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01—2022年中国长时序降水量时空变化格局分析
1
作者 杨吉存 郭兵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853-5870,共18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极端降水及极端干旱事件频发,大陆地区降水等级转移变化及重心周期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揭示长时序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对于预防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中国逐月降水数...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极端降水及极端干旱事件频发,大陆地区降水等级转移变化及重心周期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揭示长时序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对于预防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中国逐月降水数据合成的年降水数据,借助于重心模型、转移矩阵、突变分析、趋势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和探讨了1901—2022年中国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研究区域的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周期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等值线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自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中国大陆地区降水量呈现递减的规律,其中半湿润区面积占比最大,面积占比为28.96%,潮湿区面积占比最小,面积占比为13.77%;(2)1961—2022年相较于1901—1960年全国等降水量线呈现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逐渐迁移的现象;(3)西南诸河流域地区降水降幅最大,约为-1.94 mm/a,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淮河流域地区降水趋势增加较为明显,增幅约为4.12 mm/a,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黄河流域地区降水变化较为稳定;(4)不同地区的降水量的重心变化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其中辽河流域的重心标准差椭圆面积最小,重心离散程度最小,表明该地区空间上降水量整体差异变化较小,海河流域重心整体呈现出三角形变化的规律,西北诸河流域重心在南北方向上呈现出南-北周期变化的规律,表明该地区降水量在南-北方向上降水量变化较大,珠江流域重心东西方向上呈现出西东周期变化的规律,表明该地区降水量在西-东方向上降水量变化较大;(5)在1900—1960年期间全国降水量变化趋势相对稳定,1961—2022年,降水量显著增加,降水量最终表现为由降水量低值等级向高值等级转移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制定不同流域的防护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空格局 重心 转移矩阵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雨雪天气成因及相态转换特征分析
2
作者 赵亚楠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6期93-96,共4页
本研究利用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数据及MICAPS常规资料,从环流形势、水汽条件方面,分析了2024年4月27—29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出现强雨雪天气的原因,以及该过程降水相态变化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建议。结果表... 本研究利用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观测数据、ERA5再分析数据及MICAPS常规资料,从环流形势、水汽条件方面,分析了2024年4月27—29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出现强雨雪天气的原因,以及该过程降水相态变化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建议。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呈现雨转雨夹雪转雪的复杂相态转换,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累积降水量大等特点。环流形势方面,高低层急流耦合,配合低空低涡切变线、地面倒槽及锋区,为强雨雪提供了有利条件。水汽条件方面,700hPa西南急流持续输送水汽,南部地区比湿达4g/kg,满足暴雪水汽标准。降水相态方面,近地面冷垫形成及温度层结变化主导了降水相态转换,融化层厚度与强度对相态转换影响明显。针对强雨雪天气建议农户合理调节棚内温湿度、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防寒保温等工作。本研究为相关天气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转换 降水相态 环流形势 农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北上台风结构变化及其引发的辽东半岛强降水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梁军 张胜军 +3 位作者 贾旭轩 冯呈呈 李婷婷 李思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6-1316,共11页
