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质性研究的形塑:认识历程、价值选择与实践旨趣
1
作者 王霞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0-204,208,共16页
质性研究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种蕴含哲学基础和理论体系的方法论。通过对多种社会理论的批判与继承,质性研究的知识图景和研究规范得以形塑。在认识论的发展历程中,质性研究面对客观本质和非客观本质的不同本体... 质性研究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种蕴含哲学基础和理论体系的方法论。通过对多种社会理论的批判与继承,质性研究的知识图景和研究规范得以形塑。在认识论的发展历程中,质性研究面对客观本质和非客观本质的不同本体论前提,先后形成了以发现、非理性参与、意向性获得和自我建构为核心的不同获知方式;在与社会运动和社会理论的密切联系中,质性研究表现出关注微观群体、注重个体体验、解构权威、追求解放的价值偏好;在实践层面,质性研究体现出经验取向、情境分析和建构实质理论的规范性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性研究 认识历程 价值选择 实践旨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金卫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3,共9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一百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一百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路,用一系列重大成就书写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篇章”。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蕴涵贯穿着极其深刻的理论创新逻辑、历史发展逻辑、实践探索逻辑、目标导向逻辑、价值追求逻辑,极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规律性认识,更加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价值旨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两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辉煌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创新逻辑 历史发展逻辑 实践探索逻辑 目标导向逻辑 价值追求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初探——兼论建设生态文明的双重终极目的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思华 方时姣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91-104,109,共15页
马克思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和生态学思想,使得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两者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始终是把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和自然的解放与高度发展作为自己的经济学... 马克思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和生态学思想,使得马克思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和生态学特征,两者是内在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始终是把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和自然的解放与高度发展作为自己的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最高价值取向。这就是马克思学说与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的本来面目。探讨马克思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使人与人的发展和自然与生态发展问题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可以确立其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的重大发展。这种双重价值追求与取向,正是建设生态文明,形成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双重终极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人学特征 生态学特征 双重价值追求与取向 建设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综合化实施的理论旨趣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明全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64,共8页
"课程综合化实施"并不是具体的某一种实施课程的方式或方法,而是中小学校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而在学校层面上推进课程建设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是课程改革和实践创新的产物,体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实践形式和课... "课程综合化实施"并不是具体的某一种实施课程的方式或方法,而是中小学校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而在学校层面上推进课程建设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是课程改革和实践创新的产物,体现了我国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实践形式和课程实施方式领域的新探索。课程综合化实施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致力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从而体现出整体主义的价值追求。课程综合化实施的三条基本路径是:三级课程整合;跨学科教学设计与整合;主题性课程单元设计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实施 综合化 理论旨趣 价值追求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取向: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未来价值追求 被引量:10
5
作者 闫建璋 朱豆豆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9-155,共7页
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主体在课程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从历时性维度看,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主要经历了从知识取向、专业取向、实践取向到文化取向的演变。前三种价值取向下的教师教... 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主体在课程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从历时性维度看,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主要经历了从知识取向、专业取向、实践取向到文化取向的演变。前三种价值取向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技术性或工具性倾向严重,忽略了其文化意蕴,不利于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教师文化的本质看,文化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从共时性维度看,这四种主要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共存的格局,每种价值取向都有各自的生存土壤,还呈现出交融、互补、统一的态势,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总是在自觉对话中寻找共识。构建文化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将生活史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强化教师教育课程的专业伦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取向 教师教育 课程 价值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高计划”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高武 吴庆国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31-35,共5页
