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水气单胞菌AH-1 quorum sensing负调控Ⅲ型分泌系统的表达
1
作者 周文广 刘广锋 周世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7-652,共6页
通过构建嗜水气单胞菌AH-1 Quorum Sensing(QS)2个关键调节基因ahyI,ahyR的突变菌株,来系统分析嗜水气单胞菌AH-1Ⅲ型分泌系统基因,揭示它们由QS系统调控.在ahyI突变菌中,TTSS分泌效应因子(effector)aexT量显著提高.通过构建LacZ-TTSS... 通过构建嗜水气单胞菌AH-1 Quorum Sensing(QS)2个关键调节基因ahyI,ahyR的突变菌株,来系统分析嗜水气单胞菌AH-1Ⅲ型分泌系统基因,揭示它们由QS系统调控.在ahyI突变菌中,TTSS分泌效应因子(effector)aexT量显著提高.通过构建LacZ-TTSS基因启动子融合表达,进一步表明QS系统负调控编码TTSS组分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quorum sensing Ⅲ型分泌系统 负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信号分子AI-2合成蛋白LuxS表达条件
2
作者 李祎 韩朔 +2 位作者 王玉琪 秦梦园 吴晓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3,I0009,共9页
群体感应是一种由自诱导物(autoinducers,AIs)介导的、细菌密度依赖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已经被证实参与细菌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信号分子AI-2介导的Lux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并备受关注.AI-2的合成依赖... 群体感应是一种由自诱导物(autoinducers,AIs)介导的、细菌密度依赖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已经被证实参与细菌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信号分子AI-2介导的LuxS/AI-2型群体感应系统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并备受关注.AI-2的合成依赖于S-核糖同型半胱氨酸酶(LuxS)的催化作用,而LuxS蛋白则是由luxS基因经过转录、翻译得到的.为了探索LuxS蛋白在表达菌株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的最佳表达条件,从而获得较高产量且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的LuxS蛋白.首先对LuxS蛋白结构进行预测,确定E.coli BL21(DE3)作为表达菌株.其次,在单因素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响应面法优化LuxS蛋白的表达条件.在菌液浓度OD 600为0.5、诱导温度为37℃、IPTG浓度为0.5 mmol/L、诱导时间为31 h条件下,获得LuxS蛋白的最高表达量.研究成功优化了LuxS蛋白在E.coli BL21(DE3)中的诱导表达条件,获得了具有生物活性的LuxS蛋白,并在后续的研究中成功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信号分子AI-2,为体外合成AI-2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AI-2 LuxS蛋白 原核表达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糖乳杆菌Z097提取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叶国良 张杏果 +2 位作者 黄铭新 李婷 钟青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单增李斯特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采用乳酸菌的活性物质淬灭其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以控制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研究测定了戊糖乳杆菌Z097的乙酸乙酯提取物(Z097-E)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 单增李斯特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采用乳酸菌的活性物质淬灭其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以控制单增李斯特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研究测定了戊糖乳杆菌Z097的乙酸乙酯提取物(Z097-E)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探究Z097-E在亚抑菌浓度下对其生长、自聚性、疏水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胞外多糖、胞外蛋白和QS信号分子AI-2等的影响,并测定了其不同浓度对成熟生物被膜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Z097-E的MIC为6.4 mg/mL;亚抑菌浓度3.2 mg/mL的Z097-E处理使单增李斯特菌的自聚性和疏水性分别下降了73.58%和89.62%;同时对单增李斯特菌的胞外多糖、胞外蛋白、AI-2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80.03%、34.23%和84.43%;此浓度处理24 h和48 h后,生物被膜量分别降低了52.76%和53.77%。以12.8 mg/mL的Z097-E处理成熟生物被膜24、48 h后,对其清除率分别为30.08%和62.07%。结果表明,Z097-E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被膜和群体感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为在食品加工、运输和保藏过程中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糖乳杆菌 单增李斯特菌 群体感应 生物被膜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HL-QS减缓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海丰 孙明媛 于海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00-1305,共6页
