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5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ual transponder ranging performance in the presence of oscillator phase noise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明臣 王春晖 +1 位作者 金小军 金仲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350-1357,共8页
A dual transponder carrier ranging method can be used to measure inter-satellite distance with high precision by combining the reference and the to-and-fro measurements.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techniques, the oscil... A dual transponder carrier ranging method can be used to measure inter-satellite distance with high precision by combining the reference and the to-and-fro measurements.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l techniques, the oscillator phase noise, which is the main error source for microwave ranging systems, can be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Further, since the range measurements are derived on the same satellite, the dual transponder ranging system does not need a time tagging system to synchronize the two satellites. In view of the lack of oscillator noise analysis on the dual transponder ranging model,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oscillator noise effects on ranging accuracy is provided. First, the dual transponder ranging system is described with emphasis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oscillator noise on measurement precision. Then, a high-fidelity numerical simulation approach based on the power spectrum density of an actual ultra-stable oscillator is carried out in both frequency domain and time domain to support the presented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oposed concepts, which makes the results reliable. Besid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 high level of accuracy can be achieved by using this oscillator noise cancelation-oriented ranging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satellite carrier ranging oscillator phase noise power spectral density high preci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间两相流场频域相关性及激振力功率谱密度研究
2
作者 朱国瑞 蔺文静 +2 位作者 齐思久 韩佩泽 谭蔚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3-433,共11页
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管束长期受到气-水两相流冲刷容易发生磨损破坏,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准确计算两相流体力的功率谱密度对管束的磨损计算至关重要.由于缺乏两相流条件下的管间流场相关性实验数据,难以用激振力去直接计算其等效功率谱密度... 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管束长期受到气-水两相流冲刷容易发生磨损破坏,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准确计算两相流体力的功率谱密度对管束的磨损计算至关重要.由于缺乏两相流条件下的管间流场相关性实验数据,难以用激振力去直接计算其等效功率谱密度.为了探究管间两相流流场相关性,给出可靠的两相流激振力包络谱,设计搭建了两相水洞实验装置,创新性地将电子压力扫描阀引入两相流环境中,直接测量管表面的压力.对节径比为1.41的正三角形刚性管阵中单根弹性管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的横向流致振动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研究了直径为0.026 m、长度为0.237 m的柔性管在10%~90%含气率下激振力的频域特征并计算了相关长度,通过分析压力的变化、激振力自相关功率谱密度以及斯特劳哈尔数确定了周期性漩涡脱落现象的出现,获得了不同含气率下基于界面流速的激振力无量纲参考等效功率谱密度.结果表明,压力随界面流速大致呈抛物线形式增加,但涡流脱落会导致管周的压力骤降;管束内部激振力的相干函数在大范围内数值较低,相关长度不到1倍管径.使用1倍管径为相关长度计算了3种不同结构参数弹性管的激振力等效功率谱密度,采用基于界面流速的归一化因子进行了无量纲处理,给出了10%~30%含气率、40%~60%含气率以及70%~90%含气率时的激振力包络谱,其中激振力在40%~60%含气率下能量最高,70%~90%含气率次之,10%~30%含气率下能量最低.研究结果给壳程不同位置管束的磨损计算提供了符合工程实践的载荷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管束 两相流 激振力 功率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空间大地技术确定的ERP参数时变特征分析