登陆北上进入渤海的热带气旋多能引发辽东半岛强降水。利用《热带气旋年鉴》、云顶亮温和ERA-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北上过程中引发辽东半岛强降水的7个台风进行动态合成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北上过程中靠近中纬度高空槽,... 登陆北上进入渤海的热带气旋多能引发辽东半岛强降水。利用《热带气旋年鉴》、云顶亮温和ERA-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北上过程中引发辽东半岛强降水的7个台风进行动态合成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登陆北上过程中靠近中纬度高空槽,变性为半冷半暖结构,非对称结构明显;环境风垂直切变明显增大,台风垂直结构发生明显倾斜,其北侧中尺度对流活动发展旺盛,强降水主要分布在顺垂直切变方向的左侧。台风北上过程中与偏南风低空急流相连接,强度衰减缓慢,对流活动持续维持并有所加强。台风北上靠近槽前偏西风高空急流入口区,对流层高层辐散增强,有利于台风低压环流的维持及强降水的产生。槽后冷空气自台风西北侧对流层中高层倾斜下沉,向东南楔入低层,触发台风的东北侧、东南侧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深厚的上升运动发展。辽东半岛处于台风北侧强对流区,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上热带气旋 变性 强降水 辽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nie(9711)台风变性加强过程中的降水变化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李英 陈联寿 雷小途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23-633,共11页
热带气旋变性过程是其结构、强度及其风雨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常导致预报失败。基于T106格点分析资料、日本气象厅TBB资料以及MM5V3数值模式结果,对9711号台风Winnie变性加强过程中的降水变化特征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Winni... 热带气旋变性过程是其结构、强度及其风雨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的过程,常导致预报失败。基于T106格点分析资料、日本气象厅TBB资料以及MM5V3数值模式结果,对9711号台风Winnie变性加强过程中的降水变化特征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Winnie台风变性加强过程中降水分布非对称性明显,强降水带首先出现在台风环流北部,之后向南弯曲,其强降水中心绕台风中心从北部顺时针转向东北和东南部。这种降水变化一方面与Winnie与西风带高空槽相互作用过程中环境风垂直切变明显增大,且其指向顺时针旋转有关。此间台风垂直结构发生明显倾斜,变性前期涡旋环流随高度增加先向北倾斜,发展到最强时又趋于垂直,之后又向东南倾斜。强降水区出现在垂直切变的下风方、台风气柱倾斜方向一侧。另一方面还与台风环流内冷、暖平流活动紧密相关,强降水落区与低层暖平流输送位置关系密切。对流涡度矢量垂直分量反映了Winnie台风环流内中尺度锋区与风垂直切变的相互作用,800hPa上的大值区对其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变性 降水 非对称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晶相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国华 徐铸德 王大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2-428,共7页
在水解-沉淀法制备纳米TiO2粉体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沉淀剂获得了晶相不同的纳米TiO2粉体;使用混合沉淀剂,通过控制沉淀剂的比例,制备了晶相组成(金红石与锐钛矿比例)不同的纳米TiO2多晶粉体;采用相同的粉体制备工艺,不同的后续处理工艺... 在水解-沉淀法制备纳米TiO2粉体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沉淀剂获得了晶相不同的纳米TiO2粉体;使用混合沉淀剂,通过控制沉淀剂的比例,制备了晶相组成(金红石与锐钛矿比例)不同的纳米TiO2多晶粉体;采用相同的粉体制备工艺,不同的后续处理工艺,探讨了锐钛矿向金红石转变的相变温度.经分析研究后认为,水解-沉淀法制备的纳米TiO2粉体中的锐钛矿向金红石转变的温度为500~800℃,完全转变的温度在800℃以上;纳米TiO2多晶粉体的晶相组成不仅与沉淀剂的种类、混合沉淀剂中沉淀剂的比例和粉体的煅烧温度有关,而且与粉体的后续处理工艺和粉体表面界面相的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 晶相控制 相变温度 物相组成 沉淀剂 光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4-2013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温度和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0
6
作者 赵威 韦志刚 +1 位作者 郑志远 董文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9-988,共10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1964-2013年温度和降水格点观测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气候分区,并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50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共可分西区、中区、东区南段、东北段4个... 基于中国气象局1964-2013年温度和降水格点观测数据,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气候分区,并分析研究了该地区近50年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共可分西区、中区、东区南段、东北段4个区域。(2)整体来看,近50年农牧交错带增暖显著,其中最低温和冬季增温贡献最大;年降水量略有减少(50年减少约13 mm),主要表现为夏季降水减少。(3)分区来看,中区增温最快;西区年降水量是减少的,主要发生在春季;中区与东区南段年降水量也是减少的,主要发生在夏季;而东区北段年降水量是增加的,主要是春季降水的贡献。(4)1998年以来,农牧交错带存在同全球变暖停滞类似的增温停滞现象,且停滞程度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气候分区 温度 降水 R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冬夏降水系统中的云水量及其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汪晓滨 李淑日 +1 位作者 游来光 乔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07-112,共6页