首先介绍N-乙酰高丝氨酸环内酯(N-acyl homoserine lactone,AHL)型生物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信号分子对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膜表面形成生物膜的调节机制,通过AHL-QS信号分子细胞间的交流,可决定生物膜形成及... 首先介绍N-乙酰高丝氨酸环内酯(N-acyl homoserine lactone,AHL)型生物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信号分子对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膜表面形成生物膜的调节机制,通过AHL-QS信号分子细胞间的交流,可决定生物膜形成及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分泌;系统阐述了应用AHL-QS信号分子降解酶及淬灭剂对MBR生物膜污染的控制效果,抑制或降解信号分子可显著降低生物膜形成能力,从根本上控制膜污染。此外,针对降解酶及淬灭剂新的固定化技术在MBR中的应用也作了介绍,如磁性载体、膜表面负载、微生物-管束及多孔微球包埋细胞技术。以AHL-QS为基础的膜污染控制策略对于MBR应用前景广阔,然而该技术的工程化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加强AHL-QS信号分子识别及进一步明确QS系统对微生物代谢机制的影响是该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膜污染 生物膜 群体感应 N-乙酰高丝氨酸环内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S系统中LasR和RhlR蛋白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及免疫原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13
5
作者 谢轶 曾蔚 +6 位作者 贾文祥 杨发龙 杨维青 程曦 康梅 王兰兰 张再容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38,共8页
为探讨铜绿假单胞菌 PAO1 中 lasR 和 rhlR 基因表达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它们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方法扩增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 PAO1 中的 lasR 和 rhlR 基因,全... 为探讨铜绿假单胞菌 PAO1 中 lasR 和 rhlR 基因表达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它们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方法扩增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 PAO1 中的 lasR 和 rhlR 基因,全自动荧光测序仪测序,并用 Blast 方法检测克隆片段. 利用 pGEX4T-1 载体分别构建 lasR/rhlR-pGEX4T-1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 BL21(DE3)中诱导表达,并经过免疫印迹实验验证其生物学活性. 用硅胶膜培养法建立生物被膜模型,诱导转入了pGFPuv 质粒的铜绿假单胞菌 PAG0305 形成生物被膜,并测定 LasR 蛋白和 RhlR 蛋白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同时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菌落计数法检测免疫组和对照组鼠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率. 以 PAO1 染色体 DNA 为模板的 PCR 结果显示,lasR 的全基因序列为 720 bp,rhlR 基因序列为 726 bp,经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分别与 GenBank 中 lasR/rhlR 基因(登录号:M59425; AE004768) 的同源性为 100%. 大肠杆菌 BL21 (DE3) 分别转化重组质粒 lasR/rhlR-pGEX4T-1 后,经 IPTG诱导和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均为 54 ku 左右,与预期蛋白质分子质量相同. 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在硅胶膜上 PAG0305 能够形成典型的发荧光的生物被膜,LasR 或 RhlR 蛋白 (10 mg/L) 存在的情况下,PAG0305 生物被膜的形成速度在前三天比对照组平均提高 40.77%,而且两蛋白单独存在与同时存在时的作用相同. 体内实验中,免疫小鼠肺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率显著高于未经免疫的正常组 (P < 0.05). 上述结果表明:构建的lasR/rhlR-pGEX4T-1 重组质粒能够在大肠杆菌 BL21(DE3)中成功地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 LasR/RhlR 蛋白在体外模型中能够加快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速度,是调节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免疫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对小鼠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为进一步开展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数量感知系统 生物被膜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伤寒沙门氏菌群体感应干扰策略研究进展
6
作者 肖雪 张红蕊 +3 位作者 张鹏 乔建军 财音青格乐 吴胜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2-389,共8页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作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由于其耐药性问题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研究表明干扰致病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是解决其耐药性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QS是细胞间的一种... 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作为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由于其耐药性问题而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研究表明干扰致病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是解决其耐药性问题的有效方案之一。QS是细胞间的一种通讯机制,涉及多种代谢活动,例如生物被膜形成、运动性、毒力因子、黏附和侵袭等过程。为了系统地总结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群体感应及其相应的干扰策略,该文首先介绍了S.Typhimurium包含的N-高丝氨酸内酯类、2型自诱导分子、3型自诱导分子、吲哚和扩散信号分子等介导的5种QS系统。然后从信号分子合成、胞外运输及反应、与受体蛋白相互作用3方面总结了对不同QS系统的抑制和促进策略。指出了未来QS干扰策略的开发应更多立足于多靶点和多层次的系统网络,以期为解决沙门氏菌耐药性开辟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干扰 群体感应猝灭 肠道致病菌 抗生素耐药性 生物被膜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QS01菌株对小球藻的生态学效应及对UV-B辐射的响应 被引量:6
