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无线传能的柔性可穿戴发射天线设计
1
作者 徐琦 冯辰语 孙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2,共9页
双向外周神经接口有助于截肢患者的感觉功能重建。本研究设计的柔性可穿戴发射天线可为植入式外周神经接口进行中场聚焦无线供能。采用在尺寸60 mm×60 mm对称四馈天线表面开槽得到最优表面电流分布的方法,实现聚焦传能。仿真结果表... 双向外周神经接口有助于截肢患者的感觉功能重建。本研究设计的柔性可穿戴发射天线可为植入式外周神经接口进行中场聚焦无线供能。采用在尺寸60 mm×60 mm对称四馈天线表面开槽得到最优表面电流分布的方法,实现聚焦传能。仿真结果表明,天线谐振频率为1.524 GHz,绝对带宽为1.385~1.726 GHz,天线弯曲(曲率半径60~110 mm)的谐振频率偏移小于0.2 GHz。采用同相位、时间反转相位和正交相位激励时,体内接收位置处磁场强度分别为0.012、0.058、0.065 A/m。实验测得天线谐振频率为1.531 GHz,绝对带宽为1.401~1.765 GHz,天线弯曲(曲率半径为60、80、100 mm)的频率偏移小于0.3 GHz。采用模拟组织凝胶进行离体测试,发现使用时间反转相位和正交相位激励的天线在接收位置处产生的磁场强度(0.045和0.049 A/m)远大于同相位激励产生的磁场强度(0.003 5 A/m),表明时间反转相位和正交相位激励的对称四馈天线具有明显的聚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接口 中场无线能量传输 柔性可穿戴天线 磁偶极子阵列 时间反转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fferential uplift and settlement between inner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in top-down excavation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丽 郑刚 欧若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3578-3590,共13页
Top structure and basement will confront the risk of being damaged on account of large stress and strain fields incurred by differential uplift and settlement between inner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in top-down method... Top structure and basement will confront the risk of being damaged on account of large stress and strain fields incurred by differential uplift and settlement between inner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in top-down method. Top-down excavation of the Metro Line 10 in Shanghai was modeled wit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BAQUS and parameters of subsoil were obtained by inverse analysis.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parameters, changes in 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made to find more effective methods to restrain differential uplift and settlement: length of diaphragm wall, thickness of jet-grouting reinforcement layer, ways of subsoil reinforcement, sequence of pit excavation, connection between slabs and diaphragm wall or column and width of pit. Several significant results are acquired. The longer the diaphragm wall is, the greater the differential uplift between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is. Rigidity of roof slab is in general not strong enough to keep diaphragm wall and column undergoing the same uplift during excavation; Uplift at head of column and differential uplift between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decrease when subsoil from-16.6 to-43 m in pit is reinforced through jet-grouting. But, as excavation proceeds to a lower level, benefit from soil reinforcement diminishes. During the process applying vertical load, the larger the depth of diaphragm wall is, the smaller the settlement is at head of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and the greater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is between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When friction connection is implemented between column, diaphragm wall and floor slabs, uplifts at head of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are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case when tie connection is implemented, and so does differential uplift between column and diaphragm wall. The maximum deflection of diaphragm wall decreases by 58% on account of soil reinforcement in pit. The maximum deflection of diaphragm wall decreases by 61.2% when friction connection is implemented instead of tie conn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down method differential uplift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jump-layer excavation diaphragm wall with outrigg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针引气归元法联合透刺电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评分、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敏肖 李鑫 +2 位作者 唐进松 闫昆 姚玉婷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8,共4页