根据地基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观测的降水天气下大气水汽、液水含量的变化 ,分析了北京1 989年夏季 1次降水过程和 1 990年冬季 5次降雪过程的云水量资料 ,讨论了降水过程中汽态水和液态水含量的一些统计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并估算了夏... 根据地基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观测的降水天气下大气水汽、液水含量的变化 ,分析了北京1 989年夏季 1次降水过程和 1 990年冬季 5次降雪过程的云水量资料 ,讨论了降水过程中汽态水和液态水含量的一些统计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并估算了夏季降水中凝结水向降水的转化率。结合极轨气象卫星的遥感云顶温度资料 ,以及冬季地面降雪强度的观测 ,对北京冬季降水系统中的液水含量与降水的相关进行了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遥感 云水量分析 降水转化率 增雪潜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80管线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衣海龙 杜林秀 +1 位作者 王国栋 刘相华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3-216,共4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X80级别管线钢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轧控冷工艺轧制的16mm厚的X80管线钢的屈服强度达到670MPa以上时,其屈强比低于0.85,韧脆转变温度低于-60℃,达到了很好的...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X80级别管线钢的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轧控冷工艺轧制的16mm厚的X80管线钢的屈服强度达到670MPa以上时,其屈强比低于0.85,韧脆转变温度低于-60℃,达到了很好的强韧性匹配.细化的针状铁素体有效地改善了实验钢的强度及韧性.X80管线钢中存在两种典型的析出物,一种以Nb,Ti(CN)为主,尺寸较大(50--200nm);另一种以NbC为主,尺寸细小(小于30nm).这些纳米级析出物对钢的组织细化和强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80管线钢 控轧控冷 针状铁素体 韧脆转变温度 析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降水空间分布及干湿驰豫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会玉 张明阳 林振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7-105,共9页
根据东北地区24个典型测站1951—2001年的降水量资料,利用EOF方法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同时,通过子波诊断技术结合突变点数建模技术,研究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降水演变周期特征,并对干湿态之间转换的驰豫时间做了定量的研究。... 根据东北地区24个典型测站1951—2001年的降水量资料,利用EOF方法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同时,通过子波诊断技术结合突变点数建模技术,研究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降水演变周期特征,并对干湿态之间转换的驰豫时间做了定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具有整体一致的性质,同时还存在南北及东西的差异;大部分站点都具有干→湿的驰豫时间长于湿→干的驰豫时间的特征,体现了东北地区容易维持干旱状态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空间分布 驰豫时间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夏季降水变率的优势模态及其环流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妍 布和朝鲁 +1 位作者 林大伟 谢作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6-776,共21页
本文基于1961-2013年的中国气象局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针对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和合成分析法,考察了年际尺度上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分布的不同类型,并分析其前两个模态的典型环流形势以... 本文基于1961-2013年的中国气象局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针对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和合成分析法,考察了年际尺度上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分布的不同类型,并分析其前两个模态的典型环流形势以及相关的春夏季节转换特征。内蒙古夏季降水在年际尺度上主要分为整体一致型和东西反向型。整体一致型模态以贝加尔湖北侧和南侧对流层中上层环流的反位相变化、源于伊朗北部一中亚地区的中纬度遥相关型波列以及东亚地区“东高西低”或“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为主要特征。而东西反向型模态以东欧平原一乌拉尔山东侧一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为异常中心的波状环流以及东亚沿岸中高纬地区偶极子环流异常(“北高南低”或“北低南高”)为主要特征。这两种夏季降水模态的正负位相分别对应着亚洲中高纬环流春夏季节转换提前和滞后的情形。这些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及其典型环流特征,从而为其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夏季降水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环流异常 春夏季节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开始和结束日期的划分 被引量:57
