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6篇文章
< 1 2 1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storical Tracing of the Ideological Attribute of “Virtue”
1
作者 Guan Wanw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1-208,共8页
Tracing back to the historical occurrence of“virtue”,it can be found that it originated from political practice and is an effective political technology with strong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attributes.Among the core... Tracing back to the historical occurrence of“virtue”,it can be found that it originated from political practice and is an effective political technology with strong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attributes.Among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such as benevolence,rites,virtue,etc.,virtue should be the earliest to appear.Rit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daily,technical and detailed representation of virtue,while benevolence contains not only all ethical expectations of virtue,but also more complex humanistic information with more explicability.In contrast,“virtue”,with its rich practical color and ancient political experience,appears so simple that when it is regarded as an ideological concept,it is almost covered by the more mature“benevolence”with similar connotation,and overshadowed by richer“rites”.Therefore,virtue is the predecessor of rites and benevolence,which is the historical pedigree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itic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VIRTUE rites BENEVOLENCE Confucian poli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terary Construction of Liang Qichao's China Dream in Late Qing Dynasty--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ang Qichao's Political Novels
2
作者 Xiao Aiy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79-284,共6页
Liang Qichao actually influenced Chinese society of late Qing dynasty in a great and profound way.H e founded several political newspapers,pioneered a literary style called political commentary and wrote many politica... Liang Qichao actually influenced Chinese society of late Qing dynasty in a great and profound way.H e founded several political newspapers,pioneered a literary style called political commentary and wrote many political fictions,which fully embody his deep thinking over China’s destiny at that time under impacts of western politics as well as his practical activities.H is political fiction does not only pioneer new forms and contents of modern fiction,but als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leading numerous writers to construct a"Chinese Dream"literature by granting politics as theme of fiction and shaping of political heroes.W hat’s more,his political fiction also becomes a basis of integr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影响 梁启超 小说 文学 中国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状文法的汉代云气纹再生设计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明月 柏彦如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16,共7页
