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and testing of a liftable chassis for rice harvester
1
作者 YANG Ke LI Ju +3 位作者 CHEN Yu LI Hao AO Yu LEI Xiaolong 《智能化农业装备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1期59-70,共12页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rice combine harvester,the fuselage tilts due to the tilt and unevenness of the ground affect its maneuverability and operational reliability.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eveling due to the ti...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rice combine harvester,the fuselage tilts due to the tilt and unevenness of the ground affect its maneuverability and operational reliability.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eveling due to the tilt of the field surface,this research developed an innovative dual-parallelogram chassis lifting mechanism for rice harvesters designed a hydraulic system to adjust the chassis height by extending the cylinder.Using Adams simulation software,a detailed model of the lifting chassis was constructed to analyze its performance,revealing a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ydraulic cylinder extension and chassis elevation.Notably,the mechanism could achieve leveling on slopes with inclination angles of up to 7.5°.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 of the liftable chassis system were conducted under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conditions.In the static tests,the system exhibited the capacity for comprehensive or unilateral auto-leveling contingent upon the tilt,with leveling times and angular variations confined to 3.6 s and±0.4°,respectively.In dynamic tests conducted on sloped fields and paddy soils,the system reduced post-leveling mean tilt angle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remained below 1.2°and 0.6°,respectively.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a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n the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hassis during operations.This research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automatic leveling mechanisms and structural innovations for harvester chas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combine harvester chassis lifting mechanism hydraulic leveling leveling ti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utput Voltage Model and Mechanical-Magnetic Design of Magnetostrictive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with a Rotating Up-Frequency Structure1
2
作者 Huang Wenmei Xue Tianxiang +2 位作者 Feng Xiaobo Weng Ling Li Mingming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7639-7650,共12页
A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can harvest vibration energy in the environment and convert it into electrical energy to power the sensor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Human walking contains high-quality vibration energy,wh... A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can harvest vibration energy in the environment and convert it into electrical energy to power the sensors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Human walking contains high-quality vibration energy,which serves as the energy source for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s due to its abundant