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4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Pattern Formation in Crystal Growth in Thin Aqueous Solution Film of Ba(NO_(3))_(2)
1
作者 Wang Mu Ming Naiben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05-205,共1页
In-situ obserVation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to study the growth of fractals,dendrites and faceted crystals in a isothermal thin aqueous soiution film system of Ba(NO),micromorphology of fractals as well as a"phas... In-situ obserVation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to study the growth of fractals,dendrites and faceted crystals in a isothermal thin aqueous soiution film system of Ba(NO),micromorphology of fractals as well as a"phase diagram"showing the dependence of the pattern formation on the growth condition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als isothermal thin aqueous soiution film system faceted crystals crystal growth thin aqueous solution film Ba NO pattern formation dendrit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页岩气赋存条件与聚集模式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玉满 黄正良 +1 位作者 马占荣 陈如彪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43,共19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中国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赋存条件和富气特征尚未被勘探界充分认识。依据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和地震等基础资料,通过对李105井、忠平1井等重点井解剖和区域地质分析,探索揭示乌拉力克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是中国北方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赋存条件和富气特征尚未被勘探界充分认识。依据岩心、分析测试、测井和地震等基础资料,通过对李105井、忠平1井等重点井解剖和区域地质分析,探索揭示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富集条件和聚集模式。斜坡相环境控制形成有利生储盖组合,下段发育深水斜坡相硅质页岩、钙质硅质混合页岩和黏土质硅质混合页岩,形成主力烃源岩和储层,上段发育浅水斜坡相黏土质页岩、钙质泥岩或泥灰岩,构成良好封盖层;地球化学指标达到中—好烃源岩标准,以自生油型裂解气为主,气源条件较好;储层段普遍具有高脆性特征,脆性指数平均为51.6%;储集空间以基质孔隙和顺层裂缝系统为主,总孔隙度平均为4.7%,裂缝孔隙度平均高达1.8%(占比超过38%);顶板封盖性总体较好,在中段和南段为黏土质页岩封盖,在北段为泥灰岩封盖;页岩气赋存以游离气为主,占比超过64%。综合分析认为,乌拉力克组页岩气富集受下段高脆性页岩稳定分布、气源条件、构造背景和裂缝发育程度、上段良好的封盖层等四大要素控制,裂缝发育期主体为早白垩世中期至今,与生气高峰期同步;存在两种主要页岩气聚集模式,南段主体为受构造控制的裂缝型页岩气藏,以反倾断层遮挡形成的断鼻、断背斜聚集为主,北段为混合型页岩气藏,以大面积连续性聚集为主;乌拉力克组具有良好勘探前景,南段和北段为现实勘探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北缘 奥陶系 乌拉力克组 页岩气 赋存条件 聚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
3
作者 陆加敏 孙立东 +10 位作者 杨亮 姜振学 刘家军 李笑梅 施立冬 蔡壮 李卓 杨威 缪欢 陈瑞华 孙伟豪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区块宋芳屯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复杂且不明确。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手段,重点分析了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的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次,并建立了多层系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区块宋芳屯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复杂且不明确。