11
作者 强学民 杨修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33-1345,共13页
本文利用48年(1957~2004年)中国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华南前汛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的划分问题.首先,选择了研究华南前汛期问题的区域和代表站点,然后对降水量、水汽(可降水量,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 本文利用48年(1957~2004年)中国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华南前汛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的划分问题.首先,选择了研究华南前汛期问题的区域和代表站点,然后对降水量、水汽(可降水量,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和假相当位温等物理量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前汛期起、止前后上述要素均有阶段性的突变.其中4月第1候(19候)是华南前汛期的开始,可降水量、水汽通量和假相当位温等增加显著,对流开始活跃,水汽通量散度也由辐散变为辐合,降水量明显增加.但4月份总体雨量不强,主要为锋面降水.5月份随夏季风爆发,水汽继续增加,对流活跃,进入季风降水阶段;夏季风降水盛期时段主要集中在6月份.6月第4候(34候)前汛期结束,各降水指标骤减.然后根据降水和环流指标,提出了华南前汛期开始和结束日期的划分标准,定义了逐年的开始和结束日期.最后对华南前汛期开始期之前、之后以及结束期之前、之后的大气环流背景做了对比分析.指出,前汛期开始前,环流形势有利于华南地区增暖增湿;开始期以后则有利于冷空气南下,造成连续降水,使华南进入前汛期.而前汛期的结束,则是由于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调整,尤其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第一次北跳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开始期和结束期 锋面降水 季风降水 大气环流的季节调整 副高北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降水相态转换过程中温度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50
12
作者 徐辉 宗志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72-1280,共9页
2012年11月3-5日华北地区出现了该年度的第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各地区依次都出现了雨转雪的复杂天气,这给预报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一直以来,冬季降水相态类型的预报都是国内外气象预报的难题之一,而温度的垂直结构特征是影响最终降... 2012年11月3-5日华北地区出现了该年度的第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各地区依次都出现了雨转雪的复杂天气,这给预报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一直以来,冬季降水相态类型的预报都是国内外气象预报的难题之一,而温度的垂直结构特征是影响最终降水类型的关键因素之一。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此次雨雪天气过程中的温度垂直结构演变特征以及相态转变对温度垂直结构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在发生雨转雪过程中,温度递减率会持续减小,并最终会在低层形成一个上下一致的均温层,同时还伴有浅薄逆温层的产生;(2)降水相态类型严重依赖于温度的垂直结构,温度垂直结构的细微改变将决定最终到达地面的降水类型,因此,相关层次的厚度差可以成为判别降水相态类型的重要指标;(3)在降水类型由雨转雪的过程中,由于相关层次的融化作用,伴随着相态的变化温度垂直结构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态转变 温度垂直结构 均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过渡带温度变化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富弘 陈星 +1 位作者 程兴无 宋寔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淮河流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气候过渡带位置的南北变动对淮河流域的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利用1952~2001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计算了气候过渡带位置的变化和淮河流域降水与旱涝的关系,发现气候分界线位置的南北移动与淮河流域夏季降... 淮河流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气候过渡带位置的南北变动对淮河流域的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利用1952~2001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计算了气候过渡带位置的变化和淮河流域降水与旱涝的关系,发现气候分界线位置的南北移动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呈显著负相关,即气候分界线北移夏季降水减少、气候偏旱;气候分界线南移则夏季降水增加、气候偏涝。气候分界线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的这一对应关系反映了春季冷空气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对淮河流域夏季和梅雨降水有重要影响,即春季(特别是3月下旬)冷空气南下活动较强年份的夏季降水可能异常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气候过渡带 气候分界线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近50年来降水和温度概率分布特征变化 被引量:52
