盖材料的辐射透过性能,为温室光热环境的理论分析提供基础数据,采用带有积分球的分光光度计,对24种典型日光温室透光覆盖材料在300~2500nm波长范围的分光透过率进行了测试,并进一步计算了太阳直接辐射透过... 为系统了解日光温室常用透光覆盖材料的辐射透过性能,为温室光热环境的理论分析提供基础数据,采用带有积分球的分光光度计,对24种典型日光温室透光覆盖材料在300~2500nm波长范围的分光透过率进行了测试,并进一步计算了太阳直接辐射透过率、PAR透过率、紫外透过率、红蓝光比例、红光远红光比例等指标。结果表明:在400~2300nm波长范围内,所有材料的辐射透过率均在80%以上;EVA膜的透过率优于PE膜;在PE膜中,太阳直接辐射透过率、PAR透过率由高到低顺序为PE耐老化膜〉PE无滴膜〉PE草莓专用膜〉PE无滴耐老化膜;PE膜太阳直接辐射透过率、PAR透过率与厚度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也为估算PE膜辐射透过性能与厚度的关系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光覆盖材料 辐射透过率 太阳直接辐射 分光光度计 光合有效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暖季CO_2地-气交换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世晓 赵亮 +2 位作者 李英年 古松 赵新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3-436,共4页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以2003年7、8月份为例,对高寒灌丛暖季CO2通量变化模式及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8月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日平均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分别为7.17,-7...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并以2003年7、8月份为例,对高寒灌丛暖季CO2通量变化模式及其主要气候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8月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日平均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分别为7.17,-7.26g/(m^2·d);最高日NEE分别为-11.00,-12.09g/(m^2·d).暖季高寒灌丛生态系统NEE日变化波动极为明显,8:00-19:00为CO2净吸收阶段,峰值一般出现在12:00左右,最大值为1.72g/(m^2·h))(7月份)、-1.63g/(m^2·h)(8月份).19:00-次日8:00为CO2净释放,最大值为O.69g/(m^2·h)(7月份)、0.86g/(m^2·h)(8月份).在主要气候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PAR)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但PAR达到1000μmol/(m^2·s)以后,随着PAR进一步升高,NEE有下降趋势.就温度而言,白昼(7:00-20:00)NEE变化与温度无显著关联,而夜间(21:00~次日6:00)温度与NEE变化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灌丛 CO2通量 温度 光合有效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透光覆盖材料透光特性的测试 被引量:24
11
作者 丁小明 周长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10-213,共4页
透光特性是温室透光覆盖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值的表达却因测试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该文介绍了透光覆盖材料太阳辐射透过率的测试及计算方法,选用聚乙烯塑料膜(PE)、浮法玻璃、聚碳酸酯双层中空板(PC)三种典型的覆盖材料进行了测... 透光特性是温室透光覆盖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值的表达却因测试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该文介绍了透光覆盖材料太阳辐射透过率的测试及计算方法,选用聚乙烯塑料膜(PE)、浮法玻璃、聚碳酸酯双层中空板(PC)三种典型的覆盖材料进行了测试,计算了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的标准C、标准A和标准D65三种光源下,在可见光与PAR波段范围内,基于4种权重系数下的覆盖材料透光率和光合有效辐射(PAR)透过率。结果表明,PE薄膜几乎不受影响,浮法玻璃相差2%左右,聚碳酸酯双层中空板差异达2%~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覆盖材料 透光率 可见光 par 测试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和太阳辐射的番茄果型果径模拟模型 被引量:10
12
作者 滕林 程智慧 +2 位作者 赖琳玲 陈学进 冯武焕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1-144,共4页
根据塑料大棚内番茄果实生长与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关系,建立了以环境影响因子积为尺度的设施番茄果实果径及果型指数模拟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检验。验证结果表明,设施番茄第一到第五序果果径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回归估计标... 根据塑料大棚内番茄果实生长与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关系,建立了以环境影响因子积为尺度的设施番茄果实果径及果型指数模拟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检验。验证结果表明,设施番茄第一到第五序果果径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1.14、0.68、1.06、1.30和0.78 cm;果型指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053、0.035、0.035、0.094和0.142。模型对设施番茄各序果果实的果径和果型指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符合度较好,实用性较强,可以为设施番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径 有效积温 有效光合辐射 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棉间作系统田间配置对棉花冠层光辐射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郁娜 张永强 +3 位作者 徐文修 张巨松 陈飞虎 胥新强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70,共6页