实施"双高计划",深化改革创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模式、品牌和类型。"双高计划"的价值取向是:提升"治"的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赋能"智"的产业,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 实施"双高计划",深化改革创新,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模式、品牌和类型。"双高计划"的价值取向是:提升"治"的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赋能"智"的产业,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任务;创新"制"的活力,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发展保障。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高职院校承担"双高计划"任务的实现路径是:加强党的领导,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夯实四个打造,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五个提升,实现学校整体提质培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计划” 高职院校 价值取向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价值理念、价值定位与价值追求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旭霞 周锦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9-13,共5页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实质是人类对转基因生物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风险和食品安全风险的忍耐力评价标准。作为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基因生物安全具有整体性、不可逆性、长期性特征,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科学本质在于通过风险分析与评价,利...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实质是人类对转基因生物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风险和食品安全风险的忍耐力评价标准。作为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基因生物安全具有整体性、不可逆性、长期性特征,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科学本质在于通过风险分析与评价,利用各种手段降低、消除转基因生物可能造成的风险。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为了满足人们对公共价值——转基因生物安全价值的需求,须尽快修正和弥补现有转基因生物安全相关立法之负面效应与不足,而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的制定必须以人本主义为价值理念,以社会秩序为价值定位,以公共安全为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生物安全 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 价值理念 价值定位 价值追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6
8
作者 孙洪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1年第3期114-115,122,共3页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环节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其发展趋势可概括为3个方面...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环节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其发展趋势可概括为3个方面: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追求——学生是目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育观的体现——学生是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体育 课程改革 价值取向 目标追求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视域中学科评估价值取向的变迁与冲突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继平 徐桑梓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7-42,共6页
学科评估价值取向变迁既是学科评估发展的动力,又是学科评估发展的表现。我国高校学科评估经历了从工具主义价值取向到多元主义价值取向、再到中国特色价值取向的变迁。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中国高校学科评估正面临着理念性冲突、... 学科评估价值取向变迁既是学科评估发展的动力,又是学科评估发展的表现。我国高校学科评估经历了从工具主义价值取向到多元主义价值取向、再到中国特色价值取向的变迁。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中国高校学科评估正面临着理念性冲突、权利性冲突、任务性冲突和过程性冲突。以学科评估推进“双一流”建设良性发展,需要激活高校的责任主体、权利主体和建设主体意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缓冲器”“调节器”的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有影响力的评估体系,建立预防腐败的奖惩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学科评估 价值取向 变迁 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绩效”还是“效能”——中国“双一流”建设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孙绵涛 李莎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28,共11页
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评价研究,缺乏对“双一流”建设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中国“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标准不是“绩效”的价值取向而是“效能”的价值取向。“效能”的价值取向,重视大学教师内在的积极性、大学特性及其积极作用的发... 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评价研究,缺乏对“双一流”建设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中国“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标准不是“绩效”的价值取向而是“效能”的价值取向。“效能”的价值取向,重视大学教师内在的积极性、大学特性及其积极作用的发挥,以及在发挥大学特性及其积极作用的过程中所达到的预定目标及潜在发展目标来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绩效”的价值取向,重视外在的激励手段,以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所规定的任务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内容,将“双一流”建设既定的目标作为“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效能”的价值取向对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优势明显大于“绩效”的价值取向。以“效能”作为“双一流”建设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在手段上,要注重“双一流”建设的内在积极性,在内容上,要注重建设内容的基础性和全面性,在目标上,要注重将“效能”所实现的目标作为“双一流”建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评价标准 价值取向 绩效与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的理性审思 被引量:3
11
作者 闫守轩 郭超华 王少奇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3-5,共3页
"双一流"建设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家战略,是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关键。"双一流"建设中的行政主导情结、科研导向情结、量化绩效情结及符号崇拜情结会在一定意义上影响"... "双一流"建设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家战略,是推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关键。"双一流"建设中的行政主导情结、科研导向情结、量化绩效情结及符号崇拜情结会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双一流"建设的开展。理性审思"双一流"建设中的上述情结,构建基于三元治理结构的新型现代大学制度,促使科研与教学、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和谐共生,形成基于人性的新型高等教育价值观,并结合各级院校的实际,淡化身份符号,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是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行政主导情结 科研导向情结 量化绩效情结 符号崇拜情结 现代大学制度 高等教育价值观 内涵式特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原生态民歌研究视域中话语结构的双重缺陷
