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旨在探究燕麦饲喂条件下断奶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细菌丰度的变化,为通过营养方式调节肠道微生物,增强马驹肠道健康提供参考依据。选择出生日期和断奶日期相近、体重为(112.36±7.50)kg的哈萨克马公驹5匹,在相同的饲...试验旨在探究燕麦饲喂条件下断奶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细菌丰度的变化,为通过营养方式调节肠道微生物,增强马驹肠道健康提供参考依据。选择出生日期和断奶日期相近、体重为(112.36±7.50)kg的哈萨克马公驹5匹,在相同的饲养管理和日粮营养水平条件下,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于试验最后1 d进行屠宰,分别采集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内容物,利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各肠段内容物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1)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菌群中共有OTU为1389个,特有的OTU数量分别为360、318和249个,各肠段内容物菌群的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无差异显著性(P>0.05);(2)马驹各肠段内容物10大优势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螺旋菌门(Spirocha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Melainabacteria和蓝藻(Cyanobacteria);10大优势菌科为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未经确认的梭菌科(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巴斯德氏菌科(Pasteurellaceae)、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和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10大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未经确认的肠杆菌属(unidentified_Enterobacteriaceae)、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未经确认的梭菌属(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八叠球菌属(Sarcina)、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未经确认的瘤胃球菌属(unidentified_Ruminococcaceae)。(3)除空肠内容物中普雷沃氏菌科高于回肠135.96%外(P<0.05),其余优势菌在门、科、属水平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4)LEFSe分析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道内容物菌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菌有11种。其中,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显著上调的菌8种,空肠内容物显著上调的菌1种,回肠内容物显著上调的菌2种;功能预测出25种功能。综上所述,燕麦饲喂条件下,断奶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性变化;在细菌种类和相对丰度方面,排名在前的10大优势菌种类一致,但十二指肠内容物与空肠和回肠相比,存在较多的差异显著菌,且细菌功能具有区域特异性,导致各肠段微生物的功能不尽相同。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多发肠瘘患者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23例多发肠瘘患者实施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管...目的探讨多发肠瘘患者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23例多发肠瘘患者实施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管理方法。分段式肠内营养包括制剂选择及配制、使用时机和途径、输注原则及"六度"管理、管道的管理、营养代谢的监测,以及消化液回输管理、瘘口的管理、功能锻炼等措施。结果 23例患者在实施分段式肠内营养期间,通过积极的消化液回输管理和功能锻炼,以保证营养物质充分消化吸收,全部达到理想效果,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保障。结论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方法是多发肠瘘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管理可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一次性确定手术治疗提供保障。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不同肠段和外周血中IFN-γ、IL-17、IL-10的表达及以上细胞因子的改变对肠道动力和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方法】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I-IBS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PI-IBS组小鼠用0.2 m L含350...【目的】观察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不同肠段和外周血中IFN-γ、IL-17、IL-10的表达及以上细胞因子的改变对肠道动力和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方法】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I-IBS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PI-IBS组小鼠用0.2 m L含350条旋毛虫幼虫的生理盐水悬液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感染后第2、4、8周,取末端回肠和近端结肠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于感染后第8周通过检测小鼠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评估小鼠对结直肠扩张的内脏敏感性变化,检测肠道传输时间(ITT)和粪便含水百分数评估小鼠肠道动力的改变;采用ELISA测定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外周血中IFN-γ、IL-17和IL-10水平的改变。【结果】感染后第8周,PI-IBS小鼠肠道急性炎症完全恢复至正常;在结直肠扩张容量为0.35和0.5 m L时,模型组AW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I-IBS小鼠肠道传输时间缩短、每2 h粪便含水百分数增高,较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I-IBS组小鼠的IFN-γ和IL-17水平在十二指肠、回肠和外周血中表达升高(P<0.05);而IL-10水平在空肠、回肠、结肠以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不同肠段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外周血与部分肠段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呈同步化改变。细胞因子的改变可能是PI-IBS内脏敏感性增高和肠道运动功能紊乱的机制之一。展开更多
文摘试验旨在探究燕麦饲喂条件下断奶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细菌丰度的变化,为通过营养方式调节肠道微生物,增强马驹肠道健康提供参考依据。选择出生日期和断奶日期相近、体重为(112.36±7.50)kg的哈萨克马公驹5匹,在相同的饲养管理和日粮营养水平条件下,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于试验最后1 d进行屠宰,分别采集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内容物,利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各肠段内容物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1)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菌群中共有OTU为1389个,特有的OTU数量分别为360、318和249个,各肠段内容物菌群的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无差异显著性(P>0.05);(2)马驹各肠段内容物10大优势菌门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螺旋菌门(Spirocha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Melainabacteria和蓝藻(Cyanobacteria);10大优势菌科为毛螺旋菌科(Lachnospir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未经确认的梭菌科(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巴斯德氏菌科(Pasteurellaceae)、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和明串珠菌科(Leuconostocaceae);10大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未经确认的肠杆菌属(unidentified_Enterobacteriaceae)、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乳球菌属(Lactococcus)、未经确认的梭菌属(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八叠球菌属(Sarcina)、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未经确认的瘤胃球菌属(unidentified_Ruminococcaceae)。(3)除空肠内容物中普雷沃氏菌科高于回肠135.96%外(P<0.05),其余优势菌在门、科、属水平均无差异显著性(P>0.05)。(4)LEFSe分析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道内容物菌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菌有11种。其中,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显著上调的菌8种,空肠内容物显著上调的菌1种,回肠内容物显著上调的菌2种;功能预测出25种功能。综上所述,燕麦饲喂条件下,断奶马驹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性变化;在细菌种类和相对丰度方面,排名在前的10大优势菌种类一致,但十二指肠内容物与空肠和回肠相比,存在较多的差异显著菌,且细菌功能具有区域特异性,导致各肠段微生物的功能不尽相同。
文摘目的探讨多发肠瘘患者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23例多发肠瘘患者实施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管理方法。分段式肠内营养包括制剂选择及配制、使用时机和途径、输注原则及"六度"管理、管道的管理、营养代谢的监测,以及消化液回输管理、瘘口的管理、功能锻炼等措施。结果 23例患者在实施分段式肠内营养期间,通过积极的消化液回输管理和功能锻炼,以保证营养物质充分消化吸收,全部达到理想效果,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保障。结论分段式肠内营养联合消化液回输的方法是多发肠瘘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管理可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为一次性确定手术治疗提供保障。
文摘【目的】观察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不同肠段和外周血中IFN-γ、IL-17、IL-10的表达及以上细胞因子的改变对肠道动力和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方法】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I-IBS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PI-IBS组小鼠用0.2 m L含350条旋毛虫幼虫的生理盐水悬液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感染后第2、4、8周,取末端回肠和近端结肠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于感染后第8周通过检测小鼠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评估小鼠对结直肠扩张的内脏敏感性变化,检测肠道传输时间(ITT)和粪便含水百分数评估小鼠肠道动力的改变;采用ELISA测定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外周血中IFN-γ、IL-17和IL-10水平的改变。【结果】感染后第8周,PI-IBS小鼠肠道急性炎症完全恢复至正常;在结直肠扩张容量为0.35和0.5 m L时,模型组AW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I-IBS小鼠肠道传输时间缩短、每2 h粪便含水百分数增高,较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I-IBS组小鼠的IFN-γ和IL-17水平在十二指肠、回肠和外周血中表达升高(P<0.05);而IL-10水平在空肠、回肠、结肠以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不同肠段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外周血与部分肠段组织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呈同步化改变。细胞因子的改变可能是PI-IBS内脏敏感性增高和肠道运动功能紊乱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