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咽癌癌细胞群体的PCNA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陈茂怀 李乔山 +2 位作者 吴贤英 沈健 梅品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86-288,共3页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7例石蜡包埋组织的鼻咽癌癌细胞群体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角化性癌细胞和梭形癌细胞、不规则形癌细胞至泡状核癌细胞群体,其PCNA阳性率依次递增,表明鼻咽癌存在增殖潜能异质性...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7例石蜡包埋组织的鼻咽癌癌细胞群体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角化性癌细胞和梭形癌细胞、不规则形癌细胞至泡状核癌细胞群体,其PCNA阳性率依次递增,表明鼻咽癌存在增殖潜能异质性的癌细胞群体,泡状核癌细胞增殖能力最高,不规则形癌细胞次之。作者认为不同形态的癌细胞群体在组织中的比例不但决定鼻咽癌的组织类型,而且其增殖潜能异质性将影响鼻咽癌治疗和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癌细胞群体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细胞肿瘤p53蛋白和PCNA免疫组化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4
2
作者 卞修武 史景泉 +1 位作者 柳凤轩 王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9-22,共4页
应用免疫组化和图象分析技术对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抑癌基因p53蛋白(47例)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97例)的定位、分布及反应强度与分级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p53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为23.4%~6... 应用免疫组化和图象分析技术对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抑癌基因p53蛋白(47例)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97例)的定位、分布及反应强度与分级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p53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为23.4%~66.7%,其中CM-1抗体阳性率高于pAb1801和pAb240;p53表达水平在Ⅱ~Ⅳ级高于1级,并与PCNA标记指数之间相关。PCNA反应强度既与分级相关,又与预后相关,对于分析星形细胞瘤增殖活性和恶性程度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瘤 免疫组化 P53蛋白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肿瘤细胞PCNA和Ki-67表达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于士柱 杨露春 +2 位作者 张景全 管欣琴 安同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64-268,共5页
观察45例(4组)原发性脑肿瘤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67抗原(Ki-67)阳性率均为100%,两种阳性细胞密度均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升高,并与肿瘤体积呈正相关,两种阳性细胞密度间也呈正相关,各肿瘤组PCNA阳... 观察45例(4组)原发性脑肿瘤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Ki67抗原(Ki-67)阳性率均为100%,两种阳性细胞密度均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升高,并与肿瘤体积呈正相关,两种阳性细胞密度间也呈正相关,各肿瘤组PCNA阳性细胞密度均高于同组Ki-67阳性细胞密度。提示PCNA和Ki-67表达水平均能较客观地反应脑肿瘤的增殖速度和恶性程度。PCNA能用于石蜡切片是检测增殖期细胞更实用的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增殖细胞核抗原 KI-67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脑挫伤GFAP,PCNA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吴旭 汪德文 +3 位作者 张国华 陈怀芳 单亚明 陶陆阳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65-66,共2页
采用改进的Feeney氏落体打击致Wistar大鼠脑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GFAP、PCNA的改变,用图像分析仪对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灰度和面积进行测量,SAS统计软件分析,得出脑挫伤... 采用改进的Feeney氏落体打击致Wistar大鼠脑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GFAP、PCNA的改变,用图像分析仪对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灰度和面积进行测量,SAS统计软件分析,得出脑挫伤后GFAP、PCNA变化的时间规律性,为脑挫伤形成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手段。GFAP阳性细胞面积和灰度伤后呈上升趋势,伤后3h,即有显著增加(P<0.01),至4天时,阳性细胞灰度,面积达到峰值(P<0.01),伤后7天仍保持较高水平(P<0.01)。PCNA阳性细胞伤后12h出现,灰度呈上升趋势,面积呈下降趋势,伤后3天时达到最大值(P<0.01)。因此,GFAP、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灰度,面积改变有时间性规律;推断2~7天的脑挫伤则以GFAP、PCNA改变为主;脑挫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多,只有很少一部分为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挫伤 免疫组化 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CNA和Bcl-2表达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长玉 阎晓凯 +1 位作者 高歌 侯治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 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 ( PCNA)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 Bcl- 2蛋白表达的影响 ,探讨 H .pylori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2 0例胃癌组织、1 8...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 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 ( PCNA)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 Bcl- 2蛋白表达的影响 ,探讨 H .pylori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2 0例胃癌组织、1 8例重度异型增生、1 2例肠上皮化生、2 4例萎缩性胃炎、1 6例浅表性胃炎组织中 Bcl- 2、PCNA蛋白表达情况 ,快速尿素酶法和 HE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 :胃癌组 H.pylori感染 1 2例 ,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 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 ,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 P<0 .0 5 )。