3
作者 魏二虎 朱颜 +3 位作者 张云龙 罗一乐 田晓静 刘经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51-554,579,共5页
以各单独测量手段得到的地球自转参数(ERP)为基础,分别输出时域和频域的处理结果,再将每次分析得到的指标参数与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联合解算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横向对比。结果表明,不同测量手段得到的ERP的时变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地球自转参数 时变特征 频谱分析 快速傅里叶变换 功率谱密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石市地震台背景噪声特征分析
4
作者 吴丽慧 廖武林 +1 位作者 黎金玲 包萨日娜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59,共8页
利用2018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黄石市三个地震台的垂直分量连续地震波形数据,计算新冠肺炎疫情前(2018年1月—2019年12月)和疫情防控期间(2020年1—3月)三个地震台的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和概率密度函数,重点分析高频段(1~10 Hz)地震... 利用2018年1月—2020年3月湖北省黄石市三个地震台的垂直分量连续地震波形数据,计算新冠肺炎疫情前(2018年1月—2019年12月)和疫情防控期间(2020年1—3月)三个地震台的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和概率密度函数,重点分析高频段(1~10 Hz)地震背景噪声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疫情防控期间,高频噪声加速度功率谱密度整体明显下降,特别是在春节期间。2018年和2019年春节期间短周期(~1 s)噪声幅值下降明显,而在假期结束后迅速恢复;2020年春节正值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噪声幅值大幅下降,并且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2)日变化模式改变。疫情前,地震背景噪声在白天(6:00—20:00)的功率谱密度明显高于晚上(20:00—次日6:00),中午12:00左右功率谱密度出现短时下降,夜间2:00左右出现最低值,这种变化特征与人类的作息规律一致;而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噪声幅值下降且日变化不明显,表明人类活动减弱,高频噪声幅值相应变化。(3)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噪声水平。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噪声水平偏高,这表明城市的人类活动和经济状况与地震背景噪声存在关联。这些研究结果对城市规划、公共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为城市人类活动监测和公共治理提供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背景噪声 黄石市 功率谱密度 概率密度函数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容量风力机串列布置尾流特性数值模拟
5
作者 张立栋 田史琳 +3 位作者 冯江哲 任淮辉 陈哲 王兆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351-4359,I0019,共10页
为研究不同容量风力机尾流的相互作用情况,该文通过致动线模型(actuator line model,ALM)耦合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的方法对串列布置两台容量不一的水平轴风力机在不同流向间距下的尾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尾流场速度分... 为研究不同容量风力机尾流的相互作用情况,该文通过致动线模型(actuator line model,ALM)耦合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的方法对串列布置两台容量不一的水平轴风力机在不同流向间距下的尾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尾流场速度分布、涡量分布、频谱特性以及尾涡演变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下游风力机的容量和几何尺寸的增加,尾流区速度波动越大,上下游风力机尾流掺混强度增强,掺混后的涡结构向上偏转程度加剧,使垂向尾流发展更加均匀,湍动能也较大;随着流向间距的增加,下游风力机的尾流受上游风力机轮毂中心涡的卷吸作用减弱,受下叶尖涡和塔筒脱落涡的裹挟输运作用增加。总体来讲,大小容量不同的风力机的尾流掺混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尾流的恢复,但是需要一定的发展空间来使其克服下游风力机产生的进一步速度亏损的影响,该文中的发展空间为6~8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串列布置 尾流掺混 速度分布 涡量分布 功率谱密度 尾涡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车流荷载的大跨梁桥行车舒适性分析
6
作者 冯东明 王保全 +2 位作者 夏烨 黎剑安 刘朵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8-476,共9页
为探讨车流荷载对车辆通过大跨梁桥时乘员舒适性的影响,综合考虑了不同类型的车辆模型,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理论计算了车辆座椅位置的响应。采用国际标准ISO‐2631规定的1/3倍频程分析法研究了不同荷载工况下的行车舒适性,并对主要影响因... 为探讨车流荷载对车辆通过大跨梁桥时乘员舒适性的影响,综合考虑了不同类型的车辆模型,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理论计算了车辆座椅位置的响应。采用国际标准ISO‐2631规定的1/3倍频程分析法研究了不同荷载工况下的行车舒适性,并对主要影响因素开展了参数敏感性分析。此外,结合桥梁实际监测的车流数据,基于ISO‐2631中的计权加速度均方根值法,从样本角度对行车舒适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车辆荷载工况对大跨梁桥的响应具有显著影响,但在考虑路面平整度因素后,车辆响应变化较小,进而导致行车舒适性差异不明显;车速降低和车重增加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行车舒适性,但其作用相对较小;路面平整度是影响大跨梁桥行车舒适性的关键因素,路面状况恶化会引发更加剧烈的车桥耦合振动,进而显著降低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车舒适性 车桥耦合 大跨梁式桥 车流荷载 功率谱密度 加速度均方根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海螺型静态混合器传热与湍流脉动特性实验研究
