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0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based energy ratio to vortex flowmeter state diagnosis 被引量:4
1
作者 孙志强 张宏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1期154-159,共6页
To improve the measurement performance, a method for diagnosing the state of vortex flowmeter under various flow conditions was presented. The raw sensor signal of the vortex flowmeter was adaptively decomposed into i... To improve the measurement performance, a method for diagnosing the state of vortex flowmeter under various flow conditions was presented. The raw sensor signal of the vortex flowmeter was adaptively decomposed into intrinsic mode functions using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pproach. Based on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results, the energy of each intrinsic mode function was extracted, and the vortex energy ratio was proposed to analyze how the perturbation in the flow affected the measurement performance of the vortex flowme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ortex energy ratio of the signal and the flow condi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ortex energy ratio is sensitive to the flow condition and ideal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vortex flowmeter signal. Moreover, the vortex energy ratio under normal flow condition is greater than 80%, which can be adopted as an indicator to diagnose the state of a vortex flow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w state diagnosis energy ratio vortex flowmeter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riation in energy metabolism structure of microbial community during bioleaching chalcopyrites with different iron-sulfur ratios 被引量:1
2
作者 YANG Yu ZHU Zhen-yu +2 位作者 HU Ting-ting ZHANG Meng-jun QIU Guan-zho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7期2022-2036,共15页
The energy metabolism structure of microbial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iohydrometallurgy.In this article,an artificial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ed of three strains(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 The energy metabolism structure of microbial commun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iohydrometallurgy.In this article,an artificial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ed of three strains(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 and 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was used to leach three kinds of chalcopyrites with different iron-sulfur ratios.After 36 d of leaching,the chalcopyrite with iron-sulfur ratio of about 1:1 achieved the highest copper extraction(69.62%).In the early stage,iron oxidizing bacteria predominated,and the expression of rus and rio was 8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late stage.In the late stage,sulfur oxidizing bacteria predominated,and the expression of tetH and HdrAB was 4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arly stage.Furthermore,the three bioleaching systems above were added with elemental sulfur(3 g/L);the chalcopyrite with iron-sulfur ratio of about 2:1 achieved the highest copper extraction(80.63%).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nergy metabolism structure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could be changed by changing the iron-sulfur ratio during the leaching process for improving the leaching efficiency of chalcopyr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metabolism structure microbial community BIOLEACHING chalcopyrite iron-sulfur rat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onomic feasibility and efficiency enhancement approaches for in situ upgrading of low-maturity organic-rich shale from an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perspective
