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financial risk assessmen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被引量:5
1
作者 吴巧云 朱宏平 樊剑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5期1425-1436,共12页
Engineering facilities subjected to natural hazards(such as winds and earthquakes) will result in risk when any designed system(i.e.capacity) will not be able to meet the performance required(i.e.demand).Risk might be... Engineering facilities subjected to natural hazards(such as winds and earthquakes) will result in risk when any designed system(i.e.capacity) will not be able to meet the performance required(i.e.demand).Risk might be expressed either as a likelihood of damage or potential financial loss.Engineers tend to make use of the former(i.e.damage).Nevertheless,other non-technical stakeholders cannot get useful information from damage.However,if financial risk is expressed on the basis of probable monetary loss,it will be easily understood by all.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methodologies which communicate the system capacity and demand to financial risk,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 was applied in a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ontext to do hazard analysis,structural analysis,damage analysis and loss analysis of a reinforced concrete(RC) frame structure.And the financial implications of risk were expressed by expected annual loss(EAL).The 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 proposed is applicable to any engineering facilities and any natural hazards.It is shown that the results from the IDA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overall financial risk exposure to earthquake hazard for a given constructed facility.The computational IDA-EAL method will enable engineer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long-term financial implica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cost.Consequently,it will help stakeholders make deci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PBEE)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 seismic risk analysis expected annual loss (EAL) seismic financial ris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动-地震耦合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
2
作者 熊仲明 李润鹏 +2 位作者 熊俊龙 陈轩 陈帜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4-87,共14页
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土体的错动和地震作用严重威胁所处场地工程结构的安全。为准确评价高烈度地区地裂缝场地地下结构的性能状态,以处于西安f4地裂缝地铁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模型... 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土体的错动和地震作用严重威胁所处场地工程结构的安全。为准确评价高烈度地区地裂缝场地地下结构的性能状态,以处于西安f4地裂缝地铁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模型。采用增量动力分析法(IDA),开展了地裂缝上、下盘土体发生错动后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建立了不同工况输入下结构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和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得到了结构在地裂缝错动-地震耦合作用下不同破坏状态的超越概率,定量给出了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准下的失效概率。