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天然气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等手段,重点分析了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的油气来源及成藏期次,并建立了多层系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宋芳屯构造带内登娄库组泥岩品质较差,主要为Ⅲ和Ⅱ2型,Ro为1.73%,处于高成熟阶段,徐西次凹沙河子组泥岩以好-很好烃源岩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Ⅲ-Ⅱ1型,Ro为2.55%,处于过成熟阶段;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原油来源于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泥岩和徐西次凹沙河子组泥岩,而宋芳屯构造带登娄库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徐西次凹的沙河子组泥岩;宋芳屯构造带油气运移期为距今89.6~67.5Ma,最大运移时期约为距今76.0Ma;登娄库组泥岩和沙河子组泥岩持续供烃是宋芳屯构造带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多层系砂岩泥岩互层与主干断裂、砂体对油气的输导为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生烃期与成藏期高度匹配是多层系油气成藏的关键,多种地质条件的耦合下形成了宋芳屯构造带多层系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成果为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宋芳屯构造带 登娄库组 油气系统 油源对比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成家庄地区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前缘露头构型分析
4
作者 师学耀 高超利 +7 位作者 孟旺才 赵逸 陈立军 王彩霞 冷丹凤 马洪志 马裕武 孙宁亮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9,共15页
通过野外露头精细解剖,基于露头的岩性、沉积构造、颜色及沉积环境,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柳林成家庄地区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10种岩相类型及7种沉积单元,根据沉积旋回特征及岩相组合类型,识... 通过野外露头精细解剖,基于露头的岩性、沉积构造、颜色及沉积环境,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柳林成家庄地区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10种岩相类型及7种沉积单元,根据沉积旋回特征及岩相组合类型,识别出了分流河道、分流砂坝、潮汐砂坝、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6种4级构型单元,它们又以复杂的组合方式构成三角洲前缘5级构型单元。构型单元的组合样式可分为垂向叠置、侧向拼接及孤立式3种。通过实地测量对构型单元进行了定量表征,分流河道、分流砂坝、河口坝、远砂坝砂体厚度和宽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能够为地下构型单元建模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山西组 三角洲前缘 岩相类型 露头构型 组合样式 定量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
5
作者 胡涛 熊智明 +6 位作者 肖惠译 徐田武 徐云龙 李素梅 姜福杰 黎茂稳 姜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9-1182,共14页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全油气系统常规-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分析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划分了油气动力场,揭示了油气差异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全油气系统常规-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分析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划分了油气动力场,揭示了油气差异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具有有序分布特征。自构造高部位—斜坡—洼陷,油气藏分布序列为常规油藏—常规挥发性油藏—致密气藏。(2)沙河街组储层浮力成藏下限为孔隙度10.0%~12.0%、平均埋深3 580 m,而油气成藏底限为孔隙度1.9%、平均埋深5 580 m。(3)沙河街组油气藏的成因机制为浮力主导在自由动力场内形成的常规油气藏、生烃膨胀力等非浮力主导在局限动力场内形成的致密油气藏和改造油气藏以及束缚动力场内形成的页岩油气藏3类。(4)不同构造位置油气成藏模式存在差异,构造高部位为早生-单源为主-上聚、晚生-混源为主-中聚和晚生-自生自储-下聚复合成藏,斜坡带为早生-断坡输导-盐泥封盖-同源不同成熟度原油混合成藏,洼陷带为自生自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分布 差异富集 全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模式 断陷湖盆 沙河街组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格局基因识别与多样性形成机制研究——以巴蜀传统聚落为例
6
作者 李旭 屈宣孜 +1 位作者 韩筱 黎玲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120,共10页