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中 H.pylori阳性组与 H.pylori阴性组的 PCNA LI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其余各组间 H.pylori阳性和 H.pylori阴性病例间的 PCNA LI差异无显著性。Bcl- 2蛋白在异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与慢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H .pylori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 Bcl- 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 H .pylori阴性组 ,它们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H .pylori感染可促使 PCNA、Bcl- 2蛋白表达增加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粘膜癌 癌前病变 增殖细胞核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NA和Bcl-2蛋白在牙龈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5
6
作者 苏俭生 贾爽 +1 位作者 乔广艳 邵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5-799,共5页
给实验动物狗分别行金合金、不含Be的镍铬合金、含Be的镍铬合金全冠修复,建立实验动物模型.采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戴冠前后牙龈组织中金属离子的质量分数,同时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Bc... 给实验动物狗分别行金合金、不含Be的镍铬合金、含Be的镍铬合金全冠修复,建立实验动物模型.采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戴冠前后牙龈组织中金属离子的质量分数,同时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基因2)蛋白在牙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镍铬合金全冠戴用后,牙龈组织PCNA,Bcl-2蛋白表达明显,而金合金全冠戴用后表达不明显.PCNA蛋白表达率与Ni,Cr,Si及Be离子质量分数正相关,而Bcl-2蛋白表达率与离子质量分数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科铸造合金 离子析出 增殖细胞核抗原 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基因2 牙龈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NA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及与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庞健 徐钢 +1 位作者 刘仲前 李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899-902,共4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便骨巨细胞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元原(PCNA)的检测分析,探讨PCNA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分布及与Jaffe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PCNA的阳性反应只在骨巨细胞瘤波形蛋白阳性的单核基质细胞的胞核中出现...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便骨巨细胞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元原(PCNA)的检测分析,探讨PCNA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分布及与Jaffe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PCNA的阳性反应只在骨巨细胞瘤波形蛋白阳性的单核基质细胞的胞核中出现,而多核巨细胞均无阳性表达;PCNA在骨巨细胞瘤中的增殖指数虽随Jaffe病理分级增高有呈递增趋势,但各级相互之间在交叉重叠现象;PCNA增殖指数低即低度增生的骨巨细胞瘤复发率低,PCNA增殖指数高即中度和重度增生者复发率明显增高。本文结果进一步支持单核基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主要肿瘤细胞成份的观点,并提示PCNA的表达与Jaffe病理分级不完全一致,但PCNA是判断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VEGF和PCNA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庄岩 王光明 +1 位作者 段学宁 王文治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目的:研究VEGF(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与PCNA(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2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7例甲状腺滤泡状癌和1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 目的:研究VEGF(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与PCNA(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对2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7例甲状腺滤泡状癌和1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VEGF、PCNA表达。结果:VEGF与PC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两者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VEGF与PCNA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生物学行为的两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滤泡状癌 VEGF pc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PCNA和Tr检测及其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波 王浩 +4 位作者 张弘 杜晓炬 李顺明 朱善德 范剑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07-209,共3页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56例胰腺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PCNA和Tr的表达,结果表明胰腺癌及癌旁组织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71.4%±3.4%,57.1%±6.1%)均高于正常胰腺组织(37.5%±...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56例胰腺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PCNA和Tr的表达,结果表明胰腺癌及癌旁组织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71.4%±3.4%,57.1%±6.1%)均高于正常胰腺组织(37.5%±5.8%),癌细胞分化愈差或有淋巴结转移,PCNA过度表达愈多。胰腺癌Tr阳性细胞百分率(39.5%±4.2%)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21.6%±5.8%),且PCNA与Tr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有一致性关系。PCNA和Tr对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是一个较好指标,可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转铁蛋白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胶质瘤nm23-H1蛋白及PCNA的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仲林 刘楚伟 +2 位作者 张晓东 鲍刚 韩水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78-580,共3页