目的 观察腹针引气归元法联合透刺电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评分、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期间8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 目的 观察腹针引气归元法联合透刺电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评分、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期间8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配合透刺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急性伴随症状积分、Portmann评分、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显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时,两组耳痛、面部肿痛、颈强不适、恶寒发热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Portmann评分皱眉、闭眼、张大鼻孔、吹口哨、微笑、鼓腮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针引气归元法联合透刺电针可显著提高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伴随症状,提高Portmann评分,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急性期 透刺电针 腹针 引气归元法 Portmann评分 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半岛五龙金矿外围电性特征及找矿意义
4
作者 王兴春 邱海城 +5 位作者 李建平 智庆全 李华 武军杰 邓晓红 吴琼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辽东五龙金矿经过80余年的开采,矿山资源储备严重下滑,后备资源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亟需查明矿区深部和外围矿产资源。通过在v163号脉西北和东南两侧以及100号断裂南侧开展瞬变电磁法测量工作,构建了相应的二维和三维地电模型,分析了矿区... 辽东五龙金矿经过80余年的开采,矿山资源储备严重下滑,后备资源不足问题日益突出,亟需查明矿区深部和外围矿产资源。通过在v163号脉西北和东南两侧以及100号断裂南侧开展瞬变电磁法测量工作,构建了相应的二维和三维地电模型,分析了矿区低阻异常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断出金矿成因类型和下一步找矿方向。研究结果表明:v163号脉西北方向P0剖面上低阻区是由包括163号脉西北段的细粒闪长岩脉群引起的,属于石英脉型成矿的可能性较大;100号断裂南侧三维地电模型中的低阻区域与大孤顶子金矿矿化点相对应,该低阻区向北侧深部规模增大,异常未封闭,表明该区域北侧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值得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v163号脉东南方向的三维地电模型中,低阻异常值在数量级上明显低于前二者,推测为蚀变带引起,后经工程验证孔揭露,该区域纵向存在多层不连续的硅化蚀变岩,最大厚度为41m,蚀变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以及不同程度的黄铁矿化。研究表明,五龙金矿不仅存在石英脉型金矿体,还有蚀变岩型金矿体,后者可能是该矿区下一个找矿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石英脉型金矿 蚀变岩型金矿 外围找矿 v163号脉 五龙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被引量:5
5
作者 朱小雨 乔晓斐 +4 位作者 刘恋蕊 蒋亚琴 宋瑰琦 荚卫东 许庆珍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2-1197,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为科学评价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提供客观工具,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实践持续改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检索文献、小组讨论并采用... 目的:构建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为科学评价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提供客观工具,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实践持续改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检索文献、小组讨论并采用德尔菲函询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通过计算专家积极系数、变异系数、专家权威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等条目来验证函询结果的可靠性。结果:共进行了2轮专家函询,2轮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900、0.892。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19、0.173,经显著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2轮函询,最终确定包括3个一级条目、17个二级条目、48个三级条目的ERAS理念下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结论:构建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科学、可靠,适用范围广,可作为围手术期护理质量评价的客观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围手术期 护理质量 标准体系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物探方法在淄博金岭王旺庄矿区富铁矿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岩岩 赵晓博 +4 位作者 陈琦 杨超 李建委 高嘉汕 胡创业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80-483,491,共5页
淄博金岭岩体主要为早白垩世沂南序列上水河单元细粒角闪闪长岩,出露于中东部的花山、铁山、东尹家-西尹家一带,为中偏基性-中性-中偏碱性的杂岩体,属于同源同期不同次序形成的侵入岩,岩性比较复杂。金岭岩体为山东省内主要的成矿岩体之... 淄博金岭岩体主要为早白垩世沂南序列上水河单元细粒角闪闪长岩,出露于中东部的花山、铁山、东尹家-西尹家一带,为中偏基性-中性-中偏碱性的杂岩体,属于同源同期不同次序形成的侵入岩,岩性比较复杂。金岭岩体为山东省内主要的成矿岩体之一,区内发育多个大型铁矿床。根据资料显示,铁矿作为我国的主要战略矿产,目前仍处于短缺状态,且区内多个矿山企业已经关停,部分矿山企业也面临着资源量枯竭的局面,所以在金岭岩体外围开展找矿勘查及寻求突破仍是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方向。以往物探勘查工作多采用单一方法,约束较少,计算精度较低,对找矿勘查的指导意义不强,造成钻孔揭露地层与物探解译结果差别较大。采用高精度重力剖面测量、高精度磁法剖面测量、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井中三分量磁测、地质资料联合反演联合解译,增加反演约束条件,可以使计算精度大幅度提高,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对指导后期钻孔布设提供更多依据,为金岭岩体深部及外围找矿突破提供更多的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金岭 富铁矿 综合物探方法 深部及外围 重磁 CSAMT 三分量磁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疼痛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乔虎 朱永进 周洪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384-389,393,共7页