针对汉代云气纹在现代设计转化中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提出了基于形状文法的再生设计与应用策略。文章首先对汉代云气纹的产生、发展及美学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整理建立汉代云气纹的数字化提取库;其次选取茶具进行功能导入,应用形状文法理... 针对汉代云气纹在现代设计转化中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提出了基于形状文法的再生设计与应用策略。文章首先对汉代云气纹的产生、发展及美学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整理建立汉代云气纹的数字化提取库;其次选取茶具进行功能导入,应用形状文法理论对茶具各部件如壶盖、壶把、壶身、壶嘴、茶杯等分别与云气纹进行复合组合与形状推演,生成新的设计方案;最后整合茶具形态设计方案,获得具有汉代云气纹美学特征及现代审美的茶具创新设计方案。经评价验证方法有效,形状文法理论有助于汉代云气纹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转化,在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现代设计创新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云气纹 形状文法 美学特征 创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刍考
4
作者 陶雅 柳茜 +3 位作者 李峰 张晨 孙启忠 李文龙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143,共14页
自张骞开通西域后,苜蓿遂入中国,然而目前对其原产地的认识还不统一。本文以43本不同时期记载苜蓿来源的史籍为考证材料,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开展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古代史籍以及近现代研究中,对汉代苜蓿原产地... 自张骞开通西域后,苜蓿遂入中国,然而目前对其原产地的认识还不统一。本文以43本不同时期记载苜蓿来源的史籍为考证材料,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开展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古代史籍以及近现代研究中,对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认识存在差异。总体上有六种说法:一是来自西域;二是来自大宛;三是来自罽宾;四是来自乌孙;五是来自安息;六是来自外国。东汉王逸是首个把苜蓿和西域关联起来的学者,但他与张骞、司马迁以及班固并不处于同一时代,且稍晚于班固,故将我国汉代苜蓿来源地的范围扩大到西域缺乏史料支持。苜蓿最早载于《史记·大宛列传》,在其后的史籍中多有类似记载,即我国汉代苜蓿来自大宛是确定的,是由出使西域的汉使由大宛国带入。虽然文献没有明确指出有人将罽宾苜蓿带入中原,但《汉书·西域传》有记载,不排除大宛苜蓿进入中原后,罽宾苜蓿在其后也进入中原的可能性。其余四种苜蓿来源地的说法均缺乏充分的史料支持,有待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原产地 大宛 西域 汉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乡村借贷新探
5
作者 马新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7,共13页
秦汉乡村借贷既非古典借贷,亦非严格意义上的高利贷,它只是被当时乡村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特有借贷形式。这一借贷形式具有较强内循性,多以乡村居民间借贷为主,富商大贾以及城市商业资本难以介入;也有较强应急性,多是乡村居民生存急需时的... 秦汉乡村借贷既非古典借贷,亦非严格意义上的高利贷,它只是被当时乡村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特有借贷形式。这一借贷形式具有较强内循性,多以乡村居民间借贷为主,富商大贾以及城市商业资本难以介入;也有较强应急性,多是乡村居民生存急需时的借贷行为,经营性或扩大再生产的借贷颇为少见;还有较强行政性,王朝官方既是重要放贷方,又是监管者与仲裁人,直接介入乡村经济事务。这些特点减少了商品经济对乡村社会的冲击,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乡村社会发展与繁荣。但是,从长时段视角看,它也影响乡村社会对外来经济要素的接纳,制约乡村社会进一步发展,使其长期处于简单再生产的循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乡村社会 借贷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
6
作者 郑炳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4,共8页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敦煌学朝着更加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两汉时期的敦煌是西汉与西域交往的关键纽带,还是古代中西方之间人员、物种、科技、文化汇聚交流的桥梁。因此,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不仅能够推动敦煌学的发展,同时还能推动丝绸之路、中外关系史、西域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两汉 敦煌历史 居卢訾仓故址 汉长城 阳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汉至唐“盗赋”罪名的变迁
7