14
作者 张耀存 张录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1-566,共6页
文章从中国160个站的观测资料中选取位于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内9个测站的冬、夏季降水和温度资料,分析该地区近50年来冬夏季降水和温度的年际变化及其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的冬夏季降水和温度有明显的年代际变... 文章从中国160个站的观测资料中选取位于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内9个测站的冬、夏季降水和温度资料,分析该地区近50年来冬夏季降水和温度的年际变化及其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的冬夏季降水和温度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不同的年代际变化阶段,降水和温度的总体概率分布特征差异较大,这种概率分布形式的差异与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具有密切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降水处于平均值减小的总体分布中,温度则处于平均值增加的总体分布中,因此该地区冬季发生暖冬和少雨(雪)的机会增大,夏季出现严重干旱和高温的可能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分布特征 降水和气温 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输含蜡原油多相体系析蜡胶凝行为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1
15
作者 成庆林 甘亦凡 +3 位作者 王志华 刘朝 李期斌 刘扬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65,I0005,共11页
为从微纳尺度探究含蜡原油多相体系相变析蜡和核化胶凝过程的微观动力学机制,建立表征分子动力学体系模型和力场模型,提出移热强度法,实现含蜡原油多相体系的同步降温。结果表明:初始蜡晶在多相体系中首先溶解并扩散,形成无规则分布;然... 为从微纳尺度探究含蜡原油多相体系相变析蜡和核化胶凝过程的微观动力学机制,建立表征分子动力学体系模型和力场模型,提出移热强度法,实现含蜡原油多相体系的同步降温。结果表明:初始蜡晶在多相体系中首先溶解并扩散,形成无规则分布;然后在盒子四周各自团聚,形成体积较小的蜡质晶体并析出;蜡质晶体作为核化中心,与体系中的游离分子发生异质成核作用而形成团簇;团簇可提供更多键合点,彼此之间相互交联、聚集、生长,形成三维空间网络,在宏观表象上形成稳定的胶凝结构,堆积在管壁上,影响含蜡原油的安全经济输送。该结果为含蜡原油生产过程清防蜡及生产管理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相变析蜡 核化胶凝 含蜡原油 管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子的持续和转折对我国盛夏降水预测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毛炜峄 刘长征 李维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76-1181,共6页
由于影响我国盛夏(7—8月)降水异常的主要因子前期(或从冬季到夏季)不同的月际演变特征对其后降水异常的影响不同,所以针对影响因子的月际"持续异常"和"转折变化"对盛夏降水异常的预测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本文以... 由于影响我国盛夏(7—8月)降水异常的主要因子前期(或从冬季到夏季)不同的月际演变特征对其后降水异常的影响不同,所以针对影响因子的月际"持续异常"和"转折变化"对盛夏降水异常的预测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本文以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78项月环流特征量指数和CPC/NOAA的30项指数为因子,设计了能够反映影响因子的月指数特征量"持续异常"和"转折变化"的两套影响因子库,用"滑动相关一逐步回归一集合分析"方法分别建立预测模型,改进预测方案,这样建立的统计预测模型重点考虑了前期影响因子不同的变化特征。用距平符号一致率(PSS)与空间距平相关系数(ACC)为指标,对比分析不同因子处理方案对我国160站盛夏(7—8月)降水预测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因子选择方案均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相比之下,"转折变化"因子选取方案的预测效果更好;用单站交叉建模序列与实测序列的相关系数为指标,挑选其中相关系数更高的因子选取方案结果作为集合方案预测结果,集合方案的预测效果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 转折 预测效果 7-8月降水 前期环流特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MeAl_(11)O_(19)催化剂上生物质气化气体燃料的催化燃烧 被引量:3
17
作者 彭丹 孙路石 +4 位作者 孔继红 张安超 向军 胡松 苏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05-111,157,共7页