研究传统聚落山水格局的特征与生成机制,揭示其中的营建智慧是地域特色传承的关键。建立空间形态与影响因素对照的分析框架,以巴蜀地区5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解析多样性背后的普遍性,识别出三种山水格局基因;认为聚落职能与地域... 研究传统聚落山水格局的特征与生成机制,揭示其中的营建智慧是地域特色传承的关键。建立空间形态与影响因素对照的分析框架,以巴蜀地区5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解析多样性背后的普遍性,识别出三种山水格局基因;认为聚落职能与地域自然环境是山水格局基因的决定性因素。分析山水格局基因在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影响下的表达形式,解析多样性的形成;认为不拘方位的聚落立向增加了空间形态的多样性,象形取意与山水入景反映了中正平和的形态偏好、诗画的审美意趣,形与意的结合进一步塑造了独特而丰富的山水格局空间形态。其中蕴含的因势利导、善用能量,因地制宜、适应气候,以及形意结合的人居环境营建智慧在当下仍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山水格局 空间基因 多样性形成机制 巴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庆城地区延长组前积斜坡生长及其控砂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夏勇 惠潇 +4 位作者 赵俊峰 侯云超 李慧琼 白金莉 刘永涛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87,共15页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式”沉积分层的传统认识,也为分析三角洲—深湖区砂体分布规律及储层预测提供了新思路。【方法】以斜坡生长理论为指导,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延长组长7—长1油层组依次划分为F1~F6共6期前积斜坡体。【结果与结论】定量表征了发育较完整的F1~F4斜坡体特征,识别出平坦型(0°~0.5°)和低角度上升型(0.5°~1.0°)两种坡折迁移轨迹。F1沉积期,物源供应弱,湖盆规模最大,形成加积型斜坡,砂体主要发育于顶积层。F2~F3沉积期,物源供应增强,湖盆收缩,形成进积型斜坡,具有平坦型迁移轨迹,砂体主要分布在深湖区。F4沉积期,形成加积—进积混合型斜坡,具有低角度上升型迁移轨迹,顶积层及深湖区均富砂。物源供给与湖平面变化是研究区斜坡生长及砂体分布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积斜坡体 滨线迁移轨迹 砂体分布样式 延长组 庆城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土环境、发生学性质和土壤类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8
作者 周萍 肖华翠 +3 位作者 梁万栋 罗飞雪 谢敏 盛浩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45-50,共6页
高强度土地转换及持续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壤的发育方向具有双重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多样性。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母质来源、局地小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管理措施和成土时间的作用;其次,在系统归纳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 高强度土地转换及持续的土地利用活动对土壤的发育方向具有双重作用,显著影响土壤多样性。本研究首先概述了土地利用方式对母质来源、局地小气候、微地形、植被类型、管理措施和成土时间的作用;其次,在系统归纳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地变更对土壤发生学属性、形态学特征和诊断特性的影响,进一步综述了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后,不同等级土壤类型演变规律。最后,指出应加强研究多样化土地利用活动对成土过程、土壤属性的影响,重视土壤发生学性质对土地转换与渐变的动态响应规律,并应用新技术准确高效辨识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引起的土壤类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类 高强度人类活动 土地转换与渐变 土壤发生学性质 成土因素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多样性 成土过程 土壤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石炭系九架炉组含铝岩系中锂分布规律 被引量:1
9
作者 蔡路 陈华 +5 位作者 杨瑞东 董艳杰 梁鹏 周东东 高爽 杨明坤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3-394,共12页
黔中清镇—修文地区铝土矿资源丰富,累计查明铝土矿资源量4.28×10^(8) t,初步估算石炭系九架炉组(C_(1)jj)含矿岩系中Li_(2)O的远景资源量16.84×10^(4) t,具有潜在综合利用前景。利用黔中地区130条含铝岩系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数... 黔中清镇—修文地区铝土矿资源丰富,累计查明铝土矿资源量4.28×10^(8) t,初步估算石炭系九架炉组(C_(1)jj)含矿岩系中Li_(2)O的远景资源量16.84×10^(4) t,具有潜在综合利用前景。利用黔中地区130条含铝岩系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数据,研究九架炉组中锂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随着九架炉组寒武系基底地层由老变新,Li_(2)O含量逐渐增大,基底为高台—石冷水组时,九架炉组中Li_(2)O含量相对较高,且分布连续稳定。Li_(2)O含量按岩性:铝质黏土岩>铝土岩>黏土岩>铝土矿>铁质黏土岩、赤铁矿,按矿石自然类型:致密状铝土矿>碎屑状铝土矿>>土状—半土状铝土矿。在铝土矿顶底处,由致密状铝土矿向铝质黏土岩、铝土岩转变的岩性过渡带中,Li_(2)O易富集(≥2000μg/g),形成“Li_(2)O异常富集层(铝质黏土岩、铝土岩)—铝土矿—Li_(2)O异常富集层(铝质黏土岩、铝土岩)—铝土矿”的垂向分布特征。九架炉组中Li_(2)O含量受基底地层Li_(2)O背景值、母岩的风化程度、岩性和矿石类型等因素控制。基底Li_(2)O背景值越高,含铝岩系中Li_(2)O的含量相对越高。随着母岩风化程度的加深,Li_(2)O经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在30%≤Al_(2)O_(3)≤55%、25%≤SiO_(2)≤45%、0.75≤Al/Si≤2.2的区间,Li_(2)O值明显富集。同时,优选出长冲河矿区、坛罐窑矿区2个矿区,Li_(2)O含量较高(≥2000μg/g),且横向分布相对连续稳定,有较好的综合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 寒武系 九架炉组 含铝岩系 地球化学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晚石炭世本溪组源—汇充填过程与古地理格局