7
作者 禹言芳 张埔瑜 +4 位作者 孟辉波 孙雯 李雯 乔文龙 张梦琼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0-1049,共10页
基于绿色仿生学理念,依据海螺的外形特点设计了一种三旋海螺型静态混合元件。在进口空管段Re_(t)=2640~11450的恒热通量传热实验中,采用压降(Δp)、范宁摩擦因数(f)和Z因子评价了Kenics型静态混合器(KSM)、正向三旋海螺型静态混合器(thr... 基于绿色仿生学理念,依据海螺的外形特点设计了一种三旋海螺型静态混合元件。在进口空管段Re_(t)=2640~11450的恒热通量传热实验中,采用压降(Δp)、范宁摩擦因数(f)和Z因子评价了Kenics型静态混合器(KSM)、正向三旋海螺型静态混合器(three-twisted conch static mixer,TCSM)和反向三旋海螺型静态混合器(reverse three-twisted conch static mixer,RTCSM)的能耗。基于Nusselt数(Nu)、对流传热系数(h)和综合传热系数(PEC)评价三种混合器的强化传热特性。结果表明,KSM、TCSM和RTCSM的h与空管相比分别提高22.15%~40.53%、10.83%~27.34%和33.29%~50.30%,RTCSM的PEC分别比TCSM和KSM增加9.41%~28.99%和4.94%~13.29%。此外,通过功率谱密度(PSD)和标度指数(ϕ)表征不同混合器进出口压力信号的湍流脉动特征,发现RTCSM能够产生更多的小尺度涡进而强化传热。出口处RTCSM的最大Lyapunov指数(λ)大于TCSM和KSM的λ,表明流体流经RTCSM后呈现更强的混沌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混合器 传热 湍流 PEC 功率谱密度 最大LYAPUNOV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周期性脑电信号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8
作者 张可心 袁艺琳 +6 位作者 周天航 伍庭芳 杜春雨 谢晨妹 陈蔚然 王婧 于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7-482,共6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周期性脑电信号(1/f斜率)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19例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使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能力评估量表(BACS)测...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非周期性脑电信号(1/f斜率)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纳入19例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使用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能力评估量表(BACS)测量神经认知功能,并采集闭眼和睁眼脑电图的1/f斜率,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大脑不同分区1/f斜率与认知得分之间的关系。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大脑中部睁眼状态下的1/f斜率高于正常对照(P<0.05)。正常对照组中言语记忆得分与1/f斜率负相关(前部r=-0.68,P<0.05;后部r=-0.44,P<0.05),精神分裂症组中1/f斜率则与言语记忆呈正相关(前部r=0.57,P<0.05;后部r=0.54,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1/f斜率增高现象,1/f斜率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受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脑电图 功率谱密度 1/f斜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FDM系统中抑制带外泄漏的算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程韧 冷娟华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4年第5期54-56,共3页
主要讨论了OFDM系统中抑制其带外功率辐射的算法。OFDM技术在无线环境下具有很高的频谱利用率和很强的抗多径干扰能力,但其带外功率辐射也是很大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加窗处理的算法,通过加入升余弦窗函数或者是Blackman窗函数,可以... 主要讨论了OFDM系统中抑制其带外功率辐射的算法。OFDM技术在无线环境下具有很高的频谱利用率和很强的抗多径干扰能力,但其带外功率辐射也是很大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加窗处理的算法,通过加入升余弦窗函数或者是Blackman窗函数,可以有效降低其带外功率辐射,且所带来的误比特率也没有较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DM系统 功率谱密度 保护间隔 升余弦窗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目标识别及跟踪的海洋接地极电流场下鲟鱼避让行为电流密度阈值研究
10
作者 宋天棋 陈嘉豪 +3 位作者 蓝磊 谭波 童雪芳 鲁海亮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5-1505,共11页
