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4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 on Mapping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in Crops 被引量:3
1
作者 DU Minmin WANG Chao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8年第3期63-67,共5页
Most important agricultural traits of crops are controlled by many genes. These traits have complicated genetic basis and are difficult for genetic analysis. Due to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s in the la... Most important agricultural traits of crops are controlled by many genes. These traits have complicated genetic basis and are difficult for genetic analysis. Due to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genetic and molecular dissec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s has become possible. In this paper, recent progress on mapping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in crops was review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itative traits mapping populations high-resolution mapping association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section of Genetic Effect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in Transgenic Cotton
2
作者 ZHANG Yong-shan(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Cotton Genetic Improve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Anyang,Henan 455000,China)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04-,共1页
When alien DNA inserts into cotton genome in multi-copy manner,several QTL in cotton genome are disrupted,which are called dQTL in this study.Transgenic mutant line is near-isogenic to its recipient which is divergent... When alien DNA inserts into cotton genome in multi-copy manner,several QTL in cotton genome are disrupted,which are called dQTL in this study.Transgenic mutant line is near-isogenic to its recipient which is divergent for the dQTL from remaining QTL.So,a set of data from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TL in Transgenic Cotton Dissection of Genetic Effect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Seed Physical and Nutrient Traits in Cotton
3
作者 SONG Xian-liang,ZHANG Tian-zhen(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 Germplasm Enhancement,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32-,共1页
Cotton(Gossypium spp.) is the leading fiber crop,and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important edible oil and protein meals in the world.Complex genetics and strong environmental effects hinder
关键词 QTLs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Seed Physical and Nutrient traits in Cott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US测试的石斛数量性状分级与表型多样性评价
4
作者 钟海丰 陈宇华 +3 位作者 陈剑锋 钟声远 林觅 刘中华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6-929,共14页
为客观科学描述石斛数量性状,以85个石斛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20个数量性状分布特点,采用最小显著差法和极差法确定分级范围,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植株... 为客观科学描述石斛数量性状,以85个石斛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20个数量性状分布特点,采用最小显著差法和极差法确定分级范围,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评价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植株大小、假鳞茎长度等15个性状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分级;而花数量、花序梗长度等其他5个性状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极差法分级,确定了20个数量性状的分级范围。各数量性状在品种内表现较稳定,品种间变异丰富,品种内和品种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44%~17.33%和24.99%~124.03%,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16~2.05之间,表明供试品种适合作为分级研究的对象。各性状间普遍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花纵径与花横径、侧萼片长度、花瓣长度,中萼片长度与侧萼片长度、花瓣长度,侧萼片长度与花瓣长度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表现出高度相关性,可以减少此类性状,提高DUS测试效率。主成分分析显示,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4.78%,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73.54%,代表花的大小,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11.24%,代表花的数量和植株高度。在欧式距离约为60处可将85个石斛品种分为两个类群,主要体现在植株大小和花纵横径上的差异;第Ⅱ类群在欧式距离约为30处又可分为2个亚类群,主要表现在花数量、花序梗长度上的差异。综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花数量在品种间区分能力强,可新增作为石斛DUS测试分组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属 数量性状 分级 DUS测试 表型多样性 分组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梅品种的表型遗传多样性综合分析与评价