疼痛是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不仅影响正畸治疗的最终效果,而且影响患者是否接受正畸治疗的意愿。资料显示,95%的正畸患者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如何消除或减轻正畸疼痛,确保正畸矫治效果,改善口腔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越来越... 疼痛是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不仅影响正畸治疗的最终效果,而且影响患者是否接受正畸治疗的意愿。资料显示,95%的正畸患者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如何消除或减轻正畸疼痛,确保正畸矫治效果,改善口腔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正畸医师和患者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总结了正畸治疗中疼痛的表现、特点及可能的机制,并分析比较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痛措施,旨在进一步明确正畸疼痛的外周神经机制,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疼痛缓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疼痛 外周机制 镇痛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被引量:24
8
作者 朱智耀 高彦彬 +1 位作者 邹大威 李敏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4期702-703,共2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DPN是糖尿病日久、久病入络所致,肝肾阴虚、络气虚滞、脉络瘀阻、经脉失养为其主要病机,络虚与络瘀并存是本病的特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DPN是糖尿病日久、久病入络所致,肝肾阴虚、络气虚滞、脉络瘀阻、经脉失养为其主要病机,络虚与络瘀并存是本病的特征,治疗当以通补为宜,治法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化瘀通络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络病学说 病因病机 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C结合最优子集法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2型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李长平 职心乐 +5 位作者 刘晓红 崔壮 魏风江 柯慧 李妍 马骏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94-597,599,共5页
目的研究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变量的筛选,建立起准确可靠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针对小样本的特性,如何对模型的泛化能力(即预测性能)进行可靠的评价;并在数据集来源于分离抽样时,对模型进行过抽样的调整,使调整后的结果适用于人群预测... 目的研究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变量的筛选,建立起准确可靠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针对小样本的特性,如何对模型的泛化能力(即预测性能)进行可靠的评价;并在数据集来源于分离抽样时,对模型进行过抽样的调整,使调整后的结果适用于人群预测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方法以2型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病变数据为例,采用最优子集法与AIC信息准则相结合对变量进行快速方便的筛选,并采用MonteCarlo模拟抽样的方法(具体为10~100次的3~10折分层交叉验证法)对模型的泛化能力作出评价和比较。结果采用最优子集法与AIC信息准则相结合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准确率为79.6%,ROC面积为0.8802,经分层交叉验证法验证,泛化能力优于用一般筛选变量方法建立的模型;用先验概率对后验概率进行过抽样的调整,使调整后的结果适用于人群预测疾病发生的可能性。结论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尝试多种筛选变量的建模策略,在小样本情况下,若欲对模型的泛化能力做出可靠的评价,可采用分层交叉验证的方法;当样本来源方式为分离抽样时,若研究目的为建立预测模型,则应采用先验概率对后验概率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回归 交叉验证法 过抽样 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气管切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新方法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燕娴 张艺军 +1 位作者 郭振辉 李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3199-3202,共4页
目的研究预防气管切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新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4年11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超声引导行PICC置管的气管切开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研究预防气管切开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的新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4年11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超声引导行PICC置管的气管切开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在PICC置管过程中,对照组采用指压法,观察组采用B超探头压迫法。观察两组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置管后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置管过程中,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4.7%(2/43),低于对照组的34.9%(15/43)(χ2=12.904,P=0.005)。观察组置管时间为(14.7±3.1)s,短于对照组的(22.4±14.0)s(t=-3.512,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9.3%(4/43)(χ2=4.195,P=0.041)。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均为100%。结论 B超探头压迫法较指压法能降低气管切开患者PICC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且具有置管时间短、安全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超声检查 指压法 异位 气管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体外化疗药敏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吕青 袁淑兰 +1 位作者 陈国经 陈佩珍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8-359,共2页
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能否代替肿瘤细胞进行体外化疗药敏试验 ,以指导部分不能行肿瘤细胞化疗药敏检测患者的临床化疗 ,采用 MTT法体外药敏试验 ,检测了 3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对 15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 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能否代替肿瘤细胞进行体外化疗药敏试验 ,以指导部分不能行肿瘤细胞化疗药敏检测患者的临床化疗 ,采用 MTT法体外药敏试验 ,检测了 30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对 15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除 VCR外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其余 14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与肿瘤细胞的药敏结果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淋巴细胞 肿瘤细胞 MTT法 药物敏感试验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酸盐敷料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穿刺点止血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雅玫 石新华 张煜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06-608,共3页
