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5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rrative Person
1
作者 夏梅花 明珠 吴广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70-171,共2页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written by Ernest Hemingway,embodies his writing style typically.The paper focuses on elaborating it from narrative person so that we can grasp and master the theme—beginning is the end,the e...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written by Ernest Hemingway,embodies his writing style typically.The paper focuses on elaborating it from narrative person so that we can grasp and master the theme—beginning is the end,the end is the begi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THIRD PERSON narratION the SECOND PERSON nar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the Gradualness by the Narrative Ambiguity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被引量:1
2
作者 Tian Ping Hong Zengliu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53-262,共10页
How to disambiguate the four narrators'narratives is the critical step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work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 With the gradualness produced by the ambiguous narrators'narration of juxtapositio... How to disambiguate the four narrators'narratives is the critical step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work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 With the gradualness produced by the ambiguous narrators'narration of juxtaposition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narration,another synchronized gradualness of Caddy is discovered,too. On the basis of deconstruction and psycho - analyses,rich and deep significance is illustrated by elucidation of narrative gradualness,as a new way to disambiguate the narrators'nar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义 骚动 渐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中东地区意见领袖与意见网络挖掘
3
作者 张宏邦 张毅远 +1 位作者 刘通 杨帆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147,共9页
[研究目的]中东地区已成为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合作伙伴,辨识该地区主要网络社群和意见领袖,能够窥见其意见网络及舆论特征,进而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研究方法]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聚焦网络叙事,利用全球舆论社群分... [研究目的]中东地区已成为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合作伙伴,辨识该地区主要网络社群和意见领袖,能够窥见其意见网络及舆论特征,进而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研究方法]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聚焦网络叙事,利用全球舆论社群分割表征数据,识别涉及“一带一路”的中东网络社群,探讨中东地区国际社交媒体意见领袖主导下的传播结构及特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7个中东地区主要网络社群,挖掘了其中官方与非官方的核心网络意见领袖,探究其网络结构和传播特征,揭示了中东复杂的舆论生态,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球“南-北”权力图谱下的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意见领袖 意见网络 叙事网络 社交媒体 中东地区 场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非玩家角色到人工智能体:虚拟现实媒介的“终极生活”叙事
4
作者 周雯 陈焱松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40,共9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改变了传统电影、游戏、虚拟现实媒介中需要完整故事结尾的叙事传统,从预设好的故事脚本延展为开放世界与实时涌现角色。尤其是人工智能体(AIAgent)在多模态感知、多场景任务中表现出的适应性,加之虚拟现实媒介...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改变了传统电影、游戏、虚拟现实媒介中需要完整故事结尾的叙事传统,从预设好的故事脚本延展为开放世界与实时涌现角色。尤其是人工智能体(AIAgent)在多模态感知、多场景任务中表现出的适应性,加之虚拟现实媒介的多模态交互支持,使虚拟现实媒介原有的非玩家角色(NPC)被逐步替代。文章通过阐释虚拟现实媒介中从NPC到AIAgent的叙事变迁,探究了人工智能体如何进行叙事,并由此提出了虚拟现实媒介中人工智能体叙事的表征及其机制。具体而言,智能体在共同的叙事和体验的基础上,提供了涌现叙事的可能性,其在虚拟现实媒介中的故事生存,实际上展现出对未来虚实融合叙事的“终极生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 涌现叙事 故事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儿童图片故事叙说中的视觉加工研究