10
作者 张蕊 王琳霖 +7 位作者 刘磊 虎建玲 杜佳宁 陈洪德 黄道军 王志伟 朱淑玥 李丹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9-1445,共17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上石炭统本溪组是加里东运动后的第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系地层,勘探潜力巨大,但受周缘造山带构造活动影响,盆地东部南北物源体系及多物源复合影响下的盆山耦合关系仍存在争议。进一步示踪物源体系,揭示构造—沉积格...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上石炭统本溪组是加里东运动后的第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系地层,勘探潜力巨大,但受周缘造山带构造活动影响,盆地东部南北物源体系及多物源复合影响下的盆山耦合关系仍存在争议。进一步示踪物源体系,揭示构造—沉积格局,对盆地东部古地理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通过分析岩屑组分、稀土元素特征和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结合构造背景及母岩岩性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本溪组沉积期源—汇充填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研究区北部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近源的内蒙古隆起(色尔腾山、乌拉山—大青山、集宁地区)和远源的中亚造山带。南部主要接受来自北秦岭的碎屑物质供给,源区构造背景较为复杂,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的混合,其中北秦岭形成沟—弧—盆背景下的拉张伸展向碰撞挤压转换的构造环境。北部源区的母岩岩性为花岗岩、碱性玄武岩和沉积岩的混合,南部源区的母岩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碱性玄武岩,且南北物源体系交汇于莲45井—成家沟一带。【结论】本溪期,研究区两侧对应的中亚造山带隆升剥蚀程度较高,反映华北板块北部不规则斜向碰撞的特征。华北板块北缘抬升较高,为研究区北部提供主要物源,以发育大型潮汐—三角洲复合体系为主。受强物源供给影响,研究区东北部砂体延伸距离更远。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以北秦岭为主要源区,华北板块南缘此时低幅隆升,主要发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南北物源交汇区一带,更多地接受来自北秦岭的碎屑物质,同时由于受到东向和北东向潮流作用改造,沉积大量潮汐砂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格局 碎屑锆石 贡献率 本溪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富集模式与甜点预测研究
11
作者 陈睿倩 白昕 +3 位作者 李琦 吴霞 周海燕 黄铖铮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6-497,共12页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地层中蕴藏着大量的页岩油资源,但由于开发较晚,三肇页岩油的富集模式与甜点预测等相关问题仍需深入研究。文章以肇页1井为研究对象,从页岩的烃源岩及储层特征研究为出发点,通过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有机碳含...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地层中蕴藏着大量的页岩油资源,但由于开发较晚,三肇页岩油的富集模式与甜点预测等相关问题仍需深入研究。文章以肇页1井为研究对象,从页岩的烃源岩及储层特征研究为出发点,通过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有机碳含量与岩石热解分析、岩石矿物组分分析等实验方法,深入研究了三肇页岩油的富集主控因素与富集模式,并预测了甜点层段。研究表明,三肇页岩油存在三类页岩油富集模式,即页理型、纹层型与夹层型富集模式,其中,页理型页岩油富集模式表现出极好的含油性,其生烃潜力高,储集能力好,且页理缝、粒间孔以及有机质孔缝极其发育;纹层型页岩油的含油性次之,其生烃潜力较大,水平渗透率较高;夹层性页岩油由于生烃能力较差和储集能力不足,含油性较差。根据肇页1井的优势岩相,结合其含油性与储集物性等地质参数,预测并优选出四个甜点段,其中,页理型甜点主要分布在青一段地层中,而纹层型与夹层型甜点主要分布在青二、三段地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肇页岩油 富集模式 甜点预测 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地区延长组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分布规律及沉积模式: 基于水槽沉积模拟实验
12
作者 姜道广 罗顺社 +5 位作者 陈亮 代榕 蒲宇新 周庆安 闫红果 庞锦莲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5-640,共16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分布和沉积模式,以陇东地区长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及沉积序列特征为例,开展了水槽模拟实验。该模拟实验总计13个实验轮次,可划分为3个沉积期,实验过程中借助3D扫描仪、4...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分布和沉积模式,以陇东地区长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及沉积序列特征为例,开展了水槽模拟实验。该模拟实验总计13个实验轮次,可划分为3个沉积期,实验过程中借助3D扫描仪、4K高清摄像仪和流速测量仪等测量手段,完成了长7_(3)亚段细粒沉积过程的定量表征。