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4篇文章
< 1 2 1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of spherical HMX@PDA-based PBX by co-axial droplet microfluidic technology:Enhancing the interfacial effect and safety performance of composite microspheres 被引量:1
1
作者 Yunyan Guo Yi Liu +6 位作者 Jiani Xie Jiawei Li Fan Wang Jinshan Lei Chongwei An Zhongliang Ma Bidong W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3期73-83,共11页
Surface engineering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high energy materials,and polydopamine(PDA)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energetic materials for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In ... Surface engineering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high energy materials,and polydopamine(PDA)is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energetic materials for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In order to obtain high-quality HMX@PDA-based PBX explosives with high sphericity and a narrow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composite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using co-axial droplet microfluidic technology.The formation mechanism,thermal behavior,mechanical sensitivity,electrostatic spark sensitivity,compressive strength,and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the microsphere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PDA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xplosive particles and the binder under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chemical bonds and the physical"mechanical interlocking"structure.Interface reinforcement causes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of the sample microspheres to move to a higher temperature,with the sensitivity to impact,friction,and electrostatic sparks(for S-1)increasing by 12.5%,31.3%,and 81.5%respectively,and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also increased by 30.7%,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the microspheres.Therefore,this study provides an effective and universal strategy for preparing high-quality functional explosives,and also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afe use of energetic material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let microfluidic technology Interfacial reinforcement Safety performance Surface modification POLYDOPAMINE HM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ibution of Transmembrane Protein 68 to Triglyceride Synthesis and Lipid Droplet Formation Differs From 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2
作者 YU Qing FU Yang-Yang +3 位作者 ZENG Fan-Si PANG Hui-Min HUANG Fei-Fei CHANG Ping-An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transmembrane protein 68(TMEM68)in an alternative triacylglycerol(TAG)biosynthesis pathway,and determine the interplay between TMEM68 and the canonical TAG synthesis enzyme acyl-CoA:diacylgly... Objective To characterize transmembrane protein 68(TMEM68)in an alternative triacylglycerol(TAG)biosynthesis pathway,and determine the interplay between TMEM68 