在杏棉间作系统内,研究不同田间配置条件下,棉花群体冠层光辐射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单株叶面积随着株距增大而增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随着株距增大而减小。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随着棉花冠层高度不同而不同,在棉花全... 在杏棉间作系统内,研究不同田间配置条件下,棉花群体冠层光辐射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单株叶面积随着株距增大而增大,群体叶面积指数(LAI)随着株距增大而减小。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随着棉花冠层高度不同而不同,在棉花全生育期表现为冠层顶部>冠层上部>冠层下部;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处理差异明显,在营养生长期间距1.85m、株距8cm的田间配置光合有效辐射及光截获率最大,生殖生长时,间距1.45m、株距10cm的田间配置的最大。毛地皮棉产量表现为株距10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2cm、8cm的分别高4.69%、19.96%;净地皮棉产量则表现为株距8cm配置时最高,比株距10cm、12cm分别高7.18%、30.91%。综合分析冠层结构及不同田间配置处理的棉花产量,认为在6a株行距配置为3m×6.5m的杏树行间,种植的棉花田间配置为间距1.45m、株距10cm的10行棉花时产量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棉间作 田间配置 棉花冠层 光合有效辐射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橡胶林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志祥 杜莲英 +3 位作者 谢贵水 兰国玉 陈帮乾 周兆德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21,共9页
橡胶林生态系统光合有效辐射(PAR)作为生态系统所有生命活动、有机物质合成和产量形成的最基本能量来源,是影响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生产的最重要生态因子,对其时空变异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系统内生理生态因子变化和光合行为,为充分开... 橡胶林生态系统光合有效辐射(PAR)作为生态系统所有生命活动、有机物质合成和产量形成的最基本能量来源,是影响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生产的最重要生态因子,对其时空变异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系统内生理生态因子变化和光合行为,为充分开发利用林下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析2010年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PAR的时空分布格局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日尺度上,橡胶林不同高度PAR日变化均呈现为相对比较规则的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前后;PAR从林冠顶层向下逐渐减弱,平均日总量全光照条件下(16m高度)最大,为28.89mol.m-2,到12、8、4m和2m处PAR平均日总量分别占85.22%、37.49%、17.48%和13.26%。2)在月尺度上,一年中橡胶林各层PAR月总量在7月达到最大值,在1月或者12月达到最小值。一年中PAR雨季高于旱季,但表现略有差异,橡胶林林冠顶层(16m)和林冠层(12m)白昼时段均表现为雨季高于旱季,而冠下3层(8、4m和2m)只有正午前后几小时雨季高于旱季,早晚时段则相反。3)橡胶林PAR年总量全光照条件下(16m)最大为10 543.75mol.m-2,往下逐渐减弱,12、8、4m和2m高度的光合有效辐射年总量分别为8 984.92、3 954.61、1 844.86mol.m-2和1 396.41mol.m-2,分别占到总量的85.21%、37.51%、17.50%和13.24%。4)橡胶林光合有效辐射透射率也因林冠等的遮挡,年内变化明显,各垂直高度也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有效辐射 时空分布 橡胶林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旭 尹光彩 +4 位作者 周国逸 孙阁 唐旭利 王春林 闫俊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23,共6页