用共沉淀法制备一系列六铝酸盐催化剂样品(LaMeAl11O19,Me=Mn、Fe、Co、Ni、Ni、Ce),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比表面积测试法(Brunauer-Emmett-Teller,BET)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photoelectron spectrometry,XPS)等... 用共沉淀法制备一系列六铝酸盐催化剂样品(LaMeAl11O19,Me=Mn、Fe、Co、Ni、Ni、Ce),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比表面积测试法(Brunauer-Emmett-Teller,BET)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photoelectron spectrometry,XPS)等方法对样品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生物质气化气中可燃气体成分(CH4/CO/H2)的模拟燃烧试验,考察不同过渡金属离子取代对催化剂结构特征及催化燃烧活性的影响。利用原位红外(in-situ DRIFT)方法研究了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的机制。结果表明,焙烧后催化剂形成具有相同的MP结构、但化学组分不同的六铝酸盐,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LaMeAl11O19催化剂对模拟生物质气化气中可燃成分燃烧均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添加Mn离子时催化剂对甲烷的催化燃烧活性最好。各可燃气体起燃温度自低至高为CO、H2、CH4。150℃时CO已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吸附,250℃出现气相CO2的吸附峰,同时检测到反应气中H2被催化剂内部晶格氧所氧化生成的水分子吸附峰。气相CH4的吸附峰在反应开始(150℃)时就已形成,其强度和位置不随温度和时间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 过渡金属离子取代 六铝酸盐 催化燃烧 生物质气化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层红土镍矿中的镁质矿中和沉矾浸出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多冬 赵中伟 +2 位作者 陈爱良 霍广生 陈星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964-2970,共7页
采用沉矾浸出法将铁质矿浸出液对镁质矿进行沉矾浸出。结果表明:镁质矿酸浸过程中,在镁质矿粒度为106~150μm、搅拌强度为150 r/min、终点pHe值为1.3、温度为95℃的条件下,浸出镁质矿3 h,镍、镁、铁的浸出率分别为93.34%、78.28%、26.... 采用沉矾浸出法将铁质矿浸出液对镁质矿进行沉矾浸出。结果表明:镁质矿酸浸过程中,在镁质矿粒度为106~150μm、搅拌强度为150 r/min、终点pHe值为1.3、温度为95℃的条件下,浸出镁质矿3 h,镍、镁、铁的浸出率分别为93.34%、78.28%、26.4%;在沉矾浸出过程中,在反应温度为95℃、搅拌强度为150 r/min、硫酸钠中的钠与形成黄钠铁矾中的钠的摩尔比x为1.3、镁质矿粒度为106~150μm、反应终点pHe为1.3±0.2的条件下,沉矾浸出5 h,镍浸出率能达到92%,镁浸出率在74%以上,铁质矿浸出液除铁率达到87%以上,铁质矿浸出液中铁的浓度在15.87~42.16 g/L的范围内,对镁质矿的镍、镁浸出及铁质矿浸出液中Fe的浓度没有显著的不利影响,溶液中铁基本上控制在4 g/L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层 红土镍矿 镁质矿 镍的浸出率 黄钠铁矾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及SiO_2对粉煤灰制备的微晶玻璃的玻璃转化、析晶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峰 刘向东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52,共3页
利用粉煤灰与石英砂制备微晶玻璃,并对其进行核化、晶化热处理。在对不同成分的微晶玻璃的玻璃转化温度、析晶温度的研究中发现,无论析晶温度,还是玻璃转化温度,其变化趋势均相同,都是随着二氧化钛含量的增加,玻璃转化温度、析晶温度都... 利用粉煤灰与石英砂制备微晶玻璃,并对其进行核化、晶化热处理。在对不同成分的微晶玻璃的玻璃转化温度、析晶温度的研究中发现,无论析晶温度,还是玻璃转化温度,其变化趋势均相同,都是随着二氧化钛含量的增加,玻璃转化温度、析晶温度都是先下降后上升。二氧化硅含量的多少,对二氧化钛在微晶玻璃作用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玻璃 TIO2 钙长石 玻璃转化温度 析晶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特征及其预报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震坤 孙国武 信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4-200,共7页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量、降水过程和气象干旱、洪涝区域等统计资料,以及同期NCEP/NCAR逐日纬向风(u)、经向风(v)和水汽(q)资料,对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量、降水过程和气象干旱、洪涝区域等统计资料,以及同期NCEP/NCAR逐日纬向风(u)、经向风(v)和水汽(q)资料,对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干旱的5月和暴雨洪涝的6月在大气低频系统分布、低频气流交汇和低频水汽输送等方面有显著不同。5月(6月)我国东部以东洋面,850hPa等压面先后维持西风带低频反气旋或低频气旋(西太平洋低频反气旋),导致长江中下游为单一的低频偏南或偏北气流(低频偏南气流与低频偏北气流交汇)。而且5月(6月)从西南.东北和东南-西北的低频-qv(gv)交汇于120°E,30°N及其附近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通量散度为辐散区(辐合区)。另外,5月无(6月有)自60°E,沿30。N向东传播的低频偏南风与自60°N,沿120°E向南传播的低频偏北风在长江中下游交汇。低频环流的不同特征,有利于5月干旱(6月洪涝)的维持。并对此次旱涝转折在延伸期预报(10,30d)时效内的预报取得较好的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降水过程 低频系统 旱涝转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