7
作者 周文礼 肖慧 +3 位作者 乔秀亭 孙敬锋 邢克智 唐学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利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小球藻共栖Z-QS01菌株的生态学效应及对UV-B辐射的响应.结果表明:Z-QS01菌株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实现自我行为调节和对小球藻的抑制效应,Z-QS01菌株的密度和分泌到培养液中的化学物质的浓度是启动调节机制的必要条... 利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小球藻共栖Z-QS01菌株的生态学效应及对UV-B辐射的响应.结果表明:Z-QS01菌株通过分泌化学物质实现自我行为调节和对小球藻的抑制效应,Z-QS01菌株的密度和分泌到培养液中的化学物质的浓度是启动调节机制的必要条件;UV-B辐射增强显著影响Z-QS01菌株的群感效应,随UV-B辐射剂量的增加,Z-QS01菌株对小球藻的抑制效应降低.实验数据可为水产养殖业生态防病提供参考,并为揭示藻菌间相互作用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Z—qs01菌株 UV-B辐射 群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群体感应抑制剂与磺胺对大肠杆菌联合毒性效应的QSAR模型建立 被引量:2
8
作者 梁丽营 曾鸿鹄 +3 位作者 龙茜 孙昊宇 林志芬 莫凌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2-99,共8页
以大肠杆菌为模式生物,分别测定了7种磺胺(SAs,分别为磺胺二甲基嘧啶(SCP)、磺胺吡啶(SPY)、磺胺甲恶唑(SMX)、周效磺胺(SDX)、磺胺喹恶磷(SQ)、磺胺对甲氧嘧啶(SM)、磺胺甲氧哒嗪(SMP)),及3种群体感应抑制剂(QSIs,分别为3-甲基-2-(5H)... 以大肠杆菌为模式生物,分别测定了7种磺胺(SAs,分别为磺胺二甲基嘧啶(SCP)、磺胺吡啶(SPY)、磺胺甲恶唑(SMX)、周效磺胺(SDX)、磺胺喹恶磷(SQ)、磺胺对甲氧嘧啶(SM)、磺胺甲氧哒嗪(SMP)),及3种群体感应抑制剂(QSIs,分别为3-甲基-2-(5H)-呋喃酮(MF)、N-乙烯基吡咯烷酮(VP)、(R)-3-吡咯烷醇(HPL))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并且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建立了QSIs与SAs对大肠杆菌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其联合毒性效应表现为拮抗和相加作用;同时,基于SAs和QSIs分别与它们的目标靶蛋白二氢叶酸合成酶(DHP5)与大肠杆菌家族蛋白(Sdi A)之间相互作用的结合能(Ebinding)和混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mix)构建了SAs和QSIs对大肠杆菌的二元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为0.901).该模型经过验证,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2为0.913),研究可为今后抗生素与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环境联合生态风险评价以及毒性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抑制剂 磺胺类抗生素 大肠杆菌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对生物膜修复中群体行为的调控机制
9
作者 王贺飞 刘佳 +5 位作者 王俊跃 林芳婧 常可一 丁恒 王建 高彦征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81-3393,共13页
本文综述了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中群体感应(QS)系统主要的信号分子AHLs、AIPs和AI-2合成、调控群体行为的机制及其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结果显示,QS调节细菌群体行为过程主要有信号分子合成和释放、细菌识别信号分子并作出行为应答.S-... 本文综述了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中群体感应(QS)系统主要的信号分子AHLs、AIPs和AI-2合成、调控群体行为的机制及其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结果显示,QS调节细菌群体行为过程主要有信号分子合成和释放、细菌识别信号分子并作出行为应答.S-腺苷甲硫氨酸在多种信号分子合成中都可作为底物,这可能是QS系统与细菌协同进化的结果.一些信号分子不仅能调节同种属细菌的群体行为,还能介导无亲缘关系的细菌与植物的通讯过程.菌群通过QS协调群体内部的行为,改善群落结构,调控关键降解酶的合成,进而提高生物膜修复效率.最后,讨论了基于QS系统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可为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信号分子 生物膜 群体行为 微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群感效应在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调控及其应用
10
作者 高维谦 刘翔 李金娥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5-593,共9页