5
作者 马博森 李发睿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共11页
本研究借助图片故事叙说眼动任务,通过对比分析方法,考察6-8岁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同与之匹配的正常发展儿童在叙说图片故事时的视觉加工特征,并探讨视觉加工特征与叙说话语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1)孤独症儿童在主要区域的注视时... 本研究借助图片故事叙说眼动任务,通过对比分析方法,考察6-8岁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同与之匹配的正常发展儿童在叙说图片故事时的视觉加工特征,并探讨视觉加工特征与叙说话语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1)孤独症儿童在主要区域的注视时长和注视次数均低于正常发展儿童,在次要区域的注视时长和注视次数均高于正常发展儿童,且两区域的注视次数有显著性差异。(2)孤独症儿童叙说话语中的名词使用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发展儿童,但代词却显著低于正常发展儿童,两组儿童叙说话语中的名词和代词使用频率与其主要区域和次要区域的注视偏好具有显著相关性。(3)两组儿童的总体注视指标和眼跳指标没有显著差异,在社会性区域和非社会性区域的注视指标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论支持弱中央统合理论假设,发现孤独症儿童在图片故事叙说中的视觉加工以及所产出的叙说话语中均表现出整体统合能力不足的缺陷,并且其叙说话语特征可能受视觉加工偏好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但研究未发现孤独症儿童在视觉加工中存在局部加工偏好和社会注意缺陷问题,这可能与任务类型及诱发材料设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 图片故事叙说 视觉加工 眼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验与修养:霍夫曼小说《延音符》的跨媒介叙事论析
6
作者 张克芸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0,共11页
霍夫曼的《延音符》是德意志浪漫派跨媒介叙事艺术的代表。《延音符》将文学、绘画、音乐三者融为一体,以音乐曲式结构编排小说情节,通过图像内容建构小说意义。形式上,小说通过一幅展现音乐场景的油画引出观画者的体验性反思和叙事,从... 霍夫曼的《延音符》是德意志浪漫派跨媒介叙事艺术的代表。《延音符》将文学、绘画、音乐三者融为一体,以音乐曲式结构编排小说情节,通过图像内容建构小说意义。形式上,小说通过一幅展现音乐场景的油画引出观画者的体验性反思和叙事,从而实现诗、音、画三者的媒介融合;题旨上,小说突破经验感官的限制,揭示出一条通达综合艺术体验的修养之路,它是对19世纪初德意志现实分裂状态的反向对照,传达出德意志浪漫派对“总体艺术”的美学追求,同时也是一次在精神领域走向整体之路的文艺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音符》 跨媒介叙事 艺格敷词 以文述图 以文述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回忆到记忆重述——文学旅游中的集体身份形成 被引量:1
7
作者 侯颖 陆林 吴锶梦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9,共16页
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之下,为了文化旅游目的地更好地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助力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了解个人如何接受集体的历史叙事,产生集体身份认同。在与文学作品或作家相关的旅游地,旅游者会回忆起过去阅读的经历,以及关于文学... 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之下,为了文化旅游目的地更好地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助力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了解个人如何接受集体的历史叙事,产生集体身份认同。在与文学作品或作家相关的旅游地,旅游者会回忆起过去阅读的经历,以及关于文学作品的记忆。回忆不仅是对记忆中语义、情境的重新调用,同时也参与当下的认知进程。基于这一认识,该研究通过描述现象学的调查方法,从鲁迅文学旅游中的记忆现象切入,探索旅游的群体凝聚作用。研究发现,文学旅游过程中个体记忆的参与,使旅游者通过回忆丰富自我意识,促成认知开放;此时,传达集体延续性和必要性的集体历史叙事嵌入并推动个体记忆发生重述。记忆重述指的是生动鲜活的文学文本将在回忆中产生的无方向的情绪上升至有方向的、稳定的情感,切身直接的文学仪式将在回忆中开放的身份定位重塑至相互联结的集体之上,最终旅游者由内而外、自下而上地生成集体身份,形成与集体相一致的行动力量。该研究在文学旅游的情境中扩展了对个体记忆机制和功能的认识,为旅游者如何理解并主动接受社会话语提供微观层面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忆 记忆重述 历史叙事 集体身份 文学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行政生态治理的指标叙事:方法内涵、范畴构建与实践向度
8
作者 贾海刚 孙迎联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4,301,共15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根本取决于执政党引领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其中公共行政状态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行政生态治理则演绎为推进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中国式现代化在行政领域具象化为行政生态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根本取决于执政党引领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其中公共行政状态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行政生态治理则演绎为推进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中国式现代化在行政领域具象化为行政生态治理现代化,既有研究已完成理念和制度上的叙事转变,但在技术和方法上的叙事创新仍有可为空间,指标叙事是较佳方法论载体。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行政生态治理指标叙事,在方法内涵上根植于现代化治理论、生态系统论以及政治生态平衡论等理论基础,形塑于行政生态分析及其治理原则把握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探索基础;在内容范畴上构建起包含党政主体、政务行为、政治场域、行政目标的4个维度、12个评价子系统和若干个评价要点的指标治理体系;在实践向度上划分为评价、归因和恢复的三段式指标叙事模块,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将有助于涵养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行政生态治理 指标叙事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自我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婚恋叙事、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