研究结果表明:地面峰值加速度(PGA)能更好地适用于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的地震响应预测和抗震性能评估。当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土体错动量超过50mm时,车站结构底部形成的脱空区域加剧了车站结构的地震响应,导致结构更容易发生破坏甚至倒塌;在完整场地和地裂缝场地无错动工况下,车站结构能够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该研究结果可为地裂缝场地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和灾害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铁车站 错动-地震耦合作用 易损性分析 抗震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筑群抗震韧性集成评估方法
3
作者 王威 龚玉涿 +2 位作者 朱峻佚 夏陈红 郭小东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9-226,共8页
为评估不同需求下城市建筑群抗震韧性,探索城市建筑群抗震韧性集成评估方法,利用树增强朴素贝叶斯网络(BN)方法构建BN模型,通过整合建筑类型、建造年代、结构类型等关键指标,快速预测不同目标地震下的建筑震害损伤状态;采用韧性指数法... 为评估不同需求下城市建筑群抗震韧性,探索城市建筑群抗震韧性集成评估方法,利用树增强朴素贝叶斯网络(BN)方法构建BN模型,通过整合建筑类型、建造年代、结构类型等关键指标,快速预测不同目标地震下的建筑震害损伤状态;采用韧性指数法、韧性要素等级法、风险韧性分析法和建筑群落韧性指标评价法4种韧性评估方法,集成评价北京市丰台区某街道群体建筑的抗震韧性,并对比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结果表明:韧性指数法适用于快速评估建筑恢复能力;韧性要素等级法便于直观显示建筑韧性等级;风险韧性分析法对灾害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有较好处理能力;建筑群落韧性指标评价法则强调功能需求对综合评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筑群 抗震韧性 集成评估 损伤状态 贝叶斯网络(B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坡体对土石坝抗震性能的影响及地震安全性评价
4
作者 邹德高 屈永倩 +3 位作者 高东红 杨智凯 刘京茂 王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71,共8页
目前一大批抽水蓄能电站正在规划和建设,由于环保的要求,大量的弃渣料堆积在土石坝坝坡形成压坡体。由于缺少相应规范指导,压坡体普遍采用坝体标准进行抗震安全评价,经常导致强震区工程的压坡体难以满足要求而进行过度设计,丧失了经济性... 目前一大批抽水蓄能电站正在规划和建设,由于环保的要求,大量的弃渣料堆积在土石坝坝坡形成压坡体。由于缺少相应规范指导,压坡体普遍采用坝体标准进行抗震安全评价,经常导致强震区工程的压坡体难以满足要求而进行过度设计,丧失了经济性,研究强震下土石坝压坡体影响机制及评价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超强地震区的土石坝工程,考虑大坝-无限地基动力相互作用,开展了全弹塑性的动力强非线性变形分析以及等价线性动力分析和时程稳定分析,研究了压坡体对坝体地震反应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压坡体地震安全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压坡体对坝坡的法向压力明显大于顺坡向剪切力,压坡体有利于减小坝体地震变形;压坡体孔隙率变化对坝体地震变形基本没有影响,无需提高压坡体碾压标准;压坡体抗滑稳定最小安全系数对应的是不影响坝体安全的浅层无害滑面,建议采用大坝整体变形或穿过坝体的有害滑面稳定性(安全系数及滑移量)进行压坡体地震安全评价。研究成果为强震区土石坝压坡体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坝 压坡体 地震响应 地震安全性评价 抽水蓄能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岛县地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
作者 贾婧 王叶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0-220,共11页
本文以中国海岛县地震韧性为主题展开研究工作,首先系统梳理地震韧性理论的发展,介绍地震韧性概念的具体内涵,包括鲁棒性、冗余性、智慧性、可恢复性4个方面,涉及技术、组织、社会、经济、环境5个维度。结合中国海岛地震灾害的特征,将... 本文以中国海岛县地震韧性为主题展开研究工作,首先系统梳理地震韧性理论的发展,介绍地震韧性概念的具体内涵,包括鲁棒性、冗余性、智慧性、可恢复性4个方面,涉及技术、组织、社会、经济、环境5个维度。结合中国海岛地震灾害的特征,将地震情景下的海岛县行为概括为应对、抵抗、恢复、适应4个阶段,继而归纳得出海岛县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为海岛县地震韧性的具体构成,并基于此提出一个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34个三级指标的中国海岛县地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命名为SREICC-EIS,同时对其各项指标数据来源和指标体系适用性进行讨论。该体系结合多准则决策方法可进一步形成地震韧性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实现中国海岛县地震韧性的量化评价,支持我国海岛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岛县 地震韧性 指标体系 韧性评价 地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DM的中国海岛县地震韧性评价
6
作者 贾婧 尤瑞妍 +1 位作者 王叶 邓赛琳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3,共12页