5
作者 郁书君 岑若邦 +4 位作者 刘佳美 景衍之 李美芬 冯倚琪 黄久香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1-760,共20页
为了三角梅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该研究以100份三角梅品种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7个数量性状和13个质量性状,采用变异系数、数量分级、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的数据分析... 为了三角梅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依据,该研究以100份三角梅品种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7个数量性状和13个质量性状,采用变异系数、数量分级、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对供试三角梅品种的表型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7个数量性状的品种内变异幅度为7.52%~29.27%,其中2个小于10%,3个在10%至20%之间,2个大于20%;品种间变异幅度为20.15%~41.08%,全部超过20%。这说明三角梅数量性状在品种内的变异程度属于中等水平,而在品种间的变异程度属于较高水平,利用品种间的数量性状差异鉴别品种的可能性较大。(2)概率分级法比传统的等距离分级法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更适用于该研究的数量性状分级。(3)7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全部大于1.00;13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08~2.74,其中8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大于1.00,这说明三角梅表型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总体较高。(4)主成分分析可将20个表型性状简化为8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78.689%。第1主成分由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叶柄长度决定,说明叶片的数量性状是区分三角梅品种的最主要性状指标。(5)Q型聚类分析主要依据叶片和苞片的大小将100份三角梅品种资源分为4类。综上认为,三角梅表型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叶片与苞片是三角梅品种的主要性状指标,同时运用科学合理的概率分级法,对鉴别品种、种质创新与育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梅 种质资源 表型多样性 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麦158/西风重组自交系群体千粒重QTL的初步定位
6
作者 周淼平 张鹏 +3 位作者 杨学明 张平平 宋桂成 何漪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该性状遗传率高,所以研究者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为了挖掘更多与小麦千粒重密切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并用于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采用长江中下游曾经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扬麦... 千粒重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该性状遗传率高,所以研究者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为了挖掘更多与小麦千粒重密切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并用于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采用长江中下游曾经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扬麦158与引进品种西风组配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55 K芯片技术分析重组自交系群体基因型,结合3年的群体千粒重表型资料,对影响小麦千粒重的QTL进行初步分子定位。结果共检测到22个可重复的QTL,这些QTL分布于20条染色体,其中12个QTL只在2个年度被发现;10个QTL能在3个年度重复检测到,为稳定QTL。10个稳定QTL位于染色体1B、2A、4A、4B、4D、5A、5D、7A(2个QTL)和7D共9条染色体上,其中位于染色体4B、5A、5D、7A、7D上的QTL为新发现的千粒重相关QTL。在稳定QTL中,9个来自高千粒重亲本扬麦158,1个来自低千粒重亲本西风。位于染色体4B、4D、5A的稳定QTL,在3个年度的表型解释率均超过10.0%,为主效QTL,并且增加千粒重的性状均来自亲本扬麦158,这些QTL可以在今后提高小麦千粒重的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千粒重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定量解剖研究新进展
7
作者 郭娟 焦立超 +3 位作者 何拓 马灵玉 姜笑梅 殷亚方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8,共15页
木材解剖学是研究木材(次生木质部)中各类细胞形态特征、排列、比量、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在木材解剖学框架内,开展木材构造特征定量化研究,实现木材解剖信息的定量提取、挖掘、整合与应用,科学构建木材构造特征与树种生理功能、气... 木材解剖学是研究木材(次生木质部)中各类细胞形态特征、排列、比量、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在木材解剖学框架内,开展木材构造特征定量化研究,实现木材解剖信息的定量提取、挖掘、整合与应用,科学构建木材构造特征与树种生理功能、气候环境、木材性质和加工工艺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推动木材学、林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考古学和物候学等学科的发展。当前,在系统科学的时代背景下,梳理木材定量解剖研究的发展脉络,厘清木材构造特征的结构性和整体性,从系统论视角探讨木材定量解剖研究的涌现性质,有利于促进木材解剖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开创木材解剖学发展新格局。