and the canonical TAG synthesis enzyme acyl-CoA: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DGAT).Methods Effects of exogenous fatty acid and monoacylglycerol on TAG synthesis and lipid droplet(LD)formation in TMEM68 overexpression and knockout cells treated with DGAT inhibitor or not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paring LD morphology,Oil Red O staining,and measurement of TAG levels.LDs were stained with fluorescence dye and observed by confocal fluorescence microscopy.TAG levels were determined with an enzyme-based triglyceride assay kit.Colocalization of TMEM68 and DGAT1 was detected by co-expression and confocal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their interaction was determined by co-immunoprecipitation.RT-qPCR and immunoblotting assay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DGAT1.Results The synthesis of TAG catalyzed by TMEM68 was independent of DGAT activity.Surplus exogenous fatty acids and monoacylglycerol promoted TAG synthesis mainly through DGAT in human neuroblastoma cells.The LDs formed by TMEM68 were different in morphology from those by DGAT.In addition,TMEM68 and DGAT1 colocalized in the same endoplasmic reticulum(ER)compartment but did not interact physically.TMEM68 overexpression reduced the expression of DGAT1,the major DGAT enzyme involved in TAG synthesis,while TMEM68 knockout had little impact.Conclusion The TMEM68-mediated TAG synthesis pathway has distinct features from the canonical DGAT pathway,however,TMEM68 and DGAT may coregulate intracellular TAG lev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ACYLGLYCEROL lipid droplet TMEM68 G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喷雾沉积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兴业 赵莹 +2 位作者 李向阳 钱兆 刘俊萍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共7页
为了探究各因素对喷杆喷雾机喷雾沉积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提高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的作业效率,使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分析并得到前进速度v、工作高度h和喷雾压力p等影响因素与喷雾沉积特性的数学模型,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各影响因素对喷... 为了探究各因素对喷杆喷雾机喷雾沉积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提高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的作业效率,使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分析并得到前进速度v、工作高度h和喷雾压力p等影响因素与喷雾沉积特性的数学模型,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各影响因素对喷雾沉积特性的影响程度以及喷雾机最佳工作参数.结果表明:前进速度、工作高度和喷雾压力均对喷雾沉积特性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按因素排序由大到小为喷雾压力,工作高度,前进速度.单位面积雾滴沉积量均值与前进速度和喷头工作高度成负相关,与喷雾压力成正相关.沉积量变异系数与喷雾压力成负相关,与前进速度成正相关,与工作高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说明在工作高度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喷雾压力或者减小前进速度可以有效提高喷雾机的雾滴沉积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走式喷杆喷雾机 前进速度 工作高度 喷雾压力 雾滴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型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算法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任喜伟 王瑞虎 +2 位作者 李兆允 杨虹 何立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2,共6页