目的 研究人脑胶质瘤中nm2 3 H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状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对 5 3例人脑胶质瘤石蜡切片中nm2 3 H1蛋白和PCNA进行检测。结果  5 3例人脑胶质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 ,人脑胶质瘤I级、II级中n... 目的 研究人脑胶质瘤中nm2 3 H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状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 ,对 5 3例人脑胶质瘤石蜡切片中nm2 3 H1蛋白和PCNA进行检测。结果  5 3例人脑胶质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 ,人脑胶质瘤I级、II级中nm2 3 H1阳性细胞显著高于Ⅲ、Ⅳ级 (P <0 .0 5 ) ;Ⅲ、Ⅳ级中PCNA阳性细胞显著高于I、II级(P <0 .0 5 ) ,但PCNA蛋白表达与nm2 3 H1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nm2 3 H1蛋白低表达及PCNA高表达与脑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相关 ;nm2 3 H1表达可能成为脑胶质瘤的浸润与转移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NM23-H1 pcna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喉鳞状细胞癌p53蛋白和PCNA的表达 被引量:6
11
作者 林敏 陈培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25-127,I012,共4页
目的:探讨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人喉鳞状细胞癌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80例喉鳞状细胞癌、10例声带息肉、10例喉乳头状瘤进行检测。结果:(1)p53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阳性率为41%... 目的:探讨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人喉鳞状细胞癌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80例喉鳞状细胞癌、10例声带息肉、10例喉乳头状瘤进行检测。结果:(1)p53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阳性率为41%,阳性细胞指数(x±s%)为54.59±22.82,与临床T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无关;(2)PCNA指数在声带息肉,喉乳头状瘤,喉鳞癌中逐渐提高,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比无淋巴结转移的指数明显增高(P<0.01)。结论:PCNA指数对判断喉鳞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pcna 喉肿瘤 P5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NA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牛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翁景宁 博士生 张惠蓉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使用增殖细胞核抗原反义寡脱氧核苷酸(PCNA ASODN)作用于牛晶状体上皮细胞,观察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以探讨PCNA ASODN技术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新途径。方法应用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目的使用增殖细胞核抗原反义寡脱氧核苷酸(PCNA ASODN)作用于牛晶状体上皮细胞,观察其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以探讨PCNA ASODN技术防治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新途径。方法应用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 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PCNA ASODN 30~50 μmol/L可使细胞增殖显著受抑制,其 CPM值分别从对照组的 6 699. 67下降为 5 986. 33,5 525. 33和 5 154. 67,PCNA蛋白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阳性率下调至12.3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CNA SODN组则作用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CNA ASODN组与PCNA SOD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PCNA ASODN可以显著抑制牛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其抑制作用可能通过阻断PCNA mRNA的翻译过程而影响 PCNA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上皮细胞 增殖细胞核抗原 反义寡脱氧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植入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PCNA和Cyclin E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英梅 张旭明 +1 位作者 伍卫 周颖玲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0-183,I002,共5页
【目的】观察支架植入后对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探讨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方法】将雄性新西兰兔 5 0只随机分为球囊组和支架组 ,设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第 3、7、14、2 8、5 6天取材研究 :①用免疫组化检测... 【目的】观察支架植入后对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探讨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方法】将雄性新西兰兔 5 0只随机分为球囊组和支架组 ,设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第 3、7、14、2 8、5 6天取材研究 :①用免疫组化检测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E)的表达 ;②用TUNEL染色法测定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支架组和球囊组PCNA、CyclinE表达及细胞凋亡均有显著增加。支架组与球囊组比较 ,①PCNA和CyclinE表达明显增加 ,术后第 7天 ,支架组和球囊组PCNA阳性率为 2 4 36 %± 0 5 5 % vs18 74%±1 0 9% (P <0 0 1) ,CyclinE阳性率为 2 2 6 5 %± 1 0 0 % vs17 6 8%± 1 10 % (P <0 0 1) ;②支架组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也较球囊组显著增加 ,最大凋亡率在术后第 7天 ,12 46 %± 1 13%vs5 5 4± 0 5 3% (P <0 0 1) ;③PCNA和CyclinE的阳性率与平滑肌细胞凋亡阳性率的比值 ,球囊组大于支架组。