3
作者 LU Shuangfang WANG Jun +5 位作者 LI Wenbiao CAO Yixin CHEN Fangwen LI Jijun XUE Haitao WANG Mi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1-295,共15页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in situ upgrading technology to develop the enormous oil and gas resource potential in low-maturity shale is widely acknowledged.However,because of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energy required ...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in situ upgrading technology to develop the enormous oil and gas resource potential in low-maturity shale is widely acknowledged.However,because of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energy required to heat shale,its economic feasibility is still a matter of debate and has yet to be convincingly demonstrated quantitatively.Based on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law,the energy acquisition of oil and gas generation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organic matter cracking,shale heat-absorption,and surrounding rock heat dissipation during in situ heating were evaluated in this study.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s for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m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increases rapidly with increasing total organic carbon(TOC)content.For oil-prone shales,the TOC content corresponding to an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of 3 is approximately 4.2%.This indicates that shale with a high TOC content can be expected to reduce the project cost through large-scale operation,mak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after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ject cost greater than 1.In situ heating and upgrading technology can achieve economic benefits.The main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by analyz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include the following:(1)exploring technologies that efficiently heat shale but reduce the heat dissip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s,(2)exploring technologies for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organic matter into oil and gas,i.e.,exploring technologies with catalytic effects,or the capability to reduce in situ heating time,and(3)establishing a horizontal well deployment technology that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time cost,and engineering co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content in situ upgrading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high-efficiency heating efficient organic matter trans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ad-bea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energy evolution of fractured rock masses after granite and sandstone grouting
4
作者 WU Xu-kun ZHAO Guang-ming +4 位作者 MENG Xiang-rui LIU Chong-yan LIU Zhi-xi HUANG Shun-jie ZHANG Qi-h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2810-2825,共16页
Experiments on grouting-reinforced rock mass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and features were carried out in this study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grouting reinforcement on the load-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 Experiments on grouting-reinforced rock mass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and features were carried out in this study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grouting reinforcement on the load-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d rock mass.The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features of grouting-reinforced rock mass were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manners;the