观测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及分布是分析乳状液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对掌握乳状液微观特性、指导溶液乳化和破乳过程非常重要。首先,设计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算法,对W/O型原油乳状液显微图像分别采取中值滤波、Otsu二值... 观测原油乳状液液滴粒径大小及分布是分析乳状液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对掌握乳状液微观特性、指导溶液乳化和破乳过程非常重要。首先,设计了基于连通域标记的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算法,对W/O型原油乳状液显微图像分别采取中值滤波、Otsu二值化、连通域标记、粒径计算、液滴统计等处理方法,获得乳状液液滴数量、液滴面积、液滴粒径和液滴分布;其次,开发了基于3层结构的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系统,顶层界面导入乳状液显微图像,中间业务层采用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算法,计算液滴粒径大小、统计液滴分布,底层数据库保存检测结果。系统应用结果表明: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系统运行简单便捷,具备可行性、高效性和扩展性,能满足乳状液液滴粒径检测实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状液 粒径检测 连通域标记 图像处理 检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疏水性表面冷凝传热性能及动力学特征研究
5
作者 龚路远 果正龙 +4 位作者 赵登辉 郭亚丽 周健 韩倩倩 沈胜强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32-3943,共12页
凝结现象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相变过程,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核能发电、制冷等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表面液滴分布与冷凝液快速脱离是影响滴状冷凝传热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搭建了竖直壁面蒸汽凝结传热实验平台,在不同接触... 凝结现象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相变过程,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核能发电、制冷等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表面液滴分布与冷凝液快速脱离是影响滴状冷凝传热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搭建了竖直壁面蒸汽凝结传热实验平台,在不同接触角表面、不同过冷度条件下进行蒸汽凝结传热实验,重点考察了蒸汽在不同接触角疏水表面的滴状凝结特性,并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Cellpose算法统计冷凝表面上液滴的尺寸与分布规律。实验发现表面接触角在120°左右时具有最优异的传热性能。针对该现象,重点分析了表面液滴分布密度、液滴脱离半径与生命周期对冷凝传热效率的影响,定量描述了不同接触角表面液滴在单位时间内清扫面积的差异及对传热效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凝结 表面 接触角 液滴尺寸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板萃取塔液滴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袁慎峰 闵彤 +1 位作者 陈志荣 尹红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7,共10页
为研究筛板萃取塔中的液滴行为,采用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液滴通过筛板的形态和筛板对液滴的聚并-破碎特性进行研究,定义筛板聚并-破碎指数。结果表明,液滴在不同实验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通过筛孔,主要可分为直接通过筛孔、破碎后通... 为研究筛板萃取塔中的液滴行为,采用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液滴通过筛板的形态和筛板对液滴的聚并-破碎特性进行研究,定义筛板聚并-破碎指数。结果表明,液滴在不同实验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通过筛孔,主要可分为直接通过筛孔、破碎后通过筛孔和在筛板上聚并后通过筛孔。体系界面张力较低时,筛板对液滴主要起破碎作用,筛板聚并-破碎指数随着孔径的增大而减小;体系界面张力较高时,筛板对液滴主要起聚并作用,筛板聚并-破碎指数随着孔径的增大而增大。同时,筛板聚并-破碎指数随着筛板浸润性变差而增大。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估算筛板聚并-破碎指数的关联式,关联式平均偏差为0.1144,偏差较小,表明关联式可用于评估筛板对液滴的聚并-破碎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塔 筛板 液滴行为 浸润性 VOF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能碳氢燃料燃烧过程中微爆现象的研究进展综述
7