9
作者 文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70,206,共13页
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通过传统的婚恋叙事展现出英国爱德华时期中产阶级的趣味特质,进而呈现出社会转型时期这一阶级的情感观念、价值取向等生活方式的群体症候。英国中产阶级对工具理性、功利主义和物质文明的极度推崇引发了趣... 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通过传统的婚恋叙事展现出英国爱德华时期中产阶级的趣味特质,进而呈现出社会转型时期这一阶级的情感观念、价值取向等生活方式的群体症候。英国中产阶级对工具理性、功利主义和物质文明的极度推崇引发了趣味的变迁,不仅促成了以财富为核心逻辑的“非利士趣味”,而且导致了趣味与情感感受、道德修养的分离。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不仅展现了对中产阶级异化趣味观的批判,同时也呈现了对培育良好趣味的思考,旨在促进个体完善与共同体形塑,折射出深厚的现实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斯特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婚恋叙事 趣味 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离与对话:1930年代“京派”的鲁迅叙述
10
作者 刘振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3,共7页
1930年代,“京派”留下一笔数量可观的评论鲁迅的文字。与对左翼文学运动的态度相纠缠,“京派”对鲁迅的评价可作分期处理,肯定创作《呐喊》《彷徨》时期的“文学鲁迅”,批评加入“左联”后的“政治鲁迅”。当文坛出现“神”化鲁迅的倾... 1930年代,“京派”留下一笔数量可观的评论鲁迅的文字。与对左翼文学运动的态度相纠缠,“京派”对鲁迅的评价可作分期处理,肯定创作《呐喊》《彷徨》时期的“文学鲁迅”,批评加入“左联”后的“政治鲁迅”。当文坛出现“神”化鲁迅的倾向时,“京派”主张把鲁迅当作“人”而非“神”看待,强调鲁迅的个人主义心理。在“京派”纯正、严肃的文学批评观下,鲁迅文学的“抒情性”而非“政治性”成为“京派”理解鲁迅的突出概念。总的来说,1930年代“京派”的鲁迅叙述有着强烈的与左翼文坛对话的意味。鲁迅俨然成为一种重要的话语资源,是“京派”针砭文坛、张扬自身文学理念的方法。但是,在日益政治化的1930年代,“京派”自觉与时代拉开距离,并对鲁迅的文学行动与左翼思潮加以指责,反映出其“非纯文学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 鲁迅叙述 对话性 “非纯文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近体组诗的抒情、叙事形态与表现重心转移——以杜甫《秋兴》八首、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为例
11
作者 卢欣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3,共8页
唐宋近体组诗普遍呈现出叙事压倒抒情的共性特征,然两代诗人在诗体选择、叙事策略,以及审美追求方面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就诗体而言,唐人组诗涵盖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诸体;宋人则偏重七绝连章的体制。在叙事维度上,唐人组诗打破了... 唐宋近体组诗普遍呈现出叙事压倒抒情的共性特征,然两代诗人在诗体选择、叙事策略,以及审美追求方面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就诗体而言,唐人组诗涵盖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诸体;宋人则偏重七绝连章的体制。在叙事维度上,唐人组诗打破了时空序列,以意象并置达成情感凝聚;宋人七绝组诗则多依循时序,以编年史的结构建构诗史框架。在诗学功能上,唐人组诗虽涉及叙事,但仍以抒情言志为旨归;宋人自觉将七绝组诗转化为以诗存史的叙事载体,实现了由缘情到叙事的诗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近体组诗 《秋兴》 《湖州歌》 抒情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层叙事反思和本土经验再造——对詹姆斯·斯科特思想的审思
12
作者 姜利标 王凌云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128,共12页
在超越传统底层研究生存叙事的基础之上,詹姆斯·斯科特基于田野调查认为,底层农民在面临生存挑战时存在着两种自利性行动,即以经济止损为主要目标的实质性策略行动和通过文化抵抗重构集体自我认同的象征性策略行动。这两种策略行... 在超越传统底层研究生存叙事的基础之上,詹姆斯·斯科特基于田野调查认为,底层农民在面临生存挑战时存在着两种自利性行动,即以经济止损为主要目标的实质性策略行动和通过文化抵抗重构集体自我认同的象征性策略行动。这两种策略行动的形成实际上与社会结构、文化环境及群体身份密切相关。詹姆斯·斯科特灵活运用“隐藏文本”的解读技巧和阐释人类学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底层农民的行为逻辑,但其观点在认识国家与民众关系、个案选择场域及论证“结构—能动”辩证关系上仍存在着特定的学理局限。尽管如此,他在“村落发展、底层农民行为以及基层治理术”三个方面的讨论,仍对中国农村基层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当前,中国农村发展需要平衡农业生产效率与基层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构筑覆盖全体民众的权益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规范化治理与地方性知识的有效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斯科特 自利性行动 底层叙事 农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翻译时代的译者主体性问题研究——基于审美创造性的译后编辑反思
13
作者 陈伟 潘佳琪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2,F0003,共10页
