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7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w side lobe pattern synthesis using projection method with genetic algorithm for truncated cone conformal phased arrays 被引量:8
1
作者 Guoqi Zeng Siyin Li +1 位作者 Yan Zhang Shanwei L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4年第4期554-559,共6页
A hybrid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antenna's three dimensional (3D) pattern is proposed to obtain the low sidelobe feature of truncated cone conformal phased arrays. In this method, the elements of truncated cone con... A hybrid method for synthesizing antenna's three dimensional (3D) pattern is proposed to obtain the low sidelobe feature of truncated cone conformal phased arrays. In this method, the elements of truncated cone conformal phased arrays are projected to the tangent plane in one generatrix of the truncated cone. Then two dimensional (2D) Chebyshev amplitude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is respectively used in two mutual vertical directions of the tangent plane.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of the elements, the excitation current amplitude distribution of each element on the conformal structure is derived reversely, then the excitation current amplitude is further optimized by using the genetic algorithm (GA). A truncated cone problem with 8x8 elements on it, and a 3D pattern desired side lobe level (SLL) up to 35 dB,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hybrid method, the optimal goal is accomplished with acceptable CPU tim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is hybrid method for the low sidelobe synthesis is feasi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formal phased array low side lobe pattern synthe-sis projection method genetic algorithm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河型转化研究进展
2
作者 金中武 陈栋 +4 位作者 郭小虎 刘亚 何子灿 楚栋栋 柯帅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共11页
正确预测河型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是保障河流功能稳定的前提条件。三峡工程等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持续长期冲刷,局部河势剧烈调整,可能导致河型转化,进而将对防洪、生态、供水、通航等河流功能的发挥产生一系列影响。对河型成... 正确预测河型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是保障河流功能稳定的前提条件。三峡工程等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持续长期冲刷,局部河势剧烈调整,可能导致河型转化,进而将对防洪、生态、供水、通航等河流功能的发挥产生一系列影响。对河型成因、分类与判别、转化机理,长期冲刷状态下长江中下游不同河型演化规律与预测方法以及河型转化的影响和治理对策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若干展望,包括河型亚类细化、非连续约束边界条件下不同河型形态参数对水沙条件等因素变化的响应模式、冲刷过程中长河道纵向冲刷调整对河型转化的作用机制、河型转化临界条件定量识别以及百年尺度河型转化预测方法构建和趋势预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型 演化规律 驱动机制 预测方法 治理对策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矿竖冷炉内物料流动的优化
3
作者 李海峰 祁腾飞 +1 位作者 张永杰 邹宗树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60,共9页
为改善梅钢竖冷炉内物料流动,提出了边缘-中心混合布料的优化措施,并使用离散单元法分析该措施对竖冷炉内的物料速度分布以及运动流型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边缘-中心混合布料能够将颗粒速度分布,从现有中间单一布料方式的边缘区速度较... 为改善梅钢竖冷炉内物料流动,提出了边缘-中心混合布料的优化措施,并使用离散单元法分析该措施对竖冷炉内的物料速度分布以及运动流型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边缘-中心混合布料能够将颗粒速度分布,从现有中间单一布料方式的边缘区速度较小而中间区和中心区速度较大,改为边缘区和中心区速度较大,而中间区速度较小;同时将物料运动流型从原来的“U”型变为“—”型;并将颗粒下移的最小整体流指数,从原来的0.645增加至0.762,从而提高炉内物料流动的“整体流”程度.但该布料方式也会造成中间区大颗粒偏析严重.可尝试调整边缘和中心下料管的相对高度,以平衡物料流动的改善和偏析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冷炉 烧结矿 流型 整体流 离散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床整机动态性能的立柱结构优化设计