实验结果表明:(1)陇东地区长7_(3)亚段主要发育4种岩相,分别为凝灰岩相、粉—细砂岩相、粉砂岩相和泥页岩相,且根据沉积环境特征共识别出9种岩相组合类型;(2)自物源区到深湖区,岩相组合的粒度呈变细的趋势,即随着向湖盆方向的推进,水动力由高动能向低动能转化,凝灰岩、细砂岩和粉—细砂岩沉积厚度变小,而泥岩沉积厚度变大;(3)受古地貌、水动力及物源控制,陇东地区长7_(3)亚段细粒沉积岩相分布具显著规律性,即斜坡区距离物源近、水动力多处于高动能阶段,主要发育厚层凝灰岩夹薄层泥岩和厚层粉—细砂岩夹薄层泥岩,古脊—沟道区主要发育泥岩与凝灰岩互层、厚层粉砂岩夹薄层泥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粉—细砂岩与泥岩互层和厚层泥岩夹薄层粉—细砂岩,深湖区典型岩相为厚层泥岩夹凝灰岩和厚层泥岩夹薄层粉砂岩。依据上述实验结果,认为陇东地区长7_(3)亚段沉积时期,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控制着细粒沉积岩相组合发育类型,物源供给的强弱影响着细粒沉积岩相组合发育规模,古地貌单元类型直接影响了水体能量变化和细粒沉积物的搬运沉积,三者共同作用,决定了细粒沉积岩相组合的空间分布。本次水槽沉积模拟实验建立的深水细粒沉积模式,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7_(3)亚段页岩油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 岩相分布 沉积模式 水槽实验 延长组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页岩岩相组合研究--以四川盆地南部龙马溪组一段为例
13
作者 黄璞 熊亮 +3 位作者 詹国卫 程洪亮 赵勇 张世华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1474,共14页
【目的】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为地层科学搭建等时页岩岩相组合框架,设计一种页岩岩相精确表征方法,对评价页岩岩相组合纵、横向非均质变化、研究区域沉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Lithoscanner元素扫描测井、多矿物模型准确计算出... 【目的】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为地层科学搭建等时页岩岩相组合框架,设计一种页岩岩相精确表征方法,对评价页岩岩相组合纵、横向非均质变化、研究区域沉积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Lithoscanner元素扫描测井、多矿物模型准确计算出页岩矿物成分并以此划分岩相,同时采用Ipsom督导神经网络算法开展无Lithoscanner元素扫描测井资料的气井岩相识别工作;通过频谱分析、最优沉积速率估算、高斯滤波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提取地层米兰科维奇旋回。【结果】威荣地区龙马溪组一段地层包含12类岩相;以观音桥段顶面为锚点可划分出8个四级层序与24~26个五级层序。将四级层序上下边界作为岩相组合框架,分析组合内岩相占比百分数发现,龙一段中下部E1至E4岩相组合呈现出岩相类型多、主力岩相占比变化快的特点,E5至E8岩相组合纵、横向变化相对较小。【结论】基于岩相组合变化及其所对应的三类页岩沉积模式,揭示了该地区岩相组合纵横向差异主要受气候影响的海洋生产力、川中古陆陆源供给以及岩相古地理三方面影响。页岩岩相组合量化研究结果及其所反映的局部沉积模式可为区域内有利岩相位置预测、油气勘探有利区更精准预判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页岩 龙马溪组一段 时间序列分析 岩相划分 岩相特征 岩相组合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重力流沉积体系及分布模式
14
作者 张佼杨 朱华汇 +4 位作者 石倩茹 张明振 董越崎 任仕超 葛卫双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9,共13页
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重力流砂体连片发育,厘清其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可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以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地震、测-录井、岩心及薄片等资料,分析了深湖背景下重力流成因机... 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亚相,重力流砂体连片发育,厘清其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可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以歧口凹陷深凹区东三段为研究对象,基于高精度地震、测-录井、岩心及薄片等资料,分析了深湖背景下重力流成因机制,总结了歧口凹陷深凹区沉积体系及分布模式。结果表明:东三段沉积时期,受盆缘边界断层及盆内沉积坡折控制,自北东向南浅水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发生垮塌,在深凹区形成多期重力流沉积叠置连片。区内重力流沉积可细分为6种岩相,解释为砂质碎屑流、泥质碎屑流、浊流3类成因,砂体整体分选较好,杂基含量低,具有液化构造、撕裂状泥砾、漂砾等典型滑塌型重力流沉积特征,根据不同类型岩相组合分布特征,平面上重力流呈现砂质碎屑流-浊流-泥质碎屑流的展布特征。其中砂质碎屑流水道微相储层物性条件最好,是深凹区的有利储集相带;浊流沉积的砂岩储层物性较差。歧口凹陷深凹区受古气候、古水深和古地貌的共同控制,具有源远-沟长-坡宜的时空匹配关系的沉积模式,具备形成大规模重力流沉积砂体的潜力。研究成果可为深凹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深凹区 重力流 砂质碎屑流 沉积模式 东三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牛居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沉积特征及模式
15
作者 黄博陶 张云峰 +1 位作者 于训涛 陈怀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0,共10页