本研究首先介绍木材解剖学的重要发展阶段,针对木材构造特征的共性和多样性,从样品制备、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总结木材定量解剖研究的主要方法,然后分别从木材构造特征与树木系统进化、木材构造特征与气候环境变化、木材构造特征与木材性质及加工利用关系3方面归纳近10年来木材定量解剖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未来发展展望:1)木材定量解剖研究方法的持续性革新迭代,推动木材定量解剖高通量测试与分析平台的研发,为木材解剖学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2)木材信息资源及其共享体系的全球化构建完善,增强木材定量解剖数据的可靠性和共享性,为发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木材科学研究新范式提供重要基础;3)木材定量解剖研究体系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底层逻辑和层级架构视角比较木材解剖学与植物解剖学、生态学、木材加工利用等领域的关联与异同,促进多学科融合创新发展。通过进一步开展木材定量解剖研究,加强木材解剖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从木材解剖学角度推动基于数据驱动的木材科学研究新范式的构建与发展,能够为林木培育、森林经营、树木分类、森林碳汇、气候变化、木材生产及可持续利用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木质部 木材解剖学 定量解剖 构造特征 高通量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年生火力楠半同胞家系遗传评价与选育
8
作者 姜清彬 孟景祥 +4 位作者 李保军 陈海军 方碧江 郭朗 田生辉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目的】研究火力楠生长指标和形质性状在不同半同胞家系间的遗传变异,探究遗传型和环境互作对火力楠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综合性状良好的半同胞家系,为火力楠优良品种选育提供重要遗传信息和育种材料。【方法】以采集自广东和广西等12... 【目的】研究火力楠生长指标和形质性状在不同半同胞家系间的遗传变异,探究遗传型和环境互作对火力楠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综合性状良好的半同胞家系,为火力楠优良品种选育提供重要遗传信息和育种材料。【方法】以采集自广东和广西等12个火力楠天然和次生林分的75个家系的种子为试验材料,于广东和福建两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建立半同胞家系测定林,在2年生和3年生时进行生长指标调查,4年生和8年生时进行生长指标和形质指标调查。利用ASReml v3.0软件分析2个试验点中75个家系的各指标均值和标准差、家系遗传力和B型相关值。以8年生性状遗传关联结果为参考,采用材积性状育种值和形质性状综合育种分别对广东和福建试验材料进行综合筛选。【结果】在各测定年龄,75个家系树高、胸径、材积、主干通直度、主干分叉性、侧枝粗细、侧枝分枝角和枝下高等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2~8年生树高和胸径、8年生主干分叉性、8年生侧枝粗细、8年生侧枝分枝角和8年生枝下高在2个试验点中的家系遗传力均大于0.25,受遗传影响较大,具有一定选育潜力。B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受家系×环境效应影响为中等或较大,说明火力楠性状评价和遗传选育必须考虑遗传型和环境互作效应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家系树高、胸径与材积性状具有高度相关性,但与主干分叉性、侧枝粗细、侧枝分枝角存在负相关。经育种值筛选,在广东试验点获得综合性状优良家系1个(F44)、在福建试验点获得综合优良家系1个(F7)。【结论】所有性状在火力楠家系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在地点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生长和形质指标变异受遗传型和环境互作效应影响较大,其中材积性状同时具有较大的表型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选育潜力较大。在2个试验点各选出1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家系,分别为广东的F44和福建的F7。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火力楠主要性状的遗传评价提供重要信息,并对进一步多性状良种选育提供核心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力楠 半同胞家系 生长性状 形质性状 家系遗传力 综合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Proteins for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by Integrating Genome⁃wide Association Data and Human Brain Proteomes
9
作者 ZHONG Wan-Ting YUAN Yi-Tong +3 位作者 ZHANG Min DU Ruo-Chen ZHANG Ling-Yu WANG Chun-Fang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40-1047,I0003-I0028,共34页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is a rare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ities in the prion protein(PrP),the most common form of human prion disease.Although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hav...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is a rare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ities in the prion protein(PrP),the most common form of human prion disease.Although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have identified numerous risk genes for CJD,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risk loci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This study aims to elucidate novel genetically prioritized candidate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CJD in the human brain through an integrative analytical pipeline.Utilizing datasets from Protei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pQTL)(NpQTL1=152,NpQTL2=376),expression QTL(eQTL)(N=452),and the CJD GWAS(NCJD=4110,NControls=13569),we implemented a systematic analytical pipeline.This pipeline included Prote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PWAS),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Bayesian colocalization,and