12
作者 赵大刚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38,共6页
当前,在原生态民歌研究视域中,无论是本体性研究,还是派生性研究,都缺少必要的公共理性支撑,在结构上存在着话语权力和话语价值取向的双重缺陷,使原生态民歌研究在有意无意间背离了人们的期待,逐步遁入价值取向的误区,将直接对原生态民... 当前,在原生态民歌研究视域中,无论是本体性研究,还是派生性研究,都缺少必要的公共理性支撑,在结构上存在着话语权力和话语价值取向的双重缺陷,使原生态民歌研究在有意无意间背离了人们的期待,逐步遁入价值取向的误区,将直接对原生态民歌的研究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这种状况应该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对话语权力主体和话语价值取向进行结构上的优化和重构应是学界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民歌 话语结构 话语权力主体 话语价值取向 双重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督导常态化:价值定位、关键问题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3
13
作者 蒋龙艳 谢静 辛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58,共6页
“双减”督导常态化是推动“双减”政策长效落地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面对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双减”督导常态化实施的双重要求,目前,“双减”督导存在定位不清、效果评估监测内容缺位、参与主... “双减”督导常态化是推动“双减”政策长效落地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面对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与“双减”督导常态化实施的双重要求,目前,“双减”督导存在定位不清、效果评估监测内容缺位、参与主体单一、督导方法经验偏向等诸多问题和挑战,亟需厘清“双减”督导的价值定位,明确谁来督导、督导什么以及怎么督导等关键问题。应基于“减负增效”的目标指向,准确把握“双减”督导定位,分层分类构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共治机制,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督导方法创新,提升督导结果精准性与权威性,保障“双减”督导常态化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督导 价值定位 关键问题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体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唐任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5,共11页
价值体系是现代化的精神之魂,决定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以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基础上的独特价值体系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现代化,构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体系是一系列价值元素形成的系统,价值尺度、价值准则是衡... 价值体系是现代化的精神之魂,决定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以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基础上的独特价值体系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现代化,构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体系是一系列价值元素形成的系统,价值尺度、价值准则是衡量的标准,价值取向是灵魂,价值追求是目标,价值实现是手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在对资本主义价值取向扬弃的基础上,形成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初心和使命相一致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社会、公民的和谐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实现的组织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实现的根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实现的品质保证,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实现的国际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价值体系 价值取向 价值追求 价值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学报的发展支点 被引量:20
15
作者 金一超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5-160,共6页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报是推动"双一流"建设实施的坚实基础。在新时代,高校学报要更加自觉地担当新使命,助力"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报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学术导向...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报是推动"双一流"建设实施的坚实基础。在新时代,高校学报要更加自觉地担当新使命,助力"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报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学术导向,凝练"双一流"建设价值取向;通过激发学术创新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编辑素养,夯实"双一流"建设学科基础;通过培育特色栏目,发挥区域特色,重视内涵发展,形成独特风格;并在提升对外学术传播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助力高校生成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从而为"双一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报 双一流 导向性 学术性 特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双一流”语境中学科评估价值取向的十大转变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继平 黄琴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6期75-82,共8页
学科评估价值取向转向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的"风向标"。在"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驱动下,我国高校学科评估价值取向发生重要转向,评估理念从水平评估走向选优评估,评估目的从服务社会走向服务政治,... 学科评估价值取向转向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的"风向标"。在"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驱动下,我国高校学科评估价值取向发生重要转向,评估理念从水平评估走向选优评估,评估目的从服务社会走向服务政治,评估主体从行政主导走向多元参与,评估对象从消极回避走向积极认识,评估指标从简单量化走向系统设计,评估内容从统一要求走向分类指导,评估方式从自愿参与走向绑定参评,评估方法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评估程序从追求形式走向严谨规范,评估结果从单向排名走向多维公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高校 学科评估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指向及价值实现
17
作者 纪德奎 陈璐瑶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7-83,共7页
“双减”政策的落实对课堂教学产生深刻影响:引发学生对课堂知识性学习的高期待,要求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效率化,促进了育人为本的课堂文化生成,推动了学生身份认同。这将催发教学行为形成追求精确性、有效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的发展指向,... “双减”政策的落实对课堂教学产生深刻影响:引发学生对课堂知识性学习的高期待,要求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效率化,促进了育人为本的课堂文化生成,推动了学生身份认同。这将催发教学行为形成追求精确性、有效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的发展指向,这些行为指向具有推动课堂教学走向精准、深度、生长和整体的发展价值。明晰教师精准指导行为,营造学生有效学习氛围,坚持师生多向度倾听,唤醒师生内生情感互动,是达成教学行为指向的价值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课堂教学 行为指向 价值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