链霉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阳性丝状细菌,能够产生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有些抗生素类代谢产物在医药领域与农业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价值。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链霉菌基因组被测序... 链霉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阳性丝状细菌,能够产生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其中有些抗生素类代谢产物在医药领域与农业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价值。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链霉菌基因组被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链霉菌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其数量远远超过已知的抗生素种类,使得链霉菌成为新型抗生素发现的重要资源。群感效应是链霉菌中一种关键的细胞间通讯机制,依赖于特定的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在菌群密度增加时累积,当浓度达到一定阈值后,可与相关的转录因子结合,进而调控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本文总结了链霉菌群感效应系统在抗生素合成中的调控机制,并就群感效应系统在抗生素产量提高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群感效应 调控机制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相互作用与风味品质塑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臣 莫海文 +2 位作者 于海燕 田怀香 葛畅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共10页
发酵食品风味和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微生物作为发酵过程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生长、繁殖,特别是复杂的种内或种间相互作用,促进了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产生了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物质。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群落演替和个... 发酵食品风味和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微生物作为发酵过程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生长、繁殖,特别是复杂的种内或种间相互作用,促进了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产生了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物质。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群落演替和个体贡献已有大量研究,近年来,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开始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塑造发酵食品风味的核心机制,重点介绍群体感应调控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群体行为以及营养交互作用推动微生物群落的构建,并剖析了发酵过程中不同相互作用关系(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偏害共生、竞争关系)对发酵食品风味的积极影响。最后总结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相互作用对发酵食品风味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食品 微生物相互作用 群体感应 食品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调节对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张千 秦树敏 +7 位作者 杨晨曦 杜泽宇 唐清平 杨周洪 江佳骏 冯尧 万娟 李伟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30-3641,共12页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细胞间的通信机制,通过自诱导物(autoinducer,AI)的产生和响应,实现对细胞群体密度的调控,进而调节基因表达。在生物处理工艺中,QS对于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和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QS的三种主要...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细胞间的通信机制,通过自诱导物(autoinducer,AI)的产生和响应,实现对细胞群体密度的调控,进而调节基因表达。在生物处理工艺中,QS对于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和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QS的三种主要信号分子类型: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自诱导肽(autoinducing peptides,AIPs)和自诱导物-2(autoinducer-2,AI-2),并探讨了它们在QS机制中的作用。此外,本文还系统地综述了QS增强和抑制的方法,以及QS在生物处理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活性污泥、生物膜工艺、颗粒污泥工艺和菌藻共生技术以及膜生物反应器。尽管QS在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该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多种信号分子的产生增加了理解QS机制的复杂性;QS调控生物处理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尚未大规模用于实际污水处理中。因此,深入研究QS在生物处理中的调节机制对于开发新的废水生物处理策略、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生物处理工艺 信号分子 生物调控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表达及其对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的影响
13
作者 刘岩 潘蓓珍 +4 位作者 杨继飞 张先宇 丁文博 宋伶俐 赵云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1-928,共8页