energy evolution mechanism of grouting-reinforced rock mass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and features was investigated;the energy dissipation ratio and post-peak stress decreasing rate were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bearing stability of grouting-reinforced rock mas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granite-reinforced rock mass(GRM)under biaxial loading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sandstone-reinforced rock mass(SRM)under uniaxial loading.Besides,the energy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routing-reinforced rock mass under uniaxial and biaxial loading mainly could be divided into early,middle,and late stages.In the early stage,total,elastic,and dissipation energies were quite small with flatter curves;in the middle stage,elastic energy increased rapidly,whereas dissipation energy increased slowly;in the late stage,dissipation energy increased sharply.The energy dissipation ratio was used to represent the pre-peak plastic deformation.Under uniaxial loading,this ratio increased as the particle size increased and the pre-peak plastic deformation of grouting-reinforced rock mass became larger;under biaxial loading,it dropped as the particle size increased,and the pre-peak plastic deformation of grouting-reinforced rock mass became smaller.The post-peak stress decline rate A_(v) was used to assess the post-peak bearing performance of grouting-reinforced rock mass.Under uniaxial loading,parameter A_(v) exhibited reduction as the particle size kept increasing,and the ability of post-peak of grouting-reinforced rock mass to allow deformation development was greater,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was greater;under biaxial loading,A_(v) increased with the particle size,and the ability of post-peak of grouting-reinforced rock mass to allow deformation development was low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was reduced.The findings are considered instrumental in improv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roadway-surrounding rock by granite and sandstone grou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ting-reinforced rock mass particle size energy dissipation ratio post-peak stress decreasing rate load-bearing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压缩下充填体−围岩组合体力学特性与能量演化规律
5
作者 邱华富 李宇航 +2 位作者 刘浪 梁超 丁自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8-701,共14页
为研究矸石胶结充填体-围岩组合体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规律,对不同接触面倾角的组合体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对破坏过程的力学特性、声发射特征和能量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接触面倾角0°、15°和30°的组合体试... 为研究矸石胶结充填体-围岩组合体力学特性和能量演化规律,对不同接触面倾角的组合体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对破坏过程的力学特性、声发射特征和能量演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接触面倾角0°、15°和30°的组合体试件发生延性破坏,接触面倾角45°、60°、75°、90°的组合体试件发生脆性破坏。随着荷载的持续增大,组合体试件在峰值应力处都产生大量声发射信号;随接触面倾角的增大,拉伸破坏占比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在接触面倾角为45°时达到最大。不同接触面倾角组合体试件在峰值应力前弹性应变能呈非线性增加,耗散能曲线斜率随着接触面倾角增加逐渐减小;峰后破坏阶段曲线演化规律与组合体试件的破坏类型有关。延性破坏时,弹性能耗比曲线整体先下降,后在峰值应力处转为呈上升趋势;脆性破坏时,弹性能耗比曲线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峰值应力处达到最小值。声发射特征和能量演化规律与组合体试件破坏过程相关性较好,可为组合体破坏预测提供有效前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体-围岩组合体 矸石胶结充填体 声发射 能量演化 弹性能耗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耗能型外挂混凝土墙板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隋伟宁 刘建山 +1 位作者 朱琳 张哲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研究水平荷载作用下外挂混凝土墙板摩擦耗能型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以解决地震作用下,因外挂混凝土墙板与钢框架间变形能力不一致而导致墙板过早脱落等次生灾害问题,同时提高外挂墙板-钢框架结构体系的力学能力。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 研究水平荷载作用下外挂混凝土墙板摩擦耗能型连接节点的力学性能,以解决地震作用下,因外挂混凝土墙板与钢框架间变形能力不一致而导致墙板过早脱落等次生灾害问题,同时提高外挂墙板-钢框架结构体系的力学能力。