4
作者 李有堂 王振宇 《现代制造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0-157,共8页
基于机床整机动态性能分析,对薄弱结构件立柱的外形结构与内部筋板进行优化设计。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立柱单件进行动态性能分析,结果得出立柱原有内部筋板样式与分布的设计结构不合理,对立柱进行拓扑优化。根据立柱动态性能分析得到的数... 基于机床整机动态性能分析,对薄弱结构件立柱的外形结构与内部筋板进行优化设计。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立柱单件进行动态性能分析,结果得出立柱原有内部筋板样式与分布的设计结构不合理,对立柱进行拓扑优化。根据立柱动态性能分析得到的数据与拓扑优化后的内部筋板分布情况重新设计了立柱的外形结构以及内部筋板样式和分布,并对立柱的内部筋板样式与尺寸进行参数相关性分析,建立响应面优化模型,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MOGA)(基于NSGA-Ⅱ的变体)对其关键尺寸进行多目标参数优化,并对比优化后整机与原型机。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立柱一阶固有频率提高了10.2%;整机在X方向的最大共振峰值下降了15%,Y方向下降了25%,Z方向下降了54%,并且X、Y这2个方向的共振波峰均有不同程度的后移,故优化后的整机在静、动态性能上均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柱 筋板样式 有限元法 拓扑优化 多目标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日”型UTLT主隧道送风风速对火灾烟气控制的影响
5
作者 李凯玲 林雪 +3 位作者 魏刘阳 屈璐 姚田田 傅文静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7,共11页
为解决异型城市地下交通联系隧道(简称“UTLT”)通风排烟设计难题,探索适用于不同横向通风下的最佳送风风速。基于Pyrosim软件探索主隧道在1.54,3.54,5.54,7.54,9.54,11.54 m/s送风速度时烟气蔓延的规律,以西安市某“日”型隧道为例展... 为解决异型城市地下交通联系隧道(简称“UTLT”)通风排烟设计难题,探索适用于不同横向通风下的最佳送风风速。基于Pyrosim软件探索主隧道在1.54,3.54,5.54,7.54,9.54,11.54 m/s送风速度时烟气蔓延的规律,以西安市某“日”型隧道为例展开模拟分析,研究不同工况中的通风效果。结果表明:主隧道在采用半横向通风时,各送风速度下火源下游区域各项火灾参数均满足烟控指标要求,火源上游仅在送风速度为1.54 m/s时,各项参数满足要求,因此送风速度宜在1.54 m/s附近取值,设置疏散路径应着重考虑火源下游区域;在采用全横向通风时,送风速度为5.54 m/s时各项指标值更优,可将5.54 m/s作为最佳送风速度;由于全横向通风排烟方式各项火灾参数在隧道局部区域波动较大,不易控制,且考虑到工程量以及经费需求,因此更建议采用半横向通风排烟。研究结果可以为“日”型UTLT的通风系统组织与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型UTLT 火灾烟气 通风方式 送风速度 烟气蔓延规律 烟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昭通地区滑坡隐患InSAR广域识别与监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雪 魏云杰 +2 位作者 杨成生 刘勇 杨佳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云南昭通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针对该地区开展滑坡隐患识别与监测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R-index方法,分析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在该区域进行滑坡隐患识别的适宜... 云南昭通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针对该地区开展滑坡隐患识别与监测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R-index方法,分析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在该区域进行滑坡隐患识别的适宜性,为后续滑坡识别提供参考;基于干涉图堆叠技术在研究区内共圈定出80处潜在滑坡隐患点,同时选取吉那古滑坡为典型灾害体,在获取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雷达视线(LOS)向形变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的基础上,采用MSBAS InSAR技术获取吉那古滑坡2020~2021年的二维形变结果,并分析其二维时空形变特征。结果表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吉那古滑坡东西向累积形变最高达106.2 mm,垂直向累积形变达-100.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R-index方法 干涉图堆叠技术 多维短基线集技术 适宜性 滑坡 隐患识别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链视角下全球钴矿产品贸易格局演化及中国应对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佳倩 叶前林 +2 位作者 金蕴秋 曾庆根 卢红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70,共11页