目的:探讨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表达对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的影响,阐明耐药性增加的机制。方法:收集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根据其耐药性将菌株分为多重耐药组和敏感组,微孔板法构建生物膜筛选最佳形成条件,采用光学显微... 目的:探讨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表达对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的影响,阐明耐药性增加的机制。方法:收集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根据其耐药性将菌株分为多重耐药组和敏感组,微孔板法构建生物膜筛选最佳形成条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法检测2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2组铜绿假单胞菌对群体感应抑制剂呋喃酮(C-3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试剂盒法提取2组铜绿假单胞菌的RNA,改良TRIzol法提取2组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组浮游态和生物膜态RN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2组以及加入C-30抑制剂前后铜绿假单胞菌中lasR/I、RhlR/I和PqsR/A mRNA表达水平。结果: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中有56株多重耐药株(多重耐药组),21株全敏感株(敏感组)。构建生物膜最佳条件,当铜绿假单胞菌浓度为1.5×10^(8)CFU·mL^(-1)、培养时间为48 h时生物膜形成量最多;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的生物膜阳性率为91%,其中生物膜强阳性、中等阳性、弱阳性和阴性分别占16%、34%、41%及9%,多重耐药株的生物膜阳性率为96%,且多重耐药组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高于敏感组(P<0.05)。当群体感应抑制剂C-30的浓度为8 mg·L^(-1)时,可抑制多数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浮游态RNA和生物膜态RNA的吸光度(A)值在1.8~2.0。RT-qPCR法,与浮游态比较,生物膜态的铜绿假单胞菌重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asR/I、RhlR/I和PqsR/A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未加抑制剂组比较,加入抑制剂组铜绿假单胞菌中生物膜态的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asR/I、RhlR/I和PqsR/A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相关基因高表达会促进生物膜的形成,从而导致耐药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群体感应系统 实时荧光定量PCR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群体感应淬灭活性研究
14
作者 檀茜倩 王晓晴 +4 位作者 崔方超 王当丰 吕欣然 李学鹏 励建荣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为了研究土壤中具有群体感应淬灭作用的细菌类型以及其群体感应淬灭活性,本研究对土壤中可降解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所产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的菌株进行了筛选、分离和鉴定,对群体感应淬灭菌的特性以及其对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被膜的... 为了研究土壤中具有群体感应淬灭作用的细菌类型以及其群体感应淬灭活性,本研究对土壤中可降解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所产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的菌株进行了筛选、分离和鉴定,对群体感应淬灭菌的特性以及其对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能力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判断菌株可能产群体感应淬灭酶类型。共从土壤中分离到4株对蜂房哈夫尼菌所分泌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具有较高降解活性的细菌,经鉴定分别为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i hormaechei)GS31、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GS44、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GS48和沙雷氏菌(Serratia sp.)GS53;其中霍氏肠杆菌GS31的淬灭活性最强,其次为沙雷氏菌GS53、蜡样芽孢杆菌GS44和苏云金芽孢杆菌GS48。霍氏肠杆菌GS31和沙雷氏菌GS53的潜在群体感应淬灭活性物质存在无细胞上清液中(Cell-free supernatant,CFS),而蜡样芽孢杆菌GS44和苏云金芽孢杆菌GS48存在于细胞破碎提取物(Crude cell extract,CCE)中;结合结晶紫染色和光学显微镜分析结果发现,所分离的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清除蜂房哈夫尼菌生物被膜能力,其中霍氏肠杆菌GS31的抑制率和清除率最高,分别为42.9%和53.0%。同源基因扩增结果表明,霍氏肠杆菌GS31、蜡样芽孢杆菌GS44、沙雷氏菌GS53中可能存在AiiA内酯酶和PvdQ酰化酶基因,苏云金芽孢杆菌GS48中可能存在AiiA内酯酶基因。通过对土壤中可降解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菌株的筛选及其群体感应淬灭活性研究,为进一步丰富群体感应淬灭菌资源,以及基于群体感应淬灭菌的水产保鲜剂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淬灭 生物被膜 蜂房哈夫尼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降解苯扎氯铵系统构建、优化及调控机制研究
15
作者 何雨晴 卓旭萍 +3 位作者 王昕姿 何苗 薛宇 葛亚明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1,共7页