大规模深远海风电开发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但极端天气与修复难题制约现有直流系统可靠性,采用海洋接地极的对称双极系统具备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势,但其对海洋生态尤其是鱼类行为的影响尚不明确。该文以鲟鱼为实验对象,设计了... 大规模深远海风电开发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但极端天气与修复难题制约现有直流系统可靠性,采用海洋接地极的对称双极系统具备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势,但其对海洋生态尤其是鱼类行为的影响尚不明确。该文以鲟鱼为实验对象,设计了模拟直流非均匀电流场的实验平台,基于背景差分法设计目标识别与跟踪算法,通过双目摄像机将鱼的行为特征转化为可量化的速度指标和轨迹指标,分析鱼类行为与空间电流密度的关系,提出了非均匀电流场下鱼类避让反应的阈值判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鲟鱼在靠近电极时表现出明显的加速游离行为,尤其是在电流密度达到一定阈值时表现得尤为显著。通过定量分析可知,鲟鱼避让反应的电流密度阈值为0.517 A/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远海风电送出 海洋接地极 鱼类行为 目标识别及跟踪 电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导联上下文编码的图卷积神经网络心律失常分类模型
11
作者 喻云虎 杨湘 陈艳红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222,共11页
心律失常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通过12导联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的自动分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偏重两两导联之间的相关性,忽视多导联上下文及频域特征,这导致了分析的局限性,且易受噪声干扰,影响分类准确性。... 心律失常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通过12导联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的自动分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偏重两两导联之间的相关性,忽视多导联上下文及频域特征,这导致了分析的局限性,且易受噪声干扰,影响分类准确性。该研究提出了嵌入导联上下文编码的图卷积神经网络心律失常分类模型(lead con-text encoding embedded 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arrhythmia classification,LCEE-GCN)。该模型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获取12导联心电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并运用ECG信号处理算法提取R-R间期等时域特征,通过导联上下文编码获得导联间更广泛的相关性信息,并结合PSD与时域特征构建动态图结构,利用图卷积神经网络增强模型对导联间关系的学习与表示能力。在查普曼数据集上进行的实验表明,模型达到了99.38%的准确率,超过了现有先进方法。这一创新有望提高心律失常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分类 12导联心电图 图卷积神经网络 功率谱密度 导联上下文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A和PSD的叶片加工一致性检测
12
作者 张响 柳伟 明伟伟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37,共6页
加工过程的一致性直接影响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本文针对机床加工过程一致性的评判方法进行研究。在时域空间中进行包络分析,将加工信号进行包络并比较包络面的形状和大小,在频域空间中,使用功率谱密度转化为频域信号,通过量化的数据... 加工过程的一致性直接影响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本文针对机床加工过程一致性的评判方法进行研究。在时域空间中进行包络分析,将加工信号进行包络并比较包络面的形状和大小,在频域空间中,使用功率谱密度转化为频域信号,通过量化的数据分析对相同的加工过程进行一致性评价并对机床的性能进行评估。验证加工数据发现,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加工过程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络分析 功率谱密度 加工过程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沉积盆地的泥石流不稳定运动与震动信号的响应
13
作者 黄锋 吕立群 +3 位作者 马超 侯成宥 皋子琪 朱贵楠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230,共8页
黄河主流的下切导致同德盆地侵蚀基准面下降,促使同德盆地由古沉积区转化为侵蚀区,泥石流灾害频发,其形成运动过程的监测有利于保障河谷底部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运用带通滤波器、快速傅里叶变换、功率谱密度等地震动信号处理方法,揭示... 黄河主流的下切导致同德盆地侵蚀基准面下降,促使同德盆地由古沉积区转化为侵蚀区,泥石流灾害频发,其形成运动过程的监测有利于保障河谷底部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运用带通滤波器、快速傅里叶变换、功率谱密度等地震动信号处理方法,揭示泥石流运动过程中的时频特征和能量特征;结合视频、泥位计、流速计、压力传感器等监测设备分析了泥石流动力学参数与震动信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时长时能量比法(short-term average/long-term average,STA/LTA)比值能够响应泥石流事件,龙头的STA/LTA比值远大于龙身,当泥石流呈现阵性流时,STA/LTA比值有激增现象,而且监测值比实际值要提前;功率谱密度能反映泥石流的不稳定运动过程,中、高频率的功率谱密度与低频率相比包含着更多的泥石流动力学信息;以单一能量阈值去区分泥石流和山洪并不可行,其能量阈值受到泥石流不稳定运动过程中沿岸崩滑物质加入的影响;地震动信号与泥石流泥位、流量、流速等单一运动参数的响应关系差,与质量流的响应关系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同德盆地 河流下切 地震动信号 功率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谱密度引导下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14
作者 梁立河 崔锦莹 +3 位作者 张雪松 高妮玲 赵涓涓 强彦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7-1095,共9页