全球钴矿资源分布不均且供需矛盾突出,剖析钴产品贸易格局演变特征,对研判我国钴产品贸易地位及保障钴产业链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法,采用2004—2023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的数据,描绘20年间全球钴产品贸易格... 全球钴矿资源分布不均且供需矛盾突出,剖析钴产品贸易格局演变特征,对研判我国钴产品贸易地位及保障钴产业链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法,采用2004—2023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的数据,描绘20年间全球钴产品贸易格局演变态势。研究结果表明:(1)从贸易规模看,全球钴产品贸易总额与贸易总量的变化趋势相吻合,但不同环节的变化趋势却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上游钴产品贸易量显著下降,但贸易额变化不大;中下游钴产品贸易额与贸易量涨幅均较大。(2)从贸易网络结构看,其一,全球钴贸易网络密度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其中,上游环节网络密度略微下降,中游环节网络密度先稳步增加后波动下降,下游环节变化与中游环节一致,但下游环节网络密度低于中游环节,增幅和增速均高于中游环节。其二,全球钴产品贸易上中下游环节均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下游环节更加显著。其三,全球钴产品贸易网络中心性整体呈“先平稳上升、后缓慢下降”趋势,中国在上中下游各环节网络中心性均呈上升态势。(3)从贸易网络社区看,钴产品贸易网络社区划分呈现传统以欧洲为中心向全球多元化发展演变,中国与其他非洲国家(南非、摩洛哥等)的社区地位愈发稳固,钴产品贸易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最后,从拓宽进口渠道,优化进口结构;加强国内钴矿资源勘查,鼓励企业“走出去”;建立应对市场供需波动的钴贸易预警联动机制等方面,提出增强我国钴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产品贸易 全产业链 贸易格局 贸易地位 贸易网络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宋锦箱包展陈方式
8
作者 王礼欢 沈华 +1 位作者 温润 安昱盈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127,共11页
宋锦箱包表面以纹样丰满、颜色丰富的丝绸面料为主,而线下宋锦箱包店陈设多未能结合光源及展示角度很好地展现其特色。为将宋锦箱包特色更好向消费者呈现,以宋锦箱包为例,利用眼动追踪技术结合调查问卷,对宋锦箱包的展陈从光源及观看方... 宋锦箱包表面以纹样丰满、颜色丰富的丝绸面料为主,而线下宋锦箱包店陈设多未能结合光源及展示角度很好地展现其特色。为将宋锦箱包特色更好向消费者呈现,以宋锦箱包为例,利用眼动追踪技术结合调查问卷,对宋锦箱包的展陈从光源及观看方式进行视觉感知和评价。结果表明:暖光源展示最能吸引消费者注意力;两种不同光源形式的展示对消费者的视觉偏好没有明显影响;对多色满地纹样箱包,消费者更青睐在与视线平齐的区域内观看,对单独纹样及单色满地纹样箱包,消费者更青睐以俯视角度观看;关于不同视角下观看,消费者更青睐箱包侧面展示,且更喜欢近距离展示。研究结果可为线下宋锦箱包展示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锦箱包 纹样 展示 光源 观看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omorphons方法的全国陆表切割密度空间格局研究
9
作者 孙晓琳 赵银军 +3 位作者 彭培好 程维明 童凯 王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陆表切割密度(Land Dissection Density,LDD)的空间格局与陆地表面土壤侵蚀息息相关,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流域或局地尺度分析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的陆表切割情况,全国尺度上陆表切割情况仍未知。该文基于ALOS World 3D-30 m DEM数据和... 陆表切割密度(Land Dissection Density,LDD)的空间格局与陆地表面土壤侵蚀息息相关,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流域或局地尺度分析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的陆表切割情况,全国尺度上陆表切割情况仍未知。该文基于ALOS World 3D-30 m DEM数据和全国二级流域数据,利用Geomorphons地形元素分类方法制成全国陆表切割密度分布图,并结合地貌区划分析各地貌区内不同等级切割密度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全国二级流域的陆表切割密度介于0~7 km/km^(2)之间,强烈切割(3~<5 km/km^(2))流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0.54%;切割密度与流域地形因素密切相关,缓斜坡(2°<~5°)、高丘陵和小起伏山地(100~400 m)以及低海拔(<1000 m)地区是切割易发区;一级地貌大区间的切割密度空间格局差异显著,中度及以上切割(LDD≥2 km/km^(2))流域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同模式,体现了地貌区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陆表切割易发生在受剥蚀外营力作用影响的二级地貌区,且不同等级切割密度在不同地貌类型上具有一定聚集性。研究结果可拓展现有陆表切割研究的空间尺度,为宏观层面的陆表切割现状和全国各地土壤侵蚀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切割密度 空间格局 Geomorphons方法 地貌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冷却方式下高温混凝土的动态力学特性
10