Transcript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TWAS)to identify novel genetically prioritized candidate proteins implicated in CJD pathogenesis within the brain.Through PWAS,we identified that the altered abundance of six brain protein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JD.Two genes,STX6 and PDIA4,were established as lead causal genes for CJD,supported by robust evidence(False Discovery Rate<0.05 in MR analysis;PP4/(PP3+PP4)≥0.75 in Bayesian colocalization).Specifically,elevated levels of STX6 and PDIA4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JD.Additionally,TWAS demonstrated that STX6 and PDIA4 were associated with CJD at the transcriptional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 syntaxin 6(STX6) 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family A member 4(PDIA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TL mapping associated with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 in cotton based on MAGIC population
10
作者 AYYAZ Muhammad CHANG Zewei +9 位作者 DING Shugen HAN Peng XU Lin ABUDUKEYOUMU Abudurezike SIDDHO Irfan Ali LI Zhibo LIN Hairong XU Jianwei WU Yuanlong NIE Xinhui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5年第1期61-75,共15页
Background Cotton is an important cash crop in China and a key component of the global textile market.Verticil-lium wilt is a major factor affecting cotton yield.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markers and phenotyp... Background Cotton is an important cash crop in China and a key component of the global textile market.Verticil-lium wilt is a major factor affecting cotton yield.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markers and phenotypic data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genetic markers and loci associated with cotton resistance to Verticillium wilt.We used eight upland cotton parent materials in this study to construct a multiparent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MAGIC)population comprising 320 lines.The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 of the MAGIC population was identified in the green-house in 2019,and the average relative disease index(ARDI)was calculated.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was performed to discover SNP markers/genes associated with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Results ARDI of the MAGIC population showed wide variation,ranging from 16.7 to 79.4 across three replicates.This variation reflected a diverse range of resistance to Verticillium wilt within the population.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across the environments revealed consistent trends,with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between 12.25%and 21.96%.Families with higher ARDI values,indicating stronger resistance,were more common,likely due to genetic diver-s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divided the MAGIC population into three subgroups,with Group I showing higher genetic variation and Groups II and III displaying more uniform resistance performance.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confirmed these divisions,highlighting the genetic diversity underlying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Through GWAS,we identified 19 SNP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distributed across three chromosomes.The screening of candidate genes was performed on the transcriptome derived from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cultivars,combined with gene annotation and tissue expression patterns,and two key candidate genes,Ghir_A01G006660 and Ghir_A02G008980,were found to be pot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This suggests that these two candidate gene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sponding to Verticillium wilt.Conclusion This study aims to