作者 刘晓林 卢一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83,共10页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首见“盗赋”,作为官方司法文书中多次出现的官吏犯赃罪名,在立法层面应当具有固定的表达与明确的含义。从相关司法文书所反映的内容来看,“盗赋”是监临官乞取财物并满足被监临者违法请求的犯罪行为,根据乞取财...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首见“盗赋”,作为官方司法文书中多次出现的官吏犯赃罪名,在立法层面应当具有固定的表达与明确的含义。从相关司法文书所反映的内容来看,“盗赋”是监临官乞取财物并满足被监临者违法请求的犯罪行为,根据乞取财物的数额予以相应处罚。结合正史文献中的记载,东汉司法文书中的“盗赋”或演化为《晋律注》中的“盗赃”,其构成特征与“所监求而后取”一致。东汉起,“盗赋”所指向的具体行为即包含于“受所监临”与“受财枉法”等律令条文当中,随后与“受财”分离,并由立法者通过与具有稳定表义的“擅赋”类比而形成独立罪名。至唐代,“盗赋”进一步被“受财枉法”吸收,这在技术与规范层面表现出“赃罪”体系的逐渐形成,背后蕴含的是立法者对犯罪行为事实逻辑的高度认识与对罪刑均衡的极致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唐代 盗赋 五一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经敦煌郡与西域诸国交往交流中的物品研究——以敦煌悬泉汉简为中心
8
作者 郑炳林 司豪强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200,共9页
悬泉汉简中的“柱”存在驮运物品之义,故进行物品运输的载体称为“柱马”“柱车”。西汉敦煌郡会对载物的柱马登记造册,且柱马、传马、骑马等马匹的类型和用途有时会出现交叉,有时会发生转化。“柱车”不是一种专有车型,而是基于其用途... 悬泉汉简中的“柱”存在驮运物品之义,故进行物品运输的载体称为“柱马”“柱车”。西汉敦煌郡会对载物的柱马登记造册,且柱马、传马、骑马等马匹的类型和用途有时会出现交叉,有时会发生转化。“柱车”不是一种专有车型,而是基于其用途而产生的称谓,重车、牛车、传车等各类车型参与载物运输任务时也可算作“柱车”。西汉敦煌郡在迎送接待过往公务人员时频繁使用柱马,并为这些柱马提供茭、粟等食物。为满足运输需求,有时会将“传车马”转为“柱车马”使用。而柱马、柱车运输的物品包括钱币、丝织品、器具、食物、印绶等各种类型。总之,西汉敦煌郡所提供的物品运输、护送服务,促进了丝绸之路上的物品流通,也持续推动着西汉中原与西域间交往交流朝着更加广泛、深入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敦煌郡 物品运输 悬泉汉简 柱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秦两汉的官吏功赏及其流变
9
作者 蒋波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2,共8页
给予有功官吏奖赏是古代一大“治吏”手段。金文资料显示,至迟商朝晚期已存在功赏行为,西周逐渐多见,形式包括军功奖励、功勋追赏等,它与其他礼仪性赏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法色彩浓厚,“治吏”意味还不明显。春秋以降,功赏成为最引人... 给予有功官吏奖赏是古代一大“治吏”手段。金文资料显示,至迟商朝晚期已存在功赏行为,西周逐渐多见,形式包括军功奖励、功勋追赏等,它与其他礼仪性赏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法色彩浓厚,“治吏”意味还不明显。春秋以降,功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奖励方式,也是诸子论议的主题。法家按功论赏、无功不赏、功赏相当的思想为秦国采用,是其崛起并完成华夏一统的重要因素。秦朝未能及时调整刑赏政策,仍然赏功不赏贤,重吏治不重教化,加速了王朝的崩溃。汉代改变了单一的功赏模式,赏功之外也赏贤;功赏中不仅有实物性奖赏,亦有赐嘉号、特殊礼遇、“图画形象”等荣誉性、精神性奖赏。汉代的官吏功赏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治吏”措施,标志着官吏功赏制度趋于成熟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两汉 官吏功赏 治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学视域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传播与共同体建构——以清代孔庙告成碑的传播实践为中心
10
作者 张兵娟 李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共15页
清代“平定告成太学碑”是一类以平定边疆叛乱为主题、以孔庙为勒立空间的政治传播媒介。此类碑刻突破了此前纪功碑仅勒石于战地边疆地区的局限,是对中国自古以来的勒石纪功、孔庙祭祀两类政治文化传统的发展与创新。从媒介学视角看,将... 清代“平定告成太学碑”是一类以平定边疆叛乱为主题、以孔庙为勒立空间的政治传播媒介。此类碑刻突破了此前纪功碑仅勒石于战地边疆地区的局限,是对中国自古以来的勒石纪功、孔庙祭祀两类政治文化传统的发展与创新。从媒介学视角看,将平定告成碑勒立于孔庙,促成了一种具体可感、生动有效的媒介化政治传播,使得士人乃至天下人能够及时了解当朝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所作的努力,从而形塑对大一统国家的认知。同时,通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文庙的广泛拓印与复刻,孔庙平定告成碑在建构国家认同、诠释“大一统”传播实践与政治合法性方面,发挥着政治象征、政治宣传、政治说服的传播功能。作为历史记忆,它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媒介化 媒介化政治 清代孔庙 政治传播 平定告成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保举博士制度的若干问题——以《汉官仪》等文献所载博士举状文书考辨为中心
11
作者 张欣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0,共12页
《汉官仪》《通典》《文献通考》等文献所载的博士举状文书是研究汉代保举博士制度的关键史料。“举状”“行状”又称版状。该文书针对的是博士,而非博士祭酒。通过对文书内容的分析可知,汉代官府保举博士既注重保举对象的学术能力,又... 《汉官仪》《通典》《文献通考》等文献所载的博士举状文书是研究汉代保举博士制度的关键史料。“举状”“行状”又称版状。该文书针对的是博士,而非博士祭酒。通过对文书内容的分析可知,汉代官府保举博士既注重保举对象的学术能力,又关注其品行,对其人际交往范围也作了较严格的规定。博士举状应出现于东汉光武帝之后。该举状不像一般性的制度规定,更像特定的、针对某生的具体举状,而且应是多个机构所作举状的综合。综合后的举状可作为三公、尚书台等机构鉴定、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博士举状文书属于官文书而非普通的制度文献类记载,具有完整性和独特性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保举制度 博士举状 版状 文书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朝统一南方过程中的文化向心力与政治认同塑造