辽河盆地牛居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虽已探明致密砂岩气藏,中段与下段地层埋藏深且缺乏足够钻探资料,限制了勘探开发进程。利用地震沉积学技术,通过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将沙河街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界面和2个三级层序,并结合岩心、测井... 辽河盆地牛居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虽已探明致密砂岩气藏,中段与下段地层埋藏深且缺乏足够钻探资料,限制了勘探开发进程。利用地震沉积学技术,通过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将沙河街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界面和2个三级层序,并结合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应用相位转换、分频解释和地层切片等技术,精确描绘其沉积模式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牛居地区沙河街组三段存在2种沉积模式:扇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与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同时还分析了这2种沉积模式的演化过程,完善了沙河街组三段上、中、下3个亚段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成果为下一步的油气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学 沉积演化 沉积模式 三角洲沉积 沙河街组 辽河凹陷 牛居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沉积微相和测井参数的储层油水分布规律研究
16
作者 权日 许淑梅 +8 位作者 崔慧琪 王金铎 任新成 修金磊 曾治平 武向峰 周越 郭芮洁 张宝珠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25,共19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不同区域三工河组储层因埋深的巨大差异使其岩电特征显著差异化,复杂的岩电关系导致无法建立全区统一的含油性测井解释标准。针对上述问题,对研究区内22口取芯井砂组等时性对比和沉积微相及沉积砂体叠置样式分析,利用录... 准噶尔盆地腹部不同区域三工河组储层因埋深的巨大差异使其岩电特征显著差异化,复杂的岩电关系导致无法建立全区统一的含油性测井解释标准。针对上述问题,对研究区内22口取芯井砂组等时性对比和沉积微相及沉积砂体叠置样式分析,利用录井资料确定各等时性砂组的含油性特征;通过沙窝地和征沙村地区油水层的差异化电性特征分析,筛选储层流体敏感测井参数,识别出油水界面,分区域建立油水解释标准,研究其油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沙窝地地区属于“常规低阻油藏”,征沙村地区属“低对比度油藏”,储层油水分布总体具有“上油下水”、“高油低水”、“上干下油”等特征;垂向上具体表现为3种特征样式:①油水同层—(差油层)—水层—干层;②油水同层—干层差油层互层;③干层—高阻水层互层。油水层和油水界面的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相控及层控特征,并受微地貌影响。沙窝地地区油水界面多分布在四砂组,征沙村地区油水界面多分布在五砂组。油层、油水同层发育在四、五砂组的河上坝叠置砂体和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中,含油水层和差油层发育在三、六砂组的河上坝叠置砂体和河道弱冲刷砂体中,水层和干层主要分布在一、二砂组的河道强冲刷砂体中。分析研究区的油水关系特征有利于为该区域进一步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也给区分差异埋藏区、深埋藏区的油藏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砂体叠置样式 油水分布 三工河组 准噶尔盆地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南部马五段地层水分布规律、主控因素及其对油气开采量的影响
17
作者 张凯笑 郭艳琴 +3 位作者 暴文博 孟宇涛 李百强 吴珍珍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07-1020,共14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储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储层,在生产过程中地层出水严重,气水关系复杂,主控因素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区的天然气生产。【研究方法】在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储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储层,在生产过程中地层出水严重,气水关系复杂,主控因素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区的天然气生产。【研究方法】在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氯钠系数、脱硫系数、钠钙系数等参数对地层水的形成环境进行分析;进而通过单井识别、连井对比及平面展布特征刻画研究了气水分布规律;最后结合构造、古地貌、储层物性等方面研究了气水分布的主控因素及其对油气开采量的影响。【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东南部马五1亚段地层水矿化度较高,平均148905.46 mg/L,pH显示弱—中酸性,水型均表现为CaCl_(2)型,地层水整体表现为低氯钠系数、钠钙系数和脱硫系数,高氯镁系数、变质系数和盐化系数特征,地层封闭性较好,有利于气藏保存。纵向上,根据成因差异及空间分布形态将地层水分为构造低部位水、孤立透镜状水和低渗带滞留水,构造低部位水常见于研究区西部构造相对较低处和东南方向构造相对较低的鼻凹处;孤立透镜状水较为不发育。平面上看,产水井主要集中在G4-8、S158等5个区域,其中东部含水面积较大,主要为气水混合区。【结论】地层水分布受构造和前石炭纪古地貌格局及储层非均质性3个因素同时控制。构造高点控制纵向上气水分异,更容易产水,岩溶古地貌控制气水横向分布非均质性,使得某些区域渗透率低,影响开发效果,储层特征控制气驱水效率,物性较好的储层富含天然气,物性差的区块滞留水多,影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马家沟组 苏里格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开采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创业活动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18