在数智翻译时代,基于人机合作关系的译后编辑承载了体现翻译复杂性的人的社会化多元本质的意义,人类译者仍然享有译者主体性的单一决策权,其任务并非基于稳定的语法规则进行错误修改,而是分化为两种维度或类型,即对机器译文进行社会性... 在数智翻译时代,基于人机合作关系的译后编辑承载了体现翻译复杂性的人的社会化多元本质的意义,人类译者仍然享有译者主体性的单一决策权,其任务并非基于稳定的语法规则进行错误修改,而是分化为两种维度或类型,即对机器译文进行社会性认可或创造性再叙事。这两个维度不同于临场演绎的数据脉冲形式的信息整合,而是集中体现了人类译者基于自身社会属性的个案化的审美创造性,揭示出人类灵魂依靠想象力而诗意化呈现的艺术审美价值,以及服从于特定政治逻辑而具有的文化功能取向。人类译者与机翻系统其实分处在两种不同性质的赛道中,译后编辑中审美创造性的特殊品格则使得译者主体性作为一种特性并没有被削弱,甚至反而得到了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翻译 译者主体性 译后编辑 审美创造性 再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共同体的建构:少儿主题出版共情叙事实践的逻辑和路径
14
作者 程丽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共9页
共情叙事通过让个体产生推己及人的情感共通,促进价值共识的形成,为价值共同体的建构奠定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少儿主题出版中的共情叙事,通过调用情感因素影响少儿读者的认知、态度、行为,让少儿读者更容易理解、接纳并认同少儿主题... 共情叙事通过让个体产生推己及人的情感共通,促进价值共识的形成,为价值共同体的建构奠定基础。从实践逻辑来看,少儿主题出版中的共情叙事,通过调用情感因素影响少儿读者的认知、态度、行为,让少儿读者更容易理解、接纳并认同少儿主题出版传递的价值观念;从实践路径来看,少儿主题出版通过运用得当的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叙事素材、叙事风格、叙事互动进行共情叙事,激起少儿读者的情感共情,促进价值观认同的生成,并进而培育少儿读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儿主题出版 共情叙事 价值观 价值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自在生成与自觉构建语境下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逻辑
15
作者 侯天媛 郭玉成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6,98,共12页
中华民族语境下的形(心)意拳曾保家国于危难、维社会之稳定、冠“国术”而传扬,是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过程同步且互构的一个缩影。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过程追溯、叙述性分析等方法发现,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体现出与中华民... 中华民族语境下的形(心)意拳曾保家国于危难、维社会之稳定、冠“国术”而传扬,是中国武术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过程同步且互构的一个缩影。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运用过程追溯、叙述性分析等方法发现,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体现出与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相似的叙事逻辑:在中华民族自在生成的历史时期,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中凝结于拳师个体生命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天下观、民族观、家族观和人生观与中华民族叙事相融通;在中华民族自觉构建的历史时期,形(心)意拳的历史叙事从拳术理论到社会实践都体现出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反思与重构。中华民族语境下形(心)意拳历史叙事逻辑的重新梳理,对于探讨武术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历史作用和未来潜力具有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心)意拳 自在生成 自觉构建 武术 中华民族 历史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讲好自身故事的经验探索
16
作者 高晓林 熊雪珂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7,共14页
全面抗战时期,外国媒体的驻华记者是让世界得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核心群体。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综合采取工具性和情感性的“媒介策略”,通过向这些记者以多种渠道主动提供“信息津贴”、以“广交朋友”的态度与其结成亲密关... 全面抗战时期,外国媒体的驻华记者是让世界得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核心群体。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综合采取工具性和情感性的“媒介策略”,通过向这些记者以多种渠道主动提供“信息津贴”、以“广交朋友”的态度与其结成亲密关系、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与其建立带有信任特征的强连接、以“沟通适应”的话语策略赢得其价值认同的方式,成功借助这一群体联通中外的“桥梁”功能,向世界传播了自己的声音、展示了自己的形象。不过,这一时期部分外国记者转译中国共产党故事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符号偏差和意义错位的情况,这突显出对外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时符号选用和意义传递的准确性问题。剖析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下如何培育“新时代的斯诺”,以借“他者之力”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外国记者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政课叙事的数智赋能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2
17
作者 白林驰 殷全玉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在社会加速数智化转型的背景下,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需要对这一趋势进行积极回应,从而实现由课程内容的简单“叙述”走向结合技术的多样“数叙”。通过数智技术的运用,思政课的课堂环节推进以及课程目标实现能够得到... 在社会加速数智化转型的背景下,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需要对这一趋势进行积极回应,从而实现由课程内容的简单“叙述”走向结合技术的多样“数叙”。通过数智技术的运用,思政课的课堂环节推进以及课程目标实现能够得到多维赋能。就前者而言,课堂教学将更加丰富生动、师生互动将实现精准双向、课后评估更加全面客观;就后者而言,党史史实能够被跨时空地生动传授,制度自信能够沉浸式地交互养成,道路价值能够跨领域地被多元、有效感知,时代发展也能在融媒体的形式下被实时、多样叙述。面对数智赋能的趋势,思政课叙事中也应当坚守特定的原则,具体而言包括对技术伦理准则、教学活动目标、学生主体地位、课程育人功能以及科学考核体系的坚守。因此,就思政课叙事的变革优化路径而言,需要以中国特色思想支撑技术伦理准则,以整合多重媒介实现教学活动目标,以数智叙事方法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以生活化的手段确保课程育人功能,以智能评价机制充实科学考核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堂 数字技术 数智化叙事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虚构叙事中的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 被引量:1