availability,high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It is difficult to harvest human walking vibration due to its low frequency.Converting the low-frequency vibration of human walking into high-frequency vibration has attracted attention.In previous studies,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s typically increase frequency by raising excitation frequency or inducing free vibration.When walking frequency changes,the up-frequency method of raising the excitation frequency changes the voltage frequency,resulting in the best load resistance change and reducing the output power.The up-frequency method of inducing free vibration does not increase the external excitation frequency,which has relatively low output power.This paper designs a magnetostrictive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with a rotating up-frequency structure.It consists of a rotating up-frequency structure,a magnetostrictive structure,coils,and bias magnets.The main body of the rotating up-frequency structure comprises a torsion bar and a flywheel with a dumbbell-shaped hole.The magnetostrictive structure includes four magnetostrictive metal sheets spliced by Galfenol and steel sheets.The torsion bar and flywheel interact to convert low-frequency linear vibration into rotating high-frequency excitation vibration of the flywheel.The flywheel plucks the magnetostrictive metal sheet with a high excitation frequency to generate free vibration.The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increases the excitation frequency while inducing free vibration,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utput power.To characterize the excitation vibration and free vibration,based on the theory of Euler-Bernoulli beam theory,the vibration equation of the magnetostrictive metal sheet after being excited is given.According to the classical machine-magnetic coupling model and the Jiles-Atherton physical mode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magnetization strength is derived.Combined with Faraday's law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the distributed dynamic output voltage model is established.This model can predict the output voltage at different excitation frequencies.Based on this model,the mechanical-magnetic structural parameter optimization design is carried out.The parameters of the magnetostrictive metal sheet,the bias magnet,and the rotating up-frequency structure are determined.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test the device.The peak-to-peak voltage and output voltage signal by the proposed model are compared.The average relative deviation of the peak-to-peak voltage and the output voltage signal is 4.9%and 8.2%,respectivel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output power is proportional to the excitation frequency.The optimum load resistance is always 800Ωas the excitation frequency changes,simplifying the impedance-matching process.The maximum peak-to-peak voltage of the device is 58.60 V,the maximum root mean square(RMS)voltage is 9.53 V,and the maximum RMS power is 56.20 mW.The magnetostrictive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with a rotating up-frequency structure solves the problem of impedance matching,which improves the output power.The proposed distributed dynamic output