作者 杨卫娟 张帆 +3 位作者 杨丝鄅 刘建忠 王智化 周俊虎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微爆是液体燃料燃烧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液滴自破碎的微观物理现象,对燃料燃烧具有显著影响。含能碳氢燃料因添加了铝、硼等固体颗粒,微爆现象的表现和影响更为复杂重要。本文以含能碳氢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微爆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其研究成果... 微爆是液体燃料燃烧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液滴自破碎的微观物理现象,对燃料燃烧具有显著影响。含能碳氢燃料因添加了铝、硼等固体颗粒,微爆现象的表现和影响更为复杂重要。本文以含能碳氢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微爆现象为研究对象,对其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包括微爆的发现、微爆的表征描述、对燃烧的影响作用、影响微爆的各种因素和微爆发生机理等。总体看来,微爆本质上属于燃烧过程中的液滴二次雾化,产生了液滴自破碎、子液滴喷溅和燃料蒸汽喷发等现象,从传质角度强化了燃料着火、燃烧和燃尽。表面致密壳层的形成和液滴内的异相成核是产生液滴微爆的主要机理,添加剂和含能颗粒通过改变壳层结构和异相成核特性来影响微爆过程。今后微爆研究的迫切需求和发展趋势是研究更小尺度的单液滴或液滴群微爆现象,发展微爆定量表征方法和理论,微爆机理研究向表面壳层和异相成核汇聚深入,推进单液滴微爆过程的数值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爆 碳氢燃料 含能颗粒 单液滴燃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下凹壁面上双油滴撞壁-聚并过程分析
8
作者 张静 杨光 +3 位作者 菅爱博 程思淼 王绍哲 龚斌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9-1039,共11页
利用CLSVOF模型和动态自适应网格数值模拟了静水中双油滴撞击凹壁面及聚并过程。结果表明,双油滴撞击水下疏油凹壁面滚动下滑过程中碰撞产生聚并行为,水下亲油表面上双油滴撞壁后铺展边缘接触产生聚并行为。对凹壁面上油滴铺展直径d、... 利用CLSVOF模型和动态自适应网格数值模拟了静水中双油滴撞击凹壁面及聚并过程。结果表明,双油滴撞击水下疏油凹壁面滚动下滑过程中碰撞产生聚并行为,水下亲油表面上双油滴撞壁后铺展边缘接触产生聚并行为。对凹壁面上油滴铺展直径d、近端点距离δ和最大铺展因子β研究表明:β≤3.1聚并形成单液桥;β>3.1,δ/d<3,右侧油滴撞击凹壁面形成空心环,内边缘存在较高压力,导致油滴铺展面积扩张,促使形成双液桥;当β>3.1,δ/d≥3时形成环孔单液桥,但聚并后油滴与凹壁面的润湿面积存在波动。双油滴聚并形成的单液桥无量纲流通面积较大,稳定性优于双液桥,但双液桥缩短了撞壁-聚并的时长。研究可为深入理解旋流器近壁面非均相聚并机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双油滴 凹壁面 CLSVOF 撞壁 聚并 液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层状云云滴谱宽度的飞机观测研究
9
作者 王研峰 奚立宗 +2 位作者 刘莹 庞朝云 李宝梓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3-662,共10页
云滴谱离散度是量化云微物理过程的参数之一,对气溶胶-云-降水过程研究至关重要。利用2022年4月27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飞行探测资料,分析了云内微物理量和云滴谱宽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低层夹卷作用和活化过程较弱导致此次过冷层状... 云滴谱离散度是量化云微物理过程的参数之一,对气溶胶-云-降水过程研究至关重要。利用2022年4月27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飞行探测资料,分析了云内微物理量和云滴谱宽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低层夹卷作用和活化过程较弱导致此次过冷层状云云滴谱宽度在云低层较大;中层大量气溶胶活化过程导致云滴竞争水汽限制了云滴尺度增长,云滴谱宽度减小;上层云滴凝结增长过程导致云滴谱宽度变小。2)当云中液态含水量和云滴数浓度分别低于0.025 g·m^(-3)和30个·cm^(-3)的阈值时,云滴谱离散度值分散(0.30~0.85);高于阈值时,云滴谱离散度减小并收敛在很小范围变化(0.3~0.5)。3)相对于云滴谱标准差,气溶胶变化对云滴平均半径的影响主导了气溶胶浓度与云滴谱离散度负相关程度。4)云雨自动转化率与云滴谱离散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云滴谱离散度越大,云水向雨水转化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层状云 云滴谱宽度 气溶胶浓度 飞机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缩突扩圆管内离散油滴运动行为及变形特性
10
作者 邢雷 周晓庆 +3 位作者 蒋明虎 赵立新 李新亚 陈德海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7,共11页
离散油滴在变截面管道内的运动及变形特性是揭示两相流动机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以突缩突扩圆管内的离散油滴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与高速摄像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入口雷诺数条件下突缩突扩圆管内的油滴运动行为及变形特性开展研... 离散油滴在变截面管道内的运动及变形特性是揭示两相流动机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以突缩突扩圆管内的离散油滴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与高速摄像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入口雷诺数条件下突缩突扩圆管内的油滴运动行为及变形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在突缩突扩圆管内,当入口雷诺数相同时,随着离散油滴粒径的增大,管内入口端及突缩区压力增大,突扩区压力回升加快,且油滴最大变形量在细管段。当油滴粒径不变时,随着入口雷诺数的增大,管内离散油滴变形量越大,油滴在管道内初始破碎位置越靠近突扩双肩且破碎程度越剧烈。当Re=6.3×10^(3)时,油滴的变形量达到最大值0.84,初始破碎位置在距离突扩双肩33.2mm处。得到了不同入口雷诺数及油滴粒径条件下突缩突扩圆管内离散油滴的运动、变形及破碎规律,为地面原油集输管网中油水两相流混输强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油滴 两相流 流动 运动行为 变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滴撞击加热壁面的实验平台设计与教学应用