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考察了预紧力对采用该类节点的结构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预紧力增大可提高钢框架结构体系的刚度、屈服承载力和峰值承载力;结构体系在加载初期以摩擦耗能为主;随着荷载的增加,当钢框架发生塑性变形后,主要以塑性耗能为主;增加螺栓预紧力,可以减少结构在同级荷载作用下节点耗能贡献损失,同时增加结构在大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总耗能量。当螺栓预紧力不小于100kN时,墙板损伤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在中震作用下,该摩擦耗能连接节点满足以摩擦节点耗能为主、框架塑性耗能为辅的设计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结构 装配式 摩擦耗能 节点耗能比 耗能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氨能多元利用与混合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双层优化调度
7
作者 安源 李洋 +1 位作者 赵亭玉 冯昊彤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98,共10页
为了最大化消纳源侧可再生能源及更好地满足荷侧负荷需求,提出关于电制氨多元利用环节和混合储能装置容量配置的双层优化调度策略。首先,在上层根据自适应粒子群(APSO)算法,以储能容量为决策变量,实现对储能装置最小运行成本;然后,在下... 为了最大化消纳源侧可再生能源及更好地满足荷侧负荷需求,提出关于电制氨多元利用环节和混合储能装置容量配置的双层优化调度策略。首先,在上层根据自适应粒子群(APSO)算法,以储能容量为决策变量,实现对储能装置最小运行成本;然后,在下层中为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引入考虑灵活热电比的燃气轮机组和氨燃料电池,解决电热出力调节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为减少系统发电成本,考虑分时电、气价,建立需求响应机制、阶梯型碳交易制度,以系统总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确定各机组最优出力,采用CPLEX求解器对其求解。最后,通过对比不同方案,验证所提方法的碳排放量、运行成本和风光消纳率达到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储能 综合能源系统 调度 电制氨 灵活热电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聚合物砂浆凝结过程的超声波监测 被引量:1
8
作者 龙士国 陈劲杰 +2 位作者 李日进 周进毅 徐继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0-217,共8页
地质聚合物是一种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研究其凝结过程对于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地质聚合物凝结的机理和规律,对比不同超声波方法的特点,采用超声透射法、超声反射法和超声导波法,对放置在特制装置中的5组不同矿粉比(矿渣:粉煤灰... 地质聚合物是一种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研究其凝结过程对于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地质聚合物凝结的机理和规律,对比不同超声波方法的特点,采用超声透射法、超声反射法和超声导波法,对放置在特制装置中的5组不同矿粉比(矿渣:粉煤灰)的地质聚合物砂浆同时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分析不同方法得到的声波数据,利用各方法都适用的声波参数——能量接收比En对地质聚合物砂浆的初、终凝时间进行表征,并用贯入阻力法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地质聚合物砂浆的凝结速度会随着矿粉比的减小而变慢;透射法可以实现对砂浆的全程监测,其判定初凝时间的平均误差为7.9%,判定终凝时间的平均误差为6.6%;反射法判定砂浆初凝时间准确度高,其平均误差为2.8%;导波法可以全程监测凝结过程,其判定初凝时间的平均误差为3.3%,判定终凝时间的平均误差为2.5%。3种方法中,导波法更适用于监测地质聚合物砂浆的凝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凝结时间 超声透射法 超声反射法 超声导波法 能量接收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制冷工况下三压力热泵系统性能试验研究
9
作者 白静 和思源 +4 位作者 崔四齐 郑慧凡 王乐健 范惠芳 陈明志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29,共6页
针对空气源热泵系统在极端工况下制冷效果不佳、能效比(EER)和运行可靠性较低等问题,开发了三压力热泵系统,并搭建实验台。通过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单级热泵系统和三压力热泵系统的制冷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压缩机转速的提高,相比于单级... 针对空气源热泵系统在极端工况下制冷效果不佳、能效比(EER)和运行可靠性较低等问题,开发了三压力热泵系统,并搭建实验台。通过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单级热泵系统和三压力热泵系统的制冷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压缩机转速的提高,相比于单级系统,在4 500 r/min时,三压力系统的制冷量提高9.7%,EER提高4.72%,且排气温度降低4.23%;当室外温度大于43℃时,相对于单级系统,三压力系统的制冷量和EER提升率增加,室外温度为43,46℃时,三压力系统制冷量分别提高26.06%,37.9%,EER分别提高8.6%,20.5%;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三压力系统抑制压缩机排气温度的效果越明显,当室外温度为46℃时,排气温度降低12.33%。研究结果可为空气源热泵系统在极端工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压力热泵系统 极端工况 能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冲吸能液压支架点阵负泊松比吸能结构设计及优化
10
作者 沈佳兴 董建秀 +1 位作者 范中海 于英华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524,共10页