我国有一万多个海岛,多处地震活跃带,目前针对海岛区域的地震韧性研究较为薄弱。聚焦中国海岛县这一代表性海岛区域,以地震韧性为主题开展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海岛及地震特征,归纳得出海岛县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抵抗能... 我国有一万多个海岛,多处地震活跃带,目前针对海岛区域的地震韧性研究较为薄弱。聚焦中国海岛县这一代表性海岛区域,以地震韧性为主题开展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海岛及地震特征,归纳得出海岛县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为海岛县地震韧性的具体构成,进而构建了一种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的海岛县地震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结合多准则决策方法形成海岛县地震韧性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国11个海岛县进行地震韧性评价,探究我国海岛地震韧性现状。该研究可为我国海岛区域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岛县 地震灾害 地震韧性 评价指标体系 多准则决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简支梁桥震后残余功能与抗震韧性评价方法研究
7
作者 赵灿晖 王睿鹏 +1 位作者 杨正浩 尹伟涛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0,共8页
为采用更为明确的指标评价铁路简支梁桥震后残余功能,并提高抗震韧性评价的准确性,提出该类型桥梁震后残余功能和抗震韧性评价方法。该方法以震后车速作为通行功能评价指标,根据震后车速与轨道不平顺的关系,提出通行功能易损性和震后残... 为采用更为明确的指标评价铁路简支梁桥震后残余功能,并提高抗震韧性评价的准确性,提出该类型桥梁震后残余功能和抗震韧性评价方法。该方法以震后车速作为通行功能评价指标,根据震后车速与轨道不平顺的关系,提出通行功能易损性和震后残余功能的定量计算方法;将通行功能易损性转化为功能损失概率,提出具有一定保证率的修复时间和韧性指数阈值计算方法。以某5跨32 m双线铁路简支箱梁桥为算例,计算震后残余功能曲线、功能恢复曲线和韧性指数,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修复函数和韧性评价指标形式。结果表明:以震后车速作为桥梁震后通行功能指标,无需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不同损伤状态对应的震后残余功能,计算过程更加客观;采用单一震后轨道变形模式的易损性,将高估抗震韧性;铁路简支梁桥宜采用对修复准备时间容错性较好的三角函数型或线性函数型修复函数;宜采用韧性指数结合具有一定保证率的修复时间评价桥梁抗震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简支梁桥 抗震韧性 震后残余功能 震后车速 功能恢复函数 韧性指数 修复时间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东南农村建筑抗震性能分析与易损性矩阵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周洋 张学坦 郭迅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7,共11页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东南部地区3779栋典型农村房屋建筑的实地勘察,收集了建筑物的建造年代、结构类型、平立面布置形式、建筑材料、有无抗震构造措施等基本属性信息,统计、归纳了调研区内农村房屋现状,分析了既有建筑现存的抗震隐患;其次...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东南部地区3779栋典型农村房屋建筑的实地勘察,收集了建筑物的建造年代、结构类型、平立面布置形式、建筑材料、有无抗震构造措施等基本属性信息,统计、归纳了调研区内农村房屋现状,分析了既有建筑现存的抗震隐患;其次,通过建立适用该地区房屋的抗震能力评估标准,计算区域房屋抗震性能指数,对各调查点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进行初步评价;此外,基于抗震能力评估标准对该地区进行了房屋易损性评估,得出了砖混结构、砖木结构、窑洞及土木结构的易损性矩阵;最后,结合实际震害经验,从农村房屋设计、施工、加固及增强村民抗震设防意识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对摸清该地区农村既有建筑抗震性能具有参考价值,为农村地区建筑物风险防范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建筑 房屋详查 抗震隐患 抗震能力评价 易损性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和地震作用下铁路路基性能指标与功能状态多水准评价
9
作者 陈道龙 乔世范 +2 位作者 张喆 孟非 赵釜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4-1164,共11页
为量化铁路路基功能状态的评价指标限值,提出了一种基于性能的降雨和地震荷载设防多水准评价方法。根据降雨和地震作用下路基的变形和稳定特征,将路基划分为正常使用、短期恢复正常使用、抢修后限速通车3种功能状态。通过引入功效系数法... 为量化铁路路基功能状态的评价指标限值,提出了一种基于性能的降雨和地震荷载设防多水准评价方法。根据降雨和地震作用下路基的变形和稳定特征,将路基划分为正常使用、短期恢复正常使用、抢修后限速通车3种功能状态。通过引入功效系数法,提出以综合破坏指数作为路基功能状态的评价指标,并利用Gauss函数和Lognormal函数对收集的多水准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而给出铁路路基的三水准性能指标。以某铁路路基为例,确定了路基边坡沉降、位移和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100a服役期路基进行易损性分析,形成了降雨和地震荷载下的多水准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在95%保证率的条件下,铁路路基性能水准Ⅰ、Ⅱ、Ⅲ的性能指标分别取为0.35、0.55、1。采用常地震作用效应折减系数计算的安全系数比考虑地震随机特征的安全系数大0.1以上。所提方法可以较好地考虑地震动随机性对路基响应的影响,计算出路基服役期间不同功能状态的超越概率,为考虑降雨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铁路工程设防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多水准评价 降雨和地震荷载 性能指标 功效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爆破荷载等效施加方法的振动波形预测与古建筑安全评估 被引量:2