为消除苯扎氯铵(BAC)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构建了微生物降解BAC系统,优化了系统的运行条件,探讨了微生物降解BAC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在曝气和添加10 g/L葡萄糖时,系统对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的BAC的7 d去除率可达98.1%;初始BA... 为消除苯扎氯铵(BAC)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构建了微生物降解BAC系统,优化了系统的运行条件,探讨了微生物降解BAC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在曝气和添加10 g/L葡萄糖时,系统对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的BAC的7 d去除率可达98.1%;初始BAC质量浓度若降为2.8 mg/L,2 d去除率接近100%。优化后,系统菌团中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占比达71.16%,是菌团降解BAC的主要功能菌。宏基因组分析和主要功能抑制剂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群体感应和外排泵等机制在菌团降解BAC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菌团对BAC的降解调控机制,为BAC污染的微生物治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扎氯铵 新污染物 生物降解 群体感应 外排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石斛提取物对沙门氏菌群体感应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6
作者 蒋璐遥 周俊含 +11 位作者 严阳 陈杰 邓晓东 舒馨 唐崇邵 罗莹欣 赵志伟 魏玉颖 甘菊丽 杜彦锋 燕文柏 张薇薇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5-80,97,共7页
传统抑菌剂的泛用使细菌表现出日趋严重的耐药性,以群体感应系统为靶点的新型抑菌剂具有不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优势。该研究旨在为开发天然产物作为新型抑菌剂提供理论支持。以沙门氏菌为受试菌株,测定铁皮、叠鞘石斛提取物对沙门氏菌的... 传统抑菌剂的泛用使细菌表现出日趋严重的耐药性,以群体感应系统为靶点的新型抑菌剂具有不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优势。该研究旨在为开发天然产物作为新型抑菌剂提供理论支持。以沙门氏菌为受试菌株,测定铁皮、叠鞘石斛提取物对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通过生长曲线实验、泳动实验和生物膜实验研究提取物对沙门氏菌生长状况、运动能力和生物膜生成能力的影响,通过HPLC分析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通过分子对接模拟探究提取物对沙门氏菌群体感应系统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铁皮石斛提取物的MIC为8 mg/mL,叠鞘石斛提取物的MIC为4 mg/mL,在亚抑菌浓度下,沙门氏菌的生长不受影响,但运动能力和产生物膜能力均受到抑制(P<0.05),抑制效果呈现剂量依赖性,2种提取物均含有异鼠李素、金丝桃苷、槲皮素这3种单体成分,活性单体均能与LuxS蛋白相结合,提示提取物通过活性单体与受体蛋白结合来抑制致病因子表达实现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叠鞘石斛 沙门氏菌 群体感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蚁群的秘密:群体行为背后的“精算”
17
作者 郭晓辉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7,共11页
本综述探讨了蚂蚁的群体行为,以理解去中心化、自组织系统如何实现复杂的协调性、适应性和稳定性,进而促使蚂蚁成为全球最成功、分布最广泛的物种之一。蚂蚁成功背后的三大关键群体行为特征,共同提升了蚁群的整体效能:(1)个体异质性,不... 本综述探讨了蚂蚁的群体行为,以理解去中心化、自组织系统如何实现复杂的协调性、适应性和稳定性,进而促使蚂蚁成为全球最成功、分布最广泛的物种之一。蚂蚁成功背后的三大关键群体行为特征,共同提升了蚁群的整体效能:(1)个体异质性,不同个体具备多样化的特质,支持在蚁群内扮演不同的专门化角色;(2)基于任务的个体合作,使蚂蚁能够完成单个个体无法独立实现的目标;(3)分布式决策与信息流动,优化了蚁群在变化环境下的响应能力和弹性。通过经典案例如任务分配、协同搬运和基于最小有效多数的决策机制,展示了这些特征如何帮助蚂蚁灵活适应其环境,同时强调了数学建模作为研究框架的作用,通过定量分析为理解这些复杂行为提供了精准的见解。对蚁群行为的量化和建模对于将自然智慧转化为可扩展、适应性强的人类社会问题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群 自组织过程 群体行为 社会分工 群体感应 协同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3-oxo-C8-HSL对褐飞虱肠道共生菌多样性的影响
18
作者 范琳琳 宋阳 +1 位作者 申屠旭萍 俞晓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0-720,共11页
由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cyl homoserine lactone,AHL)介导的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广泛存在的调控系统。然而,对于QS感应与昆虫肠道菌群的互作以及QS与肠道免疫的关系尚未明确。本试验通过向褐飞虱Nilaparvat... 由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cyl homoserine lactone,AHL)介导的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广泛存在的调控系统。然而,对于QS感应与昆虫肠道菌群的互作以及QS与肠道免疫的关系尚未明确。本试验通过向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饲喂细菌QS信号分子——三氧代辛酰基高丝氨酸内脂(3-oxo-C8-HSL),探索QS对昆虫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肠道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3-oxo-C8-HSL处理第5 d的褐飞虱死亡率较对照组高出61.39%,生存时间缩短5 d。褐飞虱肠道微生物菌门、菌属和物种数(ASV)较对照组减少,细菌多样性升高,真菌多样性降低;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原优势菌属相对丰度降低。与此同时,3-oxo-C8-HSL激活肠道免疫,导致免疫效应物大量表达。综上所述,3-oxo-C8-HSL通过改变褐飞虱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并激活褐飞虱的肠道免疫响应,实现有效的杀虫效果,该方法为未来寻找到更有效的害虫防治方法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细菌群体感应 肠道共生菌 免疫基因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滇黄精水提物促进罗伊氏乳杆菌1.2838增殖、定植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普天丽 孙霞璆 +4 位作者 唐瑞丹 李昕怡 李恒 贺森 顾雯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78-2089,共12页