作者 吴栩霆 王振 +2 位作者 周航 张国凯 李硕标 《爆炸与冲击》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为了研究高温混凝土在不同冷却方式下的动态力学特性,通过φ74 mm大口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不同冷却方式处理下不同温度的C30圆柱形混凝土试样进行了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得到了其在热、水、力联合作用下的力学特性,探究了冷却方式、温... 为了研究高温混凝土在不同冷却方式下的动态力学特性,通过φ74 mm大口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不同冷却方式处理下不同温度的C30圆柱形混凝土试样进行了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得到了其在热、水、力联合作用下的力学特性,探究了冷却方式、温度和加载条件对平均应变率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高温混凝土在不同方式冷却后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冷却方式、温度和加载速率对其破碎形态、动态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及一系列动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冷混凝土试样的平均应变率受温度的影响更明显,不同冷却方式下加载速度与平均应变率近似呈线性关系;当温度达到400℃及以上时,试样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相同温度下,水冷试样比自然冷却试样的颜色更深,出现更多细微裂纹,骨料形态破坏更严重;不同冷却方式下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均与加载速度成正比,与加热温度成反比;水冷混凝土试样的弹性模量损伤系数低于自然冷却试样;高温混凝土试样的峰值应变与加热温度成正比,与加载速度成反比,且水冷混凝土试样的峰值应变相对值要高于自然冷却试样;混凝土的动载荷增加因子与温度及加载速度均成正比,且温度越高,混凝土的应变率效应越明显;当温度在200℃时,混凝土耗能系数出现反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方式 冲击 高温混凝土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动态力学特性 破坏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群慢性病共病模式与失能状况的关联研究:基于四川省抽样调查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小凤 裴星童 +2 位作者 杨春晖 赵洋 徐明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慢性病共病和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与日俱增,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共病和失能联系紧密,但目前关于共病模式和失能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四川省为例识别我国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病共病模式...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慢性病共病和失能老年人的数量与日俱增,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共病和失能联系紧密,但目前关于共病模式和失能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四川省为例识别我国老年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并从个体层面探讨不同共病模式与失能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于2022年8—11月采用定额随机抽样方法在四川省抽取501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样本,收集其慢性病患病状况、失能状况及一般人口学等信息。通过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和K-Means相结合的二次聚类方法,识别老年人群的常见共病模式。基于2021年国家医疗保障局首个《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判定样本的失能等级,应用逻辑回归模型探究慢性病共病模式与失能等级之间的关系。结果501例样本中,共病患病率为62.3%(312/501),失能率为74.3%(372/501);最终确定6种共病模式:关节炎或风湿病-高血压模式;血脂异常-高血压模式;肾脏疾病-关节炎或风湿病模式;癌症-关节炎或风湿病模式;哮喘-高血压-消化系统疾病模式;情感精神-记忆相关疾病模式。二分类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病人群的失能风险是无共病人群的6.3倍(OR=6.3,95%CI=3.9~10.3,P<0.05)。多因素多分类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种共病模式的失能风险均增加(P<0.05);其中情感精神-记忆相关疾病模式的共病人群失能风险最大,是无共病人群的10.7倍(OR=10.7,95%CI=1.7~63.6),其次是癌症-关节炎或风湿病模式(OR=7.8,95%CI=2.4~24.8)。结论四川省老年人共病患病率较高,多种共病模式均与失能的发生显著相关,尤其是情感精神-记忆相关疾病模式和癌症-关节炎或风湿病模式。医疗卫生保健系统应重点关注患有共病的老年群体,基于不同共病模式制定精准有效的长期护理政策和策略,预防延缓失能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年人健康福祉,节约社会医疗卫生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共病 共病模式 失能状况 老年人 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 二次聚类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库区典型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2