10
作者 乔雄 刘文高 +4 位作者 倪伟淋 张伟 杨鑫 黄锦聪 刘锦龙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5,共10页
隧道爆破开挖产生的振动对邻近的古建筑有着不容忽视的安全影响,为研究爆破振动波的传播规律以及预测地面振动效应和分析临近古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以拉卜楞隧道为依托,采用现场实测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预测爆破荷载作用下拉卜楞寺的... 隧道爆破开挖产生的振动对邻近的古建筑有着不容忽视的安全影响,为研究爆破振动波的传播规律以及预测地面振动效应和分析临近古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以拉卜楞隧道为依托,采用现场实测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预测爆破荷载作用下拉卜楞寺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单响总药量的增加,质点振动速度增大,衰减比也随之增大,说明高频振动衰减快,低频振动衰减慢;(2)通过理论计算将爆破荷载等效施加在弹性边界或隧道开挖轮廓面上,动力模拟结果表明在大于40 m的中远区两者振速变化规律趋于一致,故将荷载施加在开挖轮廓面上是合理的;(3)爆破地震波自由界面处体波经过反射形成沿表面传播的Rayleigh波,结合数值模拟山体内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发现,经反射叠加山体内部形成复杂的振动区;(4)当地震波到达拉卜楞寺最近点时,径向振速峰值为0.000672 cm/s,垂向振速峰值为0.000448 cm/s,合成振速峰值为0.000807 cm/s,远小于古建筑安全振动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振动 等效荷载 数值模拟 爆破地震波 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建筑韧性目标的减隔震设计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
11
作者 滕振超 张家浩 +2 位作者 霍静轶 黄漪澜 计静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4,共10页
为培养土木工程类学生防灾减灾设计能力,本文以《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核心内容,提出建筑物在遭受设防地震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并根据使用功能及损坏后果提出Ⅰ、Ⅱ类建筑性能目标。以预期抗... 为培养土木工程类学生防灾减灾设计能力,本文以《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核心内容,提出建筑物在遭受设防地震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并根据使用功能及损坏后果提出Ⅰ、Ⅱ类建筑性能目标。以预期抗震韧性目标为导向,提出一种面向两区八类建筑的“三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策略,以实现《导则》对Ⅰ、Ⅱ类建筑进行减隔震设计时正常使用要求,提高震后建筑维持和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选取某医技楼和学校作为Ⅰ类和Ⅱ类建筑的典型算例,以震后修复费用、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指标提出预期韧性目标,并对其按照韧性设防策略进行隔震与减震设计。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采用SAUSG-RES提取工程需求参数进行韧性等级评定。结果表明,两区八类建筑采用韧性设防策略后,结构在遭受设防地震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经过简单修复后可恢复使用功能,达到韧性一星等级;在遭受罕遇地震后经过适度修复可恢复使用功能,达到高韧性等级。韧性设防策略不仅完善了传统抗震设防的不足,而且衔接《导则》要求与工程设计习惯,为抗震设计课程高阶性改革提供了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设防策略 隔震技术 减震技术 韧性等级评价 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空心高墩弹塑性地震反应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永亮 孙鹏 +1 位作者 黄彦博 刘沛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17,共8页