voltage model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output characteristics.This study can provide structural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up-frequency structure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s for human walking vib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MAGNETOSTRICTIVE rotating up-frequency dynamic model free vib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整秆立式联合收获机割前剥叶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庆庭 徐鹏 +4 位作者 武涛 邹小平 支腾 张晨琦 李法堂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4-82,共9页
针对现有甘蔗整秆卧式联合收获机存在的整机尺寸较大、易堵塞、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甘蔗整秆立式联合收获机割前剥叶装置。同时,搭建了剥叶性能试验台。基于预试验,以剥净率为试验指标,确定了剥叶辊筒转速、甘蔗喂入量、剥叶元件排... 针对现有甘蔗整秆卧式联合收获机存在的整机尺寸较大、易堵塞、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甘蔗整秆立式联合收获机割前剥叶装置。同时,搭建了剥叶性能试验台。基于预试验,以剥净率为试验指标,确定了剥叶辊筒转速、甘蔗喂入量、剥叶元件排数和剥叶元件周向数目为剥叶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采用Box-Behnken试验方法研究各因素对剥净率的影响规律。以剥净率为优化目标,得到最优参数组合:剥叶元件数目为4根/排,剥叶元件排数为3排,剥叶辊筒转速为695 r/min,喂入量为7根,对应的剥净率为97.2%。对优化结果进行了试验验证,剥净率为95.54%,与优化值的相对误差为1.7%。该研究所设计的剥叶装置可实现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的割前剥叶,剥叶效果良好,为立式整秆联合收获提供了一种剥叶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收获机 立式收获 整秆收获 剥叶装置 剥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稻头季低碾压收获作业路径规划技术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胡炼 张鸿 +6 位作者 何杰 满忠贤 岳孟东 屈高凯 唐启源 黄培奎 罗锡文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7,共9页
路径规划是决定再生稻头季收获作业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无人农机在作业区域内的全覆盖路径规划技术研究中,较少有考虑收获机在田间收获时对再生稻的碾压问题,为此本文开展减少碾压的再生稻收获路径规划研究。通过分析农田... 路径规划是决定再生稻头季收获作业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无人农机在作业区域内的全覆盖路径规划技术研究中,较少有考虑收获机在田间收获时对再生稻的碾压问题,为此本文开展减少碾压的再生稻收获路径规划研究。通过分析农田信息、待作业区域和卸粮等,将再生稻收获卸粮路径规划问题转化为带有容量约束的车辆路径问题(CVRP)。以收获机最小碾压面积和最短总路径为目标,构建再生稻收获路径数学模型。提出再生稻少碾压路径规划混合算法,采用传统蚁群算法(ACO)和2-opt算法获得最优路径。以再生稻无人驾驶收获机为对象,设计直线路径规划田间试验、地头转向路径以及卸粮路径规划田间试验和全环节田间作业试验,采用自动驾驶系统进行田间试验,考察收获机田间碾压率。结果表明,直线跟踪平均绝对误差为3.51 cm,最大偏差为8.24 cm,直线段作业碾压率为17.55%。地头区域碾压率下降52.2%。本研究设计的路径规划全田碾压率为27.42%,满足再生稻特殊的作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收获机 无人驾驶 路径规划 蚁群算法 2-opt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粮收储产业链农机水平提升的选型配套智能推荐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冷志杰 刘雪宁 +1 位作者 王晓洲 郑成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9-268,共10页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实现原粮收储产业链的现代化、保障粮食数量和粮食安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打造原粮收储供应链集成服务体系,进而提升原粮收储供应链各环节的农机现代化水平和现代农机的配...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了实现原粮收储产业链的现代化、保障粮食数量和粮食安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打造原粮收储供应链集成服务体系,进而提升原粮收储供应链各环节的农机现代化水平和现代农机的配套水平。为此,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东北三省主产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在原粮收储供应链各环节使用现代农机的水平,以及进行托管服务的特征;其次,明确瓶颈问题,包括收储环节的现代农机应用水平整体偏低、原粮收储产业链上全程机械化与收储销售环节现代机械的优化配置,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现代农机服务于原粮收储产业链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最后,一是提出了农机水平提升的选型配套智能推荐策略,特点是通过构建农机配套选型数据库,利用深度学习算法组合,更加科学地推荐符合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农机选型配套组合;二是提出了政府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现代农机服务于原粮收储产业链的利益补偿机制,包括运用专项补助、转移支付等形式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合作社、企业型家庭农场等,以实现土地规模化与农机队伍规范化;三是通过以奖代补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贯彻收储供应链各环节现代农机的配套标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粮收储产业链 现代农业机械 农业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威海金’苹果品质及耐贮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魏雯雯 贾连文 +4 位作者 任紫烟 连欢 杨相政 姚延琴 张黎军 《中国果菜》 2025年第4期1-6,40,共7页