11
作者 李聪 王佳利 +4 位作者 王志敏 李源慧 陶振翔 吴建松 杨溢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8-245,共8页
液滴撞击加热表面现象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涉及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该研究构建了液滴撞击加热表面实验平台,分析了不同撞击高度和表面温度下的液滴模式及动力学特征参数。此外,基于八个方面的考虑制定并设... 液滴撞击加热表面现象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涉及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该研究构建了液滴撞击加热表面实验平台,分析了不同撞击高度和表面温度下的液滴模式及动力学特征参数。此外,基于八个方面的考虑制定并设计了实验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表明,学生在五个方面的满意度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撞击 加热表面 课程设计 实验教学 学生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油液滴撞击对液膜厚度和温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张卫正 余云乐 +3 位作者 靳爽 颜杰 原彦鹏 麻浩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0-470,共11页
为了分析柴油机冷起动时液相燃油撞壁后快速形成沉积油膜的厚度和温度的耦合影响,了解燃油与沉积油膜间的作用过程,通过搭建光学实验系统对燃油液滴撞击后油膜量纲一的厚度(0.01≤H^(*)≤11.43)和温度(253 K≤T≤373 K)的影响开展研究.... 为了分析柴油机冷起动时液相燃油撞壁后快速形成沉积油膜的厚度和温度的耦合影响,了解燃油与沉积油膜间的作用过程,通过搭建光学实验系统对燃油液滴撞击后油膜量纲一的厚度(0.01≤H^(*)≤11.43)和温度(253 K≤T≤373 K)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燃油液滴撞击油膜后的动态特性受油膜厚度的影响显著.H^(*)<0.16时,出现环状飞溅现象;0.16≤H^(*)<1时,出现指状飞溅与延迟飞溅现象;H^(*)≥1时,则出现射流飞溅现象.飞溅模式随油膜温度上升而更易从延迟飞溅转化为环状飞溅或射流飞溅,且飞溅阈值下降.液冠结构的稳定性因油膜厚度增加和油膜温度降低而增强是导致飞溅模式转变的主要原因.对于大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液冠-弹坑-射流现象分析发现,由于能量转化差异,液冠高度随油池深度增加而减小,但随油池温度增加而明显增大.弹坑深度随油池深度和池温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撞击 油膜厚度 油膜温度 飞溅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柴油液滴蒸发及微爆特性
13
作者 吕明 赵锦胜 宁智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3,共9页
柴油中调和一定比例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 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能显著降低柴油冷滤点并改善发动机燃烧质量,从而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降低排放污染物。该研究以PODE_(4)-柴油混合液滴为研究对象,搭建挂滴式试验系统,探究... 柴油中调和一定比例的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 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能显著降低柴油冷滤点并改善发动机燃烧质量,从而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降低排放污染物。该研究以PODE_(4)-柴油混合液滴为研究对象,搭建挂滴式试验系统,探究PODE_(4)-柴油液滴蒸发和微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PODE的添加有利于柴油液滴的蒸发;PODE柴油混合液滴的蒸发过程基本都只经历液滴归一化直径平方逐渐减小的平衡蒸发阶段。环境温度及液滴初始直径对液滴蒸发过程的影响均较为显著;PODE质量分数增大,可促进混合液滴的蒸发。PODE柴油液滴微爆过程分为3个阶段:延迟微爆阶段、剧烈微爆阶段和蒸发消失阶段。延迟微爆阶段是液滴吸收能量的过程,剧烈微爆阶段是液滴内气泡反复生成爆炸的过程,蒸发消失阶段是无气泡生成且液滴体积蒸发完毕的过程。环境温度及液滴初始直径对液滴微爆过程的影响相对单调,但当液滴初始直径为1.42 mm时,液滴当量蒸发速率会出现为0的现象;PODE质量分数对液滴微爆过程的影响较为复杂,PODE质量分数为40%的液滴进入微爆时间最长,液滴微爆持续时间最短,其液滴生存时间也最长;PODE质量分数为50%时,液滴微爆持续时间最长,其所占液滴生存时间百分比也最高。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对PODE柴油液滴蒸发及微爆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的理解,从而为控制PODE柴油液滴蒸发及微爆过程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氧基二甲醚 柴油液滴 蒸发形态 微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杆式喷雾机雾滴沉积特性Fluent模拟与试验
14
作者 袁永伟 马晓雨 +1 位作者 弋景刚 张秀花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85,共7页