18
作者 谭君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16,共8页
在叙事理论研究中,虚构叙事中的叙述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探讨叙事文本的讲述及其内在交流中,它都起着核心作用。伴随叙述者这一中心概念,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附属概念。本文集中探讨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三个相... 在叙事理论研究中,虚构叙事中的叙述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探讨叙事文本的讲述及其内在交流中,它都起着核心作用。伴随叙述者这一中心概念,产生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附属概念。本文集中探讨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与无叙述者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厘清这三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指出其功用,说明其存在的某些含混与矛盾之处,有助于理解叙事文本的构成及叙事的内在机制。不在场叙述者、零叙述者和无叙述者所表现的叙述情境,呈现的或者是一种局部的、部分的叙述者暂时隐蔽的状态;或者其概念本身便具有矛盾性,难于成立;或者是以一种叙述声音代替另一种叙述声音。从整体上说,叙述者作为叙述主体,是叙事文本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叙述者、叙述、文本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叙事 叙述者 不在场叙述者 零叙述者 无叙述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rration and Healing of Psychological Trauma in Chinese Left-behind Children
19
作者 Yan Jiezh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99-306,共8页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ppea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1980s,literature began to give attent... The problem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ppea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1980s,literature began to give attention to this special phenomenon.Many writers wrote about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trauma in alienated families and social environment,and also gave suggestions on the healing of left-behind children’ psychological trauma in their work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weakening of family education,the deficiency of schooling and the low social coordination are essential factors that lead to the psychological trauma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Joint effort from family,school and society contribute to the healing of the trauma,among which,love,writings and speeches are effective 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心理 中国农村 创伤 康复 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资本的视觉叙事及其意识形态批判 被引量:4
20
作者 邓伯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1,共9页
在现代消费社会,随着表意图谱在视觉经验处的集结,图像借助视觉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面占领,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都受制于图像逻辑的规制,图像就此完成其资本身份的社会性建构。在本质上讲,图像资本不是图像本身,而... 在现代消费社会,随着表意图谱在视觉经验处的集结,图像借助视觉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面占领,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都受制于图像逻辑的规制,图像就此完成其资本身份的社会性建构。在本质上讲,图像资本不是图像本身,而是一种以图像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图像资本通过制造“假象”意识形态,激活人们的伪欲望结构,为资本的剩余价值增殖提供源源不断的伪消费驱动。图像资本通过将影像编织成被隔离的“景观”意识形态世界,进而把资本意识形态统治纳入到无意识控制之中。图像资本通过对非实在的象征性的结构化“符号”意识形态的控制,来完成隶属于资本的能指意识形态的再生产过程。图像资本开启了意识形态直接物化的大门,建构了比现实还真实的超真实“场境”意识形态,使受众自愿地投入到资本意识形态的逻辑框架之中。从“假象”到“景观”、到“符号”再到“场境”,验证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范式对于图像资本意识形态依然具有持续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图像资本 视觉叙事 意识形态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