本研究以不同采收期‘威海金’苹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淀粉指数、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等指标,同时利用GC-MS分析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以确定不同贮运时间的‘威海金’苹果采收标准。结果表明,采收期I(... 本研究以不同采收期‘威海金’苹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淀粉指数、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等指标,同时利用GC-MS分析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以确定不同贮运时间的‘威海金’苹果采收标准。结果表明,采收期I(盛花后165 d)的‘威海金’苹果硬度高达7.50 kg/cm^(2),但可溶性固形物和挥发性香气含量较低,对低温敏感,-0.5℃贮藏120 d开始出现冻害现象;采收期Ⅲ(盛花后195 d)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0%,风味、香气浓郁,但硬度下降至6.8 kg/cm^(2),贮藏至120 d,硬度下降至5.6 kg/cm^(2),开始出现果肉变绵,组织衰老、褐变现象,此阶段采收的果实适宜鲜销或短期贮藏;采收期II(盛花后180 d)的果实硬度7.40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40%,可滴定酸含量0.18%,淀粉染色指数7.82,此阶段采收的果实适合中长期贮藏,贮藏时间180~24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海金’苹果 贮藏时间 采收期 品质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收割条件下再生稻研究进展及栽培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文芳 郭春林 +6 位作者 兰超杰 谢粤斌 秦彬 詹国明 王顺 汪嘉瑶 林文雄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0-365,共16页
再生稻种植是一种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腋芽萌发成穗,实现二次收成的稻作模式,具有省种、省肥、省工、省时、米质优且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机械收割条件下再生稻产量不稳定的现状,本文简述了再生稻发展... 再生稻种植是一种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腋芽萌发成穗,实现二次收成的稻作模式,具有省种、省肥、省工、省时、米质优且对环境友好等优势,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机械收割条件下再生稻产量不稳定的现状,本文简述了再生稻发展历程及其产量潜力;分析了影响再生稻产量的关键内在因素(如品种类型及再生力)和外部环境条件(如水肥管理等农艺措施、稻桩质量及机收模式、病虫害防治等);重点综述了机械收割条件下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强调因地因情做好品种选用,根据光温水条件适时早播以保证安全齐穗,严格做好3次烤田,改良收割机具性能及优化作业路线以降低碾压损失,根据留桩高度动态调控促芽肥和促苗肥施用量,通过合理水肥运筹实现多穗与大穗协同增效。最后针对生产问题提出了抗碾压优质再生稻品种选育、水肥-微生物-根系生理协同调控网络解析及机收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优化等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机械收割 再生力 产量 栽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整秆立式收获集捆装置多刚体动力学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凤英 夏腾飞 +3 位作者 刘庆庭 邹小平 陈震 罗菊川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目的】解决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缺乏集捆装置,导致甘蔗收获机体型大、难于在复杂地形有序集捆问题。【方法】设计了一种用于直立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的集捆装置;基于多刚体动力学分析,采用仿真试验和台架试验分别考察了甘蔗整秆在不同控制因... 【目的】解决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缺乏集捆装置,导致甘蔗收获机体型大、难于在复杂地形有序集捆问题。【方法】设计了一种用于直立甘蔗整秆立式收获的集捆装置;基于多刚体动力学分析,采用仿真试验和台架试验分别考察了甘蔗整秆在不同控制因素(下转指高度和转速)组合模式下的作业指标与性能(甘蔗质心高度、集捆成功率)。【结果】下转指高度和转速均显著影响甘蔗整秆的集捆成功率(P<0.05),台架试验与仿真试验的结果基本一致。在18个集捆模式中,下转指高度为400 mm、转速为30 r/min模式的集捆成功率100%,集捆过程中甘蔗整秆质心高度呈V型动态,作业安全性最高,推荐作为优选模式。【结论】研制的甘蔗整秆立式集捆装置空间结构紧凑、集捆成功率高,可适应广大丘陵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甘蔗高效收获;揭示的集捆过程机制对研制甘蔗整秆联合收获机械有广泛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整秆 立式集捆装置 质心高度 集捆成功率 机械化收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枣矮化密植模式下小型振动采收机参数分析与试验
9
作者 马少辉 杨蕊 +3 位作者 杨凯 谢婉莹 杜凯 牛顿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1,共6页
