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体识别病毒核酸的几种分子模式及途径 被引量:13
1
作者 景志忠 何小兵 +3 位作者 房永祥 陈国华 曾爽 贾怀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1-322,共12页
近些年机体病原相关模式受体及其识别分子机制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先天性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免疫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作者通过机体识别病毒核酸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 近些年机体病原相关模式受体及其识别分子机制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先天性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免疫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作者通过机体识别病毒核酸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s)、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s)和DAI(DNA-dependent activatorof interferon-regulatory factors,DAI)等模式识别分子的细胞定位、分子结构及其识别病毒核酸途径的介绍,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宿主机体如何全方位识别和消除入侵病毒的分子免疫防御途径,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设计以及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模式识别受体 病毒核酸 先天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德成 佘敏 +4 位作者 佘锐萍 孙泉 王英华 李文贵 刘利强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8年第2期56-60,共5页
免疫系统识别"非我"和"自我"的过程是依赖于不同的受体来完成的,作为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连接获得性免疫与先天性免疫的"桥梁",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生物的一种模式识别受... 免疫系统识别"非我"和"自我"的过程是依赖于不同的受体来完成的,作为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连接获得性免疫与先天性免疫的"桥梁",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生物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它主要通过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patterns,PAMPs)来启动免疫反应。已发现TLRs在炎症、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凋亡、肿瘤等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有关TLRs的研究必将更加深入,同时也会进一步拓展对机体免疫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模式识别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ll样受体9介导的免疫激活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同戈 孙瑶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83-187,共5页
在细菌和DNA病毒的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着以非甲基化的胞嘧啶—鸟嘌呤核苷酸为核心的CpG基序。作为一种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含有CpG基序的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oligodeoxynucle-otides,CpG ODN... 在细菌和DNA病毒的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着以非甲基化的胞嘧啶—鸟嘌呤核苷酸为核心的CpG基序。作为一种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含有CpG基序的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oligodeoxynucle-otides,CpG ODN)能激活包括B淋巴细胞和类浆细胞在内的多种免疫细胞,并诱导产生以Th1型细胞免疫反应为主的免疫应答。CpG ODN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受体是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家族中的Toll样受体9(TLR9)。TLR9所介导的免疫激活作用在某些传染病的预防、新型疫苗佐剂的开发及过敏性疾病和癌症的治疗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G基序 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 TOLL样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PTI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杨俊 吕东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85-1592,共8页
病害是危害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植物对于病原菌的抗性依赖于植物的天然免疫(plant innate immunity)系统。因此,对于植物天然免疫的研究将为农作物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植物天然免疫系统包含彼此相互关联的两个层面,即PTI(PAM... 病害是危害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植物对于病原菌的抗性依赖于植物的天然免疫(plant innate immunity)系统。因此,对于植物天然免疫的研究将为农作物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植物天然免疫系统包含彼此相互关联的两个层面,即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和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近年来,国内外对于PTI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PTI是由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PAMP(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所诱发的植物免疫反应。PAMP被位于植物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后,将免疫信号通过胞质类受体激酶BIK1(Botrytis-induced kinase 1)、MAPK级联、CDPK(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等向下游传递,诱导活性氧的爆发、气孔的关闭、免疫基因的表达等,从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免疫信号在传递过程中会在多个层次上被精细调控,以保证合适的反应强度和持续时间。本文从植物免疫受体FLS2及其他免疫受体的发现、免疫信号转导组分的发现以及其生物学功能、参与天然免疫的转录因子、植物免疫反应的负调控及植物天然免疫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植物PTI天然免疫的分子机理和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发展提出展望,我们认为农作物天然免疫信号转导和作物与致病真菌互作系统的研究将会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主要方向,天然免疫的重要理论与基因编辑技术的结合,必将使作物抗病育种迎来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天然免疫 植物抗病 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pamp) 病原菌相关分子模式激发的免疫(P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ongoing search for potential targets and therapies for lethal sepsis 被引量:2
5
作者 Guo-Qiang Bao Li He +2 位作者 David Lee John D'Angelo Hai-Chao Wang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SCIE CAS 2015年第3期145-155,共11页
Sepsis, which refers to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resulting from a microbial infection, represent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The pathogenesis of sepsi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 Sepsis, which refers to a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resulting from a microbial infection, represent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The pathogenesis of sepsi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although it is attributable to dysregulated immune responses orchestrated by innate immune cells that sequentially release early(e.g.,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interleukin-1(IL-1), and interferon-γ(IFN-γ) and late(e.g.,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 As a ubiquitous nuclear protein, HMGB1 can be passively released from pathologically damaged cells, thereby converging infection and injury on commonly dysregulate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We review evidence that supports extracellular HMGB1 as a late mediator of inflammatory diseases and discuss the potential of several Chinese herbal components as HMGB1-targeting therapies. We propose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strategies for specifically attenuating injury-elicite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infection-mediated innate immunity for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epsis and other inflammatory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ate immune cells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molecules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Herbal components SEPSIS Autophagy ENDOCYTOSIS Double-stranded RNA-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