光合有效辐射(PAR)是影响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生产的重要生态因子,对其时空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因子变化和光合行为.该文分析了2003年鼎湖山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PAR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关... 光合有效辐射(PAR)是影响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生产的重要生态因子,对其时空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因子变化和光合行为.该文分析了2003年鼎湖山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PAR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PAR在进入冠层内部的过程中,其强度不断减弱,变异系数(CV)则不断增大;各层次PAR月总量的年变化均呈单峰形,并分别于7月和3月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雨季和旱季,各层次PAR的日均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其中冠层上方(PAR1)和乔木第1亚层(PAR2)呈规则的单峰曲线,而乔木第3亚层(PAR,)和灌木及草本层(PAR.)则为不规则的单峰曲线;旱季各层次PAR的平均值为雨季的68.99%~71.48%;旱季各层次PAR日通量的CV非常接近,而雨季PAR,和PAR.的CV则明显增加.全年PAR1、PAR2、PAR3和PAR4总量分别为1842.27、1374.37、471.38和288.39MJ/m^2,各占下行短波辐射(RSd)的40.07%、29.89%、10.25%和6.27%.全年PAR:、PAR,和PAR.的相对光合有效辐射分别为74.6%、23.6%和15.7%.在日尺度和月尺度上PAR。与RSd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而RSd的系数远小于通常的范围(0.44~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针阔混交林 光合有效辐射 时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夏玉米冠层内辐射分布的不同层叶面积指数模拟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涛 黄文江 +2 位作者 董斌 刘镕源 杨贵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21-229,共9页
为了模拟夏玉米冠层内各层叶面积指数垂直分布,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是研究作物群体光合作用和长势的重要特征参数,阐明冠层内PAR的垂直分布规律与冠层结构等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为遥感定量反演冠... 为了模拟夏玉米冠层内各层叶面积指数垂直分布,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是研究作物群体光合作用和长势的重要特征参数,阐明冠层内PAR的垂直分布规律与冠层结构等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为遥感定量反演冠层结构参数提供模型基础。该文基于PAR在冠层内的辐射传输规律结合冠层结构模拟不同太阳高度角的PAR透过率垂直分布模型,并用地面冠层分析仪测量值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封垄前玉米抽雄期冠层内PAR透过率垂直分布模拟精度较高。通过不同太阳高度角PAR透过率的垂直分布模型结合消光系数运用不同算法分别反演层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并与不同高度层LAI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onhomme&Chartier算法反演不同高度层LAI精度较高,上层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0.18,中层RMSE为0.55,下层RMSE为0.09。不同太阳高度角反演结果存在差异,30°和45°高度角均能较好地反演下层LAI,RMSE分别为0.11与0.09;30°高度角反演中层LAI精度较高,RMSE为0.30;45°高度角反演上层LAI精度较高,RMSE为0.18。结果表明基于不同太阳高度角构建的层LAI反演模型更适于实现夏玉米不同高度层LAI的遥感估算。该研究可为模拟垄行结构冠层内LAI垂直分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农作物 辐射 夏玉米 光合有效辐射透过率 垂直分布 层叶面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的草地植被光合过程参数估算--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刚 辛晓平 +2 位作者 王道龙 杨桂霞 张宏斌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1-7,共7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利用MODIS遥感影像和TOMS紫外波段反射率数据,在GIS和RS软件支持下,计算分析了内蒙古草地生长季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FPAR)、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APAR)及其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因子对FPAR、...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利用MODIS遥感影像和TOMS紫外波段反射率数据,在GIS和RS软件支持下,计算分析了内蒙古草地生长季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FPAR)、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APAR)及其时空变化,并分析了气候因子对FPAR、PAR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地生长季的PAR、FPAR、APAR的估算值与其他研究者基本一致,方法可行,可为草地NPP估算及建模提供参考。内蒙古草地生长季平均PAR为1973.8 MJ/m2,FPAR为0.275,APAR为516.64 MJ/m2。内蒙古草地生长季的PAR、FPAR、APAR时空变化明显:FPAR及APAR空间上呈东北向西南地区递减的趋势,PAR与之相反。4月份(生长季初期)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PAR、FPAR、APAR都开始增加,但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内蒙古草地生长季,不同草地类型的FPAR及APAR差异明显,在草地NPP估算及建模时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吸收系数 吸收性光合有效辐射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冬小麦/白三叶草间作系统小麦群体结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孙振中 欧阳竹 +1 位作者 刘丽平 李发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4-560,共7页