为提高新疆矮化密植模式下红枣机械化采收率,针对矮化密植枣园枣树行距、株距、高度、树干径和冠直径小的特点,设计研制基于小型电动三轮车的振动采收机。分析振动落果条件,测量不同采收时间红枣与枣枝的连接力;对机具振动电机转速、偏... 为提高新疆矮化密植模式下红枣机械化采收率,针对矮化密植枣园枣树行距、株距、高度、树干径和冠直径小的特点,设计研制基于小型电动三轮车的振动采收机。分析振动落果条件,测量不同采收时间红枣与枣枝的连接力;对机具振动电机转速、偏心块质量、夹持高度和激振时长关键参数进行分析与田间试验,利用极差分析法和各因素相关性主体间效应检验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当电机转速为1140 r/min,偏心块质量为650 g,夹持高度为300 mm,振动时间为9 s时,为最优组合;各因素对采收率影响显著强弱顺序依次为夹持高度、振动转速、偏心块重量和振动时长,并对最优组合进行验证试验,平均采收率为90.31%;对未振落红枣果实的含水率和连接力进行测定,平均含水率为39.21%,连接力为1~5.5 N,大于被振落红枣的含水率和连接力。为矮化密植模式红枣振动采收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 采收机 振动采收 矮化密植模式 参数分析 农业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叶菜收获机速度协同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10
作者 左志宇 李东旭 +5 位作者 毛罕平 韩绿化 胡建平 张晓东 牟晋东 顾灵杰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8,共6页
针对电动叶菜收获机切割、输送和行走三者速度不协调导致的叶菜损伤率高、功耗大和收获效率低等问题,开发了一种电动叶菜收获机速度协同控制系统。系统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核心,利用信息传感模块对割刀电机的电流、电压和转速进行数据... 针对电动叶菜收获机切割、输送和行走三者速度不协调导致的叶菜损伤率高、功耗大和收获效率低等问题,开发了一种电动叶菜收获机速度协同控制系统。系统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核心,利用信息传感模块对割刀电机的电流、电压和转速进行数据采集;主控模块根据速度协同控制算法对采集信号进行处理,得到负载信息并协同切割、输送和行走三者速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稳定可靠,能够根据收获情况动态协同各部件速度参数,叶菜损伤率为8.88%;与传统定速控制方法相比,收获机功耗降低了13.1%,收获效率提升了3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菜收获机 速度协同 损伤率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对天水“花牛苹果”品质及贮藏影响分析
11
作者 王耀辉 杨琴 +3 位作者 丁春元 赵燕燕 尹娟 董铁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161,共5页
合理采收期能有效提高“花牛苹果”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延长贮藏时间,解决天水“花牛苹果”采后易“发绵”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天水市主要种植区麦积区的“花牛苹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期采收的“花牛苹果”采后食用品质和贮藏品质... 合理采收期能有效提高“花牛苹果”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延长贮藏时间,解决天水“花牛苹果”采后易“发绵”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天水市主要种植区麦积区的“花牛苹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期采收的“花牛苹果”采后食用品质和贮藏品质差异以及霉心病发病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麦积区伯阳镇马岘村苹果基地,盛花期后155 d左右(2021年9月8日)采收,苹果果实具有较高的质量、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的可滴定酸含量,以及优质的果形指数。此外,该时期采收可以有效减缓果实软化,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减少霉心病发病率。选择“花牛苹果”最佳采收期能有效提高“花牛苹果”的果实品质,增加果实贮存时间,减少霉心病发病率。本研究提出了天水“花牛苹果”不同种植区的最佳采收时间,以期解决天水“花牛苹果”因品质问题造成的产销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牛苹果 采收期 果实品质 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生产性能及适宜刈割期
12
作者 陶玥玥 王海候 +5 位作者 黄萌 何胥 徐坚 陆长婴 吴正贵 孙华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9-1365,共7页
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生产性能和适宜刈割期,本研究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研究方法,设定不同种植模式(青贮饲用油菜单作、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在油菜终花期统一刈割并对间作模式进行6次不同时期刈割(终... 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生产性能和适宜刈割期,本研究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研究方法,设定不同种植模式(青贮饲用油菜单作、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在油菜终花期统一刈割并对间作模式进行6次不同时期刈割(终花期后第1 d、第4 d、第8 d、第12 d、第16 d、第18 d),分析间作模式下生物产量、水分含量、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特征及适宜刈割期。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相比,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饲草鲜重显著降低,鲜草水分含量显著降低。