dissect the genetic basis of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 in cotton by using a MAGIC population and GWAS.The study seeks to provide valuable genetic resources for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and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resistance mechanisms to improve cotton resilience against Verticillium wi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and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MAGIC populat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ssociation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种子油分含量遗传分析
11
作者 王淇 邓琪 +4 位作者 张莹莹 申忠宝 林红 范金生 吴建忠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957,共7页
高油分含量青贮玉米(Zea mays)是重要的反刍动物粗饲料,开展油分含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油分含量性状差异显著亲本系BY4944和DNF34-2构建的304株DH系作为研究群体,对油分含量进行描述性统计、遗传力计算、最少基因对数估计... 高油分含量青贮玉米(Zea mays)是重要的反刍动物粗饲料,开展油分含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油分含量性状差异显著亲本系BY4944和DNF34-2构建的304株DH系作为研究群体,对油分含量进行描述性统计、遗传力计算、最少基因对数估计、遗传模型预测和性状调控基因间互作方式的综合遗传分析。结果显示,青贮玉米种子油分含量性状呈标准正态分布,其变异系数为18.25%,遗传力为86.68%,最少基因对数为8.43,调控基因间无互作,由4对表现为正向加性效应的主基因控制。表明油分含量性状遗传多样性较高,变异速度较快,改良潜力较大,可以作为品种改良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为青贮玉米种质鉴定及遗传育种提供参考,为下一步青贮玉米种子油分含量调控基因挖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数量性状分析 油分含量 主+多混合遗传分析 混合遗传模型 主基因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孕穗期耐冷调控的分子及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随晶晶 赵桂龙 +2 位作者 金欣 卜庆云 唐佳琦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水稻孕穗期低温胁迫会破坏生殖器官功能,使花药发育受损、花粉育性降低,最终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部分生长调节物质,如可溶性糖、活性氧、植物内源激素(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都与水稻孕穗期耐冷性密切相关。本文系统总结了... 水稻孕穗期低温胁迫会破坏生殖器官功能,使花药发育受损、花粉育性降低,最终导致水稻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部分生长调节物质,如可溶性糖、活性氧、植物内源激素(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都与水稻孕穗期耐冷性密切相关。本文系统总结了水稻孕穗期低温胁迫对水稻花药发育的影响,生长调节物质的变化,以及水稻孕穗期耐冷QTL和克隆的孕穗期耐冷基因的功能解析,以期为水稻孕穗期耐冷品种育种改良和材料创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冷性 孕穗期 数量性状基因座 耐冷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识别技术在杏品种资源叶片形态评估与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碧君 章秋平 +8 位作者 刘威生 刘硕 刘宁 张玉萍 张玉君 徐铭 马小雪 刘家成 赵海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9-553,共15页
为了探讨杏叶片形态的遗传多样性,方便杏种质资源收集和品种识别,本研究以142份杏种质资源为材料,对杏叶片的28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基于图片识别技术对杏品种资源叶片形态特征进行快速评价。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8个表型性状... 为了探讨杏叶片形态的遗传多样性,方便杏种质资源收集和品种识别,本研究以142份杏种质资源为材料,对杏叶片的28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基于图片识别技术对杏品种资源叶片形态特征进行快速评价。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8个表型性状中13个质量性状和8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均高于10%,表明142份杏品种资源的叶片表型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片面积、叶片周长、叶片长度、叶片宽度4个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叶基形状、叶基角度与叶片长/宽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圆度与叶尖长短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由叶片大小相关性状组成;第2主成分为叶片颜色相关性状;第3和4主成分分别反映了叶片形状与叶片锯齿高度。根据聚类分析将杏种质资源大致划分为大叶-楔形类、小叶-浅绿类、大叶-深绿类、小叶-深绿类、小叶-圆形类、大叶-心形类、大叶-截形类和混杂类群等8个类群,第Ⅷ类群被分为6个亚群。本研究增加叶尖长短、叶缘锯齿深浅、叶片最宽处位置3个叶片质量性状作为识别不同杏品种的依据,对于今后我国杏种质资源的叶片形态评价与品种识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形态 分级形状 数量性状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穗粒数基因Gn1a的等位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智超 常龙学 +9 位作者 艾鑫 金龙 张丰勇 李志永 王以锋 童晓红 黄捷 张健 金健 应杰政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 【目的】基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等位基因挖掘,鉴定出调控每穗粒数的关键基因Gn1a的优异等位变异,为现代水稻高产分子育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靶点资源。【方法】通过构建高世代回交自交系遗传群体开展QTL精细定位;基于近等基因系(NILs)验证目标QTL的遗传效应;结合目标基因的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及多序列比对解析功能变异位点;进一步开发功能分子标记并应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基因型精准鉴定。