2008~2010年冬小麦/白三叶草不同栽培方式试验(6种小麦行距配置,3个行距×2个播种量)研究表明,单作条件下,小麦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产量在行距25 cm与30 cm处理间差异不大,均显著高于行距40 cm处理。行距30 cm、播种... 2008~2010年冬小麦/白三叶草不同栽培方式试验(6种小麦行距配置,3个行距×2个播种量)研究表明,单作条件下,小麦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产量在行距25 cm与30 cm处理间差异不大,均显著高于行距40 cm处理。行距30 cm、播种量217.5 kg.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收获系数分别达7 857.8 kg.hm-2和0.483。小麦抽穗期和花期,行距30 cm与40 cm处理的冠层底部向上20 cm处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值差异不大,行间全天PAR在50μmol.m-2.s-1以上的时间至少有8 h,而单作条件下白三叶草光补偿点在30~50μmol.m-2.s-1之间,这预示着在行距30 cm与40 cm处理的小麦行间间作白三叶草能为白三叶草光合作用提供有效光能。行距30 cm条件下,"小偃81"与"济麦22"单作以及分别与白三叶草间作处理试验表明,"小偃81"与白三叶草间作系统小麦生物量不受间作影响,小麦叶面积指数与穗数高于"小偃81"单作。"济麦22"与白三叶草间作系统的3项指标则低于"济麦22"单作。间作条件下,白三叶草冠层顶部PAR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冠层底部PAR较小,全天最大仅30μmol.m-2.s-1。与"济麦22"相比,"小偃81"与白三叶草间作冠层底部PAR全天日变化较小。因此,行距30 cm处理小麦行间适合间作白三叶草,小麦品种"小偃81"比"济麦22"更适合与白三叶草间作。本研究结论可为华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白三叶草间作种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白三叶草 行距 间作 群体结构 光合有效辐射(par) 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过程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建栋 金之庆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6-140,共5页
利用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反演了日辐射的日变化过程,并利用实测日辐射资料建立了太阳辐射强度与光合有效辐射( P A R)之间的经验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对任一时刻 P A R 进行模拟的数值模型,还利用实测日辐射资料对模型进行... 利用太阳辐射日总量资料反演了日辐射的日变化过程,并利用实测日辐射资料建立了太阳辐射强度与光合有效辐射( P A R)之间的经验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对任一时刻 P A R 进行模拟的数值模型,还利用实测日辐射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由辐射日总量资料推算 P A R 日变化的效果较好,平均相对误差直达辐射为65% 、散射辐射为86% ;用云量和日照百分率推算 P A R 日变化的效果相对较差,但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日变化趋势仍很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有效辐射 日变化 数值模型 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产量与光合有效辐射条件的相关变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蒋建平 朱建军 +3 位作者 刘廷志 贺树民 周志明 苏富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133-137,共5页
以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光合有效辐射为焦点,分析树冠遮荫对间作小麦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以探讨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光能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南北行向的桐麦间作,在距树行不同距离和泡桐不同生长期间,树冠遮荫对小麦光合有效辐... 以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光合有效辐射为焦点,分析树冠遮荫对间作小麦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以探讨桐麦间作系统中的光能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南北行向的桐麦间作,在距树行不同距离和泡桐不同生长期间,树冠遮荫对小麦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差异较大,距树行越近或泡桐叶面积指数越大,光合有效辐射减少率也越大;树冠遮荫对小麦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对千粒重和单产影响显著,其影响程度因距树行距离不同而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泡桐 间作 光合有效辐射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