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相比,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饲草粗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分别显著下降30.0%和59.3%,单糖含量、淀粉含量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显著降低。青贮饲用大麦单作饲草相对饲料品质(RFV)和相对饲喂价值(RFQ)明显优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RFV和RFQ介于青贮饲用油菜单作和青贮饲用大麦单作之间,分别较青贮饲用油菜单作显著提高了10.4%和31.8%(P<0.05)。青贮饲用油菜与大麦间作模式下在油菜终花期后第8 d刈割饲草生物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均显著高于终花期后第1 d刈割(P<0.05)。本研究结果为推进青贮饲用油菜高产高效栽培和利用技术提供了依据,也为稻田多元化生态轮作模式构建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饲用油菜 间作 刈割期 饲草产量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设计及其振动性能
13
作者 茹煜 范高鸣 +6 位作者 许林云 张海锋 周宏平 施明宏 王艳艳 崔王斌 徐国鹏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0-195,共16页
【目的】针对核桃采收效率和果实采净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采用树干振动采收方式,研究不同振动参数对采收机振动性能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曲线获得两两交互作用下的振动加速度响应情况,优化设计结构和作业参数。... 【目的】针对核桃采收效率和果实采净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采用树干振动采收方式,研究不同振动参数对采收机振动性能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曲线获得两两交互作用下的振动加速度响应情况,优化设计结构和作业参数。【方法】对采收机关键零部件进行结构设计和应力分析,确定最佳参数;对核桃树夹持处和树干处的加速度响应效果进行仿真分析和振动作业试验,应用Design-Expert 13.0软件,以振动频率、树干直径和振动时间为主要因素,以振动加速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曲面探究3个参数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程度。【结果】通过ADAMS动力学分析软件得出柔性摇臂最佳直径为15 cm、最佳夹持力为2800 N,对比仿真结果与田间采收试验结果,核桃树夹持处、树干处不同频率时的振动加速度误差在5%之内;振动频率、树干直径和振动时间对振动加速度的贡献率分别为2.3178、1.6492和1.4894,当振动频率为14 Hz、树干直径为15 cm时,振动加速度达到最大值63.417 m·s^(−2),三因素对振动加速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振动频率、树干直径、振动时间。【结论】设计柔性摇臂振动式核桃采收机,剖析该装备结构特征和作业参数对能量传递的影响,可为大规模标准果园的高效核桃采收提供作业参数依据,有效提高核桃采收效率和果实采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摇臂 振动采收 结构设计 振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硒强化对辣椒硒累积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
14
作者 聂根新 陈徐俊 +5 位作者 涂田华 邬磊 黄启华 吴玲 卢坚雯 周瑶敏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3-189,共7页
为研究叶面硒强化对辣椒硒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丰田椒霸辣椒为试材,以亚硒酸钠为硒源,以去离子水为对照(CK),设置4个亚硒酸钠溶液质量浓度(以含硒量计)(2.0、4.0、6.0、8.0 mg·L^(-1),分别为T1、T2、T3、T4处理)叶面喷施试验,... 为研究叶面硒强化对辣椒硒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丰田椒霸辣椒为试材,以亚硒酸钠为硒源,以去离子水为对照(CK),设置4个亚硒酸钠溶液质量浓度(以含硒量计)(2.0、4.0、6.0、8.0 mg·L^(-1),分别为T1、T2、T3、T4处理)叶面喷施试验,共5个处理,以明确辣椒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溶液的最佳浓度和富硒辣椒的最佳采收期。结果表明,叶面喷硒处理辣椒果实中总硒含量较CK显著提高,同时还能改善辣椒果实的营养品质。叶面喷硒处理辣椒有机硒占比均大于65%,与CK相比,总硒含量是CK的1.03~21.43倍,维生素C含量提升幅度最高达51.81%,辣椒素含量提升幅度最高为14.81%,蛋白质含量提升幅度最高达16.56%,还原糖含量提升幅度最高达8.69%。T2~T4处理第4次收获的辣椒果实中总硒含量高于其他时期收获的辣椒,而各处理第1次和第2次收获的辣椒果实中总硒含量均低于其他时期收获的辣椒。当硒喷施质量浓度为4.0 mg·L^(-1)时第3~6次收获的辣椒有机硒占比均较高,均高于80%。经过多次叶面喷硒后和提高硒喷施浓度,辣椒果实营养品质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表明辣椒对硒也有耐受性,当超过其耐受能力后,会降低其营养品质。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硒喷施质量浓度为4.0、8.0 mg·L^(-1)时第4次采摘的辣椒品质综合评价优于其他处理。因此,从富硒和营养品质综合考虑,辣椒叶面喷硒质量浓度选择4.0~8.0 mg·L^(-1)为宜,第4次采收的辣椒果实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叶面喷硒 营养品质 连续采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清选装置参数优化与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志 季邦 +2 位作者 王修善 范荣巍 谢方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1-802,共12页