目前设施农业常用的植保机械为喷杆式喷雾机,作业过程中雾滴受重力和风阻影响会产生喷施不均现象,通过调整雾滴喷射源仰角和迎风角来优化雾滴沉积特性。利用Fluent进行仿真模拟,设置实际作业相同工况,风速大小为1.0 m/s,调节喷射源矢量... 目前设施农业常用的植保机械为喷杆式喷雾机,作业过程中雾滴受重力和风阻影响会产生喷施不均现象,通过调整雾滴喷射源仰角和迎风角来优化雾滴沉积特性。利用Fluent进行仿真模拟,设置实际作业相同工况,风速大小为1.0 m/s,调节喷射源矢量方向,将喷射源仰角控制在0°~15°,迎风角控制在-15°~0°,在距离喷射源0.2 m处设置有界云图检测捕捉颗粒信息,将沉积密度、雾滴粒径DV0.9值、质量流率作为评价指标。为进一步验证仿真效果,并进行喷雾试验,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均显示:在仰角不超过5°时,迎风角越大,雾滴沉积效果增加;在仰角超过5°时,雾滴间的干涉区域变小,沉积效果呈下降趋势;在迎风角为-15°、仰角为5°时,雾滴沉积效果达到最佳,为进一步优化喷杆式喷雾机喷射源角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机 雾滴沉积特性 FLUENT 喷射源角度 设施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微孔喷射法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董伟 刘苏磊 +1 位作者 王旭东 许富民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75,共9页
脉冲微孔喷射法能够制备尺寸均一且热历史一致的单分散球形液滴及凝固粒子,在凝固理论研究、微电子封装、金属三维打印及粉末冶金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从脉冲微孔喷射法(POEM)的实验原理、装置以及模拟计算成果出发,综述了基于POE... 脉冲微孔喷射法能够制备尺寸均一且热历史一致的单分散球形液滴及凝固粒子,在凝固理论研究、微电子封装、金属三维打印及粉末冶金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从脉冲微孔喷射法(POEM)的实验原理、装置以及模拟计算成果出发,综述了基于POEM所制备的未达到冷却凝固状态的微液滴在凸点沉积、3D打印、逐液滴雾化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基于POEM所制备的达到冷却凝固状态的微粒子在电子封装、核壳结构、金属玻璃等方面的应用,并进一步对现阶段脉冲微孔喷射法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说明和展望。本综述可为单分散球形微滴及凝固微粒子相关领域以及凝固研究理论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微孔喷射法 液滴 单分散粒子 无容器凝固 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表面多尺寸液滴撞击冻结特性的模拟研究
16
作者 张丹 郑海坤 +3 位作者 陈孝松 张培成 盛伟 郝晓茹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3-181,239,共10页
目的 研究不同直径过冷液滴撞击超疏水表面的动力学特性和传热特性。方法 以宏观结冰/结霜过程中过冷水滴的撞击结冰为背景,运用CLSVOF方法,结合凝固-融化模型,对直径为3 000、2 375、1 750、1125μm的水滴撞击结冰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直径过冷液滴撞击超疏水表面的动力学特性和传热特性。方法 以宏观结冰/结霜过程中过冷水滴的撞击结冰为背景,运用CLSVOF方法,结合凝固-融化模型,对直径为3 000、2 375、1 750、1125μm的水滴撞击结冰行为进行了模拟研究,从动力学和传热学角度定量分析了水滴撞击结冰过程,获得了水滴撞击结冰动态图。结果 不同直径的液滴撞击超疏水壁面所经历的动态过程类似,但随着液滴直径的增大,液滴撞击壁面不同阶段所需的时间、液滴最大铺展面积以及液滴与壁面的接触时间均会增加,依次递增了3.691、4.444和5.867 ms;液滴撞击壁面的传热量随着液滴的铺展过程逐渐增大,在达到最大传热量后随着液滴回缩而下降,最终趋近于0 W,且直径较大的液滴达到最大铺展时其传热量的波动较明显。液滴与壁面的传热速率在铺展阶段和回缩阶段都有所增加,随着液滴逐渐弹离而趋近于0 W/s,较大直径水滴会导致更高的传热量。结论 液滴直径对撞击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超疏水表面多尺寸液滴的有效去除和防冰提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冷水滴 表面 相变 动力学特性 传热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火箭发动机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行为研究进展
17
作者 何国强 李江 +1 位作者 李康 胡春波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共19页
固体发动机中的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行为会对流场、热防护和性能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是固体发动机基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揭示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规律和机理,建立科学准确的预测模型,对于固体发动机精细化设计具有重要... 固体发动机中的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行为会对流场、热防护和性能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是固体发动机基础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揭示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规律和机理,建立科学准确的预测模型,对于固体发动机精细化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固体发动机熔渣沉积和两相流研究、高温铝/氧化铝液滴碰壁实验方法、液滴碰壁规律和机理、碰壁过程的力-热作用和碰壁行为预测模型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并评价了取得的重要成果,梳理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针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铝/氧化铝液滴 碰壁行为 实验方法 数值模拟 预测模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送丝速度对镁合金激光–MIG复合焊接过程熔滴过渡行为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马超 刘云浩 +3 位作者 李鹏 夏佩云 赵艳秋 占小红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1-76,共6页