作者 刘福君 胡玉洁 +3 位作者 郭忠录 曾建辉 李东耀 肖智远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1,共9页
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破碎机制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的影响,以丹江口库区五龙池流域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实地采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灌木林、坡耕地和梯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破碎机制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的影响,以丹江口库区五龙池流域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实地采样和室内分析,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灌木林、坡耕地和梯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黏粒(clay)、粉粒(silt)和孔隙度(porosity)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上具有显著差异,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高于梯田土壤;林地有机质含量最高,全氮含量最低,灌木林与之相反;坡耕地和梯田土壤黏粒与粉粒含量大于林地和灌木林土壤;有机质、容重和孔隙度在不同土壤深度上有显著差异,坡耕地和梯田土壤孔隙度小于灌木林土壤。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加。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土壤结构稳定性指数(SSI)受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影响。SSI表现为林地>灌木林>坡耕地>梯田,SSI值均大于7%,土壤结构退化风险较低。所有样品的快速湿润(MWD_(fw))、预湿润振荡(MWD_(ws))和慢速湿润(MWD_(sw))分别为0.28~2.20、0.83~2.44、0.41~2.30 mm。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高,梯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4种土地利用方式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从大到小均为MWD_(ws)、MWD_(sw)、MWD_(fw),表明研究区土壤团聚体的破坏主要是由消散作用导致的。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对团聚体稳定性呈显著正向影响,且路径系数最大。而全氮与团聚体稳定性呈显著负向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主要通过影响有机质、全氮、黏粒、孔隙度和粉粒间接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Le Bissonnais法 团聚体稳定性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伏大面积采空区桃坪隧道变形规律研究
13
作者 王旭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123,159,共8页
为探究下伏大面积采空区铁路隧道受采动影响,分析隧道变形规律,以侯月铁路桃坪隧道为研究对象,在查明区域地质勘察资料、隧道既有病害和采空区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洞内沉降监测和InSAR地表形变,探明现有采动条件下隧道结构及地表沉陷... 为探究下伏大面积采空区铁路隧道受采动影响,分析隧道变形规律,以侯月铁路桃坪隧道为研究对象,在查明区域地质勘察资料、隧道既有病害和采空区分布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洞内沉降监测和InSAR地表形变,探明现有采动条件下隧道结构及地表沉陷变形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通过概率积分法计算分析现有开采工作面残余沉降影响下隧道变形情况,计算冒落裂隙带高度,预测计算全回采后隧道变形量,判断隧道潜在变形破坏方式;借助数值模拟手段,验证隧道结构在下伏采空区残余变形影响下变形基本特征,分析潜在失稳破坏位置及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桃坪隧道下伏采空区残余沉降主要发生在隧道入口至K154段,最大水平压缩变形量6.96 mm/m,最大水平拉伸变形量4 mm/m,最大水平移动量391.57 mm,剩余最大下沉量1 340.76 mm;桃坪隧道下伏采空区变形仍未稳定,隧道存在宏观拉伸及压缩现象,变形破坏模式为隧道结构在不均匀分布应力作用下的拉、压变形,潜在破坏表现方式为衬砌拉张开裂和地表挤压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煤矿采空区 概率积分法 沉降预测 变形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粤北瑶族女性头饰纹样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14
作者 张宗登 曹东 罗羽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6,共8页