【结果】在中嘉早17、中早39(常规早籼主推品种)、华占、R173(杂交晚籼核心恢复系)4个背景与粳稻吉资1560构建的BC_(3)F_(3)群体中,1号染色体短臂Gn1a位点共同定位到控制穗粒数与二次枝梗数的QTL。Gn1a测序分析揭示,中嘉早17与中早39携带新型Gn1a等位变异(命名为Gn1a-i),与粳型等位基因Gn1a-j相比,在5'UTR区存在16-bp缺失。4套近等基因系的分析结果表明Gn1a-i增加每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基于该InDel位点开发的共显性功能标记ZC51,对9类39份水稻材料(涵盖常规早籼、常规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北方粳稻、南方粳稻、农家品种及野生稻)进行Gn1a等位基因分型检测,结果显示:籼型群体(常规早/晚籼、三系保持系、两系不育系、三系恢复系)100%携带Gn1a-i等位基因;野生稻与农家品种携带Gn1a-j等位基因;粳稻群体(南/北方)携带Gn1a-i和Gn1a-j双等位基因。【结论】明确了Gn1a-i等位基因通过增加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来提高籽粒产量,Gn1a-i有利等位基因在当前粳稻品种的改良中具有较大利用潜力,Gn1a功能基因标记ZC51能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穗粒数 等位基因 数量性状座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品种萌芽期耐盐性综合评价及QTL定位
15
作者 王露欢 张晓吉 +8 位作者 刘齐妹 张晓宇 张鑫 薛云云 张蕙琪 田跃霞 李娜 王鹏冬 白冬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96-1808,共13页
以0、50、75、85、100、125、150 mmol/L 7个浓度的NaCl溶液对12个花生品种进行盐胁迫处理,筛选出85 mmol/L为花生萌芽期耐盐性鉴定的适宜浓度。使用85 mmol/L浓度对88份黄淮海区花生品种进行耐盐性鉴定,以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 以0、50、75、85、100、125、150 mmol/L 7个浓度的NaCl溶液对12个花生品种进行盐胁迫处理,筛选出85 mmol/L为花生萌芽期耐盐性鉴定的适宜浓度。使用85 mmol/L浓度对88份黄淮海区花生品种进行耐盐性鉴定,以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相对芽重作为耐盐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系统聚类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8个花生品种萌芽期耐盐性可分为5大类群,分别为高度耐盐型、耐盐型、中间型、盐敏感型、高度盐敏感型,筛选出2份高度耐盐种质(汾花13和花育910),2份高度盐敏感种质(花育9144和龙花7号)。对花育44(耐盐)×DF12(盐敏感)杂交构建的包含全基因组重测序的200个家系的遗传群体进行了耐盐性鉴定,基于20个染色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进一步进行QTL定位,结果显示在盐胁迫条件下共定位到4个QTL,分别位于A10和B10两条染色体上,表型变异解释率为4.49%~4.81%。研究结果为耐盐花生品种鉴定、培育和耐盐基因挖掘提供了宝贵材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萌发期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储存条件下水稻种子耐储藏性状QTL的定位
16
作者 陈文凤 黄浩 +9 位作者 丁晓雯 林晋军 姚威 陈倩茹 黄希来 刘雄伦 吴俊 陈哲红 程计华 刘金灵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5,共6页
为了筛选出新的水稻耐储藏种质,以在自然条件下储存4年的由粳稻‘魔王谷’(MWG)和籼稻‘CO39’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种子为材料,对群体种子发芽表型进行分析,并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种子耐储藏性状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 为了筛选出新的水稻耐储藏种质,以在自然条件下储存4年的由粳稻‘魔王谷’(MWG)和籼稻‘CO39’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种子为材料,对群体种子发芽表型进行分析,并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该群体种子耐储藏性状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101份重组自交系中,67%的株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为0,其余株系3个发芽性状指标分别为0~82.67%、0~46.00%和0~6.48;鉴定到1个发芽率达82.67%的高耐储株系;QTL分析定位到3个控制发芽性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的QTL,分别为qGR7、q GP7和qGI7,其中qGR7位于SSR标记RM6344与RM5720区间18.43c M的区域,qGP7和qGI7均位于标记RM5672与RM8261区间35.74 cM的区域,3个QTL的LOD值为2.52~2.56,表型贡献率为12.02%~12.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储藏性 重组自交系群体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个红椿半同胞家系在湘北低丘生长比较及优良家系选择
17
作者 潘军球 程勇 +4 位作者 廖德志 张珉 魏志恒 谭华元 吴哲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54-60,共7页
以20个13年生红椿半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长性状,并对遗传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个13年生红椿半同胞家系间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枝下高、冠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潜力;树高、胸径、冠幅... 以20个13年生红椿半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长性状,并对遗传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个13年生红椿半同胞家系间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枝下高、冠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具有较高的遗传改良潜力;树高、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的家系遗传力均在0.90以上,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20个家系中,以TC12生长最好,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枝下高、冠幅分别为15.27m、23.73cm、0.3232m3、5.70m、5.37m,遗传增益最高达到38.21%;以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为依据,通过分类比较,筛选出TC12、TC20、TC02、TC15、TC03和TC04这6个优良家系,平均遗传增益为26.27%,遗传增益高,生长优势明显,可作为早期选择的优良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椿 生长性状 遗传增益 家系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稗草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18