以某铁路高墩大跨简支梁桥的矩形空心截面桥墩为研究对象,构建了4种墩高的计算模型。考虑了纵筋、分段配筋、加强筋截断位置及加强筋设置数量等因素,采用OpenSees软件建立单墩计算模型进行了增量动力分析,总结了铁路高墩弹塑性地震反应... 以某铁路高墩大跨简支梁桥的矩形空心截面桥墩为研究对象,构建了4种墩高的计算模型。考虑了纵筋、分段配筋、加强筋截断位置及加强筋设置数量等因素,采用OpenSees软件建立单墩计算模型进行了增量动力分析,总结了铁路高墩弹塑性地震反应特征,对抗震设计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纵筋配筋率在0.63%~0.89%条件下,当墩高小于42.0 m且纵筋通长布置时,空心墩底截面为薄弱部位;当墩高大于67.0 m且纵筋分段配筋时,则空心墩底截面、纵筋截断处截面以及墩中某一截面均可能为薄弱部位,但空心墩底截面均为首先出现塑性铰的区域;墩中塑性铰需要较大地震动激励才可能产生,纵筋配筋方式的选择应考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增加墩底加强纵筋数量总体上对降低墩底截面的塑性程度是有利的,但强震作用下未必能提高桥墩整体的抗震性能;对于高墩,当墩身出现两个或多个塑性铰区时,建议采用曲率延性系数作为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空心墩 地震反应 弹塑性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理指标的供水管网抗震改造优化
13
作者 侯本伟 程雪 +2 位作者 缪惠全 韩俊艳 吴珊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848,共10页
基于水力模型计算的管网供水量满足率(SSIQ)指标,是评估供水管网震后性能的常用指标。在供水管网抗震改造优化模型中,若采用SSIQ表示优化目标函数,优化求解需进行大量水力模型计算,计算耗时很长。为减小管网抗震改造优化模型的计算量,... 基于水力模型计算的管网供水量满足率(SSIQ)指标,是评估供水管网震后性能的常用指标。在供水管网抗震改造优化模型中,若采用SSIQ表示优化目标函数,优化求解需进行大量水力模型计算,计算耗时很长。为减小管网抗震改造优化模型的计算量,对节点流量韧性指标(FR)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管道破坏漏水能量损失的影响项,提出了一种管网能量指标(Energy Resilience, ER)表示震后管网性能;以ER指标作为SSIQ的代理指标,用于量化抗震改造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仅通过管道地震失效概率、管网震前正常运行工况的水力参数计算ER指标,不必进行震后管网水力模型计算,以期提升优化模型计算效率。以供水管网震后性能最大化和改造费用最小化为目标,以管道抗震改造措施为优化变量,建立了管网抗震改造多目标优化模型,并比较了ER指标、FR指标以及两个拓扑代理指标的替代效果。案例管网应用结果表明,ER指标与SSIQ指标相关系数呈现强相关性,基于ER指标的优化方案与基于SSIQ指标的优化方案的差异小于3%,ER指标优化模型计算时间不足SSIQ指标优化模型计算时间的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管网 地震破坏 性能评估 优化改造 代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灾害视角下四川省地震带区域城市韧性评价
14
作者 樊燕燕 吕昱颖 +1 位作者 李子奇 冯莉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3-1335,共13页
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对其进行地震灾害视角下的韧性评价是评估城市系统防震减灾能力及城镇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根据城市系统在地震灾害发生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从抵抗能力、应对能力、恢复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四方面构建地震灾害视... 城市系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对其进行地震灾害视角下的韧性评价是评估城市系统防震减灾能力及城镇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根据城市系统在地震灾害发生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从抵抗能力、应对能力、恢复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四方面构建地震灾害视角下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为解决评价指标赋权过程中的主观性及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复杂性等问题,引入投影寻踪法对评价指标数据结构进行分析,寻找出最佳投影方向,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结合物元可拓模型,计算各指标关联度及各城市综合关联度,根据最大关联度原则确定地震灾害视角下城市韧性的评价等级。以四川省活动地震带区域7个城市3个州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自贡市、雅安市、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一般韧性城市;德阳市、绵阳市为较高韧性城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为基本韧性城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为较低韧性城市。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抗震韧性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为城乡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视角 活动地震带区域 城市韧性评价 投影寻踪法 物元可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地震作用下卡固件固定馆藏文物抗震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邹晓光 杨维国 +2 位作者 王萌 刘佩 葛家琪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4,211,共13页