为推动粤北瑶族女性头饰文化在现代的创新与传播,提升其生命力,文章以粤北瑶族女性头饰纹样为创新设计对象,致力于创新图案和表现形式。秉持“日用即道”理念,选择与用户日常生活需要所适配的文创载体进行设计实践,以满足当下用户新的... 为推动粤北瑶族女性头饰文化在现代的创新与传播,提升其生命力,文章以粤北瑶族女性头饰纹样为创新设计对象,致力于创新图案和表现形式。秉持“日用即道”理念,选择与用户日常生活需要所适配的文创载体进行设计实践,以满足当下用户新的需求。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研法阐释粤北瑶族女性头饰文化内涵、装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采用形状文法提取典型纹样作为初始形状,进行初步演化与二次设计重组,遵循形式美法则形成最终图案,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之中,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验证。创新设计使粤北瑶族女性头饰在当下获得更多应用,在现代构成方法与形式美法则的指导下,使其融入现代生活、拓展展示范围,为其传承与发展开拓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瑶族 女性头饰纹样 包装设计 模糊综合评价法 形状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游戏联名针织服装图案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璟 吴志明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9,共6页
为提升游戏联名针织服装美观度,丰富图案设计手法,拓宽设计思路,以200余款国产游戏联名针织服装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图案类别、构成形式、设计方法等方面探究游戏元素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完善联名款... 为提升游戏联名针织服装美观度,丰富图案设计手法,拓宽设计思路,以200余款国产游戏联名针织服装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图案类别、构成形式、设计方法等方面探究游戏元素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完善联名款服装图案设计理论。研究表明:国产游戏联名针织服装图案种类丰富,包括具象图案、抽象图案与组合图案;图案构成形式多样,包括单独式与连续式构图;设计方法包括外显式设计与内隐式设计;图案工艺包括提花、绣花与印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织服装 图案设计 联名服装 游戏元素联名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应用于苗绣非遗创新设计的特点及策略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鸿 高士明 +1 位作者 赵静 邹峰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5,共15页
如何在非遗活化设计中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工具进行创新,是当代非遗传承人面对的巨大挑战。文章以苗绣为代表的传统图案创新设计为研究对象,应用Midjourney和文心一格采取单一变量控制法,以转化为现代风格为目标,... 如何在非遗活化设计中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工具进行创新,是当代非遗传承人面对的巨大挑战。文章以苗绣为代表的传统图案创新设计为研究对象,应用Midjourney和文心一格采取单一变量控制法,以转化为现代风格为目标,依据皮尔斯符号体系,从客体、表征和诠释三要素,对基于不同参考图、同一提示语转化生成的平面图案和立体产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中外不同文化AI工具应用于非遗创新设计中的特点,由此,总结出供非遗传承人及其合作的设计师应用AI工具进行非遗纹样创新设计的方法,以及适用于非遗传承人使用的AI工具设计创新的提示词公式,提出了AI应用于非遗创新设计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绣图案 非遗创新 AI工具 创新应用设计策略 AI工具应用方法 Midjourney 文心一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油料增产格局及其贡献因素研究
17
作者 赵明 任红燕 李惠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5期93-101,134,共10页
油料作为粮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西省的粮油生产中也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山西省油料在2015—2022年间实现了“七连丰”,通过深入探究其增产格局及背后成因,有助于为山西省油料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油料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优化农... 油料作为粮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西省的粮油生产中也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山西省油料在2015—2022年间实现了“七连丰”,通过深入探究其增产格局及背后成因,有助于为山西省油料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油料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优化农业结构、保障粮油安全提供思路。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和GIS技术,从省域和市域2个角度出发,量化分析了2015—2022年山西省油料作物(包括大豆、油菜籽、向日葵)的增产状况、作物结构变化、增产的地域格局、贡献因素。结果表明:在省、市域层面,单产提升对总产量增长的贡献率高于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率;大豆、油菜籽、向日葵是山西省油料“七连丰”的主导因素,其中以油菜籽的增幅最显著,但大豆增产的贡献率和增产量最高,是“七连丰”的主要驱动力;大豆和向日葵的增产主要源于单产的提升,而油菜籽则源于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水平的提高;晋北地区总体上对于油料增产的贡献最显著,均达到超速增产水平,已成为山西油料增产的主力军。综上,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不断提高油料的单产,从而实现油料作物的可持续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料 增产 贡献因素 格局 LMDI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根部新害虫凯纹透翅蛾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18