12
作者 李磊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7,共9页
以文化认同沟通朝野、争取人心归附,这是魏晋南朝的塑造政治认同的新路径。梁陈之际,无论是旨在建构王朝的陈霸先、王琳,还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均以争取士人归心来塑造政治认同。陈武帝翦除各方势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将各地士族纳入政... 以文化认同沟通朝野、争取人心归附,这是魏晋南朝的塑造政治认同的新路径。梁陈之际,无论是旨在建构王朝的陈霸先、王琳,还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均以争取士人归心来塑造政治认同。陈武帝翦除各方势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将各地士族纳入政权的过程。称帝前夕,陈武帝在各州恢复中正之职,规定“中正押上”为选官的必经程序。陈朝官制按照士族的立场划分清、浊官。陈武帝举办众多的文教活动以展现与士族的文化共识。陈朝迎合士人政策的出台,与其面临萧庄朝廷的挑战有关。支持萧庄朝廷的,除了王琳势力,还有陈郡袁氏、庐江何氏、南阳刘氏、吴郡朱氏等,他们以文书制作、历史撰述塑造对萧庄朝廷的正统性认同。割据势力如鲁悉达、陈宝应、欧阳[危页]等人,招纳流寓其地的士人以赢取声誉、巩固统治。陈文帝翦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同时,以文化认同来缝合政治裂痕。他以学校设立为契机,将政治疏离派、隐逸派、流寓士人任命为学官。陈宣帝、陈后主则通过举办释奠礼等文教仪式,激发士族的王朝认同。文化向心力在陈朝的认同塑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朝 士族 文化向心力 政治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经学训诂模式的汉宋之别
13
作者 白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外疏解,交由其他模块承担,属于“训理分离”模式。究其内因,文本语境与文化语境的不同突显选择是重要影响因素。清儒沿着具有分析性特征的“训理分离”模式走向更远,为章太炎“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训诂 《诗经》学 汉宋差异 “训理合一” “训理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合浦汉墓出土部分铁器科学分析
14
作者 黄全胜 李永春 朱谨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4-210,共7页
对广西合浦汉代墓葬发掘出土的铁器开展科学研究。主要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金相观察等手段,对合浦汉墓出土馆藏的6件铁器样品进行了成分检测分析和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至晚自西汉开始合浦地区大量应用生铁铸造和生铁... 对广西合浦汉代墓葬发掘出土的铁器开展科学研究。主要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金相观察等手段,对合浦汉墓出土馆藏的6件铁器样品进行了成分检测分析和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至晚自西汉开始合浦地区大量应用生铁铸造和生铁炒钢制品,汉代时期该地区同时使用块炼铁和生铁冶金技术,中原地区农耕技术至晚汉代传播至广西沿海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广西合浦 铁器 生铁 炒钢 块炼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洪武年间河洮岷诸役考述——兼论“西番诸卫”均质化格局的形成
15
作者 胡小鹏 高旗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30,共14页
明初平定河州之役及后续的几次西征,推动了河洮岷地区军政建置的演变及边地秩序的塑造,从以河州官军卫所为中心、周边招抚土官卫所为籓篱的汉番分治结构,转型为“开卫戍守”、均质化的、汉番卫所混编的“西番诸卫”格局,并向河州山外开... 明初平定河州之役及后续的几次西征,推动了河洮岷地区军政建置的演变及边地秩序的塑造,从以河州官军卫所为中心、周边招抚土官卫所为籓篱的汉番分治结构,转型为“开卫戍守”、均质化的、汉番卫所混编的“西番诸卫”格局,并向河州山外开拓,扩大战略纵深,落实“马赋差发”,再现了前朝“全民当差”“属番无异编户”的边地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 河州 西征 汉番混编 西番诸卫 差发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吴田租标准及其与汉晋田租制度的因革关系
16
作者 周国林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记载了多种田租征收标准,因每年定收田的比例不同,导致实际征收时的亩租额差别极大。根据考证,嘉禾四年(235)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24斛,五年(236)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714斛。由于临湘田租标准是在长... 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记载了多种田租征收标准,因每年定收田的比例不同,导致实际征收时的亩租额差别极大。根据考证,嘉禾四年(235)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24斛,五年(236)实际征收的亩租额约为0.714斛。由于临湘田租标准是在长时段的变动中实现动态平衡的,故取两年的平均值0.474斛作为临湘嘉禾年间田租的大致标准。对荆州区域内战国到晋朝的田租标准、北方区域内汉魏时期的田租标准分别考述后,将孙吴临湘田租标准与之比较。从比较中发现,在从汉到晋的田租变动中,存在着由低转高的趋势,孙吴与北方区域的增税总体上是同步的。孙吴虽然存在租入过重的现象,却没有发展到某些研究者所判断的那种严重程度。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加之南北双方的相互制约因素,孙吴田租高于汉代和曹魏田租七八倍是不可能的事。吴简为田租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但不可轻言“改革”和“改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吴 亩租额 汉晋田租 因革关系 走马楼吴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下之天下”:东周秦汉社会“天下”意识的升格