作者 聂豪杰 程云龙 +1 位作者 包玉国 朱林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7-464,共8页
对14份稗草(Echinochloa)种质资源的21项形态性状进行调查观测,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探究其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为稗草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4份稗草材料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 对14份稗草(Echinochloa)种质资源的21项形态性状进行调查观测,并进行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探究其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为稗草遗传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4份稗草材料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26~0.99和1.48~1.97,变异系数介于6.01%~24.59%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叶长与总状花序长度、圆锥花序长度与总状花序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长与圆锥花序长度、小穗长度,叶宽与第一颖长/小穗长度、茎粗和株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可以反映形态性状86.63%的信息,鉴选出综合得分(F值)≥1.538的资源材料3份;在欧式距离20.0可将14份稗草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综上所述,稗草种质资源存在丰富的形态变异,其中总状花序长度、圆锥花序长度、叶长和株高4个性状变异系数较大,筛选出的3份材料(J、A和M)可进一步进行遗传改良和驯化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稗草 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角果长度和每角粒数基因定位以及角果皮转录组动态分析
19
作者 王晓琳 刘忠松 +1 位作者 康雷 杨柳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8-899,共12页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提高其产量是育种的重要目标。单位面积角果数、每角粒数和粒重是油菜产量的3个构成因子。角果长度虽然不是油菜产量的直接构成因素,但影响每角粒数和粒重,进而影响油菜产量。本研...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提高其产量是育种的重要目标。单位面积角果数、每角粒数和粒重是油菜产量的3个构成因子。角果长度虽然不是油菜产量的直接构成因素,但影响每角粒数和粒重,进而影响油菜产量。本研究以角果长度和每角粒数差异显著的亲本YA和中双11号(ZS11)及用其构建的包含211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在长沙秋播和民乐夏播,考察角果长度和每角粒数,通过群体及双亲重测序对上述2个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在2个环境下均检测到1个角果长度和每角粒数的主效QTL,其位于A09染色体。双亲开花后3~21d,角果皮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角果皮光合作用、激素和次生代谢物合成的基因在角果发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功能注释认为BnaA09.CYP78A9、BnaC08.SCL13和BnaA04.ARL等参与生长素响应和传导的基因为调控油菜角果长度的候选基因。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油菜角果长度基因精细定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角果长度 每角粒数 数量性状位点 转录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胡杨根系发育与遗传调控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波 卢凯燕 +1 位作者 张晓宇 邬荣领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4,共13页
【目的】探究胡杨主根分别在正常和盐胁迫条件下的生长适应性模式,有效定位影响胡杨根系表型性状的显著数量性状座位(QTL),将遗传调控网络可视化,进一步探究胡杨根系表型性状在盐胁迫下的遗传调控机制。【方法】基于胡杨在正常和盐胁迫... 【目的】探究胡杨主根分别在正常和盐胁迫条件下的生长适应性模式,有效定位影响胡杨根系表型性状的显著数量性状座位(QTL),将遗传调控网络可视化,进一步探究胡杨根系表型性状在盐胁迫下的遗传调控机制。【方法】基于胡杨在正常和盐胁迫条件下的表型与基因型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和动态模型拟合等统计方法分析表型变化规律,采用功能作图方法定位显著QTL,将根系在盐胁迫下表型性状的遗传调控网络可视化。【结果】(1)相关性分析表明,胡杨根系性状在正常条件下表现出高度协同作用,而在盐胁迫下通过减少根数量来增加平均根长;基于主成分分析确定了主根长、主根表面积和主根数量作为研究的主要表型性状;与正常条件相比,盐胁迫对主根长、主根表面积和主根数量3种表型性状产生了抑制作用。比较拟合优度R2发现,相较于Logistic、Richards和Weibull生长方程,Gompertz模型表现最优。(2)在正常条件下,分别定位到100、89、85个调控主根长、主根表面积、主根数量的显著QTLs,主要分布于连锁群1、4、5、14和15;在盐胁迫下,分别定位到91、85、87个调控以上3个性状的显著QTLs,集中分布于2、3、5、13和18连锁群。(3)遗传效应分析显示,两种条件下影响主根长度的显著QTLs遗传效应均随时间持续上升;影响主根数量的显著QTLs主要表现为持续上升,部分位点表现为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的趋势;影响主根表面积的显著QTLs在正常条件下呈现3种模式—先升后降、持续波动上升和先升后降再升,而在盐胁迫下大多持续上升。(4)正常条件下,分别注释到影响主根长、主根表面积、主根数量表型性状的21、14、14个候选基因,主要集中于基本的代谢过程、生长素转运、染色体分离等;盐胁迫下分别注释到19、17、15个候选基因,主要富集于胁迫响应、氧化还原平衡、铁离子运输和tRNA修饰等。(5)可视化遗传网络发现,枢纽基因(LOC105114908)和(LOC105120566)可能参与胡杨盐胁迫响应。【结论】盐胁迫显著影响了胡杨根系的生长发育。运用多种统计模型,本研究定位到影响根系生长的显著QTLs,揭示了其遗传效应随环境变化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为理解胡杨适应盐胁迫的遗传调控基础提供了新见解,并为林木遗传改良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盐胁迫 功能作图 遗传效应 遗传网络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主根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