为增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高解释性、高稳定性、高准确性,从能量的角度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功率谱密度的时间序列预测编解码器模型(PSDformer)。通过引入多粒度能量选择模块、注意力知识引导模块和序列去噪分解模块,能够有效提取并融合序... 为增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高解释性、高稳定性、高准确性,从能量的角度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功率谱密度的时间序列预测编解码器模型(PSDformer)。通过引入多粒度能量选择模块、注意力知识引导模块和序列去噪分解模块,能够有效提取并融合序列的长短期特征、实现未来“先验”信息的有效传递和降低异常数据对序列预测的负面影响,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在3个数据集上进行的实验验证了PSDformer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预测 功率谱密度 编解码器模型 多粒度能量选择 注意力知识引导 序列去噪分解 长短期特征 “先验”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MS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Brain Network Conne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15
作者 XU Gui-Zhi LIU Lin +4 位作者 GUO Miao-Miao WANG Tian GAO Jiao-Jiao JI Yong WANG Pan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31-2145,共15页
Objective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has demonstrated efficacy in enhancing neuro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Alzheimer’s disease(AD),but the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linking synaptic pathology,n... Objective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has demonstrated efficacy in enhancing neuro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Alzheimer’s disease(AD),but the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linking synaptic pathology,neural oscillatory dynamics,and brain network reorganization remain unclear.This investigation seeks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rTMS as a non-invasive neuromodulatory intervention through a multimodal framework integrating clinical assessments,molecular profiling,and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Methods In this prospective double-blind trial,12 AD patients underwent a 14-day protocol of 20 Hz rTMS,with comprehensive multimodal assessments performed pre-and postintervention.Cognitive functioning was quantified using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and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while daily living capacities and neuropsychiatric profiles were respectively evaluated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scale and combined 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Peripheral blood biomarkers,specifically Aβ1-40 and phosphorylated tau(p-tau181),we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TMS on molecular metabolism.Spectral power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rTMS-induced modulations of neural rhythms in AD patients,while brain network analyses incorporating topological propertie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stimulus-driven network reorganization.Furthermore,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cognitive scale scores,blood biomarkers,and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was performed to elucidate cross-modal therapeutic associations.Results Clinically,MMSE and MOCA scores improved significantly(P<0.05).Biomarker showed that Aβ1-40 level increased(P<0.05),contrasting with p-tau181 reduction.Moreover,the levels of Aβ1-40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MSE and MOCA scores.Post-intervention analyses revealed significant modulations in oscillatory power,characterized by pronounced reductions in delta(P<0.05)and theta bands(P<0.05),while concurrent enhancements were observed in alpha,beta,and gamma band activities(all P<0.05).Network analysis revealed frequency-specific