目的研究滇黄精水提物(Polygonatum kingianum water extract,PW)对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1.2838增殖、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生成及抗胁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揭示滇黄精水提物促进L.reuteri 1.2838增殖和定植的作用机制... 目的研究滇黄精水提物(Polygonatum kingianum water extract,PW)对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1.2838增殖、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生成及抗胁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揭示滇黄精水提物促进L.reuteri 1.2838增殖和定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L.reuteri 1.2838在含有0.0126 g·mL^(-1)PW的MRS培养基中37℃厌氧培养,绘制生长曲线。通过Vibrio harveyi BB170生物发光法测定AI-2生成的量。采用Illumina HiSeq进行转录组测序后,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经PW孵育后L.reuteri 1.2838的增殖和AI-2生成能力提升。转录组测序得到425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253个,下调172个。经GO和KEGG注释分析后,与L.reuteri 1.2838增殖相关基因pdhA、pshB、dlat、dld,与产AI-2相关基因luxS、sec,以及与菌株抗胁迫相关基因groEL、groES、gltC的表达量均显示出上调趋势。结论PW通过影响L.reuteri 1.2838的三羧酸循环、群体感应系统以及抗逆境能力,促进该菌株的增殖和定植,从而为滇黄精和罗伊氏乳杆菌的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水提物 罗伊氏乳杆菌1.2838 转录组 增殖 群体感应 抗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调控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携带、表达及与耐药的相关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凯 时翠销 +2 位作者 宋国滨 黄颖 徐元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48-753,共6页
目的探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常见群体感应(QS)系统调控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携带和表达情况及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检验科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97株,应用vitek2-compact仪器法及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运... 目的探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常见群体感应(QS)系统调控基因和毒力基因的携带和表达情况及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检验科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97株,应用vitek2-compact仪器法及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4种QS系统调控基因及7种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对结果做统计学分析;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调控基因LasI、Rh1R和毒力基因exoS、PCN的表达情况,对两类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线性分析。结果97株分离株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小于10%且阿米卡星最低为2.06%,对其余药物耐药率均在11%以上,最高的为亚胺培南25.77%,43株为多重耐药菌株,且呼吸系统来源的菌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更高。PCR基因检测结果显示:4种QS系统调控基因LasI、LasR、Rh1I、Rh1R检出率均为100%;7种毒力基因检出率最高的为exoT 98.97%(96/97),最低的为exoU 13.40%(13/97),PCN 43.30%(42/97),其余毒力基因检出率皆在86%以上。未携带毒力基因的菌株对头孢他啶等6种抗菌药物耐药,携带有7种毒力基因的菌株对头孢他啶耐药。PCN、exoS、exoU阳性菌株中,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NMDR-PA)所占比例更高;PCN+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exoS+/exoU-菌株相比,exoS-/exoU+菌株耐药的抗菌药物种类明显下降。NMDR-PA中调控基因rh1R、LasI的相对表达量更高且Las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控基因rh1R与毒力基因exoS、调控基因LasI与毒力基因PCN之间的表达呈正向线性关系。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仍较严重且表现多重耐药,调控基因稳定存在于菌株中,除exoU、PCN外,其余毒力基因exoS、exoT、exoY、ToxA、LasB携带率均较高,调控基因rh1R、LasI能正向调节毒力基因的表达,QS系统调控基因与毒力基因均会影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群体感应系统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