震害研究表明,博物馆内展示、收藏的浮放文物在地震中易发生损坏,博物馆工作人员经常依靠自身经验采用卡固件固定文物来保护文物在地震中不受损坏,但却缺乏科学的方法来评估该抗震措施的有效性和对文物地震安全性水平的提升程度。为对... 震害研究表明,博物馆内展示、收藏的浮放文物在地震中易发生损坏,博物馆工作人员经常依靠自身经验采用卡固件固定文物来保护文物在地震中不受损坏,但却缺乏科学的方法来评估该抗震措施的有效性和对文物地震安全性水平的提升程度。为对卡固件固定措施的抗震效果进行合理评估,该研究针对文物震损破坏模式,基于二项逻辑回归模型提出了以文物摇摆角和接触应力为综合判别指标的文物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最终提出了通过风险卷积计算得出文物地震风险,从而评估卡固件固定措施抗震效果的方法。通过开展有限元算例分析,进一步解释、论述了所提出的评估方法,并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对华北某博物馆内展陈的一件珍贵文物所采用的卡固件固定措施的抗震效果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合理的改进意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以概率风险分析为基础的评估方法可以量化卡固件固定措施的抗震效果,为卡固件固定措施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所开展算例分析的计算流程及评估结果可为其它馆藏文物提供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馆藏文物 卡固件 抗震效果 地震易损性 地震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公路桥梁抗震性能快速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6
作者 苏杨 马颖 +1 位作者 孙治国 王东升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3,共11页
为了保证既有桥梁地震安全,在广泛参考前人研究经验并借鉴我国公路桥梁抗震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既有公路桥梁抗震性能快速评价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良好场地上跨径不超过150 m且不含高墩的梁式桥,其内容主要包括落梁风险... 为了保证既有桥梁地震安全,在广泛参考前人研究经验并借鉴我国公路桥梁抗震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系统性的既有公路桥梁抗震性能快速评价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良好场地上跨径不超过150 m且不含高墩的梁式桥,其内容主要包括落梁风险评价、桥墩细部构造评价以及桥墩延性性能评价三个方面。对于抗震设防不满足现行区划图要求或满足要求但按“89规范”设计或未考虑抗震设计的桥梁,对其桥墩进行E1地震作用下强度要求和E2地震作用下变形能力的补充验算。继而提出了公路桥梁抗震性能快速评价的系统流程,并完成了“08细则”施行前设计的5座桥梁的示范性研究及应用。结果表明仅1座桥梁存在落梁风险;桥墩的细部构造大多不满足要求,延性低,容易发生弯剪甚至剪切破坏;桥墩在E1地震下的强度基本满足要求,E2地震下则需提升其变形能力。提出的方法能够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在大量(多个线路)的桥梁中科学、快速地识别出地震易损性高的桥梁结构及其抗震薄弱环节,可直接服务于地震高风险区既有公路桥梁抗震加固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公路桥梁 梁式桥 抗震性能评价 落梁 桥墩延性 地震易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静力触探液化判别方法对比检验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思宇 李兆焱 袁晓铭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7-1526,1539,共11页
静力触探试验(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具有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了海上风电工程的主要勘察方法。海上风电工程位于液化易发区,因此研究基于CPT液化判别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详细介绍了4种国内外具有代... 静力触探试验(cone penetration test,简称CPT)具有独特优势,使其成为了海上风电工程的主要勘察方法。海上风电工程位于液化易发区,因此研究基于CPT液化判别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详细介绍了4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CPT液化判别方法,并采用理论分析及大量CPT液化实测数据检验,对现行的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简称NCEER)方法、《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方法(岩规法)、《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83-2011)方法(软土规程法)和《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CES 160:2004)方法(通则法)等4种方法进行对比检验,提出了4种主要方法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NCEER法液化判别临界线在低烈度区存在不合理的回弯现象,在高烈度区存在临界值增大过快的问题,在Ⅶ度区深层偏于危险,在Ⅸ度区深层明显偏于保守,在Ⅶ、Ⅸ度区浅层和Ⅷ度区判别结果较好;岩规法液化判别临界线存在很大的问题,液化判别临界线随深度递减,液化判别时在Ⅶ度区浅层偏于危险,在深层明显偏于危险,在Ⅷ、Ⅸ度区浅层偏于保守,在深层偏于危险;软土规程法液化判别临界线在土层深度约6 m处存在不合理的回弯现象,在Ⅶ度区浅层判别较好,在Ⅸ度区浅层偏于保守,在不同烈度区深层均偏于危险;通则法液化判别临界线是符合目前认知的,在不同烈度区和深度下的判别效果是最好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规范修订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工程 地震效应 原位测试 静力触探测试 液化场地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包式加筋土挡墙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洪路 蔡晓光 +2 位作者 王海云 李思汉 朱晨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4-33,47,共11页