reorganization:clustering coeffic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delta,theta,and alpha bands(P<0.05),while global efficiency improvement was exclusively detected in the delta band(P<0.05).The alpha band demonstrated concurrent increases in average nodal degree(P<0.05)and 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 reduction(P<0.05).Further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hanges in the clinical scale HAMD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rTMS stimulation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blood biomarkers Aβ1-40 and p-tau181.Additionally,the changes in the clinical scales MMSE and MoCA score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node degree of the alpha frequency band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lustering coefficient of the delta frequency band.However,the changes in MMSE score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hanges in global efficiency of both the delta and alpha frequency bands.Conclusion 20 Hz rTMS targeting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significantly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enhances the metabolic clearance ofβ-amyloid and tau proteins in AD patients.This neurotherapeutic effect is mechanistically associated with rTMS-mediated frequency-selective neuromodulation,which enhances the connectivity of oscillatory networks through improved neuronal synchronization and optimized topological organization of functional brain networks.These findings not only support the efficacy of rTMS as an adjunctive therapy for AD but also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employing 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s—including clinical scales,blood biomarkers,and EEG——in understanding and monitoring the progression of AD.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rTMS applications in A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lzheimer’s disease power spectral density ELECTROENCEPHALOGRAM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表面高度分布和功率谱密度对弹塑性接触行为的影响
16
作者 郭传伟 李友华 +2 位作者 戴杭岑 沈飞 柯燎亮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6-1637,共12页
粗糙表面接触行为的准确建模和分析是摩擦磨损和工程领域相关问题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粗糙表面接触行为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较传统的具有高斯高度分布和分形功率谱密度的粗糙表面,这些工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而针对非高斯分布... 粗糙表面接触行为的准确建模和分析是摩擦磨损和工程领域相关问题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粗糙表面接触行为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较传统的具有高斯高度分布和分形功率谱密度的粗糙表面,这些工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而针对非高斯分布和非分形粗糙表面接触行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文章首先采用一种非高斯非分形粗糙表面生成方法,数值生成了具有3种高度分布规律(高斯分布、威布尔分布和双模态分布)和两种功率谱密度函数形式(分形函数和指数函数)的粗糙表面,以研究不同粗糙表面的接触行为.然后通过采用边界积分法和体积积分法,并结合傅里叶变换加速的数值方法,对粗糙表面无摩擦弹塑性接触问题进行求解.此外,还开展了粗糙表面接触的有限元模拟,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最终利用该数值方法进一步探究了在弹塑性变形条件下,粗糙表面高度分布规律和功率谱密度对总接触面积、斑点面积分布规律和接触压力分布的影响.文章结果将为电连接器接触表面摩擦、磨损、传热和导电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高度分布规律 功率谱密度 弹塑性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群步行交通工况下结构加速度反应谱研究
17
作者 熊杰程 刘志豪 +1 位作者 段淑倩 王晋平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92-101,124,共11页