【目的】针对南方丘陵地区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在清选作业中籽粒含杂率和清选损失率偏高的问题,通过优化清选装置结构和工作参数,提升清选效率,降低籽粒含杂率和清选损失率。【方法】对清选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尾部逐稿... 【目的】针对南方丘陵地区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在清选作业中籽粒含杂率和清选损失率偏高的问题,通过优化清选装置结构和工作参数,提升清选效率,降低籽粒含杂率和清选损失率。【方法】对清选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尾部逐稿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以鱼鳞筛为主体结构的风机转速、振动频率和鱼鳞筛开度参数可调的玉米清选试验台。通过单因素试验,选取风机转速、振动频率和鱼鳞筛开度作为主要影响因素,以籽粒含杂率和清选损失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各因素的最佳参数范围。随后,采用三因素三水平响应曲面试验,建立了各因素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并利用Design Expert 13.0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最佳参数组合。最后,将优化后的参数应用于清选试验台和4YZ-2玉米联合收获机,分别进行了验证试验和田间试验,以评估优化效果。【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风机转速、振动频率和鱼鳞筛开度对清选性能具有显著影响。最佳参数范围为:风机转速1500~1700 r/min、振动频率540~580 r/min、鱼鳞筛开度16~20 mm。响应曲面试验进一步优化了参数组合,得出最佳参数为:风机转速1604.3 r/min、振动频率540.0 r/min、鱼鳞筛开度18.1 mm,此时对应的籽粒含杂率与清选损失率分别为2.21%和0.9%。将此参数取整后的验证试验结果显示,最佳参数组合下的籽粒含杂率与清选损失率分别为2.304%和0.7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籽粒含水率为27.8%时,籽粒含杂率为2.13%,清选损失率为0.98%。【结论】验证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与回归模型的预测值较为接近,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优化结果有效。本研究通过优化清选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参数,降低了籽粒含杂率和清选损失率,为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清选性能的改善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 清选装置 参数优化 籽粒含杂率 清选损失率 鱼鳞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脂氧合酶与园艺作物品质调控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月宁 李园园 +5 位作者 简越 马莹莹 刘丽红 俞斌 汪俏梅 颜韶兵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1-1591,共11页
脂氧合酶(LOXs)是植物脂质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类,在植物生长发育、果实成熟和响应外界环境等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其功能研究的逐步深入,LOXs在园艺作物品质形成和调控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LOXs的结构类型、... 脂氧合酶(LOXs)是植物脂质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类,在植物生长发育、果实成熟和响应外界环境等生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其功能研究的逐步深入,LOXs在园艺作物品质形成和调控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LOXs的结构类型、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植物代谢途径中的作用机制,重点探讨了LOXs对园艺作物外观、风味和营养品质形成的多方面影响。进一步总结了基于调节LOXs以改善园艺产品品质、延长货架期的采前管理和采后处理方法,最后对LOXs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园艺作物品质调控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氧合酶 LOXs代谢 园艺作物品质 采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区育种田间试验关键技术装备研究现状与趋势
17
作者 徐涛 朱炫铭 +3 位作者 梁玉成 芦磊 刘春旭 徐东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83-293,共11页
小区育种专用播种机和收获机是育种田间试验的关键机械装备,其作业精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育种过程的准确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小区育种播种和收获技术装备的研究应用历程、发展水平与现状;总结了小区供种、排种、清种精... 小区育种专用播种机和收获机是育种田间试验的关键机械装备,其作业精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育种过程的准确性、真实性和科学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小区育种播种和收获技术装备的研究应用历程、发展水平与现状;总结了小区供种、排种、清种精量播种机械和小区高净无混低损收获装备的主要技术特点;详述了国内外小区播种机供种、排种、清种和小区收获机脱粒、清选、除杂等核心工作部件的结构和原理;介绍了步进电机驱动与编码器信号反馈闭环精准排种、基于激光反射式检测原理的全自动供种和收获阶段实时采集记录测定分析数据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先进技术研究现状和趋势;指出了我国在小区播种与收获技术装备研发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国产现有主要机型基本结构和技术特点进行分析,着力解决技术研学创新优化、智能化控制水平提高、机械加工质量提升和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提质等方面的技术短板,指出了小区育种播种机和小区收获机的研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试验 小区播种机 小区收获机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透射电镜体外培养细胞样品超微结构质量的细胞收集技巧