为提高吸能液压支架的吸能特性和支撑特性,设计了一种点阵负泊松比材料的吸能结构。采用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圆形截面、矩形截面的直边内凹星形胞体和内凹六边形胞体的比吸能性能和单位质量支撑力性能,并对比分析确定了矩形截面阶梯边内... 为提高吸能液压支架的吸能特性和支撑特性,设计了一种点阵负泊松比材料的吸能结构。采用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圆形截面、矩形截面的直边内凹星形胞体和内凹六边形胞体的比吸能性能和单位质量支撑力性能,并对比分析确定了矩形截面阶梯边内凹星形胞体的综合性能最佳。利用Workbench软件基于参数分析法研究负泊松比材料胞体的高度、胞体宽度、胞体厚度、胞体内缩量对吸能结构的吸能特性和支撑特性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吸能和支撑力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了吸能结构的多目标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基于fmincon函数对吸能结构的优化数学模型求解,并确定三个局部最优解。通过对比验证分析确定了吸能结构的最佳结构参数:胞体高度为40 mm,胞体宽度为9.2 mm,胞体厚度为10 mm,胞体内缩量为5.2 mm。最优参数吸能结构的最大吸能为1083.36 kJ,平均支撑力为2162.56 kN,支撑力波动系数为1.123,支撑力标准差为28.58 kN,支撑大小适中且支撑力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能液压支架 负泊松比材料 吸能结构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管廊始发井能源支护桩热力响应现场试验
11
作者 任连伟 王书彪 +2 位作者 孔纲强 杨权威 邓岳保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3-581,612,共10页
将能源桩技术应用到支护桩形成能源支护桩,不仅可以解决能源桩技术的结构安全问题,还能使资源回收再利用。依托焦作市新河商务区高压线路归并改造综合管廊基坑支护工程,开展基坑开挖前后能源支护桩的热响应试验,并在基坑开挖稳定后进行... 将能源桩技术应用到支护桩形成能源支护桩,不仅可以解决能源桩技术的结构安全问题,还能使资源回收再利用。依托焦作市新河商务区高压线路归并改造综合管廊基坑支护工程,开展基坑开挖前后能源支护桩的热响应试验,并在基坑开挖稳定后进行不同间歇比下能源支护桩的热力响应现场试验,实测进水口、出水口、桩身温度以及应变变化数据,初步探讨了能源支护桩的换热性能、热致应力及桩身弯矩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此试验条件下,基坑的开挖使能源支护桩的换热量得到提升,而桩身附加温度应力减小。不同间歇比下能源支护桩的换热量随着间歇比减小而得到提升,桩身附加温度应力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沿埋深逐渐减小。基坑开挖引起桩身弯矩在-8.0m处最大为128.98kN·m,且越往两端弯矩越小,随着桩身温度逐渐上升,桩身弯矩先减小后上升;不同间歇比下能源支护桩桩身弯矩随着间歇比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间歇比为2.0时桩身-4.0m处产生的弯矩最大为7.12k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支护桩 基坑开挖 间歇比 换热性能 热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电机电动汽车动力结构配置及能耗优化研究
12
作者 程丽群 左付山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9-185,191,共8页
针对双电机四速动力电动汽车,提出了一种将全局搜索法与NSGA-Ⅱ相结合的双环优化算法,用于寻找双电机四速动力总成最优的电机尺寸和传动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源管理策略,优化了两台电机的扭矩分配,且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能消耗。在电机... 针对双电机四速动力电动汽车,提出了一种将全局搜索法与NSGA-Ⅱ相结合的双环优化算法,用于寻找双电机四速动力总成最优的电机尺寸和传动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源管理策略,优化了两台电机的扭矩分配,且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能消耗。在电机峰值功率总和不变的情况下,电机尺寸和齿轮传动比的选择对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以某客车为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电机动力系统相比,具有最佳电机尺寸和相应齿轮传动比的双电机电动汽车能够显著降低电能消耗,同时能够有效地防止不必要的重复换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双电机 能量管理策略 传动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星型蜂窝夹芯板的抗低能冲击研究
13
作者 吉国明 李易兴 +1 位作者 韩庆 王睿文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0,共8页
为研究负泊松比内凹星型(RES)、内凹圆弧星型(RECS)蜂窝夹芯板的抗低能冲击性能,通过商业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含复合材料层合板、ABS蜂窝的蜂窝夹芯板有限元模型,数值方法分析了半球头圆柱冲头分别在10 J,15 J,30 J的低冲击能量下,... 为研究负泊松比内凹星型(RES)、内凹圆弧星型(RECS)蜂窝夹芯板的抗低能冲击性能,通过商业软件ANSYS/LS-DYNA建立了含复合材料层合板、ABS蜂窝的蜂窝夹芯板有限元模型,数值方法分析了半球头圆柱冲头分别在10 J,15 J,30 J的低冲击能量下,面外、面内冲击蜂窝夹芯板的冲击响应。分析对比了不同冲击条件下冲头位移-时间历程、冲头接触力-时间历程以及蜂窝夹芯板的吸能占比。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冲击条件下,RECS蜂窝夹芯板损伤深度均大于RES蜂窝夹芯板,并且在面内冲击时差异更加明显;但相同条件下,冲击RECS冲头拥有更低的反弹速度,即RES蜂窝夹芯板比RECS蜂窝夹芯板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但RECS具有更好的吸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型蜂窝 低能冲击 负泊松比 夹芯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消者随机博弈决策的共享储能协同优化
14
作者 张帅 张涛 +4 位作者 裴玮 马腾飞 肖浩 施婕 何传鑫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16-3228,共13页
随着共享储能运营模式的不断发展,其已逐渐成为促进产消者点对点交易、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但是产消者之间交易行为的不确定性,以及与共享储能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增加了点对点交易及共享储能优化运行的难度。基于此,本工作提出了... 随着共享储能运营模式的不断发展,其已逐渐成为促进产消者点对点交易、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但是产消者之间交易行为的不确定性,以及与共享储能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增加了点对点交易及共享储能优化运行的难度。基于此,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产消者随机博弈决策的共享储能协同优化方法。为应对多产消者交易互动中的强不确定性问题,以产消者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基于随机博弈的产消者点对点交易决策模型。通过利用随机博弈中的Markov决策过程对产消者进行多阶段交易行为建模,降低了不确定性对点对点交易的影响。并结合供需比价格机制计算最优交易价格,优化交易策略。将优化后的产消者群体视作一个联盟,与共享储能进行交易,考虑共享储能的运行特点,进一步通过最大化经济效益优化共享储能的充放电策略,解决了产消者与共享储能之间的协同优化问题,进而实现双方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后通过仿真验证,证明了本工作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博弈 点对点交易 共享储能 协同优化 供需比价格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复杂油气藏地震勘探关键技术进展