快速准确预测人群步行荷载作用下结构响应对于人致振动舒适度评估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随机振动理论,推导人群步行荷载作用下结构加速度响应均方根的反应谱公式。根据人群密度将步行人群划分为无约束状态、弱约束状态和强约束状态... 快速准确预测人群步行荷载作用下结构响应对于人致振动舒适度评估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随机振动理论,推导人群步行荷载作用下结构加速度响应均方根的反应谱公式。根据人群密度将步行人群划分为无约束状态、弱约束状态和强约束状态三种交通工况,由人群步行荷载功率谱矩阵计算不同工况下的结构反应谱,并研究不同阻尼比和人群规模对反应谱的取值影响,进而给出设计反应谱表达式。反应谱预测值与人行桥结构响应实测值对比表明,研究建立的反应谱预测结果合理,能快速准确地预测人群步行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加速度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舒适度 人群步行荷载 反应谱 功率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苍南海域台风和寒潮所致极端波浪特征分析
18
作者 郇彩云 姜贞强 +1 位作者 许坤荻 王加鑫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9,共11页
基于浙江苍南海域为期一年的波浪观测数据(包含6次台风和2次寒潮事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极端波浪(台风浪和寒潮大浪)的参数分布特征,并重点研究了典型台风“利奇马”和“米娜”的波浪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台风浪受台风路径和强度的... 基于浙江苍南海域为期一年的波浪观测数据(包含6次台风和2次寒潮事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极端波浪(台风浪和寒潮大浪)的参数分布特征,并重点研究了典型台风“利奇马”和“米娜”的波浪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台风浪受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影响显著,当台风强度等级越高且移动路径越接近研究海域时,台风浪过程越剧烈,表现为有效波高和谱峰密度显著增大。夏、秋季研究海域均会受强台风的影响而引发极端台风浪。寒潮大浪在冬、春季均会出现,其强度直接受寒潮强度的影响,总体上寒潮大浪不如台风浪强度大。台风浪的影响持续时间为2~3 d,寒潮大浪的影响持续时间约为1 d。在台风∕寒潮期间,最大波高和谱峰密度均存在基本同步的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变化过程。台风“利奇马”影响期间,研究海域最大波高为10.80 m,最大谱峰密度为55.10 m^(2)∕Hz,波浪频谱发展变化过程为双峰谱—单峰谱—双峰谱,波浪类型发展变化过程为涌浪为主的混合浪—风浪—风浪为主的混合浪。台风“米娜”影响期间,研究海域最大波高为8.89 m,最大谱峰密度为36.37 m^(2)∕Hz,波浪频谱主要以单峰谱为主,偶有双峰谱,波浪类型主要为涌浪,偶有涌浪为主的混合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浪 寒潮 谱峰密度 风浪 涌浪 波浪谱 波浪参数 单峰谱 双峰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砂泵固液两相流流致振动仿真分析
19
作者 戴启平 孙天惠 +4 位作者 彭俊威 董富强 李森 周青 唐霄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124,共8页
针对压裂用混砂泵装备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恶劣导致的振动失效问题,采用CFD-DEM耦合计算方法,建立了固液两相流仿真模型,在不同叶轮转速、流量、粒径和混砂体积分数条件下,对固液两相流工况下离心泵外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监测并分析... 针对压裂用混砂泵装备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恶劣导致的振动失效问题,采用CFD-DEM耦合计算方法,建立了固液两相流仿真模型,在不同叶轮转速、流量、粒径和混砂体积分数条件下,对固液两相流工况下离心泵外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监测并分析了离心泵蜗壳和叶轮在x、y、z这3个方向上的流体作用力,通过周期图法获得了蜗壳和叶轮在x、y、z这3个方向上的功率谱密度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相的加入导致了离心泵扬程和效率的降低,叶轮和蜗壳的主要振动方向分别为叶轮轴向和蜗壳出口方向,主要振动频率为叶频;叶轮转速和流量是影响离心泵振动功率的主要因素,叶轮转速每上升100 r/min,叶轮和蜗壳的主要振动功率平均上升36.15%和37.71%;流量每增加3.78 m^(3)/min,叶轮主振动功率平均上升28.45%,蜗壳主要振动功率平均下降11.27%;混砂体积分数和颗粒粒径对振动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混砂泵的安装及作业参数设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砂泵 固流两相流 CFD-DEM 功率谱密度 流致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直流配电网电能质量扰动识别方法
20
作者 李语帆 张怡 康健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8-126,共9页
随着接入电网电力电子器件的增加,直流配电网因在输电性能、降低线损、新能源消纳等方面优于传统配电网,逐渐成为未来配电发展的新趋势。为使直流配电网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提出一种基于核主成分分析(KPCA)特征降维的ISSA-SVM电能质... 随着接入电网电力电子器件的增加,直流配电网因在输电性能、降低线损、新能源消纳等方面优于传统配电网,逐渐成为未来配电发展的新趋势。为使直流配电网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提出一种基于核主成分分析(KPCA)特征降维的ISSA-SVM电能质量扰动识别方法。首先,深入探讨了各类电能质量问题的形成机理,并结合波形提取出6种特征;其次,利用DBSCAN聚类方法检测是否存在异常值来确定是否使用KPCA将特征降维,使其能够在不同数据情况下都实现良好聚类;最后,利用改进麻雀搜索算法(ISSA)对支持向量机(SVM)进行参数寻优,并用寻优结果重新训练SVM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以有效识别出电能质量扰动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配电网 电能质量 扰动识别 DBSCAN聚类 功率谱密度 核主成分分析 麻雀搜索算法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