18
作者 张彩丽 刘湘花 +6 位作者 汪汇源 刘晨 徐冰倩 王志荣 王盼 高鸿建 孙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964,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能够提高体外培养细胞样品透射电镜图片质量的细胞收集技巧。方法收集河南中医药大学电镜中心2019年至2023年间送检的体外培养细胞样品336例,其中105例为送检人员自选方案收集的细胞样品,231例为依照本方案收集的细胞样品,... 目的探索一种能够提高体外培养细胞样品透射电镜图片质量的细胞收集技巧。方法收集河南中医药大学电镜中心2019年至2023年间送检的体外培养细胞样品336例,其中105例为送检人员自选方案收集的细胞样品,231例为依照本方案收集的细胞样品,按照统一的制作流程制成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器超微结构,筛选出超微结构损伤的样品,改用本方案重新收集样品后,按照统一制作流程制作成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情况。结果231例依照本收集方案收集的体外培养细胞样品超微结构保存良好,图片清晰,送检人员自选方案收集的105例体样品中,80例出现超微结构欠清晰、组织不同程度自溶的情况,改用本收集方案重新收集后制作成超薄切片,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清晰。结论本体外细胞收集方案适用范围广,并可大大提高体外培养细胞透射电镜图片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细胞 透射电镜 样品收集 制样 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大豆轻简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优化研究
19
作者 李平 古愉川 +5 位作者 冯伟 张先锋 周晓晖 丁小兵 贺银春 任桂英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9-106,共8页
针对西南丘陵山地大豆机械化收获破碎率高的问题,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渝豆15且在西南丘陵山地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为基础,开展了基于赫兹接触理论的大豆籽粒产生塑性变形的临界速度计算与分析,得出产生塑性变形的理论速度为21.37 m... 针对西南丘陵山地大豆机械化收获破碎率高的问题,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渝豆15且在西南丘陵山地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为基础,开展了基于赫兹接触理论的大豆籽粒产生塑性变形的临界速度计算与分析,得出产生塑性变形的理论速度为21.37 m/s;建立了基于EDEM离散元素法大豆和豆荚的仿真模型,以Hertz-Mindlin无滑动接触模型为基础,开展了基于脱粒滚筒转速、脱粒间隙、筛网尺寸的三因素三水平试验;最后,以重庆鑫源4LZ-0.9小型联合收获机为基础,按理论分析结果进行相关改装,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试验结果表明:当脱粒滚筒转速为395 r/min、脱粒间隙为30 mm、筛网尺寸为14 mm时,大豆籽粒的破碎率为2.1%,与理论分析结果非常接近,为丘陵山地小型大豆联合收获机的研发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大豆轻简联合收割机 脱粒装置 优化研究 EDEM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hLhcb2A1基因在陆地棉低温和干旱响应中的功能
20
作者 蔡肖 刘存敬 +4 位作者 张素君 李兴河 王海涛 唐丽媛 张建宏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在植物光合进程及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陆地棉GhLhcb2A1基因特征、表达特性以及在低温和干旱响应中的功能,以冀棉262叶片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了GhLhcb2A1基因的CDS全长,通过生物信... 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在植物光合进程及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陆地棉GhLhcb2A1基因特征、表达特性以及在低温和干旱响应中的功能,以冀棉262叶片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获得了GhLhcb2A1基因的CDS全长,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了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基本特征,利用qRT-PCR技术检测了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以及低温和干旱响应表达模式,采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验证了GhLhcb2A1基因在低温和干旱响应中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GhLhcb2A1基因CDS全长为798 bp,编码265个氨基酸。GhLhcb2A1在叶片中高表达,在低温和干旱处理的叶片和根中显著上调表达,并在低温和干旱处理3 h的叶片中达到最大值,分别是对照叶片中的17.42,30.03倍,在低温处理6 h和干旱处理12 h的根中达到最大值,分别是对照根中的11.65,65.04倍。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GhLhcb2A1蛋白在细胞叶绿体中表达。GhLhcb2A1基因沉默植株与对照植株相比,低温和干旱处理造成的植株失水干枯等表型更严重,叶片积累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说明GhLhcb2A1基因沉默植株对低温和干旱胁迫的抵抗力降低。以上研究表明,GhLhcb2A1基因在低温和干旱响应中发挥正调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GhLhcb2A1 低温 干旱 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