目的探讨藻酸盐敷料对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术后穿刺点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5月在我科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行PICC置... 目的探讨藻酸盐敷料对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术后穿刺点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5月在我科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行PICC置管的538例肿瘤患者,其中2013年11月~2015年2月270例为对照组,PICC置管成功后,穿刺点应用无菌纱布+3M透明贴膜固定;2015年3月~2016年5月268例为观察组,置管成功后穿刺点应用藻酸盐敷料+无菌纱布+3M透明贴膜固定。2组置管成功后均按压穿刺点20 min,弹力绷带加压固定24 h。比较2组24 h内、24~72 h穿刺点出血程度(浸血面积<1 cm×1 cm为轻度,1 cm×1 cm及3 cm×3 cm之间为中度,≥3 cm×3 cm为重度)和换药次数。结果观察组穿刺点轻度、中度、重度出血24 h内为分别为232例、34例、2例,24~72 h为242例、25例、1例,对照组为12例、196例、62例和21例、212例、37例,差异有显著性(Z=-18.647、-18.768,P=0.000、0.000)。观察组穿刺点换药0次、1次、2次、≥3次24 h内为分别为232例、33例、3例、0例,24~72 h为242例、25例、1例、0例,对照组为12例、196例、51例、11例和21例、209例、37例、3例,差异有显著性(Z=-18.560、-18.755,P=0.000、0.000)。结论藻酸盐敷料对于超声引导下MST技术行PICC术后穿刺点止血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包扎方式 藻酸盐敷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离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英俊 臧丽 +1 位作者 张乃生 郭顺元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5年第7期57-60,共4页
用400g/L聚蔗糖和760g/L复方泛影葡胺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细胞分层液,以确定奶牛中性粒细胞及其他主要血细胞的漂浮密度。然后用自制的60%和75%的Percoll细胞分离液摸索出3种中性粒细胞的分离方法,即Percoll梯度离心法、Dextran作用下的红... 用400g/L聚蔗糖和760g/L复方泛影葡胺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细胞分层液,以确定奶牛中性粒细胞及其他主要血细胞的漂浮密度。然后用自制的60%和75%的Percoll细胞分离液摸索出3种中性粒细胞的分离方法,即Percoll梯度离心法、Dextran作用下的红细胞自然沉降法和裂解红细胞法。对12头健康、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外周血样本进行分离试验。结果表明,中性粒细胞的回收率分别为92.17%±3.328%,90.28%±1.348%,88.79%±3.223%,3种分离方法差异显著(P<0.05);台盼蓝染色活细胞率>97%,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分离方法 奶牛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汗功能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沈洁 曹瑛 +4 位作者 韩亚娟 罗祥容 谢翠华 李际敏 薛耀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10-1212,共3页
目的评估汗印法检测周围自主神经泌汗功能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积分(DNS)将98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周围神经病变组(DN组)和无周围神经病变组(DC组),40例健康人志愿者为对照组... 目的评估汗印法检测周围自主神经泌汗功能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积分(DNS)将98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周围神经病变组(DN组)和无周围神经病变组(DC组),40例健康人志愿者为对照组(NC组)。采用汗印法诊断膏贴(欧米诺,德国Miro VerbaDNStoffe GmbH公司)对3组进行周围自主神经泌汗功能评估,观察3组膏贴变色时间,计算汗印法相对于DNS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及变色时间与DN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NC、DC、DN组平均变色时间(min)分别为4.0±0.6、4.3±1.2和23.0±6.1,3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汗印法诊断膏贴DPN检出率为62.2%,高于DNS测得的57.1%(P>0.05)。相对于DNS评分法,汗印法诊断DPN的灵敏度为92.8%,特异度为78.5%,阳性预告值为93.2%,阴性预告值78.6%,诊断符合率达86.7%。DNS评分与汗印法诊断膏贴变色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5)。结论汗印法是一种客观、简易、可靠的检测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足部泌汗功能的检测有助于预测和早期发现DPN;汗印膏贴的量化特点可能用于评估DPN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印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泌汗异常 糖尿病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沙利铂致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特性及变化趋势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丁彩艳 薛嵋 +1 位作者 吴洪斌 陆箴琦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7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期间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特性、变化趋势及非药物影响因素。方法对113例使用奥沙利铂肠癌患者,采用神经毒性患者自述问卷(PNQ)于累积剂量达200mg/m2、540mg/m2、850mg/m2时进行随访调查,评估外周神经毒性症状... 目的探讨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期间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特性、变化趋势及非药物影响因素。方法对113例使用奥沙利铂肠癌患者,采用神经毒性患者自述问卷(PNQ)于累积剂量达200mg/m2、540mg/m2、850mg/m2时进行随访调查,评估外周神经毒性症状的严重度;Podo触觉测量笔及温度觉测量笔分别检测患者触觉及温度觉有无异常。结果首次使用奥沙利铂后88.5%患者出现肢体感觉异常,首发表现以手部麻木为主,其次为刺痛。不同累积剂量时外周神经毒性严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当累积剂量达200mg/m2、540mg/m2时,不同给药方式的患者外周神经毒性严重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例患者触觉减弱。结论肠癌患者使用奥沙利铂期间感觉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运动神经损伤,且程度较重;随着剂量的累积,外周神经毒性症状越严重。健康教育时应提供针对性指导,鼓励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给药,可有效避免化疗前期肢体感觉异常,延缓外周神经毒性症状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外周神经毒性 给药方式 神经毒性患者自述问卷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重悬细胞法在洗涤过程中对水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韩忠燕 张宝红 +3 位作者 黄海愉 张为宇 黄维义 钟恒禄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0-102,共3页