针对镁合金激光–MIG复合焊接稳定性提升需求,开展了复合激光焊接过程熔滴过渡行为实时监测试验,对比分析了激光–MIG复合焊接与传统MIG焊接过程的熔滴过渡行为,并研究了送丝速度对熔滴形态与过渡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热源的... 针对镁合金激光–MIG复合焊接稳定性提升需求,开展了复合激光焊接过程熔滴过渡行为实时监测试验,对比分析了激光–MIG复合焊接与传统MIG焊接过程的熔滴过渡行为,并研究了送丝速度对熔滴形态与过渡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激光热源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电弧焊接熔滴过渡稳定性,当电弧功率达到2400 W左右时,镁合金激光–MIG复合焊接过程中熔滴呈滴状过渡。送丝速度的改变对熔滴过渡形式无显著影响,但送丝速度的增大有助于压缩电弧,提升熔滴过渡的稳定性;此外,送丝速度过大极易导致熔滴尺寸过大、熔滴过渡频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MIG复合焊接 镁合金 熔滴过渡行为 图像处理 送丝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网格技术的CMT-WAAM熔池温度场与流场数值模拟
19
作者 申俊琦 张帆 +1 位作者 胡绳荪 耿辉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针对基于冷金属过渡(CMT)技术的镁合金摆动电弧增材制造(WAAM)过程,采用流体体积(VOF)法和动网格(DM)技术建立了分别考虑熔滴和熔池受力情况的三维瞬态数值模型,研究了熔滴过渡和熔池流动过程中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变化.结果表明,相应试验... 针对基于冷金属过渡(CMT)技术的镁合金摆动电弧增材制造(WAAM)过程,采用流体体积(VOF)法和动网格(DM)技术建立了分别考虑熔滴和熔池受力情况的三维瞬态数值模型,研究了熔滴过渡和熔池流动过程中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变化.结果表明,相应试验结果验证了所建立数值模型的有效性,熔池和熔滴尺寸参数模拟的误差均在10%之内.在CMT-WAAM开始阶段,基板表面和焊丝在电弧热作用下熔化分别形成熔池和熔滴.在焊丝向熔池送进过程中,熔滴不断长大,并在表面张力作用下长成球形.熔滴金属的热量主要通过热传导的形式向熔池传递,熔池最高温度随着熔滴金属的过渡而升高,熔池最高温度可达2100.0K;随着焊丝的回抽,熔池最高温度降低至1763.6K.随着焊丝向熔池送进,熔滴的最大速度从1.87 m/s逐渐减小到1.07 m/s,而熔池的最大速度仅为0.87 m/s.当熔滴金属前端与熔池发生接触后,液态金属的最大速度可达到4.21 m/s;随着焊丝的机械回抽,液态金属的最大速度在1.69~4.90 m/s范围内波动.当熔滴与熔池接触发生短路时,熔滴金属从熔池表面流向熔池底部和熔池两侧,增强了对熔池底部和熔池两侧的搅拌作用,使得熔池体积增加;当熔滴从焊丝端部脱离后,熔池中液态金属从熔池底部流向熔池表面和熔池两侧,熔池温度和流体速度随之降低,从而减缓了熔池体积的增加.此外,熔池自由表面在摆动电弧作用下呈现波浪式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网格 电弧增材制造 熔滴过渡 熔池流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壁面含氧液滴蒸发及微爆特性的试验研究
20
作者 吕明 陈昱欣 +1 位作者 宁智 赵锦胜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4-435,共12页
以含氧燃料液滴为研究对象,搭建了一套高温壁面液滴蒸发试验平台,并进行了试验系统一致性验证;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展了乙醇生物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柴油(PODE柴油)以及二硝酰胺铵(ADN)溶液3种含氧燃料在沸点温度及Leidenfrost温度时的... 以含氧燃料液滴为研究对象,搭建了一套高温壁面液滴蒸发试验平台,并进行了试验系统一致性验证;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展了乙醇生物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柴油(PODE柴油)以及二硝酰胺铵(ADN)溶液3种含氧燃料在沸点温度及Leidenfrost温度时的蒸发及微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3种燃料在两种特定温度下的蒸发及微爆特性均会呈现不同的现象:与沸点温度时不同,乙醇生物柴油液滴在Leidenfrost温度下,大部分时间在高温壁面上进行弹跳或者移动,液滴微爆延迟时间和持续时间明显变长,液滴微爆强度也相对较高;PODE柴油液滴在Leidenfrost温度下,最后的蒸发过程中并没较大铺展开,基本一直都在壁面弹跳或移动中消失,液滴微爆延迟时间和微爆持续时间相对变短,但液滴微爆强度变化较小;ADN推进剂液滴在Leidenfrost温度下,会不停地进行弹跳或者移动,直至液滴完全消失,液滴微爆对液滴体积影响较小(当量蒸发速率为0),液滴微爆延迟时间变短,且液滴微爆强度有一定的变小.另外,通过3种燃料微爆特性对比发现:ADN推进剂液滴在沸点温度下,蒸发时除了有气泡产生,内部组成成分之间还会发生剧烈的热解反应,进而产生着火现象,直至液滴消失,其微爆延迟时间相对最短,微爆持续时间占液滴生存时间的百分比也最小,但液滴微爆强度相对较大;PODE柴油液滴在沸点温度下的微爆延迟时间相对较长,微爆持续时间占液滴生存时间的百分比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氧液滴 高温壁面 微爆特性 沸点 Leidenfrost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