15
作者 雷刚林 党青宁 +6 位作者 段文胜 邓健峰 徐仲博 郑多明 刘正文 马安 郑炎鑫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49,共10页
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盆地,但由于表层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地下地质特征复杂,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精度不高。为此,以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复杂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围绕地震勘探中的... 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油气资源丰富,是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盆地,但由于表层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地下地质特征复杂,导致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精度不高。为此,以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超深层复杂油气藏为研究对象,围绕地震勘探中的采集、处理、解释技术开展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该地区的油气地震探测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对沙漠区域地表低降速带厚度大且横向厚度差异明显,地震面波发育以及震源能量下传有限等问题,形成了宽频高能地震激发技术、高灵敏度方阵小组合降噪保真接收等采集技术;②针对沙漠地区超深层地震波信号能量弱、频率低、子波形状严重畸变以及多次波发育等问题,形成了基于压缩感知的超深层弱信号增强技术、三维复数域小波变换压制层间多次波技术,以及包括全深度全层系高精度Q值调查、Q建场及Q偏移,VSP井驱动谐波拓频等技术;③针对沙漠区域超深层构造复杂、圈闭落实程度低的问题,形成了分级断裂刻画与组合技术、叠前相控反演等技术,提高了沙漠区域超深复杂圈闭高精度描述解释技术。结论认为,形成的针对沙漠区域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技术系列,保障了我国油气深地工程的顺利推进,指导了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复杂油气藏的规模增储与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深地工程 沙漠区域 超深层 复杂油气藏 地震勘探 增能降噪 保真拓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凹角型负泊松比蜂窝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16
作者 郑战光 陈俊翔 +2 位作者 孙腾 谢昌吉 黄增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143,共9页
负泊松比结构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各工程领域。将星形蜂窝结构与内凹结构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内凹角型负泊松比蜂窝结构。首先,基于对称性将胞元结构简化分析,利用能量法对该结构的泊松比和等效弹性模量解析式进行推... 负泊松比结构由于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各工程领域。将星形蜂窝结构与内凹结构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内凹角型负泊松比蜂窝结构。首先,基于对称性将胞元结构简化分析,利用能量法对该结构的泊松比和等效弹性模量解析式进行推导。其次,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该结构竖直方向压缩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分析,验证了解析表达式的准确性。最后,讨论了胞元结构的不同几何参数对结构等效泊松比和等效弹性模量变化的影响,并将该结构的等效力学性能与常规星形蜂窝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负泊松比特性,并且通过改变几何参数的大小,可以对结构的等效力学性能进行调整。研究结果可为新型负泊松比超材料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凹角型蜂窝结构 能量法 胞元结构 力学性能 负泊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激光-MIG复合焊接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7
作者 刘长军 吴小翠 +2 位作者 张昊 杜禧悦 邹婷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92,共10页
利用VOSviewer可视化工具,系统梳理了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及谷歌学术数据库中2000—2023年铝合金激光⁃MIG复合焊接领域的相关文献,综合考虑关键文献的被引频次及研究热点演变趋势,得出该领域研究重点为:①激光与MIG热源的相互... 利用VOSviewer可视化工具,系统梳理了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及谷歌学术数据库中2000—2023年铝合金激光⁃MIG复合焊接领域的相关文献,综合考虑关键文献的被引频次及研究热点演变趋势,得出该领域研究重点为:①激光与MIG热源的相互作用,重点探讨光丝间距、热源引导模式对等离子体行为及熔池稳定性的影响;②复合焊接接头,通过研究其形貌特征揭示气孔、裂纹等缺陷的成因及优化策略;③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主要分析显微硬度分布规律及热影响区软化机制。结果表明,采用焊丝合金化方法可成功实现Mg等合金元素的过渡,可热处理的铝合金通过热处理实现时效强化,能显著提升焊缝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后续研究可通过多尺度数值模拟,解析激光⁃电弧动态耦合机制、熔滴过渡与匙孔稳定性的交互作用,优化工艺参数以抑制焊接气孔缺陷,突破速度⁃质量协同提升的技术瓶颈。本文可为铝合金激光⁃MIG复合焊接的性能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VOSviewer 中国知网数据库 铝合金 激光焊接 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 复合焊接 显微硬度 能量配比 焊接缺陷 文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能值生态足迹的西安市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
18
作者 李治军 向扬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1,共8页