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可用于快速评估震后加筋土挡墙服役状态,也可服务于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鉴于目前仍缺乏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通过模型振动台试验探讨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可用于快速评估震后加筋土挡墙服役状态,也可服务于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鉴于目前仍缺乏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通过模型振动台试验探讨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及其与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挡墙的变形模式随动荷载强度的增大而发生变化,当所有工况结束后,最大总残余位移为27.8 mm(2.78%H);结构的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可以表征结构的损伤状态;随动荷载强度的增大,加筋土体的等效剪切应变从1×10^(-4)增至2×10^(-2),结构所处的状态更加危险。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特性和位移指数分布规律来确定加筋土挡墙地震损伤状态指标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将返包式加筋土挡墙的地震损伤状态定义为三个等级,并给出了对应的位移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包式加筋土挡墙 振动台试验 动力特性 地震损伤状态评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指标融合赋权综合预警的冲击危险评价方法
19
作者 杨景 牟宗龙 +3 位作者 李家卓 刘广建 尹子霆 庄佳鑫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90,共14页
为了进一步丰富工作面冲击危险评价方法,完善冲击地压防治体系,结合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建立了融合4项评价指标的冲击危险综合评价指数W,用于工作面开采期间的冲击危险评价,联合震源定位及波速层析成像技术实现了对各开采区域冲击危险... 为了进一步丰富工作面冲击危险评价方法,完善冲击地压防治体系,结合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建立了融合4项评价指标的冲击危险综合评价指数W,用于工作面开采期间的冲击危险评价,联合震源定位及波速层析成像技术实现了对各开采区域冲击危险的综合预警。研究结果表明:(1)地质条件复杂及不规则煤柱区域震源聚集,波速高值异常;(2)融合多指标赋权建立的冲击危险综合评价指数W与震源数量及能级成较好的耦合关系,能适用于工作面冲击危险评价;(3)综合震源定位、波速层析成像和多指标融合赋权的冲击危险评价方法,可实现对高应力集中区的识别、冲击危险区域的定位、冲击危险等级的判定和卸压效果的检测。研究结果可为煤矿动力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震源定位 波速演化 冲击危险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烈度评定标准对比研究——以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为例
20
作者 夏坤 肖雪 +2 位作者 董林 吴平川 崔赞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0-968,共9页
地震动参数是评定地震时地震烈度的参考依据,是烈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缺乏某些地震灾害判别现象的地区,地震动参数就成为非常有效的判别标准之一。对岷漳地震震区及周边获取的地震动记录进行处理和计算分析,得到水平向、三分向... 地震动参数是评定地震时地震烈度的参考依据,是烈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缺乏某些地震灾害判别现象的地区,地震动参数就成为非常有效的判别标准之一。对岷漳地震震区及周边获取的地震动记录进行处理和计算分析,得到水平向、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值;分别开展基于水平向地震动参数、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的烈度评定;探讨三种烈度评定方法对烈度评定结果的影响规律,从地震动参数定量参考指标角度验证现行地震烈度表与原有烈度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基于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的评定过程更为规范,结果更加具体和准确;基于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的烈度评定结果与实际宏观地震烈度符合良好,相差±1度以内的占比55%,相差±2度以内的占比91%,完全吻合率较之水平向地震动参数的烈度评定结果提高了18%。研究对于更加客观和科学地评定地震烈度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评定 地震动参数 仪器地震烈度 宏观地震烈度 岷漳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