作者 苏佳 包芳 +6 位作者 王桂萍 宋忠兴 刘海港 唐志书 刘莎 谭瑶 于毅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07-113,共7页
为了明确凯纹透翅蛾幼虫在甘草根部的为害及其空间分布型和理论抽样技术,为科学开展该害虫的虫口调查和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试验采用6种聚集度指数(C、Ca、I、m*、m*/m、k)、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研究了甘草根部凯纹透翅... 为了明确凯纹透翅蛾幼虫在甘草根部的为害及其空间分布型和理论抽样技术,为科学开展该害虫的虫口调查和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试验采用6种聚集度指数(C、Ca、I、m*、m*/m、k)、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研究了甘草根部凯纹透翅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应用Iwao理论抽样和序贯抽样技术,计算了Blackith聚集平均值λ,分析了凯纹透翅蛾幼虫种群聚集的原因,建立甘草根部凯纹透翅蛾幼虫田间调查的理论取样数量和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凯纹透翅蛾幼虫对不同年生甘草的危害率为4.83%~43.00%,平均虫口密度为0.02~1.75头/株。凯纹透翅蛾幼虫在甘草田间的空间分布模式总体上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受种群密度的影响较大,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其聚集的程度也逐渐增强,聚集原因是由环境条件和其固有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分析提出了不同种群密度下凯纹透翅蛾幼虫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凯纹透翅蛾 幼虫 Iwao回归分析法 Taylor幂法则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VCOM模型的无管网资料地区暴雨内涝模拟研究
19
作者 李陪然 刘非 +2 位作者 陈垚 魏书仪 代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9,共9页
为实现无管网资料地区内涝风险模拟,以重庆市渝北区悦来新城排水片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降雨率折现法、全域等效排水法、道路等效排水法、雨水井等效排水法等4种方法等效替代管网排水能力,并构建基于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FVC... 为实现无管网资料地区内涝风险模拟,以重庆市渝北区悦来新城排水片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降雨率折现法、全域等效排水法、道路等效排水法、雨水井等效排水法等4种方法等效替代管网排水能力,并构建基于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FVCOM)的全水动力雨洪模型,采用理想算例与实测降雨验证模型,选取最合适的等效模型对研究区不同雨型下的内涝积水特征进行模拟分析,并基于洪水危险率分析内涝风险。结果表明:降雨率折现法、全域等效排水法、道路等效排水法和雨水井等效排水法模拟所得易涝点积水面积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6.49%,43.31%,8.18%和4.42%,相比之下雨水井等效排水法模拟效果最好,但在无街景区域可能存在一定限制;相同重现期下,雨峰靠前的降雨初期积水增加更快,雨峰靠后的降雨导致的内涝风险相对更高;相同雨峰系数下,重现期越大,积水面积和积水量均越大,整体内涝风险越高。研究成果可为管网资料缺乏地区城市内涝模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雨型 内涝风险 等效排水方法 FVCOM 无管网资料地区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实细砂层地铁暗挖隧道新型超前加固材料性能及注浆参数研究
20
作者 陈铖 来弘鹏 +1 位作者 刘禹阳 朱新健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2-1442,共11页
为降低超前注浆加固对地铁暗挖隧道地层环境影响,注浆要求低压缓注。密实细砂层结构紧密、黏粒含量高,导致现有注浆材料在低注浆压力下扩散半径小,无法有效加固隧道掌子面。基于组分活性激发及颗粒尺寸优化理念,以矿渣微粉、超细粉煤灰... 为降低超前注浆加固对地铁暗挖隧道地层环境影响,注浆要求低压缓注。密实细砂层结构紧密、黏粒含量高,导致现有注浆材料在低注浆压力下扩散半径小,无法有效加固隧道掌子面。基于组分活性激发及颗粒尺寸优化理念,以矿渣微粉、超细粉煤灰为主体,掺入适量超细水泥及复合激活凝聚剂,制备了新型注浆材料。通过室内试验,探究了不同配合比、复合激活凝聚剂掺量影响下新型注浆材料浆液流动度、凝结时间及结石体强度变化特性。采用自主研制的小导管注浆足尺试验装置,对比分析了普通水泥、超细水泥及新型注浆材料加固效果,揭示了上覆荷载与含水率影响下新型材料浆液扩散特性及注浆终压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固比为1∶1、矿渣微粉、超细粉煤灰及超细水泥质量比为4∶2∶4,复合激活凝聚剂掺量4%时,新型注浆材料浆液流动性最优、凝结时间可控、结石体强度较高;采用小导管注浆加固时,普通水泥浆液在密实细砂层以压密扩散为主、超细水泥浆液以压密-劈裂为主,新型材料则以渗透-劈裂方式进行扩散。新型注浆材料扩散性能及加固效果最优,超细水泥次之,普通水泥最差;注浆前期,新型材料应保持低压注浆,防止注浆量过大,引起砂土局部劈裂,造成加固失效的问题;新型材料注浆终压随上覆荷载及含水率的增加呈线性增长,上覆荷载增加50 kPa,注浆压力增大50 kPa左右。含水率增加2%,注浆压力增加量约为40 kPa。研究结果对注浆加固工程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浅埋暗挖法 密实细砂层 小导管注浆加固 浆液扩散特性 注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