【结论】支架组较球囊组导致明显的平滑肌细胞增殖 ,同时也导致更显著的平滑肌细胞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细胞周期蛋白E 血管平滑肌细胞 支架置入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充烟酸对单次离心运动大鼠骨骼肌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德荣 刘承宜 +2 位作者 廖八根 孙小华 王海霞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观察补充烟酸对单次离心运动大鼠骨骼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重190~220g)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烟酸组,各组再依次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24小时组、运动后4... 目的:观察补充烟酸对单次离心运动大鼠骨骼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重190~220g)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烟酸组,各组再依次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24小时组、运动后48小时组及运动后72小时组。进行一次性下坡跑,速度18m/min,坡度-16°,持续运动120分钟。正式运动前3日开始,每日上午,烟酸组大鼠给予烟酸水溶液(10mg/kg)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饮用纯净水,持续至取材日。离心运动当日运动前30分钟进行灌胃。腹主动脉取血测CK(酶动力学方法)和LDH(比色法)水平,取左侧比目鱼肌,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试胞核PCNA蛋白表达。结果:单次离心运动后即刻,烟酸组大鼠PCNA表达量显著上升,明显高于安静时水平,48小时达峰值,并显著高于其它时间点,72小时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安静值。对照组大鼠运动后即刻、24小时PCNA表达量与安静时相似,48小时升高,显著高于安静时水平,72小时下降近安静值。运动后24小时两组大鼠血清CK和LDH值显著高于安静值,运动后48小时CK下降近安静值,LDH于运动后48小时下降,72小时近安静值。相同时间点比较,烟酸组大鼠运动后24小时PC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时间点差异不显著,各时间点CK与LDH值两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补充烟酸不影响单次离心运动后大鼠血CK和LDH值,但明显增加其骨骼肌PCNA蛋白表达量,可能有利于由肌卫星细胞驱动的损伤骨骼肌的修复和再生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 烟酸 卫星细胞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和PC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5
作者 苏联珍 吴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和PCNA在18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正常组)、2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组)和22例子宫内膜腺癌(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结...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和PCNA在18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正常组)、2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组)和22例子宫内膜腺癌(内膜癌组)中的表达。结果正常组、癌前病变组及内膜癌组PCNA表达分别为61.1%(11/18)、71.4%(15/21)和95.5%(21/2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子宫内膜组织中PTEN表达分别为:正常组88.9%(16/18)、癌前病变组71.4%(15/21)、内膜癌组27.3%(6/2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A表达增强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在分子水平上的早期变化,PTEN表达减弱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对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pcna PT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PCNA、P^(21)、P^(53)表达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东红 王萍 +1 位作者 叶荷平 姚敏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可能的致癌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Hp-L型阳性和阴性胃病变组织的PCNA、P21、P53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癌、癌前病变的PCNA、P21、P53表达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正常粘膜;Hp-L型阳...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L型(Hp-L型)可能的致癌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Hp-L型阳性和阴性胃病变组织的PCNA、P21、P53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癌、癌前病变的PCNA、P21、P53表达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正常粘膜;Hp-L型阳性组的PCNA、P21、P53表达也明显高于Hp-L型阴性组(P<0.01,P<0·05)。表明Hp-L型感染与胃病变组织的PCNA、P21、P53过度表达存在着相关性。提示,Hp-L型感染时胃粘膜处于高增殖状态。结论:Hp-L型参与了ras原癌基因激活和P53抑癌基因的失活,基因突变可能是Hp-L型致胃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L型 pcna P21基因 P53基因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细胞凋亡与P27^(Kip1)、PCNA同步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熊毅敏 许桦林 +2 位作者 王一鸣 郑国荣 张桂英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及P2 7Kip1相互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4 7例原发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为一组 ,2 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CNA及P2 7Kip1相互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4 7例原发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为一组 ,2 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 ABC法 )对两组的PCNA、P2 7Kip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 ,采用TdT介导的脱氧尿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 (TUNEL法 )对两组的细胞凋亡进行检测。