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对指导水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法中缺少水资源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入水资源生态效益率,通过改进的水资源能值生态足迹法,对西安市的水资源... 区域水资源安全评价对指导水资源科学管理、促进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水资源生态足迹法中缺少水资源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引入水资源生态效益率,通过改进的水资源能值生态足迹法,对西安市的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9年西安市水资源承载力随降雨量波动较大,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年均值为0.160 hm^(2)/人,水资源生态足迹年均值为1.521 hm^(2)/人,整体处于呈减小趋势的水资源生态赤字状态;区域万元GDP水生态足迹从2011年的0.057 hm^(2)/人下降到2019年的0.019 hm^(2)/人,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2011—2019年,西安市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相对较高,但从5.79下降到4.39,达到相对安全状态,且水资源压力指数和生态效益率的协调发展分布较集中,水资源生态效益随区域水资源压力的缓解而增大。总体而言,西安市水资源安全形式仍然紧张,未来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方式与水资源配置的优化来促进区域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安全 改进能值生态足迹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 水资源生态效益率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作用下不同高度比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蔚默然 王开 +2 位作者 张小强 姜玉龙 蔡婷婷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1,共8页
为研究煤岩组合体在超临界CO_(2)作用下三轴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采用超临界CO_(2)浸泡系统,对4种不同高度比煤岩组合体试件进行浸泡和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岩组合体高度比的增大,三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降低,破坏... 为研究煤岩组合体在超临界CO_(2)作用下三轴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采用超临界CO_(2)浸泡系统,对4种不同高度比煤岩组合体试件进行浸泡和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煤岩组合体高度比的增大,三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降低,破坏时应变变形逐渐增大。被超临界CO_(2)浸泡后,组合体三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煤岩高度比的增大,组合体三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劣化程度逐渐增大。组合体加载破坏后,岩体部分无明显裂隙,主要为煤体发生破坏,经超临界CO_(2)浸泡后,煤体破坏更为破碎。组合体总能量、弹性能、耗散能随煤岩高度比增大逐渐降低;超临界CO_(2)浸泡会使组合体总能量、弹性能、耗散能降低,但耗散能占比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煤岩组合体 高度比 三轴抗压强度 弹性模量 能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秒LIBS的氢气/空气火焰混合分数测量研究
20
作者 刘子晗 刘艳 +5 位作者 韩磊 单沅 鲁政 高强 李帅瑶 李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29,共6页
在双碳政策和化石能源短缺的背景下,氢能作为高效环保的清洁能源,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关注。氢气/空气混合燃烧作为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的重要途径,其燃烧机理和关键参数的测量技术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燃空当量比是表征燃烧过程中燃料与... 在双碳政策和化石能源短缺的背景下,氢能作为高效环保的清洁能源,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关注。氢气/空气混合燃烧作为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的重要途径,其燃烧机理和关键参数的测量技术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燃空当量比是表征燃烧过程中燃料与氧化剂混合程度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燃烧的开始、自持以及燃烧化学反应的活跃程度。因此,对燃烧过程中的局部当量比实时在线监测,对于改善燃烧效率、控制燃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可以实时测量氢气/空气火焰当量比的方法相对较少,激光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的测量方法,不仅具有实时在线测量的能力,还具有快速、原位、远程分析、多元素同时在线监测等特点,在燃烧测量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采用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对氢气和空气燃烧场的燃空当量比进行测量研究。氢气和空气在管内混合后,由射流口喷出形成射流燃烧火焰场。激光通过透镜聚焦到射流燃烧场中击穿并产生等离子体,其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由光谱仪采集,实验发现光谱中H 656 nm和O 777 nm具有很强的发射强度,且光谱强度随着当量比的变化,呈现规律性变化趋势。因此,采用H 656 nm和O 777 nm的光谱分别标示氢气和空气,并将其比值作为燃空当量比的测量参量。实验在氢气空气混合均匀的低速流场中测量了不同当量比下H 656 nm与O 777 nm的光谱强度比值,并与当量比建立标定曲线,实验发现该标定曲线对燃烧场和非燃烧场同样适用。基于标定曲线,我们研究了存在外界掺混情况下,射流燃烧场的局部燃空当量比情况。在当量比1.0,流场速度为20 m·s^(-1)的射流燃烧场中,测量了射流中心位置不同高度的燃空当量比变化情况,并在相同工况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吻合较好,验证了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测量氢气/空气混合气的燃空当量比的可行性。该方法可为氢气燃烧基础研究及数值模拟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氢能 当量比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