作者 陈广平 王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821,共14页
长三角是中国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探究其创业时空差异及影响机制对于优化当地资源配置和强化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企查查和天眼查等开源数据平台,测算了2002—2022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创业率,并识别其时空格局特征... 长三角是中国创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探究其创业时空差异及影响机制对于优化当地资源配置和强化创新创业发展联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企查查和天眼查等开源数据平台,测算了2002—2022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创业率,并识别其时空格局特征。在区分创业类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涵盖区域制度、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与外资进入等多维因素的分析框架,采用时间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区域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在观测期内,长三角地区的创业活跃度稳步提升,机会型创业率呈现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且各项创业率呈动态分散的特征。(2)不同时期创业空间格局差异明显,2002年长三角较高创业率的城市呈“Z”字型分布格局,2012年则出现向内陆地区扩散的趋势,而到2022年则展现出金华市“一枝独秀”的局面。(3)政府对创业的关注度、城市创新能力以及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仅对机会型创业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提升城市的创业服务水平对生存型创业的正向效应强于对机会型创业的影响,城市金融发展水平的作用效果则恰恰相反;外资的进入会抑制机会型创业活动的发生,但能间接促进生存型创业。(4)城市金融环境的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本地的创业水平,还能够通过溢出效应推动邻近城市的创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时空差异 机会型创业 生存型创业 SD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纺织品中棋盘格排列“方搭子”的艺术特征及形成原因
19
作者 邓莉丽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1,139,共9页
以织金、印金等工艺形成呈棋盘格排列的“方搭子”,是元代纺织品的代表性纹样之一,目前学界对该类纹样的专题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基于实物考察,结合相关图像与文献资料,分析该类纹样艺术形式与演变规律的同时,考证其形成原因。旨在以此... 以织金、印金等工艺形成呈棋盘格排列的“方搭子”,是元代纺织品的代表性纹样之一,目前学界对该类纹样的专题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基于实物考察,结合相关图像与文献资料,分析该类纹样艺术形式与演变规律的同时,考证其形成原因。旨在以此类纹样为例,深入探讨外域及本土文化对元代纺织品纹样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此类纹样的形成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宗教图像的跨媒介传播,二是中西亚及欧洲贵族服饰的沿袭,三是中土吉祥符号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棋盘格 方搭子 艺术特征 形成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页岩油富集规律
20
作者 刘鹏 李军亮 +3 位作者 周磊 周爱华 单程程 邓琳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11-312,共2页
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是济阳坳陷渤南洼陷重要的一套烃源岩,页岩油资源成为未来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2008年开始,渤南页岩油进入探索评价阶段,相继部署多口系统取心井、专探井,揭示了页岩油较大的资源潜力。近年来,随着对沙三下亚... 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是济阳坳陷渤南洼陷重要的一套烃源岩,页岩油资源成为未来增储上产的重要方向。2008年开始,渤南页岩油进入探索评价阶段,相继部署多口系统取心井、专探井,揭示了页岩油较大的资源潜力。近年来,随着对沙三下亚段页岩岩相、含油性、储集性、可动性及可压性的地质理论深化认识,开展页岩油工程工艺技术的先导试验,多口水平井压裂获得工业油流,取得了良好效果。在页岩油选区选带、甜点评价预测、工程工艺配套技术等方面持续攻关下,相继形成了一系列页岩油勘探评价思路和配套技术,实现了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页岩油的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洼陷 沙三下亚段 页岩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