结果 :4 7例食管鳞癌组织中 ,P2 7Kip1阳性表达率、平均增殖指数 (PI)、平均凋亡指数 (AI)、PI/AI均较正常食管粘膜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 )。P2 7Kip1蛋白的表达及PI与食管鳞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的浸润深度以及临床分期有关 (P <0 .0 5 ) ,而与肿瘤的部位和病变范围无关。AI则与肿瘤病理分级有关 (P <0 .0 5 )。PI/AI比值与肿瘤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P2 7Kip1蛋白表达阳性组食管鳞癌术后五年生存率显著高于表达阴性组 ;PCNA低表达组食管鳞癌术后五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 (P <0 .0 5 )。结论 :PCNA的异常表达状态能够较好的反映食管鳞癌的浸润、转移能力 ,有一定的预后判定价值。增殖与凋亡的失衡贯穿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P2 7Kip1在食管鳞癌中表达的缺失与肿瘤的病理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P27^KIP1 增殖细胞核抗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CNA、Bcl-2及P16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长玉 高歌 +1 位作者 阎晓凯 杨绍娟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17-619,共3页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抑癌基因 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 Bcl- 2蛋白的表达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90例病人的 PCNA、Bcl- 2、P16蛋白表达情况 ,其中 2 0...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抑癌基因 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 Bcl- 2蛋白的表达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90例病人的 PCNA、Bcl- 2、P16蛋白表达情况 ,其中 2 0例胃癌组织 ,18例异型增生 ,12例肠上皮化生 ,2 4例萎缩性胃炎 ,16例浅表性胃炎。结果 :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 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 ,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Bcl- 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 5 ) ,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胃癌组织中 Bcl- 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 (P<0 .0 5 )。p16在慢性胃炎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P<0 .0 5 )。结论 :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存在较明显的 p16基因表达低下 ,PCNA、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癌前病变 增殖细胞核抗原 癌基因 抑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癌蛋白C-erbB-2和PCNA在乳腺病变中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丽萍 陈东 +5 位作者 陈爱军 王晓明 宋艳芳 张元德 郝玉丹 柳丽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473-475,共3页
目的 :检测原癌基因蛋白 C- erb B- 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结果 :C- erb B- 2和 PCNA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表达差异显著(P<0 .0 1 )。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中二者表达高于... 目的 :检测原癌基因蛋白 C- erb B- 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结果 :C- erb B- 2和 PCNA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表达差异显著(P<0 .0 1 )。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中二者表达高于其它良性病变而低于乳腺癌 (P<0 .0 1 )。乳腺癌中 C- erb B- 2和 PCNA表达与肿物大小和组织学分级呈正比 (P<0 .0 5)与 ER水平和 5年生存期呈反比 (P<0 .0 1 )。结论 :C- erb B- 2和 PCNA高表达者组织分化差 ,预后不良。C- erb B- 2和PCNA可作为判定潜在恶性程度的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良恶性病变 原癌蛋白C-erbB-2 免疫组化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K_(ATP)开放剂埃他卡林对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CNA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燕娟 解卫平 +3 位作者 张石江 李庆玲 朱煜明 王虹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1-494,共4页
目的:观察新型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埃他卡林(IPT)对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3~4级人肺小动脉,按照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分成对照组、缺氧组、缺氧+埃他卡... 目的:观察新型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埃他卡林(IPT)对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3~4级人肺小动脉,按照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分成对照组、缺氧组、缺氧+埃他卡林或吡那地尔组及缺氧+埃他卡林或吡那地尔+格列本脲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技术检测细胞PCNA mRNA表达。结果:缺氧使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CNA mRNA表达增加(3.90±0.24)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相同条件下,在缺氧的同时,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IPT 10-7、10-6、10-5 mol/L,PCNA mRNA表达分别下降(26.00±2.01)%、(55.33±4.04)%、(79.00±1.00)%,与缺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加入IPT 10-5mol/L前30 min,预先加入格列本脲(GLI)10-5 mol/L,IPT的抑制作用抵消,与缺氧+IPT 10-5 mol/L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IPT通过激活细胞KATP通道,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缺氧时原代培养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CNA mRNA表达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敏感性钾通道 埃他卡林 增殖细胞核抗原 人肺动脉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