为了探讨在离心洗涤水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过程中以移液器吹打法和晃动离心管法重悬细胞对其活率的影响。对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初步收集到的PBMC,分别用移液器吹打和晃动离心管2种方法重悬细胞,... 为了探讨在离心洗涤水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过程中以移液器吹打法和晃动离心管法重悬细胞对其活率的影响。对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初步收集到的PBMC,分别用移液器吹打和晃动离心管2种方法重悬细胞,离心洗涤后对细胞活率进行计数。结果发现,移液器吹打法得到的细胞活率为(74.9±2.6)%,而晃动离心管法使细胞活率达到(98.5±0.5)%,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在洗涤PBMC时,晃动离心管法重悬细胞能大大提高细胞活率,可为那些对细胞活率要求高的试验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重悬细胞法 细胞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体外测量方法在新生儿下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比较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燕 姜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86,90,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便利抽样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25例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便利抽样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25例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测量时,患儿的下肢呈自然屈曲位,测量从穿刺点-腘窝静脉-股静脉-剑突软骨的长度。对照组测量时,患儿下肢伸直,测量从穿刺点-腹股沟-剑突软骨的长度。置管成功后,采用胸部X线定位比较两组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观察组PICC置入最佳位置成功率为80.5%,高于对照组的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P<0.05)。结论新生儿经下肢PICC置管,采用自然屈曲位测量,长度更为准确,可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的成功率,确保PICC置管的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下肢静脉 测量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宏生 李光昭 +3 位作者 姚楚征 许翔聪 孙泽光 杨永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 比较纤维蛋白胶粘合法与神经外膜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 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 2 0只随机分为两组 ,即粘合组和缝合组 ,每组 10只。以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为修复神经模型进行实验。术后 8周 ,各组取 8只大鼠进行电生理... 目的 比较纤维蛋白胶粘合法与神经外膜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 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 2 0只随机分为两组 ,即粘合组和缝合组 ,每组 10只。以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为修复神经模型进行实验。术后 8周 ,各组取 8只大鼠进行电生理、组织学检查 ,每组其余 2只取标本做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 术后 8周粘合组神经纤维较缝合组平直 ,粘合组与缝合组比较 ,运动神经潜伏期延迟比、吻合口神经纤维通过比、有髓纤维截面积恢复比、肌湿重恢复比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 (t值分别为2 32、2 4 3、2 39、2 36 ,P值分别为 0 0 32、0 0 2 9、0 0 30、0 0 31)。 结论 应用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神经接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损伤 纤维蛋白胶粘合法 神经外膜缝合法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1D)+N2O→NO+NO反应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玉芳 王永 +2 位作者 朱遵略 张现周 孙金锋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23,共5页
应用三体模型及扩展的LEPS势能面 (PES) ,对初始条件为 (Ecol=5 5kJ/mol,v =0 ,j =0 )的O(1D) +N2 O→NO +NO反应体系进行了准经典轨线 (QCT)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体系的势能面及反应机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
关键词 三体模型 LEPS势能面 准经典轨线计算 周边化学反应 大气层 NO自由基 QCT计算 反应机理 一氧化氮自由基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按压式冲管法减少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漏液的效果 被引量:2
20
作者 廖丽萍 王静倩 +2 位作者 赵艳 阙红芳 孟学玲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12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按压式冲管法对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漏液现象的影响,以减少漏液的发生,延长留置时间。方法将便利选取的300例60岁以上老年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正压脉冲式冲管法,干预组行按压式冲管法,比... 目的探讨按压式冲管法对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漏液现象的影响,以减少漏液的发生,延长留置时间。方法将便利选取的300例60岁以上老年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正压脉冲式冲管法,干预组行按压式冲管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漏液发生率及留置针使用时间。结果按压式冲管法的漏液发生率(16%)低于正压脉冲冲管法(34%),其留置针使用时间[(66.18±21.20)h]长于正压脉冲冲管法[(54.86±18.15)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按压式冲管法能更好地保护血管,延长留置针使用时间,减轻老年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静脉留置针 按压式冲管 漏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