17
作者 王子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8,共12页
周秦社会“天下”意识的文献反映,见于百家之说。“天下”归“一”,成为当时的时代追求。然而“一天下”与“天下一”的实现路径,王霸之学有深刻的歧见。而实际历史走向,与《韩非子》“进兼天下”“强匡天下”的设计主张一致。“秦并天... 周秦社会“天下”意识的文献反映,见于百家之说。“天下”归“一”,成为当时的时代追求。然而“一天下”与“天下一”的实现路径,王霸之学有深刻的歧见。而实际历史走向,与《韩非子》“进兼天下”“强匡天下”的设计主张一致。“秦并天下”以及后来的“汉并天下”之后,一种新的涉及“天下”主题的政治理念出声,并产生历史反响。这就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在“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的帝权至上的时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的开明的政治意识有合乎理性的历史意义。“天下之天下”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文明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秦汉 天下观 政治意识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天下之天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雍正朝西湖行宫改置圣因寺园林考论
18
作者 陈兆肆 黄思珩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5,共12页
雍正五年,清帝同意浙江总督李卫所请,将康熙帝的西湖行宫改造成圣因寺园林。自此,圣因寺园林开始呈现“景观化”和“宗教化”的双重特性。此举洵非“体圣心而惜物力”之类表面说辞所能解释,实则背后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具体表现在:以“俯... 雍正五年,清帝同意浙江总督李卫所请,将康熙帝的西湖行宫改造成圣因寺园林。自此,圣因寺园林开始呈现“景观化”和“宗教化”的双重特性。此举洵非“体圣心而惜物力”之类表面说辞所能解释,实则背后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具体表现在:以“俯顺浙民慕思无已之诚”为由,缓和雍正帝先前与浙江士民剑拔弩张的关系;通过士民御容瞻仰、御碑观摩等活动,完成天命、亲民、仁泽等诸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渗透,成为“恩威并施”统治策略的具体展示;利用改造后的圣因寺,对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佛教秩序重加整顿,并适时获取地方情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朝 西湖行宫 圣因寺园林 政治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的果物消费与果业管理
19
作者 蒋波 《古今农业》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汉代国家一统,有利于打破果木的地域性限制,也刺激了各阶层的果业消费。当时的果木种植有民间、官营之分,果物消费主要包括食用、药用、赏赐之用等。不论京城,还是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果木的苑囿或区域均设果官;当时以专职果官为中心,... 汉代国家一统,有利于打破果木的地域性限制,也刺激了各阶层的果业消费。当时的果木种植有民间、官营之分,果物消费主要包括食用、药用、赏赐之用等。不论京城,还是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果木的苑囿或区域均设果官;当时以专职果官为中心,实行中央及郡县官僚、专职事务官双重管理体制,从而较好保证了国家的果木种植、果品经营与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果业 消费 果官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亲王奕譞隐执朝政的方式与限度
20
作者 刘文华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共10页
光绪十年甲申易枢后,醇亲王奕譞奉懿旨与军机处商办紧要事件,有人称之为“隐执朝政”。经梳理分析,醇亲王参与政务处理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奉懿旨与议重要政事,二是政事交由神机营、海军衙门议复,三是重要折件“过府”。醇亲王意见、... 光绪十年甲申易枢后,醇亲王奕譞奉懿旨与军机处商办紧要事件,有人称之为“隐执朝政”。经梳理分析,醇亲王参与政务处理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奉懿旨与议重要政事,二是政事交由神机营、海军衙门议复,三是重要折件“过府”。醇亲王意见、建议上达的方式亦有三种,一是召见时面奏,二是呈递奏折,三是致函军机大臣转奏。由此,可对光绪十年至十六年期间清廷的中枢权力运作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可推知醇亲王隐执朝政是有一定限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亲王奕譞 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 晚清政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